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下沪科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八年级下沪科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八年级下沪科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八年级下沪科版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7.1 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重点)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的模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个面积为120m2的矩形苗圃,

它的长比宽多2m ,苗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设苗圃的宽为xm ,则长为(x +2)m. 根据题意,得x(x +2)=120.

所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便是即将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类型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识别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填入序号即可).

①y24-y =0;②2x2-x -3=0;③1x2=3;

④x2=2+3x ;⑤x3-x +4=0;⑥t2=2;

⑦x2+3x -3x =0;⑧x2-x =2.

解析: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知③⑤⑦⑧不是.答案为①②④⑥.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不是整式方程,若

是,再对它进行整理,若能整理为ax2+bx +c =0(a ,b ,c 为常数,a ≠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二】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求字母的值

a 为何值时,下列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1)ax2-x =2x2-ax -3;

(2)(a -1)x|a|+1+2x -7=0.

解析:(1)将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得(a -2)x2+(a -1)x +3=0,当a -2≠0,

即a≠2时,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2)由|a|+1=2,且a -1≠0知,当a =-1时,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解:(1)将方程整理得(a -2)x2+(a -1)x +3=0,∵a -2≠0,∴a ≠2.当a≠2

时,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a|+1=2,∴a =±1.当a =1时,a -1=0,不合题意,舍去.∴当a =

-1时,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方法总结: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字母的值的方法:根据未知数的最高次

数等于2,列出关于某个字母的方程,再排除使二次项系数等于0的字母的值.

【类型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把下列方程转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

项系数和常数项.

(1)x(x -2)=4x2-3x ;

(2)x23-x +12=-x -12;

(3)关于x 的方程mx2-nx +mx +nx2=q -p(m +n≠0).

解析:首先对上述三个方程进行整理,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

类项”等步骤将它们化为一般形式,再分别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

项.

解:(1)去括号,得x2-2x =4x2-3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2-x =0.二

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0;

(2)去分母,得2x2-3(x +1)=3(-x -1).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2=0.二次项系数为2,一次项系数为0,常数项为0;

(3)移项、合并同类项,得(m +n)x2+(m -n)x +p -q =0.二次项系数为m +n ,

一次项系数为m -n ,常数项为p -q.

方法总结:(1)在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系数时,首先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

成一般形式,如果在一般形式中二次项系数为负,那么最好在方程左右两边同乘

-1,使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

(2)指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时,一定要带上前面的符号;

(3)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后,若没有出现一次项bx ,则b =0;若没

有出现常数项c ,则c =0.

探究点二: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如图,现有一张长为19cm ,宽为15cm 的长方形纸片,需要在四个顶

角处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将其做成底面积为81cm2的无盖长方体

纸盒?请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解析:小正方形的边长即为纸盒的高,中间虚线部分则为纸盒底面,设出未

知数,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可列出方程.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 ,则纸盒底面的长方形的长为(19-

2x)cm ,宽为(15-2x)cm.

根据题意,得(19-2x)(15-2x)=81.整理得x2-17x +51=0(0

方法总结:列方程最重要的是审题,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

准确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在列出方程后,还应根据实际需求,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探究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 +3=0的一个解是x =1,求m 的

值.

解析: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可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本题将x =1代

入原方程,可得关于m 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得m 的值即可.

解: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将x =1代入原方程,得12+m×1+3=0,解得

m =-4,即m 的值为-4.

方法总结:方程的根(解)一定满足原方程,将根(解)的值代入原方程,即可

得到关于未知系数的方程,通过解方程可以求出未知系数的值,这种方法叫做根

的定义法.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配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m )2=n (n ≥0)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2.理解配方法的思路,能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块石头从20m 高的塔上落下,石头离地面的高度h (m)和下落时间x (s)大

致有如下关系:h =5x 2,问石头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16=0; (2)3x2-27=0;

(3)(x -2)2=9; (4)(2y -3)2=16.

解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将方程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

方式,右边是非负数的形式,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注意开方后,等式的右

边取“正、负”两种情况.

解:(1)移项,得x2=16.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4,即x1=4,x2=-4;

(2)移项,得3x2=27.两边同时除以3,得x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

±3,即x1=3,x2=-3;

(3)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2=±3,即x -2=3或x -2=-3,即x1=5,

x2=-1;

(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2y -3=±4,即2y -3=4或2y -3=-4,即y1

=72,y2=-12.

方法总结:直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

是平方根的定义,它的可解类型有如下几种:①x2=a(a≥0);②(x +a)2=b(b≥0);③(ax +b )2=c (c ≥0);④(ax +b )2=(cx +d )2(|a |≠|c |).

探究点二: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2x -35=0;

(2)3x2+8x -3=0.

解析:当二次项系数是1时,先把常数项移到右边,然后左、右两边同时加

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方成完全平方式,即为(x +m)2=n(n≥0)的

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用配方法解方程.

解:(1)移项,得x2-2x =35.配方,得x2-2x +12=35+12,即(x -1)2=36.

直接开平方,得x -1=±6.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 1=7,x 2=-5;

(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x 2+83x -1=0.移项,得x 2+83x =1.配方,得x 2

+83x +(43)2=1+(43)2,即(x +43)2=(53)2.直接开平方,得x +43=±53.所以原方程的根

是x 1=13,x 2=-3.

方法总结: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先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

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同时添加常数项,使其等于一次

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类型二】 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已知a2-3a +b2-b

2+3716=0,求a -4b 的值.

解析:观察方程可以知道,原方程可以用配方法转化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

0的形式,得到这两个数都为0,从而可求出a ,b 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原等式可以写成:(a -32)2+(b -14)2=0.

∴a -32=0,b -14=0,解得a =32,b =14.

∴a -4b =32-4×14=-12.

方法总结:这类题目主要是配方法和平方的非负性的综合应用,通过配方把

等式转化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0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 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最值或判定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请用配方法说明:不论x 取何值,代数式x2-5x +7的值恒为正.

解析:本题是要运用配方法将代数式化为一个平方式加上一个常数的形式.

解:∵x2-5x +7=x 2-5x +(52)2+7-(52)2=(x -52)2+34,而(x -52)2≥0,

∴(x -52)2+34≥34.

∴代数式x 2-5x +7的值恒为正.

方法总结:对于代数式是一个关于x 的二次式且含有一次项,在求它的最值

时,常常采用配方法,将原代数式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加一个常数的形式,根

据一个数的平方是一个非负数,就可以求出原代数式的最值.

第二课时 公式法

学习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

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 +c =0(a≠0),你能否用配方法求出它

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 +c =0(a≠0)且b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 +b2-4ac 2a ,x2=-b -b2-4ac 2a

.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方程3x2-8=7x 化为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其中a =________,b =

________,c =________,方程的根为____________.

解析:将方程移项化为3x2-7x -8=0.其中a =3,b =-7,c =-8.因为b2

-4ac =49-4×3×(-8)=145>0,代入求根公式可得x =7±1456

.故答案为3x2-7x -8=0,3,-7,-8,x =7±1456

. 方法总结:一元二次方程ax2+bx +c =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的,只要确定了系数a ,b ,c 的值,代入公式就可求得方程的根.

探究点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3x 2-5x +2=0;

(2)2x 2+3x +3=0;

(3)3x 2-12x +3=0.

解:(1)将-3x 2-5x +2=0两边同乘以-1得3x 2+5x -2=0.∵a =3,b =5,

c =-2,∴b 2-4ac =52-4×3×(-2)=49>0,∴x =-5±492×3

=-5±76,∴x 1=13,x 2=-2;

(2)∵a =2,b =3,c =3,∴b 2-4ac =32-4×2×3=9-24=-15<0,∴原

方程没有实数根;

(3)∵a =3,b =-12,c =3,∴b 2-4ac =(-12)2-4×3×3=108,∴x =

12±1082×3

=12±636=2±3,∴x 1=2+3,x 2=2- 3.

第三课时 因式分解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依据;(难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ab =0,那么a =0或b =0,类似的解方程(x +1)(x -1)=0时,可

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x +1=0或x -1=0来解,你能求(x +3)(x -5)=0的解

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5x =0;

(2)(x -5)(x -6)=x -5.

解析:变形后方程右边是零,左边是能分解的多项式,可用因式分解法.

解:(1)原方程转化为x(x +5)=0,所以x =0或x +5=0,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0,x2=-5;

(2)原方程转化为(x -5)(x -6)-(x -5)=0,

所以(x -5)[(x -6)-1]=0,所以(x -5)(x -7)=0,

所以x -5=0或x -7=0,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1=5,x2=7.

方法总结:利用提公因式法时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观察是否有公因式,若

有公因式,就能快速分解因式求解.

【类型二】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解下列方程:

(1)x2-6x =-9;

(2)4(x -3)2-25(x -2)2=0.

解:(1)原方程可变形为x2-6x +9=0,

则(x -3)2=0,

∴x -3=0,

∴原方程的解为x 1=x 2=3;

(2)[2(x -3)]2-[5(x -2)]2=0,

[2(x -3)+5(x -2)][2(x -3)-5(x -2)]=0,

(7x -16)(-3x +4)=0,

∴7x -16=0或-3x +4=0,

∴原方程的解为x1=167,x2=43.

方法总结: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①将方程的右边化

为0;②将方程的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③令每一个因式分别为零,就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④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17.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2)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3)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探求所需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及作用的探究过程,体会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思想的严密性与方法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交流、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学的变化美,实现数学思想和德育思想的完美渗透。

教学重点:

(1)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2)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弄懂为什么可以用判别式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结合平方根的性质理解求根公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情境导入

1、复习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并举例)

2、游戏导入: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老师快速说

出方程的根的情况;(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回顾思考,展开探讨

回顾:求根公式及其由来,用配方法得出求根公式的过程。(多

媒体辅助教学)

观察: 对于方程 222

442a ac b a b x -=??? ??+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继续? 探究:学生运用分类的数学思想展开讨论。探究发现,一元二次

方程

)0(02≠=++a c bx ax 只有当042≥-ac b 时,才有实数根;而当042<-ac b 时,方程就没有实数根。

于是得出:方程根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1):当ac b 42-> 0时, a ac b b x 2421-+-= ,a ac b b x 2422---=

即: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ac b 42-= 0时, a b

x x 221-== ,即:方程有两个相等

的实数根。

3):当042<-ac b 时,方程的右边是一个负数,而左边是一个非

负数,方程不成立。即:方程没有实数根。

活动2、师生合作,归纳提升

1)通常,我们把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

用符号“△”表示,即:△=ac b 42-.

2)归纳如何由△判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一般地,一元二次方程

)0(02≠=++a c bx ax 当△>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没有实数根。

活动3、应用迁移,发展能力

练一练:

1、一元二次方程01232=+-x x 的根的判别式的值为______ ,所以方

程根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

2、不解方程判定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1)04322=-+x x

(2)y y 3232=+

(3)07)1(52=-+x x

归纳:不解方程,判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的一般步骤为:

一化(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二算(确定a 、b 、c 的值,算出Δ的值);

三判断(根据上述结论判别方程根的情况)。

活动4、逆向思考,拓展延伸

想一想:根据前面的结论,运用根的判别式可以不解方程就知道

方程根的情况,

反过来如果知道了方程根的情况,△的值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引导归纳(同时说明这三个命题也

是真命题),从而得到:

例:当k 取什么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62=+-k x x 有两个不

相等的实数根?

分析:根据题意,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可知,?>0,

即 ac b 42-> 0,即可得出k 的取值范围。

试一试:

1.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2)1(2=+--m mx x m 有两个实数根,求m 的取值范围。

2、思考:对于方程02=++c bx ax (a ≠0)中,当a 、b 、c 的符号

满足什么条件时,不用计算△的值就可以判断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三)总结教学,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表达形式、符号、应用。

2)通过根的判别式的研究过程,深刻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3)明辨是非,建立一个做人的判别式,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

(四)课后练习,巩固提高

课本第36页习题17.3 1、必做题:第1、2、3题。

2、选做题:第4、5题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

1、知识目标: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等知识,掌握一元二

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会运用根与系的关系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和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

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全面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归纳、理解、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意

识。

教学方法:发现法,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 的方程220(40)x px q p q q ++=-≥、为常数,p 的两根1x ,2x 与

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1x ,2x 与系数a ,b ,c 之间

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二、探究新知:

1、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 的方程220(40)x px q p q q ++=-≥、为常数,p 的两根1x ,2x 与

系数p ,q 的关系是:

12x x p +=-, 12x x q =。

引导学生用文字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两个关系式。并思考: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根与系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形如20(0)ax bx c a ++=≠的方程,如果240b ac -≥,两根为1x ,2x ,

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结论猜想1x ,2x 与各项系数a 、b 、c 之间有何关系。

然后教师归纳,可以先将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再利

用上面的结论来研究,即:对于方程20(0)ax bx c a ++=≠

∵0a ≠

∴20b c x x a a

++= ∴12b x x a

+=-,12c x x a = 对于这个结论我们又应该如何证明呢?引导学生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证明:∵20(0)ax bx c a ++=≠,当240b ac -≥时根为:

x =

设1x =,2x =,则

∴122222b b b b x x a a a a

-+---+=+==-

221222(4)444b b ac ac c x x a a a

--?==== 学生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什么是根与系数的关系?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2)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要注意些什么?

三、应用举例

例1、不解方程,口答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2310x x --= (2)22350x x +-= (3)21203

x x -=

(42+= (5)220x -= (6)2210x x ++=

例2、已知方程2290x kx +-=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

先让学生求解,再让学生代表介绍解法。教师展示: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中引导学生谈谈有什么启示?

四、巩固练习:

1、已知方程2290x kx --=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的值。

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0x x m -+=的一个根是另一个根的2倍,求m 的

值。

3、备选题:关于x 的方程

22(21)20x k x k +++-=两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11,求k 的值。

五、归纳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何作用?

2、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3、这节课我们学到了解决数学哪些方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六、课后作业:

1、若方程241x x -=的两个根为1x ,2x ,则1x ,2x 的值是 。

2、已知a b ,是方程220090x x +-=的两个实数根,则22a a b ++的值

为 。

3、若方程22310x x --=的两根为1x ,2x ,则12

11x x +的值为 。 4、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0x mx m -+-=的两个实数根分别是12x x 、,

且2212

7x x +=,求212()x x -的值。

222122903

2(3)(3)90332390332332

x kx k k k x x x x k +-=-?-+?--===+-=-=解法一:∵方程的一个根为∴ ∴,把代入原方程得: 解之得:=,=∴,方程的另一个根为1111,9332232x k x x x k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3

17.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

学习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重点)

2.会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有关的问题.(难点) 教学过程

探究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类型一】 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

1, 设x1,x2是方程2x2+4x -3=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利用根与系

数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

(1)(x1+2)(x2+2); (2)x2x1+x1x2.

解析:先确定a ,b ,c 的值,再求出x1+x2与x1x2的值,最后将所求式子

做适当变形,把x1+x2与x1x2的值整体代入求解即可.

解: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x1x2=-32.

(1)(x1+2)(x2+2)=x1x2+2(x1+x2)+4=-32+2×(-2)+4=-32;

(2)x2x1+x1x2=x22+x21x1x2=(x1+x2)2-2x1x2x1x2=(-2)2-2×(-32)-32=-143.

方法总结:先确定a ,b ,c 的值,再求出x1+x2与x1x2的值,最后将所求

式子做适当的变形,把x1+x2与x1x2的值整体带入求解即可.

【类型二】 已知方程一根,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方程的另一根

2, 已知方程5x2+kx -6=0的一个根为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解析:由方程5x2+kx -6=0可知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所以可根据两根之

积求出方程另一个根,然后根据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

解:设方程的另一个根是x1,则2x1=-65,

∴x1=-35.又∵x1+2=-k 5,

∴-3

5+2=-

k

5,∴k=-7.

方法总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b2-4ac≥0),当已知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可求得方程的两根之积;当已知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时,可求得方程的两根之和.

【类型三】判别式及根与系数关系的综合应用

3,已知α、β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3)x+m2=0的两个不相

等的实数根,且满足1

α

1

β

=-1,求m的值.

解析:利用韦达定理表示出α+β,αβ,再由1

α+

1

β

=-1建立方程,求m

的值.

解:∵α、β是方程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α+β=-(2m+3),αβ=m2.

又∵1

α

1

β

α+β

αβ=

-(2m+3)

m2=-1,

化简整理,得m2-2m-3=0.解得m=3或m=-1.

当m=-1时,方程为x2+x+1=0,此时Δ=12-4<0,方程无解,

∴m=-1应舍去.当m=3时,方程为x2+9x+9=0,

此时Δ=92-4×9>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综上所述,m=3.

易错提醒:本题由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字母m的值,但一定要代入判别式验算,字母m的取值必须使判别式大于0,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

17.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这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低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类型一】增长(降低)率问题

某商场今年1月份的销售额为60万元,2月份的销售额下降10%,改

进经营管理后月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到4月份销售额已达到121.5万元,求3,4月份销售额的月平均增长率.

解:设3,4月份销售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得60(1-10%)(1+x)2=121.5,则(1+x)2=2.25,

解得x1=0.5,x2=-2.5(不合题意,舍去).

答:3,4月份销售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50%.方法总结:解决平均增长(降低)率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基础量和变化后的量.如果设基础量为a,变化后的量为b,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或降低率)为x,则两年后的值为a(1±x)2.由此列出方程a(1±x)2=b,求出所需要的量.

【类型二】商品销售问题

某超市将进价为40元的商品按定价50元出售时,能卖500件.已知该

商品每涨价1元,销售量就会减少10件,为获得8000元的利润,且尽量减少库存,售价应为多少?

解:设每件商品涨价x 元,根据题意,得

(50+x -40)(500-10x)=8000,即x2-40x +300=0.解得x1=10,x2=30. 经检验,x1=10,x2=30都是原方程的解.

当x =10时,售价为10+50=60(元),销售量为500-10×10=400(件); 当x =30时,售价为30+50=80(元),销售量为500-10×30=200(件). ∵要尽量减少库存,∴取x =10,此时售价应为60元.

答:售价应为60元.

易错提醒:理解商品销售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不能忽视“尽量减少库存”,它是取舍答案的一个重要依据.

【类型三】 几何问题

要对一块长60米,宽40米的矩形荒地ABCD 进行绿化和硬化.设计

方案如图所示,矩形P ,Q 为两块绿地,其余为硬化路面,P ,Q 两块绿地周围

的硬化路面宽都相等,并使两块绿地面积的和为矩形ABCD 面积的14

,求P ,Q 两块绿地周围的硬化路面的宽.

解:设P ,Q 两块绿地周围的硬化路面的宽为x 米.

根据题意,得(60-3x)·(40-2x)=60×40×14,

解得x1=10,x2=30.

检验:如果硬化路面宽为30米,则2×30=60>40,不符合题意,所以x2=30舍去,故x =10.

答:P ,Q 两块绿地周围的硬化路面的宽为10米.

易错提醒:在应用题中,未知数的允许值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除了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满足所列方程外,还必须检验它在实际问题中是否有意义.在求出方程的解为10或30时,如果不进行验根,就会误以为本题有两个答案,而题

目中明确有“荒地ABCD是一块长60米,宽40米的矩形”这个已知条件,显然x =30不符合题意.

探究点二: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为了保护环境,充分利用水资源,某市经过“调整水费听证会”讨论后

决定:水费由过去每立方米1.8元调整为2.1元,并提出“超额高费措施”,即每户每月定额用水不超过12m3,超过12m3的部分,另加收每立方米2元的高额排污费.

(1)某户居民响应节水号召,计划月平均用水量比过去少3m3,这使得260m3的水比过去多用半年,问这户居民计划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

(2)如果该户居民响应节水号召后,在一年中实际有四个月的月平均用水量超过计划月平均用水量的40%,其余八个月按计划用水,那么按照新交费法,该户居民一年需要交水费多少元?

解析:(1)本题的等量关系有两个:计划月平均用水量+3=原月平均用水量;计划用水时间-原用水时间=6;(2)该户一年需交水费=超计划用水费用+计划用水费用.

解:(1)这户居民计划平均每月用水xm3.由题意,得260

x-

260

x+3

=6.去分母,

化简得x2+3x-130=0,解得x1=10,x2=-13.经检验,x1,x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13不合实际,舍去,取x=10.

答:这户居民计划平均每月用水10m3;

(2)该户居民有四个月的月平均用水量为10(1+40%)=14(m3),需交水费[14×2.1+(14-12)×2]×4=133.6(元),其余八个月需交水费10×2.1×8=168(元).∴该户居民一年需交水费为133.6+168=301.6(元).

答:该户居民一年需交水费301.6元.

方法总结: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不要忘记检验,检验分两步,一是检验所得未知数的值是不是原方程的根,二是检验所得未知数的值是否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1课时二次根式的概念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重点) 2.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重点) 3.理解a(a≥0)是一个非负数,并会应用a(a≥0)的非负性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1.小明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窗花,他算了一下,这张纸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 2.已知圆的面积是6π,你能求出该圆的半径吗? 大家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数的开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类型一】二次根式的识别 (2015·安顺期末)下列各式:①1 2;②2 x;③x2+y2;④-5;⑤35, 其中二次根式的个数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可直接判断,只有①③满足题意.故选B.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要看式子是否同时具备两个特征:①含有二次根号“”;②被开方数为非负数.两者缺一不可.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2题 【类型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代数式 x+1 x-1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且x≠1 B.x≠1 C.x≥1且x≠-1 D.x≥-1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x+1≥0且x-1≠0,解得x≥-1且x≠1.故选A. 方法总结:(1)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必须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而不是所含字母为非负数;(2)若式子中含有多个二次根式,则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各个被开方数同时为非负数; (3)若式子中含有分母,则字母的取值必须使分母不为零.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探究点二: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求值 【类型一】 利用被开方数的非负性求字母的值 (1)已知a ,b 满足2a +8+|b -1|=0,求2a -b 的值; (2)已知实数a ,b 满足a =b -2+2-b +3,求a ,b 的值.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及绝对值的意义求值即可. 解:(1)由题意知???2a +8=0,b -1=0, 得2a =-8,b =1,则2a -b =-9; (2)由题意知? ??b -2≥0,2-b ≥0,解得b =2.所以a =0+0+3=3. 方法总结:①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这几个非负数均为0;②当题目中,同时出现a 和-a 时(即二次根式下的被开方数互为相反数),则可得a =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与二次根式有关的最值问题 当x =________时,3x +2+3的值最小,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由二次根式的非负性知3x +2≥0,∴当3x +2=0即x =-23 时,3x +2+3的值最小,此时最小值为3.故答案为-23 ,3. 方法总结:对于二次根式a ≥0(a ≥0),可知其有最小值0.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三、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我们已学过的平 方根、算术平方根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二次根式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让学生探究和总结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

0000B((沪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文库

「 「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 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集整套下载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

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章节练习全集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章节练习汇总 第16章达标检测卷 (150分, 90分钟) 题号一二 三[来源:Z. xx. https://www.sodocs.net/doc/1c8033144.html,]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 共40分) 1.下列二次根式中, 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m 3B.18m C.3m 2D.(2m)2+1 2.若要使代数式 -x x+1 有意义, 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0 B.x≠-1 C.x≤0且x≠-1 D.x>-1 3.二次根式-a3化简的结果是() A.-a-a B.a-a C.-a a D.a a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4-2=2 B.20 2=10 C.2×3= 6 D. () -32=-3 5.设a=6-2, b=3-1, c= 2 3+1 , 则a, b, c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c>b>a B.a>c>b C.b>a>c D.a>b>c 6.小明的作业本上有以下四题: ①16a4=4a2;②3a-2a=a;③a 1 a=a 2· 1 a=a;④5a×10a=5 2a, 其 中做错的题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表示实数a 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化简(a -4)2+(a -11)2的结果为( ) (第8题) A .7 B .-7 C .2a -15 D .无法确定 8.若3的整数部分为x , 小数部分为y , 则3x -y 的值是( ) A .3 3-3 B. 3 C .1 D .3 9.若三角形的面积为12, 一条边的长为2+1, 则这条边上的高为( ) A .12 2+12 B .24 2-24 C .12 2-12 D .24 2+24 10.观察下列等式:①1+112+122=1+11-11+1=112 ;②1+122+132=1+12-1 2+1 =11 6 ;③ 1+132+142=1+13-13+1=11 12 .根据上面三个等式提供的信息, 请猜想1+142+1 52的结果为( ) A .114 B .115 C .119 D .1120 二、填空题(每题5分, 共20分) 11.不等式(1-3)x >1+3的最大整数解是________. 12.计算:(2+3)2-24=________. 13.一个底面为30 cm ×30 cm 的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 现将一部分水倒入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高为10 cm 的长方体铁槽中, 当铁槽装满水时, 玻璃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20 cm, 则铁槽的底面边长是________cm . 14.若x >0, y >0, 且x -xy -2y =0, 则 2x -xy y +2 xy 的值是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5章质量与密度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5章质量与密度 【复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使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灵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4.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物体中所含物质种类不同,所含物质多少也不同。本类型除了要求理解质量这一属性外,重点是掌握天平的使用,注意平衡螺母与游码在调节天平时的区别。 归纳总结: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一定,密度一定。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只取决于物质本身,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各类考试的热点,此类试题中除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外,还经常从考查实验步骤及方法入手,分析实验误差。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质量及其测量 1.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则水结冰后( B ) A.质量变大B.质量不变C.密度变大D.密度不变 2.如图所示是测量某物块质量的实验情景,小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天平的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请你指出小宇操作中的错误:游码没有移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纠正错误后,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 知识板块二密度及其测量 3.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 C ) A.密度大,体积大 B.密度小,体积小 C.密度大,体积小 D.密度一样,体积小 4.小明家有一个镶嵌玉石的铜制工艺品,在实验室中用天平测出工艺品的质量为141g,已知其中铜的质量为89g。如图所示,将工艺品浸没在装有40mL水的量筒中。由此可以算出玉石的密度为2.6g/cm3。(铜的密度为8.9g/cm3)

2017年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八年级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全教案 第六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1) 教学目标 (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3)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难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法的实质;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中心,用分析与论证及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表现有哪些? (2)摩擦力的定义理解。 【学生活动1】回答师的问题并了解感知力和运动在生活中关系。 【教师活动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引入新课: (1)让两同学分别推桌子。用力推,桌动;停止用力,桌不动。 (2)让两学生分别滚球。施力则运动,离开手后球最终停止。 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与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要求阅读并实验,找出共性。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与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板演、交流、讨论。进一步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 1、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 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将会如何呢? 制订计划与试验设计:参考课本,师生讨论形成共识。 进行试验:实验过程由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可参考课本)。 数据收集: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面状况摩擦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S/m 毛巾 棉布 木板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中的内容得出结论:。 假设与推理:如果平面足够光滑(没有摩擦力)小车的运动又会怎么样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综合检测卷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2 A.√3+√3=√6 B.√3-√2=1 C.2+√3=2√3 D.√2÷√1 2 2.把方程x2-4x-1=0化成(x+m)2=n的形式,则( ) A.m=2,n=-5 B.m=-2,n=5 C.m=2,n=5 D.m=-2,n=-5 3.下列二次根式中,能与√3合并的是( ) A.√18 B.√8 C.-√12 D.√24 4.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 0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8 B.7 C.6 D.5 5.八(1)班45名同学一天的生活费统计如下表: 生活费/元1015202530 学生人数3915126 则这45名同学一天的生活费的平均数是( ) A.15元 B.20元 C.21元 D.25元 6.若x=2 是关于x的方程x2-(m-1)x+m+2=0的一个实数根,并且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恰好是等腰三角形ABC的两边长,则△ABC的周长是( ) A.7或10 B.9或12 C.12 D.7 7.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4,对角线AC,BD交于点O,且AC+BD=16,则该菱形的面积等于( ) A.6 B.8 C.14 D.28

8.如图,一个由传感器控制的灯,装在门上方离地面高4.5 m的墙上(门的厚度忽略不计),任何东西只要移 至该灯5 m及5 m以内,灯就会自动发光.请问一名身高1.5 m的学生要走到离门多远的地方灯刚好发光? ( ) A.4 m B.3 m C.5 m D.7 m 9. 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下列条件中,能证得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的个数是( ) ①如图1,DE⊥AC,BF⊥AC;②如图2,DE平分∠ADC,BF平分∠ABC;③如图3,E是AB的中点,F是CD的中 点;④如图4,E是AB上一点,EF⊥AB. A.1 B.2 C.3 D.4 10.如图,AD为△ABC的高,∠B=2∠C,M为BC的中点,若AB=8,则DM的长为( ) A.8 B.4 C.2 D.1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1.若1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2x-1 12.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如果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沪教版(上海)数学八年级第二学期-22.1 (1)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案

1 / 6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如何推导的? (3)在中,已知,那么。 2、预习课本66~68页,写下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和存在的疑惑: 3、简单应用 (1)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十二边形的内角和是 . (2)如果多边形的内角和为,那么它是边形. 角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为新课多边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堂学习概念学习: 1.这是几边形? 提问:我们能否参照三角形的定义,尝试给多边形下个定义? 多边形:叫做多边形。 说明: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的多边形就称为n边形.如由四条线段组成的多边形就称为四边形,由五条线段组成的多边形就称为五边形.学生根据三角形有关概念,尝 试得出多边形有关概念。体会 类比思想 通过类比三角形有关 概念,明确多边形的 有关概念 关于多边形的边、顶 点、内角等概念,可 以通过类比三角形引 入;关于多边形的对 角线,可直接进行定 义。对这些概念的描 述结合图形解说,同

概念4:多边形的对角线:联结多边形的两个不相邻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呢? 学生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请大家独立完成下表: 多边形 的边数图形 从一个顶点 出发的对角 线条数 分割出的 三角形的个数 多边形的 内角和学生尝试分割多边形,并完成 表格的填写,自己得出n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 转化以及字母代数的 数学思想。 4 / 6

板书设计 22.1(1)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一、多边形的定义 二、多边形的基本概念 边,顶点,内角,对角线,凹多边形 三、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n边形内角和:(n-2)180 四、定理运用 6 / 6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快与慢》教案.doc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及其单位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区别 三、教学设备和用具 多媒体图片,《快与慢》教学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总结: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2.速度 师:若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例如:一个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个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该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再回答。 (1)、速度的定义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公式 若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速度公式为v=s/t,变形公式:s=vt,t=s/v。 (3)、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 -1”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 -1”表示。 (4)、单位换算:1m/s= km/h 1km/h= m/s (5)、例题 【例1】、你的同学跑100 m用了17 s,而你用25 s跑了165 m。你的同学和你谁跑得快呢? 【例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1 km处产生的雷声?(教师强调解答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沪科版) (详细知识点解析,绝对精品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自然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 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 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 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6,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弯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试卷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套试卷 特别说明:本试卷为最新沪科版中学生八年级达标测试卷。 全套试卷共6份。 试卷内容如下: 1. 第十六单元使用 2. 第十七单元使用 3. 第十八单元使用 4. 第十九单元使用 5. 第二十单元使用 6. 期末检测卷 第16章达标检测卷 (15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 . m 3 B .18m C .3m 2 D .(2m )2+1 2.若要使代数式 -x x +1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0 B .x ≠-1 C .x ≤0且x ≠-1 D .x >-1 3.二次根式-a 3化简的结果是( ) A .-a -a B .a -a C .-a a D .a a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4-2= 2 B. 20 2 =10 C.2×3= 6 D.()-32=-3 5.设a =6-2,b =3-1,c = 2 3+1 ,则a ,b ,c 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c >b >a B .a >c >b C .b >a >c D .a >b >c 6.小明的作业本上有以下四题: ①16a 4=4a 2;②3a -2a =a ;③a 1a =a 2·1 a =a ;④5a ×10a =5 2a ,其中做错的题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表示实数a 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a -4)2+(a -11)2的结果为( ) (第8题) A .7 B .-7 C .2a -15 D .无法确定 8.若3的整数部分为x ,小数部分为y ,则3x -y 的值是( ) A .3 3-3 B. 3 C .1 D .3 9.若三角形的面积为12,一条边的长为2+1,则这条边上的高为( ) A .12 2+12 B .24 2-24 C .12 2-12 D .24 2+24 10.观察下列等式:①1+112+122=1+11-11+1=112 ;②1+122+132=1+12-1 2+1 =116 ;③1+132+142=1+13-13+1=1112 .根据上面三个等式提供的信息,请猜想1+142+1 5 2 的结果为( ) A .114 B .115 C .119 D .11 20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1.不等式(1-3)x >1+3的最大整数解是________. 12.计算:(2+3)2-24=________. 13.一个底面为30 cm ×30 cm 的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现将一部分水倒入一个底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教案

第九章浮力 科学内容要求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5、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到的物理概念有:浮力;本章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规律有: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浮力概念,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 本章涉及到的具体的学习过程主要有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两个规律的应用过程。 本章教学要通过学生切实进入概念与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进而初步体验认识、浮力概念和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与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是的确有用的。要使他们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解决某些简

单的问题时,能激发起兴趣并产生兴奋感。同时还要让他们去体验在获取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4课时 【学情分析】 第一节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科学实验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