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a大纲 14编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a大纲 14编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a大纲  14编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a大纲  14编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Circuits and Logic Design

课程代码: 12130010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含魏源国际学院)

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16 总学分数:4分

编写人:杨波审核人:罗庆跃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研究基本数字电路的原理和电路的逻辑设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程在后续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技术。能够分析由几个单元数字电路组成的小电路系统,具有设计简单电子电路的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三)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应熟练掌握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与化简方法;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掌握集成芯片的外特性与常用MSI的功能表;用MSI构成逻辑电路的方法。了解集成芯片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功能特点。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

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模/数和数/模转换电路、系统应用举例等。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为:《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为:《微机原理》、《EDA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课程内容

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

讲课习题课实验设计

绪论 1

第一章逻辑代数基础8 2

第二章门电路 4 2

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10 1 6 设计

第四章触发器 4 2

第五章时序逻辑电路8 2 4 设计

第六章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 4 2

第七章数一模和模一数转换 4

总计(学时)43 5 16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主编张克农.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20012年

2、参考书目

(1)(主编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版. 2006年

(2)主编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版. 2008年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平时考核(课堂、平时作业实验)

2、成绩构成

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20%,其中课堂 10% 课外 10% 实验 1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1课时

数字电路的应用、数字信号、数字电路特点、学习数字电路方法

第一章逻辑代数基础 10学时

1.教学目的

学会用逻辑代数处理简单的组合门电路,为下面学习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打下重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逻辑代数基本定律、三条重要规则、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之间的转换。

(2)教学难点

逻辑函数的化简

3.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采用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数制和码制

(2)逻辑代数中的三种基本运算

(3)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常用公式和三个规则

(4)逻辑函数常用的描述方法及相互间的转换

(5)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

(6)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7)具有无关项的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5、教学要求

掌握逻辑函数概念,熟练掌握逻辑函数的描述方法,逻辑函数的变换及逻辑函数化简的方法

6、课后思考与练习

31页1.1,1.2, 1.5, 1.6, 1.8, 1.9,1.10, 1.13, 1.14,1.15;

第二章集成逻辑门电路 4学时

1.教学目的

学会TTL门、CMOS门、OC(OD)门、三态门等集成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外电气特性。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TTL与非门电气特性、集电极开路门和三态门正确运用。

(2)教学难点

TTL与非门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开关特性

(2))TTL门电路及性能参数

(3 )CMOS门电路

(4 )TTL门电路、CMOS门电路及性能参数和使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5.教学要求

了解TTL与非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TTL门电路的外电气特性及的正确使用三态门;掌握CMOS 门的外电气特性和OC门及传输门的正确使用。

6、课后思考与练习

78页 3.3,3.4,3.8, 3.14,3.15。

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 11学时

1.教学目的

学会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能看懂组合逻辑集成芯片的功能表,能正确使用芯片构成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2)教学难点

MSI的译码器、数字选择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以及运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

(2)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法

(3)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及其逻辑功能

(4)基于MSI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5.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MSI的译码器、数字选择器的工作原理及逻

辑功能;掌握MSI的编码器、加法器、比较器。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与冒险。

6、课后思考与练习

120页 4.1,4.2,4.4,4.6,4.7,4.11,4.13, 4.17,4.19

第四章集成触发器 4学时

1.教学目的

由触发器逻辑图能看出其结构、种类并能正确应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触发器的特性方程、特性表、时序图表示及逻辑功能。

(2)教学难点

触发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决定触发器的触发特点。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

(2)触发器的基本形式

(3)基本RS触发器

(4)同步触发器

(5)主从结构触发器

(6)边沿触发器

5.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触发器的用特性方程、特性表、时序图表示方法和逻辑功能;掌握常用集成触发器的逻辑符号、逻辑功能特点以及动作特点;了解触发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课后思考与练习

146页 5.1,5.3,5.5。

第五章时序逻辑电路 10学时

1.教学目的

学会同步、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能看懂时序逻辑芯片功能表,能用集成芯片构成简单的时序逻辑电路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应的中规模集成电路和典型应用。

(2)教学难点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特性及分类

(2)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3)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4)集成计数器组成和工作原理

(5)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的分析、设计方法

(6).集成寄存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7)基于MSI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5、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同步、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掌握同步与异步时序电路的概念,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数码寄存器、移位寄存器;了解各种同步及异步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6、课后思考与练习

212页7.1,7.2,7.3,7.12,, 7.15,7.16,7.18,7.23。

第六章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 4学时

1.教学目的

学会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电路构成方法及参数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555 定时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

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和典型应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

(2)555定时器及

(3)施密特触发器

(4)单稳态触发器

(5)多谐振荡器

5.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555 定时器的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以及单稳态触发器、多谐振荡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工作原理;了解典型应用。

6、课后思考与练习

6、课后思考与练习

172页 6.7,6.8,6.9

第七章数一模和模一数转换 4学时

1.教学目的

学会D/A、A/D转换器构成思路、方法,能正确运用D/A、A/D芯片进行信号转换。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逐次渐近A/D转换器工作原理及集成芯片的应用。

(2)教学难点

D/A和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问、讨论以及质疑、解答等方法,多媒体。

4.教学主要内容

(1)概述

(2) D/A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权电流网络D/A转换器、集

成D/A转换器及应用

(3)A/D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行比较型A/D转换器、逐次渐近A/D转换器、双积分型A/D转换器、集成A/D转换器及应用、采样—保持电路。

5.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D/A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倒T形电阻网络D/A转换器;掌握A/D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并行比较型A/D转换器、逐次渐近A/D转换器;了解双积分型A/D转换器D/A、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

6、课后思考与练习

275页9.1,9.2,9.3,9.6。

四、实验要求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数字电路实验课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课,其目的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所创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外,还要学会独立设计小型数字系统的工程方法,独立完成调试过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分配表

实验学时分配表

序号实验项

目名称

实验

学时

实验

类型

实验内容

开出

要求

分组

人/组

1 门电路2验证测量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测量或非门的逻

辑功能、测量与或非门的逻辑功能

选开2/人

2组合逻

辑电路

3设计

1、用4个2输入与非门设计完成异或运

算。

2、用数字选择器74LS151设计完成三人表

决器,其中一人为主要裁判,有一票否决

权。

3、用译码器74LS138设计完成一个全加器

要有设计过程,实验步骤,完整的电路图

必开2/人

3数码比

较器

2验证

1、用逻辑门构成一位数码比较器,并测

试其逻辑功能。

2、测试集成4位数码比较器的逻辑功能。

3、用74LS85芯片构成一个8421BCD码判

别电路,即输入DCBA是8421BCD码输

选开2/人

出为高电平,否则输出为低电平。

4触发器2验证1、用与非门构成基本RS触发器,并测试

其逻

辑功能。

2、测试集成JK、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3、用集成JK触发器构成同步4分频电路。

必开2/人

5计数

译码

显示

电路

3综合

1、测试BCD译码器74LS48的逻辑功能

2、测试集成计数器74LS161的逻辑功能。

3、用74LS48、74LS161构成一个计数显示

电路。

选开2/人

6任意进

制计数

器的构

3设计

1、测试74LS192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

的逻辑功能

2、用两片74LS192组成两位十进制加法、

减法计数器,进行由00—99累加计数和

99—00递减计数,记录之。

3、设计一个六进制加法计数器,记录之。

4、设计一个24进制加法计数器并进行实

验记录之。

5、选做,设计一个60进制计数器并进行

实验。

以上都要数码显示计数过程。

选开2/人

7555集

成计时

2验证

1、测试555定时器功能

2、用555定时器构成单稳态电路和多谐

振荡电路,用双踪示波器观察电路的

工作状况,并对波形进行分析

选开2/人

8 智力竞

赛抢答

装置

2 综合

1、测试各触发器及各逻辑门的逻辑功能。

2、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接线

3、测试抢答器电路功能

选开2/人

9 电子

秒表

3 综合

1、基本RS触发器的测试

2、单稳态触发器的测试

3、时钟发生器的测试

4、计数器的测试

选开2/人

5、电子秒表的整体测试

6、电子秒表准确度的测试

(三)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

根据平时实验考勤登记表、平时的实验预习、平时实验操作和每次的实验报告,确定评分结果。评分标准:

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或10分制)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1300103a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实验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含魏源国际学院)

学时:总学时 64 实验学时 16

编写人:杨波审定人:罗庆跃

一、课程简介

数字电路实验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课程的主要内容:门电路逻辑功能测试、集成芯片的逻辑功能测试、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测试方法和分析方法等安排实验题目并提供实验设备,开展相应实验,获取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的全过程。

二、实验教学目的及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电子测试知识与技能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和加深数字电子技术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要求:

(1)实验仪表和仪器:熟练掌握万用电表,示波器,电子学习机,直流稳压电源等电子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测试方法:掌握门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集成芯片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测试方法。

(3)实验操作: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熟悉实验装置,正确布局和联接实验电路,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正确读取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4)具备初步的分析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5)能独立地写出严谨的、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三、实验项目设置表

序号实验名称

实验

学时

每组

人数

必做或选做

实验

类型

1 门电路22选做验证性

2 组合逻辑电路

3 2 必做设计性

3 数码比较器22选做验证性

4 触发器22必做验证性

5 计数、译码、显示电路 3 2 选做综合性

6 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构成 3 2 选做设计性

7 555集成计时器22选做验证性

8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 2 2 选做综合性

9 电子秒表 3 2 选做综合性

四、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1、门电路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万用表和电子学习机的使用方法。

(2)验证主要门电路的逻辑运算及输入与输出的逻辑关系。

(3)掌握门电路多余端的处理。

实验内容:

(1)测量与非门的逻辑功能;

(2)测量或非门的逻辑功能;

(3)测量与与非门的逻辑功能。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2、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2)掌握用逻辑门电路、集成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构成简单的逻辑控制电路方法。

实验内容:

(1)用4个2输入与非门设计完成异或运算。

(2)用数字选择器74LS151设计完成三人表决器,其中一人为主要裁判,有一票否决权。

(3)用译码器74LS138设计完成一个全加器要有设计过程,实验步骤,完整的电路图。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3、数码比较器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比较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四位比较器的逻辑功能测试方法。

(2)掌握用比较器构成简单的逻辑功能电路的方法。

实验内容:

(1)用逻辑门构成一位数码比较器,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2)测试集成4位数码比较器的逻辑功能。

(3)用74LS85芯片构成一个8421BCD码判别电路,即输入DCBA是8421BCD码输出为高电平,否则输出为低电平。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4、触发器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集成JK、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2)体会异步端和同步端之间的关系,体会CP边沿触发脉冲信号的作用。

实验内容:

(1)用与非门构成基本RS触发器,并测试其逻辑功能。

(2)测试集成JK、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3)用集成JK触发器构成同步4分频电路。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5、计数、译码、显示电路 (综合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用74LS48BCD译码器和共阴极七段显示器构成译码显示电路;

(2)掌握集成计数器的逻辑功能及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

(1)测试BCD译码器74LS48的逻辑功能。

(2)测试集成计数器74LS161的逻辑功能。

(3)用74LS48、74LS161构成一个计数显示电路。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6、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构成 ( 设计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深入了解集成计数器的逻辑功能及应用。

(2)掌握用中规模集成计数器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测试74LS192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的逻辑功能

(2)用两片74LS192组成两位十进制加法、减法计数器,进行由00—99累加计数和99—00递减计数,记录之。

(3)设计一个六进制加法计数器,记录之。

(4)设计一个24进制加法计数器并进行实验记录之。

(5)选做,设计一个60进制计数器并进行实验。

以上都要数码显示计数过程。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7、555集成计时器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555定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用555定时器构成单稳态电路和多谐振荡电路。

(3)学习用示波器对波形进行定量分析,测量波形的周期、脉宽和幅值。

实验内容:

(1)测试555定时器功能。

(2)用555定时器构成单稳态电路和多谐振荡电路,用双踪示波器观察电路的工作状

况,并对波形进行分析。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8、智力竞赛抢答装置 (综合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数字电路中D触发器、分频电路、多谐振荡器、CP时钟脉冲源等单元电路的综合运用。

(2)熟悉智力竞赛抢赛器的工作原理。

(3)了解简单数字系统实验、调试及故障排除方法。

实验内容:

(1)测试各触发器及各逻辑门的逻辑功能。

(2)智力竞赛抢答电路的接线

(3)测试抢答器电路功能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9、电子秒表 (综合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习数字电路中基本RS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时钟发生器及计数、译码显示等单元电路的综合应用。

(2)学习电子秒表的基本原理及电子秒表的调试方法。

实验内容:

(1)基本RS触发器的测试

(2)单稳态触发器的测试

(3)时钟发生器的测试

(4)计数器的测试

(5)电子秒表的整体测试

(6)电子秒表准确度的测试

主要仪器设备:

电子学习机、示波器、毫伏表、万用表;THDW-1网络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五、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考核方法:

根据平时实验考勤登记表、平时的实验预习、平时实验操作和每次的实验报告,确定评分结果。

评分标准:

优、良、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或10分制)

六、教材或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自编

绿色食品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有机食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或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而生产加工 出来的经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认证的无污染、纯天然、高品味的健康食品。 3、无公害食品:是指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加工,其 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经有关无公害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食品。 4、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色、香、味、形、营养以及对保存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 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5、天然食品添加剂: 6、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证机构批准,共同使用 的或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7、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绿色食品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产前 环节的环境监测和原料检测,产中环节的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的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控制,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 8、农业防治:是指综合运用栽培、耕作、施肥、品种等农业手段,对农田生态环境进行管 理,来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9、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科技优势, 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 10、绿色食品标志:由特定图形来表示,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 11、绿色水产品生产技术:产前搞好苗种的引种检疫,产中做好渔用饲料、渔药的使用和检 测,产后要做好水产质量检测和药物残留分析一系列环节。 12、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13、绿色营销:是指市场主体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利益的统一,在保护环境和人类 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及与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的管理过程。 14、绿肥:凡是利用绿色植物体做肥料的统称。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 三、开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必修 总学时48学时;3学分。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 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

绿色食品期末复习题

绿色食品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2、动物福利:动物应得到的自由,包括排出营养不良、物理不适、损伤、疾病和恐吓等。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3、食物链: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4、轮作:同一块地有顺序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5、间种: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6、土壤质量: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 7、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8、绿色食品基地: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一定标准所认定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条件及技术保证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或行政区域。 9、绿色食品产业: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企业(直接企业)及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原料、生产资料、商业),以及其他绿色食品专业部门(科技、监测、检测、管理)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 10、绿色食品标志是指“绿色食品”,“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以食品为主的共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 11、A级绿色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资,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3、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

《营养保健食品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21211 英文名称:Functional Food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选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3. 课程目的 功能性食品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食疗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十分丰富,如何用现代的科学理论与手段,对传统功能性食品进行加工处理,提高我国功能性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的传统功能性食品走向世界,以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食品工业研究的重点。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0 5. 建议先修课程 《生理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功能性食品(第1版).刘景圣,孟宪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参考书目: (1)保健食品设计原理及其应用(第1版).周俭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保健食品生产实用技术(第1版).邓舜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001. (3)功能食品(第1版).郑建仙.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2)互动式教学: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考查课:根据课后资料查阅、课堂讨论和论文。 9. 课外自学要求 完成每节课的习题、作业; 通过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查阅与功能性食品有关的资料进行课外学习。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讲解

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 作者:陈晓专业:环境工程061 指导老师:林秀春 摘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近年得到快速的发展,准确识别该产 业所处发展阶段及其竞争力构成要素,对其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该产业正处在成长期阶段,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强企业间 的合作及实现产业集群等战略,能够提升其竞争力。本文主要从绿 色食品发展进程、产业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我国的绿色 食品产业发展。 关键字:绿色食品发展进程产业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是无污 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 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二.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程: 现代常规农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依靠大量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来 保证一定产量。他们保证了产量但降低了质量,污染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为了缓和和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农业部在研制农业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规划和2000年设想时,决定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因为发展绿色食品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1] 从1990年5月15日,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以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这个历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稳 步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年)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在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全国省级农垦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

公共营养师培训教学大纲

公共营养师培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 企业文化的功能 职业道德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证 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 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 对诚实守信基本内涵的理解 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 勤劳节俭的现代意义 企业员工遵纪守法的要求 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 创新的道德要求 第二部分生理学基础 血糖的的影响因素 消化腺组成 化学性消化概念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 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 唾液的作用 影响胃排空因素 胃液的主要成分 胰液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的消化解剖部位 碳水化合物的化学性消化解剖部位 脂肪的消化过程 胃酸的作用 蛋白质、脂肪、糖吸收的主要部位 胰液的主要作用 胆汁的作用 蛋白质、脂肪、糖吸收的形式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人体合成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K的部位 第三部分营养学基础 营养保健产业的发展历史 基础代谢的概念 限制氨基酸的含义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脂类的分类 脂类的营养价值评价

食用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 维生素A缺乏及过多的症状 维生素D的缺乏或过症状 维生素E的缺乏或过症状 维生素B1的缺乏或过多的症状 维生素B2的的缺乏症状 制定婴儿适宜摄入量的方法 烟酸缺乏症状 能量代谢与氧在营养中的作用 维生素B12的生理功能 叶酸缺乏的症状 蛋白质的消化率 蛋白质的生物价 限制氨基酸及特殊氨基酸 食用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 必需脂肪酸的食物来源 血糖生成指数的含义 钙缺乏的临床表现 钾缺乏的临床表现 钾缺乏的原因 缺铁的症状 缺铁的化验指标 儿童缺碘的疾病谱 锌的食物来源 锌的生理功能 铬的生理功能 氟的生理功能 氟的食物来源 脱水常见的原因 体内水的排出器官 膳食纤维的概念 高膳食纤维食物可以预防的疾病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谷类结构和营养素分布 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谷类烹调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大豆及其制品营养特点 去除豆类的抗营养因素的方法 大豆发芽大豆成分的变化 水果的营养特点 蔬菜中影响其它食物中钙与铁的吸收的物质酸性食品的概念 碱性食品的概念 畜肉的营养特点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 摘要:中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已发展为具备规模与品牌影响力的新型产业。绿色产品创建了标准化生产及质量保证模式,其对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该文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陈建华.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11):71-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食品指的是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与全程质量监控的优质、安全,有专用标志的农副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的宗旨与理念有三点:其一,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二,提升?r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其三,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水平,从而使农业增收,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一、绿色食品发展模式 绿色食品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根据一定的生产手段进行生产,并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可采用绿色食品商标的

优质、安全、营养食品。中国的绿色食品认证与商标许可机构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依据目前的产品进行分类,可将绿色食品分成5个大类与57个小类。中国的绿色食品参考了国外的优秀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运行机制 绿色食品一方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另一方面可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应采用市场拉动结合政府推动的运行机制。市场运作体现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市场准入机制与自愿认证机制方面。作为农产品中的精品,绿色食品对于企业竞争力与企业形象的提升均具有积极作 用[1]。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绿色食品的价格通常会比普通食品高,从而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绿色食品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区域,可自动得到准入资格。企业在自愿原则下,提出认证申请,即自愿认证机制。政府推动表现为监管市场与生产;加强宣传,从而引导消费;增进国际交流;标志使用许可;制定技术标准等。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市场拉动与政府推动的重要动因,均为推动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其规律为发展初期主要是政府推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增加,进而转向市场拉动为主。现阶段,市场拉动力仍较缺乏,因此,需要政府的强有力推动。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最新)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按照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X”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基本情况 我市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于90年代中期,发展于本世纪初,目前已具产业化雏形。成为调整林区经济结构,致富农民和林业职工的重要优势特色产业。X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农民和务农职工人均绿色食品纯收入达到700元。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将绿色食品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进行专题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生产基地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全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已发展到24处。种植业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已建成省级绿色水稻基地1处20万亩,市级绿色大豆基地1处20万亩,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5处10万亩,刺嫩芽、刺五加、笃斯等山野菜、山野果改培基地8处12万亩,黑木耳等超千万袋食用菌基地6处,300万只绿色肉鸡基地1处,千头绿色奶牛基地1处。 二是龙头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市现有精洁米、蔬菜加工产品、山野菜、食用菌和山野果饮品等规模以上绿特食品加企业1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带动农户和职工5万人。

三是市场网络初步形成,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市已在铁力局和X区建立了二处绿特色食品批发市场,入驻企业分别达到20家以上。在省内外建立各类营销网点69个,山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与日本、南韩建立了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年出口量在4000吨以上。在品牌建设上,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目前全市有12家企业,13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0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5种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了统一打造品牌,全市成立了绿色食品协会,在国家商标局统一注册了“X大森林”集体商标,现已有24家绿特色食品企业在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此商标。同时,各龙头企业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商标获省著名称号。 虽然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来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X林区经济的支撑和产业替代作用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一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参与资源深度开发,科技研发及市场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对基地和农户带动能力不足。二是龙头企业不能与基地实现有效的对接,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润均沾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营销手段落后。特色农产品仍以产地经销为主,既缺乏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才能的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也缺乏连锁经营,配送经销等现代营销手段。四是产品知名度低。特色产品品牌过多、过杂、过滥,不能合力出击.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现有政府序列服务队伍萎缩,龙头企业服务功能尚未发挥出来,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发育不成熟。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重点。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试验内容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含实验内容)教学大纲 四、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2)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3)国内外的营养状况 (4)营养与膳食问题(5)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1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2)脂类的消化与吸收(3)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4)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5)矿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水的吸收(7)消化系统概况(8)营养素的体内运输(9)消化产物的排泄 第三章能量(2学时) (1)能量与能量单位(2)能值及其测定(3)影响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4)能量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5)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6)基础代谢(7)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8)能量代谢失衡 第四章碳水化合物(2学时)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2)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3)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4)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5)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6)功能性低聚糖第五章脂类(2学时) (1)脂类的功能(2)脂类的组成及其特征(3)脂肪在精练加工过程中的变化(4)脂类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营养问题(5)脂肪的营养评价(6)脂类的供给量和食物来源(7)脂肪在体内的动态变化(8)具有特殊功效的脂类(9)必需脂肪酸、磷脂(11)胆固醇的健康作用及其过量危害 第六章蛋白质和氨基酸(2学时) (1)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2)蛋白质的功能(3)氨基酸与必须氨基酸(4)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6)蛋白质和氨基酸在食品加工时的变化(7)蛋白质的摄取与食物来源(8)蛋白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9)氮平衡(10)具有特殊功效的肽与氨基酸 第七章维生素(2学时) (1)维生素概述(2)水溶性维生素(3)脂溶性维生素(4)维生素在加工时损失的一般情况(5)维生素与健康 第八章矿物质(2学时) (1)矿物质概述(2)矿物质功能(3)食品的成酸与成碱作用(4)食品中的矿物质(5)食品加工对矿物质含量的影响(6)重要的矿物质元素(7)矿物质与健康 第九章水和膳食纤维(2学时) (1)水的功能(2)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3)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4)膳食纤维的作用(5)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6)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第十章营养与膳食平衡(2学时)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4302238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修读学期第五学期学分 2 学时32 课程英文名称Food Safety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A、食品工艺学、无机及分析化学A、食品化学、 仪器分析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程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的理论知识以及食品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能够具备从事食品安全的理论及动手能力。 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以及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 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 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 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

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四、课程学时学分、教学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一)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章节主要内容总学 时 学时分配 讲授实践 第1章绪论 2 2 0 第2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 4 4 0 第3章生物源食品安全问题 4 4 0 第4章各类食品的安全与卫生 4 4 0 第5章公共健康与生物安全视野下的食品安全 4 4 0 第6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产品 4 4 0 第7章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4 4 0 第8章食品毒理学与安全性评价 2 2 0 第9章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体系 2 2 0 第10章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 2 2 0 (二) 课程教学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 2. 了解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3. 了解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4. 要求了解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2. 教学难点: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 教学主要内容: 1. 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

绿色食品产生背景

绿色食品产生背景 2004-12-28 绿色食品产生于90年代初期,在基本解决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后,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 环境问题。绿色食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而诞生的。 (1)国际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类过度的经济 活动,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许多问题,如臭氧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热带雨林减少、 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土地沙漠化、毒物及有害废弃物扩散等,这些危害在80年代进一步显露出 来。 (2)国内背景 ①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大量损耗资源为代价的老路。 ②经80年代的改革和发展,进入90年代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食物质量的要求越 来越高。 ③农产品的供求过剩使农业发展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 绿色农业的产生背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9-6-5 14:31:00 来源:绿色农业初探 作者:钟雨亭 一、绿色农业构想 中国的绿色食品开发从九十年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开发为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效益,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振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的途径。这里提出如下探索性构想: ——“绿色农业”的终端产品应当是绿色食品。1989年农业部农垦司在制定农垦系统发展规划时,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出了拳头产品、重点企业、配套攻关技术3项措施,把无公害产品作为拳头产品,并冠以“绿色食品”。与此同时,“绿色组织”、“绿色大合唱”、“绿色消费”、“绿色长城”等也都应运而生。1990年5月,农业部推出了旨在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消除食品污染的绿色食品工程,黑龙江等9个省率先加入了这个工程。农业部1992年在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 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 品” ,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功能因子的概念(在功能性食品中起生理作用的成分。又叫生理活性成 分或有效成分); 2.了解功能因子的种类; 3.理解功能因子产生功能作用的原因及功能因子的构效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绿色食品的概念

第一节绿色食品的概念 一、绿色 表明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的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绿色并非颜色,绿色食品并非都是绿颜色的。绿颜色的也不一定是绿色食品。 二、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可持续生产方式取代带来严重污染的高投入、高产出的旧生产模式,特别指农业生产。 建立节约资源生产系统;保护资源和环境;实施清洁生产;提高食物质量;增进人体健康;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三、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严格按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绿色食品标准构成: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包装和标签标准、储藏和运输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必须有符合标准的特定生产环境、生产资料、操作规程、生产管理等,还必须接受特定的监测与检测。 四、经专门机构认证 省级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初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终审。 经一系列严格考察、监测、检测与审核,对合格者认证为绿色食品。 五、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在绿色食品上必须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六、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严格控制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确保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的优良品质。 绿色食品还必须符合同类食品营养指标。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第二节课程概论 一、课程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了解绿色食品的发展历史和意义、掌握绿色食品的基础知识、生产环境、生产技术、监测与检测、申报程序与标志管理,并学会合理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 二、课程内容 绿色食品的发展;绿色食品理论基础;绿色食品的生产环境;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包括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绿色食品的监测和检测;绿色食品的申请和标志管理。 第二章绿色食品的发展 第一节绿色食品的由来 一、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 1.绿色食品是生态环境恶化后的明智选择 (1)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 有毒、有害物质在空气、土壤与水体中残留,严重污染了环境,接着污染了生物和食品,最终进入食物链的末端损害人体健康。 美国环境保护署曾对已注册的360种农药进行重新评审,其中70多种被认为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全世界对农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1987年为200亿吨,到2000年增至218亿吨。 上个世纪,有200多种动物在地球上绝迹,600多种濒临灭绝,其中3/4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Nutriology of Food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 【学分数】: 4 【总学时】: 72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食品科学和食品加工的观点出发,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掌握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营养素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社区营养;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膳食参考摄入量( DRI )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了解营养与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工程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㈠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 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消化生理,营养素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过程;热能的单位、来源及生理值,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热能消耗的测定方法;特殊人群、特殊作业环境机体营养代谢的特点和营养需要;膳食参考量( DRI )相关指针及其制定依据。 ( 2 )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特点和营养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营养强化食品的种类及生产,食品营养强化的基本原则;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 3 )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不同人群营养生理特点、营养需要特点及合理膳食原则。 2 、技能技巧方面 ( 1 )根据主要缺乏症,能初步判断何种营养素缺乏。 ( 2 )通过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营养监测方法的学习,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 ( 3 )根据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人体营养需要,正确编制不同人群食谱。 ( 4 )根据营养价值评价方法,基本能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上得到培养: 1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居民营养调查和营养监测,编制不同人群食谱,对各类食品营养价值进行正确评价。 2 、记忆能力。能够记住基本概念,主要营养素的代谢特点、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素的主要缺乏症。 3 、综合归纳能力。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归纳其营养需要特点;常见膳食营养不平衡与疾病的关系及膳食营养不平衡的解决措施。

绿色食品期末复习题题库

.. 绿色食品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2、动物福利:动物应得到的自由,包括排出营养不良、物理不适、损伤、疾病和恐吓等。即让动物享有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3、食物链: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4、轮作:同一块地有顺序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5、间种: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6、土壤质量: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 7、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8、绿色食品基地: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根据一定标准所认定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设施条件及技术保证措施的食品生产企业或行政区域。 9、绿色食品产业:是指由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制造企业(直接企业)及经专门认定的产前、产后专业化配套企业(原料、生产资料、商业),以及其他绿色食品专业部门(科技、监测、检测、管理)所组成的经济综合体。 10、绿色食品标志是指“绿色食品”,“GreenFood”,绿色食品标志图形及这三者相互组合等四种形式,注册在以食品为主的共九大类食品上,并扩展到肥料等绿色食品相关类产品上。 11、A级绿色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生产过程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2、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资,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13、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c .. 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他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14、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及某一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也称生态多样性。 15、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16、绿色食品产地的建设:是指对已经确定为绿色食品的产地或备用地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控制,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食品A》word版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1《绿色食品》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绿色食品: 2生物富集作用: 3边缘效应: 4土壤有机质: 5 综合养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和小麦杂交育种专家曾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为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2 农业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其具有和。 3 在所有土壤质量指标中,是影响其他土壤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

4 农田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 5采用是避免化肥损失的关键。 6 现代畜禽养殖所使用全价饲料中的蛋白质主要原材料是和 7 中国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主要有监测机构和监测机构。 8绿色食品认证程序提出申请时,申请人向所在省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提交正式的书面申请,并填写(一式两份)和 。 9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有两大特点,一是,二是。 10某葡萄的绿色食品证书编号为LB-18-1005011221A,由此可知道该产品批准时间是,该葡萄的产地是。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农产品中,一般农药残留最大的是() A 蔬菜B水果 C粮食 D肉类 2 AA级绿色食品中不允许使用的肥料是() A 尿素 B 天然磷酸盐 C 硫酸钾 D海洋副产品 3 下列不属于栽培防治措施的是() A 轮作 B套作 C间作 D 耕作 4 下列不允许在绿色畜禽养殖中使用的疾病防治材料是() A 植物提取药物 B生物制品 C 可的松 D 矿物性药物 5 下列不属于轮作作用的是() A 调养地力 B 防治病虫草害 C 增产 D增强边缘效应 6下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运动营养学课程编号: 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理论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运动生理学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营养的发展趋势,理解运动营养的作用与意义,掌握运动营养学基础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营养特点及应用运动营养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能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的问题,并为学生日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教学要求: 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运动营养学的实用性与应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时,尽可能借助运动营养科研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运动营养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三、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学重点:运动营养在健身人群健身运动和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动和营养相结合对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促进疲劳的恢复和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目的 第一章运动营养基础 教学目的:1、了解营养素的概念和运动营养的基础,熟悉运动与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水和能量的关系;2、掌握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运动中 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和应用的基础原理。 教学重点:运动与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水和能量的基本关系。 教学难点: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运动中的生物学作用和应用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 作业形式:课后作业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生态食品、保健品以及药品的概念、区别及标志要素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生态食品、保健品以及药品 的概念、区别及标志要素 绿色食品定义: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绿色食品组成标志元素: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有机食品定义: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 有机食品组成标志元素:中国有机产品标志中国有机产品标志释义“中国有机产品标志”的主要图案由三部分组成,既外围的圆形、中间的种子图形及其周围的环形线条。标志外围的圆形形似地球,象征和谐、安全,圆形中的“中国有机产品”字样为中英文结合方式。既表示中国有机产品与世界同行,也有利于国内外消费者识别。标志中间类似于种子的图形代表生命萌发之际的勃勃生机,象征了有机产品是从种子开始的全过程认证,同时昭示出有机产品就如同刚刚萌发的种子,正在中国大地上茁壮成长。种子图形周围圆润自如的线条象征环形道路,与种子图形合并构成汉字“中”,体现出有机产品植根中国,有机之路越走越宽广。同时,处于平面的环形又是英文字母“C”的变体,种子形状也是“O”的变形,意为“China Organic”。绿色代表环保、健康,表示有机产品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完美与协调。橘红色代表旺盛的生命力,表示有机产品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无公害食品:所谓无公害食品,指的是无污染、无毒害、安全优质的食品,在国外称无污染食品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中国又称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地地环境清洁,按规定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将有害物质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并通过部门授权审定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品标志的食品。 生态食品定义:生态食品也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是指粮食、蔬菜、果品、禽畜、水果和食油等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不允许使用转基因种子,并通过有关颁证组织认证,确为纯天然、无污染的安全营养食品。在国外,有机食品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专有名词,经严格的程序认定后,符合的才能打上有机食品的标志。 保健品定义:“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所以在产品的宣传上,也不能出现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的词语。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在当今的社会中,也正在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保健品组成标志元素:保健食品标志为天蓝色图案,下有保健食品字样。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在日前发出的通知中规定,在影视、报刊、印刷品、店堂、户外广告等可视广告中,保健食品标志所占面积不得小于全部广告面积的1/36。其中报刊、印刷品广告中的保健食品标志,直径不得小于1厘米。 药品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组成标志元素:OTC--Over The Counter--是非处方药的标志。药品根据它们的安全性分为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和非处方药(注:英文称为OTC[Over-the-Counter] Drug)。甲类otc(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技术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