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1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1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1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1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这里所说的“一台戏”,是指人物专访的作者要像导演一样去引导作为主角的采访对象及作为配角的采访对象身边人的全过程。

然而,目前媒体上的有些人物专访,虽然在标题上标有“访×××”的字样,或者在文章上打出了“人物专访”栏目的字样,但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文章没有或缺乏人物专访的味道,根本称不上人物专访,只能说是“挂牌”的专访。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没有引导好采访对象,或者说作者缺乏引导采访对象的艺术。具体表现在,有的作者只在文章的开头露面,而且还是很程式化地表现自己,一般为“×月×日,笔者在×××采访了×××”。除此之外,文章的其余部分就再也见不到作者了。很显然,作者只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由头,而没有把自己当成导演,更谈不上引导艺术了。因而写出的文章像是人物简介。有的作者在文章中露面次数又偏多,有喧宾夺主之嫌,且引导得生硬,这种引导模式一般为:作者问,采访对象答。因而文章通篇是对话,平淡泛味。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也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

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由于作者引导成功,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的插话。这都是人物专访中作者所期盼的。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专访基本上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就能写出更生动的人物专访来了。作者在引导丁老及其夫人的同时,还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及丁老的容貌。因而这篇人物专访有作者提问、行动的叙述及丁老从事漫画创作的叙述;有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及丁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对丁老抒情式的议论。文章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丰富多彩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必须采访好人物。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要把采访看作是排演一台戏,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采用语言和行动这两种方式去引导主角和配角,并用笔摄下主角、配角的肖像、言行及当时的场景。此外,在后期加工的成文过程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如果基本上能做到这些,一定能写出读者爱看的人物专访。

然而,人物专访的采写,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附]《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2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

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

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

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

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

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

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

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3如何写人物专访

人物专稿的结构

人物消息基本上还是采用消息的写作方式,即“倒金字塔”。人物专稿则不一定,需要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安排结构,新闻由头(引子)一般不放在导语中,穿插在中间。一般而言,它的结构不外乎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这几种。

(一)纵向式。它以时间为顺序,展现新闻人物在某个阶段或某个事件中的体验和经历。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了解新闻人物的经历,是人物专稿中经常采用的结构。但这种结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像流水账似地记述新闻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按时间顺序来选择材料,时间顺序也并非一定按新闻顺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如介绍萨达姆替身一文,先交代奥马尔逃亡莫斯科,然后按时间顺序交代他如何成为萨达姆替身和随后的经历。

(二)横向结构,也就是并列结构。根据主题需要,可从各个不同侧面或故事介绍人物,如《为克格勃主席开车》一文,就是以勃列日涅夫借火、亲历刺杀等几个小故事将人物的经历一一展开。也可以像《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们》一文那样,在同一主题下,将若干人物的事迹或故事组织在一起。横向结构可以增加报道的深度,增加人物的立体感。

(三)横向和纵横结合式。即按时间顺序和主题侧面两条线索安排材料。时间为“经”,主题侧面为“纬”。《旁人眼中的布莱尔》一文就是这一结构。作

者巧妙地将时间和主题侧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兄长、同学、邻居、同僚是不同的侧面,代表横向,同时他们的叙述又分别反映了布莱尔不同的成长阶段,隐含着纵向结构,条理十分清晰。

一位记者可以对人物专稿的写作方式和稿件结构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旦编辑或者主编安排他去采访一位音乐家,他忙活了个把星期,待落笔的时候却仍可能抓耳挠腮,最后写出这样的文字:“某某先生,某年出生在某国某地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从小就酷爱音乐。4岁那年,父母倾其所有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他好喜欢啊。父母又给他请了教师,从此他每天坚持练琴几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拿这样的稿子去交差,这位记者自己都会觉得写得很差。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还是那句老话:采访是写好新闻报道的前提,记者的采访不够深入或者说不恰当。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人物专稿的采写大多需要与名人面对面,进行“近距离交流”,这是它的特点之一。记者的采访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向受访者发问,引出其心声,然后用写成的文字去感染受众。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关键。既然提问如此重要,我们在这一节就着重介绍在人物采访中应该如何提问。

(一)揣摩读者的需要。现在电视的访谈节目在世界一些国家风行,而不少节目并没有吸引住受众。为什么?因为受众想知道的事情,主持人迟迟没有发问。所以,请记住,在采访时,记者是代替读者、观众向被采访者提问。因此,揣摩读者的需要是提出恰当问题的第一步。

(二)提高质量的问题。在人物专稿中,受众最关心的是“为什么”,他为

什么要做这件事,他是怎样想的?他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受众想知道福斯特得了帕金森氏症后是否抱怨生活对他不公平?他的家人是怎样对待这一变故的?又如,布莱尔青少年时代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使他走上政坛?成为政要前后他对家人的态度是否有变化?受众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深层次的,是动机,是原因,而非停留在何人做了何事的层面上。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因此,你的问题必须提炼,需要提高质量。有人将记者的提问比作敲钟,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

何为高质量问题?就是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比如为领导人开车,安全最为重要,这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和办法?有没有些惊险的经历?有经验的记者在提问题时,有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包抄。具体采用哪种办法,需要根据受访者的情况,因人而异。

有时受访者回避或不愿意回答一些问题,记者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关键问题要紧追不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著名记者华莱士被称为这方面的“高手”。他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迫使伊朗前国王巴列维承认拥有秘密警察。

华莱士:陛下,听说你有一支世界上最残暴的秘密警察部队,叫“萨瓦克”。有报道说,这支警察部队的暴行包括朝人们的肛门里插玻璃瓶,甚至在丈夫的面前强奸他们的妻子?

巴列维:听说是插碎瓶子。

华莱士:为什么巴列维王朝的警察用这种办法对待自己的同胞?

巴列维:我首先要说的,这是荒唐的,这是不真实的,我对你提出这个

问题感到吃惊。

华莱士:美国许多新闻机构已经报道了。

巴列维:我们的警察没有必要那样干。我说我们的警察与世界上的警察一样,是有经验的,讲道理的。

华莱士:那为什么你要拥有像“萨瓦克”那样的秘密警察呢?

巴列维:为什么不要?哪个国家没有秘密警察?每个国家都有。

对关键问题,可以像华莱士那样紧追不舍,也可以先将它放在一边,回过头来再提出来。或者换一个角度来发问。

(三)问题要具体、明确。由于采访名人,一般时间有限。记者的问题最好具体、明确。漫无边际的问题让被采访者无从答起。比如,在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时,问“你认为联合国应该在国际上发挥怎样的作用?”不如针对当时的形势,问“你认为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前者让人三言两语讲不清,后面的问题,回答起来容易得多,而记者也容易从中得到你所要的东西。

一般来说,采访名人都会被要求事先提交一个采访提纲,有时受访者会对这些问题作书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当面采访时,记者就不要再就提纲上的问题发问,而应抓紧时间提一些新的问题。有时受访者只回答提纲上的问题。这时记者一定要设法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想着自己采访后要写一篇人物专稿,而不能让受访者就某个他愿意回答的问题说个没完没了,而将其他问题搁置一边。

(四) 提问时最好提一些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问题。比如向安南提问

“你认为联合国可以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是吧?”这就是个封闭式的问题。他可能只回答“是”或“对”。而如果你这样问“你认为联合国将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怎样的作用?”那么他就只好具体回答A、B、C、D哪些作用。这就是记者需要的答案。

(五) 把握提问的时机,想方设法使受访者道出他们未向外界透露过的事情。这非常需要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提炼出这些高质量的问题。还是让我们先到资料室去吧。在那里好好熟悉熟悉采访对象,并不是初出茅庐的记者需要这么做,即使像法拉奇这样的采访人物的行家里手也说,每采访一个人物之前,她总是要用几个星期作准备,其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她总是设法找到大量有关被采访者的书籍或材料,认真阅读并作笔记,写研究心得。这样做使采访者成了她未见面的“熟人”,而到真正面对面采访时就能抓住实质性问题。法拉奇曾说,每一次采访经历“就像在戏剧演出中一样。我事先会准备一些问题,但有时也会跟着感觉走。我设置悬念,然后如剥茧抽丝般慢慢解决”。

华莱士曾这么介绍他的采访经验:“首先记者要阅读有关被采访者的材料,听一些录音或看一些录像,然后才有心思坐下来准备问题。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至少在准备好30或40个扎扎实实的问题以后才去采访。我通常的办法是,在本上先写出100个问题和所有经过研究琢磨以后我心中想到的一切。然后我开始把这些问题分类,如采访巴列维国王,我就把100个问题浓缩到了50个,分成八九类,如权力问题、贪污腐化问题和年龄问题等。等到我真刀真枪采访时,我可能只用50个问题中的十一二个。”

他说:“其实准备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训练。这样,我从掌握的大量

材料中,对被采访有更深的了解。如果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时,有材料,有内容,能把我们引向更有内容的方面,那就更好了,这就需要随机应变,临场再想一些题目。但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临时是很难提出好问题的。”

谈到他为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所作的准备时,他说,“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关邓小平的书籍和剪报。此外,我还同一些见过邓小平的人交谈,了解邓的性格和特点。然后坐下来,苦思冥想,准备50个问题。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多小时采访时间,翻译就用去一半,许多问题我没有来得及问。邓小平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我想再次采访他。”

中国文艺界有句很形象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采访上也十分适用。充分熟悉采访对象,至少要知道他最重要的特点,就便于记者制定出采访的主题和提纲,向被采访者提的问题也就随之提炼出来了。记者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写在采访本上,到时候依次发问。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更好的角度和主题,可以及时更改和补充。

曾有记者将未作适当准备就进行采访的记者比喻为没有领航员的飞行员在开飞机。他们也可能到达目的地,但盲目飞行毕竟不是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没有准备,有时会使记者提出一些被受访者认为是愚蠢、可笑的问题,采访甚至会因此而搞砸。被新闻系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引用的一则采访轶事,说的是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在纽约复映时,一位记者去采访因在片中饰演郝思佳而获奥斯卡奖的女明星费雯丽,劈头就问“你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小说《飘》吗?”记者答:“都没看过。”于是,费雯丽说:“那就不必谈了。”

尽管记者为采访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须准备应付意外情况。一个人

在公开场合和私下见面时的表现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有关他的书面材料和他本人的真实情况也可能大相径庭。某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不等于他私下里不会傲慢无礼,难以接近。以往报道或传记中说他风趣幽默,善于表达,面前的他可能却是谨言慎语,沉默寡言。这时记者准备的问题也许派不上用场,那就需要你临场发挥了。记者对他背景的了解还是会有助于从其它角度去接近他。

有一些采访小技巧对一些初入门的记者会有帮助,比如如何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拉近你同受访者的距离。法拉奇就常采用对方和自己经历或亲朋中某些人的共同之处展开话题。她在采访邓小平时,就是从祝贺邓小平的生日开始的。

邓小平:我的生日?

法拉奇:不错,邓小平先生,我从你的传记中知道的。

邓小平:既然你这么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该祝贺我啊!我已经76岁,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

法拉奇: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是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打我一巴掌呢!

邓小平:他做得对。你不会这样对父亲说的,是吗?

这段对话,气氛多么轻松和谐。从祝寿开始,又说到自己父亲,还对76岁做了巧妙的解释,为采访创造了一个十分融洽的开端。一个好的开端很关键,它给被采访者一个估计记者的机会。前几分钟往往决定了整个采访的基调。

此外,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职业、爱好有所了解就像拥有了一把打开对方话匣子的钥匙。美国著名赛马骑师阿卡罗向来被新闻界认为是难以撬开嘴巴的

如何写人物采访稿,人物采访提纲的基本方法

如何写人物采访稿,人物采访提纲的基本方法 很多小伙伴喜欢写人物稿,但是人物稿看似上手容易,想写好却是一条比任何类型文章都要难的一件事。 我们都知道,拾遗的人物稿是非常精彩的,他们收稿标准也相当高。据了解,拾遗写一篇饱满的人物稿,查阅几十万字的资料都是常事,那么想要攻下人物稿,写出一篇让读者拍案叫绝的文章,到底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确定选题。 选题是决定一篇人物稿是否精彩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稿件不出彩,很大的可能性是人物本身就不够出彩。如果人物本身就非常有话题度和传播度,那么相应的稿子也会非常具有传播力。 所以,当你找到一个人物之后,多问问自己,你为什么选这个人物作为写作对象?你选他的理由是什么?他身上有哪些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质。

如果你说服不了自己,说服不了别人,那这个选题就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第二,搜集素材。 比如,我们写一个古代人物,就需要按照上面说的,首先去查阅大量资料,你要能做到对这个人物的事迹相当了解,再从中拎出一条主线,把这个人物串起来。 我们写一个现代人物,就需要去做采访,观察细节,挖掘故事,除了采访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还要去采访跟这个人物相关的“当事人”,从侧面了解你要写的这个人物,直到你对这个人物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打个比方,我们为什么写自己的父母,总是感觉比较容易?原因是,在你所有的写作对象中,你的父母是你最熟悉最了解的,他们的素材你积累了几十年,所以了然于胸,同时你对他们有感情,所以在情绪上能够代入进去。 我们如果写一个人物,不妨把它当作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一样去了解,你对他如数家珍,对他有深刻的观察和了解,对他的很多细节都能挖掘出来。 那么如何搜集到高质量的素材呢?

人物专访新闻范文

保持劲头追梦不止 ——访自治区优秀毕业生xx 作者;xx 寒意早已褪去,暑意渐渐袭来。河畔微风中拂动的青柳,耳畔传来的淡淡的离别的笙箫。 这就是2013年的夏天,也是属于陈力根的毕业季。 2009级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陈力根同学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毕业生”,他看到校园里到处都是毕业生在学校拍照留念的身影,不禁忆起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怀揣设计之梦前行 刚上高中不久,陈力根就选择了学习美术,坚定艺术高考是他的唯一出路。他觉得自己来到这里是个偶然,当时他已参加了几所学校的考试,只是抱着陪朋友再考一次的心态参加了民大的校考,可戏剧性的是他考上了他的朋友却没考上。 在入学不久的班干部竞选时,那位学长给他发来“别让我失望”的短信让他信心倍增,他勇敢地走上讲台,并顺利成为2班的班长。 怀揣感恩之心前行 他曾经是个青涩的少年,也有过紧张与迷茫,但在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下,成长中的挫折也算不上什么难事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从大一时第一次给全班开班会,少许的紧张不安,到后来的处事不惊,这一路上他怀揣着对亲人、朋友和同学的感恩之心前行。 “点点的回忆,给我的是温暖,我们的笑,我们的累,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团结……”陈力根在回忆大一时光如是说到。陈力根的班级是2班,“我们”指的便是2班全体同学,一个团结的班级是学生时代最让人有幸福感和自豪感的事情。2班在入学军训时的苦和汗水最终凝结成军训合影留念上的欢呼与欢笑,是大学的开始,是2班家庭的开始,是梦的开始;与可爱的教官离别时留下的不舍的泪水,因为感恩,所以就此拥抱;还有班级的聚餐,全体男生在一起的喝

人物专访稿采写技巧及范文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以校团委百名优秀校友采写为例1、人物通讯的定义 人物通讯是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的通讯类型。它着重报道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思想、言行和事迹。 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断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2、内容选取 a、抓住人物身上“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以此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特色,但不要千篇一律,把校友都写成一个模型。 b、选择最能再现人物思想风貌的事实。 # 写人物通讯要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记录的表层现象上。 c、选择最能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

通讯不是依靠抽象空洞的说教和赞美,而是通过富有人情味的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来征服读者的。有时你费劲心思堆积了一些形容词诸如“孜孜不倦、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等来赞美人物,不如人物一句质朴的语言或一个细小的动作更传神。 d、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倾向,表现作者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人物专访是一种新闻通讯,而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必须遵循“真实”的原则。即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而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替代事实的描述。 3、采写过程 (1)前期准备 a、采访前先广泛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书面材料,网络资源,走访校友的老师、同学、亲朋、同事等),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个性特点、习惯爱好、专业特长等基本情况。有可能的话和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把人物写活。 b、拟订采访提纲。 ¥ C、配备纸、笔、相机、录音笔或MP3等采访工具。 (2)进行采访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流程(样本)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流程 第一次会议:分工合作,对人物背景作调查和了解。 第二次会议:安排专访前后的具体工作,综合各干部及干事所要提出的问题,整理成稿。提出在专访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次:专访过程中,一人负责主要提问,其余人员负责记录。其中一项环节为记录人员提问。 第四次会议:总结汇总笔记,交流心得感受。提出在专访文章写作中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讨论修改专访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文章中不好的地方。 第六次会议:最后定稿。 第七次:拿给被专访人看稿,是否符合其要求。 第八次:人物专访总结大会。每位参与人员各写一份总结报告。 人物专访的基础写作模式 一、题目:打造题目:借名发挥、借时代热点发挥等 二、开头:1、开门见山 2、引出先谈名字、兴趣、特点、业绩、环境等后 见其人 3、欲扬先抑 三、构思:1、并列式:工作、学习、生活……并列写,或是其中一 类中的成分并列写

2、记叙式:按事情发展过程写,注意过度自然、精炼 3、问答式:设计问题,注意记录时帮受访者组织语言 4、递进式:从低到高以个人成就或事业发展过程为主线 四、结局:1、呼应:与文章形成首尾呼应或中心呼应 2、展望未来:适用于记叙、递进式 3、没有结局:适用于问答式 五、文笔:目的是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1、优美:柔化人物、使画面唯美 2、幽默:有意义地打造语言,改造文句形式,以观点为 卖点,使文章幽默风趣增加可读性 3、对比:多用对比的语句,突出中心和人物特点 专访稿件的写作流程 第一步、整理出专访笔记,要求忠实于被访者的原话 第二步、构建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应可同时应用于问题的设计第三步、把所有内容补充进已构建的文章框架 第四步、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内容 第五步、通过文学语言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 第六步、交由负责人审核或集体讨论后定稿

人物专访: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 如何叫人过目难忘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换言之,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 2008年7月18日起,隆重推出“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栏目,一连数天刊登对8位申奥功臣的专访。开栏的编者按写道: 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球。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杨澜的回答是:

“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记者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认为,记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问题,即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詹国枢强调,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的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提问的方式,一个基本的路径当为先开放式,后闭合式,内中渗入尖锐的问题。杨澜专访金庸,所提的问题就很棒,问出了这位传奇人物的过往今昔。 阅罢专访,读者获悉: 著名作家金庸尊重现实,不改《鹿鼎记》结局;杨澜通过设问与追问,证实金庸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写了一篇文章取笑训导主任而被勒令退学,显露叛逆锋芒;金庸投身政治,历经两次风波;现追求平淡,希望侠义永存。 采访时重观察记录话语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流程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 流程

人物专访具体工作流程 第一次会议:分工合作,对人物背景作调查和了解。 第二次会议:安排专访前后的具体工作,综合各干部及干事所要提出的问题,整理成稿。提出在专访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次:专访过程中,一人负责主要提问,其余人员负责记录。其中一项环节为记录人员提问。 第四次会议:总结汇总笔记,交流心得感受。提出在专访文章写作中的要求。 第五次会议:讨论修改专访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改文章中不好的地方。 第六次会议:最后定稿。 第七次:拿给被专访人看稿,是否符合其要求。 第八次:人物专访总结大会。每位参与人员各写一份总结报告。 人物专访的基础写作模式 一、题目:打造题目:借名发挥、借时代热点发挥等 二、开头:1、开门见山 2、引出先谈名字、兴趣、特点、业绩、环境等后见其人 3、欲扬先抑 三、构思:1、并列式:工作、学习、生活……并列写,或是其中 一类中的成分并列写 2、记叙式:按事情发展过程写,注意过度自然、精炼

3、问答式:设计问题,注意记录时帮受访者组织语言 4、递进式:从低到高以个人成就或事业发展过程为主线 四、结局:1、呼应:与文章形成首尾呼应或中心呼应 2、展望未来:适用于记叙、递进式 3、没有结局:适用于问答式 五、文笔:目的是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优美:柔化人物、使画面唯美 2、幽默:有意义地打造语言,改造文句形式,以观点为卖 点,使文章幽默风趣增加可读性 3、对比:多用对比的语句,突出中心和人物特点 专访稿件的写作流程 第一步、整理出专访笔记,要求忠实于被访者的原话 第二步、构建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应可同时应用于问题的设计 第三步、把所有内容补充进已构建的文章框架 第四步、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内容 第五步、经过文学语言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 第六步、交由负责人审核或集体讨论后定稿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 中国新闻培训网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 2011年04月作者:石孝义来源:天津日报浏览次数:25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几年来,编辑工作之余陆续作了一些深度的人物访谈,归整起来竟也集腋成裘:《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磅礴大气铸丹青访山水画家杨家亮》、《二次创业铸辉煌》、《具有开拓魄力的年轻企业家》、《学者型、实 ... 内容: 几年来,编辑工作之余陆续作了一些深度的人物访谈,归整起来竟也集腋成裘:《走进江嫣的工笔世界》、《磅礴大气铸丹青访山水画家杨家亮》、《二次创业铸辉煌》、《具有开拓魄力的年轻企业家》、《学者型、实干型、高瞻型的教育管理实践者》、《冀东名将忆往昔戎马倥偬大武宏》、《推动全社会进行儿童8220;读经8221;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忆往昔西河结缘央视8220;流金岁月8221;感今朝靓丽岸边再叙8220;九九艳阳天8221;》、《8220;中校8221;董事长的拥军情》、《魏文亮的艺术人生》、《我是农民的儿子》等数十篇专访,其中不少在读者间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今天梳

理一下,愿将采写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与感受归纳出来,与读者共享! 一、访前准备:许多的工作在访前已经进行了82308230; 1、理清采访对象的事件脉络 人物采访实际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热点人物的访谈;二是社会名人的访谈。两者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富有时效性的热点与焦点类人物的专访,比如我做过的《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篇人物访淡,就是结合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流芳台村党总支书记如何率领全村人民和谐搬迁,打造四金农民这一背景下而做的。后者面对的则是社会各个阶层与领域的知名人氏。像《魏文亮的艺术人生》、《冀东名将忆往昔戎马倥偬大武宏》这两篇专访,便是分别择取了相声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在冀东富有盛名的老将军而做的。实际上在圈内有种说法:对于名人来说,人物本身就是新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姓名即新闻,所以说无论是哪类人物访谈,最终所围绕的都还是新闻性这一主题。这也是新闻人物区别于文学人物塑造最根本的地方。 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被采访者的生平概况、重大贡献或突出事迹,伟大成就82308230;作为新闻记者,对这些材料至少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2、赋予每个人物以新的形象 大概了解了被采访者的生平脉络后,要做的便是在采访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如何写人物访谈记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

访谈提问技巧示例

访谈示例一:杨澜采访埃蒙斯 杨澜:在丈夫遇到困难的那些时刻,对他微笑是一件难事吗? 卡捷琳娜·埃蒙斯:一点都不难,我被4.4环震惊之后,倒是笑了出来,因为太不可思议了。我想,怎么又发生了?我觉得,既然如此,那好吧,好吧。 杨澜:马修,你怎么说的? 马修·埃蒙斯:还能怎么样,这事情离奇得你只能一笑了之,你没法因为它伤心流泪,这是个很好的玩笑。 卡捷琳娜:这确实是个很好的玩笑,当时我想那种情况发生一次就够了,结果又来了一次。马修:两次够多了。 杨澜:马修走到你跟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你轻轻拍了拍他的脸,说了点什么? 卡捷琳娜:我说这可能是命中注定。 杨澜:马修,最后一枪的失误又重演了,你当时在回忆四年前打错靶的事情吗? 马修:没有没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我拿起枪,把枪口从靶子上方落下,直到对准靶心,在我对准靶心的过程中,我在扳机上施了一点力,而在我轻轻施力的时候,枪就击发了。杨澜:那就是无意识的。经常发生这种事情吗? 马修:从来没有,仅有的两次都是在奥运会上,都是媒体关注的比赛,他们老是会记着这事。而实际上我每年都要打二三十场重大比赛,而这种情况从来没发生过。很多情况下,我是凭最后一枪赢得胜利的,因为最后一枪打的好。而这两次诡异的事件,我也解释不了。 杨澜:这种诡异是天意吗? 马修:咱们得等着瞧了。我觉得肯定会因祸得福的,但我还不知道这个好事会是什么。上一次的奥运会我觉得…… 卡捷琳娜:是为了让我们相见,我们正是因此,才说上话的。 访谈示例二:杨澜采访袁隆平 杨澜:在您最困难的时候,您觉得你太太对您的帮助大吗?那个时候快被关到牛棚里的时候,她对您说了什么呢? 袁隆平(略) 杨澜:而且那时候您出身不好吧? 袁隆平:出身不好。 杨澜:你想您中学在教会上学,所以出身不好了。 袁隆平:是,出身不好……她给我一个非常大的安慰。我认为这是……就是“贤内助”。杨澜:袁教授,听说您有三大爱好,第一个就是骑摩托车;第三个就是拉小提琴;第三个是打麻将,当然,卫生麻将是吧? 袁隆平:钻桌子…… 杨澜:那我就觉得这三个爱好好象跟我们常规心目中的您的身份都不太符合,因为您已经六十八岁了,居然还骑摩托车。您是一位农业专家,成天跟泥巴打教导的,您喜欢拉小提琴。同时你在社会上现在也很有地位,是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可是您自己还打麻将,钻桌子。说说您这三个爱好。 袁隆平:这样子的,我骑摩托车,现在我也骑,我每天上试验田,我每天要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一直到收获为止,我每天都要到田里面去,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走路,我这么来一圈,大概要四公路,很不方便,因此我就骑摩托车,就方便一些。 杨澜:不是为了过瘾…… 袁隆平(略)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撰写说明

《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撰写说明 访谈注意事项 1、访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注意着装和仪表;要文明礼貌,措辞得体。恭敬被访谈者,注意保护被访谈者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2、要时候注意安全题目,加强安全意识。 3、认真对待,通过访谈到达探索职业的目标,为个人的 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做准备。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内容要求行业相关性:本专业行业大概相干行业,也可访谈本身感兴趣的行业。 访谈对象:(1)毕业校友(就业、创业、深造皆可), 对所处行业有肯定的了解和看法,从业履历有较强的指导性。 (2)专业(行业)相干任课老师。 (3)资深从业者,对所处行业有肯定的了解和看法,从 业履历有较强的指导性。 (4)其它你认为对专业(行业)了解有救济的采访工具。访谈提纲 (可参照,但不局限于) 1、简单介绍下您现在所在单位、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 所处行业或者从事岗亭的发展前景。 2、您是如何找到这份工作的?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 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3、工作中,您的职位是什么?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重要性有多大?除专业知识以外,您觉得从事目前工作还需具备哪些本领,哪些是能够在学校里得到锻炼和提升的? 5、行业内,您认为先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起能学到最多的知识、最有益于发展?您这份工作,日常面对的题目是什么,什么最有挑战性? 6、毕业时最初对于期盼职位的定位是怎样的?尝试过哪几种求职方式?哪种最有效? 7、您认为什么样的个人品质、性格和能力对做好这份工作来讲是重要的? 8、除了专业课程,您认为学校中的哪些课程对从事这个行业比较有帮助? 9、据您所知,有什么职业杂志、行业网站或其它渠道能帮助我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10、对即将毕业的师弟(妹),您有怎样的建议和期许? 1 1、您的熟人中有谁能够成为我下次采访的对象吗?可以说是您介绍的吗?生涯人物访谈报告撰写要求 一、格式 标题自拟,正文由三部分组成: (1)背景介绍:受访人所在单位简介、受访人简介、参与人员、访问时间、地点、访谈方式等

【最新推荐】人物专访写作技巧-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这里所说的“一台戏”,是指人物专访的作者要像导演一样去引导作为主角的 采访对象及作为配角的采访对象身边人的全过程。 然而,目前媒体上的有些人物专访,虽然在标题上标有“访×××”的字样, 或者在文章上打出了“人物专访”栏目的字样,但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文章没 有或缺乏人物专访的味道,根本称不上人物专访,只能说是“挂牌”的专访。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没有引导好采访对象,或者说作者缺乏引导 采访对象的艺术。具体表现在,有的作者只在文章的开头露面,而且还是很程 式化地表现自己,一般为“×月×日,笔者在×××采访了×××”。除此之外,文章的其余部分就再也见不到作者了。很显然,作者只把自己当成了一个 由头,而没有把自己当成导演,更谈不上引导艺术了。因而写出的文章像是人 物简介。有的作者在文章中露面次数又偏多,有喧宾夺主之嫌,且引导得生硬,这种引导模式一般为:作者问,采访对象答。因而文章通篇是对话,平淡泛味。 目前媒体上写得成功的人物专访也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 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表来看,虽说在标题上没有“访” 的字样,也没有打出“专访”的栏目,但这是一篇实实在在的人物专访,是一 篇可以作为范文的人物专访。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这篇专访与其说写得 成功,还不如说采访得成功。 很显然,这篇人物专访的作者李应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作者采访著名漫画家 丁聪时,先从丁老的健康谈起。作为当时已年过八旬的丁老来说,自然很乐意 谈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接下来,作者与丁老谈起 了爱好,谈到了讽刺与幽默等。与采访对象交谈,是人物专访中的一个重要引 导方法。这种方法谓之语言引导。最令人拍案叫绝地是,作者在与丁老谈幽默 之前,拿出了一本有丁老当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一书请丁老签名。 这谓之行为引导,是人物专访中的又一个重要引导方法。由于作者引导成功, 不仅打开了丁老这位主角的话匣子,而且还引得了作为配角的丁老的夫人不时 的插话。这都 是人物专访中作者所期盼的。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人物专访基本上 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还有作者的言行,那么就 能写出更生动的人物专访来了。作者在引导丁老及其夫人的同时,还观察了当

人物新闻采访稿

人物新闻采访稿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新闻采访稿范文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

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

人物专访写作技巧

做好人物专访的几个要素 如何做好人物专访,依笔者浅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熟悉对象。由于人物专访具有与采访对象接触时间短、包涵容量大的因素,记者在介入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如个人经历、性格兴趣、成就建树等)。已故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在谈到他出访美国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道,他几乎天天要接受采访,多的时候一天五六批,但有时间限制,而且很严格,一般一次采访不超过半小时至40分钟。即便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只提了几个问题,事后却在报纸上发表了3篇文章,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这说明这个记者在采访前已将采访对象“吃透”。反之,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情况不了解,只凭与采访对象的简单谈话,甚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不仅耽误时间,遗漏重点,有时还可能使对方反感从而造成采访渠道的阻滞。据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1986年为采访邓小平,在采访前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阅读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有关邓小平的文字材料,还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提供邓小平的有关影视资料。正因为他未雨绸缪,充分准备,熟谙采访对象,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新华社也分两次详尽地向世界披露了这次专访的内容。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巴巴拉·沃尔斯特说过:“人物专访成功的关键在于事先的周密研究。” 采访前的准备还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访问提纲,明确专访的主题,以及对采访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对策等。总之,采访的准备越充分,访谈中记者越能够掌握主动权。 表现个性。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特质。个性,表现在人物的言谈、举止、气质、观点等方面。人物的内在精神,正是通过其个性化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抓不住人物的个性,就会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抓住了个性化的言语、动作,就会形象凸现,使人物活起来。个性,是人物形象的生命所在。 怎样才能在专访中写出人物的个性呢? 从一些优秀的人物专访来看,必须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着力刻画人物的典型形象,使其具备具体、可感的特点,给予读者以生动的感觉。要着力写出具体的、立体的,能让读者感觉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以其鲜明的个性,将读者紧紧吸引,并和读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第二,必须写好细节。细节虽然很小,但很重要,尤其要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因为它是文章感人因素中的精华。而要写好细节,记者就必须在采访中深入细致地观察,手、眼、耳、口、鼻、脑一起用,那怕是瞬息即逝的动作。只有这样做才能在专访中刻画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新闻人物形象。 记者先做到“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采访并不是收集“事例”,是要学会寻求“事例”背后的答案。陈秋霞大一是“学渣”,我们知道了这个事例,这并不能作为她的个性,我们要挖的是: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她个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她最不寻常的、感兴趣的心灵上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记者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学会观察被采访者,学会思考,学会顺势去挖掘:导致他某一个思

2020年人物专访的新闻标题的范文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写

人物专访的新闻标题的范文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写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

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

谈人物专访写作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115138645.html, 谈人物专访写作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作者:张秋红 来源:《活力》2013年第08期 [关键词]人物专访;背景材料;运用方法 消息写作中,经常运用背景材料,可以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个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那么,作为通讯形式的人物专访是不是也需要运用背景材料呢?探讨这个问题对人物专访写作大有裨益。 我们知道,新闻背景材料就是新闻事件(包括新闻人物)形成的时间、空间条件及产生的原因。在人物专访写作中,运用好背景材料可以把新闻人物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读者对新闻人物的成长过程、取得的成就能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刘宁写的访台湾著名影星秦汉《滚滚红尘外孜孜追求中》就較好地运用了背景材料。 秦汉原名孙祥钟,1946年出生于上海,其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从小就对表演艺术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有空就钻进影院、直到囊中空空才怏怏而归。时间长了,他竟能背出所看电影里的许多对白。高中毕业后,秦汉考入台湾“影荣”电影公司,当时,著名导演李翰祥为他取艺名“康凯”。秦汉在《远山含笑》中担任配角,没多久,“影荣”解散,秦汉应征服役,在海军陆战队“泡”了三年,退役后回到台北。为了谋求自立,为生计所迫,他常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扛到母亲开设的画廊中,挂在醒目的位置,居然很有销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应邀拍摄了电视片《七色桥》,虽然他在剧中的角色占戏不多,但他那英俊的外形、成熟的演技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秦汉成为广大观众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男明星。后来,他主演《唐山五兄弟》,此间,他改名为“秦汉”。 这段背景材料把秦汉的出身、从艺情况、秦汉的画史及取得的成就交代得一清二楚,使读者对其人有了深刻的印象,这对表现采访对象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背景材料还可以通过对比方式,把主人公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起到扣人心弦的作用,增加读者对采访对象的钦佩心理,深化主题。连云丽写的访青年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代表任寰《爱心和诗在生活中永存》就采用这种手法。 十七岁,本该是多梦时节。十七岁的北京八中高一学生任寰却已作为“跨世纪的文学新人”成为全国青年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代表。 眼神纯真坦率,声音稚气十足,走起路来一蹦一跳,任寰实在看不出“作家风范”。信不信由你,正是十七岁的她,已出版《十岁女孩任寰诗文选》《未来乐曲》《我心中的爱》《六·一的风》四本诗集。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诗文大赛中获奖。其中《妈妈的头发》获全国妇女心中的歌诗歌大赛第一名,散文《家乡的故事》获中南儿童散文比赛大奖,组诗《可爱的

人物专访

哈尔滨日报最后一个记者发表于:2008-9-24 10:21:51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访报道。所谓新闻人物,系近期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的人物,或重大新闻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物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选准访问对象至关重要 人物专访的传播效果,首先取决于所选人物的新闻价值。换言之,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具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自2008年7月18日起,隆重推出“昔日的陈述今日的现实”栏目,一连数天刊登对8位申奥功臣的专访。开栏的编者按写道:在北京奥运会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7年前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做最后申奥陈述的8位陈述人——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王伟、邓亚萍、杨澜、何振梁。他们在异常激烈的申办竞争中,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北京终于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7年前的陈述,7年后的现实。重温申奥成功的场景,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介绍当时的陈述如何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本报今起推出…… 上述访谈对象无疑均为顶尖级的,加之访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颇能引人眼球。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周胜林总结说,人物专访的访问对象主要有重要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人物,非新闻人物却具有新闻因素的知情人,与问题有关的专家、学者、领导、权威人士等。 收集资讯草拟采访提纲 在专访之前,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人物访谈高手杨澜的回答是:“准备,不厌其烦地充分准备。我觉得进行采访,最紧要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能做的所有准备,迅速跨过年龄、地位、资历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感。” 笔者认为,好的采访提纲系充分准备的结晶。采访提纲必须得到充足的资讯支持,对被采访者的资讯收集、了解与整合在人物报道中十分关键,这直接关系到报道质量。一个经验之谈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其中包括背景材料与知识资料,如果对方是知名学者,须了解他(她)最近的研究重点、活动情况和其感兴趣及最反感的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朱强说,在新闻记者的资讯搜索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不妨直接向被访问者索取;或者是咨询,请对方开个书单。据称,不少学者乐意提供这种帮助。 越是重大的人物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书面提纲越应该细致。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该向意大利当代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学习,她每次采访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次访问都像“学生准备大考”,有时要阅读好几公斤材料。在向别人提出无数问题之前,先向自己提出所有问题。 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如何写人物专访

如何写人物专访 人物专稿的结构 人物消息基本上还是采用消息的写作方式,即“倒金字塔”。人物专稿则不一定,需要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安排结构,新闻由头(引子)一般不放在导语中,穿插在中间。一般而言,它的结构不外乎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这几种。 (一)纵向式。它以时间为顺序,展现新闻人物在某个阶段或某个事件中的体验和经历。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了解新闻人物的经历,是人物专稿中经常采用的结构。但这种结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像流水账似地记述新闻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按时间顺序来选择材料,时间顺序也并非一定按新闻顺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如介绍萨达姆替身一文,先交代奥马尔逃亡莫斯科,然后按时间顺序交代他如何成为萨达姆替身和随后的经历。 (二)横向结构,也就是并列结构。根据主题需要,可从各个不同侧面或故事介绍人物,如《为克格勃主席开车》一文,就是以勃列日涅夫借火、亲历刺杀等几个小故事将人物的经历一一展开。也可以像《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们》一文那样,在同一主题下,将若干人物的事迹或故事组织在一起。横向结构可以增加报道的深度,增加人物的立体感。 (三)横向和纵横结合式。即按时间顺序和主题侧面两条线索安排材料。时间为“经”,主题侧面为“纬”。《旁人眼中的布莱尔》一文就是这一结构。作者巧妙地将时间和主题侧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兄长、同学、邻居、同僚是不同的侧面,代表横向,同时他们的叙述又分别反映了布莱尔不同的成长阶段,隐含着纵向结构,条理十分清晰。 一位记者可以对人物专稿的写作方式和稿件结构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旦编辑或者主编安排他去采访一位音乐家,他忙活了个把星期,待落笔的时候却仍可能抓耳挠腮,最后写出这样的文字:“某某先生,某年出生在某国某地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从小就酷爱音乐。4岁那年,父母倾其所有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他好喜欢啊。父母又给他请了教师,从此他每天坚持练琴几个小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拿这样的稿子去交差,这位记者自己都会觉得写得很差。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还是那句老话:采访是写好新闻报道的前提,记者的采访不够深入或者说不恰当。

人物专访提问的注意事项

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 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

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

二年级人物写作技巧

二年级人物写作技巧 还记得,小时候班里第一次要求写作文《我的妈妈》,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妈妈都是“乌黑的头发,明亮的大眼睛……”到家长会时看看,其实妈妈都是不一样的嘛!怎样才能让自己笔下的妈妈有特点有个性呢今天習之老师教你写人作文的注意事项。 ⒈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 ⒉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了新意。 ⒊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象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就像当你读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以后,你对这两位英雄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 ⒋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扶正转椅就是一个细节描写,它表现了周总理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⒌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 ⒍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写人作文口诀 写人作文并不难,开头概括写特点。 对照特点找事例,具体描述一两件。 一个特点多事件,巧妙构思出特点。 结尾抒情或总结,呼应开头称佳篇。 叙事写人分三段,重在突出人特点。 描写人物抓外貌,突出一点特征显; 人物语言要逼真,动作描写要周全; 心理活动细腻写,真实感人是妙篇。 总分写人抓特点,首尾照应成一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