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00八年三月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单位负责人:单海平

项目负责人:时坚

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

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总则 (1)

4 设计书的编制 (5)

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

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

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

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

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

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

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

后记 (45)

附录1 (47)

附录2 (60)

前言

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经修改完善后下发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

200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号为总[2004]015-01。工作项目名称: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实施单位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

针对地质调查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部分原有技术标准,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和发展。

本技术要求制定的工作任务:

1、在已编写的《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初稿的基础上,明确调查任务、调查与评价方法和精度要求;提出设计编写、图件编制、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要求等。

2、编制完成《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及说明书。

根据工作项目任务书的要求,本技术要求更名为《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经过近5年的运行,综合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承担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单位和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对本技术要求试行后提出的修改、补充意见由时坚负责进一步补充完善。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写,岩溶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规律调查的、岩溶水系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的技术要求,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手段实施要求,岩溶水资源评价、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岩溶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和修测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1976,地质出版社)

GBT12329-1990岩溶地质术语

GB/T14157-93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DZ/T0060-9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

GB/T15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万) DZ/T0133-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GB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级分类标准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2004-2)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岩溶地区开展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水文地质条件,提高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的精度,编制岩溶流域地下水开发规划建议,进行地下水开发工程可行性论证,提高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从根本上解决岩溶地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为各项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与保护提供基础性水文地质资料。

3.2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是:在岩溶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和石漠化严重地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系统特征,评价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规划和地下水开发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3.3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

3.3.1调查流域的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

3.3.2调查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以及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

3.3.3 调查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注意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对三类岩溶水水量、水质的影响。

3.3.4调查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调查地下河的允许开采量,以及堵、

蓄、提、引等岩溶水开发地质工程的地质条件;蓄水构造的允许开采量和钻井提水的工程地质条件;岩溶泉扩泉引水的环境地质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建议和工程方案。

3.3.5 调查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评价,预测其演化趋势。特别是对近二十年来地下河、岩溶泉及区域岩溶水的流量、水位、水质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评价。

3.4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序: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选点→下达任务书→收集资料→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审定→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和监测→勘探和试验→成果分析、图件数字化→编制报告和图件→成果审查→成果提交。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遥感、地质测绘、洞穴探测、物探、示踪、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21世纪初部分地区开展的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相比,本次调查工作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3.5 应根据岩溶发育情况采用综合手段开展调查,尽量使用能够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如: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系统理论,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及计算机技术,地质雷达、浅层地震勘探、CT、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密度电法等物探新技术,同位素分析,现代天然和人工示踪技术,洞穴探测技术,自动化监测技术等。

3.6 水文地质调查和岩溶水的开发利用调查分类进行:

对地下河,主要通过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洞穴探测、物化探和示踪技术,并通过钻探论证,查明地下河的发育规律、补、径、排条件、水资源变化和开发利用条件,以堵、蓄、引、提、截地下河水为主要开发形式;

对于覆盖型及埋藏型岩溶水,主要通过物探、钻探技术方法圈定富水地段。开发方式:一是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采用钻探打井抽水,二是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区,采用开挖地下集水槽抽水。

对表层岩溶水,主要通过地面调查和岩溶动力条件现场测试,调查表层岩溶带的分布、结构和涵养水源的潜力,调查表层岩溶泉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增大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的途径,以增加表层岩溶泉水资源的量和出流时间。通过与地头水柜配套建设来开发利用表层岩溶泉水。

岩溶流域内各类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应统一规划,注意统筹兼顾,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产生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3.7 岩溶地区1∶5综合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3.7.1在已有等于或大于1:1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地区,可采用修编的方法,在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补充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河、岩溶泉、蓄水构造和表层岩溶水和区域岩溶水开发利用潜力以及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等的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分析说明岩溶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和20多年来的变化。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重点地区,应提高工作精度,按本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调查。地面水文地质测绘分为正测和简测两种情况。简测调查以岩溶水的线路追踪调查为主。

3.8岩溶地区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

和遥感解译图作为底图,所有的调查资料均要整理成电子文档,并按照统一的格式建立数据库。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岩溶地区1∶5综合万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根据下达的任务书,由项目承担单位编制1∶5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设计书。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形图、航卫片,地下水调查、勘查、监测和开发利用情况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家目标与社会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需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和环境地质问题。

4.3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实施。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写出书面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主要内容和一般格式如下:

(1)设计书封面,包括项目名称、编号,承担单位,提交日期;

(2)设计书内封,包括项目名称、编号,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编写人、预算编制人,提交日期;

(3)项目任务书,设计书审查意见,审查专家名单,设计书内容简介;

(4)前言:包括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目的任务,区域自然地理和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工作部署: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内容、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实物工作量及时间安排等;

(6)经费预算和预算编制说明;

(7)组织管理及质量保证;

(8)预期成果;

(9)附图:主要包括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工作部署图(可作为插图)。

5调查的内容、技术手段及精度

5.1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5.1.1资料收集及综合研究:在开展野外工作前,必须认真收集和研究调查区已有基本地质资料与图件,掌握地层、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岩溶地貌及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正确部署野外测绘及勘探试验工作。

5.1.2碳酸盐类地层调查:主要调查岩石类型、结晶程度、层厚、结构构造、层面特征、杂质和夹层情况。将填图单元划分为2大类,6个亚类(见表1)。碳酸盐类地层调查以典型线路剖面测量和取样分析为主;各类岩石均要有代表性岩样的化学分析、薄片鉴定和相对溶解度试验成果;掌握碳酸盐类岩层的岩性与岩相区域变化情况,并判断最利于岩溶发育的碳酸盐类岩层的层位与分布地段。

表1 碳酸盐岩层组类型划分表

注意碳酸盐类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岩体的接触关系,分析其对岩溶水的补给条件、岩溶发育和流域水文网的影响。特别要注意调查流域中非碳酸盐岩地区产生的外源水补给量。

5.1.3地质构造调查:充分研究区内已有地质构造资料,掌握本区及邻近地区构造特征及对岩溶发育和岩溶水形成、分布的影响。主要调查内容为:

(1)区内大断裂带的产状、性质、延伸情况、断层带宽度及其变化和充填物质(如断层角砾岩、糜棱岩、断层泥)等,研究断层带附近岩溶发育情况及其导水性和对岩溶水流运动的影响;

(2)区内主要褶皱、隆起与坳陷等的分布、性质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变化情况;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的差异性及岩溶水赋存与运动的不同特征;

(3)构造体系的性质与特征,并掌握不同构造体系对区域性岩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区内挽近构造运动的表现,除了注意断裂活动外,应研究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对区域岩溶水的埋藏与运动的影响。

(5)进行裂隙调查统计。包括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2×2m2。

5.1.4 岩溶地貌调查:查明各种地貌形态特征与规模,研究其分布与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特别要研究岩溶发育结果对地貌的影响,并进行地貌类型的划分;研究岩溶发育与地貌景观表现的内在关系,分析岩溶地貌发育史。

5.1.4.1裸露、半裸露型地区的岩溶地貌调查:主要内容为:

(1)岩溶地貌的形态表现:包括岩溶个体形态,岩溶微形态,岩溶洞穴,岩溶组合形态。各种岩溶形态,应按照“岩溶地质术语”(GB12329-90) 命名。对主要和重要的岩溶形态,要描述如下内容:岩溶发育的层位与岩性、地质构造部位、地貌单元、分布高程及其形态、规模(包括高、长、宽等矢量指标)。还应绘制素描图及摄影,并按统一图例标绘于图上。要注意同类岩溶形态的分布特征(如线状分布、网格状分布、层状分布等)及各种岩溶形态的组合分布情况。要选择小面积典型地段对岩溶形态进行测量,予以调查统计,并适当表示在图上,以分析岩溶发育的强度与岩溶地下水的径流量。结合物探和钻探等手段,进行地下岩溶裂隙和管道的追踪调查。

岩溶形态组合,包括地表宏观岩溶形态、微观岩溶形态、岩溶堆积物,地下洞穴形态和岩溶堆积物形态在内的区域组合。要进行区域岩溶形态组合的综合调查分析,确定岩溶地貌的发育环境,分析不同地貌单元的水文地质特征。特别要注意典型岩溶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地下水文网关系的分析。

(2)地层、岩性与岩溶地貌的关系调查:调查不同地层、岩石的峰体形态、洞穴形态、岩溶裂隙形态、面岩溶率和主要类型碳酸盐岩的洞穴化程度,分析不同地层、岩石的发育规律和区域差异。

(3)地质作用和大地构造对岩溶地貌的影响, 如受河流沉积作用显著影响的岩溶地形有孤峰平原(包括峰林平原);受狭长褶皱控制的岩溶槽谷等;受构造断裂显著影响的岩溶断陷盆地、断块山地。不少岩溶地区,虽然岩溶岩层大面积裸露,由于地壳抬升,地表水强烈切割、侵蚀,形成与非岩溶地区相似的岩溶峡谷等。

(4)加强岩溶洞穴调查,调查洞穴的规模、分布、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条件与开发利用价值。

5.1.4.2 覆盖型和埋藏型地区岩溶地貌调查:除调查地表的地貌现象外,还要根据物探、钻探资料,分析地下岩溶形态、岩溶裂隙和管道特征以及岩溶发育程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情况,查明各种埋藏的古地貌(如埋藏深槽、埋藏阶地、埋藏河谷等)及其与古岩溶的关系。

5.1.5表层岩溶带调查:表层岩溶带是包气带表层由不规则带状、犬牙交错的岩溶个体形态和微形态组合形成的能够调蓄水循环的强岩溶化带。要调查表层岩溶带的分布、厚度、岩溶形态特征、岩溶空隙及其充填情况,发育下限及隔水边界情况。要注意充分利用各种人工开挖的剖面(包括公路、铁路、渠道、采石场等)开展表层岩溶带的特征调查。

5.1.6第四系沉积物和土壤调查:观测其分布、厚度、含水和透水情况及其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裸露、半裸露型地区的第四系地层分布零散,重点调查大型盆地、谷地与洼地中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及成因。注意溶蚀残余物的堆积(包括风化残积层)与其他成因沉积层的分布关系。覆盖型地区,要着重研究各覆盖层的物质组成、级配、所含钙质与铁锰结核情况。注意其含水性与隔水性,要采集代表性土样进行含水性试验和主要污染成分的化学分析,并进行野外简易注水试验。注意地下河和洞穴内第四系沉积物与洞外沉积物的关系调查。

5.1.7岩溶发育历史调查:结合区内地质发展史、古岩溶发育时期及后期岩溶继承发育情况,调查分析新构造运动以来不同时期岩溶发育历史以及岩溶地貌的演化特征。结合岩溶发育史,深入研究区域岩溶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岩溶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5.2岩溶水系统及其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5.2.1 资料收集:认真搜集、研究区内已有水文地质资料(主要是:井、泉、地下河资料;钻孔及有关水文地质试验资料;开采利用与治理岩溶地下水方面资料;岩溶水库渗漏资料;坑道、隧洞等地下工程掘进及工程基础开挖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等),尽可能收集20世纪70年代末调查的岩溶水水量、水化学资料,以作为20年来对比的依据。对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及岩溶发育规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划分出具有连续的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或深循环区)的岩溶水系统。调查工作结束后,再根据调查的新资料,做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岩溶水系统的划分,以作为评价区域岩溶水资源的依据。

5.2.2岩溶水系统划分:岩溶水系统是指有水力联系的岩溶地质体及赋存其中的岩溶水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区域岩溶水的特点及其对水资源评价和开发的需求,对各调查的岩溶流域进行岩溶水系统划分,一般划分到五级,即五级岩溶水系统是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单元。各级岩溶水系统均应圈定其边界。系统边界一般由隔水岩层、地下分水岭和排泄基准面等构成。在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一致的情况下,可根据地表分水岭来圈定岩溶水系统的边界;当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不一致时,应根据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和水化学指标等综合因素分析圈定岩溶水系统的边界。

5.3.3 群众访问工作:除观测路线上的访问外,在每一乡村都应尽可能访问,了解以下内容:

(1)现有水点(包括人工揭露水点)的位置、水量(最大、最小、平常)、有无断流现象(断流时间及何时出水)、水色及其变化、出水状态(平流或向上翻)、水位及其变化(最枯水位)、鱼类活动及其品种与出鱼量及群众对水源的分析等;

(2)地下河的位置及流经地段,洞口与地下河的连通情况(如洞口可听到流水声或可直达地下河等),水面至洞口的斜距和高差,是否常年有水,水的流速、流量及流动特征,有无鱼类(大小、品种);

连通试验(投谷糠、毒鱼、闸水、放水等)情况,地下河的砾石成分及群众对地下河“来龙去脉”的判断等;

(3)历史上出水点的位置,当时水量大小,何时断流,群众对其原因的分析;

(4)岩溶区的河水流量变化及季节干涸情况,并了解流量骤增、骤减及有消水现象的河段;

(5)某些找水标志,如塌陷、小洼地、消水洞、烂泥田、黑沙及“冬冒热气,夏冒凉气”、“遍黄一点绿”等现象的位置;

(6)岩溶区水库蓄水前后及库水位高低变化对周围地下水的影响情况;

(7)目前农田水利化程度;农田灌溉及抗旱水源及已开采利用的水量;最旱季饮用水源及其最枯水位(或最小流量);

(8)岩溶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群众解决水源问题的方案,包括对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合理利用的意见;

(9)饮用水水质情况,有无地方病。

(10)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矿坑排水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

5.3.4 地面测绘一般要求:根据区内自然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社会需求,合理地布置观测路线。观测路线采用穿越和追踪法相结合,原则上,观测路线应垂直于构造线方向、沿地貌变化最大方向、沿河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尽量取得多方面的资料。对重要构造形迹、特殊非岩溶夹层及大型地下河系等要进行追索,必要时,可及时做示踪试验。主要观测路线上不易包括在内的一些重要地质现象,可布置专门的观察路线。

5.3.5 岩溶水点调查:对各种岩溶水点(如岩溶泉、落水洞、出水洞、地下河出口、地下河天窗、潭等),应采用手持式GPS定位或半仪器法定位,并进行详细的观测描述。

对群众提供有意义的水点及找水线索,要结合测绘工作进行实地

调查。野外遇到的所有水点,应根据其不同类型按统一图例标绘于野外草图上,并在水文地质卡片上详细记录。对岩溶水点(包括地下河)的观测描述,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出露的地层层位及岩性;

(2)出露的地质构造及所处构造形迹的部位,岩层产状,结构面的产状及其力学性质、水理性质,地质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3)所处地貌单元位置及地貌特征;

(4)水点地面标高;

(5)水位、埋深、水深,并访问其变化幅度及观测洪水痕迹;

(6)野外实测水温(同时观测气温、洞温)、pH值、电导、暂时硬度;

(7)水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透明度等);

(8)取代表性水样,进行化学分析;对水质受工农业废水影响及含有特殊元素的,要作专门的调查;

(9)水生动物(如鱼类)活动情况;

(10)测量流量,并访问其动态变化。对所有水点都要实测流量;

(11)每个岩溶水点,都应绘制水文地质剖面草图或示意图,对有特殊意义的水点,应实测水文地质剖面图或洞穴水文地质图,并素描或摄影;

(12)对每个岩溶水点,都要力求弄清它与邻近水点和整个岩溶地下水系的关系;在观测每个岩溶水点后,一般应作适当追索,把追索结果和对地下水“来龙去脉”的初步判断记录下来,同时做出示意图。

5.3.6 水位和流量调查:应获得岩溶水点的最枯资料,并访问其动态变化。测绘工作不一定都在旱季进行,因此,要求面上的测绘工作结束后,在枯水季节统一规定时间内,对重要的水点(具代表性和控制性)重测一次水位与流量。当需要用水位差判断地下水流向,而水点

的水位高程又无法在野外地形图上较准确地查出时,应布置水点的水准测量。

5.3.7要调查岩溶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的互相转化。特别是裸露、半裸露型及一些浅覆盖型地区,地表河水流量变化较大,需要详细调查。调查前,应充分研究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上有关这些伏流现象的标记,并了解水文观测资料中与此有关的异常现象。必要时,可请当地水文站协助,对有意义地段进行流量观测。对流量变化显著,而又缺乏水文观测资料的河流,应分段测定其流量。常年有水的地表河以枯季测流为好,间歇性河流则在雨季进行。

5.3.8要调查岩溶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性。不同地质条件地区,岩溶发育特征与水动力条件不一样,集中岩溶水流的分布情况也有差别。通常可分三种情况:(1)极不均匀:集中岩溶水流或地下河数量极少,且分布不均匀;(2)不均匀:集中岩溶水流或地下河大体平行分布; (3)较均匀:集中岩溶水流呈网状分布。

5.3.9 掌握各类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补给、径流与排泄三个地段(区),有的明显分开,有的只有其中的二个地段(区),有的则同属同一地段(区)。不同地段的水文地质调查要求是:

(1)补给地段(区):调查大气降水与地表河水渗入地下的方式与通道,补给地段(区)的分布范围与面积及地层层位、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貌特征。挑选典型地段,根据溶蚀竖井、落水洞或钻孔中地下水位雨后变化幅度,概略推算渗入系数。对补给区面积大的岩溶山区,由于主要岩溶含水层的地下水埋深大,不易开采,应充分利用表层岩溶泉与上层滞水作为水源。调查可蓄水的地段,并分析由于蓄水而下游水流减少时,径流区及排泄区岩溶水流量受到的影响。

(2)径流地段(区):主要了解集中岩溶水流的埋藏深度、分布情况、运动方向及水动力特征。特别注意天窗、竖井的追索调查;对

有开采意义的岩溶地下水富水地段,应初步评价其开采量与开发方式。对具有利用堵塞洞穴或其它措施抬高地下水位的径流区,要分析抬高地下水位或大量开采后,对补给区及排泄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3)排泄地段(区):做好泉及地下河出口的调查,为整个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的初步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的排泄区只排泄本岩溶水系统中的部分地下水,其余部分成为邻近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源。因此,对平原或盆地边缘的泉水,当考虑扩泉以增大开采量时,需慎重分析、评价当地及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以避免由于扩泉不当造成泉水消失。

5.3.10 不同类型的岩溶水系统调查

5.3.10.1地下河系统

5.3.10.1.1裸露型地下河系统

(1)调查控制地下河发育的基础地质条件。在岩溶层与非岩溶层呈夹层或互层的紧密褶皱的地区,要注意调查各岩溶层的展布情况;在厚层碳酸盐岩的平缓褶皱区,要注意调查控制地下河发育的断裂构造,褶皱轴及各地段主导裂隙的分布情况。

(2)注意利用线状分布的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洞穴追踪地下河:调查条形封闭洼地、串珠状洼地、天窗、干谷等的排列方向及其高程从分水岭向排泄区递减分布的规律性;竖井、漏斗、落水洞、出水洞、塌陷的分布及有否喜水植物、出水遗迹与鱼类活动等及其联系和方向性。上述微地貌的线状分布,常是地下河的地表标志。对研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有重要意义的天窗、竖井、溶洞等,应进行探测和追索调查。洞内遇到水流时,应实测其枯季流量、水位、电导、水温、暂时硬度。对难于通行的深洞,必要时,应采取示踪试验追索。

(3)圈定地下河流域边界(地下分水岭),确定补给面积,入渗系数,综合判定不同地段地下水水位埋深,实测、访问地下河水位、

流量及其变幅,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提出开发利用建议方案。要调查地下河沿线不同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对地下河水量、水质的影响,进行岩溶水水质与补给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质(特别是矿山、工矿、城镇污水和农田水)的关系调查。对适宜提引和建库调蓄利用的,要查明其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分析建库蓄水后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4)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圈定各地下河系的补给面积,划分各岩溶水子系统,调查各子系统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地区,要注意其对地表水文系统的影响。应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组合关系情况进行地下河水资源评价:

a、多向的岩溶水子系统:常见于分水岭地区。各单元的地下水系及与其有联系的地表水,向不同方向运动、排泄。这种组合方式的各单元地下水资源应分别评价;

b、串联的岩溶水子系统:常见于具有多级剥夷面的高原岩溶区。其特点是;位于中间一级剥夷面上的水文地质单元,既是上一单元的“排泄区”,又是下一单元的“补给区”。在这种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反复补给、排泄,地下水与地表水出现反复转化的现象。这种组合方式的各单元的地下水资源,应当综合评价;

c、人为作用岩溶水系统:常见于低山丘陵的近河地区。在同一单元中,在不同条件下,岩溶水向相反方向运动。如水库蓄水向地下河倒灌。此种地下河的水资源评价,不但要评价地下河的天然流量,还应结合不同的开采方式研究地表水的倒灌量。

5.3.10.1.2裸露——覆盖型地下河系统

裸露区的地下河流域的调查重点同 6.10.1.1。覆盖区应查明地下河通道位置、埋藏情况、岩溶发育深度,圈定富水地段,对水位、水量和水质做出评价。此外还应了解覆盖层厚度,与下伏岩溶含水层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水的承压状态,盖层完整性和稳定性。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路基注浆施工方案 ()

目录 1、编制依据................................................ - 4 - 2、工程概述................................................ - 4 - 3、工程自然特征与地质特征.................................. - 5 - 4、工程准备及临时设施...................................... - 5 - 4.1、征地及拆迁情况.. (5) 4.2、生产、生活临建设施 (5) 4.3、供水、供电 (5) 4.4、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6) 4.5、技术准备 (6) 5、施工组织及人员配置...................................... - 6 - 5.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安排如下: .. (6) 5.2、劳动力配置计划 (7) 6、施工机具、设备配置及试验设备............................ - 7 - 6.1、施工机具、设备配置. (7) 6.2、主要试验、测量、检测仪器 (8) 7、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 - 9 - 7.1、施工前进行先导孔的目的 (9)

7.2、施工准备 (9) 7.2.1、施工现场......................................... - 9 - 7.2.2、施工设备........................................ - 10 - 7.2.3、计量设施........................................ - 10 - 7.3、施工方法. (11) 7.4、注浆前设备调试 (11) 7.5、浆液配制 (12) 7.6、注浆 (12) 7.6.1、注浆管路系统的试运转............................. - 12 - 7.6.2、注浆顺序........................................ - 13 - 7.6.3、填充较少的溶洞注浆............................... - 13 - 7.6.4、填充量较多的岩溶注浆............................. - 13 - 7.6.5、当遇有较大溶洞或注浆出现异常情况时............... - 13 - 7.6.6、适合如下条件时应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 .......... - 13 - 7.7、注浆结束标准 (14) 7.8、拔管、回填 (14) 7.9、施工过程控制 (14) 8、质量控制与要求......................................... - 15 - 9、质量保证措施........................................... - 17 - 10、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措施................................ - 18 - 10.1、安全保证体系.. (18) 10.2、安全管理 (18)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 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 括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的编写、第二是野外调查阶段:包括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第三是综合分析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地质资料、水文 地质资料、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下水环境问题资料、地下水开发 利用资料。其中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化学测试、物探、地下 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是重点。 2016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 图的工作方法,预填图是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工作区所在 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 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预填图不是 1:20万水文地质图的 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 (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①编制实施方案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 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 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①应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 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 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 ⑥做好经费预算;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 (一)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形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念认识、调查与水资源和地下水相关的人为活动、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等的关键工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在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调查。 1、技术要求 以1:5万图幅最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相对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观测路线布置,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实行统一的分类编号,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典型地段做地质剖面,采集必要样品。在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调查表格每天收队后进行整理,对于存在填写遗漏的表格进行补齐,对于每条路线要及时做路线小结,对野外资料定期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确保野外调查的质量。野外调查时,认真开展水位测量和水质现场分析等工作。

岩溶注浆加固处理作业指导书

岩溶注浆加固处理作业指导书 武广客运专线XXTJIV标处于湖南郴州境内,该段岩溶发育。为确保路基成型后路基基底的稳定,需对岩溶加固处理。岩溶注浆是加固处理主要措施之一,为确保工程质量,规范质量行为,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施工时间的安排 路基岩溶加固处理为路堤地段在场地平整后先行应安排的工序;路堑地段应根据开挖、防护的原则,并完成相关防护后达到基床面后即可开始施工。 特别要指出的是当路基基底需采取强夯加固时,应先行施工强夯加固后方可实施岩溶注浆加固处理。 2、施工安排及人员设备 本段岩溶注浆工作由总队所属路基综合工程队负责施工管理及现场 管理,由路基综合队下属路基加固作业工班进行施工。 每工点(注浆孔数量大约为100个时)其设备、人员配置如下: 采用的主要设备如下: 主要施工管理作业人员配置如下: 主要施工人员

、施工工艺 ①、总体施工工艺 采用地质钻机实施成孔作业,先行实施先导勘探孔,完成后将地质资料上报设计院,经过设计确定注浆范围及深度后开始实施岩溶注浆加固工作。浆液现场拌制。 ②、施工工艺流程

③ 、施工准备 场地准备: 用 TY220 推土机清除注浆范围内表土、杂物,地表斜坡地段进行台 阶处理,台阶高度 2m ,然后用 PY160 平地机进行整平, 最后采用 YZ18 压路机碾压,达到钻机就位条件。平整过程中要严格注意保护好下承层 并做好排水工作,确保不积水; 注浆效果验证(物探、注水试验、钻芯取样) 监理设计参与

孔位放样定位:根据测量组所放设的中线及边线进行孔位定位;孔位布置路堤地段按梅花形布置、路堑地段按正方形布置,孔间距5 米。 技术准备:确定先导勘探孔位置,采用地质钻机成孔,钻进过程记录好钻进地层地质情况,并记录完整。及时将资料提供给设计确定注浆的范围及深度。 材料准备:现场储备相关材料,材料应该为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并批准进场的材料。 注浆材料主要有: 郴州东江金磊水泥有限公司产PO.32.5 水泥; 郴州苏仙区永利混凝土外加剂厂产43Be 水玻璃; 仙岭水库水源;郴州苏仙区永利混凝土外加剂厂产缓凝剂(磷酸氢二 钠)。 ④、施工方法 岩溶填充注浆处理采用钻孔注浆的方法,把水泥浆液压入一定范围内的溶洞、岩溶通道、裂隙,将其填充密实,待其凝结硬化后,使岩溶基础整体加固,提高路基承载能力。对全填充溶洞一般采用单液注浆,对空的岩溶通道、较大溶洞和裂隙处,视其具体情况先灌入中粗砂、碎石和水泥砂浆对溶蚀腔体进行充填,凝固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钻孔注浆。当岩层内存在地下水活动、漏失量大时,可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进行处理。 注浆施工时对处理区域进行合理分段(岩石完整地段5~6m ,岩溶发育、岩石破碎地段,适当缩短),采用工程钻机钻孔至基岩以下5m,若钻进过程中遇到溶洞,应钻至溶洞底板下1.0m ;采用跳孔施钻,以免孔位串浆,注浆按自线路坡脚向线路中心的顺序进行,先两侧后中间,注浆次序严格按照设计进行; a 钻孔:钻孔采用地质钻,每台钻机由3 人操作,钻孔过程中随时记录钻进情况及地质情况。 b 清孔:完成钻孔后,检查钻孔的深度及加固深度情况,符合设计及地层实际情况后进入清孔程序。 先行按要求下导管,如钻孔较深,采用50mm 的小导管插入孔位底部用注浆泵大压力1-2mp 清孔。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岩溶注浆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丽香铁路Ⅰ标段路基工程 编号:路-001 岩溶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5年1月20日发布2015年2月1日实施

丽香铁路路基工程 岩溶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丽香铁路Ⅰ标段路基岩溶注浆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与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得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3、1平面布置 易塌陷区:对溶洞、土洞、垂直溶蚀破碎带发育得地段,钻进注浆一般按二序(Ⅰ、Ⅱ)进行。Ⅰ序注浆孔间距7m,按正方形均布;Ⅱ序孔在Ⅰ序孔正方形中心及溶洞位置内插加密,Ⅰ、Ⅱ序孔形成菱形布置,间距5m。支挡工程及车站咽喉区等地段,下有岩溶需注浆处理时,Ⅰ、Ⅱ序孔正中内插Ⅲ序孔,注浆孔孔距加密至3、5m。 对溶洞、土洞、垂直溶蚀破碎带不发育且连续长度超过30m得地段,以7m纵距沿中线布置探灌结合孔,用以核查设计地质条件。 3、2整治深度

3、2、1裸露型岩溶:进入基岩不小于5m。当基岩溶蚀发育时,整治深度适当加深,详见纵剖面设计图,钻孔注浆整治深度一般不超过10m。若地面以下15m深度内存在溶洞,则加固至洞底以下不小于2m。溶洞顶板厚度大于15m地段一般不作整治,当顶板破碎、溶洞跨度较大时,采取安全顶板厚度法进行判别,若顶板厚度达不到要求(完整顶板厚跨比不小于0、5,非完整顶板厚高比不小于5、0),则要采取钻孔注浆至溶洞底板以下2m。 3、2、2覆盖型岩溶:填土加覆盖土总厚度小于25m地段,通过钻孔注浆封闭土石界面(基岩面上3m,下5m).若加固深度范围内有溶洞时,则钻孔注浆至溶洞底板以下2m,上部土层钻孔采取充填注浆封孔。 3、2、3 斜坡地段溶洞与熔岩破碎带:填土+地表覆盖土厚度小于15m地段,整治设计至基岩面以下5m;当基岩面以下10m深度内存在溶洞得地段,整治设计深度至溶洞底板。 3、3钻孔孔径:覆盖层中钻孔采用跟管钻进,直径不得小于130mm。基岩段终孔直径不得小于91mm. 3、4材料及配比:以纯水泥浆为主得单液注浆材料,水泥采用P、O 42、5水泥,水灰比为0、6:1~1:1。开始注浆时采用稀浆灌注,当灌入量较大时可据情况采用浓一级得浆液灌注。 对土洞、空溶洞或半充填溶洞,应高压充填砂、碎石后再进行注浆治理。 对溶蚀裂隙发育、连通性好、漏液严重时,注浆时可掺入一定量得粉土或粉煤灰,粉土掺入量<水泥重量得10%,粉煤灰掺入量为水泥重量得20%~50%。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中国岩溶地质调查报告 (2016年) 在国土资源部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项目,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万平方千米,1:5万岩溶塌陷调查3万平方千米,建立了10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调查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和天坑3000多处,在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石笋高分辨率测年、岩溶人工增汇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牵头承担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监测站,为推动全球岩溶合作研究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岩溶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治理示范、洞穴探测、碳汇调查、塌陷易发区评估和岩溶油气储层评价等6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一是查明西南8省(区、市)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534亿立方米/年,实施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0多处,钻探成井8000多眼,解决了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为抗旱找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发现西南8省(区、市)岩溶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15年的9.2万平方千米。总结

出4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可在西南岩溶区300个县石漠化治理中推广应用。 三是调查了3000多个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指导建设52处岩溶国家地质公园、7处世界岩溶地质公园、11处世界岩溶自然遗产以及500多处旅游洞穴开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评价得出我国岩溶地质碳汇潜力为4000万吨/年,近10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增加的岩溶碳汇量为2500万吨,查明不同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岩溶碳汇差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4万平方千米,年均发生岩溶塌陷灾害150多处,涉及4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个县级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达7200多千米。 六是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调查研究了深部古岩溶发育规律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存机制,圈定油气聚集有利区30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古岩溶发育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洞穴石笋高分辨率测年、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4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是研究和总结岩溶区碳、水、钙在地球多圈层中的互

岩溶注浆施工工艺模板

岩溶注浆施工工艺

岩溶注浆施工工艺 一、工艺概述 岩溶注浆是利用惰性材料形成的浆液,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注入岩溶裂隙、溶洞中以及软塑黏土体孔隙中, 首先是填充岩溶溶洞及岩溶裂隙, 其次是封闭岩、土界面, 形成隔水帷幕, 阻隔上层滞水与岩溶水的联系; 如土体中存在着软弱夹层, 再进行加固土体软弱夹层, 并在注浆中加入钢筋笼形成微型桩的复合加固体系。经过注浆填充液凝固后, 具有的刚性和强度而改变岩层及土体的性状, 使岩土的变形受到约束, 强度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控制地基整体沉降、减少变形的效果。 新建铁路南京至杭州客运专线DK178+585.00~953.90路基基底岩溶较发育,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雨季,地下水上下波动急骤,在潜蚀、真空抽吸等作用下,易形成土洞,并发展成坍陷; 或由于填筑路堤等原因增加荷载而使溶洞顶板产生坍陷等。坍陷危及路基稳定,影响行车安全,需进行岩溶注浆加固处理。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 原则上以封闭土、石界面, 形成隔水帷幕, 阻隔上层滞水与岩溶水的联系。 二、作业内容 作业内容包括: 1、施工准备及原地面平整; 2、施工放样; 3、钻机钻孔; 4、孔内注浆; 5、封孔。 三、质量标准与检验方法 ( 一) 、质量标准

1、对不( 欠) 稳定区可溶岩区总体上采用”探灌结合”的注浆处理原则。 2、裸露型岩溶路基(含路堑): 为消除地基不均匀性并防止地面塌陷并变形, 采用挖除换填与注浆相结合的孔口注浆处理方案, 注浆深度不小于10m, 若10m以下遇空洞, 则加固至洞底以下不小于1.0m。 3、签埋型岩溶路基: 为防止岩溶地面塌陷及变形, 并使覆盖层工后沉降能满足设计要求, 采用注浆帷幕和地基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案。岩溶注浆帷幕用于封闭土石分界面溶蚀发育带, 注浆层厚度一般为8.0m, 深入岩层一般不小于5m, 若5m内遇溶洞, 则加固至溶洞底以下完整基岩不小于 1.0m。土层内土洞需注浆回填, 一般先注浆在进行地基处理。 4、路堤地段注浆孔布置采用梅花型布置, 路堑地段为正方形布置, 孔间距5.0m; 路堤地段加固范围至路堤坡脚外约5.0m, 路堑地段加固范围至侧沟平台外边缘。 5、注浆水泥采用PO32.5水泥, 水玻璃38-43oBe, 模数2.4~3.0.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8: 1-1: 1。若遇空的岩溶通道、较大溶洞和裂隙处, 视具体情况先灌注中粗砂或稀的水泥砂浆对腔体进行充填, 再采用水泥浆液或双液注浆, 全充填溶洞一般采用单液注浆。 6、注浆压力, 一般基岩中为不小于0.1~0.3MPa, 岩土界面附近逐步加大至0.3~0.5Mpa。由于单位注浆量与注浆孔距、注浆压力、浆液浓度以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注浆施工前应进行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一、概况 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根据晋煤重组办52号文件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而成。2011年3月根据晋煤重组办21号文件《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和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联合开采调整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将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二次整合,即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平定县上马郡头煤矿整合为一处,井田面积8.9742平方公里。年产60万吨。 二、调查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在2011年5月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工作分为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和井下调查三个步骤,地面对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调查,调查1.2平方公里,井下调查由原来在矿工作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带领着重调查原矿井突水点、老空区、废弃巷道的位置及水量等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恒昌做为裕泰的后备资源,对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上马郡头煤矿进行了关闭。 三、矿井水文地质: 裕泰公司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沱河支系洮河支流,年降水量最大995.7mm,最小242.3mm,平均601.4mm,井田北部有桃花河,为阳胜河支流,平时无水,仅雨季有水流过,水量不大,时间短,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由西向东经南后峪、上马郡头村汇入阳胜河。阳胜河平时水量较小,一般2-4m3/h,甚至断流,雨季汇集洪水,水量猛增、最大流量20 m3/h。 中部毛家山村南有一自然小河沟,其他多为山涧冲沟,最高洪水位在南后峪村883米,水质PH=7,硬度0.67--35.8,矿化度370-983mgh,地下水文地质含水层主要有奥陶系石灰岩溶水,水量丰富、水位低,对矿井开采无影响,本溪组有厚4米左右隔水层,太原组有K2、K3、K4三层石灰岩均属裂隙含水层,仅K2含水性强,K3、K4含水性弱,对矿井开采无影响,山西组为砂岩裂隙水,含水性弱,对矿井影响不大。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一、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及含水层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范围内地表水和井下水的调查分析及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有矿区采空区积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表冲沟水、第四系孔隙水。 井田内各井筒的标高均高于附近的最高洪水位线标高,一般情况下洪水不能

岩溶注浆施工方案

新建京沪高速铁路JHTJ-3标段 (DK496+265.27~DK499+909.34)路基岩溶注浆施工方案 编制:审核:批准: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经理部二〇〇八年七月. 岩溶注浆施工方案

新建京沪高速铁路JHTJ-3标段(DK496+265.27~ DK499+909.34)路基岩溶注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岩溶注浆地段位于DK496+265.27~DK498+150.00段,该段地形为缓坡,起伏不大,局部基岩裸露,加固范围共分2段,里程桩号分别为 DK496+265.27~DK496+500.00段,全长234.73m, DK496+920.00~DK498+150段全长1230m。 地层为泥灰岩(ε1),浅灰色,弱风化,局部表覆薄层粉质粘土;寒武系下统页岩(ε1),紫红色,页理发育,弱风化;石灰岩(ε1),浅灰色,岩溶微弱发育,仅局部有溶洞,分布于DK497+200~+280之间地表下4.3~6.4m,充填粘性土。 二、施工布置 2.1孔位布置 施工前绘制注浆孔位布置图,并统一编号。现场测量注浆范围,定出注浆孔位置。注浆前做好场地清理、平整、设备布置、各种管线的连接、材料制备及检查工作,做好水、电、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浆沉淀及处理设施以及施工记录等准备工作。岩溶注浆加固范围以坡脚线外延5m确定,注浆孔孔位间距5m,三角形布置,按照设计要求选择总孔数的33%的作为先导勘探孔,孔距8.66m。具体孔位布置见附图。 2.2临建布置 集中制浆站:在靠近工地临时道路侧搭设,尽量选取在地势较高、平坦、环境影响小、运输方便、靠近电源水源的位置设置。制浆站辐射半径按200m左右考虑,DK496+265.27~DK496+500段(234.73m)和DK496+920~DK497+400段(420m)各设置1座制浆站,DK497+400~DK498+150段(750m)设置2座制浆站。每座制浆站按照3~4台套制浆、灌浆设备配置。 集中制浆站主要采用40mm钢管搭设,水泥平台离地1.5m,上部铺设竹跳板和双层彩条布防潮,袋装水泥整齐码放,上部用防水帆布包裹,水泥平台顶部及操作间设置遮雨设施。制浆站配置高速制浆机、低速搅拌槽、SGB6-10灌浆泵等设备。灌浆管路连接采用软管。 为减少材料耗费、压力损失,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增设中转站。 施工用电:DK496+265.27~+500.00段采用130KW柴油发电机提供。 DK496+920.00~DK498+150段电源由2座500KVA变压器站提供。 - 1 - 岩溶注浆施工方案 施工用风由3台移动式油动、电动空压机提供,根据现场施工位置随机布置。 3 主要施工设备及人员 3.1施工设备投入 根据本段工程量拟投入钻孔设备10台、制浆灌浆设备4台套,详见表1。 表1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目的 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经过一定的勘查程序,去查明某个地区的地下水在天然和人为影响条件下的状态,并阐明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具体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 1、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和污染情况; 2、对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进行水量、水质评价; 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实施意见和措施。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一、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制订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埋藏分布条件以及水量、水质的形成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比例尺:一般<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任务:较详细地查明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比例尺:一般>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结合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或其他项目,对地下水的动态和均衡要素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研究,为定性或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资料。 监测项目: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水质以及 降水入渗补给量、蒸发量、地下径流量等。 监测持续时间:1)暂时性监测网:为综合性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监测资料时,监测时间一般持续1~2年;2)永久性监测网: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长远、综合目的而进行的检测工作时,监测时间应是永久性的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一、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1、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必须经历一个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过程。 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必须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相一致,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同的。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 不同任务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阶段的划分一般是各不相同的;不同部门对同一任务,划分的阶段数和阶段名称也不尽一样。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把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1、普查阶段:概略评价需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有无满足设计所需地下水水量可能性的资料,初步推断可能富水地段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几个可能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3、勘探阶段: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为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4、开采阶段:在开采动态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水源地的改、扩建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 ................................................... (11) 2 3 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 ..............................4总则................................................. ................................................... . (5) 4.3任务................................................. ................................................... (5) 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55) 6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 .. (9)

水文地质调查

(一)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思路与部署安排:继续在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开展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对我国北方11个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行综合集成。开展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继续开展内蒙古、甘肃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点岩溶流域和盆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选择典型流域建立岩溶水开发和石漠化整治示范工程,提出岩溶水开发与环境地质整治方案。在东北、西北、华北、四川阿坝州地方病严重区,内蒙古河套高砷地区、陕西大荔县高氟水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查和供水安全示范。在四川省红层丘陵区继续开展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示范。 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1)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成果综合集成 组织开展了中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集成出版稿的编辑工作。从区域调查成果集成、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北方水工环战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 (2)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840平方千米,地球物理勘探500点,水化学、同位素取样186组,GPS工程点测量25点,抽水试验64台班。编写了2个图幅水文地质钻孔的详细设计和1:5万水文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及编图技术要求工作方案。 2.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 开展了农业开采量典型监测。对布设的8个农业开采量监测点,24口农田灌溉井、8口农村生活饮用水井、近1000亩农田的农田灌溉情况进行每日监测。监测点分布于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正定、河南鹤壁、山东莘县等地,分别代表了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3种典型地貌单元和地下水、地表水2种主要灌溉水源。编制了40余张地下水动态演化图件,比较详细地刻画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目前流场的形态特点。

【精品】岩溶注浆施工作业指导书

张吉怀铁路ZJHZQ-7标路基工程 编号:ZJHZYZDS-路-01 岩溶注浆作业指导书 单位: 编制: 审核: 批准: 2017年11月10日发布 2017年11月10日实施

岩溶注浆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张吉怀铁路ZJHZQ-7标路基岩溶注浆施工。 2.作业准备 2.1内业准备 施工前,已组织技术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方案,阅读、审核施工图纸,熟悉作业标准与规范。 开工报告已审批,用于岩溶注浆施工的原材料已经按要求检验合格。 已完成配合比设计,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三级交底已完成,作业人员已熟练掌握作业内容和工作标准并经安全、技术教育培训,考核合格;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2.2 外业准备 人员、设备、材料、机具、作业环境满足施工需求;紧前工序已通过验收;原材料进行试验检测并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机具设备及水、电等管线已检查,能够正常运转。 3.技术要求 3.1 产品技术规格及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图纸要求。 (1)《高速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规程》(Q/CR9602-2015) (2)《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3)《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

(4)《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10) (5)(黔张常工管【2016】80号)黔张常(怀邵衡)铁路公司关于印发《黔张常(怀邵衡)铁路公司路基岩溶注浆管理办法》的通知(6)张吉怀铁路路基工程设计与施工详图集 3.2技术参数 根据“探灌结合”原则注浆工程应分序进行,岩溶注浆前首先选取钻孔总数的30%作为先导勘探孔钻探和注浆,在基本查明岩溶发育程度、地基处理相关参数和施工工艺基础上,编制探灌结合施工报告,四方共同研究下步施工方案。 (1)一般注浆厚度不小于8m,伸入基岩面以下不少于5m,当5m内遇到溶洞时,应至溶洞底以下2m;如遇溶顶板岩体破碎、或遇溶洞以及溶洞发育时,应加大注浆量。 (2)注浆水泥采用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浆液初始水灰比为一般为0.8:1~1 :1,水玻璃36~43°Be,模数2.4~3.4。当进浆量较大时,应逐步提高浆液的浓度,当遇到空的岩溶通道、较大岩洞和裂隙处,注浆压力持续较小时,可先灌注中粗砂或稀的水泥砂浆对溶蚀腔体进行充填,再采用水泥浆液或双液注浆。 (3)注浆压力黏土层控制在100~300kPa,卵石土层控制在100~200kPa,灰岩控制在200~500kPa范围,注浆压力视注浆方法、注浆段深度和地下水位而定,并针对注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随时调整压力。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00八年三月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单位负责人:单海平 项目负责人:时坚 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 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 球周立新 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总则 (1) 4 设计书的编制 (5) 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 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 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 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 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 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 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 后记 (45) 附录1 (47) 附录2 (60)

前言 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经修改完善后下发西南八省(区、市)地调院。 2004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工作项目任务书,编号为总[2004]015-01。工作项目名称: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研制、修订与升级。实施单位为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 针对地质调查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技术进步,修订和完善部分原有技术标准,以满足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