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甄别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并加以调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与技术类型供需的不协调和技能人才供需的不平衡相关。目前,从纯技术学角度看,技术的生成和使用以

复杂的“社会+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着;

[1]

从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角度看,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连,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2]因此,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问题,调整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策略,已成为英、美、澳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创新举措。

在澳大利亚,随着工作组织方式改变和技术革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协调”、“不平衡”

现象逐渐被“技能短缺”一词所代替。所以,克服“技能短缺”,以“技能生态系统”核心理念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在澳大利亚应运而生。

一、技能生态系统的理念及其本土化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技能生态系统既是“舶来品”,又是“土特产”。因为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其后很快被澳大利亚学术界尤其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所接受,并在本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定土壤中实现了本土化。

(一)生态学理论下的技能人才系统

美国学者芬格尔特(David Finegold )在对加利福尼亚州硅谷高新技术类公司的成长状况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具有自持力的高技能生态系统(self-sustaining high-skill ecosystems ,HSEs )”概念。之后他又提出,高技能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存在着四大共同之处:触发发展的催化剂(a catalyst to trigger the start of their development )、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可持续供应的营养(on-going nourishment )、支持性的友好环境(a supportive host environment )、通过合作等形式形成的系统内部成员间深层次的互相依存关系(a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actors in the system

)。这些共同构成了高技能环境,同时也成为硅谷这一区域经济快速发

展的动力。[3]

芬格尔特对高技能公司成长环境与生态

系统的类比还引发了美、英等国学者对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使用等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将生态系统与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相关联,既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技能人才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制约因素,又可以让技能生态系统成为特定行业领域(或地区)劳动力技能和知识更新的平台。

(二)技能生态系统的本土化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新趋势

笮刘辉

陶凤云

摘要:多年来,在构建技能生态系统中,澳大利亚学者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又以项目

推进、多方协作、着眼长效为策略,在诸多行业进行了改革试点。这种尝试对该国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并成为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的策略。

关键词:技能生态系统;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

辉/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杭州310014)陶凤云/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23)

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专题·职业教育研究·

根据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澳大利亚学者提出将高技能生态系统理念引导和推动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建设,并且逐渐对这一系统进行了本土化诠释。

澳大利亚学者对于技能生态系统的研究和概括最初带有商业气息,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上高技能人才竞争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高级技能人才生态系统”的研究,并藉此广纳高技能人才,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受新南威尔士州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委托,约翰·布坎南(John Buchanan)等人对技能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他们在200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技能生态系统包括以下要件:商业背景、商业组织与网络和财政系统、职业教育与培训或非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与其政策框架、企业(行业)用工的主导模式、工作组织或工作结构以及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理查德(Richard Hall)等人进一步指出,人们应该超越原来狭隘的培训观念,进行劳动力开发和技能生态系统的建设。他们对基于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开发模式(workforce development)和社会认可模式(social consensus model)进行了对比,认为推行市场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能维持等相关问题。世纪之交,当“技能短缺”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展开国际竞争的重要制约因素后,以技能生态系统理念为指导,进行劳动力开发和技能人才培养,从而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活动便应运而生。这表明,由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的相关各方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并构建成技能人才生态系统,进行劳动力开发,可以有效克服社会认可模式的若干弊端。[5]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委员会(NCVER)的研究显示,当前澳大利亚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并没有完全达到企业用人要求,所以不能只关注技能人才供应情况,还要为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技能应用环境,给技能人才进行再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条件。[6]因此,过去把教育和培训视为推动劳动力发展的主要机制的观点应该转变,真正的劳动力开发或技能建设需要一系列政策和环境的支撑。这样,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良好的基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理论界呼吁,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发展方向应致力于建立这种良好的合作机制,突破只关注技能人才培养的局面,以技能生态系统相关理念为指导进行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

二、构建技能生态系统的策略

构建技能生态系统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一种策略,对澳大利亚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形成起到了较大作用。

(一)理念引领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霍华德政府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不但没有调动人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反而使得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问题日益凸显。[7]在这种形势下,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进行理念引领便成为改革的目标所向。

1.技能未必“短缺”,实为供需“失衡”

2000年3月,约翰·布坎南(John Buchanan)经研究发现,澳大利亚政府出台的有关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若干政策拟解决的问题颇多,于是提出,正视技能人才的开发和废弃的规律才是解决“技能短缺”的关键。[8]他还发现,澳大利亚技能人才政策长期以来曾受到“可以长期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岗位的‘收获人政策模式’”的影响,当市场对技能市场提出灵活应变的要求时,人才培养的固有机制并未能及时随着用人模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相应作出调整。菲利浦·托纳(Phillip Toner)也指出,从做中学、从应用中学是推动创新的内在动力,工作场所中技能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响技术传播的组织和机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认为,学生取得较高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对于企业创新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条件。所以,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仍然是企业。[9]既然“技能短缺”的压力承担者首先是使用技能人才的企业,那么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便应主动以配合的姿态与企业等用人部门对接。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使用技能人才的现实也显示,职业学校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现实需求间并不平衡。伊恩·华生(Ian Watson)的调查发现,在受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三分之一的雇主认为他们所招聘的员工,技能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出实际需求,因此技能人才并不短缺;有5%的雇主认为雇员的技术

水平达不到实际需求。同时,有10-15%的雇员认为他们所学的技能无法应用于实践,在一些服务性行业甚至有高达30%的雇员认为所学无用,可见职业教育机构对技能进行培养的能力有限。因此,把学校如何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视为国家政策及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是偏离技能人才现实需求和要求的。[10]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应该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背景,尤其要充分考虑企业在进一步利用和开发技能人才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作为。

调查表明,“技能短缺”在澳大利亚并非事实。因此,使技能人才从“供需失衡”状态回归平衡成为一种理念上的诉求。

2.技能生态系统的特征与要素

从最初援引国外学者的表述到实现本土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界探索技能生态系统内涵的过程是渐进的、开放的。

在技能生态系统的特征研究方面,澳大利亚学者所持有的态度是开放的。正如约翰·布坎南所言,任何以优化技能人才和工作场所间关系的尝试性策略都是以建立良好的技能生态系统为目标的。这种对技能生态系统的描述极具开放性,也为技能生态系统建设的实践留足了空间。在此基础上,约翰·布坎南认为,澳大利亚技能生态系统的理想状态应是:以社区和企业技能建设为要务;培育体面的工作机会;建设由产业公司构成的社会网络;建有支持生态建设的管理机构(由政府、雇主、工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机构、注册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投资到位;监管和评估到位。[11]这为各行业、部门构建技能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指南。

为了更好地指导技能生态系统的相关实践,澳大利亚技能生态系统顾问委员会在深刻反思前期项目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关注技能人才供应状况的同时强调技能人才的应用,用人单位、技能人才、培训机构和社区要共同参与推进就业机会,为企业、行业和地方提供相关性强、可持续的技能人才开发方案。[12]通过对技能生态系统的理想状态与推行策略所包含的要素的描述,技能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这也为进一步以项目形式推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推进

2000年前后,新南威尔士州职业教育与培训委

员会对本州职业教育及技能人才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分析,其研究报告《超越弹性:未来的技能与工作》一经推出,便引起国内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的争论。报告聚焦于工作和技能需求间的关系,指出随着劳动力市场、行业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无疑对技能人才的素质及培养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澳大利亚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问题中,如何提高培养和使用相互衔接的效率是政策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因此,约翰·布坎南研究小组提出的三个建议被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所采纳。建议之一便是将新的技能人才培养和相关创新活动列为技能生态系统建设的试点,逐步开发并建立技能生态系统框架。其后,澳大利亚政府责成新南威尔士州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负责此项以技能生态系统建设为主导的改革,并与新南威尔士州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同时拨款,支持相关改革项目的开展。

1.项目总体架构的确定及设置原则

为了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技能应用水平,澳大利亚政府对相关项目设立的主旨作了说明:支持技能培养、培训机构和行业间多种形式合作,满足教育与培训发展需求,优化工作场所和行业开发、应用的外部大环境;要求受资助项目在规划时就应打破“只关注技能培训”,而不关注技能人才使用的固有认识。而以项目形式开展的研究和实践很多,诸如工作组织形态研究与改革、雇佣政策、行业战略、培训设计等问题,均可归属于在技能生态系统理念指导下的改革。

澳大利亚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相关部门对申请获得资助的项目提出了设置原则。由于技能生态系统讲求有效整合技能生态系统内部的诸因素,共同打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因此项目的设置需考虑某一特定行业技能人才所处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并依此开展项目建设。同时,以技能生态系统建设为理念设立相关项目均应以建设健康的、生产能力强的企业为目标,这也是项目设立的归宿。项目设置原则与设置主旨为筛选合适的项目的试点确定了方向。

2.厘定项目标准

澳大利亚在技能生态系统建设上的总体思路是

通过项目试点、经验归纳,持续性提升项目质量,推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一宏观技能生态系统建设。在联邦层次上,澳大利亚在2003年至2006年间推出了试点阶段的技能生态系统建设项目,试点阶段的工作重点着眼于项目论证、可持续性规划、区域性的创新项目规划,并强调对所资助项目的评估。经过几年的试点,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培训部在对前期项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界专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导向性项目设立和建设的建议,并为进一步丰富技能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对前期项目进行中期回顾的基础上,2007年澳大利亚制订了项目的评估标准。[13]项目评估标准特别强调应特别关注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同时,项目实施应在让企业获得效益提升的同时上确保能对技能人才本人起到积极作用。项目评估标准要求任何一个项目均应以实现以上标准为目的。为了项目的自主发展,项目评估标准对项目应呈现的成果的最低标准做出了明确说明。诸如,任何项目应该有知名企业参与,并通过推行项目解决企业在技能人才使用中的问题:能够呈现出可靠案例并表明项目能够持续开展;能够实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效果的协定;能够明确项目推行中的知识产权或利益纠纷问题;能够由联邦层次的相关组织引领项目推进或有两个州或地区参与等。

在构建技能生态系统过程中,澳大利亚前期试点项目大致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关注劳动力供应的试点项目、关注技能人才供应的试点项目和关注劳动力与技能人才需求的试点项目。不同类型的项目因目标、任务不同。其中劳动力供应项目应能瞄准劳动力市场新的需求,进行职业路径开发,扩大并保持职业开发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农村或边远地区参与,注重长效机制;技能人才供应项目应关注企业所面临的快速变化,通过复杂、深入的技能开发,参与传播技能创新,为技能人才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劳动力和技能人才需求项目应着力于改变工作角色或对工作岗位进行设计,通过调整技能人才雇佣方式,完成对劳动力和工作需求的对接。同时,该类型的项目应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挖掘企业吸纳技能人才的潜力。

厘定项目标准既是澳大利亚技能生态系统构建中前期工作的总结,又是对其后项目设立和引领提出的方向性要求。以项目标准为参照,前期项目在重塑劳动市场和工作的规范,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推动下培育、设立新项目,提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的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经中期检查,2006年后设立的项目更加强调凝练项目特色,让企业或行业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并与相关各方共同确保项目效果。

(三)多方协作

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生成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技能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对生态性和系统性进行整合,但会受到企业战略、企业环境、政府支持和政策框架、资金投入和技术应用、技术人员雇用状况和劳动力市场运作、工作组织和岗位设计、教育培训能力、教育培训承载能力和满足实际需求的状况等因素的制约。[14]所以要分析构成技能生态系统的若干制约因素,了解企业或行业的角色、作用及所处的位置。一般而言,在以项目推进技能生态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多方协作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1.职业教育机构与政策制订机构“去中心化”

在实施和推进技能生态系统项目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机构和政策制订机构角色“去中心化”是一大特点。对试点项目的组织者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在获得资助的9个项目中,由职业教育机构承担项目发起者和管理者的只有两个,分别为斯文伯恩工业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职业与继续教育部门和塔斯马尼亚洲义务后教育和培训办公室,其余7个项目的发起者和管理者均为行业、企业或行业团体。[15]可见,职业教育机构和政策制订机构并不是技能生态系统构建的主角。这种“去中心化”不是对职业教育机构和政策制订机构功能的简单弱化,而是对过去“过分把教育和培训视为推动劳动力发展的主要机制”观点的校正。这种校正既符合技能养成的一般规律,又符合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一般规律,更可以让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在运用中不断得以提升。

2.企业(或行业)承担更大责任

与职业教育机构和政策制订机构角色“去中心化”相对应,9个试点项目的发起者、管理者、推动者及具体组织者绝大多数由行业组织或人士担任,林业协会、水利企业、国防部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了项

目的策划和管理,而相关行业技能人才的供需状况及人才技能水平与现实需求间的基本信息,均由行业经调查后得出。总之,与先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相比,企业或行业在技能生态系统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更大,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3.多方共同参与

澳大利亚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主管部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积极鼓励和吸收多方共同参与技能生态系统建设。除了由企业或行业团体在项目推进中承担重要的、较为核心的责任外,职业教育机构、政府、学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均紧紧围绕项目需要分担着相应责任。如果说企业(或行业)是技能人才使用的主体,它承担着最核心的责任,那么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角色便承担着次中心的角色。在具体推行9个试点项目中,职业教育机构、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是参与项目的第二大群体。多方共同参与技能生态系统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由企业、政府、学者、行业等多方共同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以专业的视角对项目及技能生态系统的宏观建设提出建议,并不断推出相关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估,进行成果展示和推广。另外,“技能澳大利亚”(Skills Australia)也通过成立劳动力开发分委员会的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向政府提供劳动力开发相关建议,成为确保技能生态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方式。[16]

(四)着眼长效

技能生态系统的构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提升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效果的活动,所设立的项目既是一种培训机制改革,也是商业经营战略或工作场所的文化建设。这些项目不仅关注项目建设本身,而且关注技能建设的文化形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1.不设定项目期限

无论是2003年至2005年期间设立的第一批建设项目,还是其后设立的其他项目,总体上看,澳大利亚的相关部门并未为任何项目设定结束期限。在中期报告中,顾问委员会对项目立项进行了说明,整个项目的进展除了对前期准备、开发和试验阶段设定了期限外,对项目的后续评估、回顾和品质提升并未设定最后期限。[17]学术界正是在总结项目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技能生态内涵的。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实践,以技能生态项目为载体组成了若干技能生态网络,汇聚了各利益相关方,并使一些重要的单位或组织也认可了技能生态战略,尤其是让行业和一些注册培训机构已经认识到自身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理应承担的责任。今后技能生态系统建设的侧重点在于支持行业培训,以及知识与工作方式、技能人才开发使用和行业(企业)绩效间的衔接与沟通,大力资助有益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整体建构项目。因此,技能生态系统建设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久性建设工程。

2.着眼于行业长远发展

技能生态系统的构建并不是简单地提供某种解决方案,而是要帮助企业在人才短缺的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准确定位技能人才的培训活动,进而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绩效。同时着眼于整个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和使用,计划解决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增强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18]在行业参与技能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顾问委员会要求行业按照系统性的原则去规划、实施建设项目。即使是在技能更新换代较快的水处理行业,其项目也被要求在技能开发中既要参照现有技能标准,又要看重技能认证体系之外的相关能力的培养。这无疑是向企业提出的一种要着眼于行业长远发展的引导。[19]

三、借鉴与启示

与普通教育相比,作为技能生态系统的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培养的技能人才及其技能水平需要接受用人单位的企业(或行业)的验证。验证一般有三种结果:

(1)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可以“充分满足”企业的技能需求。这表现为毕业生既可以适应企业的岗位,适用其所学技能,又能在工作中展示自身所学的技能优势。这要求职业教育机构对企业的用工及其技术需求非常了解并有预见能力。

(2)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虽不能“充分满足”企业技能要求,但在学生结束职业教育后,可通过企业对技能人才进一步开发,达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步的水平。这要求学生有着比较优秀的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迁移能力”。

(3)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学生若既不能充分满足企业技能要求,也不具备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潜

力,企业对此类学生会拒之门外。

综合比较三种结果,第三种结果的出现是职业教育的失败。如何让验证结果符合前两种结果,这需要担任“验证角色”的企业充分认可其验证的对象。只有把技能人才据为己有后,并可据此获得最大利益时,企业才是技能人才使用的“最大赢家”。因此,企业是在职业教育这一独特生态系统中,企业既是“最终获益者”,又是“验证方”,也理应成为主导者和承建方。

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生态以其强大的惯性一直冲击着现代职业教育。要克服这种冲击,在不同教育生态主体间处理好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下,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优化、调整,进而全面推进技能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创新的选择。(编辑孙昌立)

参考文献

[1]秦书生.技术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的复杂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2]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7,(6).

[3]David Finegold.Creating Self-sustaining,High-skill Ecosystem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1).

[4][8][14]Buchanan,J.Beyond Flexibility:Skills and Work in the Future[R].NSW Boar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1,(21).

[5]Richard Hall.Skills in Australia:Towards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Skill Ecosystems[J].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06,(5).

[6]Skill Ecosystem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Skill Ecosystems:A Way Forward for Workforce Development[EB/OL].http://www.

https://www.sodocs.net/doc/1d2767751.html,/data/files/general/skill

[7]William Mitchell and Victor Quirk.Skills Shortages in Australia:Concepts and Reality[R].Centre of Full Employment and Equity

Working.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2005.

[9]Phillip Toner.Skills and Innovation-Putting Ideas to Work[R].NSW Boar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6.

[10]Ian Watson.Skills in Use:Labour Market and Workplace Trends in Skills Usage in Australia[R].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8.

[11]Buchanan,J.From'Skill Shortages'to Decent Work:the Role of Better Skill Ecosystems[R].NSW Boar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6.

[12][16][18]Skill Ecosystem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Skill Ecosystems:A Way Forward for Workforce Development[EB/OL].http://

https://www.sodocs.net/doc/1d2767751.html,/data/files/general/Skill

[13]Criteria for Assessing Skill Ecosystem Strategies2007[EB/OL]https://www.sodocs.net/doc/1d2767751.html,/

[15][17]Kim Windsor.Skill Ecosystem National Project Mid-term Evaluation Report[R].NSW Boar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6.

[19]Kim Windsor.Skills in Context:A Guide to the Skill Ecosystem Approach to Workforce Development[R].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8.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kill Ecosystem:the New Fram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orm in Australia

Liu Hui&Tao Fengyu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hzhou310014&

Zhejiang Changzheng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Hanghzhou310023)Abstract:For many years,Australia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trial reforms on many aspects to construct the skill ecosystem with the ecological view to research the training and employ of the skilled talents and the ideas-leading,projects-promoting,multi-stakeholder and long-term strategies.This trial plays a leading role for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ecomes a strategy to solve the unbalanced supply of talented people.

Key words:skill ecosystem,Australia,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专家笔谈 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疾病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毛萌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06(2005)10-679-04 自1890年Tissier教授发现双歧杆菌并命名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双歧杆菌的研究。既往的研究已经明确:人在出生后大约5~6h就有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道内,1~2周后成为肠道的优势种群。双歧杆菌不但伴随人体终身,而且与人体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代谢密切相关,是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充分认识儿童肠道微生态系统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对在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处理腹泻相关性疾病很有帮助。 一、几个重要概念 (一)微生态学(microecolo gy):即微观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各个成员之间、正常微生态群与其宿主(动物、植物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的分支,是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二)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 g ics,microeco logical preparation):利用正常菌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品,以补充和充实微群落内涵,改变不正常的微群落成分,维持和调整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益生菌或益生菌制品(probiotics):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益地作用于宿主动物的活的微生物食品或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具备的条件:!制作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并能工业化生产;?在使用和保存或运输过程中能保持活性和稳定性;#在微生态竞争中能存活下来;?能够为宿主提供有效的有益于健康的功能。 (四)益生元(prebiotics):是一类通过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结肠内有益菌生长和/或活性,有益地作用于宿主、改善宿主健康的非消化性食物成分(non_di g estible food in g redients)。 (五)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由益生菌和益生元混合的复合制剂。合生元既强调其含有通过宿主消化道屏障存活并定植而产生相当生理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又强调其内含有不被人类消化和利用的促进一种或几种生理性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二、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 (一)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新生儿刚出生时其胎粪是无菌的,出生大约2h左右开始即可从肠道检出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其数量不断增加,24h大肠杆菌占优势,可达到108~1011/g(湿粪)。 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肠道内的氧气,降低了局部氧化还原电势,从而为专性厌氧菌的建立和生存创造了必需的厌氧条件。专性厌氧菌特别是双歧杆菌发酵糖产生醋酸和乳酸,使肠道pH值迅速下降,促进了以双歧杆菌为首的厌氧菌的定植,且厌氧菌的数目逐渐增加成为优势菌,反过来又抑制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生长,最终肠道菌群在种类和数量上逐渐趋于稳定。 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基本稳定后,其功能也达到较佳状态,此状态叫做峰顶(climax),个体肠道从出生时的无菌环境发育到峰顶的过程叫做演替(succession),演替一般需3年左右的时间(见图1)。也有人认为2岁后儿童的肠道菌群即与成人相似[1]。演替过程受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自身生理变化的影响。 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群在种类和数量结构正常时,与宿主间达成微生态平衡(eubiosis),发挥其有益于机体的作用。反之,由于某些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的结构,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发生变化,则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形成的统一体遭到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d y sbiosis)。 (二)影响小儿肠道菌群发育的主要因素 图1出生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建立(演替) 示意图

水域生态系统

第十三章水域生态系统 第一节概述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域和海洋水域。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和湖泊两种水体,还有冰川及沼泽地。冰川是“天然固体水库”,也是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的栖息地,包括淡水湿地和滨海湿地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一、河流的流域 河流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流域,另一部分则是流入封闭的湖海或消失于沙漠、盐海,而不是与海洋沟通的内陆流域。 我国的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它们分属于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内陆流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6%,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境内。 二、湖泊 湖盆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是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湖盆,一也有些是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而成的。我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k㎡以上的有2 800余个,总面积达80000以上,湖泊率为0.8%。其中面积较大的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除天然湖泊外,由于各种需要还兴建了成千上万个大小不等的人工湖泊—水库。主要湖泊见表13-2

三、湿地 湿地(wetland)的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这是早期一般学者的认识。1971年湿地公约中,把湿地的基本概念认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调节水循环和作为栖息地养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生态功能。 一些科学家把湿地称为“自然之肾”,原因在于其在水分和化学物质循环中所表现出的功能及在下游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上,也可以作为地下水和地面水以及具有排洪、蓄洪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6 k㎡,占陆地总面积的6.4%(不包括滨海湿地),其中以热带比例最高,占湿地总面积的30.82%,寒带占29.89% ,亚热带占25 25.6%,亚寒带占11.89%(表13-3)。 ,

产业生态学

1.控制环境污染和办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1)污染物处于自由排放阶段,(2)工业污染末端治理阶段(3)清洁生产 2.产业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1)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系统与字眼生态系统冲突的问题。 (2)为提高企业京城里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3)对其他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4)有利于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 3.生命周期评价基本结构为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改善评价 4.产业向导环境政策指政府机构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所指定的政策或规则 以协调产品各相关负责人的环境责任,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工具辅助实施。 5.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实际上是一种环境保护原则,他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体生命周 期特别是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置承担责任。 6.企业三重底线:经济利益社会责任生态责任。 7.产业生态学的特点: (1)以系统论观点研究和解决问题 (2)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3)以产品和服务为研究核心 (4)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5)产业生态学关注科技动态 (6)可操作性强 (7)前瞻性 (8)富有挑战性 8.产业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有制造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通过企业间物质 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生态产业系统。 9.生态产业链:指产业集群中处于上下游层次的企业,由于投入产出关系所形成的类似 于实物量的产业链,可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联合的协作链。 10.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相同点 (1)两个系统中都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两系统内各要素都存在共生关系 (3)两种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崩溃都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 11.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之间不同点 (1)参加的主体不同 (2)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产业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复杂性 (3)物流能流方式不同 (4)分解者作用不同 (5)自然生态系统只受生态学规律的约束,而产业生态系统还要受市场规律的制约12.现代产业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的模式的主要表 现? (1)产业系统利用物质与能量的有限性 (2)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简单网络化 (3)产业系统中的废物很少回收再利用 13.理想产业系统四个组成部分:资源开采者。物质处理者,消费者和废物消费者。 14.产业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有赖于整个系统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内在机制是市场价 值规律,而平衡的实现要靠系统内部自我调节的机制和能力。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详解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形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加快,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成熟度不高,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足,缺乏国际性的行业巨头企业和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等突出问题。相对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有时空概念的复杂的大系统 通常与一定的空间相联系,以生物为主体,呈网络式的多维空间结构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多要素、多变量构成的系统,而且不同变量及其不同的组合,以及这种不同组合在一定变量动态之中,又构成了很多亚系统。 2.有一定的负荷力 生态系统负荷力(carring capacity)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强度的二维概念。在实践中可将有益生物种群保护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此时,种群繁殖速率最快。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容纳污染物要与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相匹配。任何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越大,可接纳的污物就越多,反之则越少。应该强调指出,生态系统纳污量不是无限的。污染物的排放必须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3.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 生态系统不是生物分类学单元,而是个功能单元。首先是能量的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再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自然界元素运动的人为改变,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生态系统在进行多种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粮食、药物、农业原料、并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形成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4.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进入和输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生态系统自调控(self regulation)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生物经常不断地从所在的生境中摄取所需的物质,生境亦需要对其输出进行及时的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供需调控。 生态系统调控功能主要靠反馈(feedback)来完成。反馈可分为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前者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线路而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后者则倾向于削弱和减低其作用。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不可缺少的。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5.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 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从而具有生态系统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变规律。换言之,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未来性。生态系统这一特性为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数十亿万年中发展起来的整体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活动已损害了生态系统健康。为此,加强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水体--健康水生态构建方案

1.1健康水生态构建 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是指根据天然湖泊湖滨缓冲带生态系统结构,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对高等水生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等关键物种进行调控,在湖滨带/湖湾区构建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草型清水”湖泊健康水生态系统,从而发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协调作用净化水质,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天鹅湖下湖水体水质,确保其水质稳定良好,有效提升水体生态景观与透明度,在上湖水体强化净化系统,及天鹅湖前期治理工程实施的前提下,开展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系统。 1.1.1生境营造工程 (1)水位调控 光照条件是沉水植物恢复最关键的限制因子,研究表明当水体水深小于1.5-2.0倍透明度时,才能满足沉水植物生长对光照的基本需求。利用降低水位后引种沉水植物,而后根据沉水植物存活率与长势,逐步提升水位的水位调控方法,是沉水恢复工程应用最广泛的解除光照对沉水植物生长限值的有效手段,而且降低水位后将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种植施工。 (2)有害鱼类清除(不利生物因素调控) 根据前期治理过程中调查发现天鹅湖下湖水体中主要以鲢、鳙、草鱼、鲤鱼

为主。鱼类活动的扰动作用,特别是草鱼的摄食活动,对沉水植物的恢复十分不利。为沉水植物恢复营造良好的生境条件,让沉水植物更好的恢复,在沉水植物恢复前需将水域中原有的食草性鱼类、鲤鱼及野生杂鱼类清除干净。 (3)水体透明度提升 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天鹅湖水体透明度较低,不利于沉水植物的存活及生长,通过往水体投加硅藻土可以快速增加水体透明度,同时硅藻土也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启到促进作用,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每平方水域面积投加硅藻土0.2kg可以有效改善水体透明度,施工过程中投加2次,经计算天鹅湖需要投加硅藻土81.2t。 (4)有利水生动物放养 根据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食物链营养级分布及生物操纵技术,放养滤食性、刮食性鱼类与底栖动物,通过水生动物的呼吸或摄食行为消除水体中悬浮物质,保障水体透明度。 1.1.2沉水植物恢复工程 1.1. 2.1配置原则 1)净化效果好,去污能力强。选择对湖泊中氮、磷等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的品种,以降低湖泊内源负荷,防止富营养化。 2)景观效果好:充分考虑水下空间、层次,实现水下沉水植物景观化; 3)季节与空间搭配原则。根据沉水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进行搭配,在季节转换过程中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品种,并根据空间情况(如底质等)进行搭配,不仅能保证深水型沉水植物的正常生长,还能增加多样性。 4)生态安全。为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生态灾害,湖区植物尽量选取本土品种。繁殖力强的、不易控制生长区域的品种不宜选择,应选择繁殖能力和生长区域均可控的品种。 5)容易管理。再满足以上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选择的品种容易管理,减少维护的工作量。 1.1. 2.2品种选择及简介 东湖曾为典型的草型湖泊,20世纪60年代,研究记载东湖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由于水体污染与生态系统破坏,到达90年代中期沉水植物覆盖率降至8%,到了2006年覆盖率<1%。1960-1993年东湖水生植物群落呈一下演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人体而言,成年人体内及体表大约携带 14131271克的微生物细胞,其总数为10个,而人类自身的细胞只有10个,即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自身细胞的10倍。因此,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机体的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运动、生殖、泌尿、内分泌、被皮一样的系统,被称为动物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那么,微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稳定殖居的微生物群系是相当庞大的,约含十万亿个微生物,分别来自四百个不同的细菌类型。可以想象在如此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内,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群与其动物体内、体表相应的生态空间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就构成了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属于动态平衡,其中占多数的优势种群对维持微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优势种群主要包括双歧杆菌、优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 一、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主要栖居于人和动物的小肠下部及大肠,为革兰氏阳性杆菌,专性厌氧,对其宿主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方面。 二、优杆菌:优杆菌又名真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是动物肠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具有营养、生物拮抗、免疫和代谢方面的作用。

演艺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机理探讨

收稿日期:2016 08 0 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转制文艺院团发展的产业生态研究”(15BH106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产业生态视角下的山东演艺产业发展研究”(14CGLJ52 )。作者简介:林凡军,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人文天下》社长、主编,山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济南 250100);谢永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100 )。演艺产业生态系统及其运行机理探讨 林凡军 谢永珍 摘要:产业生态视角下的演艺生态系统研究为探索演艺产业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演艺产业生态是由演艺产业内生系统与演艺产业外生系统两部分构成,是实现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有机整体。其中,演艺产业内生系统由产业内的主体如演艺机构、演出经纪、剧场等部门组成,可划分为演艺产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形成紧密联系的演艺产业链;演艺产业外生系统由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产业环境组成。演艺产业内生系统与外生系统交互作用共同构建具有“生态”价值追求、保持高度整体性、不断实现增值的演艺产业生态共生系统。构建各要素作用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共生单元的具体职能、阐述外部产业环境(外生系统)与内部产业主体(内生系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演艺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等关键环节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并且对破解演艺产业发展困局、提升演艺产业价值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产业生态;演艺产业;演艺产业生态;共生系统 伴随着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持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供给潜力十足。演艺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产业形态基本形成,初具产业规模,供应端和需求端都积蓄了足够的势能,蓄势待发。但是,演艺产业天然具有的特殊性,又导致其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就为产业理论研究提出了课题。演艺产业的特殊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是产业实践层面困惑却不可回避的必答题,理论的阐释和指引十 分必要;一个是“成本缺陷”,演艺产业的投入回报模式有别于一般产业,票房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如何 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需要理论和政策层面的创新。鉴于当前国内外关于演艺产业的理论研究成果欠丰富,特别是针对演艺产业的产业本体研究基本阙如,与当前演艺产业发展的实践不相适用,亟需破题。近几年,由生态学与产业经济学交叉而来的产业生态学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产业的生态现象及发展规律,已有国内学者基于产业生态理论进行了文化产业生态相关研究,但并没有深入地去研究文化产业的某一具体产业形态,关于演艺产业生态研究尚属空白。产业生态视角下的演艺产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从产业这一中观层面阐释演艺产业各产业主体之间、产业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构建演艺产业生态系统,为演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 一、演艺产业生态的内涵与属性 产业生态是基于产业经济学与生态学应运而生的一个交叉学科理论,自1989年作为独立概念被提出以来已经有颇为成熟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将产业生态这一理论应用到文化产业中,形成了文化产业生态这一概念,目前相关研究虽并不成熟,但也有了一定进展。演艺产业是文化产业中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060  067 页

水生生态系统 上

水生生态系统构建 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各类水域生态系统的总称。一个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应包含种类及数量恰当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体包括: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种群的 类型和数量相对稳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水生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自然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其中,自然水生生态系统通常由以下两条食物链构成: A 牧食链: B 腐食链:

人工生态系统构建示意图 水生生态系统系统结构示意图 人工水生生态系统,是根据水生生物食物链的数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模型,人为的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如水草、食藻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鱼类、微生物等,人为地建立人工水域生态系统。其中各种水生动物的比例搭配是关键,如果水生动物比例较少,则水生植物可能疯长;反之,水生动物特别是草食性鱼类比例过高,水生植物可能无法成活,不能发挥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克藻效应,易产生藻类水华。 景水质管理目标 防止富营养化控制藻类水华爆发 营养物质移出养殖滤食性水生动物 种植水草底层碎屑食性水生动物放养 观功能 放养肉食性鱼类

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水处理原理 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水生植被构建、水生动物的放养及水体微生态系统构建: 1. 水生植被构建 在景观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具有景观功能,还能提供更多的栖息生境,营造生态多样性;更重要的是水生植物有利于封闭底泥,吸收水体中部分营养盐和有害物质,降低景观水体中的氮、磷浓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对污染物的去除、沉降、抑制蓝绿藻水华均有一定的意义。此外,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用。水生植物要做到及时收割,收割后移出水景环境,以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基本设计方案: (1) 根据景观湖的设计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态、不同生态类群的水生植物。 (2) 水生植物的种类设计,兼顾景观效果和净水效果。景观效果主要由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来体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训练

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练习 【双基提要】 1.生态系统是指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生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和,后者又可分为、、 、等。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和 。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和。 5.在生态系统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这三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6. 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它一般不超过 个营养级。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 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7. 和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和 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课堂反馈】 例1 一块农田、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油菜和一块农田中的全部生物分别属于( ) A.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种群和群落 C.群落、种群和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 例 2 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图,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在生态系统的作 用 是。 (2)B表示,在生态系统的作 用 是。 (3)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和肉食 性动物2统称为,在生 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通常属于第 营养级,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和肉食性动物2能否构成一条食物 链? ,原因是。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的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水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学 第一讲绪论 思考问题 1人类经济社会面临哪些矛盾与挑战? 2人类环境保护经历哪几个演变? 3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之间的关系? 4本门产业生态学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你认为学习本门课程对自身有什么帮助或意义? 一、产业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及意义 思考:人类面临哪些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可举例说明。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与挑战 挑战 1转变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2开发新资源利用途径3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开发及环境影响人类环境保护历程演变 20世纪30-60年代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20世纪60-70年代污染末端控制模式 20世纪90年代生产全过程控制模式:清洁生产 21世纪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二、几个重要概念梳理 循环经济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战略,强调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主要载体是产 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 产业生态学则是一门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运作机制及优化调控的科学; 社会生态学则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运行规律和优化调控的科学。 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工程学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石和方法工具体系。 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中,主要关注于具体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 产业生态学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生态学 工具 方法 产业共生 Life Cycle Analysis, LCA 理论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Substance Flow Analysis, SFA GaBi4 第二讲 思考问题 1种群与生物群落的概念是什么? 2生物群落中优势种与关键种的区别是什么? 3生物群落中种内与种间主要有哪些关系? 4产业生态群落的定义以及其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似性? 5产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结构组成是什么? 6产业生态系统的发育分哪几级?试简要表述。 二、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孕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期) 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中期~80年代中期) 诞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蓬勃发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 三、产业生态学的内涵 Industrial ecology is an approach based up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principles that integ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spects of the design, production, use, and termina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manner that minimizes environmental impact while optimiz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capital. (Definition by Manahan, 2001)

利用生态浮床种植水生植物构建小型生态系统

利用生态浮床种植水生植物构建小型生态系统水生植物种植浮床最早运用于农业产品的实验与种植,随着此技术的长期实验与运用,它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从而也派生出不同类型的种植浮床。以材料分有泡沫板,竹制,木制,玻璃钢等。以种植方式分大致有点式,片式,围堰式等方式。现在水生植物种植浮床正广泛应用于河湖、湖泊的景观及生态修复领域。此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水体的质量显示其独到的魅力。 生态浮床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水生植物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在发达的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成为无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人们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的营养盐,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第二,生态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另外,水生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可以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有效地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第三,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的植物根系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等的生息环境。生态浮床区域形成了一个水体小生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 水生植物生态浮床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在城市中小型河道的污染防治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水质,为水生生物生存营造适宜生境,为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创造条件。 2、水面绿化,美化水环境,清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透明度,鱼虾回归。 3、不需占用土地,不受河边驳岸的限制,不受水体中水深的制约。 4、治理成本低,工艺简单,操作便捷,是目前河道治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基础练习教学提纲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龙江10学业)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循环流动 B.逐级递增 C.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D.传递效率是50%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04会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多向流动、逐级递减 C.往复循环、逐级递减 D.往复循环、逐级增加 错误!未指定书签。.(山东07学业)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消费者获得的全部能量 B.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分解者获得的全部能量 D.照射到群落内的全部太阳能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龙江09学业)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浙江09会考)右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 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三种生物只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则这条 食物链应为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错误!未指定书签。.(浙江10会考)下列各项中,能引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是 A.能量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 B.大部分太阳能未被生产者固定 C.下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上一营养级多 D.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能量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0.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能量在各营养级间可以循环利用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错误!未指定书签。.(宁07.1学业)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多B.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能量就越少C.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的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能量就越少错误!未指定书签。.(福建09.6学业)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能量可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C.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错误!未指定书签。.(安徽10科学基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以全部流入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促进了生态系统能量循环 D.食物链越长,流向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多 错误!未指定书签。.(山东06)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的总消耗最少,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人们应采取以下哪一种食物结构? A.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 C.以禽类、蛋类为主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 错误!未指定书签。.(黑07会考)在“水藻→水蚤→虾→鱼”这条食物链中,按能量传递规律,若鱼的体重增加1kg,则至少消耗水藻的量为 A.1kg B.100kg C.125kg D.1000kg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0.6)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在“草→兔→狐”食物链中,如果狐活动一天需要200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约为 A.200KJ B.2500KJ C.5000KJ D.20000KJ 错误!未指定书签。.(江苏10学业)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m2?a)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A.16% B.15% C.12% D.10% 错误!未指定书签。.(广东12.1,多选)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7,由图可知 A.生产者为① B.次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错误!未指定书签。.(江苏08学业)科学家对某水库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假如测得生产者含有的能量为280 J/(cm2.a),初级消费者含有的能量为56 J/(cm2.a),按此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含有的能量约为 A.5.6 J/(cm2.a) B.11.2 J/(cm2.a) C.22.4 J/(cm2.a) D.56 J/(cm2.a) O甲乙丙有机物总量(g)

智能生态系统的产业架构与趋势研究

智能生态系统的产业架构与趋势研究

————————————————————————————————作者:————————————————————————————————日期:

智能生态系统的产业架构与趋势研究 依据生态链的纵向层次和供应链的价值分配关系,本文提出了智能生态链的产业投资地图 一、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层次 1.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 信息生态系统指的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归纳起来,可以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源、信息依附平台、信息主体三大要素组成(见图表1.1)。 (1)信息源既是信息生产的原料,也是产品。一方面,信息早就存在于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另一方面,它是信息主体的劳动成果,通过信息反馈方式,对社会各种活动直接产生效用,进一步丰富信息资源。

(2)信息主体(聚合为“信息服务链”)是为了某种目的的生产信息的劳动者,包括原始信息生产者、信息分配者、信息消费者以及信息加工者或信息再生产者,以上信息主体的聚合便构成了“信息消费链”,从本质而言,信息消费的过程也是围绕以信息主体为核心的服务过程,所以,我们又将“信息食物链”定义为“信息服务链”。信息服务链自上而下分为信息分解、信息生产、信息分配、和信息消费等四层,信息分解为信息生产指明方向,信息生产的内容通过信息分配传输到信息消费层,实现信息消费的目的,而信息分解通过数据挖掘发现信息消费的偏好和潜在需求,决定信息生产的方向。 (3)信息依附平台是信息源与信息主体间实现信息活动的技术实现工具,信息依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数据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也是各级信息主体进行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活动的生产工具汇总,这些生产工具总称为“信息制造链”,信息制造链自上而下分为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和感知层(或终端层),分别实现信息挖掘与再生、信息存储与处理、信息交换与传输、信息获取与利用等功能。 2.信息生态系统的制造链与服务链的对应关系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2014

爱尔斯水域生态构建技术系统介绍 1.1技术原理 水域生态构建技术是基于水下生态系统构建的综合技术,通过对水体生态链的调控,实现水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水生植被)、消费者(水生动物)、分解者(有益微生物菌群)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实现水域的自净。 1.2技术路线

(1) 首先向水体中投放本公司专有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并能抑制蓝绿藻的产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水草生长的水体环境。 (2) 水体透明度增加后,逐步恢复水体内沉水植被,沉水植被替代蓝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并产生化感作用进一步抑制蓝藻。 (3) 水生植被恢复后,有益微生物向底泥扩散,促进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形成有利于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生长的环境。 (4) 再逐步向水体中引入螺、贝、鱼、虾类等高级水生动物,不仅可以清扫水草表面的悬浮物,有利于水草的光合作用,又可以通过食物链把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出,彻底降低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达到彻底净化水质的目的。 1.4技术效果 (1) 营造多层次水景,增强观赏性 通过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的合理分布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不仅保持水体清澈明亮的自然状态,而且营造出从水岸到水底多层次的秀美景观。 (2) 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水质 通过水生态系统技术,改善水生物种群结构,促进生物的多样化,恢复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不仅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还能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水体清澈见底。 (3) 打造人文水景,体现“人水共融” 通过“多层次的水景”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不但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给人们提供亲水、观水、戏水的机会,体现“人水共融”的和谐景观。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及益生菌的营养功能 [2009-11-6] ?????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每克肠道内容物中含超过100亿个细菌,它们大部分与机体细胞密切接触,交换能量物质,相互传递信息,对宿主有营养、免疫、刺激生长和生物颉颃等作用,在肠道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在定性、定量和定位等方面保持平衡状态,形成微生态平衡。益生菌是一种含有活菌及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动物机体健康。益生菌能合成,形成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也能加强肠道先天免疫系统。益生菌在肠道内能建立一个正常的共生菌群,防止潜在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 1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 肠道原籍菌、外籍菌和其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与食源性非生物成分(未被消化的食物)及来自胃、肠、胰和肝的分泌物(如激素、酶、黏液和胆盐等)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当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其肠道内微生物按一定的种群比例定植在肠壁上,处于一种稳定的菌群平衡,它们对于宿主有益无害,是动物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动物肠道内存在着约有30个属500多种微生物,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兼性厌氧菌、肠道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和需氧菌3部分。肠道中以厌氧菌组成为主,革兰阳性菌占主要部分,主要是乳酸菌(乳酸杆菌、链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和双歧杆菌。在大量细菌共生的环境中,不同菌种间的颉颃作用,宿主与细菌间借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消化道内相互作用,维系着消化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原籍菌,能通过与肠上皮表而特异性的受体结合,有序地定植在肠上皮表,构成有层次的厌氧菌,与其他厌氧菌一起构成膜菌群。

论广告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建

论广告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构建 一、背景:普通生态学的人文转向 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态学是属于生物学的范畴。随着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生态思维方式对人文科学的影响愈加明显,自20世纪40 年代起,生态学走出了“生物学”、“自然科学”的狭窄领域,开始走进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神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产生了一系列分支学科。生态学的人文转向,使人文学科的研究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人文领域学者认识到,自然领域与人文领域存在着某种类似之处,用生态学的某些原理去思考人文领域的某些问题,视野会变得开阔。 但是人文领域毕竟不是自然领域,有着相异于自然领域的地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领域的生态学研究,既是对人文学科的隐喻,又是对普通生态学理论的一种发展。 二、广告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条件分析 (一)社会系统具有类似自然生物界的生态规律1.系统与社会系 统的涵义分析 对“系统”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到目前为止其数量不下于40 个。我国学者一般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本文所指的“系统”也是建立在这个涵义基础上。 关于社会系统的论述,西方学者涉猎得较早,美国社会学家帕森

斯(Talcott Pansons)早在1937年就有阐述,后又在1951 年的《社会系统》一书中详细阐述。在帕森斯看来,社会系统就是一种行动者之间互动过程的体系,它是涉入互动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 在我国,学界一般认为:社会系统就是社会组成的系统。一直到1990年我国的学者才有关于社会系统的学术界定,但是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并没形成像帕森斯那样的一般理论。因此,笔者认为社会系统就是个体、群体、组织等若干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系统存在类似自然生物界的生态规律尽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天然的区别,但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有自然界的某些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系统具有某种生态属性。 社会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观念与思想的源头是 H•斯宾塞(1820—1903)的社会生物学,他在《社会静力学》(1850)、《社会学原理》(1876—1896)等著作中,把社会看成是一种有机体,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研究社会的进化及其营养的持续分配等功能。到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以后,人们关注“生态”的时候,总要考察其“系统性”;在研究“系统”时,总要注重其“生态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其社会系统的生态属性表现得越来越明确。例如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与自然界生物竞争如出一辙;生物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在社会产业组织链条中同样有所显现;竞争品牌之间“在合作当中竞争,在竞争当中合作”与生物的“共生共荣”同样存在相似之处。 (二)社会生态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