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浅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615888345.html,

浅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梁思尧

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5年第06期

【摘要】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如分工形式化、合作时间形式化,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不懂倾听、依赖同伴等。运用分工具体化、过程引导科学化等策略,可以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现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而,具体操作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出现了一些状况。

一、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在实践中发现,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上还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

(一)合作过程形式化

1. 小组分工形式化

小组虽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优化组合,小组内由谁组织、记录、发言都有了明确分工,但是又造成了优生主宰课堂包办了一切的现象,后进生扮演听众成了陪衬,这种状况普遍存在。

2. 问题设计形式化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合作学习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机提出问题。如有老师在整体感知文意后就问学生:“本课中你最欣赏的人是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这样的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如果讨论的问题太难,又让学生不着边际,耽误了学习时间和讨论兴趣。

3. 合作时间形式化

学生合作往往沦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宣布“合作开始”,没有给够思考时间,学生尚未触及问题实质就被要求小组交流展示,小组代表的发言仍然是个别学生的观点,不是组员集思广益的结果,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