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教案: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的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通过对隋文帝、隋炀帝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进行辩论,动手动脑,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感知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合作学习,逐步掌握对比法、讨论法、利用有效信息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隋朝大运河时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重点]

隋朝大运河、隋朝统一的条件。

[难点]

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个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同学们已了解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懂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隋唐时期,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非常自豪的是时代,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统一

①、隋朝的建立

教师讲述:在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由北周统一我国北方。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获封隋国公),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建立方式:利用自己外戚的特殊地位,与北周周静帝年幼,逼帝退位从而取得政权。

②、隋的统一

教师讲述:隋朝建立时,南方还有陈的存在,国家没有实现统一。

为什么由隋朝来灭掉陈、实现国家统一的呢?换句话就是隋要实现统一需要什么条件?

(师):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通过举例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

(生):客观条件:a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b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c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割据,向往统一。d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陈后主骄奢淫逸。

主观条件:隋建立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政治稳定、战略运术运用恰当。

(师):那么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隋是如何灭掉陈的,我们学习一个成语“瞒天过海”。

(生):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于589年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仅用四个月灭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

(师):隋的统一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生):隋统一的影响:a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实现大规模统一;b隋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隋唐时期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隋的疆域

识读课本P3《隋疆域图》,了解隋朝疆域四至——隋代疆域辽阔,东至大东海,南至南部海域,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④、隋初经济的繁荣

在这里介绍隋是以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但经济上取得了空前的强盛,简单介绍一下的所采取的措施。

史书称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之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家改革力度的加强,政策的放宽,科技的创新,使更多的人通过勤奋走上富裕之路。正如古人云"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史书称为“开皇之治”。

在课文中用楷体小字就通过介绍隋粮仓之多反映了隋初经济的繁荣。

3、贯通南北的动脉

(师):但是,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家通知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运河开凿的原因:

a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不便;

b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需要加强;

c为了巩固统一发展,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

d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原因: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单纯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提问:尽管开凿大运河对隋朝非常必要,但是当时隋朝具有完成这一工程的条件吗?

(师):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师):对照图示向学生讲解大运河的组成——运河过三点中心洛阳、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千米,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河(淮水)、钱塘江;一贯通:贯通南北大动脉。简单点归纳为三点四段五大一贯通.它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运河开凿及通航的影响:

(师):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部分河段在今天仍然

发挥着通航的重要作用。但对它的作用一直褒贬不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教师小结: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大运河开凿的影响——大运河克服了中国主要通航河道都是东西流向,而无南北流的缺点,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以后直到清代嘉庆年间,这条大运河都是南北运输的动脉。

(师):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运河吗?请你比较一下,哪一条开凿的时间最早、线路最长?

(师):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

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课堂小结]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要把大家带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这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对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时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感到非常自豪的时代。隋朝建立于581年,灭亡于618年,前后仅存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而又极其重要的年代。本课主要叙述了隋的统一和隋开凿大运河两个重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

581年,隋文帝杨坚废北周静帝建隋,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589年,隋灭陈,实现统一

二、隋的经济繁荣——“开皇之治”

三、贯通南北的动脉——大运河

1、原因:

2、概况:

3、作用: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七年级的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新奇、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故事情境、、假设情境、问题情境、评价情境等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通过个性化的体验探究形式,让其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范文】七年级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知识点 知识点 一、隋朝统一原因 1、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高速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隋文帝注重军事发展,军队实力大幅提高,为统一准备了实力。 3、陈朝政府腐化,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隋文帝的统一事业符合历史发展。 5、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意义: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需要,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二、开皇之治原因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六部制。 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 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课后习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 材料二: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百度漕运简介 请回答: 材料一中,“此河”指什么?谁在位时开通的? 当时为什么要开通这条河? 结合材料二,你认为该如何评价皮日休的观点? 答案: 大运河;隋炀帝。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的开通,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但运河也使人民承担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皮日休主要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二、学情分析 具体学情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

么? 生: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二)新课讲授 1.人类文明的产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 师: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康县岸门口镇初级中学伍积才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 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和评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上期学的内容: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东魏——北齐 北方:十六国——北魏(北朝)隋朝西晋西魏——北周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 ① 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度陷入分裂和混乱。420年,刘裕建宋,东晋的灭亡,南方经 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与此同时.在北方并立存在着一些政权,称北朝。 ② 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后北魏分裂,先后出现了四个王朝:东魏和西魏,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 取代,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 ③ 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资料外戚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母亲或妻子的亲戚 2、隋朝的统一 (1)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2) 隋朝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差别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3)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 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 (1)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 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2) 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 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二、大运河的开通(开通大运河时的皇帝隋炀帝)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面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利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 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难点】 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师: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

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阅读课文之后,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学生:581年建隋朝。 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 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ù chí jiǒ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 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 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陈朝后主陈叔宝奢侈腐化,宴游无度,当他听说建康城已陷落时,慌忙带着他的两个嫔妃,躲入宫廷内的一口枯井里。隋军呼喊他们不出来,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和两个妃嫔出来投降。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师: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师: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表现:①人口激增②粮仓丰实③垦田扩大 师: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相关史事: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藏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五六十年。 (二)开通大运河 师:604年七月,隋文帝病危,杨广派人入宫将父文帝杀死,又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死,缢杀之;遂即位,为隋炀帝。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杨广)图片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展示原始社会早期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生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前提,文明产生的标志。 2.时空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文明产生的地域,每个文明产生的时间,每个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个文明产生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而多元的文明,如有埃及文明式的帝国文明,也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文明;有源于大河农耕文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文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生了解“文明”的涵义以及文明的构成要素。也通过史料的对比,让学生理解文明的“多元”化,并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认识各个文明的伟大成就,各文明的多元性。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和源远流长而自豪,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文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 难点:古代文明多元特点 三、教学方法、教具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片、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 本课是早期文明的产生,课时内容比较多。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一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文明古国,他们产生的地理条件,文明成就及特征。学生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四个古文明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新课导入用的是流行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鉴于古文明遥远而带有神秘感,一些学生学习会觉得吃力,因此准备大量图片资料,直观感受古文明。再通过分析相关的史料,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在西元前》,配上歌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 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2)消极影响: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结合课本知识:概括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出身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原因、统一的作用和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作用、隋短期而亡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导入 上册历史我们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朝代更替情况表: 明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历史经过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那么是谁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呢? 明确: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隋唐。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和统一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的起源;简要了解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重点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形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难点:理解和掌握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早期人类的历史知识;初步认识“氏族”这一社会组织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小学的社会课本和日常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所接触的历史知识。 世界各国都有关于人类产生的神话传说,中国神话说发娲娘娘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历史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国的历史最早又是由谁创造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页,看《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 师问:1、在我国境内有哪些主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类遗址? (一)元谋人(板书) 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颁布图”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历史地图。 教师:古人类遗址的颁布有什么特点? 教师占点拨:古人类遗址大都集中在大河流流域附近(因为大江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导言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论及的工程与帝王分别是什么?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2、隋朝有哪些建树?统一南北;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一、隋的统一 3、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分别是什么朝代?陈朝、北周。 4、隋朝是哪一年由谁篡夺哪一政权建立的?都城在哪? 581年、杨坚(隋文帝)、北周、长安。 5、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及标志?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 6、隋统一有什么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7、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8、隋朝统一的条件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二、开通大运河 9、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隋唐时期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10、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11、隋朝大运河开通时的皇帝是谁?隋炀帝。 1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千米。 13、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4、隋朝大运河连接哪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5、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16、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17、隋炀帝的贡献: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帝的改革内容及作用,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路线和作用,科举制的诞生和影响,以及隋朝灭亡的原因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中,从多元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探究后人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认识大运河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

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繁荣的原因;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科举制度的影响。 【导入新课】 2018年1月1日,新年伊始之际,大运河江苏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八个城市携手联动,举办首届江苏大运河化带新年行走活动。江苏社会各界代表、国际友人、运河沿岸民众,逾万人在运河之畔同时出发,以健步行走的形式,一起“走大运”,共同祈福2018新年。大运河是何时开通的?这条运河的开通对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些内容。 【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隋朝是如何建立的?它建立之前的中国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请看下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说明图中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北朝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人类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人类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2、教师简要介绍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打下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段或录音片段,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措施: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图片展示。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①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②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2)消极影响: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结合课本知识:概括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出身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材料二: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选官制度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1)基本情况: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2)影响: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人大都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4.根据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5.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答案提示:(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1)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教师讲述:隋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

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教师给 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之后小组讨论,分析社会分工和国家产生的联系, 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总结: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阶级产生。阶级矛盾的对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文字出现,人类文明产生。 (三)多元文明的特点 ●教师给学生10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阅读课本能够对四大文明古 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各个文明的自然环境、产生过程、代表性文明成果进行有效定位。 ●接下来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材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讨论的形 式,请同学们思考相关问题,加深理解。 1、教师活动:通过古代的主要文明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图示文明区有哪些共同特征?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总结:文明区的共同特征:(1)都处在大河流域附近(2)土地肥沃,以农业经济为主。(3)都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2、教师活动:利用材料分析探究问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分析。教师出示古代埃及种姓制度的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考埃及文明产生的自然因素,结合课本归纳古埃及文明的表现。 埃及文明:早期埃及人在尼罗河季节性泛滥而产生的肥沃淤泥上播种、收成。慢慢的更多人到尼罗河流域定居,形成群落,再成为城市,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表现:文明: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

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教学分析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炀帝陵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隋炀帝居然使先帝夺取的江山大业沦为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

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嘉仓160号窖内炭化的粮食 5.请同学们回: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7.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河的目的是什么。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案示例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朝统一南北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 类与文明得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得代表——北京人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境内得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得发现、北京人得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得发现得科学意义;知道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在哪里 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得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得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得?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和分析历史问题得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得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得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得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得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得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得特征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得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得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得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得上帝造人,还是中国得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得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得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得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得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得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得最早得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得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得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得某些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