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资料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资料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资料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资料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李玥刘旭

除呼吸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甚至连“上厕所、擦身”这些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都无法自理……据统计,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42.6万,其中失能老人近23万。对于这些“失能老人”,“老有所依”是他们最大的渴望。然而,由于床位紧缺、没有专业护理人员,目前仅有千分之四即900多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能进养老院享受照顾和护理,更多的老人还是“窝”在家里。不但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子女也无法安心工作。

23万失能老人“窝”在家

对于三年前患上了脑梗塞的高云静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儿子下班后,帮她擦身翻身了,这样身体上的放松和舒服,让瘫痪在床的她嘴角能绽放出一丝微笑。老伴张昌82岁了,去年做了一次大手术,元气还没完全恢复。虽然儿子每天下班后都来探望2个多小时,家里也请了保姆,但每天给高大娘喂饭、换尿布的活,还是张大爷亲自来完成。

两位老人的背后,是一组日益庞大的数字:全市近23万失能老人“蜗居”在家,缺乏专门的护理,晒太阳、吃适合身体需要的饭菜、唠嗑、按摩、擦洗身体,这些需求对老人们来说几乎成了奢望。而长期照顾失能老人,也让家人感到筋疲力尽。

专业护理人员很紧缺

翻开市第一福利院的预约登记簿,“排队”等候失能区床位的老人足有五六百人。该院院长杨荣霞说,目前院里共有失能老人150多名,占入住老人的三成,导致这么多人排队等候床位的原因,地方不够倒是其次,关键是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现在院里的护理员一般是“一对五”或“一对七”。我市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培训失能老人护理人员,而且这样的苦活脏活很少有人乐意干,每次招完人后,福利院都要聘请医院的护士和按摩师对他们进行培训。

记者了解到,目前,邦尼、比家好两家连锁管理机构整合的60家小型养老院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共有500余人,约占入住老年人总数的五成。其中,“比家好”收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中,需要打氧气、插导尿管的“重患”不在少数。500张新床位10月投用

据了解,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专业性较强,涉及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等多学科,单靠家庭解决不了,必须构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失能老人们渴望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并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照顾。

据市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张伟林介绍,今年,失能老人将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照顾。政府扶持兴建的白鱼泡失能老人护养院,一期工程500张床位10月份将投入使用,低保家庭老人将享受到优惠。市老年基金会将与市慈善总会合作,开办慈善护养专区,全年为50名贫困老人提供养老床位和服务,费用由市慈善总会全额承担。此外,香坊区居家养老协会动员企业投资2亿元,在幸福镇莫利村建设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我市首个“老年宜居社区”。与传统养老院相比,这里具有居家式格局,更注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私密性,提供宾馆式的服务和保健式护理,满足不同老人的生活需求。

家庭难以承载失能老人护理院遭遇多重困境养老问题困扰数千

文章来源:新浪网2010-4-6 9:34:48 文字【大】【中】【小】

谁陪你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

尽管大家回避“临终”这个字眼,称其为“凤凰”或者“护理院”,但事实是,送到这里的老人大都进入了

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家属们选择这里,因为“和大部分我们考察过的养老院比,这里专业、干净,风景也美”。但是老人们心中最美的风景,是能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

住在“凤凰”的老工程师范荫桥思路清晰、乐观豁达:“我老了,腿出了点问题,暂时在这里养病。再过半个月,我就要回家了。”他比画着,详细描述了家庭的地址、物品的排列。家,好像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他对客人说,“你记好我家的电话号码,过段时间我就回家了。”

老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护理院并非人生终点。不过,护士私下表示,按老爷子的状态,不要说半个月,可能以后都回不了家。为了让老爷子情绪稳定,儿女们编织了善意的谎言。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曾撰文称,对于失能程度较为严重的老年人而言,家庭护理的成本高于机构护理,而且机构式护理可以提供24小时的服务。单纯从护理角度来说,机构护理是优化选择。

吴明曾对317位老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2.56%的老人愿意在家养老,和亲人在一起;剩下选择机构式护理的老年人,有42.45%的人是因为“不愿意给家人增加负担”,15.49%的人是“家人太忙没有时间”。

但机构护理的唯一问题是缺乏亲情。这意味着,离开亲人的老人们必须适应护理机构孤独而标准的集体生活。

“一开始老人们都不习惯,就像幼儿园孩子入托一样。”“凤凰”的院长田忠范说,刚来的老人们都“闹得厉害”。

住在南向单间的宓延敏老太太嗓门儿很大,整个早上不停地唤护工,“来人,我疼,我疼。”护工来了,她却要求帮她拿出手机打电话。

“这是一个患有脑萎缩和重度骨关节病的老人。”田忠范介绍说,她儿女都很孝顺,但年纪都超过50岁了,没有办法在家护理。家属给老人配备了所有药物、零食,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到。

不过,对有点糊涂的宓老太太来说,这些不够。她最重要的事就是打电话。电话还没通,她就嚷嚷,“萍儿啊,是萍儿吗?你快来看看我,快过来。”

空喊了几次,电话接通。一个女声问:“怎么了妈,出什么事儿了?”

除了“你来,你来”,宓老太始终说不出“像样的理由”,僵持了2分钟,她挂掉女儿的电话,换了一个号码:“小儿子好,他疼我。”

“嘟……”在安静的房间里,宓老太拨了三次电话,直到再一次听见“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她终于安静下来,崭新的手机滑落到护工手里。

护士说,其实前一天老人的儿子才来过,在这里陪了她三四个小时才走。“时间长了,她就能适应了。”

家庭不能承受的养老之重

如果让家庭承担这些老人,处境也许更为艰难。

住在另一家养老院的霍伟,曾经也是一样恋家

。他去世前的周末,霍淑荣曾和姐姐合力将父亲带回家泡澡。老人像孩子一样请求说,“我在家,不走,行吗?”

“谁不愿意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呢。”霍淑荣说,如果老人生活能自理,一定在家养老。让父亲住养老院是无奈之举。

几年前霍伟患老年痴呆症后脾气暴躁,身边离不开人。哪怕儿女轮流,放弃手头所有工作在家照顾也很难:有时候家人出去买饭离开一会儿,回来就出问题。在家摔了好几回之后,五个儿女合计着,让老人在养老院里有人全天照顾着,或许能更好地度过晚年。

于是,那个周末,家人眼见着老人想回家,只能决定先让老人在养老院住着,每周都接回家洗澡,让他高兴。

在笃信“养儿防老”的环境里,一些人难以理解这样的选择。有人说,每个月花几千元钱在养老院,还不如请一个保姆,让老人留在家里。可是,像霍伟这样的情况,或者一些有精神疾病的老人,请保姆帮忙照顾也不现实。

一位罹患精神疾病老人的女儿说出了自己的苦处:“如今请保姆很难。保姆一看老人吃精神方面的药物就不敢来。而且能来的保姆又不一定专业负责,老人吃的药和吃饭一样重要,是一顿都不能落,时间和计量都要很严格。随便找一个怎么放心?”

“退一步说,如果请到保姆,老人和保姆很容易处不来。保姆一辞职,我就要放下所有事情,再找新保姆。三天两头这么折腾,怎么工作?”

照顾失能老人的家属还有说不出的苦楚。从外表上看,一些老人逻辑清楚,但实际上却已经糊涂了。有亲属来看望,例行问道:“中午吃了什么?”有的老人明明刚吃完饭,却说:“他们不给我吃饭。”

家庭护理失能老人往往夹杂着辛苦、繁琐、误会。那位女士表示,她照顾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差点把自己也弄得精神崩溃。

养老院可能是接收失能老人最合适的地方。可是,找一家符合要求的养老院并不容易。有的地方条件很好,却不收有精神障碍的、不能自理的老人;有些地方收治老人,但每月费用动辄过万;一些条件和价格都能让家属接受的,却存在现实问题:敬老院只提供生活护理,不具备医疗护理,很难满足老人的治疗需求。

霍淑荣说,儿女们都为父亲的养老去处奔波过,最后她选定了一家较有名气的护理院,条件不错、价格合适,离自己住的地方也很近,刚开始她还挺高兴:“有时候我一天去看他两三趟,和家里差不多。”

去得多了,霍淑荣发现,真想让老人住得舒服,除硬件设施外,护理工作也不容忽视。

她发现,一些护工要照顾三四位老人,经常把老人放在上厕所的凳子上去忙别的事情,说不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也不怨他们,在护理院干活钱少,事情又多,想让他们像自己家人似的照顾老人也不可能。”

不过,父亲总是抱怨护工:“她老抽我”、“一尿床她们就打我。”尽管霍淑荣明白父亲糊涂后说话未必是真的,“再说了,即使在家照顾,有时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不过,她还是在养老院另觅了一个“放心的”男护工,再私下给护工每个月100元钱,就指着他能对父亲好点儿。

在家洗完澡没几天,在入住养老院24天,79岁的霍伟起床时心脏骤停。逝者已矣,更让她担忧的是未来:“我本打算以后和朋友结伴去养老院,可这事过后我真有点害怕。不过我只有一个儿子,以后让他伺候又不忍心。”

护理院进退两难

霍淑荣只盼着,将来国家要是能出一项政策,把所有护工都培训、分级上岗,她就安心许多。

事实上,

对护理院来说,找护工也是件烦心事儿。“凤凰”的老总袁延京指着一张巨大的照片对记者说,“她们走得就剩一个了。”照片上是大半年前,七个穿着白衣的年轻女护工,站在皑皑白雪中。她们在“凤凰”待得最短的,还没有坚持到一个月。

由于“凤凰”地处偏远,工资待遇也只有区区千把块钱,干的又是伺候失能老人的活儿,在北京几乎招不到人。“北京的孩子对这样的工作夹都不夹一眼的,父母也是宁愿养着白吃饭也不会让儿女干这活儿。”袁延京说,“凤凰”是吃了不少苦头,费了不少劲儿才了解到,护工必须从更为穷苦的地方招来。现在的护工都来自甘肃、湖南、四川的农村。

问题是,人是来了,能不能做好这份工作呢?田忠范说,做临终关怀的护工,心要至善,其他技术可以培训,脾气不好就没法子干。“到了这个阶段的人,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没有耐心,那肯定对老人好不到哪儿去。”在护工奇缺的情况下,“凤凰”还曾解雇过一个人:护工给老人洗脚,就洗脚面,结果搞得老人脚趾之间臭气熏天。

另一个问题是,人来了,能留住吗?这些年轻的姑娘对北京的想象可不是养老机构。一个呆得最久的护工说,在“凤凰”一年,都没进过北京城里,而护理院和她们家里的山沟没什么区别,并且整天就这几个人,说个话儿都难,寂寞也能寂寞死。更重要的,在这里挣钱也不多,这一点是她们难以忍受的。“什么苦都可以吃的,多脏也受得了,但是挣不到钱,没法跟家里交代。”

据了解,一个护工在“凤凰”最初只能拿到800块钱,过一段才能升到1000块钱多一点。就是这点工资,在记者采访时,还出现了拖欠。因为“凤凰”面临财务危机。

对于袁延京来说,“凤凰”的日子非常难过。他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和是否有坚持下去的必要。按照袁的账目,“凤凰”一个月的房租得8万元,加上3.5万的人头费和7万多的水电煤气费,七七八八算一起,至少得12.5万元。这需要50个老人入住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然而,“凤凰”从来也没有达到过这个数字,有时候十几个人,有时候二十几个人。“每天一睁开眼,就意味着好几千元没了,确实是挺可怕的事儿。”他曾经希望政府能够补贴一些。

为了节省成本,“凤凰”一度在伙食上做文章。可是,这很快就被家属发现了。“一星期吃五顿炒黄瓜,老人都怕吃饭了,真的说不过去。”连田忠范也看不过眼去。家属和袁延京对峙。袁发狠说:“这里不是五星级宾馆!”对家属而言,“凤凰”可以不是五星级宾馆,但是却也不能忍受老人吃不好。最终的结果是,6个老人迁出。“凤凰”的伙食也改善了。

这对本就艰难的“凤凰”是个不小的打击。据了解,按照北京养老最新规划,在2020年之前,北京市要使90%的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表示,北京市在加快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每年增加1.5万张床位的同时,试点由社会投资建设经营性养老设施。

然而,这个冬天对民营企业性质的“凤凰”并不乐观。瞻念前途,袁延京看着天花板说:“最多坚持到明年春天,如果还不见改观,就没有更多的钱可以砸进去了。”

这个消息对家属和老人来说也是糟糕的。它意味着,即使是这个不那么如意的地方也可能没有了。他们必须寻找下一个“栖息地”,而那也不是一段容易的旅途

如果说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那么,失能老人则是弱势中的弱势。据最新抽样调查表明:截至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到“十二五”期末,这个数字将变为40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

面临这样的情势,几人能免?出路何在?

提起几个月前上海某法院审理的王庆祥故意杀人罪一案,至今让人唏嘘不已。该案受害人不是别人,而是王庆祥90多岁的老父亲。亲朋好友感到十分震惊,因为王庆祥是个孝子,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平日里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也是尽心尽力。一个孝子为何突然对父亲行凶呢?原来,王庆祥不久前患上了良发性震颤症,因担心病情可能转化为帕金森症,王庆祥日渐产生了悲观厌世的情绪。尤其想到,自己疾病恶化失去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老父亲,势必会拖累自己的儿子时,王庆祥决定带着老父亲一起走。虽然对父亲行凶的刹那,王庆祥醒悟并及时住手,但他还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一对本该安享晚年的父子因失能后的照护困惑引发的犯罪引人深思。

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宫老爷子马上就要过91岁生日了,他的情况代表了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情况。宫老爷子以前身体很不错,86岁时还能独自生活。后来脑梗逐渐加重,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几个子女开始轮流照顾老人。“刚开始就是帮他做饭、收拾家,吃饭、上厕所他自己都可以。随着病情加重,吃喝拉撒睡都需要人照顾了。”老人的二女儿介绍,他们姐弟6个,大姐已经71岁了,最小的弟弟也56岁了。“老爷子180多斤,我们都这个岁数了,伺候他上厕所、洗澡、穿衣服特别费劲,只能找保姆。”

但即使找了全天候的保姆,老人的孩子们还是不能省心“请来的保姆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懂怎么照护老人,有的都不知道怎么给老人服药。”一年时间换了十几个保姆,不是干不了被辞了,就是人家嫌脏嫌累不干了,搞得兄妹几个身心疲惫。老人的孩子们也考虑过送养老院,但很多养老院根本不收不能自理的,能收的一去考察,一看那脏乱的条件,就打了退堂鼓。

老人的孩子只能分工负责照顾老父亲,有的负责买菜做饭,有的负责洗刷衣服被褥等。“那几年真是累啊,几个老头老太太轮流照顾老爷子,几家人都折腾得不得安生”而随着大姐和四妹的相继病倒,他们有点撑不住了。心疼子女的老人这回主动提出去养老院。经过一番奔波,找到了一家条件相当不错的,虽然价格高点,老人的养老金加上子女的补贴也不是什么问题。“每次去探望,我爸都舍不得我们走,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差。有一次探视发现我爸额头磕破了,身上也有好几处伤。护理员说是出去晒太阳不小心轮椅翻了摔伤的。我那次哭着回去把兄妹找到一起,商量把老爷子接回来。”

为方便照顾老人,兄妹几个把老人的房子租了出去,又在老人二女儿所在的小区租了一套有电梯的房子。最让他们高兴的是,亲戚给推荐了一个以前在医院做护工的保姆,有丰富的护理经验,还能给老人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抚慰,老爷子很满意,几个孩子也彻底解放了,虽然每月2800的工资有点高,但也值了。不过毕竟是保姆,总有离开的时候,谁知道她能不能伺候老爷子到最后呢?

宫老爷子家的情况不是个例。《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城市完全失能老人中,77.1%的有照料需求,农村则61.8%有照料需求。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完全失能老人的照料目前主要还是靠传统的家庭成员。如何照顾家里的失能老人,则成为完全失能老人家庭的主要难题。

机构压力重重

在失能老人的支持网络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其次就是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在照护失能老人时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有失能老人的家庭都说,为老人找一家合适的养老院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养老院表示不接受不能自理的老人,偶有接收的,价格也会非常高,达到每月四、五千元。

对于不接收失能老人的原因,一位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坦言,失能老人护理成本太高,风险太大,不敢收。首先招护理人员特别难,护理正常老人的护理员工资在1200—1500元,失能老人护理员是2000—2200元,就是这样的工资也很难找到愿意干的。其次,即使找来了人,也很少有受过专业培训的,照顾老人时力不从心。做得不好,老人不满意,家属就来投诉,处理起来很麻烦。再就是失能老人容易出状况,稍有不慎就容易摔了、碰了,容易发病等,轻则被家属责骂、索赔,重的甚至会被告上法庭。这些因素让很多养老机构将老人拒之门外。

居家养老还处于探索阶段

那对于失能老人来说,还有没有其他养老办法呢?据调查,不管养老机构接不接收,有八成以上的失能老人首先还是希望住在家中,毕竟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去适应一个陌生环境。这就让我们想到了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的养老办法。是

养老模式的“第三种选择”,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就目前来看,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都是以日常家政为主,受益最多的还是健康能自理的老人。面对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在助医方面,居家养老服务有紧急呼叫、医疗出诊、家庭护理等服务,这些每周或者每月上门几次的服务,对于健康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对于需要提供康复护理和24小时长期照护的失能老人来说,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综上来看,虽然理论上失能老人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社会支持网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胜任照顾失能老人的难题。政府和社会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源,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本社会保护。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 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资料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李玥刘旭 除呼吸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甚至连“上厕所、擦身”这些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都无法自理……据统计,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42.6万,其中失能老人近23万。对于这些“失能老人”,“老有所依”是他们最大的渴望。然而,由于床位紧缺、没有专业护理人员,目前仅有千分之四即900多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能进养老院享受照顾和护理,更多的老人还是“窝”在家里。不但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子女也无法安心工作。 23万失能老人“窝”在家 对于三年前患上了脑梗塞的高云静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儿子下班后,帮她擦身翻身了,这样身体上的放松和舒服,让瘫痪在床的她嘴角能绽放出一丝微笑。老伴张昌82岁了,去年做了一次大手术,元气还没完全恢复。虽然儿子每天下班后都来探望2个多小时,家里也请了保姆,但每天给高大娘喂饭、换尿布的活,还是张大爷亲自来完成。 两位老人的背后,是一组日益庞大的数字:全市近23万失能老人“蜗居”在家,缺乏专门的护理,晒太阳、吃适合身体需要的饭菜、唠嗑、按摩、擦洗身体,这些需求对老人们来说几乎成了奢望。而长期照顾失能老人,也让家人感到筋疲力尽。 专业护理人员很紧缺 翻开市第一福利院的预约登记簿,“排队”等候失能区床位的老人足有五六百人。该院院长杨荣霞说,目前院里共有失能老人150多名,占入住老人的三成,导致这么多人排队等候床位的原因,地方不够倒是其次,关键是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现在院里的护理员一般是“一对五”或“一对七”。我市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培训失能老人护理人员,而且这样的苦活脏活很少有人乐意干,每次招完人后,福利院都要聘请医院的护士和按摩师对他们进行培训。 记者了解到,目前,邦尼、比家好两家连锁管理机构整合的60家小型养老院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共有500余人,约占入住老年人总数的五成。其中,“比家好”收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中,需要打氧气、插导尿管的“重患”不在少数。500张新床位10月投用 据了解,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专业性较强,涉及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等多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 服务研究 蒋玲玲熊吉峰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未富先老的国情下,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养老问题已然成为困扰亿万家庭和社会的难题,特别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本文首先对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分析居家养老在农村推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推行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政策建议 2011年3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长久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缺位,使得农村不仅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面向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也还是空白,失能老人的养老与长期照料都只能依靠家庭和子女。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成为失能老人的重灾区。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与照护问题,使失能老人体面而有尊严地度过余生,已经成为时下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 从国内外的经验与实践看,农村失能老人可能获得的养老服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家庭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感情支持、日常生活照料、个人护理等。二是机构照料,由养老院提供卫生健康、日常护理、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三是社区照料,由社区提供包括家政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家庭健康护理等。 多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城市化的进行,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老人得不到家庭的照顾;子女在老人身边的,也因为忙于生计,疏于对老人的照料。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更使得子女有心无力,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机构养老是国家与社会分担养老责任的体现,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等因素,机构养老的运行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养护需求。相当多的养老院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只接收健康能够自理的老人。一些老人一旦丧失了生活能力,就被扫地出门。虽然有些民办养老机构不以失能作为限入条件,但是出于成本与收益考虑,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当前在贫困农村,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的养老结构难以为继。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和子女过重的养老负担,政府的大包大揽和家庭的单方面照顾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不能一味依靠家庭的养护或者国家的扶助,应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国家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的长期照料体系,即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二、居家养老模式 (一)城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 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与照护,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一模式坚持的“养老不离家的原则”深受老年人欢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获得了成功试点。实践表明,居家养老是人们基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而做出的新的养老选择,能有效凝聚社会力量和资源,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而言,可以让行动不便和饱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享受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在国内某些地区的成功试点既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又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宣传作用,为我们将其推广到贫困农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贫困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困境 与城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相比,农村失能老人具有更大的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资源供给缺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在一些大城市进行的有声有色,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和支持力度都比较到位,但由于贫困农村地区长久以来的资源短缺,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等造成老年市场供给和设施缺乏,基础很薄弱,难度很大。长久以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使得农村中长期照料服务的制度安排几乎是空白。现有社区服务没有提供长期照料服务的意识和功能,失能老年人大多完全依靠家庭,难以获得社会支持,子女在经济上和精力上都已不堪重负。 2.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居家养老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现有的服务内容大多以家政服务为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不足,难以满足失能老年人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3.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大体需要1000万人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而我国现有的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人左右,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供需严重脱节,失能老人难以享受到专业的养护服务,这是数量方 政经视点 33 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20年)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2020年)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xx年7月20日—30日 xx年8月5日—8月20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 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建筑工地农民工居住现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

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綦江县三角镇乐生坪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

2020年老年人调查报告3篇

2020年老年人调查报告3篇 *目录 .2020年老年人调查报告 .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状况调查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对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分析和思考 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的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会衍生出老人的生活许多问题。曾经的他们意气风发,岁月是无情的,在他们身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他们年迈体弱,敌不住疾病的侵袭。他们体力上的退化及感情上越感孤独,年轻的我们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为生养我们的父母及众多的老人付出我们的一片孝心。给予一片阳光,绿树就会成长。我们付出一份关心,他们就会温暖。 (博士教育网)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走访我家周围的老人,倾听他们的故事,畅谈心中的琐事。我想了一些贴近老年人

的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一些问题实实在在却我们常常忽视,我们需要思考很多问题。 我调查的老人一般是在接近退休年龄的,有的已经在家享福,有的还依旧没日没夜地奔波忙碌。有的为他们感到幸福,有的心中又泛起层层辛酸。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处境。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文明进步的社会中,创造一个和谐社会,老年人也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将来。他们养育过我们,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理想社会。我们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依靠,付出一份心,让他们燃起生活的热情。 题目大体包括每月的生活费在多少元左右?有没有觉的经济上有问题?子女都在工作吗?他们大概多长时间回一次家?回来都干一些什么事情?会不会有一些不开心的争吵?他们是怎样处理事情?等。结果发现有经济问题的只有少部分,一般200就够用了。但受调查老人一般都感到比较孤单,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家庭,因为工作的关系很少回家,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回家一次看望父母,带去一声问候,这么小小的一个行为却是众多老人唯一的心愿。更有甚者节假日都很繁忙,过年也很少回家,不知道作为子女的他们是怎样想的,因该不会是厌恶自己的父母,他们也经常寄钱回家来表孝心。这些老人一般没有金钱上的困难,两个或一个老人只能平常以打牌或聊天或看电视来结束每天的生活,贫乏活着。其次是比较不幸的,他们的

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活着

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活着 电视剧是反映现实的一个重要渠道,养老剧《老有所依》的热映更是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养老问题尤其是如何让老人安享有质量有尊严的晚年,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且又“未富先老”的国家尤为迫切。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包含了多少家庭的辛酸和无奈。 剧中吕希的母亲因病失能,吕希和江木兰忙于工作和照顾孩子没有时间看护吕母,养老院又不接收这类老人,无奈之下只好请保姆来伺候老人,没想到保姆虐待老人虽然最后发觉,也让吕母受了不少罪。吕希要兼顾工作、照顾孩子、照顾母亲三者,结果身心俱疲,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只得辞职。失落的吕希回家后又发现母亲吐血,吕希要送母亲去医院,母亲却不肯去让吕希放她走,她再也不想遭受病痛的折磨,无论如何也不肯去医院。一位慈母就这样去世。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子女无法再照护老人、照顾孩子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有的子女无奈之下只能辞职回家照顾老人,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又发现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大部分养老院不具备接收失能老人的能力,护理人员和配套设施跟不上,而条件好一些的养老院费用又难以承受,结果老人只能在家中“凑合”,这也就不难理解剧中吕希的母亲为何想让吕希“放她走了”。如何既能够减轻家庭的负担又能够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活着呢? 石家庄中乔医院养老院秉承“替儿女尽孝,为家庭分忧”的办院理念,以“医养融合”为办院模式,成功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让他们有尊严的安享晚年。

中乔与其他养老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医养融合”模式上,医院+养老院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失能老人医疗照护的问题,中乔有一支由多名省内著名专家组成医疗团队,还有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检验师、主治医师、放射医师等十余人,护师、护士近二十人,强大的专家医疗团队和护理团队,随时为老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入住中乔的失能老人能够享受到除了包括打水、喂饭、翻身、大小便、洗澡、喂药等全方位服务外,还有包括行走、语言、记忆、心理疏导等康复治疗服务,让入住失能老人享受周到细致的医疗、生活全方位服务。真正让失能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石家庄中乔养老院地址:石家庄中乔养老院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南二环180号付5号,南二环与红旗大街交口东行200米路北,紧邻二环路绿化带,东临民心河,北靠河北师大汇华学院,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乘车路线:乘2环1路,快13路,302路,347路到南二环滨河街口下车即到;乘13路,2环2路,48路,70路到南二环红旗街口东行200米即到。 石家庄市区内电话预约免费接送,免费咨询热线:400-6687-663。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范文大全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范文大全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推进加快了建设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设用地。二是房地产开发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础建设用地,如自来水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四是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五是市区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六是工业园区用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元左右,失地后为元左右,比失地前减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失地后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长。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现在基本上靠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而那些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农民,主要是就业形势不好、收入预期不乐观抑制了生活消费的增长。 ⒈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在劳动年限内谋到职业仅占失地农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业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从事养殖业,从事其他职业。 ⒈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建设,使失地后的农民能及时搬迁到新建的房屋内,现失地农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⒈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约有的人参加了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还在等待政府出台政策、希望政府从政策、财力上支持他们参加社会保障即养老、医疗保险。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靠土里刨食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进城后失去土地,可以这样说,这些人首先变为低保对象。因受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⒈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失地农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启动等势必需要占用农民土地,部分地区农民耕地逐年减少。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从总体上看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农民认为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乡村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担心将来生活遇到困难没法解决。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担心将来生病住院没有钱,子孙后代没有生活来源。如:一些年龄稍大的失地农民说,农村五六十岁的人还能干点农活,而没了土地他们还能干些什么呢?上班没人要,打工没力气。现在生活勉强维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艰难了。今明两年村民靠吃补偿费过日子,过两年这些费吃完后,“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烦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开小卖部、从事饮食业等方式就业的农民担心就业不稳定,怕再一次“失业”,将来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六、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

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_2

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xx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动家庭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样安享晚年?面临困难问题怎样解决?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区青年汇同xx大学共同开展针对“老年人社区生活状况”调查活动,活动工作人员5人,活动志愿者3人,被访老年50余人。 本次调查数据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老年人的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难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贫困阶层。除个别子女条件特别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收入的低,成为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主因。二、老年人的思念:因为思念不能常来探望的儿女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心病,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尽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都不愿意请保姆,更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让我们孤独!”三、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当城市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彻底阻隔开时,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因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阳光下散步的机会。因为出行的不便也导致了许多生活必备物品不能及时填补。

针对老年人生活现状和面临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敬老志愿服务团队的工作者我们应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导和宣传共同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要提倡在广阔的空间交流,帮助老人走出家门,加强与年轻人接触。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围。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

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现。另外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饭盐味过重,这长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压,危害身体健康。 4、生活方式 通过走访发现,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科学,但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习惯充斥其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从睡眠来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有关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序言 在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仅仅是衣食无忧就表示老年人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么?事实上,老人希望得到更多尊严,拥有阳光心情,过上富足的晚年,在家庭中更受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多重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很多家庭甚至面临需要单独赡养四个老人的问题。因此,老年人的赡养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 我国衡量老年人生活幸福的标准通常是: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没有疾病或伤残。这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与幸福无关。如果老龄化是人生的一个积极经历,老人就应该有继续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这是一个以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为目的、最大程度地向老年人提供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其中,老人的经济收入、心理健康和家庭各方面对积极老龄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生活状态处在特定时期,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入调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针对各个方面做出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关键字:老龄化生活质量物质保障老年生活

目录 一调查方案 (4) (一)调查背景 (4)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5) (三)调查内容 (5) (四)调查方案 (5) 1. 前期准备 (5) 2. 调查方法 (6) 3.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6) 4. 调查结果和对策 (6) 5. 调查小组成员 (6) 二调查分析 (7) (一)被调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7) (二)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三)被调查者的物质生活保障 (13) (四)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情况 (17) 三调查结果 (23) 四调查总结 (24)

2014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热点:养老问题-2014江西江西三支一扶考试

【背景链接】 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家庭负担过于沉重、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孤独的晚年生活往往使他们了无生趣,甚至濒临绝望。按,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在于上世纪前半叶长期战乱之后人口爆发性增长,主要是建国初期的生育潮为以后的老年人口的峰值奠定了基础。1980年代开始全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降低了出生人口数量,但客观上家庭抚养老人的意愿也随之有所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弱化的同时,子女照顾老人的能力也就相对弱化。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子女成家之后,要同时照顾4个老人和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这样的情况已属普遍。 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同时就是高龄化,全国期望寿命平均超过70岁,发达地区接近或者超过80岁,高龄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失能老人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家庭抚养能力与老人被抚养需求之间本就难以弥合的缺口。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而失能老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已成为急需重点赡养的对象。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失能老人群体,实际上已演变为一大社会难题,如何有效破解,显然不能依靠单一载体,而需要多管齐下,构建立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道德网络的构建。无论是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还是养老院不接收失能老人,很大程度上都归咎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物质文化的丰富,必然导致精神文明的失落,以至于道德教育被日渐忽略。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建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各行各业,让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撒满道德的阳光,以此弘扬“孝敬长辈”、“敬老爱老”等中华传统美德,从思想观念上灌输道德的血液,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赡养老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公教育版权 第二,法律网络的构建。赡养、关爱失能老人,仅有道德网络的构建还远远不够,道德更多的是基于倡导和自律,不可避免地产生可做可不做的行为。这就需要法律层面的强大支撑,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养老院接收失能老也在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

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 告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 班级: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13-3班 姓名:朱鹏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号——2015年7月28号 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刘家村 调查方式:访谈采访法 指导老师:万长军 评语: ()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 ()及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 ()不及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

一、内容摘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偌大一个城市,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殊不知,关爱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为此,本着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为孤寡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 二、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院、农村发展关心、救助、和谐社会 三、正文: (一)背景解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为了准确了解目前我们周围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我采访了一些当地孤寡老人和一家养老院。对孤寡老人以及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通过本次访问,我们主要了解到一下一些信息: (三)具体采访对象: 1、彭福生:刘家村村委会2组,74岁,农民。彭爷爷是本地从小生活在这的。除了对于院里食堂大锅饭的饭菜不太满意之外,他对于敬老院里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住在院里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他认为自己住在外面没有子女比在院里苦多了。现在住在院里,弟弟时来探望,生活也挺不错的。只是院里住的大多人都是神志不清或无法沟通,彭爷爷有时难免寂寞。看看电视,觉得无聊,想打打牌,又凑不到一桌,出去院里去茶室坐坐,又懒怠。这样想来,有时确实孤单。因此,那天对于我的到访,彭爷爷显然十分开心,话也特别多,毕竟,能找到聊天的对象也是很难得的。沈伯伯是需要关怀的。 2、朱德昌,朱家堡村委会3组,73岁,退休工人。朱伯伯是2009年进院里的,今年是进院里的第六年。他家里没有什么亲戚,但有一些侄子。他进院里是因为家里的两间平房拆迁,赔款不多,赔款之后又懒怠造新房。这位朱伯伯他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电视节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内容整理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一):空寂的家 当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养老难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本视频通过描述78岁的无儿无女的马洪娥老人和84岁的王博文老人让人看了揪心的空巢生活,可以看出空巢老人面临仅靠低保生活,重病无钱医治,想住养老院但支付不起高额费用,精神上空虚孤独等问题。两位老人的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缩影,调查显示有许多空巢老人在家生病、死亡未被及时发现。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其实,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存在许多空巢老人,独守枯灯、晚景凄凉,几乎成了空巢老人的集体写照,而且,他们中间很多人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差、收入低带来的困境,以瓦列金娜(俄国)和马利奥斯(希腊)的生活为例。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0年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根据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8年后每二十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也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二):九旬“保姆”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了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

到了1.85亿。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成为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重要特征。 本视频描述了北京的一个特殊家庭,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个家里,承担养老重任的居然是位92岁的老人王成珍老人,他照顾52岁自小卧床的智障儿子王致昌和84岁坐轮椅的老伴丁秀英。老人说,子女们有的一两周来看他们,有的一两个月来一次,有的几乎都不来探望。王爷爷请不起保姆,希望乐龄合作社的养老机构每天提供几个小时上门服务,帮助做家务和病人的护理,但是,今年该机构的人手很紧张,上门服务也来得很少了。而王爷爷又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继续照顾儿子和老伴。 王艳蕊是乐龄合作社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在社区做托老所和上门的服务,王艳蕊说,该社区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存在亏损。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在入住养老机构意愿方面,城镇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11.3%,很多老人都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区和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而与此同时,失能老人,也就是无法自理的老人,数量在不断攀升,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如何让这些失能老人在不入住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健康地养老,就成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职责。王艳蕊说,乐龄就是要帮社区里的老人实现不离开家养老的愿望。 节目里我们看到,92岁的王成珍在耄耋之年还要照顾84岁的老伴和52岁的儿子,这样的错位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震惊。而更让人无奈的一个现实是,热心养老事业的王艳蕊,十分同情这个家庭的处境,可她也无力提供更多的帮助。王

2021年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农民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关注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 保障其合法权益, 使他们能在城市和城市 居民一样安居乐业, 更好地为岳麓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是政协委员十_大, 进入西湖街道范围就业谋生的农民工人数也越来越多, 已逐步形成了一个 数量庞大的群体。经调查统计, 截止到今年上半年, 在西湖街道范围务工的农民工已达2.5万余人, 比去年同期增长8%。进入城市后,由于受文化和技能的制约,农民工大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劳动,职业工种比较单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 从事技术工种的占8%;服务员工种的占13%;生产工人占6%;建筑工人占22%;一般人员占11%;专业技术人员占7%;管理人员占8%;家政服务人员占7%;商务人员占4%;其他职业占14%。其中, 建筑工人所占比例最高。 2.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财产积累比较缓慢。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 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 但是少数企业 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经调查,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000元, 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 仅有四成超过1500元, 农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 农民工大都省吃俭用, 除日常的住宿费用、衣食费用、出行费用外, 其余都寄回农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或存储起来以备急需。经调查得知,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开支, 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 负担重, 农民工很难

六十岁以上老人晚年生活状况社会调查

“六十岁以上老人晚年生活状况”社会调查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为例 报告书 学生姓名及学号__ 所在学院__ 年级专业班级____ 指导教师_____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3) (一)调研的目的 (3) (二)调研的内容 (4) (三)调研的地点、方法 (4) (四)调研过程 (4) (五)调研时间 (4) (六)调研结果 (4)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6)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7) 四、结语 (8) 附录一 (8)

六十岁以上老人晚年生活状况社会调查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为例 报告书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六十岁以上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更多关心。此次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七眼桥镇老塘关村六十岁以上老人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类型的老人对其晚年生活做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调查,特别是对于老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政府的管理不足等问题,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我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老人,晚年生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每一户人家都有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快乐,那我们身边的老人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会这样问呢。因为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要想我们的明天快乐,就要让他们的今天快乐。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乐就是此次调查的目的。贵州省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全村绝大部分的人家都是铁匠,靠手艺为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铁匠再不像以前那样能让全家人都吃得饱穿得暖。很多人被迫外出打工,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在家里。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的252户人家、278位六十岁以上老人中一部分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生活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争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幸福。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的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具体充分地了解老塘关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让那些在外打工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老人们能够过一个快乐而舒适的晚年。

关于城镇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镇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关于城镇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 七八月调查地点: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城关社区调查对象:德化城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调查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来呼吁更多的人来帮助老年人,关心老年人调查方法:访问,实地调查,观察,查阅资料等调查人:林玉霜 泉州市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使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所关心的焦点。为了了解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对德化城镇的老年人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为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空巢老人。现主要从衣食住行、子女关系、文化生活、医疗服务、精神负担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报告。 德化城关属于城镇,比较偏远,住着比较多的老人与小孩。查阅相关资料,出乎意料地发现这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竟然高达20%,其中的空巢老人也高达42%,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我不禁为这样的数据感到震惊和难过。空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虽然与自己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但是不和自己住;自然空巢,即没有结婚,或结婚无子,或子女死亡。衣食住行 老人的生活一般都比较节俭。衣着应该是老人们享受得最好的方面了。很多子女都以衣物为寿礼贺礼来送给老人,所以老人的衣着一般都过得去,只是有些老人舍不得穿;吃食方面,记得我采访的一位老奶奶,她忏愧地说别人一天只要两块钱的菜钱,自己每天却要花三块

钱。这是不够一斤青菜的价格啊!听了让人又忏愧又心酸。而跟家庭成员一起住的伙食相对好点,但是很多老人怕浪费,经常都是捡剩菜剩饭吃;居住方面,数据显示,独立居住的占城关老年人的49.7%,其中没有与老伴共同居住的25.2%,其余的与家庭其他成员共同生活。独居的住房设施一般比较简陋,家用电器较少,比如我采访的老人很多都是住在小区最底楼的车库,只有电磁炉,风扇,电视机等,有的甚至没有;出行方面,老人出行主要靠步行,而且不会离家太远,一般在家周边活动,除非要看病或是儿女接送去哪里做客、游玩。 子女关系 老年人有两个或以上的儿女的占了九成,有一半的老人是与子女共同居住。资料显示,老年人中有40.2%表示愿意与子女居住,22.0%表示无所谓,37.8%表示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有生活习惯不同,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少部分是与子女合不来。一起生活的虽然经常会有些小矛盾,但还算融洽;不一起生活的也会经常性地探望,但我记得采访过一位老奶奶,她原本也是跟儿子媳妇共同居住的,但是因为生活习惯,思想方法不同,她和儿子儿媳越来越不合,她只得搬到楼下的车库住,起先自己还能照顾自己,到后面只能靠儿子送的剩菜剩饭。老人边说还边掉眼泪,换做谁看了都心疼。所以很多老人宁愿自己孤独地生活也不和儿女闹得那么僵。我也去过敬老院了解情况,这儿的老人大都是被儿女送进敬老院,而非自愿的。数据显示只有15.2%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这里各方面都挺好,但是他们有很强烈的愿望与外界交流,与儿女说说话,谈谈心。大部分儿女也会经常去看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