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艺术中的“空白”,一直是中西方美学探讨之热点。它需要读者或观众以自己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对作品进行补充,去完善,去丰富,以达到深刻理解和鉴赏作品的目的。

这里所说的“空白”,既指诗人在作品中有意留下的空白部分如“写景的空白”,“叙事的空白”等等,也指教师和教材中未明确说明的部分、暗示的东西,又指在教学古诗词过程中的休止、跳跃或有意淡化(亦称为“隐含”)。

我们再来看看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教师时常忽略了诗歌的“空白”艺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诗词内容制作成“吻合”诗歌意境的画面,全然忽视了诗歌本身就是“想象的艺术”这个特征。由于诗人在创作中有意呈现“空白”结构,如果用一些较为直观的画面、图片来替代,其实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受教育者的创造天性,使本来诗意栖息的课堂演变成无任何风致的“牢狱”。还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扫清字词障碍,阐发大意的知识性教学,机械地照搬教参或工具书或仅凭教师的“一孔之见”,这些都遮蔽了诗歌已有的美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诠释的过于完美与解读的过于精细常常会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趋向,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首诗的终极审美体验。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忽略了学生个体审美体验,“教学”中老师的“传授”占去了大半部分,学生的“研学”这个“空白”也被忽略了。最后,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是中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死记硬背”,灌输了所谓的“规范”的答题模式,追求了所谓的单一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些实际上都背离了诗歌教学多元解读的主旨,把它弄得有点“不伦不类”。

正是基于以上教学现状,本论文着力研究“空白”艺术对诗歌教学的启示。

如果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能准确理解诗歌的“空白”艺术,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这个特点,努力克服一些教学误区,让诗歌教学回归到它的本真,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是可以将古诗词学得更好,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愉悦的。2007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目标和努力方向,特别是把充满“空白”艺术的古诗词作为选修教材单列成册,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自我人格,继承并发扬祖国优秀文学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理论支撑

本论文试图从分析目前古诗词教学现状入手,探寻古诗词教学的误区,而后再回到诗歌本身的特点上来,运用“空白”艺术理论,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理论等,着力研究探讨“空白”艺术在诗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空白”艺术本身就是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学时必须认真研究这个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当然还要借助其他相关理论去审视当前的诗歌教学,从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诗歌特点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最终能培养学生自觉审美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途径,让诗歌教学回归诗歌本真,让诗歌教学走出误区,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栖居的精神家园。

A诗歌“空白”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理论支撑:

1、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意识

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一切都取决于读者。第一,文本之所以具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读者,没有经过读者

阅读的文本只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第一文本。第二,文学知识的意义也决定于读者,作品的意义包括读者在自己独特的理解下在填补作品空白时,创造性添加到作品中的意义,因此,作品的意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数,随读者的不同而不同。第三,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也取决于读者,作品自身所蕴含的视野与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距离的大小决定了作品艺术价值的大小。第四,作品的社会功能取决于读者,读者阅读作品后改变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并以行动作用于社会时,作品才有社会功能可言。第五,作品的创新取决于读者,读者的期待视野改变后,形成了对作品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新需求刺激作家去创新。

接受美学如此决绝地强调每个读者是因为它在思想观念,认识思想上首先转变了,转向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恰如美国学者霍普金斯所说,对一般人来讲,“起初只是从一部文学作品的叙述者向它所指的读者的一次小小的转移”,但深入其间,“结果却是世界观的转变”,既范式的转变。

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意识,它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同样,在诗歌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以接受者(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诗歌的读者——学生,放到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上,鉴于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性、学生因素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几种文学体裁中,学生对古诗词可能存有更多的心理隔膜及更大的心理恐惧,很多教师往往从这一点出发采取了看来以为更为简便、更为直接、更注意结果的教学方式,关注更多的是“物”(文本),而非“人”(学生)本身,再加上对“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以一元阐释取代多元解诗”、“以功利思想遏制审美冲动”等教学误区的分析,这些其实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对读者意识的抹杀。因此,把学生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主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理解文本的机会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适合古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关注学生与古诗词文本交流的程度……教学中故意留下一些“空白”主要由学生去完成解决补充,只有当学生真正被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作为学习的主体受到重视时,我们的整个课堂才会充满着能动的、自由的、创造的激情。

2、空白与召唤结构

就文本设计而言,“空白”即指语义单位之间的空缺与意义的隐含表达。就读者而言,“空白”就是指读者因文本的“不确定性”而产生阅读理解上的模糊性与判断上的多义性,从而使其成为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桥梁,它不仅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且令读者留连不已,感悟于心。

这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将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中得到深刻填补与实现,促使读者去探寻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结构就叫“召唤结构”。它会强迫读者去领悟文本,作品意义的生成就是在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的互动中生成的。

召唤结构的未定性与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再创造性参与,从而赋予读者对文本的能动品味与反思,在文本层次上,它展开了意与象、虚与实、含蓄与直截等一系列矛盾对立运动,以隐喻、未定性等形式出现,具有模糊性、泛指性,显示了艺术的永久魅力。

古诗词作品中许许多多意义未定性的意义空白,决定了学生必然带着他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走进阅读,进行与古诗词文本的对话。且不说古诗词自身意境的模糊性、语言的概括性、词语的多义性、手法的含蓄性……就是学生切入作品的角度、调用内存知识、心灵的感悟甚至语言表达的风格也不同,字里行间、言谈话语中透露着独特的精神灵光。对此,用伽物默尔的话来解释就是:这是一

种“合法的偏见”,这种偏见,我们不妨理解为“个体性”,也即是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一种独特精神占有与自我把握。以标准答案来死套有灵性的多义性的作品意蕴是非常愚笨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会使我们教学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因此,我们应该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对古诗词作品进行有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尊重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在构建作品意蕴的同时,构建他们的主体意识与个性,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与创造美感。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可能是一种暂时状态,也可能是一种终极状态,这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无论怎样的多元,必须有一个最为合理的、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最体现语文性的一元,这是绝对的,但为了使这个绝对的获得令人愉快,必须通过丰富的相对来得到。因此任何多元都应该是在绝对的一元范围内的多元,否则就可能越出了边界。

3、古诗词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含蓄性

诗词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特征。而且作为一种内容深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样式,它对语言的简洁,准确的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历代的诗词大家都十分讲究行文的含蓄曲折,他们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回,使诗歌中形成若干个“空”与“曲”,并以此激发读者广泛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了有限中寓无限,严谨中现活泼的艺术效果。

中国艺术十分讲求“空白”。绘画有“计白当黑”,书法也要有“有无相融”,园林艺术则十分注意空间的设置……同样,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结构中也存在空白。创造意境“空白”是中国历代诗人孜孜以求的艺术理想。意境结构中的“空白”不是绝对的虚无,其间孕含着丰富的意蕴。虚实相生、由实如虚,特定的实象触发产生“象外之象”,“象外之象”又激发出更丰富的“言外之意”。纷呈叠出,联类无穷,共同构建一片“空白”的世界。唐代司空图的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要寄“风流”于“言外”,使诗歌达到一种“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审美极致。可见,诗家所追求的不是言光片羽式的言辞,而是一种与宇宙生命深层的契合。因此诗人们围绕这一审美理想,往往采取以动制静,从虚写实,万取一收,从少总多,以比兴促含蓄的方法来实现意境“空白”的最大值。

以上讲的是“空”与“白”,其实还有“隐”与“曲”、“虚”与“隔”,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审美特征的具体体现。作为诗作的内在结构,是一个“言、象、意”的多层结构,其特定是以少总多,以小见大,其间同样隐藏着许多空白点或未定点,而这些未定区域必然对读者构成一种召唤,一种期待,以便让人去揣度,去填补,从而完成文学作品的未竟之义,诗词的含蓄因其提供了一个无垠的审美思维空间,可以让读者思而得之,久而更新,它集结着强烈的读者意识。

4、诗歌其他重要特征

①语义的多维性。

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而读者对语义把握的不确定性,又常常会刺激他作持续的探究。“诗无达诂”除了说诗的

主题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外,还因了诗歌语言意义的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就有人说“红杏闹春,予实未见之也”(李涣《窥词管见》)。“千里莺啼绿映红”大家都能品出味儿来,但就是有人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杨慎《升庵诗话》)这种左见就是因了词语语义的多维呈现。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有了独具慧眼的看法,才使得阅读能有了多种的体验和多样的收获。

②意境的构建

诗之所以为诗,尤以其精练,区别于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在大量的创作对象面前,诗人只能通过选择、概括,塑造出独特的典型的意象,并借这种雪泥鸿爪般的意象组合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李商隐《漫成》),李杜能把广阔的天地,纷纭的外物给描绘出来,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斌》)的艺术境界,也必须经过选择、概括的过程。因此,我们读诗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或起句突兀、或思路中断、或因果残缺、或语焉不详。究其原因,诗需要形象思维,它更讲跳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诗的国度里自由翱翔,实现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这就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③诗歌的抒情性

中国自古以来诗歌在表达情感方式上是委婉含蓄的,也就是说大部分很多时候情感表达是隐含其间的,这其实也是创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空白”。《诗经·采薇》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轻扬与雨雪交加的景,跟离乡远戌和悄然归来的情交织在一起,读者能不读出满眼凄凉和物是人非的感慨?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虽然只有28个字,读者何止看到一个游子给家中写信,从那“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中,更感受到欲归不得的惆怅和弥漫其中的深切强烈的乡思。好诗都是耐读的,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者的工作就是要读出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情。

④诗歌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完成

李白有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叙事之外,为我们展示了以下景物:“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长江”。我们欣赏的时候不能只看到黄鹤楼的雄姿,楼内的墨迹,楼外的白云,长江的蜿蜒曲折,江水的波澜起伏。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青山倒影,岸边的杂花,甚至从汉阳到扬州连绵不断的繁华。有了这些,才能与诗人所给定的眼前景物构成最完美清晰的图画。而这些,又恰恰是诗人留给你联想和想象的。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诗人的技术在于给你选择一片最美的“落叶”,诗人的意图在于你想象出最美的“秋天”。艺术的空白,除了以上写景的“空白”外,还有叙事过程中的“空白”,诗歌独有的形式决定了诗歌不可能有详尽的叙事,即使是那些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如《木兰诗》,虽然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整过程,仍然留有许多空白,如“万里赴戌机,关山度若飞”,万里之遥的路程,木兰要打马经过多少石桥?要在多少驿馆歇宿?那跋涉千山万水的辛苦,难道是短短两句诗所能言明的?在众多的抒情诗中,叙事方面的空白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赵嘏的《江楼感旧》就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空白”:“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元月人何在?风景依旧似去年。”当年赏月是春天还是秋天?同来赏月的是男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事?

赏月显然只是借口,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衷肠?甚至后来为何分手,都是待我们去想象。

莱辛说:“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拉奥孔》)

⑤关注“期待视野”。(指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空白”艺术)

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而提出的“期待视野”,是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完全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个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这是由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某种定势或先在结构,包括读者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与技巧的熟悉程度,以及读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欣赏水平,艺术趣味等,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对艺术的要求与判断尺度。读者从自己的内存图式与文本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一部分)或顺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便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求适应)。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才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潜在地支配着他对作品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在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期待视野,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来研究学生的接受,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在处理教材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接受水准。我们知道,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起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的作用。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相反相成,定向期待决定读者对作品的选择、理解、同化,创新期待又促进读者去发现作品的意义,扩大和深化读者的期待视野。

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期待视野的作用。古诗词的讲授,应力求确定这样的目标:既能符合学生的定向期待,又能满足其创新期待,也就是要与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有一定的审美距离,也即当教师对文本处理与学生的期待视野融合时,学生就接受。不过,如果教材的处理都落在学生的发展区,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缺乏审美距离,那学生对教学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教材处理应对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所突破和超越,正是这种突破和超越,会校正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力求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是:能够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满足期待,又在自我体验中激起更多更深的期待,而不是能够面面俱到的把一切能教的都教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调动学生审美期待的氛围,能够让学生调动内心全部的审美经验等积极因素,去感受、体味古诗词作品,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视野的充实深化。

B“空白”艺术运用对诗歌教学的发展推动作用:

诗歌的“空白”是创作者的即兴之作,是创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诗歌教学讲究“空白”艺术则是执教者的有意安排,是执教者留给学生无尽的探究之谜和审美享受之源泉。

1、学生的解读有他的局限性,讲究“空白”正是为了避免先入之见。

诗歌的解读必须要建筑在个性体验和独特感悟上,而学生的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生活体验都是有限的,积累也相对不丰厚,感悟还不很灵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一些执教者千方万计想把自己的见解强加于学生,让他们见自己所见,想自己所想。殊不知这一招却大大伤害了学生的领悟积极性,损伤了学生的审美胃口。如果换一个角度切入,有意留下一些解读空白,让一首诗伴随学生的成长一起丰满起来,让学生有个永远的念想,有不同于老师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岂不

妙哉?

2、留下“空白”给诗人新的生命,这将刺激学生对诗作二次创作。

前文谈到“空白”艺术理论支撑中提及的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意识

一首诗完成后读者怎么解读全由读者说了算,作者不可能也不应该跳出来,指责读者的阅读哪儿是对的,哪儿是错的,读者的不同解读将丰富诗的内涵,延续或膨胀着诗的生命。王尔德曾说过:“作品一半是作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一半是读者写的”正是指出读者的阅读多样性丰富了诗作。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诗歌阅读中的节律化期待(诗中节奏音韵的感知)、非指称化期诗(诗歌表面意义后的深远暗示)、整体化期待(首尾完整的意义)要求读者作自主性的补充,这种补充结合着读者的自身体验和带有自己生活烙印的想像,所以这种阅读补充后的诗作已非诗人所展示的诗作,而是读者二次创作后的诗作。正是读者的二次创作使诗作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正是这点,使我们的诗歌教学应更多地关注“空白”,也即有意留下理解欣赏的空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想像去给诗作补充,在补充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成功审美快感。

3、留下“空白”也就留下了悬想,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学生的探索和想像提供驰骋的领地。

由于古诗词教学的“空白”大多是教师有意而为之的,所以在这些“空白”处也就留下了供学生思索和解答的空间,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诗歌的语言最具张力,也最具有表现力,它不同于用公共语言写成的文告,对它的理解有质的规定性。诗歌语言是最能给阅读者以遐想的语言,更何况古诗词教学的“空白”处又往往具有推敲和争论的价值,这时的欲言又止,或跃跃欲试都会引发学生的“愤”“悱”之情,求解的心理需求。学生在教师有意留白处的思维逗留和积累比照,对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留下的“空白”还常常留下了疑问。生疑和解疑,从有疑到无疑,这都是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可以说,诗词教学有意留下“空白”完全符合这条规律。朱熹早就说过,读书无疑读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诗歌阅读的角度说,留下疑问到通过求达到无疑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习长进的过程。

综上,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有意留白顺应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性,也给古诗词带来了二次创作,使他们获得了新的生命。

C“空白”艺术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从当下古诗词教学来看,无论是受应试影响把古诗词作敲门砖的教学,还是受意识形态影响把古诗词作为“载道”的教学,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需要了。

重新认识古诗词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地位,探索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科活动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从目前古诗词教学来看,现状不尽如人意,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从执教者直接因素来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欠缺可能是古诗词教学始终徘徊且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1、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2、提高古典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

3、更新落后的古诗词教学理念

4、优化完善古诗词教学方法

二、丰富学生古诗词文学和美学积淀

1、拓展古诗词学习途径,注重积累与感悟。

2、丰富学生审美心理图式。

三、留下“空白”必须讲究艺术(此为纲要式,后边在实践运用中有进一步探讨)

诗歌教学的留白不是随意设置以哗众取宠,也不是执教者疏于备课导致的遗忘的“死角”。它应该是执教者精心设置的精心之所在,如绘画一样,云气蒸腾处看似“无”,看似白茫茫一片,但那“白”不是“空白”,更不是笔墨遗漏处,那里是作者精气神的凝聚,是千林万壑,是千山万水,是无声处的惊雷,是尺幅向外拓展的世界。

1、留下空白必须预设,它期待苦心经营后的生成具有丰富的生命

预设和生成是互相信赖互为因果的过程,没有预设而期待有灵性的课堂效果的生成,那只能是海市蜃楼式的幻影。要预设就必须苦心经营,将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在“隐”与“现”、“藏”与“敞”,“疑”与“明”的处理上匠心独具,既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索兴趣,又能给他们带来非同寻常的收获。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最后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果真“忘言”了吗?还是欲言又止?不妨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作家写诗的背景知识,并通过想象,读出点新意来,读出点深意来。这样处理既满足了留白的要求,又带有“悬想”的性质,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望推动着解读向纵深发展。

2、留下“空白”贵在补白的尝试,“举一”是为了“反三”,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方法。

补白是留白以后的目标追求,它既需要教师的先期努力破解,又期望学生的后续追寻,乃至终身解读。教师的补白贮存既是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控制留白的教学情境。教师的一次补白放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元求索与补白尝试。学生在教师布置课后所作补白训练中,想象异常丰富,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恐怕也超出了诗人之预料,留白收获颇丰。当然,补白的内容、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引导。

3、留下“空白”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空灵灵动的和古诗词相匹配的教学氛围。

留白艺术的展开,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氛围作铺垫,只有有了浓郁的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作品中,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索热望和乐学情绪。如果没有这一点,留白艺术可能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不一定能引起学生对诗作空白的关注,以致于空白永远是空白,学生的持续探究欲望更无从谈起,留白的手段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在营造氛围上,手段可以多样化。

总之,古诗词教学留白艺术的实施,有加深当下解读的目标需求,也有实现让学生诗意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远期目标,这可看作是古诗词教学赏析多样性的审美追求。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在全面搜集了解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结合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运用西方接受美学、格式塔理论等着重研究“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践运用。努力走出当前诗歌教学的误区,尊重诗歌本身特点,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引领他们以自己独特方式,思维触觉去感受文本丰富内蕴,真正达到个性化审美体验之目的。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所调整,依据“空白”艺术

探索新型诗歌教学途径,且这些都对教师、学生、教学都提出了一些要求。

通过对“空白”艺术的探索与发现,填补的创造,学生在把握文本,理解作者的同时,也在理解、建构着自己,进而突现生命个体的整体生成。

探索了“空白”艺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之后,又以课例(案例)方式来体现这些思想,来呈现它们的具体运用。

四、目前研究成果综述

1、关注了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意识”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感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

2、关注了西方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即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将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中得到填补与实现,促使读者去探索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关注了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含蓄性,激发学生广泛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4、关注了诗歌教学实践中的“空白”艺术的实际应用。

五、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在已有成果充分分析论证基础上)

1、要关注诗歌的其他审美特征

①凝炼性(概括性)。②跳跃性(跳脱)。

③意象的选择,意境的构建。④抒情性。

⑤诗义、诗意之不确定性。

2、要关注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力求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时方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3、借助格式塔理论来阐释诗歌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4、大胆提出教学过程中对“空白”艺术的理解、探索、运用(重在运用设想),并且以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呈现。

六、论文大致结构框架(具体行文时可能有所调整)

第一章绪论

(含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目前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含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

第二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有问题分析

第三节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本真

第三章高中古诗词教学运用“空白”艺术的理论支撑

第一节“空白”艺术的概念阐释

第二节“空白”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空白”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支撑

第四章“空白”艺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设想

第一节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节优化“无声”教学,品味诗词意境

第三节审视“未定”语言,深入挖掘内蕴(添加、联想、还原、延伸)

第四节巧设教学伏笔注重启发思考

第五节诱发多元解读适时拓展生发

第五章“空白”艺术对推动诗歌教学发展的作用

第六章“空白”艺术对教师、学生、教学提出的要求

第七章教学典型案例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高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吴俊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几次修改,但对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始终未变,还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材有所增加,高考中课外古诗文分数也占很大比例;另外,《新课标》也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面临着很多困难,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方面 1、从对古诗文的认识方面看,有的教师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对他们未来人生没有太大的帮助。另外,还有教师认为,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学习古代的东西,这些古诗文和现代社会是脱节的,学习起来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老师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古诗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大,教学效果差。 2、从教材内容方面看,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教材古诗文的篇幅太多,不仅对老师是个挑战,学生学习起来更头疼。加之古诗文语言文字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必然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负面影响。 3、从教师知识学养方面看,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基础薄弱也是

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提倡着白话文,教育发展了几十年,那些熟读经典作品的优秀老教师大多不在教学岗位上了,而现在的教师相当部分对古代经典作品积累不够,不能得心应手去发掘古诗文的内涵,引导学生去领悟古诗文的魅力,而只是一味去背教参、背教案,从个别字词讲解出发,肢解课文。 4、从教学方法上看,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少具有启发性、能力培养和人文熏陶的讲解和引导。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呆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古诗文兴趣不大。读古代诗文,必须要咬文嚼字、回顾历史、理解背景,这种花时间、花精力的工作对追求直观、快节奏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原因,就不得不学。课堂古诗文讲授的种种不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受现实功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代诗文不是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读大学涉及古代的东西很少,因而缺乏古诗文学习的动力。 2、人生经历有限、知识积淀不够,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因素。选入高中教材的古诗文有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不少作品表现了古代作者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人生体验,由于学生受生活视野的限制,学习古诗文难以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因而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一般说来,男同学比女同学对学习古诗文更感兴趣。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高中古诗词教学汇编

高中古诗词教学

浅论高中古诗词教学 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往往是考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选修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

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

最新-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精品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曹科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高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47932【文章标识码】【文章编号】1326-3587201901-0024-01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 在本文中我所说的主要是音乐学习能力。 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 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 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 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 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昌市第一小学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 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 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 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 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 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 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一、机械 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 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 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 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 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 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高中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优化艺术分析

高中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优化艺术分析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推动了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发展,也对其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优化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的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课堂教学;优化艺术 高中音乐教学因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往往存在课时较少、时间较多,且 往往被其他课业占用的弊端,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效果,限制了 高中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不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音 乐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下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优化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是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符的,高 中音乐教学亦是如此。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的注 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和他人影响,往往在兴趣培养和注意力集中上需要教师的引导。而积极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好的 音乐作品都是创造出来的,在世界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 尔夫教学法等都是基于创造这个主题开展的教学模式。可见,高中音乐教学的高 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后,有利于加强教学效果。无论是开展 何种教学,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在何种学科的教育中,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教学效果。高中音乐教学的创造性发展,顾名思义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才是最大 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创造教学是检验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掌握的重要 标准之一。因此,高中音乐教学的开展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相关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课件体系,积极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将学生的注意 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件体系是高中教学的基础构成,包括教材内容、课堂总 结以及课堂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和处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积极做好 高中音乐教学的课件准备。一方面,教师要专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结合 学生特点和兴趣,做好教学准备;另一方面,教师要事先筹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 的状况,同学会问的问题,尽量保证所授的课程能被学生接收。此外,教师应该 积极做好课堂总结,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来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 有效性。在“松花江上”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做足功课,可以先了解《松 花江上》这首歌是创作于九一八事变后的背景下,搜集一些抗战的许多激奋人心 的爱国故事,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学生们在伟大的爱国情怀下慷慨激昂的 唱完整首歌。 2.结合音乐鉴赏方法,不断提升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 音乐文化主题,融合文化和音乐自身,达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目的。如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月”为主题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帮 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透漏出的独特的“东方神韵”,进而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欣 赏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因这首歌是中国古典歌曲,还是使用古筝独奏的,对习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艺术(一)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艺术(一) 摘要:明确课堂教学艺术含义,把握音乐与教育两大门类的结合点,积极研究和正确体现音乐课堂教学的节奏、语言、板书及组织艺术等,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实施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会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教学艺术 在社会极为关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校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音乐教学课堂及课外艺术活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忽视教学艺术,部分教师不能理解教学艺术的实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简单,不能创建音乐课堂情境,更不注重相关教学艺术的体现。因而,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收效甚微。笔者现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艺术作简单论述。 课堂教学艺术的含义 在音乐教学中,同样一个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从设计到进行,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自身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将教学规律与独创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音乐美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它是建立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基础之上的一种素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努力探索、积极创造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正确地运用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目的、过程、质量和学生情绪进行最优化控制。 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内容、环节、过程与时间的有机编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新与旧、难点与重点的合理搭配以及教学过程的动与静、开始与结束、发展与高潮的合理设计。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环节所包含的展开与高潮的起伏变化,在整个课堂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节奏规律,一般遵循弱→强、强→弱或弱→渐强、强→减弱的变化模式。通常情况下,课程难点与重点不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的难点与重点可重叠进行。根据教学需要,巧妙地设计和运用教学节奏,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对此具体要求如下: 适度的强调、语气和语言节奏语调是指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气是指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言节奏是指语调、语气及语速的变换规律。教学语言应该富有美感,语韵和谐,语气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使学生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能听清为宜。语调过高,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情绪,易感疲劳;语调过低,易使学生昏昏欲睡、兴味索然。语气要轻重适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且根据年龄、课型的不同而相应变化。例如:安静的欣赏课与喧闹的器乐课语调高低要相应调整;一般内容讲解宜轻,难点、重点的强调要加重语气。教师应以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避免课堂气氛僵滞呆板,充分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教师如何通过语言将诸多知识信息按一定顺序、层次讲述给学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中心明确、难点重点突出、条理层次分明。课堂教学开始时语言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快结束时语言要短而有情、短而有味,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语言富于感情,富于启发性教师的语言富于感情,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从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态,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以调动学生积极

高中音乐教学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116365206.html, 高中音乐教学方式 作者:陈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要:最新教育部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审美和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用全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引导高中生主动接受音乐,提高和完善高中生的精神、情感面貌,培养高素质、性格自由开朗为目的教学。这也是提高我国高中教学质量、弘扬、传承我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9-0216-01 我国《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这是高中音乐教学指的目的和方向。高中音乐教育不同于其它的学科课程,高中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审美为目的,通过音乐老师们的教育引导去塑造德智体美健全的高素质学生的艺术课程。 1.领会课程理念,把握学科特点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把握学科特点,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 1.1遵循音乐艺术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通过音响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这种特征决定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感受与鉴赏教学,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引导学生从聆听、感受音乐入手,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的美,认识和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逐步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风格与流派,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为他们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1.2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过程。 音乐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音乐教学的内容,演唱、演奏、识读乐谱等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也是音乐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重视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艺术实践活动中;要发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审美情趣。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由此可见古诗词对提升个人品味、气质方面亦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浓、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教学重应试不重感悟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偏重知识化,忽视趣味性和赏析感受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状况等文学常识上,对于诗歌本身的赏析却没有过多关注,轻视了学生对古诗词作品感悟的重要性。教师将讲课的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翻译上,虽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把握诗词的大致背景,但是诗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拆分理解会将诗词的美分离开来,这和孔子所说的“微言大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缺乏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条化严重 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教条主义严重。教师为考试而教,并不是为赏析而教,这从近些年的语文试卷中可窥知一二。大量的

语文试卷涉及的题目单一,偏重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查,这使得教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领学生赏析、品鉴诗词。这种缺少人文熏陶的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丧失,也难以获得很高的文学积淀。 (三)重背诵,轻朗诵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注重古诗词句意的讲解和背诵。上课时教师忙着为学生拆分讲解,逐句分析;课下学生忙于背诵记忆,真正的朗读、吟诵,体味式教学却往往被师生忽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可以入境入情,才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独特意蕴,获得自己的体味和形成独到的见解。朗诵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古诗词教学对策研究 (一)趣味性引入,创境体验 趣味性引入就如电影的预告片一般,提前扣住人的心弦。古诗词教学导入语是否精彩,导入方式是否得当对课堂展开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古诗词与我们所处的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和共鸣,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在课前先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可利用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在上课开始前先播放一段离家之人远在异乡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的心情和感

如何才能上好高中音乐课

如何才能上好高中音乐课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恢复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1.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长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他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2.提高文化素养。新课改强调学科综合,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

度来接受音乐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常常同其它艺术门类,如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美术、建筑等结合在一起。音乐与这些姊妹艺术的结合,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因而,要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还应在以音乐为本的基础上,加强与语文、美术、地理、外语等学科的横向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如在欣赏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可以结合语文科的特点训练学生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音乐与朗诵相结合,可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更快进入歌曲的意境中,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介绍京剧时,结合美术作品中的京剧脸谱来欣赏,在视觉上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绘画,而绘画是凝固的音乐”,由此可见这两种学科的结合是多么必要及完美。????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签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我就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有听到同学说民

高中音乐教学计划(20200607105057)

高中音乐教学计划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曾一度称为“唱歌”课,且现 在“唱歌”教学的份量在音乐课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突 出了“唱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 高萩保治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歌唱是人类最 自然的行为之一。歌喉是人人随身携带、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小学学音乐课程中会如此强调“唱歌”教学的原因 所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唱歌”是音乐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而高中阶段《歌唱》属音乐课程中单独开设的教学模块,那 两者之间的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歌唱》模块教学的准确定位。首先,从名称 来看,“唱歌”和“歌唱”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歌曲的演唱, 但“唱歌”重在演唱歌曲,而“歌唱”的内涵更广,应该包 括与“歌”和“唱”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歌曲的学习,演 唱技巧的提高以及歌唱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等。其次,高 中阶段的《歌唱》教学目标定位更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义 务教育阶段安排“唱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 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高中阶段的《歌唱》模块学习旨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并使学 生对“歌唱”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歌曲演 唱、表现、排练、赏析等的综合能力。再次,高中阶段《歌

唱》教学的内容更具专业性,学习的时间也更集中。义务教 育阶段基本上以齐唱、合唱歌曲的学习为主,并将歌曲学习 与音乐教学其他领域相结合。高中《歌唱》模块涉及到各种 演唱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并且是歌曲演唱与歌曲赏析相结合 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集中于一到两个学期。最后,高中阶段 《歌唱》模块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义务教育阶 段基本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歌唱学习,是全员参与的唱歌 学习;高中阶段是选修课程,是一部分对“唱歌”有兴趣, 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更主动,以互 动或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 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学活动都 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任何教学措施都是为着实现 某种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 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开展。如 果将《课标》中对《唱歌》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具体化,笔 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如下几 种与“歌唱”相关的能力。一是歌曲鉴赏能力,能对歌曲创 作的艺术品位和歌曲表演者演唱水平进行正肯的评价;了解歌曲表现的各种形式和各种演唱方法及其表现特点;熟悉一些经典的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能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二是歌曲表现能力,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高中音乐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曾 爽

高中音乐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曾爽 发表时间:2014-06-13T10:01:52.59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5月作者:曾爽[导读]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贵州省贞丰县贞丰中学曾爽【摘要】音乐课程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作为落实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高中音乐教师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握好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师;讲究;教学艺术【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5-0088-01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过程领域都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音乐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音乐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开发学生的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主要探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 一、说——音乐课堂语言富有艺术性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但要会唱,还要会“说”,也就是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 1、准确简练。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即反映所讲授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音乐需要和谐。 2、幽默风趣。有人把幽默比作教学语言中的盐,它可以吊出语言中的百味,可以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减轻学生的疲劳强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深意切。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噱——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 “噱”的本义是笑,在评话中噱是书中之宝,主要从说表中产生,靠内容的喜剧冲突和一些穿插性的插科打诨以及即兴式的“小卖”,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深受听众的喜爱。在这里,笔者姑且称它为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以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发展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想象力更丰富、思路更扩展,从而达到鉴赏、表演、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培养。 1、新课导入新奇多样。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环节过渡自然巧妙。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 3、组织教学灵活多变。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 4、课堂结尾回味无穷。较好的结课,是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的。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 三、弹——演奏伴奏要有技巧性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乐器演奏能力要过硬,只有过硬的演奏技巧,才能给学生带来生动的音乐形象。而生动形象的演奏不仅可以用充满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加深教师的音乐语言的讲解,而且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以及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1、歌曲伴奏。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预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 2、乐曲范奏。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摹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四、唱——演唱具有示范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帮助其掌握音乐的情绪,理解歌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学习他人的创作,由自己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手段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感染别人、教育别人的过程。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 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情感培养?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 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 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 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 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 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 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 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 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 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 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3、关注角度狭隘,学诗兴趣下降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对于古诗文的篇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偏重对学生古诗词的“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的机械的抄写,背诵,默写。同时采取一板一眼的翻译,学生在枯燥的抄写和背诵中记住古诗词。这样容易对古诗词产生厌恶。慢慢地, 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便下降,甚至丧失。 二、培养策略的探讨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古诗词不仅仅限于书上的内容,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描写生活场景的古诗词,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诗词,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让学生理解这是写春雨的诗句。接着找 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扩宽自己的古诗词知识面,然后与大家分享,日积月累,不 仅能学到众多的古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教古诗词时,所选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同样 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虽是同一人所写,但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这样一对比,学生在情感上就有所触动,就 很容易掌握不同古诗词的中心主旨。正如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

创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 1.采取多种方法,搭建学习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过分依赖教师的问题,一旦失去教师的引导和指挥,学生就可能完全迷失自我,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就应该担任起组织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责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牢牢把握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这一特点,不断为学生引入富有内涵和深度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此外,高中音乐教师还应该积极搭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音乐知识的现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来供学生进行鉴赏和评价,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时,高中音乐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各大音乐比赛项目,积极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在音乐艺术上的天赋及能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涵养。 2.新颖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2.1故事法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如在教授华彦钧(瞎子阿炳)作曲的《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将一些阿炳的人生经历和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2.2模拟法 在音乐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学生对不同的节奏型的掌握很容易出现混淆,如果不采取措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会得不偿失。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模拟”一些“节奏歌谣”让学生进行归类比较,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钟摆摇摆的声音(的嗒的嗒)、打机枪的声音(哒哒哒哒)、敲鼓的声音(咚哒哒)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类型,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2.3比喻法

小学音乐教学应具有的艺术特性

小学音乐教学应具有的艺术特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拓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它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法,把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量等音乐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进而形成的优美音乐形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建立在这种时间艺术的基础上的,同样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作为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来讲,其形式是优质完美的音乐课,我国古代美学著作《乐记》说:“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唱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和特点,让学生建立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如何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 基于音乐艺术、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艺术应具备以下特性: 1 实践性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任何教学环节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而当把教学活动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时,教学艺术实践性的特点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从音乐教学角度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熟练运用各种音乐教学知识和技能,并且把这种知识和技能提高到一种艺术的高度,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和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的。 其次,音乐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无论演唱、演奏、创作、表演都离不开音乐家的实践活动,离开了这种实践,音乐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学科特点。那么,音乐教学也就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这门艺术的执行者不再是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而是音乐教师;艺术实践的场所由舞台变成教室;艺术家表现的内容由歌曲、乐曲变成以音乐知识与技能为主的音乐教学内容。 最后,精湛的教学艺术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取得的,教师课前的备课活动、课上的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板书与语言、讨论与提问等,都是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仅仅纸上谈兵是无法成为教学艺术的。 当然,我们强调教学艺术的实践性,但也不否认教学艺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理论学习是课堂教学经验的必要补充。 2 表现性 音乐通过音响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形象、状态、气氛等。她所体现的画面和视觉形象却不是听众从音响中直接感知到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才能完成。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