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API Q1-2013第9版标准解读

API Q1-2013第9版标准解读

API Q1-2013第9版标准解读
API Q1-2013第9版标准解读

API Q1第9版标准解读

API Q1 第九版《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制造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规范》标准于2013年6月颁布实施,该标准在第8

版基础上有大幅度的内容变更和调整,主要体现在:

1、API Q1第9版标准浓缩了内容

API Q1第9版标准在第8版的基础上,将原来的8个章节浓缩为6个章节,整个文件修改了85处,近25%的更改,其中很多的更改更为贴切,少了含糊的语言,删除了许多附加的“注”, 9版建立了管理的2个层面,即高层(总裁层面)和管理层(运行)。

API Q1第9版目标是对一个能够得到持续改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开发提供最少的要求,强调预防纰漏和最小化变动以及生产中的浪费,针对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型企业的可靠性。对涉及服务方面的内容全部放到了API Q2《石油和天然气服务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要求》标准之中。

2、API Q1第9版标准扩展了范围

API Q1第9版标准不仅包括了ISO9001标准的所有要素,而且新增添了5个方面内容。即:风险评估和管理、应急策划、产品质量计划、预防性维护、变更管理。

1)风险评估和管理

规范针对影响产品发运和产品质量过程中风险的鉴别和控制从以下方面给予了规定:

---人员能力和可用性

---设备设施的有效性和保养

---供应商表现和材料的有效性

---不合格品的控制

其目标是让客户、制造商和监管人员通过足够的信息对任务、活动或程序的进行做出决定,让它们在可以接受的风险下进行。作为文件化风险的一部分,需要解决其他两个重要事项,第一个是减轻措施,用来降低事件发生的严重性或可能性。第二个是应急计划,在事件之前,或事件发生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风险评估作为设计输入控制。

2)、应急策划

应急计划可以理解为最坏情况下的计划、备份计划或者一个灾难修复计划。它包括以下问题的应急策划:

---什么样的事件发生时需要应对?

---什么样灾难可以在计划实施时发生?

---什么是这个情形下会发生的最坏情况?

---什么是这个情形下可能的场景?

---什么样的事件会给当下活动和计划带来最大的干扰?

---计划资金超标会怎样?延迟会怎样?

---如果关键人员离开组织会怎样?

---竞争对手可能的动作?

---谁或者什么会阻止计划的实施?

实际上根据计划的假设,很少情况会发生。但是会考虑突发事件和应对措施的企业更有可能成功实现他们的目标。

3)质量计划

在接到顾客订单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拟制质量计划。

---产品制造信息的描述

---为符合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和文件,包括要求的检验、试验和记录

---明确涉外活动的控制

---产品实现过程的识别、规定或用于每项活动的识别

---明确产品实现过程的控制点、见证点、检验和文件评审点

对质量计划的修改必须得到批准,同时还应该传达给客户。

4)、预防性维护

API Q1 9版新增的预防性维护内容主要针对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设备应建立预防性维护的控制程序,如:

---需要维护的设备型号

---维护保养频率

---设备负责人

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要保持日常的维护保养计划、实施内容记录等文件。

5)、管理变更

管理变更需要策划,要保持质量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变更需要考虑变更前后潜在的风险,如对以下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情况进行管理变更,并记录和告知顾客:

---组织结构的变化

---关键或非常重要人员的变化

---关键供应商的变化

---管理体系程序变化,包括来源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变化。

3、API Q1第9版注重产品实现的特殊过程控制和管理

产品实现过程的特殊过程如焊接、热处理、无损检测、涂/镀层等过程是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标准从以下方面给予了规定:

---过程需要设备的符合性

人民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解读与适用

人民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解读与适用 一、前言 (一)人民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目标和定位 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共同使用的规则,指导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特编制人民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简称“法标”)。 (二)法标修订回顾与本次修订重点内容 全国法院信息化快速发展,新的时期,面临新的问题。人民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应当满足新时期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1.2002版法标 2002版法标定位于审判业务应用的建设,指导各地筹建审判业务管理系统,是用于规范审判业务管理系统与司法统计数据交互的标准。 2.2005版法标 2005版法标提出了数据中心的概念,也树立了实体化管理的思想,明确了数据交换的地位,扩充了标准范围,涵盖法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重点描述了审判业务数据结构与代码标准。 3.2009版法标 2009版法标进一步完善法标体系结构,适应业务发展,扩展应用领域。重点完善和扩充审判业务应用建设规范,突出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综合应用。 4.本次法标修订 本次法标修订建立了完善的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覆盖法院信息化数据、应用、安全、基础设施、运维等各项业务,建立了规范的标准编制过程,持续开展法院信息化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简介 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由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标准体系见图1所示。目前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共包含标准127项,其中,采用国家标准27项,采用其他行业标准3项,最高法院组织编制的法院行业标准97项。本次拟发布标准30项,16年计划完成32项,17年计划完成35项。具体标准及各标准的编制状态见附录。 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 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 术语和主题词标准标 准 化 工 作 管 理 标 准 数据技术标准应用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基础设施技术标准 信 息 分 类 与 代 码 标 准 业 务 实 体 关 系 标 准 信 息 资 源 交 换 标 准 数 据 治 理 技 术 要 求 一 般 技 术 标 准 服 务 人 民 群 众 类 应 用 建 设 标 准 服 务 司 法 管 理 类 应 用 建 设 标 准 服 务 审 判 执 行 类 应 用 建 设 标 准 非 涉 密 网 技 术 标 准 涉 密 网 技 术 标 准 信 息 化 建 设 成 效 标 准 信 息 化 项 目 管 理 标 准 运 维 管 理 标 准 安 全 管 理 标 准 场 所 建 设 信 息 技 术 标 准 网 络 标 准 云 计 算 建 设 标 准 图1 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 1.基础标准 (1)术语和主题词标准 术语标准用于规范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涉及的术 语,包括术语标准的编写原则以及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常用的信息技术术语和法院业务术语等。

玉雕技术标准解读

玉雕技术标准 玉器从古老粗糙传统型的琢玉手工艺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产品的开发力度、科技含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玉雕的独特风格。由于业界人士的勤耕细艺,玉雕风格多种多样,使产品题材更加丰富,更具艺术欣赏价值,形成了多元化的玉雕工艺特色,使广东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广东省已经成为中国玉雕最大的生产基地和翡翠玉石料的集散地,形成了优势互补、商机共享、集各地风格为一体的玉器加工批发零售。以广州、揭阳、佛山平洲、四会为主的翡翠玉器市场。 以市场为向导推进玉器产业发展 现时,广东玉器雕琢技术由多个地方多种风格混合而成,如河南独山软玉雕,福建寿山石雕、木雕,原广东玉雕也夹杂牙雕、榄核雕等以不同的手法形成各自流派,而流派之间各具优点和特长。评选主要以雕刻的技术和产品的质量、档次,艺术品味的角度来衡量评审。https://www.sodocs.net/doc/1b16490450.html, 玉器大致分为四类:摆件、玩件、挂件、和饰件。摆件是摆放着给人们观赏的。玩件多是拿在手上把玩欣赏的。挂件是挂在人身上寓作吉祥物避邪护体的。饰件一般以金银镶嵌后戴在人的颈上、耳朵或手上用作装饰的。玉器产品的分类是根据它的大小和功能确定的,评定时不应以产品的种类大小而要从产品雕琢要求,实际雕琢的技术水平及效果来评定。 由于高科技逐渐进入玉器加工行业,尤其体现在加工设备和加工工具中。一些产品如浮雕类以电脑定型模具,通过超声波振动成型重复生产,基本上已经离开了手工艺范畴的,还有以化学腐蚀成型以一个图案重复生产的都不予参评。 用方工具雕刻的硬度以三度以下的软玉类玉雕产品,都不能在评定之列。 评选一件玉雕的标准 看产品选材。雕琢一件好的翡翠玉器产品,不能离开重材质的应有特性。一件玉石,必须因材施艺和精心构思设计加之细腻雕琢相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水平较高的玉器工艺品。因为,选料是最关键的一环,对加工各类玉器工艺品的材料是有所要求和有所区别的。如加工人物,对玉料的底色、石质粗细相对比其他品种要求严格并有所取舍,能否留色避裂去瑕疵(人物面部和人体暴露处要求更高),石型能否摆放平稳都要讲究。器皿的用料更要干净无裂并能盖与身与足的色调衔接畅顺。兽类的光面大,料能否挖脏避裂是关键。花鸟、山子为题材的产品造型变化够大,所谓花无正叶、树无正枝,致使避裂遮脏比较容易,但用料特别要充分利用奇特石型,石色,皮色,什色,达到型色美观,合理得体、摆放平稳。 为了便于理解翡翠玉器雕琢的基本手法和要求,可把众多的玉雕品种归纳如下几类:立体雕、浮雕、镂空雕和链牙扩张法。立体雕的正面反面,左右上下,方方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 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技术规范标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与设计”标准解读

苏教版必修二课程标准解读 “技术与设计2”模块是在“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基础上,对技术与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以及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利用和评价技术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受用终身的技术管理能力。模块内容构成了技术设计过程中特有的、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以有效迁移的思想方法,它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意义上的习得性的知识和技能,使对事物的事实认定,上升为指导实践的规律并渗透在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即对事物的价值认定。 一、简要说明 “技术与设计2”模块共设“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等四个主题。尽管从技术角度来看,这4个主题分属不同的专业,但是这些环节是一个技术设计过程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们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呼应,具有内在的联系。结构是系统的组成形式,流程是系统按时间顺序的描述。被控制的事物和控制装置本身是一个系统,控制就是对系统状态所施加的干预。因此,将它们集中放在这一个模块中进行讲述,既能体现出技术与设计的整体性,有能体现出各部分的联系与侧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把握技术与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方法。 “结构与设计”强调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等问题,关注简单的结构设计;“流程与设计”强调对流程和流程优化的理解,以及简单流程和流程改进的设计;“系统与设计”则侧重对系统的理解,以及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设计;“控制与设计”应注重理解控制的涵义和控制的应用,以及生活生产中的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 本课程内容的四个主题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所运用的一些思想与方法:例如,“系统与设计”中整体与部分、独立与关联、优化思想与方法;“控制与设计”中的反馈调节方法;“流程与设计”中流程改进的思想等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迁移性,均可运用在其他主题的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中。这些思想与方法使技术与设计由经验上升到了理性,由单纯的展现设计技巧提升到了形成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本模块与“技术与设计1”共同构成了本课程的选修模块的基础。 二、内容标准及相关活动的说明 (一)结构与设计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解读一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解读一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 解读一 本人从事暖通设计十多年,根据新的标准及结合工程实际对标准进行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往指正。《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 下文中简称为《标准》。 .8.12 1.《标准》3.1.3中的第2条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解读:当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时需满足前室的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送风口设置在顶部是想形成风幕隔断烟气,设在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想经过送风阻止烟气侵入前室,这个前室入口是指从走道或房间进入前室的那个口,而不是从前室进入楼梯间那个口,这个住宅较难满足,一方面有的住宅开向前室的门多,另一方面住宅层高小于3m 而不能设置顶送式风口,因此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楼梯间也需加压送风。 2.《标准》 3.1.4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这条有别于之前的做法,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在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墙上加余压阀的做法不适用于地下了。因此强调了地下部分的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也需加压送风。

3.《标准》3.1.5中的第1条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住宅的前室一般是一个以上的户门不满足此条,因此前室也得加压送风而不能采用之前的经过余压阀向前室送风。 4.《标准》3.1.5中的第2条和第3条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解读:下图这种做法均不适用于以上两条,即不能采用经过余压阀向前室送风,这样就增加了竖井面积。 5.《标准》3.1.6中的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面积不小于 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

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解读

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指标解读 点击次数:414 发布时间:2009-7-13 一、新旧技术条件对比 (一)新版技术条件,全面替代1989版: GB/T10586-2006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7-2006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8-2006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9-2008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0-2006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1-2006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2-2008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1158-2008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二)对温湿度指标的解读 1、温度等级 取值与1989版相当 2、温度偏差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中心温度的平均值和工作空间内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标准指标±2℃,高温试验箱的还没看到新标准。

虽然新旧标准对此指标称呼相同,但定义和检测方式有所改变。 1989版:利用24h的测试数据,分别算出最高、最低温度与标称温度之差,为试验箱在该标称温度下的偏差。标准指标为高温±2℃、低温±3℃。计算为24h的测试数据中的最高、最低温度。但由于比较对象为标称值,只要正负偏差在极值范围内,可以通过修正控制仪表误差进行单方向超差修正。如此,计算出的数据包含温度波动及控制误差、温漂因素。 2008版:利用30min的测试数据,分别算出各点的温度算术平均值,工作空间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与中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比较数据采用平均值,基本消除了波动因素,比较对象为中心点温度,消除了控制器测试误差,测试时间短,消除了温漂。因此新版的偏差指标更客观反应工作空间温场的情况。 就产品设计调试而言,偏差的调试主要靠风道进出风口的调整,控制上的调整作用相对减弱。 3、温度梯度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的最大值。标准指标≤2℃。 新标准用温度梯度替代旧标准的温度波动度。 1989版:利用30min内的15次测试数据,求出每次测试中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的算术平均值,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均匀度。 2008版:每点30min内的30次测试数据的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梯度。与1989版的温度均匀度比较,消除了温度波动度的影响。 4、温度波动度 稳定后,在给定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一点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之差。标准指标≤1.0℃。 1989版:求出中心测试点30min内15次测试值中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号,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度。 2008版:工作空间内任一点30min内的30次测试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度。新版的考核面更广,对工作空间的风场要求要高点,尽量不能出现旋流和乱流。

技术条件及相关标准指标解读

一、新旧技术条件对比 (一)新版技术条件,全面替代1989版: GB/T10586-2006湿热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7-2006盐雾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8-2006长霉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89-2008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0-2006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1-2006低温/低气压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0592-2008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GB/T11158-2008高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二)对温湿度指标的解读 1、温度等级 高温(℃) 30、40、55、70、85、100、125、155、175、200 低温(℃) +5、-5、-10、-25、-40、-55、-65 取值与1989版相当 2、温度偏差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中心温度的平均值和工作空间内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标准指标±2℃,高温试验箱的还没看到新标准。 虽然新旧标准对此指标称呼相同,但定义和检测方式有所改变。 1989 版:利用24h的测试数据,分别算出最高、最低温度与标称温度之差,为试验箱在该标称温度下的偏差。标准指标为高温±2℃、低温±3℃。计算为24h 的测试数据中的最高、最低温度。但由于比较对象为标称值,只要正负偏差在极值范围内,可以通过修正控制仪表误差进行单方向超差修正。如此,计算出的数据包含温度波动及控制误差、温漂因素。

2008版:利用30min的测试数据,分别算出各点的温度算术平均值,工作空间其它点的温度平均值与中心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比较数据采用平均值,基本消除了波动因素,比较对象为中心点温度,消除了控制器测试误差,测试时间短,消除了温漂。因此新版的偏差指标更客观反应工作空间温场的情况。 就产品设计调试而言,偏差的调试主要靠风道进出风口的调整,控制上的调整作用相对减弱。 3、温度梯度 稳定后,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温度平均值之差的最大值。标准指标≤2℃。 新标准用温度梯度替代旧标准的温度波动度。 1989版:利用30min内的15次测试数据,求出每次测试中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的算术平均值,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均匀度。 2008版:每点30min内的30次测试数据的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梯度。与1989版的温度均匀度比较,消除了温度波动度的影响。 4、温度波动度 稳定后,在给定任意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任一点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之差。标准指标≤1.0℃。 1989版:求出中心测试点30min内15次测试值中最高与最低温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号,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度。 2008版:工作空间内任一点30min内的30次测试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该标称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度。新版的考核面更广,对工作空间的风场要求要高点,尽量不能出现旋流和乱流。 5、温度变化速率 在工作空间中心测得的两个给定温度之间的转变率,以℃/min为单位。当升降温速率要求≥1℃时,允许±20%的偏差 1989版:满载条件下,恒温稳定3h,计算按升降温全范围。 2008版:空载条件下,恒温稳定2h,计算按升降温范围的10%至90%。新标准更真实地反应了产品的配置性能,消除了控制干扰。 6、工作空间内的风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