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摘要:“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方言,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跟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图腾,以图腾组织代表氏族组织。彝族先民以虎为图腾,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彝族先民还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死后会变成虎。在彝族集居地,所居山名、水名、地名乃至人名多以虎命名,并且认为万物起源于虎,虎能为彝族人民消除灾难,带来吉祥。

关键词:彝族虎图腾文化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中有记载说: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秧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一)图腾崇拜对服饰的影响

彝族服饰的图纹式样很丰富。按缀于服饰上图纹式样的属性,可归纳为这样四类:几何型图纹,图腾式图纹,花卉鱼虫图纹,自然景物图纹。

彝族对图腾的崇拜极其强烈,其崇拜的对象有火、虎、鹰、龙等。对图腾崇拜的这种精神文化习俗,也反映在彝族的服饰图纹上。彝语支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这主要是崇拜黑虎的原因。大姚等地彝族俚颇支系妇女衣饰多为黑底,上起黄条纹花,乃虎皮花纹变化而成。昆明近郊的彝族母亲为将要降临人世的孩子准备的衣物中,多有“虎头帽”“、虎头兜肚”“、虎头鞋”等,表示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孩子出世,亲朋好友会送以“四方八虎”图为面饰的背布;孩子稍大后,穿戴起虎帽、虎鞋,并用“四方八虎”图背布包裹背负。

图腾在服装发展的过程中曾对服装的纹样和装饰起过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 图腾崇拜对传统的影响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仙人,身背一块巨石去堵泛滥的江水,路经小麦地冲时,东方发白,天已快亮,仙人将现原形。不能走动,于是将大石头分成几块,丢到麦地冲附近,变成三道石闸门,仙人也在村子两头,化作两只石虎,守护着小麦地冲。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坏人不敢进,魔鬼不敢入,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六畜平安。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也为了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摹仿老虎的动作跳老虎舞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动。小麦地冲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跳老虎笙的人,用恢黑色的毡子捆扎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画上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跳老虎舞,虎队在硭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场跳虎图腾舞。“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招伴”、“老虎捉食”、“老虎搭桥”、“老虎接亲”、“老虎交尾”、“老虎驯牛耕地”、“老虎耙田”、“老虎播种”、“老虎栽秧”、“老虎收割”等舞蹈动作。

虎节对于彝族来说,就是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而祭祀是彝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祭神仪式,“跳虎”即为祭祀自己民族的祖先。凡遇族内生活的大事,彝族人民常常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此类活动世代相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的重大节庆日,“老虎笙”节便是这样形成的。

(三)图腾崇拜对文化的影响

傩仪,源于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古老傩祭仪礼。在早期傩仪中,动物图腾占主要地位,。彝族以虎为图腾,其虎傩也经历了由图腾祭祀到戏剧雏形的转变,现今虎舞中的请神、酬神、送神保留了虎傩的文化痕迹,而表演性的生产舞蹈则属于戏剧的雏形,展现的是人性的娱乐需求。

虎傩从祭到舞、戏,表明虎傩已经从图腾仪式到戏剧的转变。傩祭仪式以神灵信仰为宗旨,辅之以礼乐,而戏剧则完全突破了礼乐的约束,展现的是人性的娱乐需求。虎舞的时间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仪式时间的容量大,而且也更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因为这正是彝民一年中最闲散的时光。虎舞在时间上不再迎合自然时间,而更多贴近了人的生活时间,从而使虎舞的娱乐性、休闲性加强,并最终转化为戏剧,这也是傩仪向戏剧转变的内在要素,体现了人、鬼、神关系的改变,意味着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图腾崇拜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彝族先民以虎为图腾,他们很早就发现老虎是对百兽,包括对人都有巨大威慑力量的动物,由于对老虎力量的羡慕和敬畏,进而产生了对老虎的崇拜。幻想自身也获得一种对于百兽的威慑力量。老虎的力量具有勇猛顽强性,所以老虎给崇拜者带来了勇猛顽强的精神力量———“进取性”,“进取性”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其次,老虎又是很聪明的动物,能通人性,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灵性。这除了人与老虎的本能有亲近之感外,更多的是人对老虎的崇拜而赋予它许多的人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融与和谐。

第三,老虎具有感应人间善恶之能力,且是正义的化身。老虎身上所表现出的正义性也正是人类最需要的一种品质,只有正义,人才能区分善恶,才能惩恶扬善。国家也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第四,传说中的老虎还能知恩图报,主持公道,是道义的化身。老虎和人尽管习相远,但性相通。与此相应,作为仁兽的老虎也能感应人间的道德说教,又因为其威猛有力,常常又成正义的化身。虎文化所彰显的虎精神,由之铸就成为虎虎有生气的中华进取精神。

由此,我们可以从虎身上获得战胜自然的勇气和生存、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而这些正是我们人类在生存、发展中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

图腾作为一个民族的崇拜,其意义在于对该民族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并赋予该民族的深刻的民族使命。

参考文献:祝玉琴; 陈明珍; 《从图腾角度看彝族服装图纹的设计》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王建中; 《虎图腾崇拜与彝族传统体育舞蹈—老虎笙》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罗国蕊《彝族“罗罗”虎崇拜与民族精神》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杨甫旺; 蒋星梅; 《傩仪:从图腾到戏剧——以云南双柏彝族虎傩为个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图腾崇拜

Open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历史学研究, 2014, 2, 84-89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1e16622007.html,/journal/ojhs https://www.sodocs.net/doc/1e16622007.html,/10.12677/ojhs.2014.24009 Totem Worship in Shanhaijing Xishanjing Ting Zhao, Feng H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Email: zhao.shuting@https://www.sodocs.net/doc/1e16622007.html, Received: Sep. 10th, 2014; revised: Sep. 28th, 2014; accepted: Oct. 19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1e1662200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hanhaijing is one of the ancient books in the pre-Qin period, which records plants, animals, min-erals, medicines, astronomy, geography, history, religion, ethnic, tribe and so on. This paper mainly aims at researching antique appearing in Xishanjing and the discussion in ancient totem worship phenomen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em that appears in Xishanj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of the local people’s custom.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an-ces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nature worship. It reflects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hich still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sent society. Keywords Xishanjing, Antique, Totem Worship 《山海经·西山经》中的图腾崇拜 赵婷,韩锋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 Email: zhao.shuting@https://www.sodocs.net/doc/1e16622007.html, 收稿日期:2014年9月10日;修回日期:2014年9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10月19日 摘要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古籍,里面记载了有关植物、动物、矿物、医学、天文地理、宗教、历史、民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关于彝族的火把节资料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的资料简单介绍火把节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六月廿四日或廿五日是西南地区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的由来,记载于明杨慎《南诏野史》和《大理府志》。清人赵文哲诗集《取偶集)中《火把节》诗前有序,也做了说明。民间有两个传说,述说了火把节的来历。 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下凡催收粮款,激起百姓反抗。有一位英雄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他。天王盛怒,派“天虫”吃庄稼。眼看庄稼被吃光,人们便燃起火把烧天虫。烧了三天三夜,天虫终于被烧光,保住了庄稼。为了预防漏网天虫再作恶,每年六月廿四

或廿五人们便举行火把节,再烧天虫一次。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摔跤英雄,举世无双。上天得知,派下天神与之较量,结果天神一个个都被摔死。上天大怒,放出害虫祸害庄稼。额其拉巴与百姓想了一个治服的办法:上山去砍许多松明回来,做成火把,在英雄的率领下,他们手执火把,绕田而行,诱杀了害虫,确保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燃火把的仪式。 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群众活动。白天斗牛,文艺汇演,摔跤比赛。夜晚处处亮着松明火把,各家门槛上都插着松明,以示吉样。青年与孩子举着火把沿村寨田间转悠,然后聚会村寨广场。广场上堆砌一个塔形火把,熊熊燃烧,表示人定胜天,害虫已被驱除人间。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刍议》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民族,而蛇作为“龙”的原生形象也是古代先民崇拜的对象,蛇图腾信仰应早于龙图腾。本文试图对古代相关文献资料和现今文化遗存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蛇图腾崇拜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其与龙图腾崇拜之间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z中国古代;蛇图腾;龙图腾; China ancient times the snake totemism hay discussed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are worship dragon totem nationalities, but snake achievement “dragon” the primary image also was the ancient times ancients worship object, the snake totem belief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e dragon tote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he ancient times to be connected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nowadays culture remain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parison, the discussion snake totemism development and the vicissitude, as well as its and between dragon totemism origin relations. 【Key word】 Ancient times; Snake totem; Dragon totem 序 蛇,俗称“长虫”系属爬行纲,蛇亚目,长条形,有鳞无肢,种类很多,捕食鼠、蛙、鸟等小动物,是在中生代白垩纪爬行动物时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学者提出“龙为蛇象,蛇乃龙之原生”、“蛇是龙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集合对象”,认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图腾“龙”是与蛇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认为龙是由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的发展和演化。在探讨“龙”与“蛇图腾”之间的关系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图腾”。 所谓图腾(totem)为美洲印第安语音译,意为“他的亲族”,于旧石器中晚期、中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兴起和繁荣。是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将某种动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还能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的一种崇拜或信仰物;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与象征符号,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一种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的原始宗教的宗教形式,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 一、中国古代的蛇图腾崇拜 在上古时期人们信仰蛇神,尊蛇为始祖神,这在很多上古创世神话传说中都有所体现。《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生,女娲蛇躯”将女娲当作象征女阴的蟠蛇图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系谱》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将伏羲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图腾。相传伏羲也认为自己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与蛇接触的结果,认蛇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蛇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上古时期人们还把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等,诸如此类关于蛇的美好形象的记载比比皆是,说明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倍受崇拜。这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繁衍充满着极大的神秘感和不解,给蛇赋予女色的象征意义。人们也观察到了蛇其外形与男性的生殖器相似,从而生成“蛇——性”文化,以蛇为性的象征是带有世界性的原始观念。“蛇图腾崇拜”便成了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的融合下形成一种原始崇拜,将其视为神灵与龟合为“四灵”之一的“玄武”。 然《神异经-西北荒经》载“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公”,《山海经。海外北经》载“相柳氏,九首,人面蛇身而毒”,又有《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相柳者,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欤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之”文中所载‘相柳氏’乃共工之臣,禹湮洪水,杀相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以共工为代表的关于蛇的邪恶形象在《山海经》和其他古籍中亦有众多描述和记载。可见在上古时期人们最初在洪水泛滥的时代对蛇类产生恐惧,将蛇看作一邪恶的势力,被视为“五毒”之首。是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产力极底的情况下万物之灵的人也无法抵御攻击能力很强的蛇(毒蛇)对人的伤害而产生的一种惧怕的心理。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图腾崇拜对彝族的影响 摘要:“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方言,原意指本部落奉为始祖的某种动物或植物。原始社会的人们认为他们源于某种神秘的动物或植物,他们个人和整体部落的命运都跟这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每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图腾,以图腾组织代表氏族组织。彝族先民以虎为图腾,认为虎是他们的祖先,在危难时刻会得其保佑和庇护。彝族先民还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死后会变成虎。在彝族集居地,所居山名、水名、地名乃至人名多以虎命名,并且认为万物起源于虎,虎能为彝族人民消除灾难,带来吉祥。 关键词:彝族虎图腾文化 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中有记载说: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秧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一)图腾崇拜对服饰的影响 彝族服饰的图纹式样很丰富。按缀于服饰上图纹式样的属性,可归纳为这样四类:几何型图纹,图腾式图纹,花卉鱼虫图纹,自然景物图纹。 彝族对图腾的崇拜极其强烈,其崇拜的对象有火、虎、鹰、龙等。对图腾崇拜的这种精神文化习俗,也反映在彝族的服饰图纹上。彝语支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这主要是崇拜黑虎的原因。大姚等地彝族俚颇支系妇女衣饰多为黑底,上起黄条纹花,乃虎皮花纹变化而成。昆明近郊的彝族母亲为将要降临人世的孩子准备的衣物中,多有“虎头帽”“、虎头兜肚”“、虎头鞋”等,表示对孩子美好的祝愿。孩子出世,亲朋好友会送以“四方八虎”图为面饰的背布;孩子稍大后,穿戴起虎帽、虎鞋,并用“四方八虎”图背布包裹背负。 图腾在服装发展的过程中曾对服装的纹样和装饰起过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 图腾崇拜对传统的影响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仙人,身背一块巨石去堵泛滥的江水,路经小麦地冲时,东方发白,天已快亮,仙人将现原形。不能走动,于是将大石头分成几块,丢到麦地冲附近,变成三道石闸门,仙人也在村子两头,化作两只石虎,守护着小麦地冲。从此,这里的彝族人民安居乐业,坏人不敢进,魔鬼不敢入,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六畜平安。人们为感谢这两只石虎,也为了祭祀祖先,就按照虎的习性和爱好,摹仿老虎的动作跳老虎舞蹈。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跳虎形式的祭祀舞蹈和活动。小麦地冲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跳老虎笙的人,用恢黑色的毡子捆扎成有虎耳、虎尾的虎皮披在肩上。脸上、手上、脚上分别用黑、红、紫、白色等各种颜料画上虎纹,装扮成老虎的样子。跳老虎舞,虎队在硭锣和羊皮扁鼓伴奏下入场跳虎图腾舞。“老虎开门”、“老虎出山”、“老虎招伴”、“老虎捉食”、“老虎搭桥”、“老虎接亲”、“老虎交尾”、“老虎驯牛耕地”、“老虎耙田”、“老虎播种”、“老虎栽秧”、“老虎收割”等舞蹈动作。 虎节对于彝族来说,就是虎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而祭祀是彝族人民的一种古老的祭神仪式,“跳虎”即为祭祀自己民族的祖先。凡遇族内生活的大事,彝族人民常常要进行一些祭祀活动,此类活动世代相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的重大节庆日,“老虎笙”节便是这样形成的。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在整个的节日过程中所有的彝家,人不做饭,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块块的猪肉或羊肉煮熟,沾上盐和辣椒粉吃。酒叫“杆杆酒”:用细竹子掏空了杆子插在酿好的米酒中吸着喝。彝族过火把节时,一到夜晚,各村寨即点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颇为壮观。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间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谓此为“送祟”。火把节期间还有各种社交文化娱乐活动,各村寨举行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带的斗牛、摔跤比赛尤为闻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并将经挑选的膘肥体壮的牛牵到会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届时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赛开始,于是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赛场四周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在万众欢腾中,参赛者将一头头滚瓜溜圆、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会场,接受裁判员的检验过目。裁判员一声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选择的对手,将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翘角,向对方冲去,角对角地顶挖,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优胜者可获得场边标杆上挂着的球形彩红。斗羊是最好玩的,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只留下后半身和尾巴,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参赛者身穿短裤,赤膊上阵。开始时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奋勇拼搏,最后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比赛场面极为壮观。一处摔跤,八方相聚,盛装的群众从四面围观,欢呼喝采。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赛前赛后,奏起欢乐的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使比赛充满热烈的气氛。 火把节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选择配偶的良好机会。节日期间,他们共举火把为嬉,并欢聚于山间田野,举行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弹唱,尽情歌舞,彻夜不息,从中寻求自己心爱的对象。斗牛比赛中的优胜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为姑娘们所追求和爱慕的人。 发明的小故事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量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同步发报机 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著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9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改良电话机 我们都知道,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提高了电话的灵敏度,音量,接收距离,否则,我们现在打电话时还是会常常:喂!喂!听不到啊,听不清楚啦。 留声机诞生 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

“图腾崇拜与信仰追求”

“图腾崇拜与信仰追求” 丝绸之路货币种类丰富、数量诸多,是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交换、商品流通的等价物。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浓缩。丝绸之路融汇了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悠久、恢宏的历史文化,透过丝绸之路货币这扇窗口,可以见证曾经的辉煌和鼎盛、沧桑和巨变。 丝路货币上的图腾徽记内涵极为丰富。主要有动物类:骏马、神牛、骆驼、公羊、大象、狼、鹰隼等等;宗教图案类:权杖、祭坛、神器等;偶像类:国王、神像等……是研究当地丝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信仰崇拜、宗教态度、文化心理的珍贵遗存。对于丝路货币的关注和研究很早就进入了学界、收藏界人士的视野,近几十年来,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群。现将丝绸之路货币上的图腾印记举其要者,加以解析,以便于了解丝路货币的丰富文化内涵,以飨读者。 第一、丝路货币上的动物徽记 1、波斯萨珊钱币上的“神牛”。神牛又叫“瘤牛”(Zebu),是一种被人类长期驯养的牛种,因其脊背上有一個明显的瘤状的突起,用于储存脂肪,这种牛主要分布于非洲、印度和伊朗境内。尤其在印度,母牛被崇为宗教圣物,严谨宰杀,并且禁止食用母牛肉、牛犊肉、公牛肉。瘤牛体格强壮、性格温顺、易于在干旱地区驯养。很早就出现在了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后传播至西亚各地,波斯萨珊王朝时期被作为神物,同神女的徽记一起出现在了萨珊王朝的古币上。不仅如此,在西亚一带出土的古代石刻、铜像、木刻、印章的图案上也频频出现瘤牛的影子。可见在西亚两河流域境内神牛备受人们的恩宠和喜爱,被作为图腾。 2、罗马钱币上的“母狼育婴图”。野狼是凶残嗜血的动物,然而在罗马钱币上却出现了“母狼育婴图”,这是源自古罗马的经典神话故事,相传母狼哺育了战神之子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后罗穆卢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罗马,成为罗马的创始人。罗马人将这个故事以徽记的形式留在了本国的钱币上,将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加以崇拜和纪念。 第二、丝路货币上的宗教图案: 1、拜占庭金币上的“十字架”。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希腊语:Βυζ?ντιον,拉丁语:Byzantium)中国史籍称“大秦”,拂菻”或“海西国”。拜占庭帝国早期,基督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但为皇权提供了“神圣理论”阐释,而且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还对当时的世俗统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这也是基督教能够深刻影响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拜占庭帝国钱币上有基督教十字架图案,国王头像上也有十字架,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号称拜占庭的立国之本。 2、波斯钱币上的“祆教祭坛”。祆教是古代波斯的国教,又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波斯文:???????),是基督教诞生之前西亚最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摘要] 图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形式。图腾崇拜表面上看是对动物、植物的崇拜 , 但其实质却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形式。图腾有认同祖先的功能 , 在一定的文化圈中 , 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图腾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 , 它对于氏族部的团结和实行氏族外婚具有重要意义。每个部落对本氏族的图腾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祀仪式 , 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 , 对图腾兽要保护和尊重。但在某个特定的仪式中 , 图腾兽因其在信仰中的特殊地位也常常被作为圣餐分食 , 或作为牺牲来祭祀祖先。 [关键词] 图腾; 祖先崇拜; 氏族标志; 图腾祭祀; 图腾圣餐; 图腾牺牲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形式。“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末约翰·朗格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一书 , 该书说: “野蛮人的性的迷信之一 , 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totem (图腾) , 即自己所钟爱的精灵。他们相信这精灵守护着自己”。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和“它的标记”。 1 认祖与标识———图腾的功能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 , 人们往往认为本氏族的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 即认定某种物种是本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 这一物种常常是某种动物或植物 , 它便是该氏族的图腾。因此 , 图腾崇拜与普通的动、植物灵物崇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 它实质上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在一定的文化圈 , 同一图腾信仰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 , 因此图腾有辨认血缘、认同祖先的功能。比如中国人常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 也就是说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人常常从某种动物或植物引出自己的家谱。蒙巴尔虎鄂温克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嘎勒布勒”———也就是“根子”或“起源” , 它们分别是水鸟、小鸟、天鹅、鹰等动物 , 这就是他们氏族的图腾。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体现出来。《书·高车传》中记载了一则以狼为图腾的氏族起源神话:“匈奴单于生二女 , 资容甚美 , 国人皆以为神 , 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 , 将以与天。’乃筑高台 , 置二女其上 , 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 , 复一年 , 乃有一老狼 , 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 , 欲以与天 , 而今狼来 , 或神物天使之然’ ?下为狼妻 , 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 朝鲜族始祖传说主要保存在其民族古籍《三国遗事》中。《三国遗事·纪异第二》记载: 相传 , 朝鲜族祖先天王桓雄受父王之托 , 率三千人马 , 来到人间 , “时有一熊一虎 , 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 , 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 , 蒜二十枚 , 曰: ‘尔辈食之 , 不见日光百日 , 便得人形’。熊得而食之 , 忌三七日 , 熊得女身。虎不能忌 , 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 , 故每于檀树下 , 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 , 都平壤城 , 始称朝鲜”。① 在中国北方鄂伦春族 , 也流传着不少小异的有关熊图腾的故事。一个故事说: 有个猎人被母熊掳去 , 关在山洞 , 同雌熊住在一起。不久 , 雌熊生出一个半人半熊的小崽。后来 , 猎人趁雌熊携子出洞觅食之机逃走 , 雌熊发觉后一路追来。猎人沿河岸奔逃 , 恰逢上游漂来一只木筏 , 于是跳了上去。雌熊追赶不及 , 愤怒地将所带小崽撕为两半。一半掷还猎人 , 一半留给自己。从此 , 随雌熊生活的一半变成熊 , 随猎人生活的一半变成鄂伦春人。鄂伦春人认为: 熊与其他动物有明显差异 , 这便是熊从形体到动作 , 都更接近于人。尤其是雌熊 , 长着一对酷似女人的丰隆乳房 , 阴部也与女人相似。据说 , 母熊既使交配 , 也采用人类女性常用的仰卧姿。所以鄂伦春人认为人熊同源 , 彼此有血缘关系。在鄂伦春 , 公熊被称之为“雅亚” (祖父) 或“阿玛哈”(伯父) ; 母熊被称之为“太帖”(祖母) 。谈到熊 , 不能说“熊死了” , 只能说“雅亚 (或太帖) 睡着了” , 否则会遭报应。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 小班教案《彝族火把节》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火把节》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天虫,保住了庄稼。可是还有一部分未烧死的天虫,钻到地下,第二年又钻出来吃庄稼。这样,害虫烧不完,火把举不尽,一年一年传下来,就形成了火把节。现在,火把节已成为彝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人们以点

图腾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 图腾是对某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的有母的的崇拜。图腾崇拜是初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图腾作为一种符号现象已经源远流长,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不难发现图腾承载并且反应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 一龙图腾 说到图腾,就不得不说到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动物——龙。说它是动物,实际上无人见过龙的庐山真面目。《尔雅翼.释鱼》说:“龙,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物之至灵者也……角似鹿,头似驼,颈似蛇,腹似蜃,磷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只有具有伟大的“包容”与“和谐”精神的中国人,才有本事 将诸多不相干的物质原件,高度调和而构成和谐的有机体。这与其说是中国人创造 天才的表现,毋宁说是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精神、思维、以及道德的综合反映。1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龙云龙,中国人最喜欢以龙为山川、城镇、爱子……..命名。像青龙,天龙,飞龙之类的名字,遍地都是;蟠龙,飞龙,升龙之类的艺术造型,随处可见。中国的皇帝着龙袍,坐龙椅,以龙来装饰自 己的宫殿器物,服饰,并把自己认作龙,所谓龙颜、龙体、龙座、龙子龙孙无不适 指皇帝言的。中国的百姓也喜欢用龙来比喻英雄,如“龙虎斗“,”龙游浅水“、”龙眼识珠“。中国民间每年正月,各地都有耍龙灯的活动;五月端午,江南水乡则 有龙舟竞渡。生下贵子,最大的祝愿就是”龙凤呈祥。“无一不说明:中国人心中 最大崇拜物就是龙。 龙无疑是帝王的象征,但这种象征已经深深植根与远古的龙图腾中。闻一多曾说过:“图腾式的民族社会早已变成了国家,而封建王国又早已变成了大一统的帝国,这时一个图腾生物已经不是全体族员的共同祖先,而只是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2其实当时原始的民主政体被封建专制政体代替之后,民族周身的神经即开始 麻木,唯有皇帝才是民族最活泼的灵魂,皇帝即等于整个民族,皇帝所崇拜的图腾, 1《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人民出版社刘毓庆 2002年出版 2《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一卷第70页

中国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中国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摘要:本文从图腾的涵义、图腾崇拜这两个方面介绍了图腾,阐述了自古以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图腾;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一、图腾的含义和图腾物 (一)图腾的含义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其他民族中也有与此意义相同的名称。图腾说虽然来自于西方学者,但是通过分析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中国远古氏族部落也有过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样的图腾崇拜时期。 图腾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其产生的基础是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原始人先后产生了三种图腾涵义: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于是图腾崇拜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所以有时候运用图腾来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图腾物 纵观历史上个民族的图腾物象,种类非常之多,被尊为图腾者,从多至少依次是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自然现象人。图腾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取决于该地区的动物群和植物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图腾基本上是该地区或相邻地区的存在物,如无虎之地绝不会以虎为图腾。各地区氏族在选择图腾时,往往偏重于大动物,如果一个部落所在地有象、虎、豹、熊等,则多以这些动物为图腾。 最早的图腾物很可能是哺乳动物,因为哺乳动物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与人类较为相似,比较容易被认为是同类。植物图腾的种类也有很多,主要是一些可食或可用的,如松、柏、稻、荞、等等;而无生命物和自然现象的图腾出现得要晚一些,前者有石、工具、人造物和生活用具等,后者有太阳、月亮、星星、雷、火、风、云、海等。 人们一般都会以为一个部落、氏族或者家庭都只有一个图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图腾崇拜历史上,固然有只崇拜一个图腾的群体,但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图腾的群体也不少见。例如海达人尊崇鹰图腾,在一个家庭的前柱上,顶端作大鹰,底下为熊,两种都是男主人的图腾,中间刻狼,是女主人的图腾;另一家庭的前柱上,狗和鱼雕于顶上,下为大乌鸦,最下是杀人鲸,前两者是女主人的图腾,猴子是男主人的图腾。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工艺,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刺绣、擀钻)之一,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有了“刺绣”的装饰,古朴的彝族成为了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彝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彝族群众继承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Ⅶ-13)”,实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及研究路线(300字以内) 1、深入彝族刺绣文化与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深刻立即彝族刺绣文化内涵。 2、做好彝族刺绣能手的发掘和培养,克服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困难。 3、探索彝族刺绣品牌化路线的开发战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主要关键技术及经济指标(200以内) 关键技术:1、“黑、红、黄”三原色的运用;2、纹案象征:日月、山河、牛角、彩虹等等;3、工艺手法: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主要手法有挑花、贴花、锁花、盘花等。 经济指标: 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200字以内) 1、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和乡镇成人技术培训学习,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基地; 2、彝族妇女富余劳动力; 3、市场对传统彝族刺绣的需求。 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将带来极大影响,不但能培养起一批彝族妇女绣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让彝族妇女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高我区民族文化传播力。

白族火把节简介

白族火把节简介 举办时间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火把节近尾声时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上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还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白族“火把节”由来: 一、白族“火把节”传说——坚贞不屈的柏洁夫人白族火把节来自"火烧松明楼"的故事。相传在唐代,大理地区六诏之一的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企图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这天,皮逻阁诱召各诏首领到松明楼喝酒,纵火将他们烧死。邓赕诏主的柏洁夫人早就看穿皮罗阁的野心,劝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诏的威力,不得不去。柏节夫人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于是将一只铁钏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据此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南诏王见柏节夫人貌美聪慧,便逼她为妾。柏节夫人假意答应,但回去将丈夫掩埋后,率众与围城的南诏兵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每到六月二十五这天,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杀猪宰羊,庆祝节日。小孩忙着劈火把,姑娘们忙着把从山上挖来的金风花根捣碎,包在手上染成红指甲,大人们在村寨广场中央,用一根20来米高的木杆竖在地上,周围用麦秆、干竹等捆成一一个大火把,上面插着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一根根彩线串起的梨果挂满火把。入夜,人们点燃大火把后,孩子们各自举着小火把在田野上奔跑喊叫,不时将一把把松香面撒在火苗上,腾起阵阵烈焰。靠近海边的村庄,还要进行划船比赛。人们以此来纪念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柏节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