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参考首采区设计说明书2

参考首采区设计说明书2

参考首采区设计说明书2
参考首采区设计说明书2

**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煤矿首采区开采设计

作者:***

系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矿井自然状况及资源条件 (4)

第二节矿井设计及生产概况 (7)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0)

第一节采区概况 (10)

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 (10)

第三节采区煤层特征及储量 (12)

第四节采区水文地质情况 (13)

第三章采区设计方案 (16)

第一节采区设计方案 (16)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16)

第四章采区开拓 (19)

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采区工作面个数 (19)

第二节采区准备与回采 (19)

第五章采区各生产系统及主要设备 (25)

第一节采区运输与提升系统 (25)

第二节采区通风与降温系统 (32)

第三节采区排水系统 (37)

第四节采区供水、注浆及压风、注氮系统 (39)

第五节采区供电系统 (49)

第六节采区监测监控与通信 (51)

第七节避灾路线 (53)

第六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

第七章采区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55)

第八章采区矿压及冲击地压观测设计方案 (60)

第九章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64)

第一节劳动定员 (64)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 (68)

前言

****煤矿西约3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镇管辖,是设计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矿井与2009年9月1日动工建设,预计2011年9月1日正式投产,建设工期24个月。井田内含有可采煤层一层,即A1煤层,A1煤层平均厚度,南北走向,矿井共分两个水平,六个采区,即+1200m水平和+750m水平, 11、12、13、14、21、23采区,11采区是矿井首采区,首采区分南、北翼生产,片盘斜井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均可作为首采区内的三条上山使用,系统简单,投产快。

一、设计基础资料及依据

1、**煤矿首采区地质说明书及附图。

2、**煤矿勘探地质报告及三维地震地质报告。

3、**煤矿初步设计。

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有关煤矿设计和建设的规程规范文件。

二、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煤矿周边现有煤矿的生产状况,在对矿井现有资料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力求实现采区高产、高效,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矿井将来稳定高产高效打好基础。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自然状况及资源条件

一、井田概况

1、井田位置、境界及面积

井田位于**西约3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管辖。井田东西宽~

,南北长,面积约为 km2。井田境界圈定的开采下限为+400m水平,垂高达到1200m 以上。

拐点坐标详见下表

井田范围拐点坐标表(北京坐标系统)

直角坐标地理坐标序号

纵坐标X 横坐标Y 经度纬度

1 .30 92°05′30″44°13′00″

2 .00 92°09′15″44°13′00″

3 .20 92°09′15″44°10′45″

4 .00 92°09′00″44°10′45″

5 .50 92°09′00″44°09′00″

6 .00 92°07′15″44°09′00″

7 .90 92°07′15″44°09′30″

8 .60 92°07′00″44°09′30″

9 .50 92°07′00″44°09′45″

10 .20 92°06′45″44°09′45″

11 .20 92°06′45″44°10′00″

12 .00 92°06′30″44°10′00″

13 .00 92°06′30″44°10′30″

14 .80 92°06′15″44°10′30″

15 .90 92°06′15″44°10′45″

16 .50 92°05′45″44°10′45″

17 .80 92°05′45″44°11′45″

18 .70 92°05′30″44°11′45″

2、地面概况

井田位于天山东段北侧梅钦乌拉山脉北面,为小型山间盆地,属平原型丘陵地形,井田内地形,南西高,北东低,高程+~+,井田多被第四系洪积、冲积层及戈壁砾石所覆盖。

井田内及周边为无人居住的荒漠戈壁区,山边和局部低洼地段发育有泉眼,泉眼周围生长有稀疏的芨芨柴灌木丛。秋夏季节偶有牧民来此放牧。

二、勘探情况

矿井勘查程度为勘探,可以满足矿井设计要求,其次对首采区做了三维地震地质勘探。

三、地质特征

1、地层

(一)二叠系上统(P

2

隐伏于井田深部,为一套湖相沉积建造,岩性上部以黄绿色泥岩,凝灰质硅质岩及凝灰质砂岩为主,局部为灰岩。中部以凝灰砂岩为主,钙质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凝灰岩为主,下部以深灰色、灰黑色砂岩,凝灰岩,凝灰砂岩夹碧玉为主,构成本区含煤盆地基底。

(二)中生界地层

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是: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T

2+3xq

)、下侏罗统八

道湾组(J

1b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

1s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

2x

)、第四系。

1、三叠系(T)

(1)中上统——小泉沟群(T

2+3xq

位于二叠系地层之上,地表无出露,岩性为黄绿、灰绿色砾岩、砂岩、砂质泥岩等,仅ZK10-5、ZK10-1钻孔控制,厚度控制在~,未揭穿。与上覆的八道湾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J)

(1)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

1b

隐伏于井田地表之下,为一套滨湖、泥炭沼泽相沉积,岩性以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偶夹砂砾岩层。本组地层共含煤1层,分布于八道湾组中上部,煤全层厚度~,平均,可采厚度~,平均,与上覆的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钻探控制的厚度~70m,平均。

(2)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

1s

隐伏于井田地表之下,仅在井田西北角呈丘陵低山出露,岩性褐红色、杂色砂砾岩为主,其间夹有薄层状粉砂岩、粗砂岩及泥岩,砾石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和花岗岩岩屑,滚圆度较好,直径一般为1~5cm,泥砂质胶结。地层厚度~。平均,与上覆的地层整合接触。

(3)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

2x

隐伏于井田地表之下,为一套河流、河漫滩相碎屑沉积,岩性为灰色、灰白色、深灰色砾岩、粗粒砂岩、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薄层泥岩,炭质泥岩。地层厚度~。平均。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三)新生界地层

pl)

主要为第四系上新统-全新统(Q

3-4

井田范围内广泛分布,由第四系亚砂土组成。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钻探控制的地层厚度~,平均。

2、含煤地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共含煤1层(A1煤层)。

3、构造

井田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由北到南,为北东~南西向,沿走向发育有次一级波状起伏,由北向南有逐渐增大趋势。

根据二维地震资料反映,井田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地震侧线上只发现一个断点(1号断点),为正断层,倾角70°,落差29m,该断点为孤立断点,矿井在建井及生产中应进一步查明该断点特征。

总体而言,井田构造简单,属一类构造类型。

4、煤层

煤层),煤层最小可采厚度为,最大井田内八道湾组仅含1层可采煤层(A

1

为,平均,夹矸0~2层,夹矸单层厚~。

5、水文地质

井田内地形,南西高,北东低,高程+~+,井田内地形最高点标高+,位于井田内西南部,2勘探线附近;最低点标高+,本区降水稀少,属干旱~半干旱气候。

井田为顶板裂隙充水的矿床,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s·m。平均渗透系数~d,直接充水含水层(H2)单位涌水量s·m。平均渗透系数d,地下水补给微弱。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为二类一型。

涌水量估算

《地质报告》采用大井法对未来矿井+1200m标高、+1000m标高的涌水量分别进行了计算。涌水量计算结果:

(1)+1200标高Q ≈8822m3/d

(2)+1000标高Q ≈8260m3/d

6、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但煤层瓦斯含量沿走向自南向北有增大的趋势,北部DF1断层附近瓦斯含量预计较高,并且瓦斯含量随深度增加并不符合“深部瓦斯含量高”的普遍规律,给瓦斯赋存规律分析带来困难,所以在回采时还应加强通

风管理。

2)、煤尘

井田内A1煤层的火焰长度总体为200~300mm,岩粉量为55~80%,具有爆炸性。

3)、煤的自燃

井田内A1煤层ΔT为15~58℃,煤层氧化程度~%,属易自燃煤层。

4)、地温

本区属地温正常区,平均地温梯度~℃/hm,区内无地温异常。

5)、地压

大地静力场型,工作面北部构造发育区,应力集中。

6)、普氏硬度(f)

煤层f=1~2,夹矸f=~2,直接顶f=~3,直接底f=~3

7、储量

根据《矿井地质勘探报告》,矿井地质储量为万吨。

+1000m水平以上地质储量万吨,+1000m水平以下地质储量万万吨。

第二节矿井设计及生产概况

一、矿井设计概况

1、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全矿井可采储量万t,按储量备用系数(井田构造简单,属一类构造类型,设计取的储量备用系数),计算服务年限为÷120÷=;其中+1000m标高以上服务年限。首采区服务年限年。

2、井田开拓及水平划分

水平设置及采区划分:矿井设2个水平,分别是+1200m水平、+750m水平,一水平均采用上下山开采、二水平采用上山开采。

3、大巷布置

初期,利用主斜井和副斜井作首采区运输上山、轨道上山用,片盘开采首采区(11采区);再设下山开采12采区(12采区下界标高+1000m)。后期,设+1200m 水平大巷一组(轨道运输大巷、皮带运输大巷),至X=4894000纬线附近布置南翼上、下山,开采南翼的13、14采区,再后期,设集中上山延深至二水平(+750m)。上山开采21采区;随后施工+750m水平大巷一组(轨道运输大巷、皮带运输大巷),向南延伸到达第二水平南翼的23采区。

4、采区划分及采煤方法

全井田共划分为6个采区,一水平布置4个采区,其中两个上山采区、两个下山采区。具体是,11、13采区采用上山开拓;12、14采区采用下山开拓;二水平布置两个上山采区,分别为21、23采区。首采区为井田第一水平上山部分的北部区域,即11采区。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二、生产概况

井下各生产系统为:

1、煤流系统

顺槽及大巷的煤经采区煤仓或井底煤仓,经主井提运至地面。

2、辅助运输

车场采用电瓶车运输、采区上、下山及井筒使用绞车,工作面轨道顺槽使用无极绳绞车。

3、通风系统

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主副井进风,中央风井回风。

4、管路系统

管路由副井→井底车场→各用户

5、排水系统

矿井涌水由各涌水点自流或排至中央水仓然后由中央泵房经副井排至地面。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首采区位于井田北部,北起DF1断层煤柱,南到13、14采区上下山保护煤柱,西到地面工业广场分化带处,东到+1200m井底车场,南北长4270m,东西宽1200~1650m ,面积约为。采区可采储量约万t,该区生产水平煤层底板标高+1550m~+1200m,11采区两翼分布较为均衡,两翼走向长度各约2200m左右。

首采区地面位于井田北部,博大公路在其东北角穿过,采区内地势平坦,地势北低南高,地面标高+1620m~+1609m。地表为没有建筑物的荒漠区,植被稀少。

采区经地质勘探,共有钻孔10个,钻探总进尺,钻孔封闭质量为合格,全区都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

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

一、地层

),厚度控采区地层自下而上的层序是: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T

2+3xq

制厚度~,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

),八道湾组是含煤地层,煤全层厚度~,平

1b

均,可采厚度~,平均,与上覆的三工河组呈整合接触。钻探控制的厚度~70m,

),地层厚度~,平均,与上覆的地层整合接触,平均。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

1s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

),地层厚度~,平均,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第四系地

2x

层厚度~,平均。。

本区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二、采区构造

首采区位于DF1断层南侧,区内有不同程度的小断层,无褶曲,煤层产状变化小,地质条件比较简单。

1、断层

首采区内共有断层15条,其分述如下:

1)、北部为DF1断层,DF1断层走向NWW,倾向为SSW,倾角40°~50°,落差80m~160m,落差东部大、西部小,属较可靠正断层;

2)、DF2断层:位于采区东南部,断层走向NNW,倾向为SWW,倾角25°~35°,落差0~6m。区内延展长度约350m,属可靠正断层;

3)、位于采区东南部,断层走向NNW,倾向为NEE,倾角45°~55°,落差0~4m。区内延展长度约45m,属可靠正断层。

4)、位于采区东南部,断层走向NNW,倾向为NEE,倾角40°~50°,落差0~5m。区内延展长度约360m,属控制较差正断层。

5)、DF5断层:位于采区中部,断层走向为NNW,倾向为SWW,倾角35°~45°,落差0~4m。区内延展长度约77m。属控制较差正断层。

6)、DF6断层:位于采区中西部,断层走向NW,倾向为NE,倾角25°~35°,落差0~4m。区内延展长度约60m。属较可靠正断层(图。

7)、DF7断层:位于采区中东部,断层走向为NE,倾向为SE,倾角40°~50°,落差0~6m。区内延展长度约116m。属控制较可靠正断层。

8)、DF8断层:位于采区中部,断层走向为N,倾向为E,倾角40°~50°,落差0~5m。区内延展长度约110m。属控制可靠正断层。

9)、DF9断层:位于采区中东部,断层走向为NE,倾向为NW,倾角30°~40°,落差0~4m。区内延展长度约47m。属控制可靠正断层。

10)、DF10断层:位于勘探区北部,断层走向为N转NW,倾向为W转SW,倾角50°~60°,落差0~6m。区内延展长度约120m。属控制可靠正断层。

11)、DF11断层:位于勘探区北部,断层走向为N转NEE,倾向为E转SSE,倾角50°~60°,落差0~5m。区内延展长度约130m。属控制可靠正断层。

12)、DF12断层:位于勘探区北部,断层走向为NEE,倾向为NNW,倾角50°~60°,落差0~7m。区内延展长度约320m。属控制可靠正断层。

13)、DF13断层:位于勘探区北部,断层走向为NE,倾向为SE,倾角40°~50°,落差0~5m。区内延展长度约140m。属控制可靠正断层。

14)、DF14断层:位于勘探区北部,断层走向为NNE,倾向为NWW,倾角40°~50°,落差0~4m。区内延展长度约150m。属控制较差正断层。

15)、DF15断层:位于勘探区北部,断层走向为N,倾向为E,倾角40°~50°,落差0~4m。区内延展长度约106m。属控制较差正断层。

主要断层见下表。

第三节采区煤层特征及储量

一、煤层特征

采区内八道湾组仅含1层可采煤层(A1煤层),煤层最小可采厚度为,最大为,平均,夹矸0~2层,夹矸单层厚~。可采煤层特征详见下表。

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

可采厚度(m)

两极值

平均值(点数)

结构

夹矸

层数

稳定性、控制程度

及可采性

A

1

简单0-2 稳定,全区大部可采。

二、煤质

井田内A1煤层的煤属低变质阶段煤,煤类以气煤为主,其质量特征是:特低

灰~高灰,低~特高热值、特低~中高硫、低~高磷,低熔~高熔灰分的煤。

三、煤层顶底板

A1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类:自然块体密度~cm3,自然含水率~%,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平均~,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抗拉强度~,软化系数~。为不稳固型顶板,遇水易软化。

A1煤层底板岩性为砂岩类:自然块体密度~cm3,自然含水率~%,饱和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平均~,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抗拉强度~,软化系数~。为不稳固型底板,遇水易软化。

四、储量

采区内地质储量万吨,其中:工业储量万吨,境界煤柱万吨,风化氧化带煤柱244万吨,设计利用储量万吨,可采储量万吨。

第四节采区水文地质情况

区内地形,南西高,北东低,最低点标高+,位于采区东北部本区降水稀少,属干旱~半干旱气候。

一、含(隔)水层

1、含水(隔)层的划分

井田内共分为(H1、H2 )两个含水层(组),(G1、G2、G3)三个隔水层及一个(Ht)透水层。

2、含水、隔水层的特征

(1)上新-全新统(Q3-4)透水不含水层(Ht)

松散状亚砂土,底部含有卵、砾石,平均厚。为透水不含水层。

(2)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相对隔水层组(G1)

隐伏于上新-全新统(Q3-4)之下,岩性为灰色、灰白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夹薄层泥岩、炭质泥岩。地层平均厚度。隔水层平均厚度。

(3)下侏罗统三工河组裂隙承压含水层组(H1)

该层组隐伏于西山窑组相对隔水层组(G1)之下,仅在井田西北角呈丘陵低山出露,岩性褐红色、杂色砂砾岩为主,其间夹有薄层状粉砂岩及泥岩,砾石成分主要为变质岩和花岗岩岩屑,磨圆度较好,直径1~5cm,钙质胶结。地层平均厚度。含水层平均厚度。

据ZK12-4孔抽水试验资料,平均单位涌水量为s·m,平均渗透系数d,表明H1含水层组为弱富水性含水层。

(4)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下部相对隔水层(G2)

以一套褐红色泥质胶结、泥岩、粉砂岩为主,平均厚。为相对隔水层。

(5)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水层组(H2)

隐伏于三工河组下部隔水层(G2)之下,上部为一套粗粒相砂岩夹有薄层砂砾岩,位于A1号煤层顶板,含水层平均厚度,沿倾向变厚。由ZK12-4孔抽水资料计算q=s·m,平均渗透系数d,表明H2为弱富水性含水层。

(6)下侏罗统八道湾组A1号煤层底板段隔水层(G3)

位于A1号煤层底板,岩性为灰色粉砂岩,泥质胶结。钻孔揭露平均。具有隔水作用。

3、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各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

(1)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井田内无常年性地表水体,距井田南部约2km,发育呈线状分布1号泉、2号泉、3号泉,地表形成流体近200m后,全部通过地表岩石的风化裂隙补给地下水或大气蒸发。因此,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但由于本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降水少,补给甚微。

根据钻孔综合柱状图,井田内G1隔水层厚度35~494m,厚度较大,矿区泉眼、自流钻孔形成主要有2个原因:①第四系地下水运移以泉眼、自流井方式出

露地表。②断层裂隙水沿断层走向径流,局部呈泉水外泄。

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井田内水文地质结构层依次为Ht、G1、H1、G2、H2、G3。透水层与含水层之间有G1 、G2相隔,基本无水力联系。

三、水文地质类型

区内为顶板裂隙充水的矿床,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s·m。平均渗透系数~d,直接充水含水层(H2)单位涌水量s·m。平均渗透系数d,地下水补给微弱。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为二类一型。

四、充水通道

以顶板裂隙充水通道为主。

第三章采区设计

第一节采区设计

根据煤矿勘探地质报告和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报告,首采区煤层及构造有下列特点:

1、本采区A1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

2、采区A1层厚~,平均厚,局部小地段厚度大于4m,适宜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3、首采区煤层走向自北向南,倾向由西向东,自北向南煤层坡度变化较小,发育有次一级波状起伏,工作面布置及回采较容易。

4、采区内断层共有15条,在北部边界较密集,且最大断层DF1断层处在采区最北端,北部工作面布置切眼时,要加强断层的探测,加强切眼维护。

首采区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长壁后退式开采,上下山集中布置两翼开采,采用中央并列式抽出式通风,在煤层坡度较大处布置了三条井筒作为上下山,

开拓系统简单。主提升采用斜巷皮带运输,辅助运输采用绞车运输。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一、采区巷道布置及系统的形成:

根据煤层赋存状况及区内断层等条件,南北翼布置工作面,工作面顺槽沿煤

层走向方向布置,北部将断层留做煤柱,两翼工作面顺槽走向与井筒呈75°夹角,工作面从采区边界向大巷方向推进,首采区内工作面采用多顺槽布置,皮带

运输顺槽通过溜煤斜巷、区段煤仓与主斜井胶带输送机连通,回风顺槽、辅助运

输顺槽采用中部车场与副斜井相连,中部车场与主斜井通过联络巷贯通。

在+1200m水平布置井底车场,车场内布置有井底主副水仓、中央变电所、

水泵房、消防硐室等,可服务于首采区。

二、首采区工程量

首采区共布置工作面12个,南北翼推进总长度4500m,切眼长度160~180m,总的巷道工程量为58350m,其中顺槽49500m,切眼1870m,车场及其他6980m,采出面积400万㎡。

首采区系统布置简单,巷道工程量小,工作面储量大,辅助运输环节少,辅

助运输系统简单,通风、排水系统容易。

附巷道工程量表:

巷道工程量表

表3-1-1

序号名称类别断面(m2)工程量(m)备注

1 回风及辅助运输顺槽煤巷25826

2 皮带运输顺槽煤巷23674

3 开切眼煤巷1870

4 联络巷煤、岩巷300

5 甩车场双轨巷岩巷210

6 甩车场单轨巷煤巷2170

7 区段溜煤斜巷岩巷 5 480

8 区段煤仓岩巷180

二、顺槽布置

1、顺槽布置原则

设计顺槽布置遵循下列原则:

①有利于采面连续快速推进,保证工作面高产高效

②减小巷道

③有利于采面正常接替

④有利于采面安全生产

2、顺槽布置

工作面采用多顺槽布置;工作面上部布置一回风顺槽;工作面下部布置一条皮带运输顺槽和一条辅助运输顺槽,间隔20m平行布置,每隔200m设一个联络巷。上区段辅助运输顺槽可作为下区段回风顺槽。

三、采区煤仓

在采区中部布置第一区段煤仓,在采区底部设第二区段煤仓,煤仓容量约为600t。

四、采区水仓及泵房

矿井初期采煤工作面排水路线为:采煤工作面→工作面顺槽巷道→中部车场→副斜井→+1200m水仓、排水泵房→副斜井→地面。

掘进工作面排水路线为:掘进工作面→中部车场→副斜井→+1200m水仓、排水泵房→副斜井→地面。

在巷道低洼处设集水坑和污水泵排水。

五、巷道断面及支护

根据采区通风及运输需要和有关规程的规定确定巷道断面,根据巷道围巷性

质确定支护方式。主要巷道断面、支护方式及特征详见下表。

主要巷道断面特征表

巷道名称岩性形状净宽×净高(m)断面积(m2)

支护方式备注净掘

回风及辅助运输顺槽煤梯形×锚网索喷皮带运输顺槽煤梯形×锚网索喷开切眼煤矩形×锚网索喷

联络巷煤矩形×锚网索喷

第四章采区开拓

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采掘工作面个数

一、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矿井第一采区+1200水平以上合计可采储量万t,年产量万t/a,按储量备用系数(井田构造简单,属一类构造类型,设计取的储量备用系数),计算服务年限为÷120÷=。

二、采掘工作面个数

1、采区同采工作面个数

本采区可采煤层1层,为中厚~厚煤层,构造简单,用一个综采面就可以达到矿井生产能力。

2、掘进工作面个数

根据主、副井进度情况,现全采区布置一个综掘工作面,两个炮掘工作面。

三、工作制度

矿井工作制度定为年工作日330天,“四六”工作制,三班生产,一班检修。

第二节采区准备与回采

一、采区准备

根据矿井生产规划及主副井进度情况,现采区还未形成完整的生产系统,因此要抓紧进行开拓。

二、回采

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双滚筒无链电牵引采煤机割煤,采煤机设计采高度~,割煤深度为800mm。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编号可采厚度(m)/两极值

平均值(点数)

结构

夹矸

层数

稳定性、控制程度

及可采性

A1 简单0-2 29个钻孔控制,稳定,全区大部可

采。

2、开采顺序

井田南部煤层倾角较大,而北部倾角较小,先期开采北部有利于矿井达产,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接替方式进行采区接替。

3、首采面位置选择

首采面位置选择应遵循煤层条件好、构造少和准备工期短的原则,以使采区尽快达到设计能力。根据首采面选择原则,及三维地震勘探情况,选择NA1101工作面作为首采面。

4、工作面工艺参数

(1)工作面宽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