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浪淘沙 其七

浪淘沙 其七

浪淘沙 其七
浪淘沙 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浪淘沙其七朗诵节奏划分

浪淘沙其七朗诵节奏划分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赏析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诗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两法知识竞赛答题答案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组织开展疫苗上市后评价 B、管理部门可以责令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上市后评价 C、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开展疫苗上市后评价 D、疫苗上市后评价必须由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 正确答案为:ABC 2、国家发展现代药和传统药,充分发挥其在预防、医疗和保健中的作用,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开展中药科学技术研究和药物开发,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促进中药传承创新。()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为:A、正确 3、新药是指在我国境内( ) A、从未生产过的药品 B、从未使用过的药品 C、从未上市过的药品 D、从未研究过的药品 正确答案为:C 4、口岸药检所是指( )确定的,对进口药品实施法定检验的药品检验机构。 A、国家食品药品监管 B、省级食品药品监管 C、地市级食品药品监管 D、县市级食品药品监管 正确答案为:A 5、一个药品在中国生产、上市销售使用的通行证。但是无需批准文号的药品是( ) A、中成药 B、中药材 C、生物制剂 D、血液制品 正确答案为:B 6、药品的批准文号的有效期为( ) A、3年 B、4年 C、5年 正确答案为:C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1,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相关阅读】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文学赏析 《浪淘沙》本为六朝民歌的题目,唐代成为教坊乐曲。刘禹锡据此创作的《浪淘沙》组诗,单篇为七言绝句。 一“日斜”和“晚霞”———从盛世不再到才人移位。 《浪淘沙九首》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中用了多个意象。首先是“桥”。其次是“春日”,春日高照犹如沐浴浩荡的皇恩。“日斜”则意味着恩惠渐少。美如玉的琼砂沉入水底,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任用。平地突起的狂风恰似刘禹锡顺利的政治生涯突遭贬谪的厄运。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其四:鹦鹉舟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翦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李白有诗曰:“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王琦注:“虎眼转,谓水波旋转,有光相映,

若虎眼之光。”他在《襄阳歌》中写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刘禹锡用虎眼之炯炯有神、圆转有趣,鸭头之油油泛绿、春意盎然来摹写汴水和淮水的波光粼粼、绿如翡翠。鹦鹉学舌,甚是聪明,但亦会招人怨恨。河中有浪因而舟不得平安行驶,浪卷沙更让人心情沉闷。燕子争相归舍,闺妇仍在思夫,诗人用对比巧妙地传达出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本无过错反遭贬谪横祸,心中难免会有不平。人们常用锦绣比喻文才之高妙。濯锦江因濯锦而得名,锦在水中洗过之后会更明艳、光彩照人。诗人经历贬谪后更清醒地思考人生,创作才能也由此被大量激发。女郎织锦,文人创作。前者用自织的锦比天上的霞,胜券在握;文人却用呕心沥血之作使那些造谣生事如种桃道士的朝中新贵汗颜羞愧。这几首诗中透露了诗人的信息,“其二”是说,诗人对突如其来的贬谪令有很大的心理触动,因为改革受挫,主张革新者被下放。“其三”的后两句有禅意,更蕴含哲理。刘禹锡年少时曾受到诗僧皎然和灵澈在诗歌写作方面的指导,并以之为师。他在贬谪的生活中,又常与弘举、方及等诗僧朋友来往,或多或少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如普渡众生等等。其实,改革正是为了使黎民百姓生活得更好。刘禹锡对劳作者显示出了很大的同情,他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赞美其技艺高超,赞叹人民智慧之伟大。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刘禹锡善用语言作画,创造诗画结合的意境,描写中渗透着诗人的哲思。既有可观之物,又引发读者主动思考,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在诗歌的韵律方面,押韵工整。首句入韵,偶句叶韵,韵律优美。从语言方面看,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运用对比,使诗中抒发的感情凸显出来。既有动静的刻画,又有颜色的细染,反观有色之景,却不见绘色之词,这正是高妙之处。写春天之景,日正必斜,花开定谢。似乎胜景将尽,但又无凄凉之感,反而让人感到温暖,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说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总体看来,诗人的感情是平和的,虽有小小的波动,但又归于平静。 二“淘金”和“淘沙”———从民间风情到自然变化。 刘禹锡被贬谪后,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浪淘沙九首》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浪淘沙九首刘禹锡古诗介绍

浪淘沙九首刘禹锡古诗介绍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 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是民歌体诗, 既通俗易懂, 又非常纯正, 无浮华之词。 小编整理的古诗 内容,供参考! 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 2,碧流清浅见琼砂 3。 无端陌上狂风疾 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 5,清淮晓色鸭头春 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 7,青楼春望日将斜 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9。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 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11,将向中流匹晚霞 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 13,淘金女伴满江隈 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 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 16,莫言 迁客似沙沉 17。 千淘万漉虽辛苦 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19,回唱迎神三两声 20。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 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 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 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 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 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 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 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 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 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 误作"定"。

浪淘沙 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浪淘沙其七古诗

浪淘沙其七古诗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台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赏析: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通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日龛,其北日赭,并峙于江海汇台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一-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浪淘沙其七古诗

浪淘沙·其七 唐代: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

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赏析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意思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意思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 家刘禹锡组诗作品。 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 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 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 首揭示劳作与享受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 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下面是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 意思,请参考! 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 2,碧流清浅见琼砂 3。 无端陌上狂风疾 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 5,清淮晓色鸭头春 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 7,青楼春望日将斜 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9。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 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11,将向中流匹晚霞 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 13,淘金女伴满江隈 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 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 16,莫言 迁客似沙沉 17。 千淘万漉虽辛苦 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19,回唱迎神三两声 20。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 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一个多月,见到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 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牛郎,就中 断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 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 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 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 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 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 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妓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 误作"定"。 13.澄洲:江中清新秀丽小洲。 14.江隈:江湾。 15.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 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16.谗言:毁谤话。 17.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官。

浪淘沙古诗其七

浪淘沙古诗其七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浪淘沙》调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 1词牌沿革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隋唐燕乐大兴,文人善取乐入诗。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为七言绝句体;五代李后主衍小令《浪淘沙》,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 《全唐诗》在词部中说“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在诗乐结合的大时代氛围中,刘、白善习民歌并依当时流行歌谣曲调而创制七言绝句体唱和《浪淘沙》,被《乐府诗集》列入“近代曲辞”中,它本是一些散佚或残损的民间乐调的杂曲,由乐府机构加以整理而得以保存的诗歌,其内容多是诗人述志感怀之作。 2格律说明 浪淘沙词牌有多体。刘禹锡、白居易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作七

言绝句体。有两种格式,一为仄起式,一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与七绝仄起平起式全同。 五代开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浪淘沙》,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歇指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逗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翻译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翻译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组诗作品。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下面是浪淘沙刘禹锡古诗翻译,请参考!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2,碧流清浅见琼砂3。 无端陌上狂风疾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5,清淮晓色鸭头春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7,青楼春望日将斜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9。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11,将向中流匹晚霞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13,淘金女伴满江隈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16,莫言迁客似沙沉17。 千淘万漉虽辛苦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19,回唱迎神三两声20。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一个多月,见到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牛郎,就中断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浪淘沙刘禹锡的九首

浪淘沙刘禹锡的九首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的《浪淘沙》。意思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浪淘沙刘禹锡的九首,希望大家喜欢。 刘禹锡的九首浪淘沙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2,碧流清浅见琼砂3。 无端陌上狂风疾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5,清淮晓色鸭头春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7,青楼春望日将斜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9。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11,将向中流匹晚霞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13,淘金女伴满江隈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16,莫言迁客似沙沉17。 千淘万漉虽辛苦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19,回唱迎神三两声20。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导读: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 三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 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 浪淘沙,唐教坊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浪淘沙其一刘禹锡,欢迎阅读。 浪淘沙 (其一) 唐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1,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 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相关阅读】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 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 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 洛水、 汴水、 清淮、 鹦鹉洲、 濯锦江等, 或为辗转于夔州、 和州、 洛阳等地之作, 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 822 年)在 夔州贬所所作。 文学 赏析 《浪淘沙》 本为六朝民歌的题目, 唐代成为教坊乐曲。 刘禹锡据此创作的 《浪 淘沙》组诗,单篇为七言绝句。 一 “日斜”和“晚霞”———从盛世不再到才人移位。 《浪淘沙九首》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这首诗中用了多个意象。首先是“桥”。其次是“春日”,春 日高照犹如沐浴浩荡的皇恩。 “日斜”则意味着恩惠渐少。 美如玉的琼砂沉入水

底, 有才能的人没有被任用。 平地突起的狂风恰似刘禹锡顺利的政治生涯突遭贬 谪的厄运。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 间多少人。其四:鹦鹉舟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其五:濯锦江 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翦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李白 有诗曰:“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王琦注:“虎眼转,谓水 波旋转, 有光相映, 若虎眼之光。 ”他在 《襄阳歌》 中写道: “遥看汉水鸭头绿, 恰似葡萄初发醅。”刘禹锡用虎眼之炯炯有神、圆转有趣,鸭头之油油泛绿、春 意盎然来摹写汴水和淮水的波光粼粼、绿如翡翠。鹦鹉学舌,甚是聪明,但亦会 招人怨恨。河中有浪因而舟不得平安行驶,浪卷沙更让人心情沉闷。燕子争相归 舍,闺妇仍在思夫,诗人用对比巧妙地传达出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本无过错 反遭贬谪横祸,心中难免会有不平。人们常用锦绣比喻文才之高妙。濯锦江因濯 锦而得名,锦在水中洗过之后会更明艳、光彩照人。诗人经历贬谪后更清醒地思 考人生,创作才能也由此被大量激发。女郎织锦,文人创作。前者用自织的锦比 天上的霞, 胜券在握; 文人却用呕心沥血之作使那些造谣生事如种桃道士的朝中 新贵汗颜羞愧。这几首诗中透露了诗人的信息,“其二”是说,诗人对突如其来 的贬谪令有很大的心理触动,因为改革受挫,主张革新者被下放。“其三”的后 两句有禅意,更蕴含哲理。刘禹锡年少时曾受到诗僧皎然和灵澈在诗歌 写作方面的指导,并以之为师。他在贬谪的生活中,又常与弘举、方及等诗 僧朋友来往,或多或少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如普渡众生等等。其实,改革正 是为了使黎民百姓生活得更好。 刘禹锡对劳作者显示出了很大的同情, 他歌颂劳 动人民的创造, 赞美其技艺高超, 赞叹人民智慧之伟大。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 刘禹锡善用语言作画,创造诗画结合的意境,描写中渗透着诗人的哲思。既有可 观之物,又引发读者主动思考,参与文学作品 的创作。在诗歌的韵律方面,押韵工整。首句入韵,偶句叶韵,韵律优美。 从语言方面看,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运用对 比,使诗中抒发的感情凸显出来。既有动静的刻画,又有颜色的细染,反观有色 之景,却不见绘色之词,这正是高妙之处。写春天之景,日正必斜,花开定谢。 似乎胜景将尽,但又无凄凉之感,反而让人感到温暖,正如刘禹锡在《酬乐天咏 老见示》中说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总体看来,诗人的感情是平和 的,虽有小小的波动,但又归于平静。 二 “淘金”和“淘沙”———从民间风情到自然变化。 刘禹锡被贬谪后,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浪淘沙九首》其八:“莫道 谗言如浪深,莫言

刘禹锡浪淘沙的解释

刘禹锡浪淘沙的解释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浪淘沙九首》是唐朝时期的组诗作品,作者是刘禹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禹锡浪淘沙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刘禹锡浪淘沙的解释 其一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其三 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春风吹拂着水面,波浪正冲刷着沙砾。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投向濯锦江中流与晚霞相比美。 其六 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其七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其八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其九 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浪淘沙九首》词句注释

刘禹锡 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原诗 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简译 o 八月涛声吼地来, §八月的钱塘江,涛声从地下发出,嘶吼而来,震得大地发颤。 o 头高数丈触山回。 §浪头越来越高,击打到山崖时足有数丈,可依然无功而返,翻回水中。 o 须臾却入海门去, §片刻之后,江水寻到入海口,流入大海。 o 卷起沙堆似雪堆。 §沙滩上,大浪席卷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晃晃的像白色的雪堆。 知识点 七个问题学古诗

1.何时 八月。 2.何地 钱塘江边。 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最大,最后流入大海。 3.何物 大浪。 4.干什么 大浪翻滚。 5.为什么 钱塘江大潮。 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这三天,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 江口太小,后浪推前浪,一浪叠一浪,造成大潮。 为什么用“须臾”?时间很短么?其实每次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可是太激烈,感觉上只是须臾。须臾,一会儿,很短的时间。就好像,同样的时间,什么也不干,干坐着,半个小时就像很长事件一样;要是做喜欢的事的话,那就过得很快。寒暑假,非常快,须臾就过去了。

6.如何 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 卷起沙堆似雪堆。 7.多少 大浪头高数丈。 山比浪高。 这里用了一个“触”,还有一个“回”,用“回”,那山一定高于浪,用“触”,说明大浪对山来说,只是轻轻一碰。 故事 宦海浮沉,刘禹锡三十几岁便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贬谪,一去就是十年。 三四十岁,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体力和脑力充足,可偏偏没有机会施展才华,怎么办? 刘禹锡是一位文人,一位官员,其实,他还是一位哲学家。 他在思考天地的时候,也在思考自己的未来。 他要用一件事来说服自己,应该勇敢面对暂时惨淡的人生。 他想到了年轻时,和父亲一起看到的钱塘江大潮。 农历八月十八,刘禹锡和父亲远远地望着钱塘江大潮要来的方向。 潮水怒吼,席卷而来,仿佛能推翻一切。 正像自己年轻的时候。

浪淘沙古诗其七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翻译】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赏析】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此诗描绘钱塘江潮。这是民歌体诗,既通俗易懂,又非常纯正,无浮华之词。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

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 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浪淘沙其七古诗

《 浪l àng 淘t áo 沙sh ā 九j i ǔ 首sh ǒu 》 其q í 七q ī 唐t áng 刘l i ú 禹y ǔ 锡x ī 八b ā 月yu è 涛t āo 声sh ēng 吼h ǒu 地d ì 来l ái , 头t óu 高g āo 数sh ù 丈zh àng 触ch ù 山sh ān 回h u í 。 须x ū 臾y ú 却qu è 入r ù 海h ǎi 门m én 去q ù , 卷ju ǎn 起q ǐ 沙sh ā 堆d u ī 似s ì 雪xu ě 堆d u ī 。 译y ì 文w én : 八b ā 月yu è 的d e 涛t āo 声sh ēng 如r ú 万w àn 马m ǎ 奔b ēn 腾t éng 惊j īng 天ti ān 吼h ǒu 地d ì 而ér 来l ái , 数sh ù 丈zh àng 高g āo 的d e 浪l àng 头t óu 冲ch ōng 向xi àng 岸àn 边bi ān 的d e 山sh ān 石s h í 又y òu 被b èi 撞zhu àng 回h u í 。 片pi àn 刻k è 之z h ī 间ji ān 便bi àn 退t u ì 向xi àng 江ji āng 海h ǎi 汇h u ì 合h é 之z h ī 处ch ù 回h u í 归g u ī 大d à 海h ǎi , 它t ā 所su ǒ 卷ju ǎn 起q ǐ 的d e 座zu ò 座zu ò 沙sh ā 堆d u ī 在z ài 阳y áng 光gu āng 照zh ào 耀y ào 下x i à 像xi àng 洁j i é 白b ái 的d e 雪xu ě 堆d u ī 。

浪淘沙其七的诗意

浪淘沙其七的诗意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作品简析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

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赏析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为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的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

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浪淘沙古诗其七刘禹锡

浪淘沙古诗其七刘禹锡 刘禹锡的浪淘沙古诗 其七,描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参 考。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 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 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 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 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 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 遽。据,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 谓海门。 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 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 态描写。 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 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 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 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 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 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 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作品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 波浪淘洗。 簸: 掀翻, 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

刘禹锡《浪淘沙》意思

刘禹锡《浪淘沙》意思 《浪淘沙》 本为六朝民歌的题目, 唐代成为教坊乐曲。 刘禹锡据此创作的 《浪 淘沙》组诗,单篇为七言绝句。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禹锡《浪淘沙》意思,欢 迎大家阅读。 《浪淘沙九首》 刘禹锡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 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7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 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 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 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 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作者奉调到洛阳, 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 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阳时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 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 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 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娼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 误作"定"。 13.澄洲:江中清新秀丽的小洲。 14.江隈:江湾。 15.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 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16.谗言:毁谤的话。 17.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18.漉:水慢慢地渗下。 19.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 作者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 20.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浪淘沙九首》意思
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