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试卷

数学试卷

数学试卷
数学试卷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练习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对应排列卡片时,总要先和上面一排相对应的卡片碰一下,然后才把它放在下面。这一现象说明小明学习数学所具有的特点是( A )。

A:依赖于动作 B:依赖于表象 C:依赖于多样化的生活经验 D:依赖于练习2、“学习数的守恒”这一内容主要适合的年龄班是( B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中班

3、幼儿能理解大小的相对性的年龄大致为( D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4、李老师:“绿纸条长还是红纸条长?”小明:“要看红纸条和谁比?”从这一对话中可以看出,小明( D )。

A:能对物体的长度作出反应 B:能用词汇表达对长度的认识;

C:能按长度排列物体 D:能理解长度的相对性

5、“学习量的守恒”这一内容主要适合的年龄班是( C )。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中班

6、公式A=B+B'反映的是数的组成的( D )。

A:互补关系 B:互换关系 C:等差关系 D:等量关系

7、红红小朋友经常把大的、长的、高的物体称为大的,红红小朋友的大致年龄应该是( B )。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8、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只关注自己的动作,而不能与同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反映了幼儿数学学习具有( D )。

A:外部动作的心理特点 B:不能顺应的心理特点

C:不自觉的心理特点 D: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

9、儿童最初认识空间方位关系的参照系统是( C )。

A:自己的动作 B:其他物体 C:自己的身体 D:其他人

10、儿童最容易感知的量是( D )。

A:粗细 B:高矮 C:轻重 D:大小

11、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通过与儿童谈话,使儿童思想真实、自然地流露,从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法是( A )。

A:临床法 B:行为检核法 C:观察法 D:作业分析法

12、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D )。

A:触摸 B:拼图 C:讲解 D:比较

13、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 A )。

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14、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处于( B )。

A:数目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B:数量的感知阶段

C:数的运算阶段 D:数的运用阶段

15、儿童主动建构数概念,必须通过( C )。

A:学习材料的引导 B:老师的引导 C:自己的活动 D:环境的创设

16、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 )。

A:集体活动形式 B:小组活动形式

C:个人活动形式 D:集体与小组活动结合的形式

17、在认识“三角形”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 B )。

A:对图形进行比较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8、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C )。

A:数学能力 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二、填空题

1、思维按照抽象性可以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2、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儿童适应外部环境的两种不同形式。

3、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渡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同化到顺应,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个别到一般,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主要来自于儿童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学科的特性,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四个方面。

5、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操作技能三个方面。

6、寻找法是让儿童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其具体的形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自然环境中寻找,二是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三是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7、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列举法,集合文氏图法(或韦恩图法)

8、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对应,一般有数量与数量的对应、形状与形状的对应,物体与位置的对应,各种关系的对应四种。

9、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按其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非正式的数学

教育活动。

10、“把红色的图形放在一起”是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把是两个的图形放在一起”是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11、对应比较的三种主要形式是重叠式,并放式和连线式

12、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叫数图

13、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是从拓扑图形到欧氏图形。

14、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群计数

四个发展阶段。

1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科学。

16、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系列性原则。

1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对儿童数学发展状况的评价,二是指对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三、名词解释题

1、计数: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与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活动。

2、等分的含义及形式:等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其形式有等分平面图形、等分几何体和有规则的物体。幼儿园主要学习的是二等分和四等分。

3、分类的含义及形式: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分类的形式有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等。

4、排序:排序是指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排序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思维活动。排序一般分为按次序规则排序和按特定规则排序两种。

5、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高矮等。它是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教育内容之一。

6、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又称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指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活动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具、玩具,引发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的数学活动。

7、守恒: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物体的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正确地感知物体的数、量、形。

四、简答题

1、简述将感知集合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数前教育的意义和依据。

答: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2、什么是操作法?运用操作法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操作法是指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操作法要注意:明确操作目的;创设操作条件;交代操作规则;评价操作结果;体现年龄差异;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3、简述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一般过程。

答:由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

由以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由近的区域范围扩展到远的区域范围。

4、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五、分析设计题

何谓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试分别以(1)小班“区分1和许多”(2)中班“学习8的组成”(3)大班“量的比较”为活动内容,各自设计一组正式的数学活动。(写明活动的目标要求、材料及基本过程或玩法。)

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的定义及其特点?试分别以(1)小班“区分1和许多”(2)中班“学习8的组成”(3)大班“量的比较”为活动内容,各自设计一组正式的数学活动。(写明活动的目标要求、材料及基本过程或玩法。)

答: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参与活动,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数学活动。其特点是事先经过缜密的筹划,而不是偶发和随机的;内容是专门指向数学的,而不是综合的;形式一般以集体活动方式,而不是小组或个别的形式。

活动设计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