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_黄茂兴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_黄茂兴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_黄茂兴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_黄茂兴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

黄茂兴,李闽榕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现代市场发展的重要要素,同所有经济要素一样,既可以进行测度评价,也可以进行预测分析。当前,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虽然是一个国内外研究者涉足甚少的领域,但它为中国的经济预测研究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着重从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方法角度入手,分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预测方法,并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的效果作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省域;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预测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8)01-0077-08

 收稿日期:2007-12-21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BJL054)和200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项

目编号:2007Z001)以及福建省科技厅2007年软件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7R0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茂兴(1976— ),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

学、竞争力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研究。

李闽榕(1955— ),男,山西安泽人,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竞争力问题研究。

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现形式,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重视省域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省域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积极探讨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路径和方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

力同所有经济要素一样,既可以进行测度评价,也可以进行预测分析。而且现代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是加快发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愈益凸显。一、进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并且要求政府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划在地方各级行政区划中居于最高层级,也是最大的行政区划。大力发展省域经济不但是省(市、区)党委和政府履行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基本职责,也是各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向东南沿海地区各省域、城市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问题,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长,但也造成了各地区、各省份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的局面,有必要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缩小省域之间的差距,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并强调“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因此,任何一个省(市、区)域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切实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通过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和预测方法,探索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为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决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

2008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2008 

(总第148期)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 o .148

据。

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是从现实竞争力的评价转向对潜在竞争力的挖掘,大大丰富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内容;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为深化对省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原有研究体系中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大大充实了区域经济的研究体系;深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充实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深化和完善了应用经济学科学体系。从客观现实来说,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和预测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双重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战略决策者和宏观经济部门科学决策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对微观经济引导和调控的客观选择;为各省区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借鉴;有利于加强省区间的合作,促进要素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从不同层面上指导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国内外企业选择投资区域提供了重要参考。评价和预测结果也会对各省区经济发展产生压力和动力,一些排位靠前的省区为能保住排位而继续努力,而一些排位靠后的省区为能改变落后地位,提升排名而加快发展,形成省域间你追我赶的局面,对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领域各个产业、行业和各个方面,涉及到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次,研究、评价和预测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建立一套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的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省情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又是整个综合评价的核心基础。

(一)设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特点,结合新的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自主创新国家的的要求,经过专家论证和调查,增加了部分主观性指标,以进一步完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兼顾考虑“综合性”要素和“开放性”要素、“直接性”要素和“间接性”要素、“现实性”要素和“未来性”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多维性”要素和“动态性”要素,拟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选定

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构成特点,充分体现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内在统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自主创新国家的要求,建立起一个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07个四级指标构成的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力求对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一个比较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参见表1)。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1个一级指标,即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也是用以评价一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劣的最终标准。这一体系需要由相应的组成部分即子系统来支撑,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科学和谐发展等九个方面设立二级指标9个,构成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和主体框架。在每个二级指标之下再设置数个三级指标,三级指标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不是一个基础性指标,但它仍然是一个处于承上启下位置的一个合成性指标,还需要有一组能够充分反映和代表其性质和作用的基础性指标来构成,而这一组指标是否客观、准确和具有代表性,直接决定着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根据三级指标的范围界定,按照代表性强、繁简得当和可得性的原则,选定207个有统计依据的客观指标作为四级指标,分属于不同的三级指标。

78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表1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个数

宏观经济竞争力经济实力

竞争力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总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经济结构

竞争力

产业结构优化度、所有制经济结构优化度、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度、就业结构优化度、资本形成结

构优化度、贸易结构优化度

6

经济外向

度竞争力

进出口总额、进出口增长率、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实际FDI、实际FDI增长率、对外经济合

作完成营业额、外资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年末在外劳务人数、外贸依存度

10

产业经济竞争力

农业

竞争力

农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农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率、农产品出口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农村人均用电量、支农资金比重

12

工业

竞争力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资产总额、工业资产总额增长率、工业

资产总贡献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成本费用利

润率、工业产品销售率

10

服务业

竞争力

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服务业从业人员

数增长率、限额以上批零利税率、限额以上餐饮业利税率、旅游外汇收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

占比重、房地产经营总收入

10

企业

竞争力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平均资产、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加值、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税率、规模以上企业厂均所有者权益、新产品产

值率、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中国名牌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持有量

11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资源

竞争力

人均国土面积、人均可使用海域和滩涂面积、人均年水资源总量、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

均草原面积、主要能源矿产基础储量、人均主要能源矿产基础储量、人均森林蓄积量

9

环境

竞争力

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人均治理工业

污染投资额、“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人均生活“三废”排放量、污染直接经济损失

8

人力资源

竞争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岁人口比例、文盲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口健

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人力资源利用率、职业学校毕业生数

8

财政金融竞争力

财政

竞争力

地方财政收入、税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性收入

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税收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地方

财政收入年递增、税性收入年递增、财政支出年递增

12

金融

竞争力

存款余额、人均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人均贷款余额、现金投入量、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

的比重、保险费净收入、人均保险费净收入、人均证券市场筹资额

9

B5知识经济竞争力

科技

竞争力

万人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占GDP比重、人均科技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

加值、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授权

7

教育

竞争力

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人均教育经费、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比重、中小学学校数、

万人中小学学校数、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万人高中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高等学校数、万

人高等学校数、万人高校专任教师数

10

文化

竞争力

图书和课本出版数、音像制品出版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

6

发展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

竞争力

人均铁路长度、人均公路长度、人均内河航道里程、全社会旅客周转量、全社会货物周转量、人

均邮电业务总量、万户移动电话数、万户上网用户数、人均耗电量

9

软环境

竞争力

外资企业数增长率、个体私营企业数增长率、每万人商标注册件数、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每

十万人火灾发生数、每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数、罚没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7

政府作用竞争力

政府发展

经济竞争力

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财政支出对GDP的拉动、政府公务员对经济的贡献、政府消费

对民间消费的拉动、财政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拉动

5政府规调

经济竞争力

物价调控、调控城乡消费差距、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范税收、人口控制5政府保障

经济竞争力

城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下岗职工再就

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6

79

 第1期黄茂兴,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个数

发展水平竞争力工业化进

程竞争力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第

二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霍夫曼指数

5城市化进

程竞争力

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平均建成区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日生

活用水量、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

7市场化进

程竞争力

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比重、社会投资占投资总资金比重、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

镇从业人员比重、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比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工农产值比重

6

科学和谐竞争力发展方式

竞争力

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万元GDP综合能耗、非农用地产出率、生产税净额和营

业盈余占GDP比重、最终消费率、固定资产投资额/GDP、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固定资产交付

使用增长率

9

协调发展

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与宏观经济竞争力比差、资源竞争力与宏观经济竞争力比差、人力资源竞争力与宏观

经济竞争力比差、人力资源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比差、人力资源竞争力与资源竞争力之比差、城

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差、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差、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外贸出口

总额比差

8

(三)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在指标体系中,同一级别指标的作用和地位即重要性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指标,有的则是处于次要地位但缺之又不完整的辅助性指标,需要在数学模型中对这些指标赋予其不同的权重。为此,我们采取并应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具有简洁性、实用性、系统性等特点,确定的权重比较客观、科学,应用非常广泛,适合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应用层次分析法主要包括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衡量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由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等四个阶段。

(四)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1、阀值法模型

本研究采用逐级加权合成的方法,即指标的合成先对指标的原始值采取阀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进行加权求和,比较决定出相对排序,得到相应的指标位次即指标值。阀值法公式如下:

X i=

x max-x i x max-x min

其中X i代表第i个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所得值,简称i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x i为该指标的原始值,x max和x min分别代表参加比较的同类指标中的最大原始值和最小原始值。阀值法只在第四级指标进行无量纲化转化时使用,如果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则在前面加负号,求其相反数。

2、加权求和公式

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逐级加权合成,其公式如下:

X j=∑αi×X i

其中X j为第j个指标加权合成值(第j个指标是第i个指标的上一级指标)。将各指标的X j 进行排位比较,就可以得到这一级指标的排位。同时X j还继续作为这一指标的原值,参与上一级指标的加权合成。依此进行直至最后一级指标排位确定为止。

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方法概述

(一)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需要预测并能够进行预测

省域作为区域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受重视,各省区纷纷制定了本省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以期使区域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期后能达到预定的规模和水平。当然,对省域经济发展目标的设置既要以省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又要辅以科学的预测方法,这样得出的预测目标才更加贴近实际,符合省域经济发展规律,避免省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为追求过高目标而超越省域经济的承受能力,以致省域经济发展根基不牢;或是目标设定过低延误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的低效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越是加快发展,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预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愈益凸显。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不可或缺的省域经济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有些是动态的,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有些则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国土面积、海域面积、矿产资源储量等等,这就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既具有经济要素运行的

8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又具有自身所特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由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组成要素多、体量大,在短时间内产生突变的概率小,这些都为省域经济竞争力的预测提供了可行性,说明省域经济竞争力不是一个极不稳定、不可把握的事物,而是一个能够被预测,甚至是一个比较容易预测和预测精确度相对较高的事物。

(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方法

1、预测方法的历史演进

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资料与条件、演变的逻辑与推理探索事物的未来发展规律。预测在经济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就是经济预测。所谓经济预测,就是以准确的调查统计资料和经济信息为依据,从经济现象的历史、现状和规律性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现象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测定。

20世纪80年代初期,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的预测,实现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并且将计算机等智能分析工具引入到经济系统内部,实现经济预测的科学性、客观性的发展。此后,国内外利用计算机所开发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智能决策系统为决策部门把握经济发展状态,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监测经济系统运行和规划经济发展,为决策部门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也客观推动了经济预测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成熟,把这些理论运用于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研究就形成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理论。

经济预测的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早期一般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专家评估法(德尔菲法)、判断预测法、市场调查法、类推法等。随着数学和计算机在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开始成为经济预测的主流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回归分析、联立方程、灰色系统、马尔可夫链、神经网络等方法等。近些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结合综合集成体系,包括以计算机为主的机器体系、专家体系和知识体系在预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经济预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管理现代化提供全面和科学的决策支持。

2、预测指标的选择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全面、客观的指标体系,包含的指标数量众多,涵盖的范围广泛,既有总量指标,也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因此,四级指标中用于评价的指标数和需要预测的指标数是不一样的。例如三级指标经济实力竞争力包含12个四级指标,但只需要5个指标就可以计算出来,因此,预测时也只需要考虑这5个指标就可以了。当然有的三级指标下需要预测的指标可能比评价指标多,这是因为很多四级指标本身也不能直接获得统计数据,而是由更多的五级指标汇总得到,因此需要分别对这些五级指标进行预测,把预测值加总作为相应四级指标的预测值。

预测指标的选定首先根据指标计算的要求,当然也要根据指标本身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有些指标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适合用各种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而有的指标本身没有变化或变化没有规律,就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处理。比如人均国土面积这个四级指标,由于我国各地区域面积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就不需要对其进行预测,只需根据各省的人口变化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3、选择预测方法和建立预测模型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预测模型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准确与否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对指标的分类、组合和分析,根据各级指标的特征和属性,把指标分为存量类指标、增量类指标、均值类指标、占比类指标、比率指标五大类。按照准确性、稳定性和简单性的准则,合理界定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两大预测类型。其次,在四级、三级和二级指标中有区别地采用各种预测模型进行适应性分析,各种预测模型的依据原理和适用范围如表2所示。再利用历史数据对上述各级指标进行预测分析。接着,采用组合预测法对预测结果进行综合,由此形成较为科学和合理的预测体系。最后,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修正不合理模型;计算预测值与分析结果,分析预测误差,评价预测结果,并根据最新反馈信息修正预测结果,从而使预测结果更具灵活性和机动性。

81

 第1期黄茂兴,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

表2 主要经济预测模型基础原理分析表

模型名称依据原理数据要求预测期限回归分析高等数学的线性回归理论较多短移动平均经济要素变化的时间序列推移理论较少短指数平滑信息波动历史影响倒衰减理论较多短趋势外推经济增长趋势抛物线延伸理论较多较长ARIM A经济系统的惯性自回归理论多短

马尔可夫链事物未来发展状态与历史状态关系理论少短投入产出国民经济投入和产出数量关系理论多短灰色预测混沌经济学灰色系统理论和微分方程原理少较长人工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和非线性函数理论较多较短

根据各预测模型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各指标的特点,考虑到样本收集和模型估计的情况,最终确定回归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包括: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灰色预测模型作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组的主要预测方法,其中趋势外推法又包括二次曲线模型、三次曲线模型、指数曲线模型、右对数曲线模型、双对数曲线模型、龚珀兹曲线模型和逻辑曲线模型等7个。指数平滑又包括自适应指数平滑、二次指数平滑、Holt 指数平滑等几种。

进行经济预测,总希望获得准确度较高的预测结果,预测效果的好坏与选择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有直接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预测工作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一是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有效地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尽量减少误差,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二是系统模型和简单模型相结合,应客观分析其适用的条件,更多地关注理论基础、适应范围、数据基础和预测效果,针对具体的预测问题和可以利用的信息,选择比较恰当的预测方法。三是预测精确度评价,选择的评价标准要简单、有效,既要避免重复,也要避免偏颇;既要准确反映预测效果,还要能够进行横向对比。本研究选择变异系数和拟和优度两个指标来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各指标组的预测效果。

4、组合预测模型的应用

组合预测法是指通过建立一个组合预测模型,把多种预测方法所得到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以得到一个较窄的预测取值范围供系统分析和决策使用。采用线型规划的方法确定各预测模型权重,能够自动选择最适合指标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有效地减少单个预测模型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较大限度地利用各种预测样本信息,比单项预测模型考虑问题更系统、更全面,从而提高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

假设对于同一预测问题,有k(k≥2)种预测方法。记第t期实际观测值、第i种方法的预测值和预测误差分别是y t、f i t和e it(e it=y t-y it;i= 1,2,…,k;t=1,2,…,n),第i种方法在组合预测中的权重(或组合加权系数)为ωi(i=1,2,…,

k;∑

k

i

ωi=1),第t期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值和预测误差分别是f ct和e ct(t=1,2,…,n),则f ct =∑k

i=1

ωi f it,e ct=y t-f ct=∑k

i=1

ωi e it。预测的误差

平方和为e2c,则有:

e2c=∑

n

t-1

e2ct=∑

k

i=1

∑k

j=1

[ωiωj(∑n

t=1

e it e jt)]=ωT Eω 其中,ω=(ω1,ω2,…,ωk)T为组合权重向量,E=(c ij)k×k是预测误差信息矩阵,由k种单项预测的误差计算得到,这里c i j=∑

n

t=1

e it e jt。

组合预测误差平方和e2c的大小与预测误差信息矩阵E以及组合权重向量ω有关,预测误差信息矩阵E由参加组合的k种预测方法决定,当预测误差信息矩阵E给定后,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确定组合权重向量ω,也即是求组合预测误差最小情况下的最优组合权重。

8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Min e 2c =ωT

E ω

s .t .R T k ω=1

ω>0

其中:R k =(1,1,…,1)T

1×k 是元素全为1的k 维向量。

利用最有效的权重向量w ,再乘以单项预测值,就是组合预测结果了。组合预测有以下两个特点[1]:一是当参加组合的预测方法由k 种增加到k +1种时,最优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误差平方和至少不会增加。二是最优组合预测方法预测误差平方和不大于任何参加组合的各个单项预测方法的预测误差平方和,即增加一种单项预测方法至少不会增加组合预测的预测误差平方和,因此在选择单项预测法时,其预测误差越小越好,可以降低整个组合预测的预测误差。

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预测的效果评析

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的结果是否客观稳定,关系到整体评价的成功与否。综合评价体系是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一客观现象的整体反映,与客观实际之间多少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来自多方面,既有系统性误差,也有非系统性误差。系统性误差来源包括指标体系的设定,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设定,以及评价模型的应用。非系统性误差来源包括指标数据登记误差,统计指标口径的变化,以及计算的失误等人为因素。

在建立综合评价时,有不同的综合评价体系编制方法和模型可供选择,这些方法和模型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但是各有所侧重。不同的评价模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论。因此,还需要对评价模型进行评估,最有效的评价就是计算评价结果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真实值是难以精确计量的,用计算误差的方法来衡量综合评价的准确程度是不现实的,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方法。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反映各省(市、区)

的综合竞争力,其内涵包括省域经济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面的评价,所以影响和决定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由宏观经

济、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和科学和谐发展等九个方面综合组成,不会受到个别指标或少数指标异常值的太大影响。而且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省(市、区)在发展经济社会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短期内不容易有大的波动和变化,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结果不但要反映其变化趋势,还要反映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如果在一定综合评价期内,综合评价结果有非常大的起伏波动,至少说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不稳定的,难以得到很好的评价效果。因此,就可以用综合评价结果的不确定度或变异程度来表示综合评价的效果,即不可信度代表了综合评价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要度量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波动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各省在一个时期内综合排位的波动,用评价期间内最高排位和最低排位之间的差额,反映各省在此期间内排位的最大波动幅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个极差反映排位波动的能力与评价期间的长短有关,其公式可表示为:

ΔΡ=P u -P l P u 是评价期内最高排位,P l 是评价期内最低排位。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评价期间内出现波动变化,很多省份的排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而是出现波动上升或波动下降等比较复杂的变化,这种波动变化难以用排位的极限波动来全面衡量,可以借鉴评价经济预测模型效果的变异系数指标来测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波动的变异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δ=

MSE / p

=1

n

∑n i =1

(p i - p 2)2

·1

1

n ∑n

i =1

p i

这里p i 是第i 年的综合竞争力排位,n 是测评期的长度,δ是测评期间排位波动的变异程度。

[参 考 文 献]

[1]唐小我,等.现代组合预测和组合投资决策方法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国力的概念分析[EB /O L ].中国网,

2003-03-19.

83

 第1期黄茂兴,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的方法研究

84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3]樊纲.论竞争力———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J].管理世界,1998(3).

[4]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李闽榕.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6(5).

(责任编辑:林日杖)

On the Methods of Evaluation and Forecasting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in China

HUANG Mao-xing,LI Min-rong

(College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 hou350108,China)

A bstract: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 economy and current marketing.Just as all the o ther economy factors,it can be evaluated and fo recasted.At present,although forecasting research on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is a virgin soil,it has show ed the new development aera to economic fo recasting research in China.This pa-per,in via of evaluation and fo recasting methods,analy ses the foundation of indexs system and forecasting method on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and estimates the effects of evaluation and forecast-ing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Key words:province,overall competitiveness,index sy stem,fo recasting

(上接第76页)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of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in China

LI Jian-ping,HUANG Mao-x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 bstract:Provinci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special pattern of region economy.Studying provincial economy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 n economy.In o rder to ex amine the provincial eco nomy deeply,w e w ill not only analy se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completely,sci-entifically and impersonally,but also need to hol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and find the right w ays and methods to advance com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so that w 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accordings to decision-making and development plan in promoting com petitiveness of provincial economy.

Key words:province;overall com petitiveness;rule;path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建设项目经济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包括《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三个文件。它已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于2006年7月3日以发改投资 [2006]1325号文批准发布,要求在开展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使用,这是我国投资建设、工程咨询和工程建设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笔者结合从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践对《方法与参数》作如下解读。 一、《方法与参数》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配套文件,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已无必要”错误观点的矫正。 1、过去我国实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经济评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致力于作表面文章以谋求项目的“可批性”,对于经济评价的主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反而不够深入,投资效果不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以贯彻“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决策权的下放,增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谨慎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企业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对1993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它对于审批制项目经济评价起着规范的作用,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则起着参考文献的作用,“对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执行;对于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核准机关或备案机关以及投资者的要求,选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参数”。同时,十分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评价工作的影响,强调“项目评价人员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进行定期测算、动态调整、适时发布”。 2、《方法与参数》借鉴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英国财政部等机构发布的经济评价指导手册和研究成果,表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仍是必要的,并且仍然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具体内容也有许多改进之处,一方面充分吸取了国内外经济评价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并明确了过去实践中的模糊观点;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评价与国家财税制度相匹配,经济评价工作更具操作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在“总则”部分除了对经济评价的目的,作用、适用范围,评价原则、项目计算期和价格体系进行说明外,重点论述了建设项目的不同分类方法,并指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及侧重点,应根据项目性质、项目目标、项目投资者、项目财务主体以及项目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程度等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深度,应根据项目决策工作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确定”,表明经济评价工作应按需而取。 2、强化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的准确性对于提高项目经济评价结论准确性的重要性,专门安排独立章节对此进行分析,细化并补充了财务费用流和效益流的识别和估算方法,强调项目目标

《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 第三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 第四章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与成本费用估算 第五章房地产开发项目收入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六章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评价 第七章房地产开发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第八章房地产开发项目方案比选 第九章房地产开发项目综合评价 第一章总则(第六章) 第一条房地产开发项目(以下简称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是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房地产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为了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减少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质量,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房地产项目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运用微观效益分析与宏观效益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经济评价工作。 第三条在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中,按照房地产项目未来获取收益的方式,可将房地产项目主要分为下列类型: 一、出售型房地产项目。此类房地产项目以预售或开发完成后出售的方式得到收入、回收开发资金"、获取开发收益,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二、出租到房地产项目。此类房地产项目以预租或开发完成后出租的方式得到收入、回收开发资金、获取开发收益,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三、混合型房地产项目。此类房地产项目以预售、预租或开发完成后出售、出租、自 营的各种组合方式得到收入、回收开发资金、获取开发收益,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第四条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综合评价。对于一般的房地产项目只 需进行财务评价;对于重大的、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房地产项目,如经济开发区项目、成片开发项目,在作出决策前应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条财务评价应根据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计算房地产项目的财务收人和财务支出,分析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资金平衡状况,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第六条综合评价应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计算房地产项目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效益和费用,考察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净贡献,判断项目的社会经济合理性。 第七条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应在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资与成本费用估算、房地产项目收入估算与资金筹措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应注意对房地产项目进行不确定分析和多方案比选。 第八条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的结论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商服务,作为房地产开发商投 资决策的依据;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服务,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审批房地产项目的依据;可以为金融机构服务,作为金融机构审查贷款可行性的依据。 第九条本方法适用于第三条所述各类房地产项目。其他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也可参照本方法使用。 房地产项目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对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结论的正确 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要求经济评价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以便在进行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回篇首) 第二章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 第十一条开发商和经济评价人员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调查,了解房地产市场的过去和 现状,把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动态,预测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依此分析房地

论中国传统经济

论中国传统经济的农业、手工业、商业 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中,是指以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人自然经济。这种结构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存续了2000多年。而对于产业关系,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业,士农工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关系,是中外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并对此有了深入的研究。 而这种经济结构是怎样的?认识其对了解中国传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农业 1、经营单位与经营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自战国至近代以前二千多年间,农业的经营形成以家庭或农户为经营单位,经营规模较小。除有大量小自耕农外,更多的无地或少地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据有关资料表明:地主阶级占有的全国50%的耕地中,除其中10%的土地由自己经营外,其余90%的土地分成若干小块租给贫苦农民耕种。而且,中国的富农占人口比例很小,完全由自己经营的富农则更是少数。真正雇有长工自己经营其所拥有全部地产的只是极少数的地主、富农家庭。而且,在出租土地的地主中,大部分人也不是完全脱离经营,而是将大部分土地租出之外,留下大致相当于一般农民经营规模的土地由自己经营,并且通常自己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不仅没有自己所有的土地,也不独立经营土地的雇农也很少。不作为独立经营者,单纯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的雇农仅占农村人口的10%。 值得指出的是,不大富有的自耕农很少能够通过购买土地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多子平均析产的继承制度会使其所拥有的土地一代一代地缩小。在永佃制下,土地经营权的继承也同样实行多子平均析产,从而也会使土地经营权趋于分散。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当时生产条件,地主的利益是按农民家庭的劳动力情况较为平均地分配土地的经营权,即将土地较为平均地分散地租给小农家庭。 总之,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很小。一般每个农户仅经营10到20亩土地。由于土地经营权的分布更为平均,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作为经营单位的农户对家庭之外劳动力的需要较小。而且,对于中国一般的小农家庭而言,少量的季节性超额劳动力需求通常是通过与大体相同的其他小农家庭换工解决的。 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曾为西方一些学者所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欧洲农业经营规模最小的是德国的巴登地区,那里的小农田最普遍,每个农户平均经营面积为3.6公顷(约合58.68亩)。在德国,2公顷(约32.6亩)以下小规模农场便被认为“太小到不能供养自身。”另据日本调查,在1934年的日本,农户经营规模在3町5反(合56亩)以下的稻作经营必然亏本,他们认为合理的经营规模是5町(合80亩)。与之相比,中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更显狭小。 2、土地租佃关系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租佃关系在发展,大致经历了依附农租佃制、分成租契约租佃制和定额租契约租佃制三个时期。 (1)依附农租佃制时期(战国之隋以前) 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租佃制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但在秦以前还只是稀疏的存在,当时,封建地主大都是采取自营形式,役使庶子,庸奴和奴婢从事生产。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土地兼并盛行,自耕农大量破产,地主通过正常途径和非正常途径出租土地,封建租佃制在一定时间有了较快发展,但又很快受到封建政权的压制。 西汉政权从与封建地主争夺自耕农出发,把除豪强,抑兼并作为西汉政权的一贯政策,遭刺史巡行郡国,查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情况。在此时期,租佃制仍处于初级阶段。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三)主要由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两部分组成。其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主要由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各指标的标准参考值组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包括总则、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财务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方案经济必选、改扩建项目与并购项目经济评价特点、部分行业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综合起来看,根据方法与参数三中的有关规定,需要对于“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教材的内容做以下调整: 一、流动资金的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方法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周转次数的计算: 各类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最低周转天数参照同类企业的平均周转天数并结合项目特点确定,或按部门(行业)规定,在确定最低周转天数时应考虑储存天数、在途天数,并考虑适当的保险系数。

2. 流动资产的估算。 (1)存货的估算。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为简化计算,项目评价中仅考虑外购原材料、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并分项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2)应收账款估算。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尚未收回的资金,计算公式为: (3)预付账款估算。预付账款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类材料、半成品或服务所预先支付的款项,计算公式为: (4)现金需要量估算。项目流动资金中的现金是指为维持正常生产运营必须预留的货币资金,计算公式为: 3. 流动负债估算。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得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读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作者:朱先刚专业:环境工程学号:099044174 文化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现在已经被很多人重视,不同的经济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呈现出不一样的经济。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存的一个国家,其文化的深厚可想而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也使不容置疑的。五千年的历程,我们从先代那里继承并发展形成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地方是有助于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形成了一些对当代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的部分,同时这份文化由于根深蒂固性我们的思维很难转变过来。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香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当中很深刻指出了我们的文化中的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部分。 在郎教授看来我们的文化的有三大劣根性—— ①浮躁②投机取巧的心态③思维方式的僵化 同时我们文化里大爱文化的“潜藏性”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发展。 从古到今,我们这个民族比较浮躁,喜欢投机取巧,人们不喜欢踏踏实实的去干一件事,我们很喜欢期待着奇迹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典型的就是赤壁之战,且不说它

的真实性,虽然经过了文学家的渲染显得有些夸张,但是还是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浮躁心理,因为一个文学著作的灵感是来自于现实的世界,文学著作有时是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某种向往,我们期待奇迹的发生,就如在冬天里在湖北这个基本不可能没有东风的地区期待东风一样。还有我们有很多的谚语,“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宰牛刀”等,从中我们都能看出我们的浮躁心理。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的不自信的一面,我们很少去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好一件事,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很强烈,产品的更新亦是很快,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够有足够的自信去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企业就会被淘汰,我们需要相信自己,我们不可以对顾客说“不”!然而这种不自信是来自于我么的浮躁,我们不喜欢做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我们有十拿九稳,但是我们更应该做到十拿十稳,也很需要做到这一点。如果做到这一点,企业在竞争中的风险将大大降低,也就会增大我们的竞争力。 对于浮躁,我们还表现在我们的和多人喜欢跟潮流走,我们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有“一窝蜂”现象,如果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产业,大家很容易跟风走。比如说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时期,在岭南荔枝的产量比较少,但是市场的需求量确实很大,供不应求,当时就有人发现这一现象,就开始种植,最后成为闻名当地的“荔枝大王”。当“荔枝大王”成功后,当地的老百姓也向他学习,种植荔枝,在几年的时间里,当地荔枝种植面积增加了十几倍。最终导致“荔枝大王”也破产,老百姓也没赚到钱。还有在80年代各地竞相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导致了大规模的重复建设,由此而引发的彩电大

(财务知识)第三章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最全版

(财务知识)第三章经济效益评价 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掌握每壹种方法的含义、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判断准则以及其优缺点。 第壹节静态评价方法 ? 静态评价: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 一、 投资回收期 1. 含义 指项目投产后,以每年取得的净收益(包括利润和折旧),将全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流动资金)回收所需的时间。 注意:规定从建设开始年算起。 2. 计算公式 ? Σ(CI-CO )t =0(3-1) 式中:现金流入CI —cashinflow 现金流出CO —cashoutflow ? P t =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 P t =投资总额/年净收益(年收益相等) 3. 适用范围 用于判断独立型方案是否可行。 4. 判断准则 当P t ≤Pc ,则方案可行; 反之P t >Pc ,则方案不可行。 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评价技术方案,反映了初始投资得到补偿的速度。 例1:某拟建项目P t ? 影响基准投资回收期的因素(P41); ? 投资回收期的优缺点(特点)。 二、 投资收益率(投资效果系数) 1. 含义 是工程项目投产后每年取得的净收益和总投资额之比。 表示单位投资所能获得的年净收益。 2. 计算公式 R`a =H m ∕K 0×100% 3. 适用范围 判断独立型方案是否可行。 4. 判断准则 当R`a ≥Rc ,方案可行; 反之R`a K 01;C`01>C`02 3. 适用范围 多方案选优。 注意:必须满足方案可比的前提条件: (1)产出相等;(2)寿命相等。 4. 判断准则 当P a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8高考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2018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 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 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3.据此表可以得出() 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4.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 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5.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 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6.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 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 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 加剧了土地兼并 C. 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 刺激了人口南迁 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 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 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 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 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经济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由于地里环境的因素,农耕自然经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三代时期,农耕也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华的农耕文明早就在河流相交的三角地带黄河中游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耕经济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这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别之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正是这样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持续性,它独自创发,慢慢形成,历久弥坚,从未中断,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古老的,但却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而为世界所罕见。除少数行商走贩和从事“宦游”的士子外,大多数汉人,尤其是农民,终身固着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如果没有极端严重的灾荒和战乱,一般是不愿脱离故土的。由于人员少有迁徙,商品生产和流通规模有限,从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村乡社,便世世代代得以保存。这种可变性少的农耕经济,求延续、重稳定的特征,影响产生的中国文化就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延续力。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农耕经济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多元成分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歉收并蓄的包容性格。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社会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也多有差异,因此,古代中国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如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等。这种不同区域文化的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结构,然而随着中国农耕经济的周边发展,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格,又促使这些区域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将相辉映,增添异彩。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的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使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从纵的方面讲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从横的方面讲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从历史发展看,中国经济在三代时是原始协作式农业自然经济,秦汉至明清则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至近代始出现农业与工商业并存的

第四章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练习题

第四章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练习题 例一: 现有A,B,C三个互斥方案,其寿命期均为16年,规模大体接近,各方案的净现金流量见表如下,试用净现值法选择出最佳方案,已知i=10% 例二 某项目有四个方案,甲方案财务净现值NPV=200万元,投资现值Ip=3000万元,乙方案NPV=180万元,Ip=2000万元,丙方案NPV=150万元,Ip=3000万元,丁方案NPV=200万元,Ip=2000万元,据此条件,项目的最好方案是哪一个? 例三 某建设项目有三个设计方案,其寿命期均为10年,各方案的初始投资和年净收益见表如下,试选择最佳方案(已知ⅰc=10%),请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增量内部收益率分别计算之 例四 某项目A,B两种不同的工艺设计方案,均能满足同样的生产技术需要,其有关费用支出如下表所示,(1)、试用费用现值比较法选择最佳方案,(2)、用年费用比较法选择最佳方案已知ⅰc=10% A,B两方案费用支出表单位:万元

例五 某建设项目有A,B两个方案,其净现金流量情况如下表所示,若ⅰc=10%,(1)试用年值法对方案进行比选,(2)试用最小公倍数法对方案进行比选。 例六 某公司选择施工机械,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基准收益率为10%,设备方案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进行方案比较 例七

例八 为了满足运输要求,有关部门分别提出要在某两地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和(或)一条公路。只上一个项目时的净现金流量如表8-1所示,若两个项目都上,由于货运分流的影响,两项目都将减少净收益,其净现金流量如表8-2。当ⅰc=10%时,应如何选择? 表8-1只上一个项目时的净现金流量表单位:百万元 例九 已知某企业拟购买一台设备,现有两种规格供选择,设备A的购置费为5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15万元,设备B的购置费为7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10万元,两种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使用寿命相同,且期末均无残值,(1)试用增量投资收益率法选择最优方案。(2)采用增量投资回收期法比选方案,基准投资回收期为5年。(3)采用年折算费用法比选方案(基准投资收益率为15%) 例十 某大型零售业公司有足够资金在A城和B城各建一座大型仓储超市,在A 城有3个可行地点A1,A2,A3供选择,在B城有2个可行地点B1,B2供选择,根据各地人流量、购买力、工资水平、相关税费等资料,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如下表

第1章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附件: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中的主要内容一、流动资金的估算 流动资金估算方法可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或分项详细估算法。分项详细估算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现金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 流动资金本年增加额=本年流动资金—上年流动资金 1. 周转次数的计算: 周转次数=360天/最低周转天数 各类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最低周转天数参照同类企业的平均周转天数并结合项目特点确定,或按部门(行业)规定,在确定最低周转天数时应考虑储存天数、在途天数,并考虑适当的保险系数。 2. 流动资产的估算。 (1)存货的估算。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为简化计算,项目评价中仅考虑外购原材料、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并分项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存货=外购原材料、燃料+其他材料+在产品+产成品 外购原材料、燃料=年外购原材料、燃料费用/分项周转次数 其他材料=年其他材料费用/其他材料周转次数 在产品=(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年工资及福利费 +年修理费+年其他制造费用)/在产品周转次数 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营业费用)/产成品周转次数 其他制造费用是指由制造费用中扣除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后的其余部分。 (2)应收账款估算。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尚未收回的资金,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3)预付账款估算。预付账款是指企业为购买各类材料、半成品或服务所预先支付的款项,计算公式为: 预付账款=外购商品或服务年费用金额/预付账款周转次数(4)现金需要量估算。项目流动资金中的现金是指为维持正常生产运营必须预留的货币资金,计算公式为: 现金=(年工资及福利费+年其他费用)/现金周转次数 年其他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 —(以上三项费用中所含的工资及福利费、 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 3. 流动负债估算。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得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

4-经济性评价方法2

4.2 相对评价指标和方法136 4.2.1 费用现值和费用年值(参见P125页相关内容。)136 4.2.2 差额净现值136 4.2.3 差额内部收益率( IRR)139 1.概念139 2.差额内部收益率法的判别准则140 3.净现值、差额内部收益率和内部收益率间的关系140 4.投资额相等时,方案选优的判别准则(参照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 法)143 5.指标评价144 4.2.4 差额投资回收期144 4.2.5 差额投资收益率146 4.2.6 对差额指标的综述146 4.3 不同类型技术方案的比较和选择147 4.3.1 独立型方案的选择147 1.无(资金)资源限制条件下独立方案的选择147 2.资源限制条件下独立方案的选择148 4.3.2 互斥型方案的比较和选择153 1.计算期相同的互斥方案的比较与选择153 2.计算期不同的互斥方案的比较和选择153 3.计算期无限长的互斥方案的比较和选择163 4.3.3 相关型(混合型)方案的比较和选择164 1. 混合项目方案群的互斥化法165 2. 差量效率指标排序法(千住一伏见一中村方法)165 3. 存在不可避免的混合型项目方案群选优167

4.2 相对评价指标和方法 ● 相对经济效益评价的概念和常用指标 绝对经济效益评价是判断方案本身是否可行,相对经济效益评价是在多方安中选优。相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差额收益类和差额费用类。 收益类以收益最大原则择优。费用类以费用最小原则择优。 费用类相对经济效益指标有:费用现值、费用年值; 收益类相对经济效益指标有:差额净现值、差额内部收益率、差额投资回收期、差额投资收益率等。 ● 增量分析法的总体思想 但不管是收益类指标还是费用类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时所用的方法都是增量分析法。下面首先介绍增量分析法的总体思想,具体的差额评价指标的应用在随后展开。 现在考虑一种最简单的情形,比较投资额不等但寿命期相等的两个方案。假定投资额小的方案为A ,投资额大的方案为B 。那么A 和B 的比较,其实就是看B 相对于A 追加的投资B A K K -所带来的增量收益B A B B -,是否划算。如果划算,那么就选择B ,就是选投资额大的方案。如果不划算就选A ,也就是投资额小的方案。 所谓增量分析法就是通过评价B 和A 的差额现金流量(增量净现金流量),来评价增量投资经济效果的方法。常用的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费用年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都可用于增量分析。 4.2.1 费用现值和费用年值(参见P125页相关内容。) 4.2.2 差额净现值 例4-15:某项目有A 、B 、C 三个方案,它们均能满足同样的需要,其费用数据如下表4-11。基准折现率10%,试用费用现值法确定最优方案。 表4-11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一)

麦迪森对中国传统经济的评价及有关评论(一) 安格斯·麦迪森着,楚序平、吴湘松译《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该书卷首有“总结与结论”。下分四章:第一章“封建帝国时期中国经济的纵横向发展”,第二章“经济衰退与外来侮辱时期,1820—1849”,第三章“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活力”,第四章“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展望”。在这以后有6个附录。本文是该书“总结与结论”部分和第一章的摘录、香港学者梁格力的评论摘录,并附以摘录者的一些意见。一、一千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摘自“总结与结论”)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它在科学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方面都比欧洲出色。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欧洲在实际收入和科学技术能力方面逐渐超过了中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期,当世界范围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时,中国的经济实际上却衰退了。(P11)在1820年至1952年间,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产值增加了八倍,世界人均收入增加了2.6倍。美国人均收入增加了8倍,欧洲人均收入增加了4倍,日本增加了3倍。在除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里,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而在中国,人均产值实际上还下降了。中国在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比例从三分之一下降到二十分之一,它的实际人均收入已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P14—15)从1952年到1978年,经济增长的速度非常明显,国内生产单位增加了三倍,人均收入增加了8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由10%增加到35%。经济活动的加快主要是因为大量的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资本总额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劳动力投入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还要快。由于教育和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得到了改善。然而,整个生产力的水平面还是不容乐观。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尤其在欧洲和日本,这是一个繁荣的时期。中国尽管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当时整个世界经济相比,还是显得慢了一些。(P16—17)由于改革时期的成功政策,中国的人均收入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这比其他任何亚洲国家(除韩国外)都要增长得快,比欧美国家每年1.5%的速度好多了,是世界平均速度的六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升到二分之一,它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5%上升到10%,这使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国。(P18)……预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放慢,由每年7.5%降到6%,而它的人均增长率将降到大约4.5%。……以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中国到2015年时可能会达到美国现在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7%,人均收入大致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到时,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P19)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但是,它在世界经济中以及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无疑将大大提高。 二、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摘自第一章)从八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大的变迁,其重心移到了南方。在八世纪,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北方,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小米。到了十三世纪末,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长江以南地区,农作物主要是水稻。(P23)一般认为宋朝是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时期,而在宋以后的五百年里(除了有某些间断外),主要特征是横向发展。(P24)在该章第二节“经济发展的特征”中,作者认为,在宋朝,中国经济出现了强劲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为:(1)人口在大幅度的增长,从初期的5500万左右上升到末期的1亿左右。(2)地区经济中心的转移,长江以南水稻种植区的人口大幅度上升,而北方干旱农业地区的重要性急剧下降。(3)木板印刷术和纸的发明使带有插图的书籍从十世纪开始就能够大范围地传播开来。(4)国内贸易繁荣,销往市场的农副产品增多。(5)南宋开始改进轮船运输业和造船业。作者认为以下一些观点夸大了宋朝所取得的成就:1、认为南宋时城市人口已上升到总人口的1/5;2、宋朝发生了“早期工业革命”;3、宋朝出现了一个“全国性大米市场”;4、更南的地区两季或三季水稻已相当普遍。(P32—36)作者的结论是:……假定欧洲和中国公元一世纪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到了宋朝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欧洲已大大落后于中国的水平了。我认为宋朝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3。从十

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含义、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判断准则以及其优缺点。 第一节静态评价方法 ?静态评价:不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 一、投资回收期 1.含义 指项目投产后,以每年取得的净收益(包括利润和折旧),将全部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方向调节税和流动资金)回收所需的时间。 注意:规定从建设开始年算起。 2.计算公式 ?Σ(CI-CO)t=0 (3-1) 式中:现金流入CI—cash inflow 现金流出CO—cash outflow ?P 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年份数—1+(上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当年净现金流量) ?P t =投资总额/年净收益(年收益相等) 3.适用范围 用于判断独立型方案是否可行。 4.判断准则 当P t≤P c,则方案可行; 反之P t>P c,则方案不可行。 用投资回收期的长短来评价技术方案,反映了初始投资得到补偿的速度。 例1:某拟建项目P t=8 ?影响基准投资回收期的因素(P41); ?投资回收期的优缺点(特点)。 二、投资收益率(投资效果系数) 1.含义 是工程项目投产后每年取得的净收益与总投资额之比。 表示单位投资所能获得的年净收益。 2.计算公式 R`a=H m∕K0×100% 3.适用范围 判断独立型方案是否可行。 4 .判断准则 当R`a≥R c,方案可行; 反之R`aK 01;C`01>C`02 3.适用范围 多方案选优。 注意:必须满足方案可比的前提条件: (1)产出相等;(2)寿命相等。 4.判断准则 当P a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解读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包括《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若干规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三个文件。它已由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于2006年7月3日以发改投资 [2006]1325号文批准发布,要求在开展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使用,这是我国投资建设、工程咨询和工程建设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笔者结合从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践对《方法与参数》作如下解读。 一、《方法与参数》是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一个配套文件,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评价工作已无必要”错误观点的矫正。 1、过去我国实行不分投资主体、不分资金来源、不分项目性质,一律按投资规模大小分别由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审批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企业没有投资自主权,经济评价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致力于作表面文章以谋求项目的“可批性”,对于经济评价的主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反而不够深入,投资效果不好。《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以贯彻“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基本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决策权的下放,增强了企业投资决策的谨慎程度,甚至导致一些企业无所适从,迫切需要相关指导性文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对1993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进行了修订。它对于审批制项目经济评价起着规范的作用,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则起着参考文献的作用,“对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应根据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参数》执行;对于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可根据核准机关或备案机关以及投资者的要求,选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参数”。同时,十分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评价工作的影响,强调“项目评价人员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项目经济评价参数“应进行定期测算、动态调整、适时发布”。

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 劳动工具的改进; 2. 徭役沉重; 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 4. 水利。 4. 天灾。 神农的传说 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h ù 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 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的进步: 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⑵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 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 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沉重的力役 1. 如何看待徭役: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完整word版)经济评价模板

7经济评价7.1 评价依据和方法 7.1.1 评价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颁发; 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运输部“交规划发[2010]178号”颁发; 3、《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建标[2010]106号”颁发。 7.1.2 评价方法 本章将对拟建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费用分析,从合理配置国家资源的角度,研究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国家的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本项目经济效益费用分析采用“有项目”情况和“无项目”情况对比的方法(简称“有无对比法”),即拟建项目及相关路网在“有项目”与“无项目”情况下的运输费用之差,以计算经济评价指标。“有项目”是指所研究的运输系统为满足运输需求而拟建的项目在实施后将要发生的情况。“无项目”是指不实施拟建项目,现有运输系统在计算期内将要发生的情况。本项目并未设置收费站,因此不包括财务分析。

7.2 评价方案设定 7.2.1 评价内容 本报告针对项目推荐方案进行经济评价,路线实际修建里程全长32.721公里,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项目总投资32478.4665万元。 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包括如下内容: 1、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划分、识别进行鉴定、分析与评价; 2、对计算费用和效益采用的影子价格及其国家参数进行鉴定与评价; 3、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数值的调整进行分析与评价; 4、对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报表进行分析和评价; 5、对国民经济效益指标的评价; 6、对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的评价; 7、对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评价; 8、综合评价与结论建议。 7.2.2 经济评价指标 经济评价衡量的指标有经济净现值(ENPV)、内部收益率(EIRR)、投资回收期(N)及经济效益费用比(R BC)等。 1、经济净现值(ENPV) 经济净现值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的绝对指标(价值指标)。它是用社会折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建设基年的现值之和,其经济涵义是在整个计算期内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当ENPV>0时,表明项目评价期内总收益大于总费用,可以得到以现值计算的社会盈余,项目可行。 2、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