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有理真分式部分分式分解的证明及系数公式

有理真分式部分分式分解的证明及系数公式

有理真分式部分分式分解的证明及系数公式
有理真分式部分分式分解的证明及系数公式

3.5力的分解04(三角形定则、唯一解)

力的分解 (2课时) 刘玉平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三角形定则作图并计算.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若干。细绳套、橡皮筋若干,图钉、白纸、长塑料板、铁块、能活动的木板等. 教学过程 进行新课 一、矢量相加的法则 问题: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凡是矢量在合成与分解时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 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到三角形定则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 1、F 2与它们的合力F 之间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这个平行四边形中有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故可将平行四边形定则简化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将两分力首尾相接,则从总的起点指向总的末端点的有向线段表示这两个力的合力.如图所示. 两共点力F 1、F 2的合力F 与它们的夹角θ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和圆表示. 合力F 以O 为起点,以用力F 2的大小为半径的圆周上的点为终点,可知.F F F |F F |2121+≤≤- 关于三角形定则有以下几点说明: 1.三角形定则只是一种运算方法,各有向线段的起点并不是该力的作用点.但各有向线段的方向一定与对应力的方向相同,长度也和对应力的

力的分解教案

第六节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 1.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2.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教法建议 一、关于力的分解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

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力的分解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 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 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 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 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图1所示,用两根绳将 木块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对 木块的拉力分别是F1、F2;也 可以用一根绳子把木块悬挂起

学生分析课题力的分解

课题:《力的分解》 执教:山东聊城第一中学郝书香 一、教学任务 1、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五节《力的分解》,课时1节课 2、教材文本的分析 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分解,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高考说明的要求是:矢量与标量是一级,力的分解是二级。一级的要求是: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二级的要求是: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初中学过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但对有一定夹角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没有学。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及主要内容:力的分解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课被安排在三种性质的力及力的合成之后,是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深化,通过学习《力的分解》这节课,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遵循的定则,矢量遵守的定则有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一步了解矢量和标量,通过体验、探究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使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分解的根据,并能分析解决日常生活的一些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物理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探究,使学生逐步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关键:让学生体验分析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并会计算分力,解决生活中的实例。 3、学生分析 对学生的分析往往大家不重视,因此我多讲一些。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相比初中高中教材的难度、物理要求的差别、物理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差别、物理学习方法的差别、物理数学要求的差别、学生知识面、观察思考的差别及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比如物理知识从初中到高中有了很大的飞越: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标量到矢量、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因此,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应用它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论证的能力提高了很多,比如高中的物理概念除了需要知道定义、公式、单位还必须知道并理解为什么这样定义、物理意义、使用条件、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矢量等,在学习规律时,既要介绍规律的使用条件,又要介绍它的物理意义。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及物理意义,可以用来解决同一力学问题,要达到正确运用,必须弄清这些规律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因此,高中物理老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事实求是的制定教学的进度、难度、容量,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一切为让学生学会会学负责,一切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思维的积极性负责,所以,根据这些情况,有一些难点一定要淡化,敢于舍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处理复杂力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节实际,我设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到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无条件限制下可以有无数组解。 ②知道具体情况中力要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求解。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面对的是襄阳五中高一的新生,他们在知识储备上已经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在能力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心理上对探究物理知识有一定的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实验基础。 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同时还穿插了,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在学生的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体验式学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车子陷入泥坑,现在只有绳子和树,怎样凭一己之力将车子拉出来呢?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可行一种的方法。我引入这样一个有趣力的分解现象,并不急于马上给学生解答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到。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设谜题的方式,使自己的课堂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一物理 力的分解知识点

1.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一个力的作用代替几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等效力”(合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运用“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 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 ≤F合≤F1+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2、力的分解 (1)分解原则,要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例:下图中小球重力的分解: (2)基本类型: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②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③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④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3)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值的规律: ①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两分力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F sinα

②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2与合力F垂直,如图所示,F2的最小值为:F2min=F1sinα ③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2取最小值的条件是:已知大小的分力F1与合力F同方向,F2的最小值为|F-F1| 3、正交分解法: 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分解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的步骤: (1)首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确定正方向 (2)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确定的正方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用正、负号表示了被正交分解的力的分力的方向(3)求在x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x合和在y轴上的各分力的代数和Fy合 (4)求合力的大小 合力的方向:(为合力F与x轴的夹角) 点评: 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4、解题方法技巧 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常用以下方法: (1)作图法:按力的图示作出平行四边形,然后量出线段的长度并找出方向。 (2)计算法:先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求解。 (3)正交分解法:将各力沿相互垂直的方向先分解,然后求出两正交方向上的合力,再合成。 注意: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因此,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受到的力。 例1、如图甲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解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乙,它是一个菱形,我们可以利用其对角线垂直平分,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 合力与F1、F2的夹角均为30°.

力的分解(高考试题)

1.(1998年·全国)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 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 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重量,则最先断的绳 A .必定是OA B .必定是OB C .必定是OC D .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C 2.(2002年·上海春招)轻轨“明珠线”的建成,缓解了徐家汇地区交通拥挤状况.请在 图上画出拱形梁在A 点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拱形桥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A 点受力如图所示;形成较大的跨度空间 提示:依据力分解原理,拱形梁在A 处所受力的方向应为切向.这种桥梁的优点 是,梁身所受的力通过切向传递.最终将受力传递给桥墩,同时形成较大的跨度空间. 训练试题 3.一般大桥都有很长的引桥,其主要目的是 A .减小摩擦力 B .减小正压力 C .减小下滑分力 D .使桥型美观 提示:引桥长则坡度小,即斜面倾角很小,从而减小汽车重力的下滑分力. 4.如图所示,木块m 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增大一些,m 仍然相对斜面静止, 则木块对斜面的压力F N 和摩擦力F f 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 .F N 和F f 都增大 B .F N 减小,F f 增大 C .F N 增大,F f 减小 D .F N 和F f 都减小 5.重力为G 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将重力G 分解为垂直斜面 向下的力F 2和平行斜面向下的力F 1,那么 A .F 2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B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方向与F 2方向相同 C .F 1就是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D .物体受到重力、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静摩擦力、F 1和F 2共五个力的作用 6.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B .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重力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7.一个已知力F =10N ,把F 分解为F 1和F 2两个分力,已知分力F 1与F 夹角为30°,则F 2的大小 A .一定小于10N B .可能等于10N C .可能大于10N D .最小等于5N 8.如图所示,将一个力F 分解为两个力,其中一个力F 1的方向与力F 的夹角为α, 另一个力的大小为F 2,关于力F 的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F 2=F sin α时,有唯一解 B .若F 2>F 时,有唯一解 C .若F 2μmg D .不能确定

力的分解讲义

力的分解讲义 任务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明确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会分析一个已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3.学会用正交分解法分解力,并在此基础上求合力。 4.知道矢量和标量,知道矢量和标量运算的一般法则。 5.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 一.力的分解 1.求一个已知力的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同样遵守。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F2。 3.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力的进行分解。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切矢量(如力、位移等)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由两个矢量与它们的合矢量组成一个三角形,从而求出合矢量,这个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三.矢量与标量 1.矢量:大小方向,相加时遵从或。 2.标量:大小方向,求和时按照。 活动探究: 一.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不唯一,在实际问题中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分力是对原来这个力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换,受力物体不应随力的分解而转移。 探究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力只能分解成惟一确定的一对分力 B.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C.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则另一个分力有确定值 D.已知一个力和它的两个分力方向,则两分力有确定值 二.力的分解的解法 1.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⑴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⑵ 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⑶ 根据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探究2: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按力的作用效果将重力 1 θ

三角函数知识点和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2、如下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则∠A 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 可换成∠B):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4、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5、0°、30°、45°、6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重要) 6、正弦、余弦的增减性: 当0°≤α≤90°时,si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7、正切、余切的增减性: A 90B 90∠-?=∠? =∠+∠得由B A 对边 邻边 C A 90B 90∠-?=∠? =∠+∠得由B A

当0°<α<90°时,tan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t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力的分解唯一性的讨论 把一个已知力F进行分解,对两个分力进行限制,如果能够成三角形,说明有解。 1。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求两个分力的大小时,有唯一解。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有唯一解。 3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求两个分力的方向时,其分解不惟一。 (1)若构不成三角形,则无解 (2)若能够成三角形,则在平面内有两个解 4已知一个分力F2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1的方向,求这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时,其分解方法可能惟一,也可能不惟一。 (1)若F2=Fsin θ时,有唯一解。 (2)若F>F2>Fsin θ时,有两个解。

(3)若F2>F时,有唯一解。 (4)若F2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力的分解

5 力的分解 整体设计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力的合成规律也是力的分解规律,力的合成中已知两个分力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唯一的,求出的合力也是唯一的.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则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有无数个解.本节内容就是利用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力的. 矢量相加法则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二者的一致性.力的分解也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矢量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电场的叠加、带电离子在电场中运动这些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矢量相加法则. 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间的确定. 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2.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时间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计算. 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若干,细绳套、橡皮筋若干,图钉、白纸、长塑料板、铁块、能活动的木板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多个力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想一下,为什么有时人们不用一个力去做而要用多个力来做呢?使用吊车的时候大家观察一下钓钩是不是用一根钢丝吊着?如图3-5-1. 课件展示:

《力的分解》教案

说课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力的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学情分析: 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知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在具体问题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论联系实生活实际的能力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正确理解分力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并计算。 ②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向的原则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实际需要进行力的分解。 过程与方法: ①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 ②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的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 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五教法和学法 情景激发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提供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动手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给学生演示细绳悬挂铁球并随着角度的增大而断掉的实验。 2.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结果却是一名弱小女子拉动了两个“大力士”。 不急于马上给学生解答。在课前设置这两个谜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