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几个问题

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几个问题

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几个问题
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几个问题

关于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几个问题唐利国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敌后游击战的研究,近几年才刚刚起步。现有的几篇文章,主要是全面地介绍其发展情况,而一些具体的问题,尚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拟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国民党何时决定采用游击战;二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民党军队游击战的发展情况;三是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游击战最初决策于何时

论者一般以1937年冬汉口军事会议上蒋介石采纳白崇禧关

于开展游击战的建议,为国民党军决定采用游击战的开始。1这种

看法并不十分准确。事实上在此之前,蒋介石已经注意到游击战的应用。

七七事变之后,1937年7月31日,蒋电令察哈尔省主席刘汝

明,告以平津失陷,须在敌后破坏铁路,扰乱敌人。o1937年8月2

日,蒋指示参谋本部:“对于各地敌军后方预先编组别动队,散伏便

衣队于社会”,对敌人进行欺骗与破坏活动。?9月15日,蒋指示甘189

1

o

?吴伯卿,林养志:《中国现代史资料丛编》第十集《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一)》,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以下简称《作战经过》),第二册,第182页。参见:韩信夫:《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民国档案》1990年第1期;赵万钧:《国共两党的两种抗日游击战》,《党史理论》1994年第10期。

省代主席贺耀祖组织宁青与绥远部队“游击阻敌”。1这些材料,证

明蒋介石在抗战初发之际已经注意到游击战的运用。他把游击战看作是牵制消耗敌人,保存自身战斗力,维持持久战的一种手段。他在11月7日的日记中写到:“保存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耗战斗力,维持一时体面,两相比较,当以前者为重也。此时,各战区应

发动游击战,使敌于占领地区疲于奔命也。”o他这种思想,在另一

份电文中也有体现,他写到:“以后作战,应多用柔性游击战。避实

击虚,务保持战斗持久力为要。”

?可以断定,在汉口会议之前,蒋介石已经开始命令有关人员准备发动游击战了。实况如蒋纬国主编的战史所写:“抗战初起,军委已叠令各战区重视游击战。当日军进攻时,扰其侧翼与后方,破坏

交通;敌人占领后,主力转移,亦留置部队于敌后游击。”?在汉口

会议决定于山西加强兵力、开展游击之前,最早沦陷的河北已经开始了游击战。第一战区的主力于1937年9月调往晋东,乃于河北留置游击部队,委吕正操为独立第一游击支队司令,李福和为独立第二游击支队司令,孙殿英为冀西游击司令,军委会又任命张荫梧

为河北民团总指挥。

?其实,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民党已经考虑采用游击战作为抗日的手段。1937年3月定稿的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之“作战指导要领”明文规定:“作战期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

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

?国民党能够较早注意到游击战的运用并不奇怪。中日两国交恶已190

1o????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

页。

《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页。

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三)——抗日御侮》第三册(以下简称《抗日御侮》),台北黎

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120页。

秦孝仪:《作战经过》第三册,第147页。

转引自韩信夫《国民政府抗战的战略思想论纲》,见《军事史林》1989年第4期。秦孝仪:《作战经过》第一册,第51页。

久,非一战不能解决问题。有见识的国人早已在思考抵御日本侵略的良策。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敌小我大的局面下,游击战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许多人的著作言论中均提出过这一点。

只是,在抗战之初,敌人的进攻强劲,国民党主要集中兵力进行正面抵抗,而且沦陷区不是十分广大,游击战自然受到限制,不十分引人注目。我们无妨把汉口会议看做是国民党进一步重视游击战的标志,但不应忽视游击战思想最初的渊源。

二 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民党军的游击战

国民党正式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的事。这之前,国民党军虽也开展了游击战,但为论者所忽视,现有诸文均言之寥寥带过。1下文试图简述一下这一时期国民党军开展游击战的情况。

至南岳军事会议宣布进入第二期抗战为止,国民党军在敌后已有正规军近30个师,约30万人,另有地方武装30万人,数量相当可观。这些部队主要活动于豫北、冀南、冀中、山西太行山区、冀察、鲁西北、鲁南沂蒙山区、苏北和苏浙赣交界处靠近交通线的山区。下面分战区介绍国民党军游击战的发展情况。

第二战区。本区是国民党游击战最重要、最活跃的地区。太原失守后,汉口军事会议命令第二战区的部队在山西展开游击战。主力有杨爱源之第六集团军,赵承绶之第七集团军,孙楚之第八集团军,王靖国之第十三集团军,共合八个军。另有共产党之第十八集团军。实力相当雄厚。

1937年12月下旬,战区拟定游击指导方案,将山西划为七个游击区,分别指定游击方向。1938年2月上旬至3月上旬,国民党军反击太原失败。军委会于3月上旬电令:“分区向山地转进,全面

1赵万钧:《国共两党的两种抗日游击战》。

191

游击,长期抗战。”1战区长官奉命后布置如下:东路军,朱德率八

路军建立太行山根据地;南路军,卫立煌指挥第十四、十五、十七、十九、六十一军及第八十五师,在中条山吕梁山建立根据地,“并竭力袭击同蒲路之敌”;北路军,傅作义指挥第三十五军、第七十一师及骑兵第一、二军,在太原、雁门、大同以西山地建立根据地,并威胁敌同蒲路北段;第九军及第六十六师为游击总预备队,控置于大

宁、河津附近。o游击战于是全面展开了。需要说明的是,共产党的

八路军及在南方的新四军的游击展开,最初也属于战区游击战略的一部分,但后来逐渐摆脱了国民党的限制。所以本文论述中不把八路军、新四军的活动归入国民党战区下的游击战之中。

山西的游击战,注意与正面战场的配合。徐州会战前后,卫立煌奉军委会命令于5月16日开始扫荡晋南三角地带之敌,至月底,收复所失黄河渡口;同时,晋北的傅作义也奉命攻击敌同蒲、正太、平绥各铁路线。武汉会战前后,军委会指示“以破坏交通线为目标”,南路军指向同蒲路南段,东路军指向正太路及平汉路北段,北

路军指向同蒲路北段及大同以西平绥路,分别展开游击。?蒋纬国

所编战史评价说:第二战区于1938年2月至10月,“发动全面的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4个师团的兵力

……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日本方面的材料

也有重要评价:“在第一军地区(即山西——引者注),有力的中国军退入山西省内的山地,会同原来盘踞该地的共军,扰乱我占领地

区,其威势已不容轻视。”

?第一战区。1937年末,国民党军已在本战区留置了游击部队。192

1o???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73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三册,第110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59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53—54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53页。

1938年1月11日,军委会指示第一战区:“以军队联合组织训练

之民众,施行游击,破坏敌之后方。”11938年2月至3月,敌第十

四师团向我道清铁路进攻,我第五十三军向陵川、林县游击,骑兵第四师与张荫梧、孙殿英、吕正操各部游击队于太行山东南要地实

施游击,以策应正面战场。o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荫梧部于1938

年春在大名一带击破敌一联队之役,白崇禧称赞说:“游击队能攻

破敌一联队,在当时算是大奇迹。”

?为进一步加强河北游击战,1938年6月8日,军委任命鹿钟麟为河北省主席兼第一战区游击总司令,驻冀县,统帅中央主力部队第九十七军。另外,当时在河北的还有石友三之第六十九军。正规军构成了国民党军游击队的主力。在1938年度,游击队的积极活动效果非常显著。“国民政府政令之推行,仍能普遍于各地,并加紧组训民众,增加抗战力量,敌欲统治其占领区域之迷梦,盖已根

本粉碎无余”。

?第五战区。本战区游击区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山东境内。1937年12月,日军攻占济南、青岛,青岛市长沈鸿烈奉命率领海军陆战队、地方部队于诸城、沂水一带发动游击;庞炳勋第三兵团一度收复蒙阴。敌第五师团于1938年1月沿胶济路南进,游击司令刘振东守备沂水,力战阵亡。敌攻临沂时,游击队则袭击敌后,迫其放弃潍台公路,“于临沂之胜有极大贡

献”。

?二是大别山区。本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为华中战略要地。第二十集团军廖磊被任命为安徽省主席。他以立煌县为中心,193

1o???《白崇禧回忆录》,第289页。

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台北金文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92页。《白崇禧回忆录》,第279页。

《白崇禧回忆录》,第280页。

蒋纬国:《抗日战争指导:蒋委员长领导抗日艰苦卓绝的十四年》,香港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11页。

积极建设大别山根据地,并于皖东津浦路东之五河、皖北之周家口、鄂东之麻城,分设若干游击根据地。该区东窥津浦、西出平汉、南下长江、北袭陇海,战守皆宜,位置重要。

三是苏北地区。李守维之第八十九军及新编第六旅构成本区主力,还有省保安旅团、各县保安队等地方武装。韩德勤以兴化县为中心,积极建设根据地。

武汉会战前后,军委会屡次命令第五战区游击配合。5月13日,军委会电令:“二十四集团军以淮阳为根据地,向津浦路南段游击”,“四十八军以沭阳为根据地,向陇海路东段及津浦路中段游

击”。16月2日,又指示第六十九军及第五十七军向津浦路南段游击。这是战前的配合。会战中期,又指示第五战区:“以八个师以上的兵力,在大别山分区设立游击根据地,向安庆、舒桐、六合及豫东皖北方面游击,尤须积极袭击沿江西进之敌。”“苏北兵团,应以有

力部队向淮南游击,破坏交通。”o于是,从1938年夏至12月,第

五战区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对武汉会战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

除上述第二、第一、第五战区以外,其他战区也奉命加强了游击战。如第三战区在武汉会战期间,第十集团军在沪杭一带,第十一集团军在京杭一带,第二十二集团军在江南铁路沿线游击,并组织沿江游击炮队及布雷队,妨害日军后方之安全与长江航运,“对

策应武汉会战贡献甚大”。?第九战区也奉命“以四个师以上兵力,

在九宫山建立游击根据地,常向敌后方游击”,策应武汉会战。

?以上情况说明,在抗战防御阶段,由于日军正面强大的攻势,国民党军的主要力量仍是用于正面作战。但正是在这种敌强我弱,敌攻我守的态势下,为了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日军后方,国民党也注意到游击战的普遍运用,国民党军全面展开了游击战。由于日军194

1o??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上),第464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76页。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上),第463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五册,第202页。

主力快速向前推进,在身后出现大片日军不能控制的地区,占领军的力量分配极不均衡。这种局面十分有利于中国游击力量的发展。本阶段国、共双方在敌后较好地配合作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的看,这时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是积极有效的,我们不应该忽视。

三 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特点

所谓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特征,主要是与共产党相比较而言。由于两党所处的地位、拥有的力量、信奉的理想、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同,因此分别采取了依靠政府为主导与动员人民为主导的两条根本相异的政治路线。影响到战略上,分别确立了依靠正规军与依靠人民群众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则。虽然同样展开了游击战,但两党战略指导思想却有很大区别。国民党方面更多地带有正规战的色彩,这一特征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国民党的游击战特别强调与正面战场相配合。从以上介绍的国民党军早期抗战的情况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军委会经常命令敌后游击队与正面战场配合,并且常常指示具体的作战方向。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然继承了这一特点。在游击战比较活跃的1938年底至1941年底,几乎每次重要战役,军委会都命令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配合。

南昌战役(1939年3月):在战前,蒋介石3月8日致电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要求:“孔荷宠游击队应确实破坏遮断阳新、通山、崇阳公路,阻敌增援。庐山游击队及各县游击队应不断在敌后

方活动,破坏交通,袭敌辎重。”1至3月下旬战役开始后,军委会

又命令第二战区发起攻势以作策应,对南路军、东路军、西路军、北

路军各有具体的指定目标。

o195

1

o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六册,第63页。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下),第10页。

随枣战役(1939年5月):第五战区刘汝明第五十八军、刘和鼎第三十九军,奉命在桐柏山大洪山游击,保守山地,阻敌西进。

第一次长沙战役(1939年9月至10月):第九战区为加强游击战,以湘鄂边区为主要游击区,设根据地于九宫山,任樊崧甫为

挺进军总指挥,辖三个挺进纵队及14个挺进支队。

1冬季攻势(1939年末至1940年初):国民党军投入了第二、

三、五、九共四个战区的主力部队,同时组织第一、四、八战区及鲁苏、冀察的兵力佯攻配合,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均积极展开进攻。

枣宜战役(1940年5月至6月):4月,李宗仁制定第五战区作战指导:“大别山游击军应以有力部队,对平汉南段之敌攻击。”“左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辖第二集团军,鲍刚游击队、鄂东游击队之一部,应对信阳之敌行牵制攻击,并应准备以有力部队,协力于襄花路之作战。”“大别山游击军兼总司令李品仙辖廿一集团军、豫鄂皖边区游击部队,除对沿江敌据点及交通并淮南路之敌时行袭击外,

以有力部队对平汉南段之敌攻击,威胁敌后方。”

o第二次长沙战役(1941年9月至10月):9月21日,军委会电令第五战区:“应向长江沿岸,平汉铁路,襄花、京钟、汉宜公路及荆宜当面敌人,发动全面游击……并以重点指向汉宜公路,截断荆宜

敌人后方,阻敌转移兵力。”?9月29日,军委会又颁布“鲁苏豫皖

游击计划”,规定:“第五战区应以淮南、淮北部队,向淮南、津浦、陇海铁路发动广大游击战破坏遮断敌人交通,策应长江方面作

战。”?此外,第三战区、第六战区也奉命分别发动游击战策应。以上情况,表现了国民党游击战注重与正面战场配合的特点。这种协同配合,的确有一定的效果。如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就因为交通被破坏、补给不足而撤退。但由于国民党过于重视游击战对196

1o??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七册,第158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七册,第156页。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下),第45—46页。

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六册,第214页。

正规军的配合,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游击战主动、灵活、速决、流动的特殊要求,限制了敌后战场的发展。如限定作战方向、限期发动攻击,不利于游击队自行决定进退、寻找战机。有时,国民党军为了完成作战任务,不得不进行一些攻坚或死守的战斗,伤亡大而效果差。如南昌会战期间,第二战区发动游击,而“日军凭坚固守”,我

方作战效果就不好。

1国民党的游击战之所以有这种情况,与其总的战略指导思想密切相关。蒋介石虽然提出了“游击战高于正规战”的口号,但他却把游击战看作一种辅助战法。1941年10月,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他训话说:“步兵战,当然是现代战争的主干,但补助步兵战的战法更多,即如‘第五纵队战’、侦探战、突击战、奇袭战、伪装战、

反间战、游击战与‘国民组织战’等都是。”o此处很明显地表露了

他把游击战当作一种补助正规战的手段的观念。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国民党军的游击战较多地注重与正面战场的配合,而独立性与主动性却显得不足。

第二,国民党的游击战主要是依靠正规军,轻视人民的力量,不相信地方上非正规的民众武装。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游击队的主力就是由正规军构成的。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民党通令所有战区均以1/3的军队用于敌后,更提高了正规军的比重。

对地方武装,国民党则加强整顿,力求使其正规。1939年5月,军委会公布了“游击队调整办法”,以后又陆续制订了补给、训练、奖励、纪律等20多项命令办法。游击队调整的原因,何应钦是这样解释的:“关于游击部队,本年增编甚多……除由正规部队改

充者外,其余均非正式队伍,素质多非优良,现正设法整理。”?整

顿的对象是非正规部队。整顿的内容主要有四项:“甲,规定游击队197

1

o

?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189页。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2页。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六册,第63页。

调整办法,统一名称编制,确定指挥系统与军费……乙,派员分组赴各战区,校阅各游击部队,按照规定核发军费,严禁征发扰民。

丙,禁止收编土匪民枪……丁,禁止擅自扩充。”

11940年7月,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上,何应钦的军事报告总结了关于游击队调整的八项办法,还是强调划一编制、“核定指挥系统”、加强纪律、加强训练等。他再次强调:严禁“任意收缴落伍官

兵或地方团队枪枝自由扩充。”

o1941年3月至4月,国民党五届八中会全上,何应钦再次强调“严明纪律,限制收编”,并且报告说,已开始对某些质量较高的

游击队转为正规军的工作。

?1941年6月,军委会颁布“整理全国游击队提高敌后游击效能实施方案”,命令各区游击队裁减1/4,约14万人。何应钦总结

说:整编之后,“大部分均属正规军参战,颇收奇正相应之效。”?他

并且表示:遵照蒋介石的手令,“将配属完成之挺进部队,逐渐归编

正规军”,而且“此后即不再事增编,以节军费”。?尔后,至1943年

6月,敌后游击队又削减16万多人。?至1944年4月,又削减约8

万人。至此,国民党游击官兵约为27万人。

?从上述整编过程中,我们看到,国民党非常重视游击队的正规化。因为他们把游击战看作正规战的一种形式。蒋介石曾说:“所谓游击战,实在是正规战之一种,一定要正式的部队,尤其要纪律

好、精神好、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才能够担任。”à何应钦也曾说:

“自第二期抗战后,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但担负游击战之主要部队,198

1o?????à转引自赵万钧,前引文。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250页。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211页。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135页。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134页。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22页。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245页。

《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189页。

仍为开入沦陷区之正规军,并非依赖民众组合之游击队,惟对于民

众组织之游击队,有加强调整必要。”

1国民党注重游击队的整顿,还暗含着一种私心。因为国民党中央害怕地方势力发展会形成尾大不掉、枝大披心的局面,更害怕共产党力量壮大后会危及他们的统治,所以在整顿过程中,不断强调限制扩充,还多次限制共产党军队的活动范围,并尽量把地方部队收编为正规军,纳入自己的指挥系统。在抗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国民党为与共产党争夺势力范围,命令收编的地方部队维持治安,为国民党抢占了很多地盘。

另外,国民党游击军的正规化整顿,有加强纪律的积极意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强调正规化,敌后国民党军往往不十分注重发展军民关系,不努力于根据地的建设,这大大限制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斯诺曾批评国民党的游击队:“没有独立的军事的、经济

的以及政治的基础,所以多有瞬息之间即被歼灭。”

o综上所述,我们一方面应对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发挥的作用加以肯定;另一方面,我们在评价其作用时,不可过于夸大。刘凤翰先生的文章否定中共领导的游击战的贡献,说“敌后战场是国军与国

军游击队打出的天下”。?他对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效果未免估计

过高。我引用《华北治安战》中的一句评论做为本文的结语:“国民党系统军队的政治工作和游击战,与中共方面相比较,则相形见

绌,不够熟练和妥善。”?(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荣维木)1991

o??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第201页。

刘凤翰:《论抗战期间国军游击队与敌后战场》,《近代中国》第90期,1992年8月,第59页。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第201页。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245页。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

论国民党敌后战场与其敌后游击战争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因民族利益走到一起,期间,国民党在担 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到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并于一定时期内较好地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在坚持各自分别领导的基础上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先后开辟一大批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扰袭日军后方,牵制、消耗敌人上发挥过积极作用,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但是由于国民党敌后游击队的抗日态度、对游击战重视的程度及军民关系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战斗力日益下降,其根据地和游击区除少数几块外基本丧失,敌后游击队大批投敌成为伪军,最终退出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舞台。 关键词:抗日战争;国民党;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广泛进行的敌后游击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战场形式。按照1937年8月南京国防会议的分工,国民党担负正面战场抵抗任务,中共军队负责在敌后侧击日军。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担负正面战场主要抗敌任务的同时,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到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但是,对于敌后游击战场,长期以来只讲中国共产党,教科书里也对国民党敌后游击战没有提及,老师也是没有谈到这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国民党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内容从其提出、发展和衰败,衰败的原因,国共敌后战场的关系及其地位和作用四个方面作一论述。 一、国民党敌后战场的提出、发展和衰败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内的蒋百里、李宗仁等人均提出了运用游击战协助正规战御敌的主张,并被国民政府军事决策机构采纳,但多为零碎的主张,没有具体方案,游击战主要是以自发为主。 1937年底,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会议,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于战略上国军采取消耗持久战,于战术上,应采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的建设,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拟定了《国军第三期作战计划》,随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武汉会战后,日军随占领区的扩大和兵力消耗,将“速战速决”战略改为“以战养战”。国民党统帅部愈益强调游击战在抗战中的地位,1938年11月25日,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人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并制定第二期抗战之战略指导方针,正式将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为满足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南岳军事会议还决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1939年2月15日,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宣告成立,中共派叶剑英等参加教学工作。国共合办的南岳游干班于1939年2月正式开学,一共办了三期,培养了3000多名游击干部。1939年冬,军训部长白崇禧编成《游击战纲要》,印发至各战区及军事学校作为讲授游击战的教材,标志着国民党游击战思想的形成。 在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倡导下,敌后游击战由自发转为有组织,由零星转为相当规模,全国各个战区出现了游击战蓬勃发展的局面。 南岳军事会议后,根据蒋介石的提议,以三分之一的部队(约60个师兵力)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前: 战役名称时间 江桥抗战 1931年10月-1931年11月 淞沪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中国国民革命军(国军)抗战大型战役列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之后: 战役名称时间 平津作战1937年7月 太原会战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 (注:由刘茂恩将军第十五军为主力,国军此役歼灭日军主力两万两千余人,历史上有“平型关战役”,而没有共党欺世盗名的“平型关大捷”)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南京战役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1938年2月-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 兰封会战1938年5月-1938年6月 武汉会战1938年8月-1938年10月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939年10月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1940年5月-1940年6月 豫南会战1941年1月-1941年2月 上高会战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941年10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香港保卫战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1942年5月-1942年8月 鄂西会战1943年5月-1943年6月 常德会战1943年11月-1943年12月 豫湘桂会战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1944年4月-1944年6月[ 长衡会战1944年5月-1944年8月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1944年6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1944年8月-1944年12月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杨奎松 国军敌后游击战失败的原因

杨奎松  国军敌后游击战失败的原因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现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文| 杨奎松 摘自《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国民党人的游击战1939年前后开始,两三年之后即告失败。中共的军队自抗战全面开始的1937年起就将主力开往敌后,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为什么同样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国民党会弄到如此落魄的地步,而中共却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杨奎松教授在文中深刻分析了国军游击战失败之原因。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都曾在对日作战当中采取过游击战争的战法。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国民党人的游击战1939年前后才开始,却在两三年之后即告失败,国民党派往敌后的部队,或投降于日军,或为中共军队所消灭,或被迫退出。总之,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国民党在 敌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真正有实力的武装。与此相反,中共的军队自抗战全面开始的1937年起就将主力开往敌后,一 直坚持到抗战结束。其从最初的两三万人,经过不足8年时间,就发展到近百万之众,所占地区亦从最初的陕北一隅,

扩展到山西、察哈尔、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南、广东等省份。正是由于中共在敌后游击战中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战前被迫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旗号,屈从于国民党一党政府之下的中共,几年后即一跃而成为敢于公开挑战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政治力量,到战争结束之际,更是形成与国民党分庭抗礼之势。此后不出三年,即一举用武力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两相对照,抗战期间中共游击战之成功,国民党游击战之失败,显而易见。为什么同样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国民党会弄到如此落魄的地步,而中共却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作战积极与否的问题。无论战争期间,还是战争结束许多年之后,国民党人始终习惯于把中共在抗战期间的壮大,归结为一种阴谋,断言中共在敌后所以能够壮大,纯因“游而不击”所致。但十分明显的是,国民党在敌后的游击队许多即使游而不击也不能生存下来,更谈不上发展了。除了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共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由于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把全部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正面防御上,蒋介石和国民党最初对游击战显然不够重视。在开始为各战区制定的作战计划中,除了特别提到八路军应派便衣队前往敌占区袭击敌后方以外,很少在总体战略上考虑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但是,由于日军的推进过于迅速,也还是有一些打着国民党旗号的武装留在了敌后。如河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 总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战争无法自拔,同时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整个抗战来看,虽然在后期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曾在最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为祖国而战斗的战士都应该得到全民族的尊重与纪念。国民党虽然最后不顾国家,不顾人民的利益挑起内战,但它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不应随时间而流逝。

抗日战争国军大型会战统计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战爆发以来,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3个月的战役中,双方都投入几十万兵力。由于中国军队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33万多人的巨大的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退,并且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此战日寇伤亡5万余人。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沪会战后,日寇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由于国民党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日寇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余万人。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寇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中国军队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此战中国守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万余人。但是,从此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基本结束。 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1日 日寇打通了津浦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是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

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日寇1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日寇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中国军队包围。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中国军队最终功亏一篑。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为结束,但是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日寇4万人,近10万日寇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寇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汉会战之后,日寇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国军队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省随县枣阳地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消灭毙伤日寇1.3万人,第5战区官兵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日寇未能达到预定战略目标。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一、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 (一)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1.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得以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其一,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在战略上起了配合敌后抗战,支援敌后战争的作用。 其三,掩护了国民党为建立大西北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战略物资大转移,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国内进步和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其四,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鼓舞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3)国民党战场溃败的原因: 其一,敌强我弱/ 其二,片面抗战。(根本原因)/其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其四,派系矛盾/其五,军队战斗力低下/其六,幻想对日妥协求和。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方面 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2.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消极抗战、避战观战,未能改变战略总体上的溃败局面。 3.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实行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抗日的政策,给抗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中的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2、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 (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4、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空前提高。 2、坚持共产党的革命彻底性和政治坚定性,发扬了善于团结众多同盟者的工作作风。 3、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 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 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这场战役是日军的噩梦,让日军同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让他们明白侵略中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虽然以国民军退出武汉失败告终,但是他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日军由于国力损耗巨大而只能延缓进攻,并且战线的拉长使得日本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所以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从而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行动,局面变得僵持了起来。 同时国民党的积极抗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国土上,使得日本无心攻打其他国家,从而使得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中国也因此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事

2018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同步测试题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8·临沂质检)下表是刘老师在讲授历史课时的板书,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刘老师讲授的内容是( B ) A.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由表格中的时间、作战双方、战况等信息可判断刘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 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其中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是( D ) A.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C.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攻击日军的大规模胜利 D.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某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邻黄河北岸,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该根据地是( C )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晋绥抗日根据地 C.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D.山东抗日根据地

【解析】本题结合地理知识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依据“太行山”可排除D;据“东至平汉铁路”可以排除B;据“南邻黄河北岸”可排除A。 4.观察下图,其所反映出的作战方式主要出现在 ( C ) A.共产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B.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C.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D.国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结合图片中的信息“游击战”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大大削弱了日军有 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打断了敌人“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给全国人民以精 神上极大的鼓励,也在战略上与正面战场相呼应,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 作战。 5.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法,给日 军以沉重打击。右面这幅漫画反映的是抗日根据地军民 哪种战法( B ) A.地道战 B.地雷战 C.夜袭战 D.麻雀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漫画中有一个日军,他被面前的巨型地 雷吓呆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采取的 地雷战使日军攻防无措,不得安宁,受到沉重打击。 6.“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歌 曲《南泥湾》反映的是( B )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B.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 C.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选举制度 D.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

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强20军 第一名: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代表人物:王耀武,张灵甫 王耀武是74军的精神核心,74军则是王耀武物质力量的核心。 在淞沪会战中,面对日军海陆空三军的联合攻击,王耀武指挥有方,沉着应战,率57师(74军前身一部)像钢板一样牢牢地顶住日军,使其寸步难行、伤亡惨重。这是淞沪战役中表现最好的部队,超过当时的国军德械部队36师、87师和88师,一战成名。 74军在国共内战开始时,战斗力排全国第一名。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虽然有人提出74军的种种问题,可是细究起来,没有任何一只军队在同样处境中,表现会超出74军。 74军在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全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 从淞沪会战的开始,1937年的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作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四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 链水之战重创共军王必成部。虽然最早被共军歼灭,可共军上了五个第一流的主力纵队围攻,牙齿也蹦松了,双方损失接近1:1。比起“五大主力”的另外四个,被歼灭时的表现强多了,不愧第一主力。 即使后面重建的74军,仍堪称国军精锐。这是近代史中非常少见的。 第二名::18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 18军代表人物:陈诚,胡琏 18军是陈诚的起家资本,也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在军阀混战、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与陈诚所心爱之嫡系部队。淞沪罗店拉锯战、石碑要塞保卫战、湘西雪峰山会战等均显奋勇。解放战争中,整编第11师一直充当着救火队,哪里有难便投入哪个战场,取得了辉煌战绩。大王庄一战为淮海战役最惨烈的战斗。 提到18军,就必须介绍一下国军名将胡琏。胡琏,字伯玉,老黄埔出身,毕业后就在学长陈诚、罗卓英的十八军手下服役。其人在战场上的表现确比其同僚们略高一筹,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对比黄百韬多。胡琏被誉为“虎性”与“狐性”的结合体(毛主席老人家便谓其“狡如狐,猛如虎”)还是恰如其分的。 许多老三野认为,胡琏的整11师(18军),综合战力仅略逊于整74师。从其几次避免了被歼的命运,而且是“五大主力”中最后一支被歼灭的部队来看,说胡琏“能战”,不算是溢美之词。 据网友介绍,18军在与解放军作战时,是唯一一支胜多败少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时,18军有四次被优势的解放军包围,即1946年6月被刘伯承邓小平的三个纵队围攻,8月被陈毅的四个纵队围攻。1947年2月被刘伯承三个纵队围攻,1947年8月在南麻战役又被优势的解放军围攻,但胡琏很坚定的利用地形,全部打退了解放军的围攻。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将整11师包围于山东南麻,志在通吃,再获围歼整74师的辉煌。总攻发起后,天降暴雨,弹药受潮,部队于泥泞水洼中苦战四日无果,敌增援部队迫近,不得已撤出战斗,打了一次不划算的消耗仗。胡琏由此而声名更噪。“南麻大捷”

国军在江苏敌后的抗日斗争

国民党军在江苏敌后的抗日斗争 叶春雷马爱国洪小夏 (一)国民党在苏南的抗日游击斗争 江苏全省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全部沦陷后,国民党在江苏敌后的抗日斗争分为苏北和苏南两大区域。苏南由第三战区领导。苏北开始大部归第三战区领导,1938年改由第五战区统辖,1939年初改隶鲁苏战区,1944年底以后隶属第十战区。国民党在苏南、苏北沦陷区内,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正规军作为骨干,同时指挥大批地方保安团队,还组建和收编了众多的游击队,开辟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坚持了较大规模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国民党苏南敌后游击战的主要承担者有忠义救国军、第一和第二游击区等。 1、忠义救国军的抗日游击战 江苏范围内最早出现的地方游击队是1937年9月初在淞沪抗战中成立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戴笠为苏浙行动委员会书记长,刘志陆为别动队总指挥,下辖5个支队、1个特务大队,共计万余人。该别动队在淞沪会战中伤亡很大,战后一部奉命退入法租界缴械,一部奉命转移到浦东建立游击根据地。1938年初,戴笠奉军委会之命收容淞沪会战后各部遗留在淞沪、沪杭沿线的散兵,编组游击队。至5月,共收容1.1万余人,连同原别动队残部4千余人,合计1.6万余人。整编为7个支队、1个直属大队、1个南京行动总队,改称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总指挥部设汉口,但部队在宁沪杭一带从事游击战。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忠义救国军总部移驻浙江孝丰。1939年3月在上海设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部队也扩充至3个纵队、12个支队。同年底,该军在孝丰整编,缩编为3个支队(又称教导团)和4个直属队,共1.5万余人;然后总部移驻皖南广德,直属第三战区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整训完毕的忠义救国军兵分四路(苏嘉沪区、澄锡虞区、锡武宜区、京丹溧区),重回京沪杭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队伍扩展很快,至5月,扩大为3个教导总队、3个行动总队(淞沪、南京、苏常)、3个教导团、16个支队、1个大队,官兵达5万余人,活跃在上海市区,浦东,京沪、沪杭铁路和京杭国道沿线。但不久就受到日军的拦截和攻击,又与新四军发生摩擦,一部被迫退入太湖,大部在长江南北辗转,部队缩编为4个纵队。 1942年3月,军事委员会整顿游击队时,决定将忠义救国军划归新成立的别动军管辖。1943年忠义救国军和别动军一起接受中美合作所的训练,受训后

中国抗战史概述

中国抗战史概述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