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数据战争-即将到来的全球数据革命

大数据战争-即将到来的全球数据革命

大数据战争-即将到来的全球数据革命
大数据战争-即将到来的全球数据革命

大数据战争:即将到来的全球数据革命

办公室里常能听见这样简短的手机对话。你的同事在不到3秒的时间内对这个未知来电按下了结束通话的按钮。而电话的另一头,你都可以想象到是一个甜腻客气至极的推销员声音。现如今,你以及你的同事常常会被莫名其妙的广告推销电话、短信所困扰,以至于智能手机上都必备一个能自动屏蔽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的小软件。对于这类事情,其实你只要稍微细想一下就能发现至少两个问题:一是你的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肯定被某无良的中介、营业厅或是网站给出卖了;二是这些条目简单的数据信息真的就能卖钱!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可以数字化地表示。你几点几分从什么位置的家出门,坐什么车花了多长时间到了工作地点。这期间,你每发一次微博和打一次电话,包括经纬度在内的精确地理位置信息都被记录在案,而你的通话记录在许多年之后仍可以被调阅查询。电子设备日新月异,互联网无孔不入,你的一举一动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虽然,现在大数据的概念被热炒,但大数据本身并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可以催生出技术的时代现象。记录和管理这些数据成为信息时代的突出特征,我们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也并不过分。虽然你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也不懂玄妙的科技内核,但是这些庞大的、看似平常而又琐碎的数据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大数据可以带来惊人的财富,因此它也成为了人们争相抢夺的目标。若想把握未来,就一定不能放弃这个没有硝烟的新战场。

大数据有多大?

近10年来,世界上电子数据增长的规模和速度是异常惊人的。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1年,也就是9·11事件发生前7个月始,就一直在不分类别地搜集和保存所有美国公民的详细电话通讯记录,5年内这一数量就多达1.9万亿条。由于涉嫌侵犯公民的隐私,这一情况直到2006年被《今日美国》披露后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现如今,数据量的增长更是指数级的。2009年,美国政府产生的数据达848PB(848×106GB),并且仅美国的医疗数据就达150EB(150×109GB)。2011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已经达到了1.8ZB(1.8×1012GB),并且预计将每年翻番。

产生如此多的数据并不难理解。从二维码的流行以及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就可以感受到,我们周遭的所有东西基本都电子化了,物联网正在悄然搭建。可以细想一下,你身边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物件都曾在超市里有过一个一维条码。也正是因为一维码的数据信息存储量不再能满足日常生活,二维码才开始广泛应用的。未来,哪怕是一栋建筑、一辆汽车也都将会有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这个码,我们可以即刻在网上搜索到关于它的所有历史信息数据。世界上将不再会有未被编码的漏网之鱼了。也可以说,一旦被遗漏,那么它就等同于不存在。

不过,巨大数据量的产生如果只是关于死物的话,那倒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真正会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是关于活人的数据信息。大数据时代形成至关重要

的一点就是,人类行动的数据信息终于可以被系统地、规模化地掌控了。根据公路、公交、地铁、出租车、商场及办公楼等建筑物里现有摄像头的安装数量估计,如果说一个人每天在监视器上出镜次数过百,你应该一点也不感到新奇。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电脑和智能终端。也就是说,你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并被互联网和移动运营商记录下来。要知道,预测人类的行为,这在以往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大数据时代,研究和预测人类的行为终于变为可能,这一点意义非凡。

人类的行为究竟可不可以预测?

有人会质疑,人类的行为这么复杂,影响因素那么多,所思所想与所做所为大相径庭,表里不一、谎话连篇的人比比皆是。特别是,真实思想不可能被电子设备捕捉,仅仅依托于分析你以往的行动历史,怎么就能预测出你之后的实际行为?

的确,长久以来,人们都普遍抱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日食和流星雨等自然规律是可以预测的,但是所有的预测一旦涉及到历史和社会科学问题,就只能以失败告终。还有人认为,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就好,预测本身就没什么意义。但事实上,预测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比如,天气预报因为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工作计划也是每年每月必做的功课;甚至,建一栋房子,修一条马路前都需要预估容量和车流量,不然建大了是浪费,建小了会拥堵。

关于人类行为的预测,其实只需要理解一条精髓就好——人都是习惯的奴隶。事实上,精确地预测出一个人下一分下一秒会做什么动作毫无必要。只需要大概预估出某人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间很可能出现在什么位置,就已经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了。以你自己为例,想预测你周三下午3点的位置一点也不难,因为你在工作单位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工作日里,你起床、出门、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到达单位,吃饭以及回家的时间和路线基本都有章可循。稍稍研究一下你周末的出行和聚会习惯,也可以发现不少规律。甚至细想一下,你和某人约会的地点,都很可能常常是某一家咖啡馆或餐厅。也许你会生病请假、出差办事,但那都是异常情况。我们基于各人习惯进行预测的准确度确实会因人而异,但总体上讲,准确度都比你想象的高。

由于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依赖网络和电子设备,因此,大数据时代产生如此多的电子踪迹让研究每个人、每个群体,甚至整个人类的习惯成为了可能。这可以带来很美好的生活。比如,基于对你位置的实时定位和数据分享,在你进地库时就开始着车,进门前就亮灯,坐在位置前电脑就开启,咖啡就上桌,这些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同样,基于对你的踪迹的预测,你每走一步之前都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等着你,你这一步踩不到,下一步也总能踩到。以前的“飞天大盗”要实地勘察几个月甚至数年来分析某人或某机构的习惯规律以实施犯罪行为。以后,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简单的黑客手段就可以做到了。而GPS实时定位信息及预测仅仅是大数据时代一个很小的断面,你可以据此推想其他方面更为美好或更为恐怖的生活状态。

商机还是危机?竞争还是战争?

当你进入亚马逊的网站时,它会“猜测”你可能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并在首页给你推荐。当你浏览京东网页上的某一产品时,类似的产品链接就在旁边方便你点击、比对。这是因为在电脑上,你什么时间浏览了什么网站,点击了哪些链接,网上购物时买了什么样的东西,花了多少钱,你中间点击了哪些、什么样、什么价格的产品,最后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都有迹可寻。大型电商网站会基于这些数据,分析顾客习惯并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变更网页,以达到促进、方便消费的目的。这是通过“数据相似性”的简单应用就达到特别成功效果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云技术和物联网慢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过上了更为便利的生活。也正是基于这些变化,实体商店正在电商的打压下迅速走向衰落。

从企业层面来讲,大数据已经带来了产业的巨大改变,因此这是一个商机和危机并存的时代。比如,看着淘宝、京东实力的扩大,传统的电器卖场苏宁也开始走向电商转型的道路。银行保险业更是先一步就建立了大规模、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和研究机构。理财、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没有客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作依托,就是无稽之谈。谷歌、微软之类的公司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庞大用户数量带来的海量用户大数据让他们占尽了优势。

从国家层面来讲,大数据同样已经成为一个改变实力消长的重要环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大数据时代的表现将是信息上的残酷战争。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过去,掌握真实材料和撰写历史是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享有的一种特权,研究和发现人类的行为规律很难也很不精确。而在大数据时代,无法估量的信息数据就那么冷冰冰地躺在那里,它本身虽然没有生命,但是通过管理、筛选和分析,许多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论点会被验证也会被推翻,许多人类行为的奥秘也会浮出水面。正如同掌握了日月星辰的规律才可以预测并加以利用一样,未来谁能从大数据中发现并掌握人类行为的规律,才能在信息时代的严酷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大数据是不是让我们更加无助?

应该说,在科技改变生活的大数据时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燃起了新的希望。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下,社会调查和实践的难度在降低,规律的发现和验证变得可行。以往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对于社会组织架构及人类行为的许多理论都是空想,以后基于大量科学、可靠的数据,就可以进行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行业,这些数据都非常宝贵,其重要作用不可小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因此病患也非常多,从医疗卫生的角度考虑,医疗、养老都是巨大的负担。但是,如果我们从医药、治疗的角度来讲,这些病患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患者生病、治疗及用药产生的大量数据为我们进行医疗研究、药品研发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样本。实际上,中国也正因为患者样本的高充足率,已经成为了国际药品企业争相利用的市场,而中国的不少医生也因为“见多识广”而成为技术娴熟的名医。同理,由于人口众多,大数据也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能把握住就能赢得未来,把握不住就会一败涂地。

对个人而言,不少人在了解了大数据之后,都会为更美的明天而欣喜,但同时也会因不自觉地陷入了数据的囹圄而担忧和惊惶。无时无刻不被数据的大网监视和洞察,让人无所适从。虽然现在不少人都乐于在网络上大搞“生活秀”,但没有隐私地做一个透明人,终究不是所有人的愿望。有人担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会将人类置于无助的境地。但事实上,如同所有科技一样,数字都是死的,关键在于运用它的人。大数据带来的是天堂还是地狱也取决于掌握它的人。此外,即使大数据天网恢恢,它所捕捉的永远是人的行为,而非思想。而对于人类而言,脑袋里装的东西才是真正可以永恒的财富,巨型的数据机器是掠夺不走的。这就好比,从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你可以看到我最近经常会去某个商场和某家店逛,并精确分析列出我去的次数、时间以及停留的时长,并据此得出我是一个购物狂或时尚癖的结论。可实际上,我心里所想却是为了去那里“偶遇”之前曾一见钟情的一位不知名的美丽姑娘。

链接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是指大量、高速、复杂、变化不定的数据,需要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配、管理和分析。

体量大、类型多和速度快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目前,15%的信息是结构化信息,便于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电子邮件、视频、呼叫中心对话和社交媒体等非结构化信息占85%。这对于运用常规的业务情报工具来提取有意义的信息造成了挑战。传感器、平板电脑和移动电话等产生信息的设备继续成倍增加。随着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交网络也在加速发展。这些共享信息的选择意味着公众、政府和企业间互动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大数据的特征来看,数据源增加,传感器的分辨率提高,使得大数据的体量大。数据源增加,数据通讯的吞吐量提高,数据生成设备的计算能力提高,使得大数据的速度快。移动设备、社交媒体、视频、聊天、基因组学研究和各种传感器使得大数据的类型多。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要可追溯,要有理有据,这使得大数据还应具备准确性的特征。

大数据的这些特征将决定政府在大数据业务和整个大数据生态系统中收集、分析、管理、存储及分配数据的方式。

(来源:光明网)

浅谈电子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浅谈电子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四院五队xx微波与毫米波技术) 序言: 从二十世纪初的偶然出现到二十世纪末的大放异彩,电子战作为一种划时代的作战样式,在近现代的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眸这一百年电子战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感慨电子战一出现即表现出来的强大生机,更应当从中找到一些历史经验,作为未来我们军队走向强大的指引。 本文在回顾电子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中电子战可能出现的样式做一些预测,并对电子战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给出一些猜想。 一、电子战的发展历程 1.电子战是在20世纪初的日俄海战中偶然出现的。1904年,日本与俄国围绕争夺中国重要港口旅顺发生大规模海战。3月8日,日本海军派了一艘小型侦察船,潜入靠岸的有利位置上,通过无线电通信指挥日舰炮击,但恰巧一名俄国报务员盲目地按下了火花式发报机的按键,对日本的无线电通信形成了电磁干扰,结果日本的电台就出现了很大的杂音,无法进行正常联络,只好撤退。 从此,打开了战争史上电子战之门,开创了电子干扰的元年。由于其在战争中取得的意想之外的战果,电子战马上受到了各军事强国的重视,各种电子战装备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起来。 但这一时期的电子战只限于通信干扰、通信欺骗等比较简单的手射导弹装备部队,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又研制出空对空、地对地“百舌鸟”反辐射导弹;1969年,美国研制出“标准”反辐射导弹,比“百舌鸟”性能优良;1982年,美国研制出,‘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它的寻的装置灵敏度很高,可在不给指令的情况下,自动寻的攻击。反辐射导弹让电子进攻有了隐蔽欺骗意外的更有杀伤力的手段。这一时期的英阿马岛海战是电子战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战例。战争初期阿根廷空军利用巧妙的战术避开了英军的电子侦察,用极小的代价将英军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击沉,达到了战场威慑的作用。英军做出迅速反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 摘要: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中国共 产党领导了农民运动,也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所在,但是,对农 民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着表面化,有国民革命失败时才认识到农民问题的极 端重要性,并下决心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土地问题,从而展开了土地革命。 关键词:土地革命、土地问题 引言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二、土地革命的含义、背景、原因、区域、阶级路线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 四、土地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一、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因和主张 1、土地问题的来源: 像对中国农村的大多数问题一样,解决土地问题并非是共产党独有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中,自古代的“井田制”后,有若干朝代曾实行“均田”或类似的制度;其后也有多次农民暴动提出过土地的要求;仅近代以来,孙中山即明确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为此毛泽东评论说∶“耕者有其田”,是一切革命民主派的主张,并不单为共产党人所有。所不同的,只有共产党人把这看得特别认真,不但口讲,而且实做。由此看来,这一主张也不是在本世纪才由外国传入,尽管当时中共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很大影响;归根结底,土地问题是中国自身存在的一大问题,既现实又古老,国际因素的介入给它平添了某些色调。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中国革命中有极端重要性 (1)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制度严重阻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中国政治走向民主化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工人运动的同时,党内已有一部分同志开始到农村去开展革命斗争,随着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兴起,党对农

大数据分析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数据分析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随着大数据不断的持续发展,全世界越来越注重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领域当中最为重视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对大数据科学有效的分析。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在进行大数据的研究当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大数据今后的发展。由此,下文主要对大数据的现状进行了阐述,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给予同行业工作人员相应的参考价值。 标签:大数据;分析;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随着IT技术迅速的发展,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持续的增加,只用人工的智能無法将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2012年,美国的奥巴马政府在白宫网上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公开发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从大量复杂数据集合而获取的知识和见解的能力。这个倡议的发布,使得对大数据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热议。由此,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我们要将大数据的采集、存储以及分析的问题进行探究。 1、大数据分析研究的现状 1.1研究大数据的方法 在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时,要选择有效的分析方式进行大数据的分析,这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会影响到大数据最终的分析结果,并且针对不同的分析方法要对不同类型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复杂数据的识别技术和传统文本识别技术以及关系数据识别技术都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在进行分析大数据时有很大的难度。通常复杂数据所使用的技术是大都是XML数据、图数据以及网络上的复杂实体识别技术等。从大数据系统的构架来看,在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时,主要是应用了九层构架的方式来进行的分析,但还要对其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1.2大数据分析驱动科学萌芽 大数据技术会严重的影响到信息科学技术,大数据技术能够转变很多产业的发展方式,例如,在社会媒体中,大数据能够将传统媒体的受众分析和传播的方式进行更改。此外,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也将客户的生命周期的理论进行了改变。并且大数据在进行实际的发展阶段,也给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影响,由此,在这样的状态下,大数据在发展的同时要和各个行业共同发展,要将技术进行不断地更新,促使双方发展的更好。 2大数据面临的问题 2.1存储问题

中国历史所有战争时间列表 (2)

近代时期战争年表(简)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运动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武汉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1855年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天京之战 1883(清光绪九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马尾海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黄海海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至1916军6月护国战争 1917年(民国六年)9月至1918年11月护法战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6年(民国十五年)7月至1928年12月北伐战争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汀泗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8月30日贺胜桥之战 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0月武昌战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战争年表(简) 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民国十六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广州起义 1929年(民国十八年)12月百色起义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至11月中原大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至1933年春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3月淞沪抗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1945年8月东北抗联游击战争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秋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月至5月四渡赤水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遵义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月泸定桥之战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伊拉克的爆炸声不仅惊醒了人们的“和平梦”,而且激活了正在处于“稳态”的装甲机械化部队,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特点和模式,引起我们对传统的作战理论和作战观念的深刻反思,如何能运用好装甲机械化部队,是我们装甲兵所关注和研究的首要课题.。我们把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运用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作战指挥将趋向“数字化”指挥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战争中实现了陆、海、空、电等多种力量联合的立体打击方式,实现了联合作战的“数字化”指挥体系。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指挥体系中的运用,使各兵种、武器系统、指挥系统之间,有着广泛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也就是说作战指挥体制呈现出了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实现真正的信息数据共享。而传统的作战指挥体系采用的是“树”式结构,它有层次多、协同差、主动性不强、易受致命打击等弱点,已不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要求,所以说建立高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指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的指挥体系首先减少了指挥层次,最高指挥官不仅能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而且可以直接指挥控制任何一种作战力量。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字化部队的灵敏性,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作为地面作战的主要力量,要突破在合同战役中集中

使用的模式,实现数字化指挥的飞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数字化的主战坦克,坦克内配备先进的计算机图像系统,使坦克内的士兵能看到外面的整个地形,并能精确地控制火力系统。美军最先进的第四机兵师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化”师。专家们说美国带到伊拉克战争中的最尖端的武器就是“数字化”连接,把飞机的坐舱、指挥所和坦克乘员连接在一起,使地面装甲部队可以为空中力量指示目标,空中力量也能为地面指示方向,这样既提高了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又增强作战的密切协同性,充分体现了“多维一体联合作战”效果。这种联合作战数字化指挥方式是未来战场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随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传统的装甲兵指挥已经不适合未来高技术下的局部战争,实现指挥数字化是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远距离机动作战是主要作战样式 .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几支美英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向北直插伊拉克腹地,21日就长驱160公里,由美陆军第三机兵师组成的西线地面部队,在空中力量的协同下,短时间就越过幼发拉底河并推进伊拉克境内240公里,可见,装甲兵的快速机动是装甲部队的特点之一。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仍将运用于机动作战,但其机动作战具有远距离奔袭的性质。装甲兵遂行远距离机动作战任务时,所采用的机动方式将以空中快速投送、海上快速输

大数据研究现状综述概要

大数据研究综述 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交互、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网络大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的增长超出了硬件能力增长的摩尔定律,给现有的IT架构以及机器处理和计算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大价值带来了巨大机遇.因此,迫切需要探讨大数据的科学问题,发现网络大数据的共性规律,研究网络大数据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文中分析了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涌现性,总结了网络空间感知与数据表示、网络大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网络大数据挖掘和社会计算以及网络数据平台系统与应用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现状,并对大数据科学、数据计算需要的新模式与新范式、新型的IT基础架构和数据的安全与隐私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网络大数据的深挖掘、大规模利用是新兴产业界的立足点.即便针对大数据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缺少高效快速的处理、分析与挖掘的算法与范式,但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因为大数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源于应用的问题。网络大数据可为世界经济创造巨大价值,提高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并为消费者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 大数据近期发展: 1.网络空间感知与数据表示 2.网络大数据存储与管理体系 3.网络数据挖掘 4.社会计算以及网络数据平台系统与应用 以上四点见: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第3,4,5,6节作者:王元卓2013年

5.在大数据处理中,应用云计算技术,促进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多样化。见: 讨论云计算技术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任量2014年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解析版)

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一、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1.内战独裁,失去民心。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蒋介石政权败亡的根本原因。 2.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为解决内战所需的大量军费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解放战争后,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经济原

因。 3.内耗严重,党内分歧巨大。内部派系众多,与蒋介石有严重的政治分歧斗争。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内部原因。 4.战略方针失误。错误的战略方针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个人原因。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 (1)目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3)影响: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2)内容 (1)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2)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3)影响: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1)目的: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影响: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历年真题】 知识点一土地革命 1.(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

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①为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948年党中央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A项错误; ②为陕北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视为“革命圣地”,故B项错误;③为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④为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定都,直到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为中共根据地,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浅谈信息化战争

浅谈信息化战争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从而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应对国防建设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 (一)定义与内涵: 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不可混淆。首先,虽然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战争本质一致,但是其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是所依赖的军事技术不同,信息武器是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信息化战争具有时代代表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内容。其次,信息化战争与机械战争有联系与区别,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机械化,而是继承、发展和革新了机械化。再次,信息化战争与信息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网络站等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基本特征: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 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整体力量制胜敌人 (三)发展趋势: 传统的战争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从战争目的来看,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战争双方主要是针对人力,土地,能源,矿产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有形资源的争夺与反争夺,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最终目的将发生异化,将向争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变。从战争主体来看,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是国家之间的较量,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时代,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 一、土地革命战争 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 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 : 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 (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 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3)无产阶级的土地农有 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农有”思想。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的尖锐,人民群众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成为必然,反对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进行彻底的土地革命,越来越成为人民的呼声,成为中国革命的必然。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基本任务。 为什么想要土地革命[详述1,2项3,4没有具体幻灯片] 1、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形成的特点 (1)苏联经验是土地政策形成的重要参照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土地革命中执行什么样的阶级路线?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革命的几个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补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领导阶级不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 革命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前) 4、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78年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 明治维新使日本“脱亚入欧”成为东方工业强国,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于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战争策源地。 2、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依然是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内战,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壤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 3、世界: 经济危机导致世界政局动荡,德、意、日法西斯结盟,气焰嚣张; 20世纪30年代,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侵略,国际联盟不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二、日本侵华行径: 1、抗日战争爆发之前: ①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1894——1898年;《马关条约》 ②20世纪30年代: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 铁路,诬称东北军所为,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1932年,东北陷落,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北平西南宛平县;日军借口一名士 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被拒绝,随即进攻中国守军第29路军还击;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抗战爆发后: ①八一三事变:1937年;上海;日军越过两军对峙线,中国守军还击;淞沪会战开始。 ②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始,淞沪会战后;凶残的法西斯暴行引起了中国和全世

从领土纠纷问题中浅谈国家利益对于战争的影响

从领土纠纷问题中浅谈国家利益对于战争 的影响 关键词:领土纠纷、岛屿争端、国家利益、战争观、主权、战争 自古至今,不论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种族,都存在过或正在进行着对于某地区的领土纠纷①。而谈到领土纠纷,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主权②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宣布他们对于某个地区拥有主权,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享有对这一地区一切的权利,因为这里是属于他们的领土。而领土作为国家利益③的组成之一,任何来自别国、别地区或者组织的对于其“领土”的纠纷、争夺或再次宣布主权都将被视为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大多数国家面临国家利益受损时的回应便是战争。 岛屿争端,也是领土纠纷的一种,而近几年来围绕我国以及我国周边的岛屿纠纷更是层出乎不穷,从南海争端、中菲黄岩岛纠纷再到最近热门的中日钓鱼岛之争、日俄对于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和日韩之间对于独岛(日称竹岛)的岛屿争端,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具体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争端并对于解决这些争端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点一:国家利益与领土纷争的关系 要了解国家利益与领土纷争的关系,就先要对其概念有一个简要的理解。“利益”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与人或事有关的,有影响的,重要的”。而在汉语里“利益”的词义就是“好处”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释义 ,可以应用于任何情况。例如,讲个人利益,就是对个人有好处,讲民族利益就是对民族有好处,讲国家利益就是对国家有好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国家。 国家利益的概念就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由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国家至上理论,可见国家是最高的本源,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国家利益自然就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国家利益成了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极力强调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于国家利益的概念辨析,中西方学者乃至不同派系的认知都不尽相同。现实主义代表摩根索曾对国家利益的概念提出明确的定义,他说,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他认为,在这三个方面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问题,其余方面都是次要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华尔滋以简约的模式来分析体系结构从而得出结论:生存是国家惟一的利益。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基欧汉主张三种国家利益:生存,独立,经济财富。而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温特又在其后加了第四种利益—集体自尊。 从上述的概括,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利益对于国家的每一部行为都有着直接的关联。而

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之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之土地革命战 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决定了能否兴邦安民的大问题。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密不可分。在2017考研政治的备考中,各位研苞应高度重视,不漏过一个细节。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的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将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力。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评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11月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是1930年6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这几次“左”倾错误,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希望各位2017考研人对于历史上的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能够烂熟于心,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的应答。黄金提分期,全方位无死角的备考走起来!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白区的斗争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1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7月~1937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开 始单独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 共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文中的“白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 党和其他地方军阀统治的非苏维埃政权区域。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 派出优秀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另一方面领导白区进行了艰巨的斗争,正如《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也 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 党在革命的紧要时期,不断纠正左倾盲动主义和关门主义对党的工作 的危害,实现白区党的工作转变。特别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根据国内 阶级关系剧烈变动的新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战略策略,以团结一切可 能团结的力量,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到来。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 阐述这一时期党领导白区斗争的历程。1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白区斗争的关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党政权代替了北洋军阀,残酷地镇压革命力量,使得大部分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武装暴动。1927年南昌起义在广东失败以后,大多数起义组织者经香港陆续回到上海中共中央党部。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继续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方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当时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并和第三党展开争夺工人运动的主导权。[1]1.1提出建党的思想主张,引领党组织恢复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白区工作受到“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干扰,导致党员队伍遭受到巨大的损失,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分子在历史转变关头产生了消极动摇思想。因此,当时的当务之急任务是加强党员的无产阶级革命意志,从组织建设入手,对党组织进行改造。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告全体同志书》特意提出全党要“加强无产阶级的基础,同时要继续改造党的组织,尤其要坚决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意识。”[2]周恩来在领导白区工作中,提出改变斗争形式,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走入社会各界,到工厂等等寻找职业作为革命斗争的掩护;在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时,要注重吸收党员的质量;并提出先健全若干个支部后,再成立地方党部的举措等。这些举措对中共在白区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巩固起到关键作用。1.2理顺党组织的形式,争取群众秘密斗争八七会议以后,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的第一步是建立党中央的派出机关,设立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等。192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四十七号—关于在白色恐怖下党组织的整顿、发展和秘密工作》,规定党的组织形式要适应秘密环境。 中共“六大”后,恢复和发展被打散的党组织是白区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主要省份地方党组织进行改组、重建充实,作出切实可行的指导。中央首先处理了占重要地位的顺直省委和江苏省委两个地方党组织的纠纷,使得党内严重存在的涣散和无纪律状态得到改善。到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时,全国党员已增加到6.93万余人,产业工人支部近百个。在福建,1927年8月初,中共中央先后派福建籍党员陈明、陈昭礼分别往闽南和闽北恢复与整顿党的组织。8月中旬,在南靖县宝林村的温泉旅社召开中共闽南特委扩大会议。会议确定以农民武装推动减租减息和反抗烟苗捐的斗争,并在条件成熟时举行武装暴动的方针。《中共漳州地方简史》充分肯定了中共闽南特委扩大会议的作用,称赞它“是闽南党组织贯彻中央关于恢复组织,加紧开展农民运动,筹建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指示精神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为党在闽南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做好了思 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为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闽南的贯彻执行奠定了 基础。”[3]先后成立中共漳州县委和厦门中心市委,当时,凡是要到中央 苏区的人,大部分要经过厦门党组织的介绍才到苏区,在上海和苏区 之间起到桥梁作用。[4]广东汕头也是白区进入苏区的主要通道,周恩来 就是从汕头撤退到苏区的。 1.3运用正确的工运策略,恢复和发展工人运动 随着1927年反革命政变爆发,风雨飘摇的中国开始笼罩在一片 白色恐怖之中,特别是1928年前后,白区的革命形势越发艰难。此时 的刘少奇在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对党在白区斗争的策略和工 作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929年夏,刘少奇同志在处理顺直省委问题后,到奉天担任中共 满洲省委书记,着手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了生 气蓬勃的工人运动,取得相当大的成绩。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刘少奇同志对党在白区工作的斗 争策略进行了反复认真的思索,得出许多新的体会。第一是党的路线 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讲究技巧,注重提高群众的斗争水平。第三,从满 洲党组织之前三度遭受重创而得出教训,认为白区工作者必须严格区 分公开与秘密工作的关系,使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互相联系、互相促 进。第四,还认识到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性。 这一系列白区工运策略,是在党遭受严重挫折后,在极端恶劣的 环境中取得的宝贵经验。由于党的策略方针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党的 白区工作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1930年6月,白区党员发展到近 3万人,9月建立了广东、江苏、湖南、满洲、山东、福建等17个省委,36 个市委,不少地方建立了特委、县委直到支部,大城市产业工人支部由 98个增加到229个,党中央机关也逐步健全了组织机构,增设了军事 委员会、全总党团、组织局等。[5] 1935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在着重解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白区的斗争 李建兰 (漳州工业学校,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白区广大工人群众,为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改善生存条件,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从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无形”战线、文化反“围剿”及学生运动等,到实现抗日统一战线转变,它印证了中共在白区的工作是一条对敌斗争的重要战线,是中共领导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白区斗争 Research on W hite A rea S truggle of T 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 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L I Jian -lan (Zhangzhou Industrial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national independence,and improving survival condition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s the workers of White area,to carry out a heroic and tenacious struggle with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wrote a heroic struggle of immortal chapter in the Chinese workers movement.From the recove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organization,Invisible Battlefront,against the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culture and student movement,etc,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anti -Japanese united front,it represents that the White area work of CCP is an important front for fighting against the enemy and is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revolution career of Party leadership . 【Key words 】P eriod of land revolution war ;CCP ;White area struggle 作者简介:李建兰(1955.6—),女,汉族,福建闽侯人,本科,漳州工业学校,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党史研究和教育管理。 ○职校论坛○300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高中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理解土地革命的内容与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 【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式导入。 教师播放2017年革命电视剧《秋收起义》第九集视频片段,片段描绘的是毛泽东在杨开慧的陪同下来到汉口参加八七会议的场景,彭公达向大家宣布湘赣地区秋收暴动正式开始,任命毛泽东为总指挥。教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电

影片段中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失败后坚决反对中央在全省实施暴动的决议?秋收起义的结局如何?中国工农革命军将何去何从?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武装起义 1.八七会议 教师出示八七会议补充资料,请学生根据这些材料与视频片段出演历史剧《八七会议的召开》,选出几名同学扮演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彭公达、邓中夏以及国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教师请学生欣赏表演时思考: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意义与局限分别是什么? 学生观看历史剧并思考问题,表演结束后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出示参考答案。 八七会议的内容: (1)瞿秋白作《关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的意义与局限: 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的新的策略路线”,给正在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但此次会议没有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