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2019年高考二轮总复习课时练习 11-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高中物理:2019年高考二轮总复习课时练习 11-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高中物理:2019年高考二轮总复习课时练习  11-3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2019年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课时练习

第十一章 第三课时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6分,漏选的得3分,错选的得0分)

1.(·高考北京理综)如图所示的虚线区域内,充满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和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一带电粒子a (不计重力)以一定的初速度由左边界的O 点射入磁场、电场区域,恰好沿直线由区域右边界的O ′点(图中未标出)穿出.若撤去该区域内的磁场而保留电场不变,另一个同样的粒子b (不计重力)仍以相同初速度由O 点射入,从区域右边界穿出,则粒子b ( )

A .穿出位置一定在O ′点下方

B .穿出位置一定在O ′点上方

C .运动时,在电场中的电势能一定减小

D .在电场中运动时,动能一定减小

【解析】 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意在考查考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带电粒子的电性可正也可负,当只有电场作用时,粒子穿出位置可能在O ′点上方,也可能在O ′点下方.电场力一定对粒子做正功,粒子的电势能减小,动能一定增加.

【答案】 C

2.(·广东)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上,并处于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质量为m 、带电量为+Q 的小滑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在滑块下滑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B .滑块到达地面时的动能与B 的大小无关

C .滑块受到的洛伦兹力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D .B 很大时,滑块可能静止于斜面上

【解析】 本题考查洛伦兹力.意在考查考生对带电物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受力分析.滑块受重力、支持力、洛伦兹力、摩擦力,如图所示.由左手定则首先容易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为垂直斜面向下,C 正确;由f 洛=Q v B ,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洛伦兹力变化,由F N =f 洛+mg cos θ,支持力也随之变化,由f =μF N 知摩擦力也随之变化,A 错误;磁场B 的大小最终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影响滑块到达地面的过程中摩擦力做功的大小,滑块到达地面时的动能与B 的大小有关,B 错误;滑块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所以中间不可能静止在斜面上,D 错误. 【答案】 C

3.(·高考辽宁、宁夏理综)医生做某些特殊手术时,利用电磁血流计来监测通过动脉的血流速度.电磁血流计由一对电极a 和b 以及一对磁极N 和S 构成,磁极间的磁场是均匀的.使用时,两电极a 、b 均与血管壁接触,两触点的连线、磁场方向和血流速度方向两两垂直,如图所示.由于血液中的正负离子随血流一起在磁场中运动,电极a 、b 之间会有微小电势差.在达到平衡时,血管内部的电场可看作是匀强电场,血液中的离子所受的电场力和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一、选择题(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7~9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物体a和b在同一条直线上向右运动,物体a在前且一直做匀速运动,物体b在后先做匀减速再做反方向匀加速运动,行驶中物体a和b相遇两次,用v-t图象表示两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用x-t图象表示两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则能正确反映物体a和物体b运动关系的图(取向右为正方向)是() 解析:图A中物体b的速度没有反向,A错;图B中,两物体不可能相遇,B错;图C中物体b不是先做匀减速运动再做匀加速运动,C错;图D满足题中所述运动,D对.答案: D 2.以24 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 m/s2,则刹车后() A.汽车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24 m/s B.汽车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12 m/s C.汽车在前2 s内的位移为36 m D.汽车在前5 s内的位移为45 m 解析:汽车刹车时间为t0=4 s,刹车位移为x0=242 2×6 m=48 m,到第4 s末汽车已停 止,汽车在5 s内位移为48 m,D错误,根据位移x=v0t-1 2at 2可知第1 s内的位移x1=21 m,平均速度v=21 m/s,A、B均错误;汽车在前2 s内位移为36 m,C正确.答案: C 3.(2014·西安市质检二)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2m和m,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所需拉力的大小至少应大于()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直流电与交流电》

P UI P EI U E η== =外 专题四 电路和电磁感应 第一讲 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 何洁 知识主干 一、电功和电热 电功W =qU =UIt ;电热Q =I 2Rt. (1)对纯电阻电路,电功等于电热,即电流流经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 能,所以W =Q =UIt =I 2Rt =U 2R t. (2)对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和电解槽),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机械能或化学能等),所以电功必然大于电热,即W>Q ,这时电功只能用W =UIt 计算,电热只能用Q =I 2Rt 计算,两式不能通用. (3)电流流经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流经非纯电阻电路,消耗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4)电源的功率与效率 ①电源的功率P :也称为电源的总功率,是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功率,计算式为:P= IE ②电源内阻消耗功率P 内:是电源内阻的热功率,也称为电源的损耗功率,计算式为:P 内= I 2r . ③电源的输出功率P 外:外电路上消耗的功率,计算式为:P 外= IU 外 . ④电源的效率: ⑤电源的输出功率与外电阻R 的关系: 因此可知当电源内外电阻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 当R >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小. 当R <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越来越大. 当R 由小于r 增大到大于r 时,随着R 的增大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非单调变化). 4.含容电路的分析技巧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与电容器并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容器串联的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为零(有阻无流,则无电压). 二、交变电流 22 2 2()()4RE E P UI R r R r r R ===-++外

(新)高中物理二轮复习功能关系专题

一、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的推导 物体只在一个恒力作用下,做直线运动 w =FS =m a ×a V V 22 122- 即 21222121mv mv w -= 推广: 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在做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 结论: 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小 合力做功的求法: 1、受力分析求合力,合力乘以在合力方向的位移(合力是恒力,位移相对地的位移) 2、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二.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判断各力做功情况。 (3)写出该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或分别写出各个力做的功(注意功的正负) (4)写出物体的初、末动能。按照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例】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钢珠从高出地面h 处由静止自由下落,落到地面进入沙坑h/10停止,则 (1)钢珠在沙坑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重力的多少倍? (2)若让钢珠进入沙坑h/8,则钢珠在h 处的动能应为多少?设钢珠在沙坑中所受平均阻 力大小不随深度改变。 三、高中物理接触到的几种常用的功能关系 1、 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2、 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小量 3、 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小量 4、 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动能定理) 5、 除重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量 6、 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代表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用于发热 7、 电磁感应中克服安培力做功量度多少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发热 8、能量守恒思路

1.(2013·长春模拟)19世纪初,科学家在研究功能关系的过程中,具备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对生活中有关机械能转化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下列有关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仅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B .仅有弹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C .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D .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一定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 2.(2013·东北四市联考)在高度为h 、倾角为30°的粗糙固定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与一轻弹簧拴接的物块恰好静止于斜面底端。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33,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用一平行于斜面的力F 拉动弹簧的A 点,使m 缓慢上行到斜面顶端。此过程中( ) A .F 对该系统做功为2mgh B .F 对该系统做功大于2mgh C .F 对该系统做的功等于物块克服重力做功与克服摩擦力做功之和 D .F 对该系统做的功等于物块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量之和 3.(2013·山东泰安一模)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个半径为R ,粗细不计的圆管轨道。半径OA 水平、OB 竖直,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自A 正上方P 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恰能沿管道到达最高点B ,已知AP =2R ,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球从P 到B 的运动过程中( ) A .重力做功2mgR B .机械能减少mgR C .合外力做功mgR D .克服摩擦力做功12 mgR 4.(2013吉林摸底)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将一个物体轻轻 放在传送带底端,第一阶段物体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与传送 带相对静止,匀速运动到达传送带顶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第二阶段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 B .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第一阶段物体动能的增加 C .第一阶段物体和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等于第一阶段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D .物体从底端到顶端全过程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全过程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 5.如图所示长木板A 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物体B 以水平速度冲上A 后,由于摩擦力作用,最后停止在木板A 上,则从B 冲到木板A 上到相对板A 静止的过程中,下述说法中正确是( ) A .物体 B 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B .物体B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C .物体B 损失的机械能等于木板A 获得的动能与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之和 D .摩擦力对物体B 做的功和对木板A 做的功的总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量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资料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资料 1 物体带电的标志: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带电体的性质) 2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就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差的物质就失去电子带正电。 4 正电荷: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5 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 验电器的作用: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7 电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 8 电子电量: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叫电子电量。它是*10-19库。 9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10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1 电流方向: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子移动方向与它正好相反。 12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水液。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13 电源: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在干电池中电能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14 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能脱离原子核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电子。 15 电路:把用电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路径。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16 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的电路。 17 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依次通过每个用电器。 并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特点电流在某处分支,再在某处会合。 对于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明确以下5个关系对于分析问题是很重要的(以竖直向上提升重物的滑轮、滑轮组为例) (1)当不考虑动滑轮重及绳与滑轮之间摩擦时,拉力与

高中物理二轮专题复习:10 动量和原子物理(选修3-5)(新人教版)

专题10 动量和原子物理(选修3-5) 知识梳理 一、动量、冲量、动量守恒定律 1、动量 P=mv 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2、冲量 I= F ·t .方向与恒力方向一致 3、动量守恒定律的三种表达方式 (1)P =P ′ (2)Δp 1=-Δp 2 (3)m 1v l +m 2v 2=m 1v / l +m 2v / 2 二、波尔理论 1、 氢原子能级与轨道半径 (1)能级公式:)6.13(1 112 eV E E n E n -== (2)半径公式: )53.0(112 ο A r r n r n == (3)跃迁定则:终初E E h -=ν 三、原子核衰变、半衰期及核能 四、光电效应及其方程 1、光电效应规律 (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数目)无关,只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3)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保持频率不变,则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 比. (4)从光照射到产生光电流的时间不超过10— 9s ,几乎是瞬时的. 2、光电效应方程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γ-W (E k 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 是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也称电离能 ) (2)极限频率: 专题测试 1.(5分) .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 ,激发态能量21/n E E n =,其中n=2,3…。用h 表示普 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波长为 ( ) .A 143hc E - B. 12hc E - C.14hc E - D. 19hc E - 2. (5分).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实验是 ( ) A .光电效应实验 B .伦琴射线的发现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3.(5分) .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a)、(b)、 (c)所示的图像,则 ( ) A.图像(a)表明光具有粒子性 B.图像(c)表明光具有波动性 C.用紫外光观察不到类似的图像 D.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 4.(5分).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 B.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 C.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D.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 5.(8分)(1)氢原子从能级A 跃迁到能级B 吸收频率为ν1的光子,从能级A 跃迁到能级C 释 放频率为ν2的光子,若ν2>ν1,则当它从能级B 跃迁到能级C 时,将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 .放出频率为ν2-ν1的光子 B .放出频率为ν2+ν1的光子 C .吸收频率为ν2-ν1的光子 D .吸收频率为ν2+ν1的光子 (2)“轨道电子俘获”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原子核(称为母核)俘获一个核外电子,其内部一个质子变为中子,从而变成一个新核(称为子核),并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中微子的质量很小,不带电,很难被探测到,人们最早就是通过子核的反冲而间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高中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着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二、电磁学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0、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2、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5、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17、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18、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三维设计】2020高中物理二轮专题检测21:巧妙解答物理图像选择题(含解析)

专题检测(二十一) 巧妙解答物理图像选择题 1.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0 s 时间内的v -t 图 像如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 和图中时间t 1分别为( ) A.13和0.30 s B .3和0.30 s C.13和0.28 s D .3和0.28 s 解析:选B 根据图像的特点可知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a =Δv Δt ,得3a 甲=a 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m 甲=13×F m 乙,得m 甲m 乙 =3,由a 乙=40.40 m/s 2=10 m/s 2=10.40-t 1 ,得t 1=0.30 s ,B 正确。 2.[多选]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 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设该物体在t 0和2t 0时刻相对 于出发点的位移分别是x 1和x 2,速度分别是v 1和v 2,合外力从开始 至t 0时刻做的功是W 1,从t 0至2t 0时刻做的功是W 2,则( ) A .x 2=5x 1 v 2=3v 1 B .x 1=9x 2 v 2=5v 1 C .x 2=5x 1 W 2=8W 1 D .v 2=3v 1 W 2=9W 1 解析:选AC 根据F -t 图像面积意义和动量定理有m v 1=F 0t 0,m v 2=F 0t 0+2F 0t 0,则 v 2=3v 1;应用位移公式知x 1=v 12t 0,x 2=v 1+v 22t 0+v 12 t 0,则x 2=5x 1,B 错误,A 正确;在第一个t 0内对物体应用动能定理有W 1=m v 122,在第二个t 0内对物体应用动能定理有W 2=m v 22 2-m v 12 2 ,则W 2=8W 1,D 错误,C 正确。 3.(2018届高三·焦作六校联考)两带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的点电荷放在x 轴上,相距为L ,能正确反映两点电荷连线上场强大小E 与x 关系的是选项图中的( ) 解析:选A 由等量异种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分布规律可知,在两点电荷连线中点处电场强度最小,但不为零,从两点电荷向中点电场强度逐渐减小,因此A 正确。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

2010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一) 各种性质的力和物体的平衡 考点透视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例题1.(06广东模拟)如图1-2所示是山区村民用斧头劈柴 的剖面图,图中BC 边为斧头背,AB 、AC 边是斧头的刃面。要 使斧头容易劈开木柴,则( ) A .BC 边短一些,A B 边也短一些 B .B C 边长一些,AB 边短一些 C .BC 边短一些,AB 边长一些 D .BC 边长一些,AB 边也长一些 解析:设斧头所受的重力与向下的压力的合力为F ,按照力 的作用效果将力F 分解为F 1和F 2如图1-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BC AB F F =1 ,所以F BC AB F =1。显然BC 边越短,AB 边越长,越容易劈开木柴。 答案:C 。 点拨: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无数个解,但实际求解时常用两种方法:正交分解和将力按照效果进行分解。 2.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 例题2.(05全国卷Ⅲ)如图1-4所示,在倾角为θ的 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 、B 。它 们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C 为一 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 沿斜 面方向拉物块A 使之向上运动,求从开始到物块B 刚 要离开C 时物块A 的位移d 。(重力加速度为g)。 解析:用x 1表示未加F 时弹簧的压缩量,由胡克定律和牛顿定律可知1sin kx g m A =θ 用x 2表示B 刚要离开C 时弹簧的伸长量,则:2sin kx g m B =θ 由题意得: d =x 1

+ x 2 解得:d =k g m m B A θsin )(+ 点拨:两个用弹簧相连的物体,在相对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相对位移大小等于弹簧形变量的变化。因此求出初末两个状态时弹簧的形变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静摩擦 最大静摩擦 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定律 例题3.(06全国卷Ⅱ)如图1-5所示,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 与物块Q 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 的两段绳都是水 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P 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 因数都是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的质量、滑 轮轴上的摩擦都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它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 ) A .4μmg B .3μmg C .2μmg D .μmg 解析:设绳中张力为T ,对物块Q 和P 分别受 力分析如图1-6所示。因为它都做匀速运动,所以所受合外力均为零。 对Q 有:T =f 1=μmg 对P 有:f 2=2μmg F = f 2+T + f 1 解得:F =4μmg 答案:A 点拨:当两物体间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为滑动摩擦,其方向与两者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该接触面的正压力成正比。 4. 滑动摩擦定律和多物体参与平衡问题 例题4.(08全国卷II )如图1-7所示, 一固定斜面上两个质量相 同的小物块A 和B 紧挨着匀速下滑, A 与B 的接触面光滑. 已知A 与 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B 与斜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2倍, 斜面倾角 为α. B 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是 A. αtan 32 B. αcot 3 2 C. αtan D. αcot 解析:对AB 这一系统受力分析,如图1-8所示,若设B 与斜面之 间动摩擦因数为μ,它们的质量为m ,对该系统受力分析,由摩擦定律 与平衡条件得: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梳理

本专题知识点讲1节,例题讲1节 专题一力与场内物体的平衡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应考策略 深刻理解各种性质力的特点.熟练掌握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各种方法. 1.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μ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高中物理学史

高中物理学史 张正锟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 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19、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1、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 2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 三、热学 27、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28、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 29、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尔、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21、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会产生压强,并测定了大气压强的值。 四年后,帕斯卡的研究表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1654年,为了证实大气压的存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高中物理选修3-5》二轮专题复习

《高中物理选修3-5》二轮专题复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选修3-5》二轮专题复习 一、考纲要求与考题特点分析 (一)经过一轮复习,大部分学生对本模块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有较好的把握。尤其是动量守恒定律、光电效应、能级与光谱、核反应方程及规律等重点内容,有较强的得分能力。原子物理部分的相关选择题,只要是常规题,一般能得分。但这一部分知识点细而杂,涉及到的微观领域,学生又缺少直接经验;有关考题,跟物理学的前沿容易发生联系,如夸克、黑洞等,而且往往是多项选择题,会有部分学生因细节关注不够,造成不能拿满分。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相对难度大些,且跟能量、电磁学的内容综合考查的概率很大,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或者一些物理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涉及动量的综合题,总是一筹莫展,甚至干脆放弃。而有关动量守恒的实验题也是高考热点,所以,争对3-5的二轮复习,重点内容还是要加强,细杂知识要突破、要点拨,加强解题方法、解题能力的指导和训练。力保学生不失基础题的分、不失中档题的分、少失难题的分。

(二)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查的五个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的要求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

高中物理二轮专题——斜面模型

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题——斜面模型 斜面模型时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之一。物理中的斜面,通常不是题目的主体,而只是一个载体,即处于斜面上的物体通常才是真正的主体.由于斜面问题的千变万化,既可能光滑,也可以粗糙;既可能固定,也可以运动,即使运动,也可能匀速或变速;既可能是一个斜面,也可能是多个斜面;斜面上的物体同样五花八门,可能是质点,也可能是连接体,可能是带电小球,也可能是导体棒,因此在处理斜面问题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综合应用力学、电磁学的相关规律进行求解。 1.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对下面几种情形分析(斜面静止): VF

2.(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 拓展: 3.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所示): (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4.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所示):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 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 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 2g cos θ . 5.如图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6.在如图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 7.如图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m +M) L . 8.物体在斜面运动的速度和时间问题 (1)在竖直平面内有若干倾角不同的光滑轨道,质量不等的物体同时从最高点A 沿不同的轨 道由静止下滑,到某一时刻,各物体所在的位置一定在同一圆周上。试证明。

2020年高考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力学专题复习(含答案)

2020年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力学专题复习 ▲不定项选择题 1.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着陆前的部分运动过程简化如下:在距月面15km高处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减速下降至距月面100m处悬停,再缓慢降落到月面。己知万有引 力常量和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月球半径约为1.7×103km,由上述条件不能 ..估算出() A.月球质量B.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C.探测器在15km高处绕月运动的周期D.探测器悬停时发动机产生的推力 2.“民生在勤”,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如图,疫情期间某同学做家务时,使用浸湿的拖把清理地板上的油渍。假设湿拖把的质量为2kg,拖把杆与水平方向成53°角,当对拖把施加一个沿拖把杆向下、大小为10N 的力F1时,恰好能推动拖把向前匀速运动并将灰尘清理干净。如果想要把地板上的油渍清理干净,需将沿拖把杆向下的力增大到F2=25N。设拖把与地板、油渍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始终不变(可认为油渍与地板间的附着力等于拖把与地板间的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sin53°=0.8,cos53°=0.6),那么油渍与地板间的附着力约为() A.7.7N B.8.6N C.13.3N D.20N 3.如图所示,物块A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其上表面为四分之一光滑圆弧。一小滑块B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从圆弧底端缓慢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在此过程中,A始终静止。设A对B的支持力为F N,地面对A 的摩擦力为F f,则两力的变化情况是() A.F N减小,F f增大B.F N增大,F f增大C.F N减小,F f不变D.F N增大,F f不变 4.如图所示,一轻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一端与质量为10kg的吊篮相连,向另一端被站在吊篮里质量为 50kg的人握住,整个系统悬于空中并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g=10m/s2,则该人对吊篮的压力大小为()

2016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7

专题七 1.(2014·北京)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温度降低,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B .物体温度升高,其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C .物体温度降低,其内能一定增大 D .物体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不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和内能的关系,要明确温度是平均动能的标志,分子平均动能由温度决定,温度越高,平均动能越大,A 错,B 对。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温度发生变化,内能不一定变化,C 、D 不正确。解答本题要明确,平均动能由温度决定,内能由温度、体积和分子数共同决定。 2.(2014·大纲全国)对于一定量的稀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压强变大时,分子热运动必然变得剧烈 B .保持压强不变时,分子热运动可能变得剧烈 C .压强变大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必然变小 D .压强变小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可能变小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要明确在微观上,气体的压强由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动能决定。压强变大平均动能不一定增大,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也不一定减小,A 、C 正确,由于压强由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平均动能共同决定,所以B 、D 选项正 确。本题可以根据压强的微观表达式p =23 nE k 分析。 3.(2014·广东)用密封性好、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包裹易碎品,如图所示,充气袋四周被挤压时,假设袋内气体与外界无热交换,则袋内气体( ) A .体积减小,内能增大 B .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C .对外界做负功,内能增大 D .对外界做正功,压强减小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学第一定律,要明确题目中气体与外界光热交换的条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 +Q ,Q =0,外界压缩气体,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正功, 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由pV T =C 可知压强增大,A 、C 正确,B 、D 错。解决此类问题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