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收稿日期:1999-08-02

尤民生,男,1954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昆虫生态及害虫综合治理. *福建省科委资助项目(97-J -220).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尤民生 王海川 杨 广

(福建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福州350002)

摘要 把农业害虫防治的工作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原始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综合治理阶段、持续控制阶段.从昆虫的多样性及害虫与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利用抗虫品种、自然天敌、昆虫激素、不育技术、栽培措施等安全有效的方法实施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将可望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害虫发生及其天敌繁衍的生态机制,并为制订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持续控制

中图分类号 S435

The sustainable contr ol of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

You Minsheng Wang Haichun Yang Guang

(Department of P lant Pr otect ion,F ujian Agricultural U niversity,Fuzhou 350002)

Abstr act The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 is divided into four developmental stages ,namely primary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integrat ed pes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ntr ol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sect diversity,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ect pest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the fessibilit y of sustainable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has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context of r ationally using resistant varieties,natur al enemies,insect hor mones,sterility t echniques,and cultural activities.Based on t he struct 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 ems,the author s suggest that studies on the spacial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bio-com munities in a field will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among host plant s,insect pests and their enemies,to r eveal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s of pest outbreaks,and to make the r ational str ategies for sustainable contr ol of agr i-cultural insect pests.

Key wor ds agr icult ur al insect pest ;integr ated pes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control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探索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新途径,提出了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丹波召开了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丹波宣言》,确定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方向,就是在控制人口增长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涂建华等,1996).建立可持续农业,不仅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国策.

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报道,全世界粮食产量因病虫害每年约损失10%~15%(Kiritani ,1979;马世骏,1976).因此,害虫防治长期以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与害虫斗争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和采取新的策略,把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害虫防治的实践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大飞跃.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8(4):434~440,1999

Journal of Fujian Agr icultur al Univer sity

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许多学者认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源是农药和化肥,为了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需实施以利用抗性品种和生物防治为主要措施的害虫控制策略.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并以此作为大会的主题.由此可见,怎样把持续农业的战略思想贯穿到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是当前广大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 害虫防治发展简史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有关农业害虫防治的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原始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综合治理阶段、持续控制阶段.

1.1 原始防治阶段

公元340年前,我国南方农民就利用黄琼蚁(Oecophylla smaragdina )防治柑桔害虫,这在世界生物防治史上是最早的(陆庆光,1997);在1800年前,我国农民已知道用砷剂、汞剂和藜剂来杀死害虫;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使用硫磺、铜、油类及各种有毒物质作为杀虫剂,并有了熏蒸方法(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也有了用“掘沟法”治理蝗虫及螟虫的记录;宋代定有严格的治蝗法令——这是全世界最早的治虫法规(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治手段原始单一,应用天然材料为杀虫剂.

1.2 化学防治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DDT 、666等合成有机杀虫剂的产生和使用,害虫防治进入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阶段.后来,其它有机氯、有机磷以及菊酯类农药相继推广使用,使化学农药的品种多样化.由于各种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之化学农药的速效性和稳定性,使得化学防治显示出其特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们由此产生了害虫防治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乐观主义思想(邱式邦,1996).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防治手段单一,化学防治效果明显,并占主导地位.

1.3 综合治理阶段

自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后,人们不得不面对随之而来的许多严重问题,如害虫产生抗药性、有益生物减少、主要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再次爆发成灾、食物中的残毒、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些严重后果,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害虫防治途径.50年代初期,“综合防治”一词就出现于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的报告中;1975年,我国正式确立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害虫治理方针(马世骏,1979).在国外,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李典漠等,1983);到了70年代,美国的几位昆虫学家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新概念(朱弘复,1981).IPM 的提出对害虫的控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降低了防治费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迅速为世界各国的植物保护工作者所接受,成为当今各国所奉行的植物保护方针.其指导思想是:要求多种专业相互配合,并要考虑到各种病虫害(包括节肢动物、杂草及其它生物);要求尽可能用所有可应用的防治手段建立一个最优防治方案;植物保护只是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要考虑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强调各种防治手段的协调性和合理性,摆脱了过去防治手段单一的局面;害虫防治的目标是把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造成损失的水平之下,而不是消灭害虫.

?435?第4期 尤民生等: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1.4 持续控制阶段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对害虫治理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同时考虑到人类自身生存以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1992年7月世界环发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为此,T shernyshev(1995)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害虫治理的概念——害虫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 ,EPM ).EPM 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害虫发生的初期采取措施,避免害虫的大发生,并加强信息收集和监测.由于EPM 不采用化学农药和大规模释放天敌,其防治成本将会大大低于IPM(张真等,1996).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可持续的植物保护造福全人类”(Sustain-

able Crop Prote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All );大会开幕式的主报告明确提出“

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From Protecting Crops to Prote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的观点,即要从过去仅仅针对直接危害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扩展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以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其特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依靠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

总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害虫治理将会逐步得到完善,越来越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为人类造福.

2 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

地球上约有100多万种昆虫,有害的昆虫有8万余种,但真正造成危害的仅3000余种,在一个地区严重危害的也只有几十种.我国约有14万种昆虫,其中仅有少数是农、林、牧、医方面的害虫,少数是害虫的天敌,大多数是益、害不显著,也就是中性昆虫(张广学,1996).中性昆虫作为当地生物群落中食物网的不可缺失的成员,作为天敌的食料,它们在维持当地生态系统自然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害虫的持续控制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共存,以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现代生物学、现代生态学(包括化学生态学)、生物技术以及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为害虫的持续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1 利用抗虫品种

寄主抗性是最有效的和最持久的,如果是多基因抗性则使害虫难以形成生物型来对抗植物的抗性.在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应用抗虫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生物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的提高为选育抗虫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但这方面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努力.

2.2 利用害虫天敌

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控制害虫花费较少且具有持续效果.天敌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地控制130余种害虫,其中利用寄生性天敌控制害虫成功的就达115种(张广学,1996).

2.3 利用昆虫性激素

昆虫性激素既可以监测害虫的发生,预报虫情,还可以在田间规模使用,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目前我国已有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二点螟和玉米螟等性激素被广泛用于虫情测报和防治(邱士邦等,1994).据估计,全世界已合成昆虫性激素化合物1000多种,已商品化的达280种,其中用于干扰交配的18种,诱杀的28种(Whitten,?

436?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28卷

1993),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2.4 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

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质,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在害虫持续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2.5 利用生物制剂

我国的Bt 制剂1991年产量就达4000t 以上,在全国使用面积达100余万hm 2,能防治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40多种害虫.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物工程菌方面也取得了进展.非洲利用白僵菌及绿僵菌制剂防治蝗虫成功.我国白僵菌制剂基本上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近年来对10多种昆虫病毒进行了研究,已经制成病毒制剂,用于田间防治.利用病原线虫制剂防治害虫也已有研究(王晓容等,1995;徐洁莲等,1995).

2.6 利用植物杀虫剂

目前已知的植物次生物质约有3万种,其中生物碱、萜类和酚类分别达6500、5900和5000多种.根据昆虫对次生物质的反应,可以将其分为拒避和抗生2种类型.由于这类杀虫剂的杀虫率和持续效果比化学杀虫剂低,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植物杀虫剂一般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的杀伤力不大,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可以在害虫的持续控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现在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李捷等,1996).

2.7 利用昆虫辐射不育技术

50年代中期,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岛大量释放经辐射不育的螺旋蝇雄虫,彻底防治当地牲畜大害虫野螺旋蝇获得成功.80年代后期,我国在贵州省惠水县一个30多hm 2

的柑桔园中释放15万头辐射不育的大实蝇雄虫,使柑桔被害率从7.5%降低到0.005%(王华嵩等,1993).辐射不育技术有利于害虫的自然控制,是害虫持续控制中一项有效的技术.

2.8 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是第3代杀虫剂,它影响昆虫正常生长和发育,破坏昆虫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而使昆虫死亡.按其作用方式主要分为苯甲基苯酰脲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蜕皮激素及其类似物(蒋志胜等,1997;冷欣夫,1994).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选择毒性,只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因而在害虫持续控制中很有发展前途.

2.9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虽然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问题,但它仍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化学农药的生命力,使其更加有效地控制害虫.轮用、混用农药可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应用特异性、选择性高的农药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应用低毒、广谱、低残留的农药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10 利用农业技术

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改良生态环境以不利于害虫繁殖和发育;农作物合理布局,切断害虫的食物链;利用植物对害虫的耐害性和补偿功能控制害虫;利用自然因素,保护生态多样性,保?437?第4期 尤民生等: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护天敌,以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利用耕作方式控制害虫,轮作能恶化单食性及寡食性害虫的营养条件和生活条件,可减少虫源,套作和间作有利于保护和繁衍天敌,对地下害虫可用饱和灌水法防治.

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成功地对一些害虫实施有效的防治,可以充分说明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例如,改造飞蝗的发生地消灭蝗灾(陈永林,1979;马世骏,1979),选用抗虫品种防治小麦吸浆虫(周明爿羊,1979),调整耕作制度防治三化螟,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蒲蛰龙,1991),停止使用广谱性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等等.可见通过创造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即实施害虫的生态控制,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也是持续性的.多彩的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高产、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实现害虫持续控制的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3 害虫持续控制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现代的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等,1984).在此类复合系统中,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是人,最强烈的破坏因素也是人.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它与周围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有不断的物质、能量和有机体的交换,有时来自外部的物质、能量和有机体对农田内部的有害生物可能起到特别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进行有关害虫控制的研究时,多数是以中小尺度的自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从宏观上考虑其它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的作用.这种以中小尺度的自然系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难以阐明大尺度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解决不了受到外部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影响的农业害虫持续控制问题.因此,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将可望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害虫发生及其天敌繁衍的生态机制,并提出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图1).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社会条件、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等本底资料的调查和分析;各种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与农业技术体系的相互关系.

(2)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类群结构、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的演变过程;各种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生境条件、农业技术措施与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3)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时空动态;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与害虫发生特点及天敌繁衍规律的相互关系.

(4)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等农业技术措施,保护和提高自然天敌的效益,促进害虫的持续控制.

目前可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选择若干个自然景观、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地理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向各地行政部门索取有关当地的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经营方式、人口分布、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等资料.(2)采用群落和种群生态学的野外系统调查、室内生理生态实验、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农

?438?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28卷

 图1 农业害虫持续控制的研究内容

 Fi g .1 Items of th e sustainable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

田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测定不同功能类群(植被、害虫、寄生

性天敌、捕食性天敌、蜘蛛等)的丰富

度、均匀性、多样性,从行为学、生理学

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害虫—天

敌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动态

关系.

(3)根据系统的层次组织原理,把

结构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

业生态系统依次逐级分解为相对简单

的亚系统.应用植物保护、农学、气象、

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各

级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

理.

(4)围绕本项研究的目标,运用系

统理论、生物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机

模拟、优化决策等方法,分析自然—社

会—经济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

构及各个亚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机制.

4 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农作物的生产

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农业技术等都有可能通过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害虫的持续控制.另一方面,一项能够提高群落多样性和降低害虫种群数量的控制策略,必须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有可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并得以持续进行.因此,把农田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时空动态关系,改变了过去仅局限于自然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各种环境因素对农田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把农田生物群落与作物—害虫—天敌三级营养水平联系起来,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影响害虫发生规律及天敌繁衍动态的生态学机制,有助于合理制订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持续控制策略及措施.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害虫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将会逐步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不断完善.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人类将会在害虫防治的领域中从必然走向自由.?439?第4期 尤民生等: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参考文献陈永林.1979.改治并举根除东亚飞蝗灾害.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北京:科

学出版社,252~280

湖南省长沙农业学校.1965.昆虫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4

蒋志胜,苏胜忠,尚稚珍.1997.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发展与应用.世界农业,(1):46~51

冷欣夫.1994.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昆虫知识,31(1):48~51

李典漠,T ummala R L.1983.论计算机化的病虫害管理系统的原理.生态学报,3(3):252~261

李捷,乔雄梧,朱九生,等.1996.植物性农药的研究与发展.世界农业,(3):37~39

陆庆光.1997.持续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IP M .世界农业,(2):45~46

马世骏.1976.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昆虫学报,19(2):129~141

马世骏.1979.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21

马世骏,王如松.198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4(1):1~9

蒲蛰龙.1991.澳洲瓢虫引进我国简述.见:黄邦侃主编.全国瓢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3邱式邦.1996.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植保方针.见:张芝利,林永范,吴钜文主编.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

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7~9

邱士邦,叶正楚.1994.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8

涂建华,伊勇,张金瑜.1996.持续农业与植物保护.见:张芝利,林永范,吴钜文主编.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

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81~88

王华嵩,张和琴.1993.辐射不育雌柑桔大食蝇释放效果.核农学通报,14(1):26~28

王晓容,李素春,田世尧,等.1995.泰山1号昆虫病原线虫对棉铃虫幼虫和蛹的致死效果.植物保护学报,22

(3):227~230

徐洁莲,韩日畴,刘秀玲,等.1995.应用苹果蠹蛾线虫防治荔枝龟背天牛幼虫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2(1):12

~16

张真,周淑芷.1996.I PM 的发展方向——EPM .见:张芝利,林永范,吴钜文主编.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

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96~98

张广学.1996.从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共存谈害虫的自然控制.见:张芝利,林永范,吴钜文主编.中国有害生物综

合治理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0~15

周明爿羊.1979.农业防治.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编.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北京:科学出版社,22~40朱弘复.1981.IPM ——害虫治理.大自然,3(1):47

Kirit ani K.1979.Pest management in rice.Ann Rev Entomol ,24:279-312

Tsher nyshev W B .1995.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 (EP M )general appr oaches .J Appl Ent ,119:379-381Whitten W J .1993.P est management in 2000:What we might lear n fr om the twent ieth centur y .I n :Kadir S

A,Barlow H S eds.P est M anagement and the E nvir onment in 2000.London:I nter nat ional Wallingfor d,9-44?

440?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28卷

农业害虫

农业害虫: 1.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含绿僵菌)。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另外,物种的多样性在热带比在温带要低得多。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例如,莴苣蚜虫被认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新西兰传播到塔斯马尼亚。而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输的过程。 2.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蚂蚱”,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3.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昆虫纲缨翅目。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

蓟马成虫体长约1毫米,金黄色,卵长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肉眼可见叶背面成虫、若虫。成虫多在叶脉间吸取汁液,因其较小不易看到,生产中常被忽视 4.介壳虫scale insect(昆虫纲,同翅目,盾蚧科) 同翅目(Homoptera)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刺吸式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每一种的宿主植物有一定的范围。侵袭植物的根、树皮、叶、枝或果实。主要害虫有梨圆蚧(San Jose scale)、蛎盾蚧(oystershell scale)、皮屑长蚧、桔紫蛎蚧和红圆蚧。洋红虫、紫胶蚧和地珠有经济价值。介壳虫[1]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介壳虫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5.叶蝉为一类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的昆虫。同翅目,叶蝉科。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叶蝉成虫图片

第一章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第一章农业害虫的识别 第一节害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一、农业害虫的概述 1、农业害虫的概念: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一类昆虫。如蝗虫主要吃农作物的叶子。 2、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产量的影响 当发生虫害时,会造成不同产量的下降,甚至使庄稼绝产。如黏虫大发生时可将禾谷类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绝产。 (2)对品质的影响 会使作物果实不饱满,空洞,完整率、出米率、出油率降低。如大豆食心虫,幼虫钻入豆荚,咬食豆粒,使大豆残缺或留下虫眼,导致大都品质下降。 二、农业害虫的危害 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为害作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1、对植物根部的危害 农业害虫为害作物根部的主要是地下害虫,如蛴螬咬断作物的根,咬断处断口整齐,轻则缺苗断垄,重则绝收。 2、对植物茎部的为害 为害作物茎部的害虫主要是蛾类,如玉米螟破坏玉米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植株受损后,茎秆易被风刮断。 3、对植物叶和花的危害 为害作物叶和花的害虫较多,如蝗虫咬食叶片,将作物食成光杆。蚜虫刺吸叶片的汁液,使幼苗叶片生霉发黑,枯死,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生长发育。 4、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危害 为害作物果实和种子的主要有大豆食心虫、二十八星瓢虫。 三、导致农业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影响害虫种群兴衰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虫源因素、气象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1. 虫源因素 虫源指虫害发生后,受害地块越冬害虫的数量。虫源多,易引起虫害的发生;虫源少,不易引起虫害的发生。 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水等,这些因素总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昆虫。 (1)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如书中表1-1. (2)温度和水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问题实质上是水的问题。昆虫身体的含水量一般为体重的46%-92%。昆虫获得水分的途径主要有:从食物中获得;直接饮水;利用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靠体壁吸水。温度能影响昆虫个体发育的快慢、存活率、生殖率、活动、地理分布等。

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害虫防治历史悠久,在长期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以及各类防治技术的研究发展,一些传统的防治方法有了新的内容,一些近代的防治方法也逐步形成。按照各类防治方法性质和作用,通常可分为五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物理机械防治法。有的防治技术如植物抗虫性的利用、昆虫激素的利用以及不育技术等也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很难将其划为那一类别,这里结合有关部分作一简要概述。 根据虫害发生的原因,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农业害虫的防治主要采取下列基本途径: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即争取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增加有益生物(害虫的天敌)和种类与数量。 2.控制主要害虫种群的数量,使其被抑制在足以造成作物经济损失的数量水平之下。具体措施可从三方面考虑:(1)消灭或减少虫源。例如,植物检疫是为了防止国外或外地的危险性虫、病、杂草传入本国或本地。越冬防治是为了压低害虫的来春发生基数。(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例如,改进栽培技术使农田环境不利于害虫和生活,栽培抗虫良种,保护天敌使其在自然界能发挥更大的抑制害虫的作用等等。(3)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为害以前,例如,及时施用适当的农药,或人工释放害虫的天敌或采用有效的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 3.控制农作物易受虫害的危险生育期与害虫盛发期的相配合关系,使作物能避免或减轻受害。 第一节植物检疫 一、概念 追溯“检疫”(Quarantine)的词意是“40天”,实意是“禁止”。14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城,为了防止肺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侵入,规定抵港的船只滞留港外停泊40天以渡过疾病的潜伏期后经检验无病患者才允许登陆。其后将它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上,最后又引用到植物上来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称之为植物检疫。 简言之,植物检疫(plan quarantine)就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令规定,由专门机构执行,对就受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控制其传入和带出以及在国内的传播,是用以理论上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有的也称为“法规防治”(legislative control)。 目前,国际的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日益频繁,无论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增长迅速,免除性病、虫、杂草传播的机会也就必然增多,为此,许多国家近年来植物检疫的机构都有所加强。制定了严格的检疫条例,国内检疫也采取多种有交的话,不使危险性病、虫、草传播蔓延,并进一步要求达到彻底消灭其危害的目的。我国自1954年建立植物检疫制度以来,多次制订并修改了我国对内、外的植物检疫办法、条例、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应受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植物检疫操作规程,对于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和促进国际贸易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植物检疫的理论依据 植物检疫虽然是一项具体措施,但这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是有其理论依据的。概括来说,它是建立在某些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这些有害生物的分布地域性;扩大分布为害地区的可能性;随同农产品,尤其是种子、苗木、栽培材料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其它人为传带的方式;对寄主植物或其它食料的选择性和嗜食程度;对环境条件的适生性(气候、食料、生境等自然因素等)以及自然天敌对其控制作用,在有所原产地和在传入新区后的变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橱师后,才能更准确有效地制定法规、实施检疫检验、决定处理办法和采取其它一系列的检疫防治措施。植物检疫涉及方面极广,检疫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病虫害,人为因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检疫工作涉及到很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正定县植保站李智慧张丽敏 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 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指导下,综合利用农业措施、生态调控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适当应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降低农药对人类、环境和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一项综合性防治技术。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影响 1.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农产品产量:棉铃虫、盲蝽蟓、二点委夜蛾、蚜虫、叶螨、菜青虫、甜菜夜蛾、田间杂草、各种病害等都可使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业有害生物本身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如小麦赤霉病,误食带有病原菌的分泌物的麦粒会引起人畜中毒甚至死亡,因此粮食部门明文规定,小麦赤霉病带病病粒超过3%时拒绝收购。除小麦赤霉病外,我省已有发生分布的农业有害生物中,能引起人畜中毒的有害生物种类还有小麦腥黑穗病、甘薯黑斑病、毒麦(杂草的一种)、豚草等。 3.农业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众所周知,农药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重要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投入品之一,同时又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残留污染为内吸性强、分解缓慢的剧毒杀虫剂,这些农药主要残留于农产品内、土壤中,形成对农产品和农田的污染。随着不同国家对农药残留限制门坎的提高,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二、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目前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从60-70年代的六六六、氯丹等高残留农药的大量使用,到80-90年代甲胺磷、1605、久效磷、磷铵等高毒农药的泛滥,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蔬菜、水果等中毒现象经常出现。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收稿日期:1999-08-02 尤民生,男,1954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昆虫生态及害虫综合治理. *福建省科委资助项目(97-J -220). 农业害虫的持续控制* 尤民生 王海川 杨 广 (福建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福州350002) 摘要 把农业害虫防治的工作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原始防治阶段、化学防治阶段、综合治理阶段、持续控制阶段.从昆虫的多样性及害虫与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利用抗虫品种、自然天敌、昆虫激素、不育技术、栽培措施等安全有效的方法实施害虫持续控制的可行性.根据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研究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在我国农村现行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技术条件下的时空动态,将可望从系统和群落的水平深入理解植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害虫发生及其天敌繁衍的生态机制,并为制订以利用品种抗性、生境调节和自然天敌为基础的农业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害虫;综合治理;持续控制 中图分类号 S435 The sustainable contr ol of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 You Minsheng Wang Haichun Yang Guang (Department of P lant Pr otect ion,F ujian Agricultural U niversity,Fuzhou 350002) Abstr act The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insect pests is divided into four developmental stages ,namely primary con-trol ,chemical control ,integrat ed pes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contr ol .F 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sect diversity,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ect pests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the fessibilit y of sustainable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has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ith the context of r ationally using resistant varieties,natur al enemies,insect hor mones,sterility t echniques,and cultural activities.Based on t he struct 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 ems,the author s suggest that studies on the spacial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bio-com munities in a field will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among host plant s,insect pests and their enemies,to r eveal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s of pest outbreaks,and to make the r ational str ategies for sustainable contr ol of agr i-cultural insect pests. Key wor ds agr icult ur al insect pest ;integr ated pes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control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探索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新途径,提出了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的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丹波召开了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丹波宣言》,确定了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方向,就是在控制人口增长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到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涂建华等,1996).建立可持续农业,不仅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国策. 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报道,全世界粮食产量因病虫害每年约损失10%~15%(Kiritani ,1979;马世骏,1976).因此,害虫防治长期以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与害虫斗争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和采取新的策略,把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害虫防治的实践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大飞跃.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8(4):434~440,1999 Journal of Fujian Agr icultur al Univer sity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思路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思路 一、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发生 害虫天敌资源调查是生物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抑制有害生防成灾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保护利用天敌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在自然界。天敌对害虫的发生起着巨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天敌一般并不需要增加费用和花费很多人工.因此。农民群众更容易接受。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已成为我国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措施之一。为了进一步发挥天敌的作用,实践中还创造了不少改造农田环境。 创造更适宜于天敌生存和繁殖的条件.以增殖天敌的经验。1987年,中国农科院生防所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第一次天敌保护利用学术讨论会.总结提出我国对天敌保护利用的含义,概述为:“天敌保护利用是指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人为的杀伤,创造适于天敌生存和繁衍的良好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天敌在自然界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 二、优势种天敌人工大量繁殖释放治虫 天敌商品化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天敌的人工或机械化大量繁殖技术。近年来,我国在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的研究上已取得可喜成就。主要有赤眼蜂、平腹小蜂、瓢虫、草蛉、捕食螨等。尤其是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在全国取得卓越效果。 三、生防农药治虫 生物农药有以下三个类别: 1.微生物农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制剂。 2.农用抗生素。是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具有治病杀虫的功效。农用抗生素分为农抗杀虫剂、农抗杀菌剂和农抗除草剂。

3.生化农药(又名特异性农药)。是指那些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化学物质.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对保护农业环境和减少化学性农药对人类的危害具有兴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农业生物防治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防治的效果。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思路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85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4/5。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分节的足,故又称六足纲。昆虫纲由3纲、33目组成,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九个目: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以下就这些目及重要科作一简述,并列举部分常见农业昆虫: 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中较大的一目,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虫。体大型或中型,吸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斑腿蝗科: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其中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同翅目(Homoptera):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其中粉虱科:温室白粉虱;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蜡蝉科:斑衣蜡蝉;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绵蚧科:吹绵蚧;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半翅目(Hemiptera)通称“蝽”或“椿象”;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其中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脉翅目(Neuroptera)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是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其中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最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成虫称蛾或蝶。虹吸式口器,形成长形而能卷起的喙;已知有十四万种左右,其中蛾类90%多,蝶类不足10%。蛾与蝶的异同蝶类触角末端膨大,而蛾类触角呈线状或羽状;蝶类休息时翅合拢立于背上,而蛾类休息时则将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大多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大多夜间活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其中谷蛾科:谷蛾、衣蛾;刺蛾科: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麦蛾科:麦蛾、棉红铃虫、甘薯麦蛾;菜蛾科:小菜蛾;蛀果蛾科:桃蛀果蛾(桃小食心虫);卷蛾科:大豆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顶梢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拟小黄卷叶蛾;螟蛾科:二化螟、豆荚螟、玉米螟、三化螟、菜螟、稻纵卷叶螟、条螟、棉卷叶野螟、桃蛀螟;夜蛾科:食叶种类:黏虫、斜纹夜蛾、稻螟蛉、棉小造桥虫、甜菜夜蛾;蛀食种类:大螟、棉铃虫、鼎点金刚钻;切根种类: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 毒蛾科:盗毒蛾、舞毒蛾;天蛾科:甘薯天蛾、豆天蛾;弄蝶科:直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凤蝶科: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粉蝶科:菜粉蝶;蛱蝶科:苎麻赤蛱蝶、苎麻黄蛱蝶; 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纲第一大目,有30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通称甲虫,简称“甲”。一般躯体坚硬,有光泽。头正常,也有向前延伸成喙状的(象鼻虫),末端为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坚硬,称鞘翅,无明显翅脉。其中芫菁科:豆芫菁;步甲科:金星步甲、皱鞘步甲、麦穗步甲;叩头虫科:沟叩头虫(沟金针虫)、细胸叩头虫(细胸金针虫);皮蠹科:谷斑皮蠹、黑皮蠹;吉丁虫科:柑橘小吉丁虫、金缘吉丁虫;瓢虫科:益虫:澳洲瓢虫、龟纹瓢虫、黑襟瓢虫、七星瓢虫;害虫: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拟步甲科:黄粉虫、黑粉虫、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丽金龟科:铜绿异丽金龟;鳃金龟科:暗黑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天牛科:桑天牛、星天牛、橘褐天牛、桃红颈天牛;叶甲科:(又名:金花虫)大猿叶虫、小猿叶虫、黄守瓜、黄曲条跳甲;豆象科: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象甲科:玉米象、米象; 膜翅目(Hymenoptera)包括各种蚁和蜂。咀嚼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叶蜂科)和细腰亚目(姬蜂科、茧蜂科、小蜂科、赤眼蜂科等)。叶蜂科:小麦叶蜂、梨实蜂;姬蜂科:黄带姬蜂、黏虫白星姬蜂、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齿唇姬 2

害虫分类及其代表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其中红字为益虫)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85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4/5。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分节的足,故又称六足纲。昆虫纲由3纲、33目组成,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九个目: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 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以下就这些目及重要科作一简述,并列举部分常见农业昆虫: 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中较大的一目,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昆虫。体大型或中型,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 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 斑腿蝗科: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 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 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 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同翅目(Homoptera)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粉虱科:温室白粉虱; 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 蜡蝉科:斑衣蜡蝉 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 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 绵蚧科:吹绵蚧; 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 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半翅目(Hemiptera)通称“蝽”或“椿象”;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 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 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 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 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 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脉翅目(Neuroptera)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是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 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害虫生物防治终稿

综述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途径和方法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①广谱性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利用 ②害虫产生抗药性 ③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④产生抗药性 ⑤3R ⑥环境污染食品污染 一、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 农药 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 土壤中移动 土壤胶体吸附 化学降解 植物吸收 光化学降解 挥发 持续农业的特点 (1)农业的外来能源投入必须降低; (2)环境必须得到改善; (3)生产者的获利必须不断提高,同时产品价格制定合理,对消费者来说也能接受。 持续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化的综合性体系,具有长效特点,力求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犹如力争害虫和天敌之间也应保持一个动态平衡一样,把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所允许的为害水平以下,发挥其长效特点。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一门研究利用天敌控制植物病害、虫害和农田杂草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研究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叫害虫生物防治。 新技术:昆虫不育性(辐射不育、化学不育、遗传 不育等)、昆虫激素及信息素、噬菌体、内疗素和 植物抗性等 二、害虫生物防治的原则与方法 害虫生物防治的原则 ①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论为基础 ②建立有效的害虫生物防治体系 ③害虫生物防治的途径与方法 ④增加自然界害虫天敌的个体数量 ⑤改变本地昆虫的种群结构 防治方法 从国外引进 从国内移植 创造害虫天敌在野外繁殖的条件 人工大量繁殖害虫天敌 配合其他防治方法来增加天敌的数量和增强天敌效能天敌昆虫 昆虫病原微生物 应用农业技术或造林技术去增加天敌数量和增强效能 直接保护天敌 增加自然界天敌食料 三、害虫生物防治的历史 广东省于1951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50年代东北地区研究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人工繁殖金小蜂防治越冬代棉红铃虫; 湖北、湖南、四川先后从浙江引进大红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 山东引进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获得成功; 《天敌昆虫图册》, 《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中国生物防治》和《昆虫天敌》等 四、生物防治在IPM中的地位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是一整套害虫治理系统,这个系统考虑到害虫的种群动态及其有关环境,利用所有适当的方法和技术以尽可能相互配合的方式,来维持害虫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即低于引起经济危害的水平。 明确地提出了: 1)用经济阈限来决定是否有防治的必要; 2)不彻底消灭害虫; 3)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对害虫防治实施其“综合”行动。总的来说,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属于种群水平,是最基本的层次,它是实施单一种群或混合种群控制方法的联合; 第二层次属于群落水平,考虑多种生物的作用,实行多种有害生物控制方法的联合; 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的联合,属于系统水平,它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将多种有害生物的控制方法,溶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中。 这一技术体系是以自然控制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中心,以行为调控为辅助手段,以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为目的 第六章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应用 昆虫病原线虫分类地位: 线虫门(Nemathelminthes)侧腺纲(Secernentia)小杆目(Rhabditida)。世界上已知有11个科的线虫能寄生昆虫,具有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科的线虫,即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索线虫科(Mermithidae)、新垫刃线虫科(Neotylenchidae)和滑刃线虫科(Aphelenchidae)。 斯氏线虫科和异小杆线虫科能迅速杀死害虫,被称为昆虫病原线虫。

农业害虫

农业害虫及防治 1、农业害虫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凡是取食作物营养器官,对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使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昆虫我们统称为农业害虫。像草蛉、蜻蜓、瓢虫、赤眼蜂等不是植食性昆虫,不是农业害虫,他们是害虫的天敌,我们称之为益虫。如果特殊强调昆虫,它的基本特征是成虫体分头胸腹,生有三对足,像蜘蛛是四对足,不属于昆虫,属于螨类,有时为了方便,也称之为害虫,但在防治中必须选择杀螨剂。 2、昆虫发生的基本特征 (1)、种类繁多,全世界现发现昆虫约120万种,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种群。 (2)、分布广泛,从高山到高空,从居室到田野,从陆地到水中以至深海,处处都有昆虫的分布。 (3)、繁殖迅速。如蚜虫在干旱高温年份在黑龙江省一年就可以繁殖16代以上,并且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即孤雌生殖,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的群体。 (4)、适应性强。各种环境都能通过进化逐渐适应,食性复杂。(5)、规律复杂。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气象灾害频发,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越来越没有规律性了,这给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 (6)、防治困难。如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都会

因为水田的有水环境以及玉米螟防治适期玉米植株高大,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 3、农业害虫的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害虫的口器形状和取食方式分:可分为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和蝗虫。在防治过程中,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具有内吸传导型杀虫剂,而咀嚼式口器害虫应选择胃毒型杀虫剂。 (2)、根据害虫的活动场所和取食部位分:可分为地下害虫和地上害虫。在防治过程中,地下害虫多采用毒土法、灌根、或种衣剂拌种防治,地上害虫多采用喷雾法防治。 (3)、根据害虫的形态特征和活动方式分:可分为鳞翅目害虫、鞘翅目害虫、半翅目害虫、同翅目害虫等。 (4)、根据害虫能否在当地越冬分:可分为常发性害虫和突发性性害虫。常发性害虫在当地年年发生,根据环境、气候及栽培条件变化,年际间发生程度变化不大,如玉米螟。突发性害虫,有时也称迁飞性害虫,发生轻重与当地条件关系不密切,年际间发生程度差别巨大,如草地螟。1982年在桦南大发生,2008年在桦南又大发生,时隔26年。由于黑龙江省近些年小麦面积锐减,粘虫已有十几年没有大发生。(5)、根据害虫虫态之间的变化程度分:可分为全变态昆虫和不全变态昆虫。全变态昆虫成虫、卵、幼虫、蛹4种虫态俱全,不全变态往往只有3种虫态。如蚜虫、蝗虫就是不全变态昆虫。 (6)、根据昆虫对食物的选择分:可分为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

害虫生物防治复习题

复习题: 一、生物防治导论: 1.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有没有生命 2.植物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3.生物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直接价值)。维系生态服务功能,适宜人的生存环境(间接价值)。是科学创造的源泉,文化艺术的根本。 4.什么叫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人类有意利用特定的生物来防治特定的害虫。 5.生物防治与自然防治有什么不同 自然防治是没有人为干扰的,生物防治是人为的。 6.生物防治的内容是什么 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 7.生物防治的途径是什么 天地保护,扩大天敌的种群数量,生物防治(天敌引进)。 8.生物防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9.为什么要进行生物防治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谈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生境的破坏,掠夺式的利用生物资源,环境污染,物种的引入,人口增长,全球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防治对生境友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本地物种可以利用,对人安全,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10.农药的“三R”问题是什么 抗药性resistance,再增猖獗resurgence,残毒residue 二、生物防治的历史 11.生物防治的历史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一)早期的生物防治,200——1887年。生物防治初步尝试阶段:此时虽然有少量天敌被移植释放,但是缺乏科学的研究基础,也没有成功的资料记载。 (二)中期生物防治,1888至1955年,生物防治意识较明确。 (三)现代生物防治,1957年至今,此时生物防治有更周密的规划和更精确的天敌作用评价。 12.举出我国早期农业使用天敌的例子 中国最早使用自然天敌防治害虫。200广东出售黄猄蚁蚁巢防治柑橘害虫。 13.详细分析吹绵蚧壳虫生物防治项目 吹绵蚧是1868年进入加州,1887年蔓延到南加州并威胁初期的柑橘产业。1888年koebele 被送往澳大利亚收集蚧壳虫天敌,他送回12000只Cryptochaetum iceryae和129只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一年内,,吹绵蚧就不再是一个重大病虫害。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引入澳洲瓢虫,同样获得成功。 年代后期害虫防治策略有什么重大变化 Vern Stern等(1959)提出了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阀值理论,使种植者通过调查资料可以做出决定,什么作物什么时候需要防治,因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农药防治需求。 1962年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关于杀虫剂的“富集”现象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报道,使人们认识到杀虫剂问题的所在,生态学和环境受到广泛重视。“寂静的春天”

生态体系下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f15864635.html, 生态体系下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作者:陆月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14期 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大敌,所以农业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一直是人民关注的重点。目前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化学农药控制和生物防治两种措施,但是因为化学农药控制很容易在农产品上遗漏化学残渣,如果不注意清洗就有可能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而生物防治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因此,本文主要对生态体系下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1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业病虫害作为一种微生物,是在农田土壤、气候、湿度等适宜的综合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病虫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对农作物的危害非常大,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收获情况。目前对农业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化学农药控制和生物防治两种。化学农药控制是通过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杀虫,虽然能够快速达到病虫害的治理效果,但是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治理极有可能会在农作物上遗留下农药残渣,对于农作物的成长而言是不利的,而且如果在农作物食用的时候处理不当或者清洁力度不到位就很容易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尤其是近几年里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化学农药是否使用过度的问题一直是人民争论的焦点。所以,随着时代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治理。生物防治,顾名思义,就是指利用不同生物所产生的自身代谢产物、有益生物等来对农业生产中有害物进行合理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进行防控,以减少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相比较化学农药的简单粗暴,生物防治就相对温和,而且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治理,不会有农药残渣情况的出现,更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生态体系下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措施 2.1 多种农作物合理布局 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比如土质、温度、地势、降雨量等都会对农作物生长以及农害情况有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病虫害的有效防治,首先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的特点进行种植,在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里进行种植,因地制宜的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科学规划,能够有效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以及有效防治病虫害。首先要对农作物的生长区域进行规划,可以在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内设置一个隔离带,对发生虫害的区域进行一个缓冲和控制,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其次就是在种植的时候合理规划各种农产品的种植区域,防止病虫害在农作物之间进行传播;强调对土地的利用效率,适当增加田地植被的覆盖率,以此来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在保证增加农作物经济收益的基础上,提高对病虫害的预防能力,有效降低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资料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

常见农业害虫分类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已知的种类约有85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4/5。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分节的足,故又称六足纲。昆虫纲由3纲、33目组成,与生产关系密切的有九个目:直翅目、缨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以下就这些目及重要科作一简述,并列举部分常见农业昆虫: 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中较大的一目,包括蝗虫、蟋蟀、螽斯、蝼蛄等常见虫。体大型或中型,吸嚼式口器。前翅狭长且稍硬化,后翅膜质;有些种类短翅,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适于跳跃。斑翅蝗科:东亚飞蝗、云斑车蝗;斑腿蝗科:中华稻蝗、日本黄脊蝗;蝼蛄科:单刺蝼蛄、东方蝼蛄。 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身体微小。一般黄褐或黑色。眼发达。触角较长,锉吸式口器。翅膜质,翅缘具有密而长的缨状缘毛。其中蓟马科:稻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管蓟马科:稻管蓟马、麦简管蓟马。 同翅目(Homoptera):蝉、叶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及介壳虫等均属此目。多为小型昆虫,刺吸式口器,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好像出自前足基节之间。具翅种类前后翅均为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上,很多种类的雌虫无翅,介壳虫和蚜虫中常有无翅型,叶蝉和蚜虫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其中粉虱科:温室白粉虱;叶蝉科:黑尾叶蝉、大青叶蝉、棉叶蝉;蜡蝉科:斑衣蜡蝉;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甘蔗扁角飞虱;蚜科:棉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高粱蚜、萝卜蚜;绵蚧科:吹绵蚧;盾蚧科:桑盾蚧、矢尖盾蚧、梨圆蚧;蜡蚧科:白蜡虫、红蜡蚧、朝鲜球坚蚧; 半翅目(Hemiptera)通称“蝽”或“椿象”;多数体形宽略扁平,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称为半鞘翅;刺吸式口器,其若虫腹部有臭腺,故有“臭虫”、“放屁虫”之名。其中网蝽科:梨网蝽、香蕉网蝽;花蝽科:细角花蝽、微小花蝽;缘蝽科:针缘蝽、稻蛛缘蝽;蝽科:稻褐蝽、稻黑蝽、稻绿蝽。盲蝽科:绿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 脉翅目(Neuroptera)常称为“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是捕食蚜虫、蝶蛾幼虫等肉食性益虫。其中草蛉科: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 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最大特点是翅面上均覆盖着小鳞片,成虫称蛾或蝶。虹吸式口器,形成长形而能卷起的喙;已知有十四万种左右,其中蛾类90%多,蝶类不足10%。蛾与蝶的异同蝶类触角末端膨大,而蛾类触角呈线状或羽状;蝶类休息时翅合拢立于背上,而蛾类休息时则将翅平放于身体两侧或收缩成屋脊状;蝶类大多在白天活动,而蛾类大多夜间活动,通常都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其中谷蛾科:谷蛾、衣蛾;刺蛾科:黄刺蛾、褐刺蛾、扁刺蛾;麦蛾科:麦蛾、棉红铃虫、甘薯麦蛾;菜蛾科:小菜蛾;蛀果蛾科:桃蛀果蛾(桃小食心虫);卷蛾科:大豆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顶梢卷叶蛾、褐带长卷叶蛾、拟小黄卷叶蛾;螟蛾科:二化螟、豆荚螟、玉米螟、三化螟、菜螟、稻纵卷叶螟、条螟、棉卷叶野螟、桃蛀螟;夜蛾科:食叶种类:黏虫、斜纹夜蛾、稻螟蛉、棉小造桥虫、甜菜夜蛾;蛀食种类:大螟、棉铃虫、鼎点金刚钻;切根种类: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 毒蛾科:盗毒蛾、舞毒蛾;天蛾科:甘薯天蛾、豆天蛾;弄蝶科:直纹稻弄蝶、隐纹谷弄蝶;凤蝶科:柑橘凤蝶、玉带凤蝶;粉蝶科:菜粉蝶;蛱蝶科:苎麻赤蛱蝶、苎麻黄蛱蝶; 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纲第一大目,有30万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通称甲虫,简称“甲”。一般躯体坚硬,有光泽。头正常,也有向前延伸成喙状的(象鼻虫),末端为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坚硬,称鞘翅,无明显翅脉。其中芫菁科:豆芫菁;步甲科:金星步甲、皱鞘步甲、麦穗步甲;叩头虫科:沟叩头虫(沟金针虫)、细胸叩头虫(细胸金针虫);皮蠹科:谷斑皮蠹、黑皮蠹;吉丁虫科:柑橘小吉丁虫、金缘吉丁虫;瓢虫科:益虫:澳洲瓢虫、龟纹瓢虫、黑襟瓢虫、七星瓢虫;害虫: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拟步甲科:黄粉虫、黑粉虫、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丽金龟科:铜绿异丽金龟;鳃金龟科:暗黑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天牛科:桑天牛、星天牛、橘褐天牛、桃红颈天牛;叶甲科:(又名:金花虫)大猿叶虫、小猿叶虫、黄守瓜、黄曲条跳甲;豆象科:绿豆象、豌豆象、蚕豆象;象甲科:玉米象、米象; 膜翅目(Hymenoptera)包括各种蚁和蜂。咀嚼式口器,前后翅连接靠翅钩完成。根据腹部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广腰亚目(叶蜂科)和细腰亚目(姬蜂科、茧蜂科、小蜂科、赤眼蜂科等)。叶蜂科:小麦叶蜂、梨实蜂;姬蜂科:黄带姬蜂、黏虫白星姬蜂、螟蛉悬茧姬蜂、棉铃虫齿唇姬蜂、螟黑点疣姬蜂;茧蜂科:益虫:中华茧蜂、螟黑纹茧蜂、螟蛉绒茧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印度蚜、茧蜂、棉蚜茧蜂;小蜂科:益虫:广大腿小蜂;金小蜂科:黑青小蜂、蝶蛹金小蜂; 赤眼蜂科:益虫: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措施

第三章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及技术措施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树立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五大技术措施的特点,了解五大防治技术措施的一般实施办法。 第一节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又称为法规防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或法规形式,禁止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蔓延。植物检疫与其他防治技术具有明显不同。首先,植物检疫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任何集体和个人不得违规。其次,植物检疫具有宏观战略性,不计局部地区当时的利益得失,而主要考虑全局长远利益。第三,植物检疫防治策略是对有害生物进行全面的种群控制,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进入或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将其彻底消灭。所以,植物检疫是一项最根本性的预防措施,是园林植物保护的一项主要手段。 园林植物检疫对保证园林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搞好园林植物害虫综合治理的前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引种或调苗日益频繁,人为传播园林植物害虫的机会也就随之增加,给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搞好植物检疫工作对防止危险性害虫的传播蔓延、保护园林绿化成果、保障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检疫依据进出境的性质,可分为国家间货物流动的对外检疫(口岸检疫)和对国内地区间实施的对内检疫。对外检疫的任务是防止国外的危险性病虫传入,以及按交往国的要求控制国内发生的病虫向外传播,是国家在对外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设立检疫机构,对物品进行检疫。对内检疫的任务在于将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其扩散蔓延,是由各省、市、自治区等检疫机构,会同交通运输、邮电、供销及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检疫条例,对所调运的物品进行检验和处理。 虽然两者的偏重有所不同,但实施内容基本一致,主要有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检验与检测、疫情的处理。 1.确定检疫对象 根据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979)的定义,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一个受威胁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然有分布但分布不广,对该国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根据这个定义,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一般原则如下:必须是我国尚未发生或局部发生的主要植物的病虫害;必须是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价值,而防治又是比较困难的病虫害;必须是容易随同植物材料、种子、苗木和所附泥土以及包装材料等传播的病虫害。 我国农业部于1995 年发布了全国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详见附件一),林业部于1996 年发布了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详见附件二),其中许多病虫与园林植物有关。 2.划分疫区和非疫区(保护区) 疫区是指由官方划定、发现有检疫性病虫害危害并由官方控制的地区。而保护区则是指有科学证据证明未发现某种检疫性病虫害,并由官方维持的地区。疫区和保护区主要根据调查和信息资料,依据危险性病虫的分布和适生区进行划分,并经官方认定,由政府宣布。对疫区应严加控制,禁止检疫对象传出,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消灭。对非疫区要严防检疫对象的传入,充分做好预防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