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学习体会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关志强

2012年8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也提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促进高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党和国家在战略高度上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2012 年5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应用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战略、“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战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一、协同创新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院校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划转广东省管理之前,一直由国家石油化工主管部门

或由行业集团公司管理。在长期服务于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主要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进行专业群设置,逐渐形成了与石油化工产业链对接的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鲜明的行业背景、行业特色、行业声誉和行业资源,在深入开展面向石油化工产业的协同创新中拥有行业办学积聚形成的先天优势。1998年,学校管理体制发生了改变,由国家部门(行业集团)划转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两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体制划转克服了传统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的弊端,学校也面临着体制划转后的转型定位问题。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地方化发展趋势同步进行的。行业划转地方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并行发展与协同互动,是学校获得最佳发展的必要条件。显然,体制划转和合并升本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既是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学校,也是地方性院校,推动学校与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学校必然的战略选择。当前,广东省打造世界级华南石油化工产业带,茂名市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不言而喻,学校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两者的定位是一致的。基于上述背景,学校的办学定位应是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继续发扬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拓展发展空间,正确处理好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之间的关系,谋求两者的统一。因此,学校党代会提出的服务地方和服务行业的“双服务”战略定位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这是学校参与和开展面向行业和面向区域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结构之所以能够实现稳定的功能,都是因为组成结构的各要素之间、各系统之间实现了协同,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协同创新是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性院校协同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证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通过不同的主体提供不同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深度交叉融合与相互合作最终完成的。事实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它们对资源和要素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同的创新主体在不同的创新环节承担不同的创新任务,只有多元创新主体相互融合与合作才能实现创新效率的最大化。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重点,以建立协同创新组织为实施载体,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协同创新平台,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和内在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实现多方共赢,最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虽然国家层面的“2011计划”实施主体是高水平大学,但“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为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引导,尤其是对于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更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划转广东省管理之后,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上,提出了“双服务”战略定位。一方面,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战略方针,确立“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重点

学科发展定位,主动应对脱离行业管理后出现的行业关系淡化、行业支持弱化、行业特色消退等诸多困难与挑战,不断加强与石油化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建设目标,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拓展学科专业,在强调培育石油化工学科特色的同时致力推动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双服务”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开展面向行业和面向区域的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但是,当前学校的协同创新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大多是停留在与各相关社会组织达成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等层面上,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其它社会组织之间合作互动尚未形成健全的机制,共建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文本阶段。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作为具有行业背景和特色的地方性院校,有着先天的协同创新优势,更应在协同创新中承担重任。基于上述认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必须主动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推进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不断完善校内资源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条件争取参加区域性或地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努力促进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以及与国际优势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

二、构建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协同创新的实施,要有宏观战略思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必须加强协同创新方案的顶层设计,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制定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在创新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以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努力实现学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内源创新要素协同创新模式

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科的外延不断拓展,学科之间的原有“边界”逐渐模糊,出现了许多学科“交集”,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突破学科藩篱,强化学科交叉才得以实现。据统计,20 世纪的诺贝尔奖将近半数发生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以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为目的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往往需要多个学科队伍和条件的有效整合才能完成。但是,学校长期在以学科专业为组织建制的管理体制下运行,习惯于院系行政管理思维,学科或学院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壁垒。一些研究项目从申报立项开始就设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小科学研究,“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存在;各学院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被视为学院所有,资源共享的机制还没有健全;仅有的跨学院合作项目往往也只是停留在申报书的形式合作上,并非基于攻克某个重大问题前提下进行的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推动协同创新,首先要促进学校内源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必须根据协同创新的本质要求,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学校内部院系行政壁垒,强调跨学科背景,倡导交叉学科研究模式,组织精兵强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学校层面建设“开放、多元、流动、共享”的跨学科创新平台,

逐步建立跨学科创新与交叉创新机制。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整合校内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建设四个一级学科,建设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平台,组织重大项目的联合申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在促进内源创新要素协同研发上下功夫,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

构建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是地方院校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学校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大学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把政产学研结合作为推动协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促进学校与行业、区域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以共同发展需求为基础、政产学研各主体定位清晰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组织,建立优势互补、职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更加注重政产学研合作,以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把外源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与内源创新资源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先后与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32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方式强化合作内容,形成稳定的联系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与茂名石化公司等特大型

企业联合申报和共建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与清华大学和茂名石化公司、阿尔斯通(深圳)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组织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与茂名市宣传部门和文化组织联合申报和共建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与茂名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联合申报和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在协同创新的新背景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进一步按照协同创新的要求,不断完善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围绕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选定若干个战略性领域或关键共性技术,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石油化工企业深度合作,以茂名市高新区石油化工技术研究院为载体,构建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汇聚各方资源和要素,联合承担石油化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借助“外力”大幅度提升学校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的能力。围绕茂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融入茂名滨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组建茂名滨海新区发展研究院和茂名地方文化研究院为载体,以创新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为重点,构建学校参与共建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文化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校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加大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的力度,推进学校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多样化进程,拓展学校协同创新空间,促进学校协同发展。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模式

2008年,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并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协同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更高层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产学研结合的主体不再是个别企业与个别高校的联合,也不是个别项目的联合攻关,而是以高校群、研究所群、企业群的集聚形态组合,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共同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围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链,自愿组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行业合作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点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大多是基于某个企业的发展需求、依靠学校个别或若干学科的简单配合,围绕某些项目形成的合作,这类合作缺乏政府参与,缺乏战略层面的谋划,没有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思想的引领下,学校要借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推进更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全国性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参与高校大多是高水平大学,作为地方性院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积极开展内源创新要素协同创新和内外源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石油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以

及其他优势学科资源,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参加区域性或地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组织地方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2011协同创新中心”模式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年初启动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协同创新。“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面向科学技术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面向区域发展、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的四种类型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都是产学研合作的更高层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主体是高等学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主体是行业骨干企业。国家层面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主体是高水平大学,鼓励和引导所有高校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踊跃参与协同创新。为贯彻落实“2011计划”,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按照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把“2011计划”提出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运用于各类协同创新模式之中,准确把握“2011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的本质要求,健全和完善各类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和体制机制。按照“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战略定位,整合校内石油化工创新资源,积极争取参与或

组织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或地方性“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创造条件组建面向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地方性“2011协同创新中心”,借助“协同”之力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提高学校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贡献率。

5、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整合创新主体资源,促进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放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学校与各创新主体的联合,让创新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新主体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创新主体实践平台,传授实战经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建立创新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和评价的多元体系。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充分利用历史上行业办学积淀的传统优势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大力加强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工作,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立项建设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协同创新的新背景下,学校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协同理念,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建立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协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开展毕业生就业与跟踪评价工作;加强与高水平大学的协同,推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加强与国(境)外大学的协同,推进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工作;加强与董事会、校友

会的协同,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办学。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不断完善创新主体深度参与的开放式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行业划转地方高校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协同创新之路,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年度建设项目工作任务书应用型科学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年度建设项目工作任务书(应用型科学研究)

————————————————————————————————作者:————————————————————————————————日期: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016年度建设项目工作任务书 项目名称:应用型科学研究 牵头单位负责人:诸立新 联系方式: 牵头单位:科技处 建设年份: 2016 滁州学院发展规划处制

一、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包括:项目情况介绍,建设总体目标) 1. 子项目情况介绍 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8项,签订技术开发、咨询、成果转化等产学研合作项目186项。科研到账经费2502万元,其中产学研合作项目到账经费1382万元;累计配套经费1500余万元。5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项成果成功转化,获国家专利授权110项。 对照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学校科技工作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基础较弱、科研总量较小、科研成果较少,科研意识尚待增强,学校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应用研究方向尚需凝炼;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汇聚领军人才与团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尚显不足;高级别项目、高水平成果不多。 2. 建设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和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打造6个创新团队、构建6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高级别项目,形成学 科特色和优势,彰显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应用型学科特色更加鲜明,科研激励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培育2-3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个区域产学研团队。力争获得2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每年获得30项以上国家专利授权。科研到账经费每年递增30%,2018年到账经费达3000万元以上,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占50%以上。

打造校园文化 引领学校发展

打造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摘要:所谓校园文化,就是指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风气与传 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它是学校隐性德育 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又 是一个长期的、价值观不断冲突的过程。我认为,校长首当其冲,应该成为校园 文化的引领者。 关键词:教育思想领导职责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校长要有丰富的学识、宽广的胸怀和综合的人文素养,具体体现在领导力、凝聚力、协调力、廉洁力等方面,从教育方针的落实、办学理念的确定,到教师队伍建设、学 生健康成长、内外环境优化、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实验推进、评价方式改革等各 个层面,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努力搭建学校文化建设平台。在校园文化 建设方面,我认为应突出三个字:重、抓、做。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一个“重”字 1.注重校园美化、绿化,体现特色。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取向,校园不仅仅是校园,而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充满诗情画意的 空间。创设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生成。 2.注重校训、办学理念等的生成过程。物化形态的名言警句只是一种文字符号,只有当它被师生认同并转化为内在需求体现为外在行为的时候,才能成为本 校的校园文化,才能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因此,我校面向 全体师生征集校训、办学理念、校徽、校歌等,征集的过程其实就是比较、选择、认同并遵循的过程,大家积极参与,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3.注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取向。在校园景观的设置上, 如喷泉、假山等,我们力求使之具有教育性、哲理性、诗情性、艺术性和人性化 的特征,具有影响人、感召人、净化人、陶冶人、催人上进的功能。 4.注重领导团队分工合作。一个能力再强的校长,他的精力和智慧也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调动身边其他干部的积极性,分工合作,分块负责,才能确保学校 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校长统领全盘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的价值取向引导及 打造精品团队上。这样,校园文化建设就会井然有序,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的变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一个“抓”字 1.抓制度建设,保证执行力。落实是态度,落实是责任,落实是能力。工作 的落实离不开制度。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管理秩序,提升校长执行力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完善的规 章制度,规范学校所有成员的行为,才能保证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也才能保证有效的校长执行力。 2.抓创意先行,提高创新力。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走向辉 煌的灵魂;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教育,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那么 学校如何在变革中实现超常发展?唯一之路就是创新。校长的创新力首先在于结 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并根据 学校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运用创造思维和创新行动适时地调整、修正学校的发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打造一流学校资料讲解

用文化引领、推动学校迈向一流名校 文化是一种力,文化力。文化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财富,是教育之“力”,是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办学校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主要的载体,是学校内外形象的呈现和办学实力提升的象征,是学校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学校要创出品牌、办出特色,不是靠表面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活动,而是靠文化的引领。因为品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萃英中学是即墨市目前唯一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学府。硬件设施达省标准化标准,办学条件一流。校园建筑“品”字型布局,典雅大气,环境优美怡人。师资一流,全市统一择优调配。实施小班化教学,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自启用以来,倍受社会关注,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发展寄予了厚重的期望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对学校发展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建设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特色精品名校。面对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学校发展的教育环境、学校发展的社会需求,如何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内涵发展蓝图,这是事关萃英中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俗话说: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这是社会生活的一般真理,学校建设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求一个支点,一个足以支撑学校快速发展、优质发展的支点,一个把萃英中学办成

一流名校的支点。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人才的竞争、制度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而从深层次去看,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竞争。打造一流的学校靠什么?靠文化。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已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那么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高起点审视和谋划学校发展,以文化建设为支点,确立了文化奠基,内涵发展,高位求进,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以理念文化领跑学校高品位可持续发展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它指引着办学方向,体现着办学特色,引领着育人方向。理念文化关系到学校是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主张“走向理念办学”,强调学校不能拘泥于陈旧的管理模式和满足于短期的规模效益,而应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社会对萃英中学的发展期望,我们确立了“先进理念成就特色品牌学校,精准管理塑造高雅品位教师 ,优质教育培养优秀品格学生”的办学宗旨。它阐明了本校办学的目的、使命、理想及总的行动原则。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可以简要地这样理解:1.理念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先导。“先进”,代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广东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广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和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提升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更好地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科教融合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着力提升全省高校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能力,着力提升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言的“智库”能力,着力提升支撑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为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遵循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结合国情、省情以及自身办学的基础和优势特色,科学规划自身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有效提升自身办学水平的同时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2.服务需求。坚持推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高校科技创新要立足国际科学技术前沿领域,聚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需求。 3.科教融合。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本质要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新机制。

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问题及协同创新

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问题及协同创新 摘要:高校与企业、工程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大幅度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文章旨在阶段性地总结中国高校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培养研究生所取得的成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挑战,为今后如何更好推进协同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参考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博士生;联合培养;协同创新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同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体现了科技、人才和教育三方面的发展与改革,推动双方的强强联合、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是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及时了解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发展状况,“高校与冶金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组在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院等42家研究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现将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高校与企业协调创新提出建议。 一、联合培养博士生的主要成效 (一)我国当前博士生联合培养的背景及规模 为推动工程研究院所和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创新型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中国工程院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推动下,2010年教育部开展了工程研究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2010﹞4号)。2011年,教育部将“完善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列为年度主要工作之一, 13家单位加入联合培养的试点范围,当年度专项招生计划为210名,是2010年的2.4倍。2012年,专项招生指标达到412名,是2011年的将近两倍。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参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的工程科院所和高校的数量在稳步增长,学科专业的范围随之逐步扩大,同一单位的合作方也实现适度增加,联合培养总体上体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二)联合培养博士生呈现出的特点 对于理工科特别是工程科学领域的研究生而言,研究生培养包括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践环节应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其培养的核心,其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养过程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以产学研结合形式牵头承担了大量国家课题和企业课题,这些课题往往涉及企业生产设计、流程优化改造、产品品种品质等诸多领域。研究生论文选题基本来源于这些科研课题,论文内容往往就是科研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和实用价值;第二,所授专业知识与工作领域的对应性很强,在行业内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承担了大量国家课题和企业课题,经费充足。这些课题往往都是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前沿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点,用于解决行业关键性、共性的技术问题或企业生产工艺、产品品种质量等实际问题,科研成果直接面向市场,应用性较强,转化速度较快;第三,很多定量研究的内容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通

石景山区关于支持科技创新 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办法(试行)

石景山区关于支持科技创新 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办法(试行) 为加快构建高端的科技创新驱动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区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及经认定的产业基地范围内注册纳税的企业、驻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员。 第二条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新引进的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本区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新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经认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支持,最高100万元。对新认定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研发机构,经认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支持,最高金额50万元。 第三条支持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对产学研用联合组建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机构,经认定,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支持,最高50万元。鼓励本区企业围绕本区重点产业,与海外企业、科研机构展开科技研发合作,针对实际发生的技术研发费用、购买用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知 - 1 -

识产权费用,按照合同实际支出额的20%给予后补贴,最高补贴金额50万元。 第四条支持申请国内外专利。本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得国内专利授权的,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奖励10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奖励300元/件。对于通过PCT及其它途径进入国外发明专利受理阶段的,按照1万元/国/件标准给予资助,每件最多资助两个国家或地区;对获得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的,奖励1万元/件。 第五条支持制定和修订各类标准。对于主导制定和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按照标准级别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家单位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 第六条支持知识产权专业服务。对服务不少于10家本区企业,且代理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服务优质、信誉良好、贡献突出的知识产权服务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的资金奖励支持。对企业围绕专利布局、挖掘、预警、评估、信息服务等购买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按照合同额给予购买费用30%的后补贴,最高补贴金额20万元。 第七条支持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申报资金补贴。 第八条支持科技成果在本区落地转化和示范应用。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研发科技成果的企业,通过新设公司进行产 - 2 -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一、一所好学校的精神与价值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2018年最新宣传片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2个月的暑假好像只有2天,昨天还在暑假,今天就上班了。感谢大家,我们继续一起走进新的学年。 今天培训的主题为“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近两年,我们学校的发展主题: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 今年10月份,河北省政府对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督导评估中就明确提出“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什么是内涵发展? 一所学校只有文化才能体现出比升学率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只有体现出文化品格,学校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发展。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有人说,文化是水,因为有组织就有文化,文化是自生的而不是刻意为之"建设"的;文化是风,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却又说不清,它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沉淀而形成的,大家能感觉到却无法清晰地触摸到。 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引领学校发展的应该是文化。 子弟学校的发展,几年来,许校长坚持对学校的领导,首先

是教育思想文化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业务的领导。"因为有了明确的文化思想引导,管理才会走上正轨。这也印证了这句话: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我校正是通过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锻造"团结"的教师队伍,塑造"健全"的学生群体,打造"活力"的课堂模式,积极开展"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我想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普通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一所学校在任何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教师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 我们学校的精神在哪里?(几个方面) 核心理念: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让每个孩子在这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心"和"智慧"提出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和层次问题,也就是肯干和能干的问题。肯干是态度,能干是水平。我们解决肯干问题的方法是抓教师的激情教育培训。解决能干问题的方法是抓教师的业务培训,在工作中强调团队力量,达成一个人能走快,一群人方能走远的共识。 "健康成长"是对全校4000多名孩子们的期望,"健康"更多是指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明辨是与非、辨清真善美、充满正能量;"快乐"更多是指让孩子们保持有目标、有追求的阳光心态,追求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不甘言败、苦中作乐的快乐。用我们许校长的话说,快乐不是瞎乐呵,这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这是成人成才之后的快乐。 我们的着眼点还在"让每个孩子",无论每个学生基础条件多么不同,教育就是让每一个生命灿烂绽放的过程。我们更面向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2019年精选文档

论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凸显, 新时期 高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无 论是为了迎接挑战, 还是为了抓住机遇, 高校德育都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那么, 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必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德育面临的关 键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做到创新发展?等等, 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答的。 、新时期高校德育为什么必须创新发展 1.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看必须创新 发展。当前,国内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可喜成就的同时, 一些制约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和谐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 日趋急迫、尖锐而鲜明地提到人们面前, 当然也提到大学生和高校面前。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否也应当以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道德的取向?是否存在超越市场经 济的道德取向……哪些应当超越市场经济价值,哪些必须遵循市 场经济价值?”对这些问题的纷争, “使教育者对许多重要的(不

是一切的)社会行为难以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 , 从而导致“在实际上而不是在文字上难以确立高等学校的德育目 标” ,“在德

育实践上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1] 。这无疑对 高校德育提出了现实、紧迫而重大的课 题。 2.从长远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看必 须创 新发展。从长远的国际形势看, 尚在自己开辟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的社会主义中国将长期处于已发展了几百年的全球资本 主义文 明的强大包围和影响之中,这不光是经济的较量, 科技的较量, 更 是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 不同精神支柱的较量, 不同文化 价值观 的较量。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 认为,在当今世界,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处于中心地位, 别国就会 自动地向它靠拢[2] 。可以说,当今世界,美国就是这样一个从文 化价值观上看“极具破坏性的、甚至可以使别国发生彻 底变革 的、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国家。”[3] 社会主义中国要想在自己 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必须创造 出、保 持住并建设好自己独树一帜的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价值观。这种 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观由什么创造?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 由实 践创造, 由德育创 造。 3. 从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看必须创新 发展。一方面, 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它们之所以会产生“双刃”,是 因为无论是科技的运用还是全球化的运行,都是由人(个 人、群 体、国家或国家集团)参与其中的,而人是有其主观意愿、 利益诉 求、阶级特性和道德属性的, 他绝不是中立的。科技革命与 全球 化带来的是否是福音,关键看主导着它们的人(个人、群体、国家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概述(200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注:部门、行业、地方、企业、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校自筹和其他方面的投入等 表1: 7.3专项经费总体使用计划 注:须扣除筹措经费中可解决的部分后,详细说明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总需求和使用计划、年度需求和使用计划以及协同创 新体间的分配计划等。 八、预期成效 8.1科技产出 8.2人才培养

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陈丽霞 实地考察江苏四所名校,感受颇深,有理念上的,有方法上的,有管理上的,都比较先进。但追根溯源,选进的校园文化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文化熏陶下的洋思中学 207亩土地的校园规划独特而大方,走进洋思,就被现代化楼群所吸引,同时被它的校园文化所陶醉,更能体会到洋思教育的广阔空间。洋思事事处处皆文化,时时处处寓教育,校园无小事,校园不闲人,事事皆育人,人人皆育人。 北大门内,龙溪桥下流水潺潺,绿树鲜花相映成趣。 校门正中,是启动先生书写的校训——?真、善、美,?刻于巨石之上。右侧,镶嵌于草坪之上是洋思人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左侧,是校歌——《洋思之歌》,?……我们是开拓者,探索创新不可阻挡。……?在连接前后两个校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一条宽敞明亮的长廊,笔直的贯穿几乎所有的教学楼宇,长廊顶上凸出的每一个横梁上的反面印着的是初中三年英语课本中所有的巧妙地利用着教育空间的同时,又能敏感于富于时代气息新的教育资源。 镜子多是洋思的特色之一,支撑着长廊的几十根柱子都镶嵌着镜子,每一面镜子上都镌刻着一条醒目的标语,?严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构建和谐校园?、?学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吃

亏是福。这种吃亏,其实就是一种宽容的智慧。宽容别人就等于宽容自己?、?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复杂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对待别人的方式就像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等等,内容给人以感悟。 在楼道内、于教室内、于实验室、在公寓、在学生餐厅、在操场边、于学生活动场所,处处都有令人心动的格言和充满温馨的话语,无不凝聚着洋思人的睿智,一草一木皆教育。在洋思中学,学生总被各种各样的标语和规则所?包围?,这些?规矩?使学生在生活中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再调皮的孩子在这个氛围里,耳濡目染,日有所思,月有所得,渐渐地变得文明了。 洋思校园文化的这些标语体同了洋思人智者的悟性,体现着洋思办学者的理念追求,同时也显露了洋思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超的办学艺术。没有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理性的思考、灵性的启迪、梦想的召唤、踏实的付出,是办不好一所学校的。洋思人将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三流农村中学办成了全国知名的一流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背后是洋思人的坚韧与顽强,是洋思人的扎实与梦想、追求与实干、机遇加悟性。 二、?三人?办学思想和?文化管人? 王力耕在2000年4月的《学校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我校以?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为总体目标,构建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尊重人?——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提倡?师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浅析高校教育理念创新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过渡,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在未来的新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教育须具有全新的价值理念、发展理念、时空理念、人才理念和办学理念。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教育理念已根深蒂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向新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这些理念已显得滞后并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 首先,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价值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那种仅仅将高等教育视为消费业、纯社会公益业、政治工具的理念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变革与发展要求的,同时,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无益的。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决定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说,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不能不通过自身的知识与智力优势,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接受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都是受益者,都能从高校教育中获得一定甚至可观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对个人而言,其收益率不仅大于社会收益率,而且大于其他各类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这样,当高校教育尚属于稀缺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需要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向接受高校教育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补充或增加高校教育的有效资源,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也是符合社会公平原则的。因此,坚持传统的高校教育价值理念,不仅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相违背,而且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其次,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是说高校教育与其他社会产业一样,它是一种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这是由高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高校教育具有产业性和生产性,高校教育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和新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之际,高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是应当承认的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是,这些尚不足以使我们确立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的理念,因为要说高校教育是一种产业,它必须符合产业的一般特性。它必须能够不仅间接地而且主要是直接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即符合投入与产出的原则,不仅使受教育者和广大社会受益,而且也能使高校教育的举办者获得一定的利润。不过,高等学校不是也不能够成为企业,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更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高校教育或高等学校不能完全按经济或企业的模式运作,而应主要遵循培养人的教育规律。所以,高校教育的产业性或生产性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一般地认为高校教育是产业或简单地说高校教育产业化,而应当坚持高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的观点。 二、高校教育发展理念的创新

北科大考研复试班-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机械工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科大考研复试班-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机械工 程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天津学院、延庆分校组成。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工程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器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关于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办非企业单位可行性报告 *****民政局: ***科学院、****政府、****公司、****先生申请成立****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现将名称预先核准的有关情况申请如下: 名称:****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 (备选字号:****生物降解高分子新材料研究院) 办公地址:********* 业务主管单位: 举办者/举办单位简介: 举办者一: 名称:*****政府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新疆第一个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东部,总体规划面积为9.8平方公里,东起河滩北路,西至北京路,南起新医路,北至喀什路。离新区交通方便,北有河北路,南有苏州路,西有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北京路,东临河滩赂,中有河南路东西贯穿全区,通过河北路、河南路、鲤鱼山路到达北京路及河滩公路,与城市道路及公路网相连接,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全市各地和飞机场、火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

规划:从高新区中心到市人民政府行程10公里,到民航机场10公里,到铁路西站14公里,到规划的新客运二宫车站为8公里。高新区东部原为黄土荒山、黄土层以下为砂砾地层,为利用表层黄土现做为砖厂用地,围取土烧砖,地面起伏不平,将在黄土耗尽时进行改造利用;西半部多为农田,地势平坦,便于开发。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商贸金融中心卫星广场及钻石城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招商区首先起步,不仅发挥了开发区“支撑体系”的作用,还会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实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本区西铡,将有利于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因此高新区选址定点的外部条件是比较优越的。 定位:承载国家使命,支撑区域发展,以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中亚科技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中国西部创新驱动和低碳发展的先行区,打造我国面向中、西、南亚及俄罗斯市场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基地,成为新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引擎和乌鲁木齐的科技新城区。 发展:2018年11月,国务院同意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资源优化整合,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引进、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面向中西亚合作创新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唯一的国有创投服务

塑造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塑造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南平市建阳第二中学徐峰 摘要: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其价值在于实现学校高层次的建设。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结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设计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实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我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理念文化建设与具体文化建设,其中,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办学精神、学校成员的发展现和高素质标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要用先进的理念作引领、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支撑、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用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作背景、用多元的文化活动作载体。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具体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栩传。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内在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而满足人的内在需求、人的发展则需要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因此,要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发展是必由之路。如何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核心与灵魂。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一所学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升学校内涵最肥沃的土壤,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它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赋予学校各项建设以文化内涵,提升其品位,才能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可隐可显,内容多样,主体多元。在文化形态上,学校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还可细分为智能文化(课程等)和观念文化(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审美、自我期望等等)。从文化主体上看,有教师文化、干部文化(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从文化的内涵和结构特征入手,在文化要素的多元发展中寻求学校文化特色。在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用先进的理念制定学校发展基点与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现代社会整个大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 部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优化课程文化,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还应该建立在学校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建立在学校文化现有发展水平上。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课标、新课程、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扑面而来,每一所学校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能否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胜,能否在新的竞争中推动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使每个教师都树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f3298691.html,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田雪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提高高校竞 争力与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高校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也彰显着高校的发展生机。高校是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基础,更是各个领域创新成果的产生地。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用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让技术转变成为生产力,为社会进步而服务。 【关键词】高校创新力科技现状发展 一、引言 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是高校师生的整体创造力。积极利用高校内的各项教育资源创造新的技术与成果,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研发创新型技术、成果的重任。我国大部分科技研究人员都工作于高校,产生于高校,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地。明确高校的创新优势,认清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前景,才能让高校的教育作用呈现出来。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创新性论文还是创新性科技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存在问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果不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一)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优 目前,社会上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两大问题,两大问题同时出现证明高层次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有问题。高端人才的流失,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配置。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只有极少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回国发展的高端人才数量更少。高校中缺少关于创新的高端科技人才,会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质量。除了人力资源,我国高校的科技研究设备配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条件的改善,让大部分高校都有充足且先进的科学仪器,但部分高校没有正确使用科技创新仪器,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在传统科研理念的影响下,SCI核心论文是评价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过于重视短期科研利益,希望在短时间内写出核心论文,以此获得个人级别调整与工资待遇提高的福利,也就是说,科研创新成果与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

18、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支持农副产品生化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有效汇集资源,搭建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源集约使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心按照“统筹规划、同等待遇、成本分担”的原则开展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努力实现资源的科学使用、开放共享的持续运行、资源效益的有效提升。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资源”是指支撑中心开展一切学术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基础要素的统称,包括教师队伍、学生资源、科研基地、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资源。 第二章运行管理 第四条中心依托资产、人力资源,成果转化相应的管理,完善中心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资源档案,随时记录各项资源的运行状态和实时动态,进行“规范化、高效化、动态化”管理。 第五条中心各协同单位将本单位可开放共享的资源纳入中心统筹,资源所有权仍归属原单位,统一对协同体各单位开放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使用。 第六条中心根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投入,进行设备购置以及资源引进,避免重复、高档抵用、闲置不用。 第七条中心统筹规划科研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的建设,依托协同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第三章人员共享 第八条中心开展学生协同培养,鼓励实行研究生跨单位双导师制。根据课程中心设置情况,实现互派相关专业课程教师。 第九条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实行项目短期借用机制,及时了解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动态,科研技术人员需要优先满足中心科研课题的需要。

第十条中心应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技术力量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建立并完善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确保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章科学仪器共享 第十一条协同中心理事会设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协调小组(简称“协调小组”),作为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工作的协调机构。协调小组由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领域专家及协同中心分管领导组成。 第十二条协调小组负责制定成员单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有关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组织共享工作的实施、绩效考评,协调收费政策,向理事会及成员单位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考核评价结果。 第十三条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建设“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督促成员单位发布、更新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目录。 第十四条成员单位负责共享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成员单位应结合协同中心统筹使用管理的要求制定相衔接的具体办法。 第十五条成员单位的权利: (一)共享协同中心的优惠政策。 (二)免费享受协同中心仪器设备信息资源; (三)获得“共享基金”使用、补助及奖励。 (四)免费接受协同中心组织的技术、人员培训和指导。 (五)有偿服务按规定收取有关费用。 第十六条成员单位的义务: (一)及时将仪器设备加入“协同中心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向成员单位完全开放,优先提供优质服务,为用户提供技术保障和准确可靠的分析测试结果。 (二)妥善保管对外服务获得的实验数据,遵守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三)保持仪器设备完好正常,保证用户随时使用;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用户使用共享仪器设备要求。 (四)向协同中心公开提供各自的优惠收费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