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近代生态城市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国外近代生态城市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国外近代生态城市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国外近代生态城市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国外近代生态城市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摘要:生态城市理论不断成熟,建设实例也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几个工业化后的南美洲和欧盟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实例进行比较研究,从各自的特点与建设要素入手,总结出了当下生态城市建设所必需的要素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生态城市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

关键字:生态城市;国外实例;比较分析

近代生态城市理论发展迅速,被人们认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良好模式。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浪潮,而在生态城市实践的过程中,生态理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证实和完善。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生态城市是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现代文明在发达城市中的象征。生态城市的出现使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充满了希望。

1生态城市概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人们对生态城市概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至今仍没有确立一个统一的含义。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图1)。

作为生态城市理论的实体,生态城市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概念模式,它是一个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经济为支柱,社会(政府、民众等)为支持的系统,最终要通过高效的循环生态实现三者的和谐。

2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的发展及实例分析

2.1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分类

国内外生态城市是一个从“元件”生态到整体系统生态;在方法上,从单一向综合,从理论到方法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从纯自然到人与自然结合研究;从城市的纯粹社会学到心理、文化、经济与环境的整合;从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从开发利用城市中的自然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增强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等。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中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生态城市建设的尝试就是一个开始,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不同国家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世界上一些占领导地位的城市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都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下面将这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对如何适应人口的变化、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做出归纳总结。它们规划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国大城市规划学习的,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这些方法和经验对我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伦敦人口现在是740多万,预计在2016年达到810万,国际移民不仅使得伦敦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而且也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变化也非常大。纽约的人口在2000年3月大约是它历史上的最高记录800万,比1990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9.4%。纽约的人种结构差异和种族差异对比整个美国的平均水平还大些,如人种结构混血人占27%、黑种人占25%,非混血的白种人仅占35%,这个指标低于整个美国平均水平69%,虽然亚洲人和其它非混血人现在所占的比例小但因为移民原因而增长很快。东京的人口预计在2010年(大约1226万)和2015年(大约1220万)达到顶峰之后会逐步下降,然而预计在2010年以后家庭数因为家庭变小而将会持平;到2015年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将陡增到283万,这个数目将是1995年的2倍,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加坡自从独立来人口增加了一半,2000年人口总数达到400万,然而非正式定居的居民人数增长最快,从1990年的31.1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75.4万人。悉尼的人口总数预计在2011年至2016年某个时间会增长到450万,比1998年增长12.5%,同时平均每户大小也从1971年的3.1人降至1996年的2.7人,另外城市的中心城区的衰退仍然是悉尼的一个主要问题,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而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增长,在1996年占到45%。 伦敦经济增长较快,该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和其它一些如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并且生产出40%的伦敦财富,这种高速增长趋势既使得伦敦中心区的办公闲置率几乎减半,同样也因为房租价格的上升导致商业成本的上升;零售业是伦敦的第二大部门,然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商业中心、超市和零售仓库的发展是大量依靠城市的大规模交通发展起来的,导致了城市污染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而且一些伦敦普通被市民排除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设施便利之外;旅游业也是伦敦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部门,英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和许多商店和饭店都集中在此,伦敦有英国最集中的旅馆,但70%的旅馆床位都集中在伦敦的三个中心区,使中心区超负荷发展。纽约继续发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海岸带地区一直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发展最快速的地区。随着近年人口的激增和城市的扩张,对滨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都产生了巨大压力。基于海岸带和岸线资源在生态方面的脆弱性和在经济方面的战略价值,自 1970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发展和成熟了海岸带综合管理( Inter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 )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般说来,相比岸线地区,海岸带的概念要更为宽泛而且广博, 但是海岸带与岸线地区在资源特性方面是共同的,只不过在空间尺度上有所差异。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岸线管理与利用也都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工作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分析解读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与要求,对探讨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理目标 行动计划 机会+高层次决策+准备+行动 海岸带管理问题:1、资源耗费2、生态退化3、使用者间矛盾冲突4、供需不平衡管理投入: 1、资源禀赋 2、生态环境 3、生产活动 4、社会需求法规条例规则教育 监测/评价/反馈 图6: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过程与模式 海岸带综合管理是通过多种学科手段对海岸带自然、人文、经济资源制定计划、进行统筹开发保护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为实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滨海地区及其资源所进行的持续的、交互式的、多方参与的、动态的决策管理过 程,其基本目标是追求开发滨海资源产生的最大利益, 减少人类活动与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保持各种开发活动与造成的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其具体管理模式见图。

面对海岸带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精髓 所在,其“综合”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不同经济部门的综合、不同级别部门的综合、不同管理内容的综合、不同管理手段的综合等等。结合到具体的空间管理上,主要表现为岸线资源开发管理在横向上的协调,以及其与陆域、海域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则,见表5。 表5: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原则 内容原则要点 (1)经济水产养殖业具有发展潜力且有利于环境; 不依赖水运方式或生产流程中不需要大量用水的制造业应该选址于内 陆; 旅游业的增长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土地利用必须选址于滨海地区的功能对其土地具有优先使用权; 改善公众到达滨海地区的可达性。 (3)环境妥善保护海域及陆地的环境敏感地区,使生态价值最大化; 降低自然灾害诱发灾害性破坏和损失的机率; 在可以采用非结构性防护措施的地方避免建造滨海防护工程,如防浪 堤; 保护滨海地区的自然景色以及周围社区的特色; 治理排入海域的城市污水,并且排污口的位置必须远离旅游区和居住 区; 完善并巩固燃油、液化气的输送及储存设施,以减少因为燃油溢出或泄 露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4)科研教育定期监测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 对公众进行滨海地区环境价值的教育; 滨海及海洋科学的研究机构应该沿海岸线选址,以利于加强对滨海资源 的认识。 1.1划定专门的岸线管理区域 划定专门的岸线控制区域,明确管理对象,是对岸线地区进行综合管理的首要前提。国内外诸多地区和城市,在划定岸线控制区时,都考虑了沿岸线向海、 向陆拓展一定的区域,并尽量纳入重要的海陆资源、生态敏感区和战略性海岸发展地带,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加以管理。在具体划定方式上,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文章摘要: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 关键字:建筑研究节点标志 一、城市意象概念 1、城市意象 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其周围环境有一个感应、观察和认知的过程。地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这一认识过程、形成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支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1]。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文索就提出了感知研究的方法[2]。此后,地理学家、规划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感知环境的研究迅速展开。城市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

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 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近代中国的风云乱世,直接导致我国道路状况明显滞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等客观因素,道路交通水平参差不齐,股肱交错,长期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而道路交通所衍生出来的交通安全,既考验一个政府的治理能力,又体现了该国国民的整体素养,因此,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及安全问题。尤其随着“摸着石头过河”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及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道路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道路和车辆的规格、利用及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等等。据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受伤人数4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占全国生产安全死亡人数的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灾难。种种的一切都要求我国亟待寻求突破,谋求创新以提高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处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我们的前辈在道路交通整治方面确实有摸索和探求,对于这些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学习。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客观、批判地意识到与具备先进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的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对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水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对国外先进经验的不断摸索和总结。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路参与者的道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造成的。无论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司机,还是过往行人,其中大部分人在道路上活动时常常犯了麻痹大意的忌讳,甚至带着侥幸心理。所以观念的改变和素养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此,必须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基于此层面,美国的经验就完全可以借鉴。美国也是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偏向行人,其重点完全置放于责任认定方面上。美国大多数的州奉行“谁责任大谁就多负责“的原则,即便行人被撞也有可能要自食其果,因为他违反交通规定。同时美国通过改善道路状况、强制实施车辆保险配套政策、严惩醉酒驾车等措施来保障行人权益和交通安全。美国法律规定车辆必须购买保险,无保险的汽车不许上路。 其次,道路交通科学管理对道路交通参与人的意义并非简单的确认责任和处罚,还有通过宣传教育以从根本上达到提高道路交通参与人素养的目的,最终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本,除了遵守硬性交通法规外。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使驾驶员形成了整体默契。在避免争抢的同时也确保了车流顺畅。日本人开车以让为主偶尔有车辆插队其他车大都会让行因为人们知道若非紧急情况不会有人插队。而在“汽车王国”德国,交通安全教育从小就被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当中,培养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德国整个交通安全教育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据了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美国洛杉矶港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美国洛杉矶港的发展经验及借鉴 【摘要】:洛杉矶港是美国通过国际贸易货物价值最大的港口,也是美国第二大的集装箱港口。美国洛杉矶从一个远离美国经济中心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太平洋经济圈中重要的世界级城市,洛杉矶港成为美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迅速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借鉴。下面将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洛杉矶、经济、经验、航线及吞吐量 (一)、洛杉矶港口地理位置分析 从地理位置上看,洛杉矶港(Los Angeles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 濒临太平洋的圣佩德罗湾,在洛杉矶城市南部大约20 英里处,是美国第二大集装箱港口。它是北美大陆桥的桥头堡之一,是横贯美国东西向的主要干线圣菲铁路的西部桥头堡,东部大西洋岸的桥头堡为费城,另一条铁路干线是南太平洋铁路,从洛杉矾开始经过新奥尔良港向来延伸直至大西洋岸的杰克逊维尔港。迄今为止,洛杉矶港区土地总面积大约7,500 英亩( 1 英亩= 4,046.87 平方米),码头线总长43 英里( 1 英里= 1,609 公尺) 。 从水文方面来看,洛杉矶港口入口处水深平均低潮时十二米。外区由两条分别为三千三百五十三米和三千六百五十七米的防波堤保护,主要航道宽三百零五米。港岸线长四十五公里,全港有深水码头一百二十二个,水深八米至十四米,一般在十一米左右,可停靠载重量十五万吨的海轮。 从气候上看,该港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盛行西风。月平均气温为13.7℃,月平均气湿为21℃。全年平均降雨量约800mm,全年气候适宜,降水量丰富。 此外,从洛杉矶这个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洛杉矾是美国西海岸的最大工业城市,著名的工业为飞机制造业和石油工业。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之一的洛克希德公司是美国飞机和导弹制造业的垄断组织,就位于市区北部。加利福尼亚油田就在洛杉肌附近,此外,还有汽车制造业、电子仪器、化学、钢铁、及印刷等都占主要地位。西北部的好莱坞是美国电影业的中心,东部的迪斯尼游乐中心都是举世闻名的。港口距机场约30km,有定期航班飞往世界各地。 (二)、洛杉矶港口的航线、靠港船舶及吞吐量 1、洛杉矶港口的航线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洛杉矶港开通了至日本、韩国、台湾、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拉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作者:————————————————————————————————日期:

借鉴国外经验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内容提要:纳税服务是现代税务管理工作的基础,近些年来新公共管理理论给税务系统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在税收管理实践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美国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实践的介绍,重点阐述了改进我国纳税服务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纳税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评估对策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后,全国税务系统本着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努力为纳税人、为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逐步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不断努 力优化纳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纳税人全力营造公平公开、方便高效的纳税环境,充分发挥税收的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引导了纳税遵从,优化了税收秩序。但是,纳税服务实践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制度保证,纳税服务总体水平较低。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的必要性 (一)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税务人员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把自觉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还没有从“重执法、轻服务”的税收观念中转变过来。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有利于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度,在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税务机关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优化纳税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服务已经不仅仅是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而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纳税人作为权利、义务的统一体,法律意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不仅自觉履行义务,而且要求享受权利,对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的特征。许多地方强调服务往往局限于形式和口头上,追求服务设施的规模而忽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方式陈旧、内容单一和缺乏新意。税务部门应高度重视并有效满足纳税人的合理,合法需求,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是国际税收管理模式发展的客观趋势 近年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已是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税收管理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这个趋势与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分不开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之一是,强调公共服务中顾客导向的观念,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以公民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价值,政府为服务组织,向公民提供最佳服务。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给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传统的官僚模式向以市场与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美国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上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运动。这场主张运用市场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管理经验提升政府绩效的改革运动,被理论界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企业家政府”,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1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 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利用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建设,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具体的项目 譬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这些项目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3广泛的群众参与 如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 又如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城在建设中,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并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 4突出的重点领域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建设重点在于城市交通和垃圾资源化,日本有些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而欧洲的一些城市则重点考虑生态社区,美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期,主要是建造一些生态核心场地项目,即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均由节能、节水技术建造,后来逐步扩大到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保持、太阳能供热、城市工业使用再生能源等。 德国南部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一开始就将生态城市建设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首先,对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公路除外)进行彻底拆除,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卵石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有机质屑地等)。这一项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其次,弗莱堡城市的居民通过庭院自助绿化、墙面立体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天然植被回归城市等方法,有效地帮助自己居住的这个太阳辐射强的城市减少了热岛效应,使其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三,弗莱堡城中的河道以模拟自然河床、保持河与岸的自然过渡结构、,而且维护费用少。 5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

第三章 国外绿色港口发展概况及借鉴

第三章国外绿色港口发展概况及借鉴 随着当今世界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政府以及港口当局也日益意识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可分离性,把港口规划、生产经营与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美化放在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港口率先行动起来,在推行港口环保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1国外绿色港口实践 (1)美国长滩港、纽约新泽西港 在港口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法》、《资源利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各个港口大力建设绿色港口。纽约新泽西港制定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及日常营运的监控措施[1],实施码头装卸设备电气化、船舶减速靠港减泊位费以及航道疏浚淤泥分析处理等措施,并且拓建铁路集疏运系统以及港口物流系统,以降低由于集疏运拥堵带来的空气污染,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作为“绿色港口”的倡导者之一的长滩港,还提出了“绿色港口方针”以改善空气和水体质量,恢复港区栖息的野生生物,净化土壤和海底沉淀物,提出船舶靠泊时接入电缆供电,更换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卡车的措施,并且大力培养新型环保卡车操作及维修人员[2]。 (2)澳大利亚港口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联邦政府下设的环境保护管理局,负责制定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和法令,防止在建设港口和港口生产运作中发生破坏、污染水域、陆域环境、空气以及威胁水生物生存的情况,在港口开发建设中,政府重视港口规划与港口所在城市规划的协调一致,并且注重港口环境的规划。澳大利亚海上安全局注重与周边国家合作,共同指定环保措施;积极进行宣传,防止海洋污染;参加签署防止海洋污染法,承诺处理本区域内的船舶废水,防止船舶油的泄漏,保护经济区的海洋环境;与船公司协商在区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 (3)英国港口 在交通环境部下属的海洋污染控制中心的监督下,英国各港口对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成立自己的环保队伍和船舶,采用先进的环保防治技术,如“干湿”除尘法防止港口作业粉尘,以及码头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并成立环境污染监测控制中心,负责港口环境监测、管理及海上应急计划。并且各码头每年要向港务管理局提供环保及应急计划,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和实施办法,各级有明确的责任和监督措施。此外,港口还十分重视环境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4)日本港口 日本十分重视港口和海域的环境保护,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法,如《预防海洋船舶油污染法》、《海上灾害法》,并修订《港口法》有关港口环保设施的规定加大环保力度。在大力发展环保工程过程中,提出建立港口开发与沿海环境和谐、高质量、环境宜人的生态港口。日本港口在保护港区生态平衡、建设绿色港口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2国外绿色港口实践的经验分析 (1)港口规划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重视环境规划 任何一个港口建设都是从规划开始的,在港口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可以保持港口建设与环境的协调性,更合理地使用水域、岸线、土地等资源,使港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适应环境保护两方面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日本在围海造陆进行港口建设的同时对海域环境进行建设,包括规划时对海上公园、野鸟栖息地、公众通道、等空间进行统一规划,以保护港口原有生态环境。 (2)港口运营中注重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 港口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环境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国外很多港口运营中注重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如纽约新泽西港从港区运营、船舶监控、环境监测等三方面为建设绿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城市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及启发 ——以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为例2013级住建厅研究生班城市建设与规划专业张蕾 摘要: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为城市滨水区设计经典案例,我们将通过对巴尔的摩内港区改造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从中找到对于城市滨水区设计新的启发。 关键:巴尔的摩内港区城市设计滨水区分析启发 1.项目背景 巴尔的摩是美国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它位于切萨皮克湾顶端的西侧,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仅有60多公里,港区就在帕塔帕斯科河的出海口附近。从这里经过海湾出海到辽阔的大西洋还有250公里的航程,但由于港口附近自然条件优越,切萨皮克湾又宽广,航道很深,万吨级远洋轮可直接驶入巴尔的摩港区。这个港口属于马里兰州,向来是美国五大湖区、中央盆地与大西洋上联系的一个重要出海口。 巴尔的摩现在是美国经济发达的东北区的著名海港之一,港区的自然、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它有纵深的港湾、口袋形的入口、很长的码头和适中的地理位置,港湾内潮差小,港区水深15米,航道深达20米,冬季最冷时也因受大西洋暖流影响从不结冰,不影响船只出入港口。目前港内已建成多处现代化防波堤和凸堤码头及深水泊位,密集的铁路线和公路线深入到港区,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水平相当高。

港区北面靠近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一带有一些高大的烟囱直耸云霄,这里有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和冶炼厂,港区南部和西南部是造船、军火、机械工业和铁路站场集中的地区。铁路干线将工厂区与码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运输条件。 巴尔的摩市中心和内港区地图 2.历史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经济结构转型,重工业衰退,巴尔的摩市中心逐渐衰落。巴尔的摩港区日益萧条,码头仓库空闲,城区的楼宇空置,街道上呈现出颓败的景象。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巴尔的摩内港区一直不断地进行改建和重建,内港区的面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榜样。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外经验浅谈 1我们国家的蔬菜直销还属于试行阶段,在此,我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来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农产品市场管理法<<批发市场管理办法>>于1994年12月颁布,但仍然不能有效全面协调和规范各种市场行为,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证蔬菜流通渠道的畅通,这样才可让市民吃上新鲜蔬菜。2管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欧美国家的蔬菜配送特点是蔬菜品种单一且大量,我们企业不妨将每种蔬菜以规定专职的人员来配送。 3蔬菜配送渠道的一体化以及尖端化 其实日本蔬菜配送是复杂的,带来产品流通的高成本是我们要吸取的教训,而美国蔬菜配送的直接化则是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国,因为中国农业既有与美国类似便于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条件,也具有日本人口众多的特点,在蔬菜营销渠道选择上,还要根据国情慎重选择。 4.北美模式 北美模式的直销体系很发达,农产品销售均以直销为主。如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点是,粮食类期货市场发达。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产地市场集中;②销地批发市场分布在大城市;③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效率高;④服务机构齐全;⑤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并举,市场交易以对手交易为主。 5.欧美发达国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 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重点应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并对产地进行大气环境测试、土壤成分测试、水资源测试,控制农药使用,以加速农产品流通。 国内经验剖析 1.乌鲁木齐:“社区蔬菜直销店在摸索中完善,2011年力争覆盖每个社区” 首府便民蔬菜直销店刚刚起步,没有经验可借鉴,经营方式、运作模式等都是在摸索中逐渐形成,并在不断完善。 以天山区为例,在最初的试验阶段,店名并不叫“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 “最初我们称之为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站,综合服务站有三个功能,一是销售平价的蔬菜和副食品,二是接受社区居民咨询,三是提供社区志愿者服务。”天山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说,去年天山区首批营业的4家店,就是按照综合服务站的功能建立的。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六项措施实施后,天山区新建了51家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大部分直销店只保留了销售平价蔬菜和副食品的功能,没有兼顾其他功能。 水磨沟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说,就目前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的运营情况和居民实际需求来看,今后将减少日用品的销售。“因为日用品不能保证实现低价销售,因此直销店的销售重点还是蔬菜、粮油、副食品,以吃的为主。 高新区(新市区)计划今年共建成96家标准化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店。高新区(新市区)经济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说,蔬菜便民直销店在半年多的运行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菜价不统一、经营不合理等,管理部门已经进行了约束和处罚。 以前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新建的蔬菜便民直销店肯定会避免,但也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唯有不断解决,才能推动这项惠民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根据上述案例,新疆乌鲁木齐市在直销蔬菜进社区的前提下,还推出了其他两个功能:接受社区居民咨询,提供社区志愿者服务。这两点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2.西安:社区“小菜店” 调节大市场农民合作社直供蔬菜

绿色港口要点

绿色港口 绿色港口以绿色观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将港口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做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绿色港口”,一方面,港口行业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保持了近20年的快速发展,自然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应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绿色价值;另一方面,也只有坚持“绿色港口”的发展观念,才能保持整个行业健康向上、可持续性的发展。打造“绿色港口”已经成为港口行业的普遍共识,但企业的任何一个战略目标都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否则,“绿色港口”就会成为一句苍白的口号。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它是让“绿色港口”这一战略目标由描述到衡量,再到实现的一个不错的管理工具。 1)进行试点和典型示范。目前,国内尚无现成的绿色港口建设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港口进行试点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摸索总结经验,形成一套适合我国港口实际的绿色港口建设经验,随即向全国推广。(2)制定绿色港口标准。进行绿色港口建设过程中,如若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来指导,往往会使港方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可参照国外的绿色港口相关标准,例如悉尼港的“绿色港口指南”(Green Port Guidelines)[8],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港口标准,使用绿色港口建设有章可循。(3)建立绿色信息系统。建立适合本港的绿色信息系统,根据以往统计数据,结合目前港口形式,综合码头操作、船舶营运、港口周边环境等因素对港口生态环境的影响作出相关预测分析,同时将分析数据和结论抄送相关部门和企业。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新形势下,绿色港口是港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港口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关键。较之国外,中国绿色港口建设起步晚、进展慢、成效小。因此,积极稳健地推行我国绿色港口建设非常必要,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我国进行绿色港口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借鉴国外幼教经验

借鉴国外幼教经验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 为了迎接21世纪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很多国家深化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重视幼儿教育、加强立法、不断改进幼儿课程已经成了国际性的经验和趋势。在优先发展幼儿教育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2008年7月29日,《纽约时报》:美国成为霸主的秘密。刊登了美国著名专栏专家大卫﹒布鲁克斯文章称:美国之所以能在20世纪称霸全球归功于美国的教育发展。美国人均教育水平到1960年已近14年。教育程度产生差距在5岁以下,5岁以下可能预测,谁将完成高中和大学,谁不能…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整个教育系统中最有生气、发展最快的是幼儿教育,也取得了明显效果。2_3岁幼儿入园率90年代初为48%,1997年为64.9%,4-5岁入园率几乎达到100%。法国1970年5岁入园率已达100%,1980年4岁入园率100%,1990年2岁入园率36.2%,3岁100%,4-6岁100%。2007年,我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44.6%。在我们看到建国6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在当前国家正在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学习借鉴国外有价值的幼儿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是十分有益的。学前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本文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的视角,试从观念创新、法律创立 、内容创建,使我国学前教育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方面,谈一点初浅认识。 一、观念创新,使我国的学前教育科学化 (一)美苏主要国家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的幼儿教育并没有引起国家重视,美国之所以有重视幼儿教育的理念,是因为心理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的推动。(1)1964年,美国芝加哥心理学教授布鲁姆教授出版了《人类智力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5岁以前是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时期,如果说17岁能达到智力水平100,4岁已获得约50%的智力,4-8岁约30%,8-17岁20%;5岁前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最大,幼儿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人永远达不到原来达到的水平;儿童学业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早期教育。(2)佩里幼儿教育研究计划,是儿童心理学家魏卡特领导,探讨幼儿教育成效的长期跟踪计划:1962年-1965年,课题组招收了123名3-4岁黑人儿童做测试。对试验组儿童进行全面幼儿教育,对对比组儿童则未采取任何措施,听其自然。被试儿童满5岁则安排进同一幼儿园及学校。此后对两组孩子持续跟踪至成年,记录他们各年龄段的发展及表现。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孩子只多经历了1-2年幼儿教育,其后各年龄段的发展均胜过对比组。(3)还有直接诱因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大震。在上述背景下,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了早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国外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摘要:现如今,世界各国正在生态城市的构建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或多或少的建设成就、获得宝贵经验。针对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简要阐述和相关案例的表述,希望得到一些启发和思索。 关键词:卫星遥感生态赤字生态工业园电磁污染田园城市 众所周知,进入到21世纪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方面追求营养,娱乐方面追求新元素等等。但就在生活水平逐日提高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例如:温室效应导致的北极冰川融化,从而使得世界上一些海拔地势较低的国家城市经常发生水灾;城市面积急剧扩大导致耕地林地面积大幅度降低。由于城市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由于其物质能量高度集聚、人类活动密集、环境变化剧烈、生态脆弱而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的生态建设已变得十分迫切,成为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和热点。对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建造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所以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形成自然、城市与人融为有机整体的互惠共生的结构。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堪忧,大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小城市环境现状虽尚好,但发展过程中若不对城市生态环境加强重视将会走上大城市发展的老路。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加重。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 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三大压力: 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不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汇总

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研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关于生态化发展的运动,环境保护的口号也逐渐深入到各社会各阶层,城市是人类主要的生存空间,为了使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更要以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为根。一、生态城市理论产生过程 生态城市的正式提出虽然仅有二十几年,但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却已很久。现代生态城市理论的源泉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最初的生态城市理论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二十世纪起算,城市问题的研究以及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学术界也先后出现了三次研究的高潮,将这一问题和理论推广至全世界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首次探讨。从此以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衍生出的绿色城市、园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等名词也不断涌现。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一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国际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关注已经转移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上,1975年,由理查德·雷吉斯特等人创建的城市生态组织的成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国际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理论的研究不断发展,国际影响也继续扩大。继1990年这一组织在巴克利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探讨工作中,各种著作的出版把这一理论的内涵不断的充实与丰富,其影响也扩大到全球范围。虽然至今仍未有对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但是生态城市是公认的建立在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理想良性循环区域,达到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境界。 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把生态城市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型,并保持城市的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充分融合,同时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 理查德·雷吉斯特(美国生态学家)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以聚居地为基础的充满活力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形态,即生态健康城市。 黄光宇教授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相协调,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进行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加强资源的在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 黄肇义等人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居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自身具有人文特色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作为可持续子系统。 Rodney R White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