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分析知识点归纳

信息分析知识点归纳

信息分析知识点归纳
信息分析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基础篇1 信息分析概论

1.1信息分析的含义

1.1.1信息分析的定义

1.1.2相关概念解析

1.1.3相关领域解析

1.2信息分析的类型

1.2.1按领域划分

1.2.2按内容划分

1.2.3按方法划分

1.3信息分析的特点与作用

1.3.1信息分析的特点

1.3.2信息分析的作用

1.4信息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4.1信息分析的产生

1.4.2信息分析的发展

2信息分析的流程

2.1课题选择

2.1.1课题来源

2.1.2选题原则

2.1.3课题类型

2.1.4选题程序

2.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3信息收集

2.3.1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2.3.2非文献信息收集方法

2.4信息整理、鉴别与分析

2.4.1信息整理

2.4.2信息鉴别

2.4.3信息分析

2.5报告编写

2.5.1研究报告的结构

2.5.2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

2.5.3研究报告的类型

3信息分析方法

3.1方法与方法论

3.1.1方法的概念

3.1.2方法论的概念

3.2信息分析方法的来源

3.2.1逻辑学的方法

3.2.2系统分析的方法

3.2.3图书情报学的方法

3.2.4社会学的方法

3.2.5统计学的方法

3.2.6未来学(预测学)的方法

3.3信息分析方法体系

3.3.1信息分析方法的历史发展

3.3.2信息分析方法的分类

3.3.3信息分析方法的体系机构

第二部分方法篇4逻辑思维方法

4.1比较法

4.1.1概念

4.1.2注意点

4.1.3应用

4.2分析与综合

4.2.1分析

4.2.2综合

4.2.3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4.3推理

4.3.1概念

4.3.2推理在信息分析中的应用

4.3.3演绎与归纳的关系

5特尔菲法

5.1概述

5.1.1特尔菲法的由来

5.1.2特尔菲法的特点

5.1.3特尔菲法的用途

5.2特尔菲法的实施

5.2.1特尔菲法的工作程序

5.2.2专家的选择

5.2.3调查表的设计

5.3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表达

5.3.1对相对重要性指标的数据处理与表达

5.3.2对事件实现事件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与表达

5.3.3对某方案在总体方案中所占最佳比重预测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表达5.3.4从若干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评价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表达

5.4特尔菲法的应用实例

5.4.1特尔菲法在预测中的应用

5.4.2特尔菲法在评价中的应用

5.5特尔菲法的发展

5.5.1保持特尔菲法基本特点的派生特尔菲法

5.5.2部分地改变经典特尔菲法基本特点的派生特尔菲法

6文献计量学方法

6.1文献计量学概述

6.1.1文献计量学的历史发展

6.1.2文献计量学的特点

6.1.3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6.2文献计量学方法

6.2.1三大定律

6.2.2文献增长规律

6.2.3文献老化规律

6.2.4引文分析

6.3网络计量学

6.3.1网络计量学产生的过程和特征

6.3.2网络计量学研究的对象

6.3.3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方法

6.3.4网络计量学的主要工具

6.3.5网络计量学的实际应用

7回归分析法

7.1概述

7.1.1概念

7.1.2类型

7.1.3步骤

7.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7.2.1设定回归方程

7.2.2确定回归系数

7.2.3相关性检验

7.2.4预测及其置信区间

7.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7.3.1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

7.3.2多元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和置信区间7.3.3多元线性回归举例

7.4非线性回归分析法

8时间序列分析

8.1概述

8.1.1时间序列数据的概念

8.1.2倾向变动分析预测方法的体系

8.2多项式曲线法

8.2.1一次曲线(直线)

8.2.2二次曲线

8.2.3三次曲线

8.3指数曲线法

8.3.1一次指数曲线法

8.3.2二次指数曲线法

8.3.3修正指数曲线法

8.4生长曲线法

8.4.1概述

8.4.2Logistic曲线

8.4.3Gompertz曲线

8.4.4举例

8.4.5两种生长曲线的比较

8.5移动平均法

8.5.1概述

8.5.2一次移动平均

8.5.3二次移动平均

8.6指数平滑法

8.6.1一次指数平滑

8.6.2二次指数平滑

8.6.3三次指数平滑

8.7回归分析预测法与平滑分析预测法的比较9决策方法

9.1概述

9.1.1决策的概念

9.1.2决策的类型

9.1.3决策的方法

9.2决策树法

9.2.1决策树的基本结构

9.2.2单目标决策

9.3线性规划

9.3.1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9.3.2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9.4动态规划

9.4.1多阶段决策问题

9.4.2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及基本概念

9.4.3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

9.4.4动态规划的解法

9.5马尔可夫分析

9.5.1马尔可夫链的基本概念

9.5.2带利润的马尔可夫链

9.5.3马尔可夫分析实例

10模糊综合评价法

10.1模糊综合法的数学模型

10.2应用举例

11层次分析法

11.1概述

11.2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11.2.1递阶层次结构

11.2.2判断矩阵的建立

11.2.3单一准则下的选择

11.2.4一致性检验

11.2.5层次总排序

11.3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第三部分应用篇12专利信息分析方法

12.1专利文献概述

12.1.1专利文献的类型

12.1.2专利文献的特点

12.1.3专利文献的作用

12.2专利信息方法概述

12.2.1专利信息分析的意义

12.2.2专利信息分析的理论基础

12.2.3专利信息分析的程序

12.3专利信息分析方法

12.3.1时间序列法

12.3.2二山分析法

12.3.3三角图分析法

12.3.4技术系数法

12.3.5矢量动态模型法

12.3.6其他分析方法

13市场信息分析方法

13.1概述

13.1.1市场信息的概念

13.1.2市场信息分析的主要内容

13.1.3市场信息分析方法的类型

13.2市场信息分析方法举例

13.2.1市场销售信息基本指标分析方法

13.2.2市场消费行为信息分析方法

13.2.3广告有效性分析方法

14竞争情报分析方法

14.1竞争情报分析方法概述

14.2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应用

14.2.1定标比超

14.2.2SWOT分析模型

14.2.3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14.2.4波士顿矩阵分析模型

14.2.5多因素投资组合矩阵分析模型

第四部分附录

附录A 数据处理基本知识

附录B 常用统计软件介绍

附录C 常用定量信息分析方法——计算机程序实例

附录D 常用检验临界值表

浙教版数据的分析初步知识点总结八下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月日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浙教版 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本人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 学案主题八下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时数量第()课时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并进行数据处理; 2、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点:会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教学过程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 12 1 ( n X x x x n =+++ ……)叫做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 加权平均数:若一组数据中x1、x2、……、x n的个数分别是f1、f2、……、f n,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22 1 () n n X x f x f x f n =+++ ……就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n) f1、f2、……、f n分别叫作x1、x2、……、x n的权。“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例题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4)某人旅行100千米,前50千米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后50千米速度为为120千米/小时,则此人的平均速度估计为()千米/小时。A、100 B、109 C、110 D、115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相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几种趋势。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高项案例知识点总结

1、项目经理的选择和素质:P18-23 一个合格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素质:(1)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良好的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良好的领导能力。 项目经理应具备的五大知识领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应用领域的知识、标准和规定,项目环境知识,通用的管理知识和技能,软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 2、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分析和沟通分析,两部分组成——P31+P232 项目干系人的分析:1、非组员的干系人的三大职责:参与、审查、反馈2、项目干系人的分析的目的:确定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帮助项目经理制定沟通管理策略。 项目干系人的管理的方法:沟通方法(分析干系人需求和期望目标,分层次分目标进行沟通,不同干系人采用不同的沟通策略,综合运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或公开或私下等多种沟通方法),问题日志需求分析就是确定待开的信息系统应该做什么。 需求分析的特点: 1、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存在着沟通方面的困难; 2、用户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 3、生命周期种不同的阶段系统变更的代价呈非线性增长; 需求分析的过程1、问题识别;2、分析与综合;3、制订规格说明;4、评审; 需求分析的方法1、原型化方法2、结构化方法3、动态分析法 需求分析步骤: 1、阅读甲方所有资料文件-组织资产、业务法规制度、业务流程; 2、撰写调研提纲,并与甲方业务人员确认; 3、业务岗位实地调研,岗位调研报告(一地)业务调研集中会议与试点地区岗位调研(省地市异地); 4、撰写业务调研报告,与甲方主要需求人员开会讨论; 5、甲方高层参加的业务需求调研报告会,认可业务需求内容 6、正式撰写“需求分析”系列文档;与甲方主要需求人员讨论; 7、真是提交需求评审,开会,确认需求; 3、项目的组织结构对项目管理的影响P34 第五章 4、整体管理计划的制定流程,作用和内容P91-93 整体管理作用: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过程和活动进行识别、定义、整合、统一和协调的过程。 整体管理计划的制定流程:制订项目章程,制订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制订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整体变更控制,项目收尾。 5、范围管理——范围的定义、确认,P110 范围定义:描述项目过程并把结果与项目写进详细范围说明书中。 项目范围确认的工作要点:制订并执行确认程度,项目干系人对项目范围的正式确认,让系统的使用者有效参与,项目各阶段的确认和项目最终验收的确认。 分阶段分步骤的确认是归避风险的有效方法。确认的方法:测量、测试、检验,审查、产品评审、走查 6、WBS——工作分解的方法、作用P113 创建WBS所采用的方法:使用指导方针,类比法,自顶向下、自底向上 WBS的局限:不能显示活动之间的顺序,不能显示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 WBS的表现形式:分级的树型结构,表格形式 WBS分解的详细程度:大项目:WBS分为总纲和子项目目录;小项目:WBS直接划分到工作包。 WBS的作用通及意义:将项目大的可交付物成果与项目工作划分为较小的和易管理的组成部分,详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大全 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1.物质、能源和信息(information)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 2.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相对价值性、时效性、真伪性。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五代,智能化和网络化)

代次年份主要采用的元器件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 电子管 第二代计算机 1958-1964 晶体管 第三代计算机 1965-1977 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计算机 1978至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8.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9.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10.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 2=1*25+1*24+1*22+1*20=53 2.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3.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文字符)占1字节。 14.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节,2字节=2*8位=16位,我国采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系统集成知识点归纳总结

系统集成知识点归纳总结 软件工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 软件需求的分析方法(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设计约束) 1)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是面向数据流的分析方法,(分层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描述加工逻辑的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 定树是SA的工具 数据流图描述了对数据的处理流程,用来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数据字典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通常作为数据流图的补充说明 数据字典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分析阶段的工具。在结构化分析,数据字典的作用是给数据流图上每个成分加以定义和说明 E-R 通常在需求分析后建立的实体关系模型,可用于描述数据流图数据存储及其之间的关系 需求分析阶段会用到层次方图,用例图,IPO图,不会用到N-S图IPO图:模块的输入输出,处理内容,模块的内部书库和调用关系N-S盒图,程序流程图,PAD图用于表示软件模块的执行过程,而E-R 图不适用 软件需求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最后的成果之一,包含数据描述功能描述,性能描述,不包含系统结构描述 SRS(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软件需求说明书 的编制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

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包含硬件、功能、性能、输 入输出、接口需求、警示信息、保密安全、数据与数据库、文档和法 规的要求 一个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包含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 程序流程设计在详细设计和实现阶段,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在概要设计,并在概要设计说明说进行说明 详细设计:程序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 软件设计包软件的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 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 软件测试的对象包括源程序,目标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 软件的完全测试是不可能的原因:输入输出量太大,输出结果太多以及路径组合太多,测试依据没有同统一的标准 软件测试可以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白盒测试:根据程序内部结构进测试,对程序的所有逻辑分之进行测试,逻辑覆盖属于典型的白盒测试,,在进行动态测试时,需要测试软件内部的结构和处理过程,不需要测试产品功能;在进行静态测试时有静态结构分析法,静态质量度量法,代码检查法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复习过程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练习 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 平均数公式..丄I.,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的数;?当所给一组 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1) 2、4、7、9、11、15.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__ (2 ) 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 (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 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____________ ; 2.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 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 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 )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 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 A. 85 B . 86 C . 92 D . 87.9 (2) 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_________ 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mode (1)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 A. 8,9 B . 8,8 C . 8. 5,8 D . 8. 5,9 (2)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 2, 4, X, 6, 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 众数是()A: 4 B : 5 C : 5.5 D : 6 4.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 1- J )2+(XA?.)2+…+(X n--)2];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 是s2= [(x

(完整版)仪器分析知识点整理..

教学内容 绪论 分子光谱法:UV-VIS、IR、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NRS 第一章绪论 ⒈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 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⒊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 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 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 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第2章光谱分析法引论 习题

机票预订系统需求分析知识讲解

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 --机票预订系统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航空公司为给旅客乘机提供方便,需要开发一个机票预定系统。各个旅行社把预定机票 的旅客信息(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旅行时间、旅行始发地和目的地,航班舱位要求等)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为旅客安排航班。当旅客交付了预订金或通过网上支付方式付款后,旅客就可以在飞机起飞前凭个人二代身份证在旅行社或机场指定系统上自助打印机票,系统核对无误即打印出机票给旅客。此外航空公司为随时掌握各个航班 飞机的乘载情况,需要定期进行查询统计,以便适当调整。 1.2 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机票预订系统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实现航空公司以及旅游业的现代化管理,方便旅客,需要开发一个机票预订系统。该系统具有完整的存储,查询,核对,打印机票等功能。 在这个系统中,旅客在旅行社的机票预售代理点,通过输入计算机系统查询,系统为旅 客安排航班,印出取票通知和账单,旅客在飞机起飞前凭其二代身份证、取票通知和账单取 票,系统校对无误后即打印机票给顾客。 1.3 定义 1.4 参考资料 1.《软件工程导论》,张海潘,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任务概述 2.1 目标 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先进开发平台上,利用现有软件,配置一定硬件,开发一个 巨头开放乙烯结构的、易扩充的、一维护的、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机票预订系统,实现 航空公司与旅行社之间的现代化管理链接。实现各个旅行社把预定机票的旅客信息(姓名、 性别、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旅行时间、旅行始发地和目的地,航班舱位要 求等)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为旅客安排航班的功能。 2.2 用户的特点 用户为旅游社工作人员,通过登录相应信息而进入机票系统,然后输入旅客基本信息和要求,系统自动为其查询并且作出相应的航班安排,经与旅客交流后,选择航班进行预订,网上支付,然后系统在用户终端输出相应取票通知和账单。 2.3 条件与限制 2.3.1 client/server结构总体设计方案的约束 机票预订系统作为client/server结构的一个应用系统,在其各实施阶段都要服从它的一些规划,包括功能设计、系统配置和计划。 2.3.2信息共享带来的其他约束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与练习 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 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其中a是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中比较“整” 的数;?当所给一组数据中有重复多次出现的数据,常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1)2、4、7、9、11、15.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 (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 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1)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8,9 B.8,8 C.8.5,8 D.8.5,9 (2)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4 B:5 C:5.5 D: 6 2.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4.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 果叫方差,计算公式2222];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是s)+=[(x-)…+(x+(x n12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1)若样本x+1,x+1,…,x+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2, x+2,…,22n11x+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n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 2 B:平均数为11,方差为3 C:平均数为11,方差为2 D:平均数为12,方差为4 (2)方差为2的是() A.1,2,3,4,5 B.0,1,2,3,5 C.2,2,2,2,2 D.2,2,2,3,3 5.极差: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1)某班数学学习小组某次测验成绩分别是63,72,49,66,81,53,92,69,则这组 数据的极差是()

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重点

一名词解释 IS(information system):信息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Rational统一过程 XP(extreme programming):敏捷开发/敏捷编程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 OCP:开放封闭原则 LSP:里氏代换原则 DIP:依赖倒转原则 SRP:单一职责原则 ISP:接口隔离原则 CRP:合成复用原则 LOD:迪米特法则 CASE(computer-assisted software endineering):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 URM:统一资源监控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数据库或应用程序接口BPR(business progress re-engineering):业务过程重组 ISA(information system architecture):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联机事务处理 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 DSS:决策支持系统 MIS:信息管理系统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 DLL(dynamic link library):动态链接库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s):远程过程调用 RMI:远程方法调用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 JAD(joi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联合应用开发 RAD(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快速应用开发 MVC:模型-视图-控制器 CRC:类-职责-写作者 ORM:对象-关系映射 DDP:向下依赖原则 UNP:向上通知原则 NCP:相邻通信原则 PCBMER的原则EAP:显示关联原则 CEP:循环去除原则 CNP:类命名原则 APP:相识包原则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必修部分) 第一章绪言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A、不用背,但要了解) 1)、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对信息的三种典型的定义。 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B、给出问题能分析出是信息的哪个特征,能区分载体和信息) 普遍性:信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依附性:一方面,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另一方面,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并不因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共享性:是指同一信息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不会有损失,这与物质和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 价值性: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之一,因此总是有价值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因人而异。时效性:信息不能及时利用可能会贬值或者毫无价值,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什么是信息技术(A、重点了解画线内容)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本质上说,它的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2、信息技术的发展(A、了解五次革命标志,知道发展方向) 五次革命及其意义: 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最终使人与动物彻底区分开来。语言揭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大大提高了信息表达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文字的发明:用文字记载信息,增加了交流信息的手段,突破了原来时空方面的限制,延长了信息的寿命,使人类可以跨时间和地域传递、交流信息。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的信息交流迈进了一个新纪元,是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的又一次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一次革命,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第五次信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第二章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的过程:需求确定→来源确定→方法确定→价值判断 一、信息需求的确定 1、信息需求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本、图、声音、视频等。 2、常见信息类型的作用和效果:文本提供“事实材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客观依据;文本中的观点

数据分析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0001

数据分析知识点总复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 . (11大连)某农科院对甲、乙两种甜玉米各用 10块相同条件的试验田进行试验, 得到两个品种每公顷产量的两组数据,其方差分别为 S 甲2 = 0.002、S 乙2 = 0.03,贝y () A. 甲比乙的产量稳定 B. 乙比甲的产量稳定 【解析】 【分析】方差是刻画波动大小的一个重要的数字 .与平均数一样,仍采用样本的波动大小去 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的方法,方差越小则波动越小,稳定性也越好 . 【详解】因为S 甲=0.002

仪器分析知识点总结

1、光分析法: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光分析法的三个基本过程:(1)能源提供能量;(2)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产生信号。 光分析法的基本特点:(1)所有光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2)选择性测量,不 涉及混合物分离(不同于色谱分析);(3)涉及大量光学元器件。 光谱仪器通常包括五个基本单元:光源;单色器;样品;检测器;显示与数据处理;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以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光源,使气态原子的外层电子受激发射出特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5)准确度较高10?0.1 g x g-1(—般光源);ng x g-1(ICP ) 5%?10% (一般光源) ;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利用特殊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将溶液中离子转变成气态原子后,测定气态原子对共振线吸收而进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特点: (1)检出限低,10-10 ?10-14 g; (2)准确度高,1%?5%; (3)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测量 4、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5、原子荧光分析法:气态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10-8s 后跃回基态或低能态时,发射出与吸收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辐射,在与光源成90 度的方向上,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分子荧光分析法: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 4 个数量级;为什么? 检测下限:0.1?0.1 g/cm -3 相对灵敏度:0.05mol/L 奎宁硫酸氢盐的硫酸溶液。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 7、分子磷光分析法: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一三重激发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测定磷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8、X射线荧光分析法:原子受高能辐射,其内层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发射出特征X射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师各章节重点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教材结构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知识 1、信息化基础知识 2、电子政务 3、企业信息化 4、商业智能 第二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1、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体系 2、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4、ITIL与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 第三章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1、信息系统集成简述 2、信息系统建设 3、软件工程 4、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5、软件架构 6、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7、计算机网络知识 第四章项目管理一般知识 1、什么是项目 2、项目的组织方式 3、项目生命周期 4、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 5、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6、项目管理高级话题 第五章立项管理 1、立项管理内容 2、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3、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4、签订合同

第六章项目整体管理 1、项目整体管理的主要活动和流程 2、项目启动 3、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4、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5、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 6、监督和控制项目 7、整体变更控制 8、项目收尾 第七章项目范围管理 1、产品范围与项目范围 2、编制范围管理计划 3、范围定义 4、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5、范围确认 6、范围控制 第八章项目进度管理 1、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2、活动定义 3、活动排序 4、活动资源估算 5、活动历时估算 6、制定进度计划 7、项目进度控制 第九章项目成本管理 1、项目成本管理概述 2、制定项目成本管理计划 3、项目成本估算 4、项目成本预算 5、项目成本控制 第十章项目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基础 2、制定项目质量计划 3、项目质量保证 4、项目质量控制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2、项目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3、项目团队组织建设 4、项目团队管理 第十二章项目沟通管理 1、项目沟通管理的基本概念 2、沟通管理计划编制 3、信息分发 4、沟通管理对组织过程资产的邮箱 5、绩效报告 6、项目干系人管理 第十三章项目合同管理 1、项目合同 2、项目合同的分类 3、项目合同签订 4、项目合同管理 5、项目合同索赔处理 第十四章项目采购管理 1、采购管理的相关概念和主要过程 2、编制采购计划 3、编制询价计划 4、询价 5、招标 6、合同及合同收尾 第十五章信息(文档)和配置管理 1、信息系统项目相关信息(文档)及其管理 2、配置管理 第十六章变更管理 1、项目变更的基本概念 2、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 3、变更管理组织机构与工作程序 4、项目变更管理的工作内容

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2012

必修基础要点 第一章: 1、信息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可以处理。如:某图书馆将《红楼梦》数字化后,可实现多人同时阅读,这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虚假情报也是信息。 2、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3、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纸张可以承载文字和图像,磁带可以承载声音,电视可以承载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所以也把纸张、磁带、广播、电视、光盘、磁盘等称为信息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4、信息编码:即将各种信息用二进制位来表示,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即机器语言)。 5、冯·诺依曼:“电脑之父”,提出“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即数据和程序都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经典计算机系统结构。“信息论之父”:申农 6、ENIAC爱尼阿克:1946年2月14,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7、计算机存储基本单位:字节,Byte简写“B”;最小单位:位,bit简写“b”。8位=1个字节 8、1B=8b;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 9、N个位能最多表示2n个数,能表示的最大十进制数是2n-1。进位制标识:二进制(B),十进制(D),十六进制(H)。十六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4位二进制数

10.二进制——十进制:按权展开。如(110101)2=1*25+1*24+1*22+1*20=53 11、十进制——二进制:除2取余法。如(26)10=(11010 )2 12、计算机内的字符编码采用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标准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该编码使用一个字节(byte)中的后 7位二进制数,最左用“0”填充,可以表示27=128种编码。1个字符(包括英 文字符)占1字节。 13、在计算机内汉字以代码形式表示,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1个汉字占2字 节,2字节=2*8位=16位,我国采用GB2312-1980标准进行汉字编码。 14、汉字输入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又称外码。 15、常用的输入码:音码、形码、音形码(以字音为主)、形音码(以字型为主) 交换码:又称为区位码,在计算机中,用第一个字节标记区码,第二个字节标 记位码。 16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模数转换(A/D转换)”, 17、模拟量:连续、平滑变化的量称为模拟量(或模拟信息)。容易失真受外界 干扰。 数字化:将模拟量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或数字信息)。如计算机处理的 信息,光盘里记录的信息等。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 18、数模转换(D/A转换):即将数字化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19、采样:就是按一定的频率,即每隔一小段时间,测得模拟信号的模拟量值。如CD采用的采样频率为44K Hz,即每秒钟要采样44000次。 20、数字化声音的质量取决于采样频率和量化分级的细密程度,采样频率越高, 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序也越好,数据量(即储存空间)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精华总结

数据的分析 例题 1.为了了解参加某运动会的200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查了20名运动员的年龄,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200名运动员是总体 B.每个运动员是总体 C.20名运动员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样本容量是20 1.加权平均数 例题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2.中位数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 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例题 (1)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8,9 B.8,8 C.8.5,8 D.8.5,9 (2)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4 B:5 C:5.5 D:6 4.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例题 (1)右图是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平均数是;; (2)10名学生的体重分别是41、48、50、53、49、53、53、51、67(单位:kg),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A:27 B:26 C:25 D:24 5.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2=[(x 1-)2+(x 2 -)2+…+(x n -)2];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例题 (1)若样本x1+1,x2+1,…,x n+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1+2,x2+2,…,x n+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2 B:平均数为11,方差为3 C:平均数为11,方差为2 D:平均数为12,方差为4 (2)方差为2的是() A.1,2,3,4,5 B.0,1,2,3,5 C.2,2,2,2,2 D.2,2,2,3,3

仪器分析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1.解释名词:(1)灵敏度(2)检出限 (1)灵敏度:被测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2)检出限: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 2.检出限指恰能鉴别的响应信号至少应等于检测器噪声信号的(C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3.书上第13页,6题,根据表里给的数据,写出标准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y=5.7554x+0.1267 R2=0.9716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 名词解释:(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3)线光谱和带光谱; (1)原子光谱: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分子光谱:分子光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为带光谱。 (2)吸收光谱:当电磁辐射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时,具一定频率(能量)的辐射将能量转移给处于基态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并跃迁至高能态,从而使这些辐射被选择性地吸收。 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物质将多余能量释放回到基态,若多余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

产生电磁辐射。 (3)带光谱:除电子能级跃迁外,还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变化,形成一个或数个密集的谱线组,即为谱带。 线光谱:物质在高温下解离为气态原子或离子,当其受外界能量激发时,将发射出各自的线状光谱。其谱线的宽度约为10-3nm,称为自然宽度。 2. 在AES、AAS、AFS、UV-Vis、IR几种光谱分析法中,属于带状光谱的是UV-Vis、IR,属于线性状光谱的是AES、AAS、AFS。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面因素有关系的是(B) A.吸收池厚度 B.入射光波长 C.吸收池材料 D.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3.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B) A.分子的振动 B.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C.分子的转动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 以下跃迁中那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大(A) A. σ→σ* B. π→π* C. n→σ* D. n→π* 5. 何谓生色团和助色团?试举例说明。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此类基团为具有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