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缠丝劲、腹式逆呼吸的练法

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间”。腰力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式太极拳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迈步时,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成势时,顶劲领好,腰劲塌下,两膝微向内合,裆劲沉着合住,两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骶骨有力,随着呼气而膈肌下降,吸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随呼气而“气沉丹田”,这时带脉充实膨胀,自然形成重心下降,小腹充实,冲脉气旺,臀部之力贯到足跟。手臂之内劲前发,腰脊命门穴似有后撑之意,两腿则前腿

弓、后足蹬,腿劲似植地生根。上下、前后、左右对拉匀称,身法中正,支撑八面,周身团聚,劲力集中,姿势沉着稳固。

逢发劲动作时,腰裆劲由松沉转为浅弧形略微(外形上不易看出的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自然地催动劲力由脊背达于手臂浅弧形地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而去。这种腰裆劲略微向前上方(或向左、右、后上方)送去的练法,与两臂的发劲动作是一致的,运用在推手上容易使对方失去平衡、脚跟浮动。

腰裆不松不活,内劲运转时就会迟钝,腰不塌下,裆不扣合,手臂就会显得不是沉着松静,而是飘浮无力。

每一拳势变着换劲,腰裆的变换、开合、虚实,关系到全身的灵动和重心、力点、角度双换的迅速、正确,这是推手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顺人背”的关键。腰裆的沉着有力,关系到力量和耐力的发展,而力量大、耐力好又是推手时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步稳虽在双足似钉入地,也要依靠腰裆的变换与坚实,才不致流于死硬。桩步无论怎样稳固,如果不善于变换虚实,还是容易被牵动而失去平衡的。导下内劲缠绕运动时,由意气贯注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其质量。缠绵曲折,大都

在上、中、下(上肢、躯干、下肢)三个横向椭圆形弧形螺旋转圈,两个斜向(左手与右足,

右手与左足)弧形螺旋转圈和一吸一呼时绕任、督二脉的立体圈,以及无数小螺旋的交织

缠绕,进退屈伸,形成为复杂而又和谐的圆形动作,这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内

劲运转的主要方法是内气蓄于丹田,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贯注于

四梢(两手两足尖端)。上行为旋腕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弧形螺

旋式地缠绕绞转,从而形成为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

缠丝劲有顺缠、逆缠两种。手的顺缠是手外旋(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

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手的逆缠是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

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顺缠、逆缠,始终“搠劲"(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

劲)不丢。洪均生同学有句云“太极是硼劲,动作走螺旋",概括地突出了太极拳练法上、

技术上的特点。

腿的顺缠(里往外上而向下斜缠),以膝头向裆外旋转。丹田劲由腰隙经大腿根里边向

上而外,经环跳穴再往里向下斜缠至足根(大钟穴),分注足五趾肚。

腿的逆缠,以膝头向裆内旋转,内劲从五趾肚向上经原路线斜缠至腰隙归丹田。

凡攻击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动、为分、为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肘,

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重心下沉,劲往前发),谓之“丹田劲走四梢"。

凡防御的动作,不论顺缠或逆缠,为静、为合、为向心力。意气从四梢回归丹田,肩

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足,吸缠丝劲(弧形螺旋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它是在意

识指气、蓄劲(气聚胃部,蓄势待发),谓之“四梢劲归丹田"。

缠丝劲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于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

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统的锻炼。一蓄一发,一吸一呼,通任、

督,练带、冲,内外兼练,以内壮为主,是整体性、内外统一性的体育运动方法,与分部

位练习的其他体育运动方法作比较,在时间上较为节约,在锻炼效果上较为优越于其他体

育运动方法。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这种以意行气的缠丝劲练法,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的较为完善的适应性较为广泛的体育运动方法。

太极拳缠丝劲的圆运动,不是直线的弧形动作组成,而是曲线弧形螺旋式的动作组成。

在划圆圈时意气(内劲)的运转,像螺旋式的缠绕伸缩,可以比喻为像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

在自转。因此,它是分阴分阳而又阴阳互转的。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就等

于月球环绕地球运行,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就不能阴阳互转,这种圆形运动仍然是走的直

线。直线的弧形动作在推手实践中,证明它是容易犯顶劲之病(即“双重之病未悟耳"),

容易造成“引进落实”,为人所制。即使功夫较深,也只能做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

弧形螺旋动作那样能达到“边化边打”“即化即打" “打即是化”“化即是打"的程度。

因为弧形螺旋的运动力学作用,能使对方直线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

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就会离开着力点而继续前进,影响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而不

影响我的平衡和稳定。亦即在我为引进(弧形螺旋走化),在对方为落空(直线前进)。同时,

我的弧形螺旋动作已避实就虚地越过对方防线而进逼或发劲,亦即在我为“曲中求直" “

蓄而后发"。我处处在旋,在变动力点、方向、角度,才能“不丢不顶”,不犯双重之病,

取得“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巧。

练太极拳,初期应架势舒展宽大,年轻力壮者更应每势胯与膝平,使下部功夫扎的深厚,

缠丝劲转圈的幅度也要宽大。中年以后,架势可以稍高,转圈也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

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老年期则应练高架势,转圈也愈练愈收小,“精锻已极,极

小亦圈”,而内劲的质量也达到更高阶段。在练太极拳和推手的长期实践中都能体会到凡功

夫下得越深,身体各部的转圈(位置移动)便越小越细密、越正确协调,推手时能达到“紧小

脱化”的地步。

缠丝劲的精练与内劲质量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但都是无限制的。内劲越是充沛沉重,越

能显出轻灵的作用,加强了“忽隐忽现”的作用,推手时能使对方不能适应,处处被动,失

去平衡。

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

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

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

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

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

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腰”“膀阔腰圆”的健

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

使对方腾空掷出。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

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1.腹式逆呼吸

陈式太极拳的拳势呼吸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上行聚

于胃部,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加大肺活量。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聚于

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旋右转,因此,气沉丹田与

丹田内转是结合的。

拳势呼吸是指合、虚、蓄、收、化的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的动作为呼气。

是在意识指导下呼吸行气与武术动作的协调,有着强健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增强抗击能力与

加强爆发力量的作用。因此,陈式太极拳家一般都练成“虎背熊

腰”“膀阔腰圆”的健

壮体格。

在推手互喂、试验发劲时,通常采用哼、哈、咳三种发声。哼音是用螺旋劲向上打放,

使对方腾空掷出。哈音是用螺旋劲向远打,意欲将对方拍透墙壁。咳音是用螺旋劲向下打,

意欲将对方打入地中。这种发劲试验都是用短促的一吸一呼来完成的。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 无极象图: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 成势: 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可在上期太极养生堂阅读这篇文章内容)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身,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多读、常思、渗透、体悟——王术忠) 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最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实际上,“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陈氏太极拳绝密歌诀 各位陈氏太极拳爱好者们,感谢各位对本太极拳视频网论坛的大力支持与厚爱,在这里特别给广大太极拳迷们献上我们珍藏版的陈氏太极拳歌诀,希望此歌诀能给大家在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所帮助。现把歌诀呈上: 头部: 虚灵领劲,眼随手转,沉肩垂肘,两膊相系; 上肢: 腕部松活,定式塌腕,手指后弯,自然舒展; 久练之后,已懂虚实,掌分虚实,指尖贯劲。 胸背: 含胸拔背,胸部宽舒,肋骨松沉,外向前合; 右胸为实,右手为虚,右腰隙实,右腿为虚; 拔背松沉,鼓起上提,腹内松静,气沉丹田。 腰胯: 腰部松沉,腰隙抽换,定式塌腰,腰劲下去; 敛臀收臀,肌肉松沉,向前上包,托起小腹; 裆要圆虚,胯根撑开,膝微内扣,会阴上提; 运转之时,松胯开胯,实足胯根,内抽下沉; 定式之时,塌腰松胯,发劲之时,扣裆拧腰; 下肢: 以腿带膝,力聚膝节,膝带脚跟,定式里扣, 欲迈左步,稳定重心,腰隙下抽,右胯内收; 足尖足跟,左旋右转,*足方向,辨别清楚。 骨节: 骨节松开,虚实对准,腰脊命门,为身重心。 用意: 心静用意,风吹杨柳,内转器官,无处不松。 领劲: 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以足领膝,以膝领腹。 轻缓: 能松则轻,能轻则快,缓炼内功,自然沉重。 内动: 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内外合一。 以意运动,祛除僵劲,用功日久,劲自生。 连贯: 起势揣摩,起势得势,以下拳势,容易得势; 已到定式,意识贯注,似停非停,下势机动; 两势之间,折迭衔接,微微贯劲,不僵不滞。 对称: 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前进之中,必有后撑,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虚实:

练习初步,腿分虚实,虚实转换,越练越细; 下肢虚实,分清之后,身手步法,虚实分清; 再进一步,练习内外,以内引外,虚实分清。 缠绕: 腰裆之劲,运行之时,弧形前上,定式下沉; 螺旋内劲,发于丹田,顺逆缠绕,腰隙开始; 顺缠实侧,腹部腰隙,逆缠实侧,背部腰隙; 内练丹田,腰隙为根,实腿一侧,向上螺旋。 呼吸: 配合吸气,内脏运动,呼气之时,小腹外凸。 发劲: 发劲之时,腰裆之劲,迅速一转,抖发而出; 推手之时,短促一吸,突然一蓄,将物掀起; 一个短呼,沉着澎湃,内劲上翻,弧形直射。 刚柔: 一步运行,劲惯九分,意贯十分,似停非停; 外形似停,内劲不断,断而复连,意似贯注(好像)练习日久,手臂松活,不僵不滞,澎湃**; 二步运行,轻沉结合,吸时轻灵,呼时沉着, 练习日久,产生内劲,越发沉着,缠绵曲折;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轻沉兼备,刚柔内气; 三步运行,修炼虚静,空松园活,一片神行。 这份歌诀到底有没有价值。还需要广大爱好者去检验。

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

刘成德先生谈太极拳 一、划圈和手 从对太极拳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从何处入手呢?我在教学中,强调从划圈入手,划圈是认识太极拳的开始,是基本功。 洪传陈式太极拳特别强调“圈”的运用,认为整套动作都是由正手圈和反手圈这两个圈所组成的。 描述一下正手圈的过程,以右手为例。下盘半蹲成侧马步,右脚尖向右侧与身体成45度,左脚向内扣,两脚成“川”字步;左手掐腰;右手自然伸展到最远端,与身体成45度夹角,右手手型为掌,中指领劲。 第一动为松肩坠肘,右手自然放松,随着肩、大臂、小臂的放松回落,保持指高于掌,手高于肘的状态,侧马步不变。 第二动身体向左侧转动,右手随之左转,腰裆调整,变正马步。 第三动松腰裆下塌,同时中指领劲,右手掌心对胸口,手掌斜对左肩井。 第四动身体右转,右手随之向右开出,手领肘,肘领肩,步型渐变成侧马步,恢复起始状态。 反手圈起式与正手圈相同,以右手为例。 第一动右手伸展在与身体呈45度角的最远端,松腰裆,松肩坠肘,右手以中指为圆心,向大拇指方向旋转,转至掌心朝前。 第二动身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至胸前。 第三动松腰裆,右手继续划弧到掌心向内,随腰裆的下沉,松肩坠肘,右臂右手下沉至胸口。 第四动身体右转,松肩坠肘下塌外碾,右手随之向右侧45度开出。 左手的正反手圈与之要领相同。 这是正反手圈的外形动作,太极拳是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身体内部有变化。这两个圈的动作,内里是变化的,最主要的是腰裆的调整,“暗换腰裆神不知”指的是腰裆的变化。我们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多转腰,尽量避免上身晃动,裆劲是通过髋关节的转动体现出来的,初学者可能找不到裆劲,没有关系,经过锻炼会逐渐体会到的。松肩坠肘,下塌外碾;手领肘,肘领肩;中指领劲等不仅是外形上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内里面松沉才是有功夫。 我们这套太极拳动作都是由这两个圈组成的,要领、角度、方位等都要遵守这两个圈的规律,可以说划好圈,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最高要求,划圈是贯穿学习太极拳始终的一件事,是尽快掌握太极拳要领的一个好的方法。 二、学习套路,天天磨练 洪传陈式太极拳,源于陈发科老先生传授的陈式太极拳,分一路拳和二路拳两套拳架,我们在此基础上编排精选一套42式的套路,这三套拳架对于学习陈式太极拳,健康体魄,增长功夫,提高修养都是很有好处的。 人们提起太极拳,印象中就是指的太极拳套路,这种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了,所以说一个人不会套路似乎不能算是会太极拳。但太极拳的精髓又往往不是表面化的,真正有功夫的人,从拳架的表演上能看出一部分,更多的则需要动手实验。 做为学习太极拳者,学习套路是必要的,一方面提高练拳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单纯站桩、划圈的枯燥;另一方面练拳校验动作,长期重复,产生动作定型,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太极拳套路的学习和练习要循序渐进,第一步按照老师的传授,模仿外形,追求形似,打出点太极拳的意思来;第二步则是不断修改,学拳易,改拳难,通过不断地休正拳架,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一松 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 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①初学阶段 呼吸自然,周身顺随。 ②端引 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③专项放松 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 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 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 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 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 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 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 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 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 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 ②气势的圆活 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 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 所谓十方,是指人体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 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 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 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 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 事太极拳练习。 二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太极内劲的培养方法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共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时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的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学习推手之前,先介绍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推手是在练好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传授技击的一种方法,练太极拳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是知彼的一种功夫。所以没有拳的基础,没有松活灵敏这种感觉,和周身协调的身法,推手就练不好,有了太极拳的基础,我们在练习推手的时候,主要是注重于腿上的练习方法,与身上的旋转和以腰为轴,这些要求,对于我们的基本动作,最重要的还是以步法结合腰的旋转,这些方法来练习。 第一种叫屈膝行步屈膝行步是两手叉腰,屈膝松胯,向前迈步,迈步的时候重心并在右腿,把左脚伸出去,在不影响重心的情况下,把步伸出去,伸出去以后,感觉合适,然后重心慢慢向前移,移到左腿以后,再把右脚提回来,再伸出去,再移重心,这个主要练习虚实重心的变换和步法的灵活稳健。 基本动作第二种叫跨步转腰,这个动作主要练习上步的同时与转腰相结合,裆要向内扣,身体要向外转,配合两手臂左右带动的这种惯力,这种方法近几年在推手比赛里边,这些动作最多,尤其是在定步推手,定步推手对方来了抗力,然后我要把它引进落空,所以这个裆劲要不向里扣那你随着这个劲就跟出去了。所以练习这种方法是对定步推手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把这个跨步转腰示范一下。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第三种叫行步放松,行步放松可以放在练习之前,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这个是手放松地自然摆动,结合着高身法的自由走步,这种方法在做准备活动或者练功以后做放松活动,效果都非常好。 以上介绍了三种基本动作。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种步法,身法,手法,包括我们一路拳、二路拳里边出现的垫步、促步、剪步、仆步、跳步,后退步,等等,所有这些步法,随时随地在推手运用当中都可能会出现和用上,但是这些步法在前面套路里边已经都介绍过,而且套路里边都多次出现那种练习的方法,所以在这边就不再多讲了,简单就介绍这三种。推手是随机应变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就是体验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拳练的基础,就是一路、二路拳练的基础的结合情况,在两个人在运用的时候所做出的表现。 下面介绍陈氏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 推手有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是在两个人推手时所表现出来的,现在要讲的基本方法,这八种方法就是一个人练的时候所表现的练习方法,这个掤、捋、挤、按作为四正劲,正劲就是以柔为主,我现在先把这掤、捋、挤、按四种方法连贯起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首先先上步,上步以后,身向右转,向下沉,重心向左移,两手向前上方掤劲,这叫掤。然后两手一转劲,相合向下捋,这样一变,再变挤,再向上提,转身向下按。这是一个掤、捋、挤、按,然后再上步,再做掤、捋、挤、按。好,我再正方向再做一次。要上左步的时候,这叫左掤、右捋、左挤、右按,这样一上步叫右掤、左捋、右挤、左按。好,这四个动作可以连贯起来做,有时间可以多做一些,时间少可以少做一些,下面我再连贯起来再做一下。 讲完了掤、捋、挤、按四种单人练习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下采、挒、肘、靠单人练习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就是用发力的动作表现出来。大家都知道推手里边的八法掤、捋、挤、按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12月第1版,1982年第4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16页)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150页)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太极拳推手五个基本动作 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功底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给大家介绍推手中五重要的姿势。 第一种姿势叫挽花,可以单手挽也可以双手挽,比如甲乙两人对立,两脚不动,甲与乙两脚套在一起,互相用滑空的方法,对挽连绵不断。彼此用牵牛之法,将脚跟牵动。有功夫时,让你有牛大之力也牵不动,脚蹋地丝毫不动。两手如称杆之灵,用缠丝劲,如蚕作茧,丝头不断,完全是用巧。推得功夫成熟时,特殊表现:未会牵牛意如何,两手犹如用丝箩,年年祈与人间巧,不到人间巧更多。 第二种姿势叫挤。就是甲乙两人交手,甲的左腿进入乙的右腿里面,彼此都是弓步法,甲用双手按住乙的胳膊,乙用滑空法走出去,用两手捋住甲的右胳膊往左引,甲用右肩靠住乙的胸往外挤,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将甲的来劲滑空,用两手按住甲的胳膊,甲用滑空法走出去,捋住乙的胳膊,乙用棚劲,棚住甲两手,右腿后退一步。 甲左腿往前一步蹋到乙的右腿里面,乙用双手捋住甲的左胳膊,甲用左肩靠住乙的胸,又用乙的背折靠的方法。乙用滑空之法走出,捋住甲的左胳膊。甲棚住乙的两手,用左腿往后退一步,内脏有打左肋靠之法。乙用右腿往前进一步,如此两个人一来一往对推,不间断,这样推法就成圆圈了,棚捋挤按也都用上了,十三式的精华也都会在其中。 推成之后,离开推手就可以得到技击的作用。这样推成功后的特点表现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第三种姿势叫推手,甲乙两人对立,彼此两脚不动,甲用双手按乙胳膊,乙用棚法将甲滑空,。乙再用两手按甲胳膊,甲用棚法将乙滑空。可以推得很长时间,什么时侯没有力气,什么时候停下来,这个推手的方法完全杀走法,也就是滑空之法,两人推得功夫纯熟时,推得身上比冰凌还滑,胳膊如棉花裹铁。两个人的内劲接连得如胶似漆,粘沾不散,这个功夫推的只有半个圈,只有一个按,一个棚,没有捋和挤。推得长久时特点表现:滑如冰凌,粘如胶,软如棉花,硬似铁。 第四种方法叫捋。就是甲乙两个人把棚捋挤按四种方法套在一起,手法与第三种的推法一样,与第三种推法不同的是;甲乙二人的前腿肚都要铺地,在地上盘旋,使裆内都有弹簧力,这个推法完全是叫下盘稳固腿上有力,也就是陈氏一代太极大师陈长兴所说: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这个方法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个方法推成功之后,特点表现为:两腿仆地犹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

太极拳裆劲怎么练的方法技巧

太极拳裆劲怎么练的方法技巧 众所周知,练太极拳十分重视裆劲,因为裆跨居于人体中间部位,上下转关连接枢纽。那么太极拳裆劲怎么练呢?有什么方法呢?本文 是太极拳裆劲怎么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拳裆的作用与要求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研究裆的作用与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它是人体结构 一个组成部分,与腿、脊、胯紧密相连,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 不开的。 太极拳所强调腰档劲,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 一致的。如果裆部转动不灵,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 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拳谚日:“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其理是对裆功的赞扬,也是提出训练裆部的要求。对裆 部训练要求严格。其理有:开裆,合裆,拧档,扣裆,松裆,提裆,圆裆,虚裆等。 1、舵手作用 太极拳技击要求“力由脊发”。怎样力由脊发呢?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 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形成躯干整体劲, 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 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稳定重心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步,要求 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这 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内气导人两腿,屈膝, 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 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巧妙地 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这样就形成 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 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下肢技击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 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 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它起到活轮盘功能。技击时,圆转出方,利 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 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内气蓄丹,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拧裆,腰脊发力,全身紧合一体,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击到 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5、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引化力全凭裆的轮盘巧转,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

太极拳诗词100首

太极诗词100首 1.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 2.学武先做人,忠厚为根本。中华太极门,正气满乾坤。 3.多少辛苦夜,学练内家拳。不为浮名累,但为太极玄。 4.太极历史久,代代相承传。海外多迷醉,国人应自怜。 5.太极治百病,活络筋骨通。防身能自卫,螺旋妙无穷。 6.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 7.虎为百兽王,百米四五秒。入园无忧患,羊来四处逃。 8.圈养寿命短,山野生命长。劝君多运动,太极宜健康。 9.摔碎中药罐,练拳成宗师。病弱先通络,何须问名医! 10.莫怨读书少,书少亦能拳。生活尽法理,人忆杨露禅。 11.春雨含温润,秋风呈干裂。吐丝何其缓,闪电何其疾! 12.学拳莫急功,三年一小成。大多四五月,学者杳无踪。 13.学拳六七年,功夫到中成。招熟求懂劲,融汇能贯通。 14.学拳十年功,太极求大成。能化亦能发,江湖任纵横。 15.若习太极艺,需下苦功夫。明师真传授,时间分外余。 16.一物降一物,绝招终不绝。技法求新变,闭门不可学。

17.拳理多不变,招式可更改。运用无常势,能高亦能矮。 18.大架与小架,各自有长短。步小难平稳,步大行动缓。 19.初学大功架,舒展莫心急。犹如写大仿,容易出腕力。 20.习拳先舒展,渐渐求紧凑。圈大成圈小,小到近无有。 21.学拳先练步,可以赢师父。败者步法乱,胜者稳如树。 22.外形容易练,本质最难习。花拳绣腿者,太极本意迷。 23.演成舞蹈状,技法已迷离。古来名家远,今人多叹息。 24.人外自有人,天外更有天。且忌逞骄横,太极莫轻传。 25.明朝太祖拳,三十二式传。陈拳多汲取,招名亦相联。 26.莫轻太极艺,内中有机关。用法说不尽,宝藏取不完。 27.柔化取乎道,心静取之佛。中庸得于儒,三教太极合。 28.太极人儒雅,不似鲁莽汉。过之偏文弱,须将中庸参。 29.车重能推动,拳打却难移。猛击伤要害,推按重心离。 30.发力分两种,无非短与长。长劲形不露,短劲人难防。 31.促发伤局部,缓推使人服。长短能兼备,逢敌准不输。 32.弹弓打飞鸟,请君细参详:弹者为短劲,弓者出劲长。 33.冲量计算法,击力乘时间。短时威力小,长送跌人远。 34.肌肉猛缩时,即生崩炸力。张驰差距大,力量能爆发。 35.欲速先求缓,能松方能紧。太极阴阳理,读者细思寻。 36.猛起急刹车,自然耗油多。均匀方省力,劲断不可学。 37.力大猛推门,门开人不稳。闭关门推破,此理可通人。 38.人体如门扇,脊柱若门轴。猛击门扇时,敞开使落空。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陈式太极老架一路74式的完整拳谱口诀 1、金刚捣碓: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烂插衣:揽插衣,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之闭:六封之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金刚捣碓:接着又来二捣碓,以左带右巧换位,肘膝松合猛震足,力点平稳不伤根。 6、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7、斜形: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8、搂膝:搂膝只在弹抖中,忽然下沉敌落空,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从容。 9、上三步:紧跟三步进敌身,步活裆园劲要真,右来左挡我右击,要点打击敌首根。 10、斜形:这次斜形不一样,遇敌出拳吾旋裆,左臂

内弧横截击,迎手劈掌最为上。 11、搂膝:忽然弹抖用搂膝,身体下沉抱腿走,要想攻下先守上,要点就在肩不僵。 12、上三步:这个三步与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切记领劲首要正,否则人在云雾中。 13、掩手肱拳: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蓄而后发劲贯足,敌命打击心胸间。 14、金刚捣碓:右肘上击速转身,接着又用三捣碓,切记重心左胯拦,否则身体难站稳。 15、撇身捶:撇身捶,劲落根,宛如青蛇摆动身,身躯顺提顺采式,再次左旋逆常拼。 16、青龙出水: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18、双推手:这次紧连双推手,大小双圈劲贯肘,切记重心在右足,虚领顶劲裆要空。 19、倒卷肱:说二守势倒卷肱,前足虚来后足弓,双手左右相照应,这边引来那边攻。 20、白鹤亮翅:白鹤亮翅用处多,十次八次不为过,承上启下都有用,关键在于胯要活。 21、斜形:斜形式,很难练,没有千遍功不现,他与单鞭是攻势,要点都在腰胯处。 22、闪通背:经典招式闪通背,若遇群敌巧换位,前

刘成德谈洪传太极拳

刘成德老师谈太极拳 洪传陈式太极拳有什么特点: 洪传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支脉,太极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陈、杨、吴、武、孙式五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是源头,其他四家都是源自陈式他几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流派。 在其他太极拳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陈式太极拳一直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1887-1957),1928年到当时的北平(今北京)授拳以后,陈式太极拳才为世人所了解,并广泛传播。陈先生对陈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陈式太极拳能够在济南生根开花,归功于洪均生先生,也就是我的恩师。洪先生是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后经人介绍从师于陈发科先生学拳,不但身体转健,而且很好地继承了陈式太极拳。1956年,洪老师赴京,经陈发科先生晚年亲自审定拳势,允许其传授这套陈式太极拳。洪师随陈师爷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时隔多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洪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积极传播太极,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及世界各地。过去民间把洪老师传的这套拳称之为“济南拳”,在洪老师仙逝以后,我们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

式太极拳,也为了永远铭记洪老师传拳之恩情,把这套拳称之为洪传陈式太极拳。 说到洪传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我们认为洪老师在自己的演练、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勤奋,的确在理论总结、技击实践等方面发掘丰富了这一拳法,他在太极拳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求随遇平衡;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虚实顺逆之分;他特别强调“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对棚劲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说明,对螺旋缠丝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地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拳有很大的帮助。洪传陈式太极拳也逐步形成了法精理密、技击实用的特点。 怎样才能练好洪传陈式太极拳? 这个问题要从源头上说起,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来源于太极,理论上是有来头的,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产物,符合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符合中国的哲学、医学、自然科学思想,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拳术,而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文化拳。

太极拳胯的练法

太极拳胯的练法 太极拳胯的练法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明师林泉宝先生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 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

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 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