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一、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平台,近些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陆地轮式机器人,既与普通机器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作为汽车需保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它的体积较大,特别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无人驾驶的研究目标是完全或部分取代驾驶员,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平台,同时也是如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生活和工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行为的压力;在军事领域内,无人驾驶技术可以代替军人执行侦查、排雷、以及战场上危险环境中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外星球等极端环境下的勘探活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又称智能车辆,即利用将无人驾驶的技术应用于车辆的控制中。

国外的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大多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的智能车“Junior”,利用激光传感器对跟踪目标的运动几何特征建模,然后用贝叶斯滤波器分别更新每个目标的状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OSS”智能车从激光传感器数据中提取障碍物特征,通过关联不同时刻的激光传感器数据对动态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牛津大学研制的无人车辆“WildCat”,不使用GPS,使用激光雷达和相机监控路面状况。我国相关技术开展较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自主车“开路雄狮”,采用三维激光雷达Velodyne作为主要传感器,将Velodyne获取的相邻两激光数据作差,并在获得的差分图像上进行聚类操作,对聚类结果建立方盒模型。

无人驾驶车辆是一项融合了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多学科的技术,涉及到电子电路,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多学科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无法用规则严格约束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革命性产物。

二、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整体设计

无人驾驶汽车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传感器定位。核心技术是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各个模块。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模块,包含精确GPS定位及导航、动态传感避障系统、机械视觉三个大部分,其他的如只能行为规划等不属于传感器范畴,

属于算法方面,不做过多设计。传感器系统如图所示。

图1 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主要组成

三、精确GPS定位及导航

无人驾驶汽车对GPS定位精度、抗干扰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无人驾驶时GPS导航系统要不间断的对无人车进行定位。在这个过程之中,无人驾驶汽车的GPS导航系统要求GPS定位误差不超过一个车身宽度。

无人驾驶汽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需要确保他们又完美的导航功能,实现导航的主要技术是现在生活中已经使用非常广泛的GPS技术。由于GPS无积累误差、自动化测量的特点,因此十分适合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导航定位。

为了大幅提高GPS测量技术的精度,本系统采用位置差分GPS测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GPS技术,差分GPS技术会在一个观测站对两个目标的观测量、两个观测站对一个目标的观测量或者一个测站对一个目标的两次测量之间求差,目的在于消去公共误差源,包括电离层和对流层效应等。

位置差分原理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这种差分系统。

安装在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准站的坐标。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存在误差。

基准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发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

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准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以上先决条件是基准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准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其原理如图1所示。

高精度的汽车车身定位是无人驾驶汽车行驶的先决条件,以现有的技术,利用差分GPS技术可以完成无人驾驶汽车的精确定位,基本满足需求。

图2 差分GPS技术原理图

四、动态传感避障系统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陆地轮式机器人,既与普通机器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作为汽车需保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它的体积较大,特别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国内外很多无人驾驶汽车研究团队都是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斯坦福大学的自主车“Junior”利用激光传感器对跟踪目标的运动几何特征建模,然后用贝叶斯滤波器分别更新每个目标的状

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OSS”从激光传感器数据中提取障碍物特征,通过关联不同时刻的激光传感器数据对动态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

在实际应用中,3 维激光传感器因为数据处理工作量较大,存在一个比较小的延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人驾驶汽车对动态障碍物的反应能力,特别是无人驾驶汽车前方区域的运动障碍物,对其安全行驶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普通的四线激光传感器虽然数据处理速度较快,但是探测范围较小,一般在100°~120°之间;另外,单个的传感器在室外复杂环境中也存在着检测准确率不高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多激光传感器进行动态障碍物检测的方法,采用3 维激光传感器对无人驾驶汽车周围的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利用卡尔曼滤波器对障碍物的运动状态进行跟踪与预测,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前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扇形区域,采用置信距离理论融合四线激光传感器数据来确定障碍物的运动信息,提高了障碍物运动状态的检测准确率,最终在栅格图上不仅对无人驾驶汽车周围的动、静态障碍物进行区别标示,而且还根据融合结果对动态障碍物的位置进行了延时修正,来消除传感器处理数据延时所带来的位置偏差。

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最终这些信息都显示在人机交互界面上。

图3 动态避障系统的流程结构

首先对Veloadyne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得到一张障碍物占用栅格图,对不同时刻的栅格图进行聚类跟踪可以获取障碍物的动态信息,将动态的障碍物从栅格图中删除并存储在动态障碍物列表中,这个删除了动态障碍物占用信息的栅格图也就是一张静态障碍物栅格图,然后将动态障碍物列表中的动态障碍物信息和Ibeo获取的无人驾驶汽车前方区域内的动态障碍物信息进行同步融合得到一个新的动态障碍物列表,最后将这个新的列表中的动态障碍物合并到静态障碍物栅格图中得到一张动静态障碍物区别标示的栅格图。障碍物检测模块是

通过分析处理各种激光雷达返回的数据,将这些激光雷达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投影到512*512的栅格地图中,从而实现对环境中障碍物的检测。最终,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环境建模模块则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进行融合、建立道路模型并最终用栅格地图进行表示,这些环境信息包括:标识信息、路面信息、障碍物信息以及定位信息等。

最后,对获得的环境信息信号进行处理,得到一张动态的标志了障碍物的栅格图,从而达到避障的效果,采用融合Velodyne 和Ibeo 信息得到运动目标状态的方式相比于只用Velodyne 处理结果的方式,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和稳定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五、机械视觉机构

机械视觉也可以称作为环境感知,是无人驾驶汽车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无人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层的任务是针对不同的交通环境,对传感器进行合理的配置、融合不同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对复杂的道路环境建立模型。无人驾驶系统的环境感知层分为交通标志识别、车道线的检测与识别、车辆检测、道路路沿的检测、障碍物检测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环境建模等模块。

传感器探测环境信息,只是将探测的物理量进行了有序排列与存储。此时计算机并不知道这些数据映射到真实环境中是什么物理含义。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算法从探测得到的数据中挖掘出我们关注的数据并赋予物理含义,从而达到感知环境的目的。

比如我们在驾驶车辆时眼睛看前方,可以从环境中分辨出我们当前行驶的车道线。若要让机器获取车道线信息,需要摄像头获取环境影像,影像本身并不具备映射到真实环境中的物理含义,此时需要通过算法从该影像中找到能映射到真实车道线的影像部分,赋予其车道线含义。

自动驾驶车辆感知环境的传感器繁多,常用的有:摄像头、激光扫描仪、毫米波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等。

针对不同的传感器,采用的感知算法会有所区别,跟传感器感知环境的机理是有关系的。每一种传感器感知环境的能力和受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比如摄像头在物体识别方面有优势,但是距离信息比较欠缺,基于它的识别算法受天气、光线影响也非常明显。激光扫描仪及毫米波雷达,能精确测得物体的距离,但是在识别物体方面远弱于摄像头。同一种传感器因其规格参数不一样,也会呈现不同的特性。为了发挥各自传感器的优势,弥补它们的不足,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未来的趋势。事实上,已经有零部件供应商做过此事,比如德尔福

开发的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组合感知模块已应用到量产车上。因此本系统设计将多个感知模块结合去识别各种环境实物。

5.1 交通识别模块

交通标识识别模块又分为交通标志牌识别和交通信号灯识别。其中,交通标志牌识别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图像/视频输入;(二)交通标识检测;(三)交通标识识别;(四)识别结果输出;(五)实验数据库和训练样本数据库。交通信号灯识别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图像/视频输入;(2)交通信号灯检测;(3)交通信号灯状态识别;(4)识别结果输出。交通标识识别模块系统框图如图3和图4所示。

图4 交通标志牌识别系统框图

图5 交通信号灯识别系统框

5.2 车道线检测与识别模块

车道线检测模块是通过对传感器图像进行车道线检测和提取来获取道路上的车道线位置和方向,通过识别车道线,提供车辆在当前车道中的位置,能够帮助无人车遵守交通规则,为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行驶提供导向,提高无人车的行车稳定性。智能车道线检测和识别模块的处理流程主要是: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主要是图像的平滑;

对图像进行二值化,为了适应光照分布的不均勾,采用了自适应阈值二值化方法;

对二值化图像进行分析,得出该路段属于哪种路况;

对不同路况运用不同算法进行检测和识别在图像预处理阶段,运用高斯平滑模板对图像进行平滑,去除图像噪声的干扰。在图像二值化上,利用S*S大小的均值模板对图像进行卷积,将图像中车道线的区域信息提取出来,然后通过逆透视投影变换,通过路况判断,识别出车道线,通过透视投影原理,将车道线映射到原始图像上。

5.3 车辆检测模块

车辆检测模块则是通过对相机图像进行处理将环境中的车辆检测出来,为了保证图像中任意尺寸的车辆都能检测到,本设计采用滑动窗口的目标检测:在输入图像的多尺度空间中,对图像进行放缩,然后在每一个尺度上,通过平行移动滑动搜索窗口,可以获得不同尺度和不同坐标位置的子图。其次对所获得子框图的类别进行判别,整合各个子框图的类别信息,输出检测得到的结果。其检测采用的是基于区域的Haar特征描述算子和Adaboost级联分类器。

5.4 决策规划层

无人驾驶车辆决策规划层的任务是根据路网文件(RNDF)、任务文件(MDF)以及定位信息生成一条全局最优路径,并在交通规则的约束下,依靠环境感知信息实时推理出正确合理的驾驶行为,最终生成安全可行驶的路径发送给控制执行系统。决策规划层分为全局规划、行为决策和运动规划三个模块。

全局规划模块首先读取网文件和任务文件,遍历路网文件中的所有路点,生成所有路点之间的连通性,然后根据任务文件来设定起点、任务点和终点,计算出最优路径,最终将这条最优路径的路点序列发送给行为决策模块。

行为决策模块针对车辆所处的不同交通场景、任务要求以及环境特征,将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分为多个状态,并延展为不同的亚态和子态。

运动规划模块的任务则是根据行为决策模块发送的局部目标点以及环境感知信息,实时规划出安全可行驶的路径,并将路径的轨迹点序列发送给控制执行。

六、无人驾驶汽车实现的技术展望

目前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主要是基于激光传感技术或者是超声雷达技术等,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探索,许多机构和公司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但基本都存在不足,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

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算法的设计,另一方面便是传感器的设计。传感器的精度和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而安全性正是无人驾驶技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将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改善算法和选择更合适精度更高的传感器。

本文从原理上设计了一个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简要介绍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算法结构。文中所坦述的内容基本可以应对大多数的道路情况,在低速的条件下实现无人驾驶,但实际的生活中,汽车驾驶的环境十分复杂,想要通过仪器设备分析到判断交通手势或者其他司机行人的手势等不固定的交通信号,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另外无人驾驶汽车在应对紧急状况时的表现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当涉及伦理和道德的时候情况会变的更加复杂。

总之,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好处巨大,能够大幅的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要实现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成熟化还需要无数科研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Ferguson D, Darms M, Urmson C, et al. Detection, prediction, and

avoidance of dynamic obstacles in urban environments[C]//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Piscataway, USA: IEEE, 2008:

1149-1154.

[2] Urmson C, Anhalt J, Bagnell D, et al. Autonomous driving in urban

environments: Boss and the urban challenge[J].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2008, 25(8): 425-466.

[3] Mertz C, Navarro-Serment L E, MacLachlan R, et al.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with laser scanners[J].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2013, 30(1): 17-43.

[4] 程健,项志宇,于海滨等. 城市复杂环境下基于三维激光雷达实时车辆检测

[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12):2102-2106

[5] 吴维一. 激光雷达及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应用研究[D]. 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

学.2006

[6] IBEO Automobile Sensor GmbH, ALASCA User Manual, Version 1.2.4,

Mar 2005.

[7] 辛煜,梁华为,梅涛等. 基于激光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动态障碍物检测及

表示方法[J]. 机器人2014,36(6)654-661

[8] 赵盼. 城市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运动控制方法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2012.

[9] Yang J, Kong B. Sparsely Connected Associative Memory with

Adaptive Topology through Annealed Dilution[C]//2012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ISCID). IEEE, 2012,1: 168-172,

[10] Huang J, Liang H, Wang Z, et al. Robust lane marking detection

under different road conditions[C]//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ROBIO) IEEE,2013

1753-1758.

[11] 刘梓,唐振民,任明武. 基于激光雷达的实时道路边界检测算法[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无人驾驶汽车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人驾驶汽车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人驾驶车辆,又称为无人车、自主车、智能车辆、室外轮式移动机器人等,涉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交叉学科,是各种新兴技术的综合试验床与理想载体,也是当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它既包括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突破,也涉及到大量的工程与试验问题,其重大研究意义不仅体现在所包含的核心科学问题上,同时又反映在其重大应用前景与战略价值上,社会关注度极高。 从二十世纪的50年代起,美英德等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工作,并且在无人车的控制和商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德国,各大汽车公司都资助或联合了高等院校以开发可在普通道路上行驶的无人车。目前,欧盟已经开启了一个名为CyberCars的无人车项目,以推动无人车的研究和各国间的信息共享。 在二十世纪的80年代,我国部分大学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工作,但是虽然起步较晚且投入不足,但也取到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国防科技大学、军事交通学院以及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 1 国外无人驾驶车辆研究现状 1.1 美国 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无人驾驶车辆进行研究,在1980年左右其技术得到高速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陆军开始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进行合作,开展了自主地面车辆(A VL)项目。1995年由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Navlab-V智能车,完成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美国国防部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进行DEMO系列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制,总共研制出了十代DEMO无人车。 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举办了3次无人驾驶车辆比赛,主要为了考察在复杂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行驶能力。2004年3月在美国西部的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举办了首届DARPA挑战赛——崎岖地形大挑战。共有15支队伍参赛,最终没有一支车队完成比赛,其中行驶距离最远的一支队伍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andstorm无人驾驶车辆。 图1.1首届DARPA挑战赛中行驶距离最远的Sandstorm无人驾驶车辆

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功能

无人驾驶汽车6项关键技术和功能 谈到无人驾驶汽车,既有人对此感到兴奋又有人为此感到担忧,还有人保持中立。尽管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有效减少人为错误,降低每年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伤亡,但人们对此并不熟悉。自从几年前谷歌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以来,我们对其所用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无人驾驶汽车集成了复杂的GPS系统,可以使汽车感知路况变化,然后再通过其他的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你安全到达目的地。 除此之外,汽车上还集成了一系列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它们将持续监控汽车周围的交通状况,并结合电子地图所提供的其他车辆的行驶信息,有效防止撞车事故发生。车上的雷达和激光系统还可以使汽车感知到更远距离范围内的行车状况。通过对所有这些信息的处理,汽车便可准确确定何时加速,何时刹车,以及合适的行车路线。 除了这些基本的功能以外,无人驾驶汽车所能做的远不止把你从出发地送到目的地。以下六项新的功能,会向你展示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它将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一、高速公路行车和交通拥堵处理 现在,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上路行驶了,比如奥迪已经在测试原型车。仅几年前,无人驾驶汽车还需要用好几台电脑来进行操控;而现在,仅需一个单一的线路板,便可完成所有操作。 线路板上内置了摄像机,传感器以及一个可以操控一切的处理器。有了这些配置,可有效防止交通阻塞。汽车可以自由行驶于高速公路上,既不会串道,也不会超速,还可以保持安全的行车距离。2017年至2019年,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成为现实。不过也别期望它会完全自动化,它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例如:具有堵车辅助功能,高速公路试航功能,以及自动停车功能。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课程名称:无人驾驶车辆设计理论 学生姓名:张原旗、周昕、王铭轩、张妍、王浩淼、于骁 机械与车辆学院

0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许这一趋势能使无人汽车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的生活。 无人驾驶车辆从广义上可以分为地面、空中、水上和水下等多种形式,但现阶段一般特指所有地面无人驾驶载体,它包括军用平台和民用平台,地面无人驾驶车辆起源于军事需求,无人驾驶车辆在军事应用领域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研发无人驾驶车辆的热情。 无人驾驶车辆具有异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车辆与车辆(V2V)以及车辆与基础设施(V2I)的通信,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车辆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以及人类之间的交互。凭借这种优势,多个无人驾驶车辆之间可以完成编队,通过交叉口、多任务分配等多种方式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智能交通方式。同时在一些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较大的领域,如矿区环境,无人驾驶车辆也已崭露头角;另外,无人驾驶车辆还可以应用在军事领域,节省人力,提高作战效率,减少人员伤亡。 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是逐步推进的,2014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将汽车自动化等级定义为以下六个层次: L0无自动驾驶(Level 0 Driver Only):完全由驾驶员控制汽车的速度和方向,没有辅助系统的干预。 L1辅助驾驶(Level 1 Assisted):驾驶员持续控制着汽车的纵向或横向的驾驶任务,另一方向的驾驶任务由辅助驾驶系统控制,如辅助泊车系统。 L2部分自动驾驶(Level 2 Partial Automation):驾驶员必须持续监测动态驾驶任务及驾驶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动驾驶系统控制汽车的纵向和横向动态驾驶任务,如交通拥堵辅助系统。

无人驾驶行业公司研究报告

1. 何为无人驾驶 1.1 概念简言之,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不需要人进行驾驶的智能汽车,也叫轮式移动机器人,即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1.2 原理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自动规划行车路线, 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原理上是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 以谷歌为例: 谷歌车顶上安装的激光测距仪在高速旋转时向周围发射64 束激光,激光碰到周围的物体并返回,便可计算出车体与周边物体的距离。计算机系统再根据这些距离数据描绘出精细的3D地形图,然后跟 高分辨率地图相结合,生成不同的数据模型供车载计算机系统使用。这样汽车就能够识别障碍,遵守交通规则。总结为四个词语就是感知、判断、执行、互联。 (1)感知——汽车的眼睛(视觉),耳朵(听觉),身体(触觉):依靠各类传感器获得环境数据,突破人类生理限制。传感器搭载数量的持续提升,使行车数据收集渠道显著拓宽; (2)判断——汽车的大脑(机器智能):根据传感器等输入数据,行车电脑取代司机主动发出控制指令;依靠芯片与算法的不断提升从而得以实现。 (3)执行——汽车的手与脚:电子装臵取代传统机械设备,根据行车电脑指令实施控制; (4)互联——汽车的远程智囊:车内网,车际网,三网融合进一步提升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2. 无人驾驶发展史 2.1 上世纪70 年代,美、英、德等开始进行无人驾驶的研究,在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2 中国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大在1992 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 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 2.3 商业领域 (1)最早进入无人驾驶领域、技术最为成熟的企业要属谷歌,它在2014 年宣布第一部具备完整功能 的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成功,进入商业化准备阶段;(PS;无人驾驶车已经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立法获批)(2)其后,通用、奥迪等无人驾驶车辆也都拿到路试资格;

无人驾驶技术及发展现状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无人 驾驶汽车的发展历程,对当前无人驾驶汽车的先进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物联网对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影响做出了推断。 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现状、趋势 0 引言 自汽车发明以来,汽车工业就不断促进着人类的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汽车产量与保有量的提高,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快捷,而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与交通事故也成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阻碍。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控制技术被应用在汽车上,无人驾驶汽车也成为了汽车产业的一大变革。 无人驾驶汽车也被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它在没有人类输入的情况下,通过车载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实现驾驶[1]。它一般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1 国外无人驾驶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前列。美国是世界上研究无人驾驶车辆最早、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自主地面车辆(ALV)计划,这是一辆8轮车,能在校园的环境中自主驾驶,但车速不高。美国其它一些着名大学,如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先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无人驾驶车辆。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和预期目标过于复杂,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国都将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问题相对简单的高速公路上的民用车辆的辅助驾驶项目上。1995年,一辆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Navlab2 V完成了横穿美国东西部的无人驾驶试验。在全长5000 km的美国州际高速公路上,整个实验96%以上的路程是车辆自主驾驶的,车速达50~60 km /h。尽管这次实验中的Navlab2V 仅仅完成方向控制,而不进行速度控制(油门及档位由车上的参试人员控制),但这次实验已经让世人看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丰田汽车公司在2000年开发出无人驾驶公共汽车。这套公共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道路诱导、车队行驶、追尾防止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组成。安装在车辆底盘前部的磁气传感器将根据埋设在道路中间的永久性磁石进行导向,控制车辆行驶方向[2]。2005年,美国国防部“大挑战”比赛上,最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师们改装的一辆大众途锐多功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完成了全程障碍赛,第一个到达了终点。在赛道上,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穿越沙漠、通过黑暗的隧道、越过泥泞的河床并需要在崎岖险峻的山道上行使,整个行程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绕过无数个障碍。2011年,美国内华达州通过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法律后,谷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无人驾驶汽车授权的公司。2013 年,英国政府拨款150 万英镑,用来在伦敦以北的小城米尔顿凯恩斯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汽车实地试验这些别称为豆荚的自动驾驶汽车行驶速度为19 km/h,它们将在专用道路上搭载乘客前往市区各地。英国政府希望在2015年前先投入20 辆有驾驶员管理的豆荚运营,并在2017年投入百辆无人驾驶的豆荚2013年底,美国密歇根大学批准了一项600万美元的安全驾驶项目,建造用于测试自动驾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无人驾驶技术是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导航定位、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多门前沿学科的综合体。按照无人驾驶汽车的职能模块,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 (1)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模块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眼和耳,无人驾驶汽车通过环境感知模块来辨别自身周围的环境信息。为其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感知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感知和周围环境感知两部分。单一传感器只能对被测对象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特征进行测量,无法满足测量的需要。因而,必需采用多个传感器同时对某一个被测对象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征量进行测量,将所测得的数据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后。提取出可信度较高的有用信号。按照环境感知系统测量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信息主要包括车辆自身的速度、加速度、倾角、位置等信息。这类信息测量方便,主要用驱动电机、电子罗盘、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进行测量。 无人驾驶汽车周围环境感知以雷达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为主,被动型测距传感器为辅,采用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因为激光、雷达、超声波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相结合更能满足复杂、恶劣条件下,执行任务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处理数据量小,实时性好。同时进行路径规划时可以直接利用激光返回的数据进行计算,无需知道障碍物的具体信息。 而视觉作为环境感知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在恶劣环境感知中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在目标识别、道路跟踪、地图创建等方面具有其他传感器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而在野外环境中的植物分类、水域和泥泞检测等方面,视觉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导航定位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的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无人驾驶汽车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和任务规划的之支撑。导航可分为自主导航和网络导航两种。 自主导航技术是指除了定位辅助之外,不需要外界其他的协助,即可独立完成导航任务。自主导航技术在本地存储地理空间数据,所有的计算在终端完成,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实现定位,但是自主导航设备的计算资源有限,导致计算能力差,有时不能提供准确、实时的导航服务。现有自主导航技术可分为三类:相对定位:主要依靠里程计、陀螺仪等内部感受传感器,通过测量无人车相对于初始位置的位移来确定无人车的当前位置。 绝对定位:主要采用导航信标.主动或被动标讽地图匹配或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组合定位:综合采用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的方法,扬长避短,弥补单一定位方法的不足。组合定位方案一般有GPs+地图匹配、GPs+航迹推算、GPs+航迹推算+地图匹配、GPs+GLONAss+惯性导航+地图匹配等。

无人驾驶汽车地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一、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平台,近些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陆地轮式机器人,既与普通机器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作为汽车需保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它的体积较大,特别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无人驾驶的研究目标是完全或部分取代驾驶员,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平台,同时也是如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生活和工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行为的压力;在军事领域内,无人驾驶技术可以代替军人执行侦查、排雷、以及战场上危险环境中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外星球等极端环境下的勘探活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又称智能车辆,即利用将无人驾驶的技术应用于车辆的控制中。 国外的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大多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的智能车“Junior”,利用激光传感器对跟踪目标的运动几何特征建模,然后用贝叶斯滤波器分别更新每个目标的状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OSS”智能车从激光传感器数据中提取障碍物特征,通过关联不同时刻的激光传感器数据对动态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牛津大学研制的无人车辆“WildCat”,不使用GPS,使用激光雷达和相机监控路面状况。我国相关技术开展较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自主车“开路雄狮”,采用三维激光雷达Velodyne作为主要传感器,将Velodyne获取的相邻两激光数据作差,并在获得的差分图像上进行聚类操作,对聚类结果建立方盒模型。 无人驾驶车辆是一项融合了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多学科的技术,涉及到电子电路,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多学科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无法用规则严格约束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革命性产物。 二、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整体设计 无人驾驶汽车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传感器定位。核心技术是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各个模块。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模块,包含精确GPS定位及导航、动态传感避障系统、机械视觉三个大部分,其他的如只能行为规划等不属于传感器范畴,

无人驾驶车发展现状

第一次作业无人驾驶车发展现状 通信工程学院三班张琪学号52130322 新的时代,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为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汽车的过度使用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即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就是在没有人类参与的情况下,依靠车内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 以及摄像头等,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随即作出反应判断,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完成行驶。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以全新的驾驶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驾驶体验,它把不可控制的驾驶员从驾驶位置剔除,不仅大大的提升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还使人们告别了长途的无聊驾驶,进而提高了社会的收益和保障了人身安全。 无人技术的普及,永远离不开动机和技术这两个关键因素。前一个因素是需求问题,随着市场对汽车安全和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也参与到这个领域;后一个因素是技术问题。目前来看,无人驾驶技术的完 全实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首先来了解一些国外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现状。国外著名汽车企业及IT 行业巨头谷歌都竞相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进程十分迅速,不少研发车型已接近量产。在美国及欧洲,允许正在开发的自动驾驶车上路行驶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美国内华达、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及密歇根州为谷歌、奥迪等正在开发的无人驾驶车发放了公路试验牌照,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行驶超过80 万km,实现了零事故。欧洲方面,德国向宝马发放了许可证,西班牙也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汽车企业对于全自动驾驶的观点似乎略有分歧。事实上,部

无人驾驶技术

:教育>幼教·科普>科普世界

无人驾驶:可行还是不可行? 2011年01月26日来源:科技日报 只需向汽车发出一个指令,就可以直接被送到目的地,驾驶员完全不需紧张的手握方向盘,甚至可以悠闲的上网、看报和聊天。请关注—— 可能有一天,你在路上发现每辆车都有“眼睛”和“大脑”:车身装满了摄像头和雷达,而车厢内也做了诸多改装——后排坐椅上都放置了插满电线的控制系统,还有一台或两台笔记本电脑用于操控……不用感到惊奇,因为无人驾驶汽车来了。 无人驾驶技术方兴未艾 近日,Google公司公开了他们正在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这些汽车已经基本具备自动操作和行驶能力,车上装有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和激光探测器等先进的仪器,通过它们来感知公路的限速和路旁交通标志,以及周围的车子移动情况,如果要出发的话只需借助地图来导航即可。 与此同时,在德国,目前人们也可用自己的手机来打“无人的士”,科研人员推出命名为“德国制造”的无人驾驶汽车,乘客们只需利用iPad等智能手机向MIG打电话,MIG就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锁定乘客的方位并且带其到目的地。 国外无人驾驶汽车频繁出现,那么,我国目前的无人驾驶汽车研究状况如何?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的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龚建伟老师。 据龚建伟介绍,无人驾驶技术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投入很少,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人才方面,我国几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预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人才。随着国外在这项新技术研发步伐的加快,我国也已启动了这项国家级的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项目。 这一项目主要是选择一些基本、基础和共性的测试内容来开展相关研究,同时为前一段时间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提供测试环境、测试方法与技术、以及测试标准和评价体系。据了解,这次大赛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0支代表队,携各自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展开激烈的角逐,可以说挑战赛达到了项目初级阶段的研究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无人驾驶技术距离国外还有相当的距离。龚建伟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感器技术,从今年的“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参赛车上,重要的传感器全部都来自国外;其次是环境感知技术,目前我们的无人车辆还不能适应较复杂的场景,不能有效感知行驶环境,这一点与国外著名实验室还有很大差距。

汽车无人驾驶调研分析报告

汽车无人驾驶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无人驾驶——当梦想照进现实 (5) 一、减少车祸发生,降低交通拥堵 (5) 二、两大技术路径:传统车企VS科技公司 (6) 第二节革新出行方式,产业链受益明确 (10) 一、市场空间广阔,商用可期 (10) 二、无人驾驶,ADAS先行 (12) 1、传感层——无人驾驶的慧眼 (15) (1)激光雷达 (15) (2)车载摄像头 (17) (3)毫米波雷达 (19) 2、决策层——无人驾驶的大脑 (21) 3、执行层——无人驾驶的手和脚 (22) 三、高精地图——无人驾驶必备组件 (23) 四、算法,无人驾驶的“大脑” (27) 第三节部分相关企业分析 (31) 一、亚太股份:全面布局ADAS产业链 (31) 二、四维图新:高精地图服务提供商 (32) 三、东软集团:深化汽车电子业务布局 (33) 四、保千里:夜视系统龙头 (34)

图表目录 图表1:无人驾驶概念图 (5) 图表2:无人驾驶两大技术路线图 (6) 图表3:谷歌历代无人驾驶汽车 (7) 图表4:谷歌无人驾驶车载设备 (8) 图表5: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万辆) (10) 图表6:无人驾驶汽车产业链 (11) 图表7:各细分市场生命周期 (12) 图表8:ADAS细分产品渗透率 (13) 图表9:ADAS市场预测(亿美元) (14) 图表10:ADAS产业链 (14) 图表11:2011-2014年我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亿元) (15) 图表12:Velodyne64线拆解图 (16) 图表13:车载摄像头产业链 (17) 图表14:全球车载摄像头销量(万只) (18) 图表15: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份额预测(万颗) (19) 图表16:安装在特斯拉前挡下的智能摄像头组件 (21) 图表17:Mobileye系统搭载车型数及产品销量 (22) 图表18:ABS到ESP的演进 (22) 图表19:北美ABS/ESP出货量 (23) 图表20:汽车地图系统前装市场增长迅速 (25) 图表21:2015Q4中国前装车载地图出货量市场份额 (27) 图表22:深度学习示意图 (28) 图表23:英伟达芯片扫描道路街景 (29) 图表24:英伟达DrivePX2系统数据分析处理 (29) 图表25:亚太股份无人驾驶生态圈 (31) 图表26:2015Q4中国前装车载地图出货量市场份额 (32) 图表27:东软汽车ADAS解决方案 (33) 图表28:保千里夜视仪摄录效果 (34) 表格目录 表格1:NHTSA无人驾驶分级 (5) 表格2:主要汽车品牌无人驾驶技术汇总 (8) 表格3:各地纷纷出台利好政策 (11) 表格4:ADAS功能简介 (12) 表格5: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成本估计 (15) 表格6:Velodyne已量产的激光雷达型号 (17) 表格7:毫米波雷达主要型号 (19) 表格8:三种解决方案对比 (20) 表格9:无人驾驶汽车需要高精地图 (23) 表格10:巨头纷纷布局地图产业 (24)

2015-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15-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艾凯咨询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010111217.html,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

2015-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5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2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智能汽车。 它是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

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设计及技术展望

一、无人驾驶汽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验证平台,近些年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陆地轮式机器人,既与普通机器人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作为汽车需保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这就要求对其行驶方向与速度的控制更加严格;另外,它的体积较大,特别就是在复杂拥挤的交通环境下,要想能够顺利行驶,对周围障碍物的动态信息获取就有着很高的要求。无人驾驶的研究目标就是完全或部分取代驾驶员,就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平台,同时也就是如今前沿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无人驾驶技术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生活与工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驾驶行为的压力;在军事领域内,无人驾驶技术可以代替军人执行侦查、排雷、以及战场上危险环境中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可以实现外星球等极端环境下的勘探活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又称智能车辆,即利用将无人驾驶的技术应用于车辆的控制中。 国外的无人驾驶车辆技术大多通过分析激光传感器数据进行动态障碍物的检测。代表有斯坦福大学的智能车“Junior”,利用激光传感器对跟踪目标的运动几何特征建模,然后用贝叶斯滤波器分别更新每个目标的状态;卡耐基?梅隆大学的“BOSS”智能车从激光传感器数据中提取障碍物特征,通过关联不同时刻的激光传感器数据对动态障碍物进行检测跟踪。牛津大学研制的无人车辆“WildCat”,不使用GPS,使用激光雷达与相机监控路面状况。我国相关技术开展较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自主车“开路雄狮”,采用三维激光雷达Velodyne作为主要传感器,将Velodyne获取的相邻两激光数据作差,并在获得的差分图像上进行聚类操作,对聚类结果建立方盒模型。 无人驾驶车辆就是一项融合了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与车辆工程等多学科的技术,涉及到电子电路,计算机视觉,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多学科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无法用规则严格约束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与安全性,就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革命性产物。 二、无人驾驶汽车的传感器系统整体设计 无人驾驶汽车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就是大量的传感器定位。核心技术就是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各个模块。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模块,包含精确GPS定位及导航、动态传感避障系统、机械视觉三个大部分,其她的如只能行为规划等不属于传感器范畴,属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三篇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三篇 篇一: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分析 无人驾驶技术是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导航定位、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多门前沿学科的综合体。按照无人驾驶汽车的职能模块,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1)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感知模块相当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眼和耳,无人驾驶汽车通过环境感知模块来辨别自身周围的环境信息。为其行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环境感知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感知和周围环境感知两部分。单一传感器只能对被测对象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特征进行测量,无法满足测量的需要。因而,必需采用多个传感器同时对某一个被测对象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征量进行测量,将所测得的数据经过数据融合处理后。提取出可信度较高的有用信号。按照环境感知系统测量对象的不同,我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无人驾驶汽车自身位姿信息主要包括车辆自身的速度、加速度、倾角、位置等信息。这类信息测量方便,主要用驱动电机、电子罗盘、倾角传感器、陀螺仪等传感器进行测量。 无人驾驶汽车周围环境感知以雷达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为主,被动型测距传感器为辅,采用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因为激光、雷达、超声波等主动型测距传感器相结合更能满足复杂、恶劣条件下,执行任务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处理数据量小,实时性好。同时进行路径规划时可以直接利用激光返回的数据进行计算,无需知道障碍物的具体信息。

而视觉作为环境感知的一个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在恶劣环境感知中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在目标识别、道路跟踪、地图创建等方面具有其他传感器所无法取代的重要性,而在野外环境中的植物分类、水域和泥泞检测等方面,视觉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导航定位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的导航模块用于确定无人驾驶汽车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是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和任务规划的之支撑。导航可分为自主导航和网络导航两种。 自主导航技术是指除了定位辅助之外,不需要外界其他的协助,即可独立完成导航任务。自主导航技术在本地存储地理空间数据,所有的计算在终端完成,在任何情况下均可实现定位,但是自主导航设备的计算资源有限,导致计算能力差,有时不能提供准确、实时的导航服务。现有自主导航技术可分为三类:相对定位:主要依靠里程计、陀螺仪等内部感受传感器,通过测量无人车相对于初始位置的位移来确定无人车的当前位置。 绝对定位:主要采用导航信标.主动或被动标讽地图匹配或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定位。 组合定位:综合采用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的方法,扬长避短,弥补单一定位方法的不足。组合定位方案一般有GPs+地图匹配、GPs+航迹推算、GPs+航迹推算+地图匹配、GPs+GLONAss+惯性导航+地图匹配等。 网络导航能随时随地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交通信息中心进行信息交互。移动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与直接连接于Internet的web GIs服务器相连,在服务器执行地图存储和复杂计算等功能,用户可以从服务器端下载地图数据。

机械设计之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史

汽 车 的 未 来 小组成员: 胡书明(组长)(1608100312)、何克锦(1608100311)何姜雄(1608100310)、韩雨(1608100309)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03班

目录 第一章无人驾驶汽车的简介 第二章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国外发展状况 第二节:国内发展状况 第三章无人驾驶汽车采用的技术 第一节:关键技术 第二节:目前技术 第三节:将采用的技术 第四章无人驾驶汽车的自动泊车系统第五章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发展方向 第二节;道德争议 第六章无人驾驶汽车即将来临 第一节:英国版:外形就像飞船 第二节:法国版:采用巡航导弹技术 第三节:德国版:外形像普通轿车 第四节:美国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

第一章:无人驾驶汽车的简介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实力和工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目前在可行性和实用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在199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2005年,首辆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该车有望于两年之内率先在上海世纪公园进行示范运营,并在2010年世博会上一展身手。到时游客只需在公园的入口处按下一个按钮,一辆没有司机的四座敞篷汽车就会从远处开过来缓缓停下,然后搭载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原理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关键技术_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原理 一、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介绍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目标。 据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到2015年间,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22,000件,并且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已崭露头角,成为该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图解 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如同其他很多事物一样,无人驾驶实际上也有一个技术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无人驾驶也需分为不同阶段。 阶段一:辅助驾驶阶段。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辅助驾驶功能,均属于这个阶段的技术,不过驾驶员仍旧是操作主体。 阶段二:半自动驾驶。在这个阶段中,电脑操纵下的自动驾驶已经可以完成前往目的地的过程,其可作为备用系统完成行驶,但受限于法律法规等因素,其仍旧不能作为整个驾驶行为的主体存在。 阶段三:全自动驾驶。技术、成本、法衡去规等因素都不再成为影响普及的因素,电脑控制的系统已经作为驾驶主体而存在,驾驶员也可以随时接管操作系统。 由于技术和法规等的限制,目前的无人驾骆气车大多处于第=阶段。当前主流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有激光雷达式和摄像头+;%距雷达式两种。 1、激光雷达式 自上世纪80年代DARPA的ALV项目以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现代自动驾驶原型车上都布满了传感器,并且头顶着一台激光雷达。车辆使用传感器的探测以及激光雷达的三维立体扫描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而车载控制计算机则像人类大脑一样决定需要进行的操作。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就是激光雷达应用的典型代表。 Google算得上是最早跨界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互联网公司,同时依托着自己独有的地

最新无人驾驶测试场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无人驾驶测试场的概述 无人驾驶测试场是重现无人驾驶汽车使用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道路条件和使用条件的测试场地,用于验证和试验无人汽车的软件算法的正确性。试验道路是实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道路经过集中、浓缩、不失真的强化并典型化的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正常路面,及可造成汽车强烈颠簸的坏路等。此外,测试场还要布局GPS基站、通讯基站、智能红绿灯等基础设施,提供无人驾驶和车联网技术的测试环境。汽车在试验场试验比在实验室或一般行驶条件下的试验更严格、更科学、更迅速、更实际。 二、国内外无人驾驶测试场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都积极投入和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更是斥资建设无人驾驶测试场,推动无人驾驶汽车尽早上路。现阶段各国无人驾驶测试场的情况如下: (一)美国 美国无人驾驶示范区分为两大竞争阵营,东部的底特律Motor City(位于密西根州)和西部的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分别有两个汽车测试示范区。 1、Mcity(美国密歇根大学) Mcity是世界上第一座测试无人驾驶汽车、V2V/V2I车联网技术而打造的无人驾驶试验区,Mcity由密歇根大学交通改造研究中心(MTC)负责建立,位于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市,占地32英亩(12.9万平方米),斥资1000万美元(由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交通部共同出资)。目前已与福特、通用、本田、日产、丰田、德尔福等15家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以注资方式展开合作。

图1.Mcity测试车全景图 Mcity模拟城市和郊区环境,但里面所有的设施,甚至行人都是假的。这座虚拟城市将建造40栋大楼的正面外观、成直角的十字路口、交通圈、桥梁、隧道、砾石道路以及建筑护栏等大量障碍物。 图2.Mcity模拟设施 园区内设有城市路况、乡村路况、高速路况、环岛路况、横穿铁路路况等,光路面就分为柏油路、土路、砖路、输液覆盖路面等,在美国能看到的路况,在这里都能看到。 Mcity主要包括两个测试区域:用于模拟高速公路环境的高速实验区域,;

无人驾驶汽车应用与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崭新的变革。无人驾驶汽车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 效率和安全性。本文介绍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历史,阐述当代汽车主流的无人驾驶并简单 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做了一个符合实际的展望。 0 引言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主要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它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的周边环境并通过感知获得的道路、车辆信息来控制车速 和转向,从而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 也迎来了发展的机会。而无人驾驶汽车便是最热门的发展方向。 1 无人驾驶汽车发展 1.1国外无人驾驶汽车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地图、传感及汽车电子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厂家开始介入研究自动驾驶技术,比如大名鼎鼎的Googleo Google依靠它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分析处理的优势,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处于领先地位。2009~2015年,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经过了274万公里的道路试验,期间仅发生了11次事故, 而且这些事故都是轻微的、没有人伤亡的。都是其他车辆撞上了谷歌试验车导致的。 1.2国内无人驾驶汽车发展 与国外相比而言,我国起步较晚。1989年,首辆智能小车在中国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它包 含了计算机系统、精确定位系统、路径规划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和自动驾驶仪。在2000年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第4代无人驾驶汽车试驾成功,它的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计算机系统、定位系统和驾驶控制系统。2003年,国防科技大学完成了红旗CA7460无人驾 驶平台试验,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诞生了。 2015年,我国一汽集团以红旗H7为基础的”挚途”自动驾驶车辆通过车载激光雷达、传感 器以及V2V系统,可以实现城市和高速路况的自动驾驶以及自动跟车编队行驶。2015年12月,百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而百度“百智”无人驾驶汽车也在北京完成了30 km的路试。 测试车在没有驾驶员干预的情况下,在北京的道路上自动完成跟车减速、转向、超车,上下 高速公路匝道等一系列动作。 2 无人驾驶 如同其他很多事物一样,无人驾驶实际上也有一个技术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无人驾驶也 需分为不同阶段。 阶段一:辅助驾驶阶段。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辅助驾驶功能,均属于这个阶段的技术,不过驾驶员仍旧是操作主体。 阶段二:半自动驾驶。在这个阶段中,电脑操纵下的自动驾驶已经可以完成前往目的地的 过程,其可作为备用系统完成行驶,但受限于法律法规等因素,其仍旧不能作为整个驾驶行 为的主体存在。 阶段三:全自动驾驶。技术、成本、法衡去规等因素都不再成为影响普及的因素,电脑控 制的系统已经作为驾驶主体而存在,驾驶员也可以随时接管操作系统。 由于技术和法规等的限制,目前的无人驾骆气车大多处于第=阶段。当前主流的无人驾驶 有激光雷达式和摄像头+;%距雷达式两种。 2.1激光雷达式 自上世纪80年代DARPA的ALV项目以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现代自动驾驶原型车上都

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

无人驾驶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针对无 人驾驶未来的发展做出来自己的判断。 1 国内外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 美国谷歌公司作为最先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其研制的全自动驾驶汽车已经测试48万km,这些车辆使用照相机、雷达感应器和激光测距机来“看”路面的交通状况,并且根据详细 的地图来为前方的道路导航。在国内,长安汽车实现无人驾驶2 000 km,完成了国内首次无 人驾驶汽车跨区域运行。长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现阶段主要是依靠车身周围的毫米波雷达、 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环境,然后传至其自主开发的APP控制系统中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车辆 无人驾驶。 2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探讨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身上的传感器感知路况与周边的情况,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到 中央处理系统,并根据人工智能对情况做出判断,然后通知电传系统根据信号操控机械装置,操控车辆做出相应动作。其核心技术便是传感器采集处理与人工智能算法。 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主要是车辆定位与车辆控制,车辆定位是汽车无人驾驶的基础,在目前 应用前景较好的是视觉导航技术。视觉导航技术能够凭借车载计算机,在汽车偏离正常行驶 道路前发出警报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同时可以运用于当前各种环境下的不同行驶 工况。 车辆控制技术是无人驾驶的核心,其可以理解为无人车行为决策、动作规划与反馈控制3 个部分,更为广泛的理解为车辆控制技术依赖于传感器的路径规划与交通规划。 3 无人驾驶的未来发展 3.1车辆与环境信息识别 车辆与环境的信息交换不仅包括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也包括车辆与道路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物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可以将道路指示信息包括信号灯信号、路况信息及周围车辆的 运行信息,通过物联网传递到自己的汽车中,作为汽车无人驾驶的控制信号。这样可以保证 无人驾驶的汽车运行在合理的环境下,大大提高行车安全。 3.2不同路况下无人驾驶系统的改进优化 不同的路况其行驶状况也是不同的。在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的汽车主要是保证按照道路 安全标志与车辆识别等信息行驶,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疲劳驾驶等因素造成的危险。 城市路况主要是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机动车行驶时更加要时刻注意路面信息。虽然 没有高速公路上较高的车速,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对感知和人工智能控制算法有了更高 的要求。城市环境下的无人驾驶是对无人驾驶技术更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驾驶机动性与安全性,将是未来无人驾驶要攻克的难点。 无人驾驶的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是用于某些特殊环境下,由于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人员生存 困难,无人驾驶便能解决这个问题。而道路条件复杂等各种极端环境的影响,也是无人驾驶 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困难。 4 结束语 无人驾驶作为时代的主流,其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无人驾驶汽车将感知、决策、控制与 反馈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实现了汽车脱离驾驶员仍能保证驾驶操纵性与安全性。无人驾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