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收稿日期:2007-10-21

 作者简介:杨新生(1966-),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及

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杨新生

(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各样的意象不无关系。在大量的词作中,作者运

用月意象、梧桐意象、黄昏意象、草意象和梦幻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包含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宋词;意象;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08)02-0039-03 意象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意象不无关系。宋词常借各种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已。在词的意境建构中,其空间场景大致分成虚实两个层次,即抒情主体所处之实境和意之所想的虚境。本文试图就宋词中常出现的五种意象,探讨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月意象

月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宋词中,月亮与宋词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借月抒情在宋词中是平常之事。月意象在宋词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全词贯穿月亮或把它作为吟咏的对象,另一类则是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只作点缀之用。

[1]

第一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对月怀人的千古绝唱。这首词,上片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然后“天上宫阙”紧承“明月”句,可谓奇思妙想,破空而来。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不愿束缚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紧接下来的两句虚摹欲上天上的广寒宫殿。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下片,对月怀人。开头仍然承上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之人。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不圆,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

因此,接下来便有“不应”两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相形之下,更加重了自己的离恨。用“何事”作问句,言外有埋怨明月无情之意。问得无理,可是有情。后三句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将事物和人相并列,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因而结以“但愿”两句。词中深沉的人生哲理和旷达乐观的胸怀,令人感叹,耐人咀嚼。

[2]

此外,辛弃疾《太常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晁瑞礼《绿鸭头?咏月》、米芾《蝶恋花?海贷楼玩月作》、晁补之《洞仙歌》等都是十分著名的咏月佳作。虽然他们的风格迥异,既有“清婉”之作,也有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作,但都赋予了咏月词以多样的艺术风貌。

另一类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位置不显,充当大场景中的配角,在万象律动中体现“无关意义”,但又不可或缺。例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

(朱敦儒《水调歌头》),“愁何极,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胡翼龙《满庭芳》),“近似月当怀,远似花藏雾。

好是月明时,同醉花深处。看花不自持,对月空相

顾。愿学月频圆,莫作花飞去”(向子湮《生查子》)等等,这些“月”意象在词篇中是作为“小部

件”出现的,但是,却能使词境的整体美得以全盘显现。

9

3

二、梧桐意象

梧桐亦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两词虽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但却各有千秋。亡国之前耽于享乐,亡国之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西楼见残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人寐,其浓重愁情生动可感。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人也。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李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词中极力铺叙“”“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梧桐人词写愁很有特色的还有晏殊的《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作为一位士大夫,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这首词也不例外。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的抒写,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以“细细”状金风,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很有节奏。

三、黄昏意象

在词人眼中,黄昏意象同生命意识、惜时意识、死亡意识、离愁意识相连,成为词人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一种媒介物。人类的怀远、伤逝、生离、死别几种情绪在黄昏的时间意义里更增添了悲剧色彩。每当日落,感伤的词人们从太阳的消失想到了生命的短暂,感慨生离死别、时光流逝,增添亡逝的哀感。在多情的词人眼里,它也就成了表现死亡、恐惧、感叹生命短暂的最佳自然意象。[3]

范仲淹在词作当中用黄昏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苏幕遮》:“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无论是柔情丽语,还是豪情壮语都在太阳西沉时,在落日余晖中,极力摹写边地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柳永也常置思乡怀人情感于黄昏时分。《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蝶恋花》:“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诉衷情》:“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颠沛之中的词人有家难归,且音信不通,前途未卜,只能黯然销魂,把游子羁客思乡念旧的缕缕哀伤和不尽的失望、悲愤及无可奈何的愁情寄托给茫茫的黄昏。南宋词人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摸鱼儿》:“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都是借黄昏意象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欧阳修《蝶恋花》中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词中女主人公既感慨时光的流逝,也在黄昏时分更加感受到独守空闺的寂寞,增添怀人的情意。这里,黄昏被词人们寄寓了时光荏苒、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深沉意蕴。[4]

柳永、秦观、周邦彦的送别名篇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黄昏这一自然意象。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满庭芳》:“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兰陵王》:“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夕阳依旧,人事已非,还是那血色黄昏,还是那晚霞残照,只能增添人去景存的怅惘与缠绵悱恻的伤别情感。

四、草意象

在宋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着文人深深的别情离绪、思古念旧之情。辛弃疾《摸鱼儿》写道:“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留春不住,芳草无路,十几年转瞬而过,国家却依然残破不全,满腔的爱国深情,却只落得无处倾诉的苦闷。痴情的吴文英重游旧地,然而“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一种人去楼空的凄凉空寂之感,借“芳草”表达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苏幕遮》有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远在天边,虽遥不可及,但尚可目睹,可漫漫青草,竞穷目不能至,而词

04

人的家乡更在芳草之外,那么何时才是归期呢?沉痛之情难以言表。秦观词《满庭芳》中“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草”“天”相接,弥人眼目,一派萧瑟苍茫。仅仅八个字不但传神地勾画了深秋之景,而且将自己的离愁别恨抒发得淋漓尽致。难怪苏东坡曾戏呼之以“山抹微云秦学士”。另外,王沂孙《高阳台》:“如今处处怜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刘辰翁《兰陵王》:“秋千外,芳草连天”,皆喻所怀之人远在天涯而不得见,情景交融,亦景亦情,意蕴丰厚。

五、梦幻意象

梦幻意象在宋词中构成了一幅极具审美张力的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蕴含着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梦幻意象的描写,是揭示人内心世界的独特的艺术手段。作为情感内倾性的心绪文学,宋词的风格多幽微细腻,含蓄委婉,因而富含隐喻意味的梦幻意象受到词人们的青睐。词人借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的共存来隐喻内心的情感,使词更委婉也更具多蕴性。

梦意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周密、蒋捷……不少词人的作品中都有出色的梦境描写。据检索,在19900多首《全宋词》中,仅“梦”一字就出现了3457次,可见词人对梦幻意象情有独钟。[5]

宋词中的意象描写,反映了宋代词人审美心理的内敛、细腻和微妙,为创作主体提供了纷繁多彩的意想空间,展示了宋人心灵世界中真实痛苦而又美丽的情感,牵发着读者作细微悠长的情绪体验,开拓和丰富了人的情感心态之细微世界,是有效揭示主体内心世界的独到的艺术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吴 洋,注释.包头: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2003.

[4]苏 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

局,1986.

[5]苏 轼.东坡志林[M].王松林,点校.北京:中华书

局,1981.

[责任编辑 王菊芹]

On the Aestheti cs of I mages i n Song C i

Y ANG Xin-sheng

(Editorial Depart m ent of Journal of X inxiang U niversity,X inxiang453003.Henan)

Abstract:The per manent magic power of Song Ci is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vari ous i m ages.I n a great number of works,the authors app ly the idea of moon,paras ol tree,dusk,grass and drea m int o p ractice t o constitute the col orful and meaningful ideas.This app r oach attains an excellent art effect.

Key words:Song Ci;i m age;aesthetics;the exp ressi on of affecti on and meaning

14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高三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例如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 .........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一、常见的诗歌意境: (1)雄奇阔大,如曹操的《观沧海》,写景雄奇壮美,抒情奔腾震荡; (2)苍凉悲壮,如李白的《关山月》,写景峻拔萧疏,抒情慷慨悲凉; (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曲回郁结; (4)闲适淡泊,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远尘避世; (5)凄婉幽伤,如柳永的《雨霖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 (6)清新飘逸,如杨万里的《小池》,生动活泼,细致素雅。 二、意境的鉴赏常用的词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三、解题技巧 1.提问方式: (1)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2)这首诗(诗的某个词、某两句)营造(渲染)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分析某两句(某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 (4)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①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②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四、例题分析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梧桐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梧桐 梧桐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梧桐入诗最多的大概要数宋词, 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两词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 而各有千秋。亡国之前耽于享乐, 亡国之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西楼见残月, 夜已深沉, 顾影徘徊, 不能入寐, 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再向深院望去, 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 寂寞庭院, 重门深锁, 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 人也。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 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 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 词中极力铺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 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人去秋萧索, 画檐鹊起梧桐落。教枕悄无言, 月和清梦圆。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港, 芭蕉生暮寒。”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 敏感恬静的女子,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 她凭栏凝思, 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物萧索桐叶飘落, 景中有情。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 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 则庭院之寂寥, 女子怀想之深可想见了。由此开篇, 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 梧桐入诗写愁很有特色的数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绿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作为一位雍容华贵的士大夫, 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 这首词亦不外此。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 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 渲染环境。以“细细”状金风, 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骛平静、悠闲, 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 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凉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 以致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 就产生凄凉况味, 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 却极为少见。正是因为诗人的愁是一种轻愁、闲愁, 来不得那么沉重。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 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山水田园诗 1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 2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 3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 4 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 5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6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 7 春山渲染静寂的环境。 8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9云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 10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 11 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 12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 13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 14 细雨写环境的宁静、恬淡。 15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 羁旅行役诗 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3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4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6日暮、落日、夕阳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8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 9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0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11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2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1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4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5鹧鸪旅途艰险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思乡、凄清 16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7水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18鸿雁鸿燕雁书雁足鱼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一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味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观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观赏的普通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倾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观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观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观赏音乐观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观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观赏本质观点观赏的理解。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观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观赏的本质有: 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

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推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观赏的根本目的。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观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观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观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竞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竞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浮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竞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竟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殊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观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浮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观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和典故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和典故 1.冰雪 古人往往以冰雪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 2.月亮 望月易引发思亲思乡思国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折柳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5.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以无处不生、远接荒城、绵绵不尽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6.芭蕉 芭蕉常有孤独忧愁之意。李清照词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句子,词人把芭蕉作为怨悱的对象,倾吐了内心的

音乐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 音乐欣赏音乐欣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 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唐宋诗词意象浅析

唐宋诗词意象的研究 高二(11)张丹妮 指导老师:许深湘(潮州市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与同学朋友相处,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读书。在几乎把读书等同于读教科书的环境里,大家的内心依旧保留着渴求的空间,并普遍表现出接纳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许多人对唐诗宋词具有一种出自民族文化血脉的天然的亲近感,但这掩饰不了他们走近诗词时所感到的陌生与困惑。如何使他们走近那已成为过去而又永远鲜活的经典,触摸那已降下帷幕而仍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了解那位有亲近感,却因相隔久远而略显生分的相知故交呢? 就初涉此道的中学生而言,了解古典诗词意象可提供一条明晰的理解诗情词意的途径。 二、研究进程 1、收集资料(4周); 2、研究撰文(5周); 3、交流定稿(2周)。 三、研究成果 (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万千事物,由诗人词家的精心筛选而成为抒情主体的观照对象,经过作者情感与意识的加工并呈现在诗意的语录中,使之成为诗词作品中个性鲜明、面目各异的意象。 我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系统十分丰富,但又相对稳定,某些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约五万首唐诗中,“月”出现了一万一千余次;宋词中也有许多常见的意象,据检索,《全宋词》中“梅”出现的次数为二千九百五十三次,还可列出一些其它常见意象的统计数字。作为情感符号的意象,具有主观象喻、递相沿袭、多歧义歧解等艺术特征。我们关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是因为它们与诗人词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同构呼应,又常能凸显诗人词家个体的各自面目,使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个性气质、心理结构方面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 -125-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精)分析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 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音乐美学

1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最初提出的,知、情、意!2《论音乐美学的思想》的书是舒巴特写的沿用了音乐美学这个概念。 3 《论音乐的美》是汉斯立克写的。 4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属性,说明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 5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中和”、“礼乐”。 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①对音乐本源问题的深入探讨; ②对音乐特征问题的深入探讨; ③提出成熟形态的“天人合一”音乐美学思想; 7《声无哀乐论》的作者是嵇康。 8.18世纪的欧洲音乐论坛,以法国为中心,曾发生过三起重大的争论:①马泰松是“旋律派与和声派之争”; 9黑格尔的音乐美学观念在浪漫主义音乐家李斯特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诠释。 10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辨, ②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③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④积极抛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⑤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10音乐的功能 ①艺术功能:音乐被用于非实用性的审美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时,具有艺术功能。 ②实用功能:音乐被用于教化、宣传、教育、认识、宣泄、科学利用等 11音乐的价值 ①音乐自身的独有价值: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感性需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价值。 ②音乐作为特殊工具的价值:音乐在实用中所具有的价值是特殊工具的使用价值。由于所有的实用目的都在音乐之外,因此音乐作品是作为工具发挥实用功能的。 ③音乐多种价值的混合:音乐的审美价值往往跟其他价值混合在一起。 12为什么要回唤音乐的美? ①音乐的美是人的本质需要,只要是美的音乐,就必须满足感性、有序性、丰富性、这三个基本条件,所以审美在将来一定要提高。 ②音乐艺术发展的生态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它需要优化文化生态才有利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⑴其一,音乐作品个性特点的合理张扬;⑵其二,音乐各种功能功用的并存并举。 13何为雅乐,以及分类。“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与法律和礼仪共同构成了贵族统治的内外支柱。以后一直是东亚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雅乐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①国风歌舞,为历代宫中举行最高祭殿仪式时所采用;②外来乐舞,主要有唐乐和高丽乐。唐乐有管弦合奏曲和舞乐伴奏曲。高丽乐的所有节目,都是作为舞乐的伴奏曲而存在,没有单独演奏的曲目。③日式歌舞,专为贵族演奏的声乐曲。形式多样,既有在歌词中吸收了古日本的民歌的“催马乐”,也有以汉诗为歌词进行歌唱的“朗咏”等。

诗歌鉴赏常考这100个意象

诗歌鉴赏100个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今天,齐风老师给大家分享的是高中阶段常考的100个诗词意象 1.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4. 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西楼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西楼 西楼是宋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以其抒情功能言,多与两性情爱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与心路历程相关。这种抒情倾向和同样存在于宋词中的东楼、南楼意象形成较大区别。 《全宋词》①中涉及西楼意象作品近150首,其中约80%以表现男女悲欢为主题。比之宋代以前诗歌文学,宋词西楼意象的情感色彩明显增强,西楼成为寄托情人相思的主要场所,并且男女间聚少离多的生活,使西楼具有了浓重的叹离伤别情调。以使用西楼意象频率最高的晏几道、吕渭老、周密作品为例。晏几道12首词使用了西楼意象,他笔下的西楼,,完全是其悲欢离合的情爱生活的见证。这里不仅有心上人“凝澹倚西楼, 新样两眉愁”、“西楼别后, 风高露冷”的落寞伤感;也有词人自己“醉别西楼醒不记”、“西楼月下当时见……恨隔炉烟看未真”的感念与遗憾。从晏几道西楼意象抒发的人生失意看, 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咀嚼发生于“西楼”之记忆更哀伤的。“西楼”观望产生的失望、“西楼”高耸伴随的凄寒、“西楼”欢会留下的憾恨等情绪, 凝成其西楼抒情的重要成分②。 吕渭老和周密各有7首作品使用了西楼意象。吕渭老笔下不仅有“大家沈醉还高枕,一任西楼报五更”的欢愉,亦有“断人肠,正西楼独上,愁倚斜阳”的相思,也有词人因思念心上人“欲上西楼还不忍,难著眼,望秋千”的感伤。周密笔下的西楼,一如吕渭老,有女子独倚的落寞,有男性轻别后的悔叹,也有词人感叹人生易老因而倦旅思归的悲愁。他们的抒情都赋予西楼意象极浓厚的感伤色彩。 在宋词中,西楼与其他抒情意象的配合使用几乎也成为常态。它不仅和风、云、雨、雪等表气候变化的意象合用,也与斜阳、明月、烛花等光影物象及飞雁、喜鹊、子规、燕子等鸟类意象映衬。这样的意象结合方式,强化了抒情者情绪的悲喜激荡,使西楼充满了抒情的张力。其中, 明月与西楼的联用尤值得注意。 在明月背景下,西楼兀自孤立的光影形象,不是更能传达同心离居者的多感之怀吗?月色, 无论朦胧暗淡还是明亮皎洁, 都为西楼抒情蒙上了一层婉转多感、相思情深的面纱。所以不仅李易安、魏夫人等女性词人笔下, 明月西楼的期待极其深切,即使在男性词人如周邦彦、周紫芝等人作品中、西楼月光也多凝成对往事的苍凉回忆。故月之联姻西楼,强化了西楼意象的抒情功能。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 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和”与“同”。“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中”与“淫”。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音”与“心”。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乐”与“礼”。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哀”与“乐”。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新声”与“德音”。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两汉时期(前2一公元2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乐记》开篇论述了音乐的缘起和概念,这段文字被后世转述、引用最多。它的逻辑是“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它认为音乐缘起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发“声”;声音变化被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拿着道具和着音乐起舞,形成综合活动叫做“乐”。作者在将“声”、“音”和“乐”进行区分的同时,强调“乐”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乐”是礼乐规范下的活动,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基本原则。与此对应的是审美的三个层次,即“知声”、“知音”和“知乐”。在《乐记》看来,“知声”的能力是人和禽兽都具有的;“知音”的能力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知乐”的能力则是君子才具有的。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乐,也就是掌握礼乐规则,参与礼乐活动。《乐记》认为“乐者,天地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李白《苏台览古》中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杜牧《润州二首》中的“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传达的都是永恒与无常之悲。 二、欢——美人、爱情 1.月与美人 在古人审美世界里,月的形态美与女子的容貌、身姿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人的象征,从而创造出众多用月描绘美人的句子,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晏殊的《浣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这位美人的娇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描写一位深闺少女午睡醒后的慵懒之态。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乌发之下的愁眉。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写女子的美丽胜过皎洁的月亮;“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就是以月比人,写歌女用扇子遮面的娇羞模样,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天上美月,地上佳人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将天上人间巧妙融合,可望不可及的美月似乎相伴左右,身旁的佳人宛若天上仙子,如月的佳人带给诗人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是欢乐的意象。 对嫦娥曾有微词的李商隐也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和青女在夜凉如水的月光中,争着显示自己的美好姿态,月成为美人的象征。 2.月与爱情 爱情诗词中常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特别适合烘托恋人间的柔情蜜意、勾勒有情人的缠绵缱绻;二是因为月亮的皎洁无暇、亘古长存可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词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愁意象,变得温柔而朦胧,清新而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花前月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晏几道《六么令》中“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一句交代了恋人幽会的地点环境,渲染了情境氛围。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附答案)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测试卷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的心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柳树以折柳表。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之情,由此引发情以及 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4、蝉以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表现自 己。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以抒发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之所。 7、长亭是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 9、芭蕉常常与特别是相联系。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之音。 11、梅花一种人格的象征。

13、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之事联系在一起。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5、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跟促人纺织,以至等联系了起来。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的感情。 17、关山。关,;山,。也指遥远的地方,多与有关,多写之情。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之音。 19、明月、白云,,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0、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连在一起,暗示,或的变化;暗示、和;还可以象征。 2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 2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为“秦晋之好”。 23、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的象征. 24、谢家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2)指之事。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 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2.什么是音乐美学?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4.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①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二、这个对象是什么?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对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

高中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

[题海撷英之—古诗文赏读]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意象 文武发表于2004-9-12 21:01:25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