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修改)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修改)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修改)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修改)

山东省第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

《学校体育学》复习大纲

教材:《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标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二、我国学校体育目的和目标

第二篇体育课程与体育实施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一、体育课程的编制

二、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

第六章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法

二、体育教学内容

三、体育教学方法

四、教案的编写

五、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六、体育学习评价的实施

第九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二、竞赛规程

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

一、体育教师的特征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

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一、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

2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政治社会学期末重点

政治认同: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以公民为主体的,每个公民以宪法为最高准则,以宪政为政治体制的,公民依法享有民权、人权的社会,涵盖了国家、政府、机构等。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权力支撑并极力传播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与其他政治思想不同的是,其他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合理性作为优劣的判断标准的,而意识形态则以是否正确作为判断标准。 特征 第一,意识形态与一系列特定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第二,意识形态总是与人们的利益相关,这是意识形态区别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表征所在。 第三,意识形态不仅是选用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话语系统来表达,而且是需要行动的计划。 第四,意识形态越来越具有政治化的特征。 功能 1.积极功能 第一,维持政治集团的团结和稳定。 第二,意识形态能够为政治集团的政治行动提供合法性的辩护。 第三,意识形态能够统率各集团的思想意识,动员政治集团的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 第四,政治意识形态能够规范和协调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2.消极功能 第一,不利于维持政治集团的团结和稳定。 第二,破坏进步集团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政治集团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压制创新。

公共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1)

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1)提高社会组织对组织形象的认识和管理水平(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与效果,(4)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2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a实践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创新性原则。 3 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c案例法d实验法,e 文献法。 4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a角色观念,b形象观念,c质量观念,责任观念,团队观念,服务观念。 5 组织成员的公共观念:指组织成员应当共同具备的与公众要素相关的心理环境心理氛围或观念系统,是社会组织在形象塑造与整体发展中对公共应用的意识。 6 公共观念:是指公关人员应当具有的对那些与组织有利益联系或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氛围。 7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观念:指组织把握处理自我与公众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思想,其中应包括舆论观念,双赢观念,沟通观念组织与公众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等。 7 作为组织及其成员,主要应该树立哪些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呢? 答:首先要树立舆论观念,要重视公众舆论,有意识引导公众舆论使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次,要树立双赢观念现代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发展是一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共荣共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舆论:就是相对多数的公众的看法和意见;舆论观念就是志组织及其成员要充分重视舆论对组织的形象的影响,要善于克服消极的舆论倾向积极引导舆论以利于组织的形象建设和发展。 9 双赢观念:指主体在公关活动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彼此的利益关系,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不忘利他;公关主体应该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应当是一种双赢关系,也只能是一种双赢关系。 10 上行沟通: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指组织的上层领导把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等向下传达;平行沟通指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11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包括:性别角色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 12 在需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 13 动机是指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部动力。 14 动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在因素(需要),和外在因素(刺激或诱因)。 15 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动机则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16 公众心理效应: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公众对某一对象共同的心理准备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17 固着性是一种特殊的心里定势,定势是指心里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18功能固着:指某人见到某个物品有一个惯常的用法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心理效应的固着性又称为习惯性或相对稳定性。 19 首因效应: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效应,影响人们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20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由认识对象具有的某一特征的泛化,推及出其他一系列或全部特征的心理定势。如:漂亮的外表、得体的衣着、风趣的谈吐、动人的微笑等都会给对方造成晕轮效应,使对方爱屋及乌或为以后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基础。 21 经验效应:也叫定型效应,指公众个体在对对象进行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 22 移情:把公众个体对待特定对象的好恶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似的人和物上的心理现象。移情效应常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事情效应。 23 论述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 (1)、公众的自我意识即公众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自我、心里自我、社会自我,简言之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在相互交往中每一个人都会极力维护一种与当前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使之愉快的评价。公关人员一方面要擅于控制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识别对方的真实感情,调整自己的策略; (2)、公众的刻板印象就是对事物或人持有的呆板固定而无变通的印象,如说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老年人保守迂腐等。从地域上分,认为北方人豪爽粗放,南方人精明能干。另一方面公众的刻板印象还表现为对某类事物的固定看法; (3)、公众的地域文化心理,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的反映。如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 (4)、公众的民族心理,由于他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并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步形成的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及心理上的东西,因而民族心理指的就是民族文化心理; (5)、公众的时尚心理,指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社会文化区域一定社会成员中普遍性的生活样式,或行为模仿。作为公共关系活动来说,应注意时尚嬗变的规律。 24、公众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首要公众是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信誉、成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25、心理换位法: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公众内心心理活动的方法,即在研究时把自己放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 26、认知心理学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1、能运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公关传播;2、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帮助公众进行认知活动;3、公关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认知结果的正确与否。 27、人际传播策略:从广义上讲,人际传播可以指除一般传播外的多有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即在两个或两人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它是最古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策略是组织传播策略和大众传播策略的基础。 28、组织传播策略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

摘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理想主义信徒,其最为得意的“理想国”思想也便被赋予了自不待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从“金银铜铁”代表不同的阶级到崇尚“哲学王”对城邦的统治,无一不流露出其思想体系里理想国的首领必然是一个智慧贤达的俊杰,是集超越凡人的美德、聪慧于一身的“精神贵族”,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贵族政治的体现,无论这一政治观点的可行性有多高,理想化程度有多深,这毕竟体现了古往今来公民社会的一个共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关键词:贵族政治;公民精神;启发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 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存在或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称为毒物(Toxicants)的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含量、分布范围、毒性及其毒性反应机理的科学。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所含的内源化学物质或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确保人类的健康。 瘦肉精——乙类促效剂、克伦特罗 毒物 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援化学物。 外源化合物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 ①天然物;②衍生物;③污染物;④添加剂。 衍生物是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添加物都属于外来的。 一、天然物 (一)植物性有害物质 植物性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植物生长过程代谢物。植物的有害代谢物大体上可以分为: ①功能团,如植物酚类; ②生理作用物质,如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活化剂; ③产生毒素的,如生氰甙; ④致癌物,如苏铁素; ⑤抗营养物,如黄豆中的外源凝集素(lectins)。 不少野菜还未经过系统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另外,野菜也受环境污染。 (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人类食入的动物性食品从毒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三类: ①本身无毒的; ②有的时候有毒的(条件性有毒); ③本身有毒的,如河豚鱼。 应该特别重视第二类,即有的时候有毒,使人捉摸不定。 二、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 衍生毒物是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三、污染物——生物学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 1)食品可从多方面受污染—空气、水、土壤及其他的植物。 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有毒无机物被植物、禽畜和水生动物吸收、积累,有的达到可引起人中毒的水平,如硝酸盐、汞、砷以及硒。 2)受污染的饲料喂禽畜后,可使其肉、蛋、奶含有污染物,这些都属于间接污染。

296条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296条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研究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和政治体系对社会的反作用政治社会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选296条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学习。 1.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 2. 试论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间的互动关系 3. “身体政治”与女性农民工 4. 从吸纳到求援:资源变迁背景下的村庄政治 5.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社会心态培育 6. 政治冷漠: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7. “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政治社会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8. 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与民主政治建设关联性研究 9.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10. 土地政治:两种观点和两个视角--农村土地与政治的相关性研究 11. 碎片与裂变:迈向全球政治人类学 12. 城市青年的社会资本与政治参与 13. 回顾与反思:政治人类学研究述评 14. 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 15. 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16. 上海市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 17. 论青年政治态度的结构. 特征与转变 18. 社会媒体的政治力量--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 19. 工人参与. 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权建设 20. 构建现代民主国家的“最低限度”目标--基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考察 21.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 22. 乡村政治精英权力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Y村的调查 23.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24. 乡村基层政治运作--以开会为视角的分析 25.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构 26. 政治技能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27. 政治社会团体涵义辨析:概念比较 28. 当代中国青年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探讨 29. 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策参与的新窗口 30. 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内在生发机制谱系的梳理及启示 31.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渐进方式与双向途径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33. 现实的冷漠与网络的激情 34. 浅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与激发 35. 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调控 36. 家务劳动分工:女性的“生活实验”与“性别政治” 37. “复合型政治稳定”视角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38. 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 39. 从广场到身体: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嬗变 40.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

传媒心里学复习重点

传媒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从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3.在个体受刺激与行为反射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银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4.自我效能: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努力程度。 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收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行为的成败经验、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社会说服以及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5.强化理论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 正强化: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 负强化:去掉领学习者讨厌的刺激物。 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 6.观察学习 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潜意识论 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论 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 伊底(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 自我:是伊底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本质上依附于伊底。遵循现实原则。 ●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潜意识论和人格论的关联 3.人格发展 A.口唇期(0—1岁) B.肛门期(1—3岁) C.性器期(3—5岁) D.潜伏期(5—12岁) E.生殖期(12—20岁)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A.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B.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C.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D.学龄期(5—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政治社会学论文_(2)

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的关系 ———从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建设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摘要: 儒家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长久地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最为深厚的理论学说,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的政治文化目标:民主文化与法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政治发展;民主文化;法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使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方法,政治文明研究的兴起则是20世纪中叶的事情,它是对传统研究方法过于关注静态的社会制度与政治机构研究的一种反动,并很快和理性选择理论并立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两大主要方法。 二、政治发展的涵义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化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自考《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广告心理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广告传播对象是大众 1、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是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 2、广告的概念:广告是有计划的通过媒体传递信息,影响公众行为的信息传播活动。 3、广义的广告指一切广告活动,包括商业和非商业广告。侠义广告指商业广告。 4、广告心理学内容包括三部分:A、广告客体:消费者心理;B、广告心理功效:心理学原理运用;C、广告心的理效应测定:广告效用程度,遵守有效应原则,可靠性,相关性原则。 5、广告的要素:广告主(三个层次:生产企业、中间批发商企业、零售商)、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费。 6、广告的内涵:是付费的信息传播,广告活动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信息发布应该有计划,广告的手段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 7、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科学,把心理学的原理运用于广告,就是广告心理学。心理学之父为冯特。 8、广告心理学是说服大众购买商品和劳务,为促使其采用购买行为而研究其心理与行动的一门科学,它是为促使大众购买而将所研究的心理与行动的结论付诸实施的技术,所以广告心理所研究的是说服的原理及过程。 9、工商企业用户:新任务型、常规型、更新型生活消费者:经常性、选择、考察性。 10、广告对消费者的作用:广告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广告将新知识传递给消费者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消费资金。 11、广告的原则:真实性,信息性原则,受众原则,艺术性原则。 12、广告的心理功能:传播信息加强认识,指导消费,利于竞争,塑造形象。 广告心理的基本作用:心理学可以节约广告的费用、使广告活动以提高效率、提高有效的广告目的。 13、心理现象的实质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4、商标意象说是由欧集尔云提出来的。 15、1903年,思科特汇编成《广告理论》一书,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 16、消费行为是从形成需要开始的。

食品毒理学资料

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食品毒理学:是借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和可能的有益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者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一般性的损害及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能力等。 毒效应谱: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根据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指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多个组织器官,该类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对化学物质毒作用敏感程度的指标。 量反应:指反应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指反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表示。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复习题答案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和情感沟通的需要。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who),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以及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1、信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通常是指消息、指令、密码、数据、知识等。信息作为科学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也不是意识。它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信息是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2、符号:所谓符号并非简单的就是能让人想起这个东西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东西,如乌云密布,闷雷滚滚这是下雨的征兆,而不是符号,他只是一个事物在过程中同质的合理延伸。如同征兆一样,信号也是如此。即表示某物、某事、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一种信息,它本身受时间、地点或其它条件的限制。符号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是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3、讯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其原意为消息、音讯、文电、文告等。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发出讯息,接受者对这个讯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

政治社会学考试题目

政治社会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国家(P10) 精英(P28) 全球化(P40) 社会运动(P70) 政治参与(P119)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权力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军事实力、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 2、近代国家的特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新社会运动(NSMs)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们的_____________。 4、要判断某人是否具有公民权利,可以看其是否拥有_______、 ___________和社会权利三项权利。 5、公民社会的特征是自由、__________和市场竞争。 6、多元主义强调有限的国家和______________。 7、全球化实际上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答案:交流能力;连续性、创新性;反国家主义;民权、政治权利;社会多样性;民主的价值;国家、公民社会机构。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卢克斯把权力概念分为哪三个层次?权力的结果是什么?(P6) 2、简述自由国家的一些重要特征。(P17) 3、法治的原则有哪些?(见笔记) 4、自由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趋势有哪些?(P123) 5、迈克亚当用政治机会的方法,概括哪些因素形成新社会运动影 响政治进程的能力?(P78) 四、论述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道作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我国公民的各种权力的实现及存在的问题。 2、你如何看待今天的全球化? 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 4、简述你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并谈谈中国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加快进入公民社会。 5、请谈一下你心目中的自由民主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

要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倾向;比较国外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 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作出解释。 2、我们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发展出的具有本学科特点的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个体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面向社会结构 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 ①、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是社会化一部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年,特里普利特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对骑自行车人的单独行驶、陪伴行驶以及竞赛的速度进行测量和对比,由此,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三种情况:一是一人骑车,规定时间内能骑多远24英里/小时 二是两人骑车,不比赛31英里/小时 三是两人骑车,比赛谁快32英里/小时 ②、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引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社会心理学导论》 ③、1924年.F·H·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 第三章: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要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又称古典或经典精神分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1)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指1895年至1913年,即精神分析学的萌芽、奠基和形成,其主要内容除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和理论外,还有心理地形学(把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等三个区域)、压抑和抵抗(抗拒、阻抗)、梦的解释、泛性论、行为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等。(2)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乃指1914年特别是1920年以后至1939年,即精神分析得到修正和补充,并发展成弗洛伊德主义。主要内容有本能理论的发展(生与死的本能)、人格结构学说的创立(本我、自我、超我)、社会文化理论的形成(如社会观、文明观、道德观、宗教观、犯罪观、战争观、妇女观、教育观、美学观、哲学观)。 在他早期著作中,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有关心理部分,比较而言,它显得小而不重要,潜意识则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其内部以沸腾的“力比多”(性驱力)为动力源,是人的自我意识不到的部分。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又有一个前意识,其作用是将人的原始欲望压迫在意识之下,并能召回潜意识的一部分。 冰山理论 根据这一设想,又可以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成结构:即本我、自、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控制和统辖,它遵循“现实的原则”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准绳,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由于弗洛伊德将人的潜意识的冲动归结于性驱力,因此,在他看来人格的发展就是围绕着性的发展。性的概念比人们平常理解的要广泛得多,它泛指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它包括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和生殖欲等,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正是按照这一顺序完成其人格的历程。 1、社会化定义: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化内容:

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

“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专题学习心得 《政治社会学》第一堂课,老师对本门课作了课堂安排,逐一梳理了本学期要研讨的题目,对于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我认识到它并不等同于政治热点问题,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主要有: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关系、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社会行为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政治的社会化、民主化以及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文明、发展等。 一、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关系 政治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和政治学和社会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深化与发展,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但它与政治学和社会学也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包括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区别。 二、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阶层在政治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为社会制定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框架,维护生产、生活活动和社会秩序,从根本上推动主导阶层的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造就一种较为稳定、持久的阶层关系,以此推动社会及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而社会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功能上要求具有协调整合功能,公平分配等功能。 三、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制度的总称。其中,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中的各项制度都是由经济制度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当今社会存在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也有狭隘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不仅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政体),也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政治制度。狭义的政治制度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从外延上看,政治制度从属于社会制度。 四、社会行为与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表现,是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人的政治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一种社会行为,它既具有一般行为科学所揭示的社会性、目的性、能动性、可塑性等人类行为的普遍性,更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特殊属性。 五、政治的社会化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以民主政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分清政治化的社会与政治的社会化之关系。政治化的社会导致混乱,政治的社会化则意味着秩序与稳定。政治的社会化需要政治的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是政治的社会化过程,而非实现政治化的社会。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熟读笔记,确保理解授课内容,能用传播心理学专有名词解释一些经典案例,此类会有填空题型(10个空格)。 二、在通读的基础上,重点记忆: 1.名词解释类(4题): (1)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个别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温度、轻重等等)根据感受器所处的位置,一般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生理机制是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过程。 (3)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时,人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其形成过程是按照预想的类型把人分成若干类别,然后按照这些类别贴上固定特征的标签,这种知觉模式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我们所属的传统、文化遗传给我们的。 (5)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定时或心向作用,使我们对住对刺激的知觉反应更迅速,更有方向性,但也会使人从主观状态出发来歪曲客观信息。我们在对人知觉和评价时,常常离不开心理定势,所以总是顺着一定的倾向性来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6)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而引起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的相似方式行动的倾向。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人际互动现象。模仿是对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内心模仿隐心理。原因:人的本能。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反射性模仿,一种是观察性模仿。

(7)感染:表现为个体对他人的特定情境中的情绪状态的自觉共鸣或产生相类似的情绪活动。感染的形式有情绪共存和情绪感染。感染有联动性和情境性的特征。 (8)从众现象:指个人的认知或行为且于所处媒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低与多数人保持一直的心理现象。 (9)个体空间:人都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触犯,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或是不安全,人们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求,这并非表示拒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是想在个体空间不熟近战的情况下自然的交往。 (10)非言语交往: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脸部目光、表情、身体运动与接触、姿势、衣着、以及饰品等等,来辅助说明语文的意旨。 2.简答论述类(4题): ①解释最初印象的成因及作用。 最初印象的成因:其形成与我们知觉的恒常性有关。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最初印象的作用: 1当不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我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忽视后面的信息。 2即使人们同样也注意了后面的信息,但也会倾向于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 3当人们接受了前面的信息后,就会按照这种信息来接受后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去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②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请解释它的产生原因。 结构性的压力,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触发性事件:因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化。(如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