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学导论(名词解释)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1)最差限制律: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2)等值性:每一个独立的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未明显差异;(3)整体大于各个之和:一处环境的性质比各要素之和丰富得多,复杂的多,诸要素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的飞跃;(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

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环境可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排除出去,从而达到环静的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叫做环境自净

环境污染:人类开发活动生产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量超过环境容量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由自然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环境干扰:人来活动排出的能量作用与环境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城市病: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工业和人口发展的需要

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不同点:(1)影响的范围和性质不同(2)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3)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4)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环境问题的性质:其一,不可根除性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其二,范围广泛而全面;其三,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最后是可控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随后又发展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有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沉降等全球性大气问题

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特点:一是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二是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1)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2)噪声问题仍很突出(3)氮氧化物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4)大气中有害物质污染如故(5)水环境问题还未解决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1)森林锐减(2)土地沙漠化(3)土壤侵蚀(4)积水和盐渍化。2、环境污染严重:(1)空气污染严重(2)水污染严重环境卫生差(3)农药污染严重

我国的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1)森林生态功能仍然很弱(2)草原退化与减少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3)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被占(4)水旱灾害日益严重(5)水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4)工业固体废物增加

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

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中的生物的总和则称为群落

任何一个群落与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的能量逐渐减少(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很低(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各种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在生物圈中的一系列生物的、地质的和化学的循环过程叫做生物地质化学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森林是地球之肺2)森林是物种基因库3)森林是自然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枢纽4)森林是人类适合木材来源的重要基地5)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2)防风固沙(3)美化环境和保护野生动物

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但在任何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2、人为因素:(1)物种改变引起平衡的破坏。人来有意或无意的引进某种生物或使某种生物消失(2)环境因素改变因其平衡的破坏。大量污染物质进入环境(3)信息系统的破坏。污染物质与生物的性信息素作用破坏繁殖,改变种群结构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转化和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4、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5、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当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的影响时,系统具有保持其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土地处理系统:一般土壤及其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可以利用来处理城市污水和一些工业废水;普通污水或废水中的水分和肥分也可以利用来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林木的生长并使其增加产量。凡是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工程设施,即称为土地处理系统

生态规划:又称环境规划,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是,不是单纯的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它与地球物理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能顺应环境条件,不致使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受重大破坏

闭路循环工艺:就是要求把两个以上的的流程组合成一个闭路体系,是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变为另一个过程原料,从而使废弃物减少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限度以内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利用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处理污染物;2、解决一些城市环境问题;3、综合利用资源能源;4、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5、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的生物评价;

6、为环境标准提供依据;

7、利用人工生态系统研究污染防治

人工生态系统: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人为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凡是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线和车辆往来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向:1)根据生态系统理论,阐明城市生态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关系;2)研究城市及其支持圈的相互作用;3)根据生态学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与生物和人的协调演变关系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1、生态编图法2、系统动力学方法3、投入产出方法4、能源-环境系统分析方法5、其他方法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安全、公平、繁荣、自然和谐,居民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实现资源代际公平的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足迹是指在既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维持人群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人口增长两极化2)城市人口急剧增长3)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对土地资源造成压力,对森林资源、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气候都有影响

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1)人口基数大2)人口增长速度减缓3)人口老龄化4)人口出生性别比高5)人口质量堪忧6)流动人口增加解决主要对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粮食安全:反映的是主要品种粮食的产销、供求、丰歉动态平衡关系的总和,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粮食

当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膳食结构差2)大量发展中国家需要国际紧急粮食援助3)世界粮食可供量减少

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合理途径为: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化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通过径流、农田排水以及渗滤淋洗对水体的污染,其次是对土壤、大气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氮肥挥发释放氨气和NOx会造成温室效应和破坏臭氧层,化肥中的重金属会在土壤种积累进而危及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控制其不良影响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其次可采用微生物肥等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一旦进入环境,其毒性、高残留性便会发生效应,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农药微粒和蒸发到空气中的农药会随风飘逝,污染全球;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也很普遍,世界DDT生产重量的2/3仍残留在海水中,英美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河流都被有机氯杀虫剂所污染;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半药剂会下落到土壤中。而这些累积的农药,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1)对神经的影响2)致癌作用3)对肝脏得影响4)诱发突变5)慢性中毒

农药对除虫害带来的问题:1、对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虫、益鸟有杀伤作用:1)害虫数目一般比天敌多,故有些害虫有较大几率幸存2)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天敌中毒的程度比害虫严重,死亡几率更大3)农药有广泛的毒性,可能意外的一害未除反而引起了新的虫害;2、是害虫产生抗药性,因而增加用药次数和数量,更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防止农药污染的途径:1)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联合或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2)安全合理的使用现有农药:首先要调查研究各种病虫害的起因和条件,对症下药,避免用药过量;其次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种的农药,以防产生抗药性;改进喷洒技术和设备也能提高农药使用效果;最后还可以掺杂一些辅助性物质改进农药的性能3)发展高效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代替剧毒和残留性高的农药4)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的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

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1、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减少水、旱灾害;2、充分利用太阳能,增加初级净产量;3、充分发挥初级净产量转变为食物的作用;4、遵循物流平衡规律、保护土地肥力;5、合理捕捞,保护海洋资源

化石燃料的影响:

1、煤的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1)开采过程:采煤过程的环境影响包括开采工人的事故与职业性伤

亡,以及地面或地面生态系统的破坏,煤矿废水的影响也不不容忽视2)运输过程:自燃和扬尘污染大气环境,浸出水的流失污染周围的水系3)加工过程:洗选时的洗煤水和干燥时的灰尘、NOx和SO2,气化和液化过程也会排出大量污染物4)利用过程:主要是燃烧时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和发电时的余热造成污染

2、石油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1)开采过程:原油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会对周围的水域和农田

造成不利影响,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不经照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损失,还会污染周围的农田和海域2)运输过程:油船事故和外排洗舱水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3)加工过程:炼油厂储存仓库也可能会发生跑油事故4)利用过程:主要是燃烧时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

热污染:首先,使水体无机氯增加;其二,是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其三,水温增加也会影响浮游生物;其四,增温区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其五,还会导致该地区昆虫提前苏醒,破坏生态平衡

水力发电站对环境的影响: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会引起地面沉降,甚至引发地震;还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变化,如水位降低或断流,土壤盐碱化,三角洲被侵蚀等;蒸发量大会使水库地区小气候改变 2、地球化学方面:水库的水在颜色、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生改变,而且水库中各层水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都有所不同 3、生物方面:大量野生动物被淹没死亡,甚至灭绝,水库的鱼类大量死亡,有的生物则肯能大量繁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4、社会经济方面:修建水库可改善水的供应和管理,生产电力及产生其他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也会带来居民迁居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一些古文物被淹没和毁坏的文化经济损失

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1、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2、太阳能是重要的能源;3、多渠道解决能源供求平的衡;4、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

生物质能:生物体直接或间接吸收太阳能并不断转化,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能源,就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的利用:包括薪柴、木炭、农副产品的下脚料或废弃物、能源树、杂草、人畜粪便,以及上述物质经过一定加工后而制成的醇类、沼气等。薪柴方面着力培育速生树种;能源树可以分泌出一种能直接燃烧的乳状液体,并且因其不含硫而不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因此发展和培育高产能源树对解决石油的代用源问题有重要意义;除能源树外,丛粒藻亦蕴含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油类;从植物质中提取的酒精也可以代替汽油;人畜粪便不仅可以当肥料还可以制成沼气,以供燃烧。

沼气:是利用城市垃圾、废水、污泥、人畜粪便、庄家秸秆、杂草等废弃物经过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两个阶段得到的混合气体

影响甲烷菌厌氧分解的因素:1)温度2)密封、缺氧3)pH6.7~7.0 4)有足够的营养素氮和磷

地热发电对环境的影响:1、地热利用率低因此热污染比较严重;2、可以使用冷却塔避免热污染,过剩的冷却水含有硼、氨等污染物,应注入地下,但这样虽解决污染问题,但会引发地震;3、冷却塔排出的废蒸汽和废水可能含有H2S等有毒气体;4、地热资源再生较慢,取用的水多余回注的水,可能会引起地面沉降

我国能源现状:1、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2、能源结构以煤为主;3、燃煤严重污染环境;4、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能源需求预测:1)能源需求总量巨大,结构明显改善2)终端能源趋向优质化3)国民经济电器化程度大大提高4)人均能耗仍然很低

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1、煤的综合利用与燃烧技术的改进;2、保护农村生态平衡的能源政策;3、因地制宜开发多种能源:1)水利是可再生资源2)核电站在严格管理下是安全可靠的3)大力开发太阳能;4、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技术措施:1)提高热和电的利用率2)合理利用石油资源3)加强能源软科学的研究

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水资源的特性:1)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

水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1)水是生命之源2)水是农业的命脉3)水是工业的血液4)水是城市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5)水对调节自然环境有特殊的作用

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两大类:一是丛水源取走所需的水量,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后,数量有所消耗,质量有所变化,在另外的地点回归水源;另一种是取用水能、发展水运、水产和水上娱乐,维持生态平衡等,这种利用不需要从水源引走水量,但要求河流、湖泊、河口保持一定的水位、流量和水质

世界水资源面临的问题:1)水量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尖锐2)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突出

水危机产生的原因:1)自然条件:淡水在地球上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受到气候的影响,所以许多国家和地区水量甚缺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世界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占地球较小部分的城市中,在城市和城市周围又大量建设了工业区,因此集中用水量往往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给能力3)水体的污染:(水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用途。

有机物浓度指标:1、BOD:生化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

2、COD:化学需氧量,即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是所需的氧量

3、TOC:总有机碳,表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总碳含量

4、TOD:总需氧量,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氮硫等元素组成,当有机物被完全氧化时,C、H、N、L分别被氧

化为CO2、H2O、NO2和SO2,此时的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水污染的点源主要是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面原为受外界气象、水文条件控制的不连续性、分散排放的污染物质,有农业矿业施工等

需氧污染物: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故称为需氧污染物

氧垂曲线说明水体对需氧有机废物的天然自净化作用。当有机废物排入水体时,由于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使水中的DO下降,同事废物量也减少了。另一方面,由于DO越来越低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再充气过程也越来越快,是更多的氧气进入水中,当这两种相反的作用达到平衡是,DO下降和上升的速度相等,曲线就不再下降;由于废物量越来越少,曲线反而开始上升,直到DO恢复正常为止。此时水体的自净过程即告结束

水中植物营养素的来源:1)也是主要途径,来自化肥2)来自生活污水的粪便和含磷洗涤剂3)雨雪对大气的淋洗和对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冲刷

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的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富营养化发生的机理如下:1)流域污染物质排入水体时富营养化发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2)富营养化水体中水化学平衡发生变化3)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发生明显改变4)水体内源营养物质的释放继续加重污染

对于认为的富营养化现象,防治的方法多着重于限制氮和磷的供应来源,但是,一旦发生这种现象之后,就很难对氮加以控制。这样防治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而现今水体中的磷的含量约有一半来自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合成洗涤剂

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1、我国水资源人均和,亩均水量少;2、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3、水量年内及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4、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流含沙量大;

5、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地很不平衡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提高水的利用率,开辟第二水源:1)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2)减少农业用水,实行科学灌溉3)回收城市污水,开辟第二水源;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1)建造水库2)跨流域调水3)地下蓄水4)海水淡化5)拖移冰山6)恢复河、湖水质7)合理利用地下水;3、加强水资源管理;4、增强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海洋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海洋原有的状态,使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海洋污染物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进入海洋并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

海洋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是陆源性污染,海上石油运输事故,油田开发和油井失事也会使石油进入海洋。海面上的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大面积的海鱼缺氧,对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危害;还会使某些致癌物质在鱼、贝类体内富集,使海鸟因沾染有无而死亡;另外,溢油漂散还会荒废海滩和海滨旅游区。油污染的控制:1)使用油障、扩散抑制剂把海面的油包围起来,不让其扩散2)用油的吸附材料、油回收船、吸引装置或者撇取对油进行回收3)用表面活性剂和溶剂制成油处理剂,将油的微粒子分离并包围,使其在海水中分散,以遍最后被微生物分解4)油的焚烧5)对于海岸上的油可以挖沟深埋,峭壁上的油可以供加压海水冲洗

赤潮:由于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使入海河口、内湾和沿岸水域富营养化,导致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赤潮会导致水体缺氧,危及海洋生物;赤潮生物使海洋生物的呼吸器官发生堵塞,妨碍呼吸,从而导致海洋生物死亡;含毒素的赤潮生物使鱼、贝类死亡或产生鱼毒贝毒危害人体健康。赤潮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及时发现,迅速采取行动措施,并利用盐度、水温、总溶解磷、总溶解硝酸盐等作为参数进行赤潮的预报

海洋污染的特点:1、污染源广;2、持续性强;3、扩散范围大;4、控制复杂

大气污染: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即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正常水平而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从各类污染源直接排出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经由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的污染物

空气中微粒的危害作用:1)遮挡阳光,使气温降低,影响气候2)使可见度降低,造成交通不便3)可见度差,增加照明能耗,燃料消耗也随之增加,因此空气污染更严重,形成恶性循环4)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风向频率:就是指某方向的风占全年各风向总和的百分率

如果从一个原点出发,画许多根辐射线,每一条辐射线的方向就是某个地区的一种风向,而线的长短则表示该方向的风向频率,将这些线段的末端逐一连接起来,就得到该地区的风向频率玫瑰图

污染系数:表示风向、风速联合作用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影响 =风向频率/该风向的平均风速

在从某原点出发的辐射线上,截取一定长短的线段,表示该方向上污染系数的大小,并把各线段的末端逐一连接起来,就得到污染系数玫瑰图

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

大气中的污染物在前一过程中主要受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浓度梯度,有天气形式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源本身的特性影响

大气温度沿垂直方向随高度变化的速率叫垂直降温率

垂直绝热降温率:就是空气在绝热的条件下上升时,由于上升的气块所受的压力降低而膨胀,消耗了内能,使气块温度随之下降的速率

假如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或垂直绝热降温率r=-dT/dh<0,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

超绝热降温时,大气不稳定,出现波浪型排烟;逆温时,大气稳定,形成扇型排烟,只朝水平方向扩散;上层逆温,下层超绝热时,形成熏烟型排烟,污染物质呗带回地面,是污染更严重

下沉逆温: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层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空气

辐射逆温:晴朗无云的夜晚,地表温度迅速冷却下来,紧接着地面空气也变冷了,以致使其温度低于上部空气的温度,从而产生的逆温现象

海岸逆温:白天陆地被太阳晒热后,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将海上的冷空气吸入,使沿岸地面产生逆温

地形逆温:晚上稠密的冷空气沿山坡流聚在山谷中,上层虽有热气流通过,也不会影响山谷中停滞的冷气团,因此,山谷中便形成了上温下冷的逆温层

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中,由于工厂企业和居民燃烧燃料放出大量热量,再加上街道和建筑物的辐射热量,于是造成了市区温度比周围高、湿度低、地标辐射少、风速小的现象

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是城市蓄热量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还有城市人口集中,有人体发出的热量也多

超音速飞机的危害:1)在平流层中飞行,平流层是逆温层,飞机排放的污染物质终年不散2)臭氧层受到破坏3)微粒与水增多,增加了气层反射率,可能危及全球气候4)飞行速度大,噪声污染严重5)燃料耗费太多

温室效应:CO2和其他温室气体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通过却可以吸收地表发出的的长波辐射,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和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CO2、臭氧、甲烷、氟利昂等能使太阳短波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表发出的的长波辐射,从而加剧温室效应的气体

大气中CO2增加的原因:首先,矿物燃料增加的增加,导致燃烧产生的CO2增多,从而使大气层中CO2的浓度增加;其次,森林的毁坏一方面使森林吸收的CO2减少,另一方面烧毁森林有释放大量CO2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沿海地区海岸线的变化:随着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海水的温度也随之升高,海水将因水温升高而发生膨胀,促使水平面升高;2、气候带的移动:气候带的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全球变暖会使温度带北移,温度带移动会使全球降水也发生改变。低纬度地区现

有雨水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加,而中纬度地区降水则会减少。对于大多数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增加将带来更多水资源;而低纬度热带多雨地区则面临洪涝威胁;而对于降水减少的地区,则会因为夏季与量减少变得更加干旱。气候带移动还会引起一系列生态系统变化。

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1)气候变暖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2)海平面上升使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受到威胁3)全球变暖还会对中国生物多样化产生影响

全球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下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增加:1)调整能源战略2)绿化对策3)控制人口,提高粮产,限制毁林4)加强环境意识,促进全球合作

臭氧层破坏机理见书本P221

臭氧层变化的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紫外线的辐射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几率2)对植物的影响:紫外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光合作用有效面积,有时还会使植物种子质量受到影响3)对水生系统的影响:紫外辐射会直接导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虾等食物链中的重要生物的破坏4)其他方面影响:紫外辐射会加剧一些城市烟雾污染,还会使塑料老化、油漆褪色等

氯氟烃类物质是照成臭氧层破坏的最大原因,因此,应该控制CFCs的排放。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失误2)回收与再循环3)改进CFCs产品4)非CFCs产品的替代品

酸雨:pH小雨5.6的降雨称为酸雨,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酸雨形成机制键课本P231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方面使得湖水pH值降低导致鱼类死亡,另一方面由于酸雨浸入土壤侵蚀矿物,是重金属元素流入附近水域2)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会导致森林的死亡3)对各种材料的影响:加速了许多建筑物,管道等材料的腐蚀,严重损坏古迹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地面水变为酸性,地下水中重金属增加,饮用这种水或食用水中的鱼类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防治酸雨的对策:1)使用低硫燃料和改进燃烧装置2)烟道气脱硫脱氮3)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主要含有氮氢氧化物,NO X,O3,PAN,醛类等。多发于夏秋季、高温低湿度、强日照高O3浓度的气候条件。是氧化型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机制见笔记本

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1)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2)控制臭氧浓度

硫酸型烟雾也称伦敦行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有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主要含有颗粒物,SO2,和硫酸雾等。多发于冬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和日光较弱和低O3浓度的气象条件下

大气颗粒物:大气是由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他也可以称为气溶胶体系,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主要通过干湿沉降两种方式消除

TSP:总悬浮颗粒物,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PM10: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PM2.5: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

PM2.5的来源:以土壤扬尘、海洋气溶胶和汽车尾气为重。车辆排气管排放的主要是PM2.5,所以机动车是城市PM2.5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大气中的PM2.5受污染排放和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干燥气候容易是颗粒物污染加重;多在夜晚出现高值,因为夜晚容易发生逆温。

PM2.5的危害:PM2.5是人类活动所释放的污染物的主要载体,携带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在呼吸过程中深入细胞而长期存留在人体中,影响心肺功能和呼吸道。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同事对大气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

噪声: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和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

噪声分类:过响声、妨碍声、不愉悦声、无影响声

噪声的公害特性: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累计,不持久,传播距离也有限;并且,噪声的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会消失

频率:声波的频率等于造成该声波物体的振动频率

声压:在声音传播过程中,空气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压力变化

声强:即声音强度,1s内通过与声音前进方向相垂直的1m2面积上的能量

声压级:就是被测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对数乘以20的分贝数

噪声级: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噪声的危害:影响睡眠,干扰工作,妨碍谈话,使听力受损,甚至引起心血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干扰睡眠2)损伤听力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4)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5)对动物的影响6)对建筑物的影响

大多数国家的听力保护标准为90dB,可以保护80%的人;其他还有85dB,90%;80dB,100%。特殊住宅区白天45 晚间35 居民文教区白天50 晚上40

噪声来源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

噪声的控制原理: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原理就是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隔振、吸声、隔声、消声器、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七大措施,尽力减少或降低噪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影响

控制噪声途径: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与2)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采取声学处理方法,如吸声、隔声、隔振和阻尼等3)在接收点阻止噪声:采取耳罩、耳塞、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措施

微波带来的不利影响:1)使癌症发病率提高2)伤害眼睛3)影响生殖功能4)影响遗传5)损害中枢神经系统6)引起心血管疾病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原有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弃物分类:1)欧美国家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农业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弃物2)我国分为工矿业固体废弃物、有害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

危险废弃物: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根据其物理或化学性质,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的废物,以免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照成影响的废物”

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由于危险废物对环境多带来的严重污染,在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已成为“政治废物”。一些公司极力试图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危险废物,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处置危险废物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导致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因此加强对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的特点:首先,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其次,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性;最后,具有全过程管理的特性。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侵占土地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废物堆置或没有适当防渗措施的填埋,其中的有害物质会随渗滤液的浸出而污染土壤和地下水3)污染水体:有些国家会吧固体废物直接倾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严重影响地表水,妨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水资源的利用4)污染大气:运输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固体废物本身或处理过程中的毒气和臭味的等

固体废物管理的核心是如何使其负价值达到最小,甚至转变为有用的价值

固体废物管理包括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和最终处置等全过程的管理

减量化: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一方面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一方面减少固体废物的容量

无害化:通过采用适当的工程技术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使其不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资源化: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加快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广泛的技术方法

预处理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将固体废物转变为便于运输、储存、回收利用和处置的状态

焚烧: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是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和副产品

焚烧的优点在于有能迅速而大量的减少废物的容积,消除有害微生物,破坏毒性有机物并回收热能,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且投资运行管理费用高

热解: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能储存起来。优点在于能回收可储存和可运输的燃料

堆肥化:是指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科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

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土壤环境保持适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状态,而又增进化肥肥效的作用

卫生填埋:是利用工程手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渗滤液及有害气体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造成污染,使整个填埋作业及废物稳定化过程对公共卫生及环境均无危害的一种土地处置方法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对策:1)应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各国的环境意识2)加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和合作3)各国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法律作为严格管理的依据4)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国际公约及公约的维护机构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典型生态系统、拯救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物种、保存重要自然历史遗迹,而依法建立和管理的特别区域

某些物种生存的地理区域的萎缩,即生境损失

生物圈保护区:改进保护区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绝对保护逐步过渡到开放式、多功能的积极保护以缓解保护与开发、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的新型自然保护区

土地资源损失:1)沙漠化侵蚀2)水和风的侵蚀3)工业和城市的蚕食

土壤:就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

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向土壤系统排放,当排入土壤系统的“三废”物质数量,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剂发生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途径:首先,使用化肥和农药是主要途径;其次,垃圾、废渣、污水都以土地作为最终的处理场所;最后,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大气、水体的迁移转化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指标:1)土壤的背景值2)植物中污染物的含量3)生物指标

受污染土壤的净化过程:1)物理过程:利用土壤疏松多空的特点,用过挥发、稀释、扩散等,使污染物移出土壤外。受土壤温度、湿度、土壤结构质地和污染物的性质影响。主要是农药2)化学过程:溶解、氧化还原、化学讲解和化学沉降、使污染物迁移或转变为难溶物。与pH值、土壤中配位体的存在与否和污染物自身性质有关。主要是农药3)物理化学过程:交替的吸附和解析作用。于胶体自身性质和金属离子性质以及土壤性质有关。金属离子4)生物化学作用:土壤微生物是有机污染物分解或化合而发生转化的过程。主要是农药

土壤的自净能力: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和生物化学过程,使自身含量下降的作用

开采矿物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大规模破坏地表还占用大量土地。选矿而排出的大量尾矿如不加以妥善处理,有可能使该地区变为沙漠,废石堆还会发生自燃爆炸甚至发生严重滑坡事故。废石堆长期受风雨侵蚀,有害物质渗入地下,对地下水和附近水源产生影响。此外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其他酸性矿坑水、金属冶炼的废气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海洋环境也会受到威胁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1)不仅在生活上,而且在生产上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2)要做好开采后的土地修复和废石堆的处理,使其恢复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地3)尽可能对废弃物资进行再生回收循环利用,这样不仅节省生产原料,而且还减少生产废物的产生量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和特点:1、人口激增仍然是世界环境恶化的根源;2、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的特点:1)加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破坏继续增加a.大量优质耕地被继续侵吞b.用水量显著增加c.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仍在前世界能耗中占着绝对的份额d.矿物资源的消耗量巨大3)环境问题转向室内;3、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变化趋势的特点:1)人口多、增长快、经济不发达,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2)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污染问题异常严重3)加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4)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继续沿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5)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已在起步并受到重视

我国环境问题变化趋势:1、环境资源变化趋势:1)耕地资源继续减少2)草原资源继续退化和减少3)森林资源供求矛盾仍十分出4)水资源继续趋于紧张5)物种灭绝速度可望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2、环

境污染的趋势:全国范围内,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工业发展中重视改革工艺,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同事,相继制定了许多法规制度,并已开始执行。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水环境治理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由于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酸雨仍将威胁很大一部分地区。

人类环境的展望:1、全人类环境意识将极大提高;2、新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将席卷全球;3、完善法规和加强国际合作:1)全球性的环境会议渐入佳境2)区域性的环境会议遍地开花3)双边和多边环境会议不断召开4)专题性会议不断增多5)国际组织的会议也接连召开;4、从我国环境保护视野的发展看人类环境的前景: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法制的建立2)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3)环境科研和环境监测工作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迁移;而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移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物理化学迁移是最主要的迁移形式,有溶解-沉淀、氧化还原、水解、配位和螯合、吸附-解吸等理化作用。有机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的作用实现迁移。污染物可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实现迁移。某些污染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产生放大作用,这是生物迁移的一种重要形式

污染物可以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和放射性元素蜕变等物理过程实现转化;可通过光化学氧化、氧化还原、配位和螯合、水解等化学作用实现转化;也可以通过生物吸收、代谢等生物作用实现转化

Henry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

吸附等温线:水体中颗粒物对溶质的吸附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固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表面的吸附量与溶液中溶质的平衡浓度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表示

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主要由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的种类,浓度以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等。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等。扩散受到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率、温度、气流速度和农药种类的影响。

典型农药在土壤总的迁移转化见笔记本

生物蓄积:机体长时间接触某污染物,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渐增加的现象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放大:是指在统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降解: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氧化以及其他的生物转化,可以变成更小、更简单的分子

毒物是进入生物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化学的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持久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的4个特性:1)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地区4)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在自然能修复过程中可以利用土著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但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2)尤为神武可利用的营养物质3)有缓冲pH的能力4)有使代谢能够进行的电子受体。对于外来化合物造成的污染经常需要加入有调节能力的外源微生物进行人为工程修复。人为工程修复一般采用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用工程化手段如生物刺激、生物强化等来加速微生物的进程。

生物修复的优缺点:1、优点:1)现场进行,减少运输费和直接接触污染物的机会2)经常以原位方式,对污染点的干扰、破坏达到最小,难以移动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修复3)无二次污染4)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处理复合污染5)过程迅速费用低;2、缺点:1)不是所有的污染物都适用2)有些化学品经生物降解后毒性更大3)技术含量高前期研究经费高

植物修复技术: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减污染物的毒性,可以用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沉积物和土壤的原位处理

{植物提取}:直接吸收污染物并在体内蓄积,植物收获后才进行处理;植物降解:植物本身及相关微生物和各种酶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小分子的CO2和H2O或转化为无毒中间产物;{植物稳定}:植物与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将污染物固定并降低其生物活性,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植物挥发}: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挥发而减少土壤挥发性污染物。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三种修复}

植物去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机理:直接吸收污染物,经体内代谢积累在植物组织内,或挥发释放;根系产生一些分泌物和酶,促进污染物在体外发生转化;根系的作用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降解活性,有利于污染物的矿化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1、优点:除成本低外还有1)对环境基本上没有破坏2)不需要废物处置场所3)有很高的公众接受性4)避免了挖掘和运输5)能同时处理不同类型有害物质;2、缺点:1)受环境毒物的限制2)叶片中的污染物会随着落叶再次释放到环境中3)会积累在作为燃料的木材中4)会提高某些污染物的溶解度5)可能会进入食物链6)花费时间长

化学氧化技术是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能使污染物氧化分解转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消除在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污染

深度氧化技术:AOP,是指在体系中能产生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自由基,充分利用自由基的活性,快速彻底的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Fenton试剂是指在天然或人为添加的亚铁离子是,与过氧化氢发生作用,能够产生高反应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的试剂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利用电动力学原理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PRB,是以活性填料组成的构筑物,垂直于地下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经反应格栅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反应,使污染物得以去除的地下水净化技术

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利用水利压头推动清洗液通过污染土壤而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清洗出来,然后再对含污染物的清洗液进行处理

绿色化学:又称可持续化学,是研究一套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过程中减少或消除使用或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环境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基准是指各个环境要素的基准,是一系列要素相关性的系统资料,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科学依据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以及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循环经济中根据物资流向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的过程,二是从生产消费后产生的废物的收集、运输、分解、资源化及最终安全处置的过程,后者即称为静脉产业

人口环境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环境容量,是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治理和技术条件,在保证复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 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 3.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 成“H”型缝,称为翼区(翼点),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型的沟,其中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 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5.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6.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 窄部位。声门裂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7.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 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

积液首先聚积于此。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 8.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称为膀胱三角。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 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10.心卵圆窝:下腔静脉瓣瓣膜向内延伸至房间隔的卵圆窝前缘,卵圆窝是胎儿 时期右心房通向左心房的卵圆孔的遗迹,下腔静脉瓣起引导血流的作用,出生后卵圆孔关闭,下腔静脉瓣也失去作用而退化,有人此瓣完全消失。11.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 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12.颈动脉小球: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 小球一样,均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3.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 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静脉角。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

医学统计学 名词解释+问答题-1

医学统计学 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计算相对数时分母不能太小; ②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③当各分组的观察单位数不等时,总率(平均率)的计算不能直接将各分组的率相加求其平均; ④对比时应注意资料的可比性:两个率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即要求研究方法相同、研究对象同质、观察时间相等以及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其他影响因素在各组的内部构成应相近; ⑤进行假设检验时,要遵循随机抽样原则,以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2、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应用 性质:①两头低中间高,略呈钟形; ②只有一个高峰,在X=μ,总体中位数亦为μ; ③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④μ为位置参数,当σ恒定时,μ越大,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 σ为变异度参数,当μ恒定时,σ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曲线越矮胖,反之,曲线越瘦高; ⑤对于任何服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X作的线性变换,都会变换成u 服从于均数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即标准正态分布。 应用:①概括估计变量值的频数分布; ②制定参考值范围; ③质量控制; ④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3、确定参考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方法 一般原则和步骤:①抽取足够例数的正常人样本作为观察对象; ②对选定的正常人进行准确而统一的测定,以控制系统误差; ③判断是否需要分组测定; ④决定取单侧范围值还是双侧范围值; ⑤选定适当的百分范围; ⑥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确定或估计界值。 方法:①正态分布法:②百分位数法(偏态分布) 4、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概念:可信区间是按预先给定的概率来确定的未知参数μ的可能范围。 参考值范围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范围。所谓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人;所谓绝大多数,是指范围,习惯上指正常人的95%。 计算公式:可信区间① ② ③ 参考值范围①正态分布 ②偏态分布 用途:可信区间用于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参考值范围用于表示绝大多数观察对象某项指标的分布范围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年第*学期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大气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 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一成品一消费一废物一生产系统。 4. 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 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 人口环境容量

A 、高温、高湿 B 、低温、低湿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 受的最高人口数。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 遗传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 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 和 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 堆肥 和 焚烧 。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 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 溶解度 、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D )情 况下(每小题1分,共10 分) 1.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 氮、磷浓度 叶绿素a 含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 分) 、填空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医学统计学简答题 1.简述标准差、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标准差S表示观察值的变异程度,描述个体变量值(x)之间的变异度大小,S越大,变量值(x)越分散;反之变量值越集中,均数的代表性越强。标准误..估计均数的抽样误差的大小,是描述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度大小,标准误越大,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间差异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样本均数越接近总体均数,抽样误差越小。 (2)与n的关系不同: n增大时,S趋于σ(恒定),标准误减少并趋于0(不存在抽样误差)。 (3)用途不同:标准差表示x的变异度大小、计算变异系数、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标准误等,标准误用于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和假设检验。 联系:二者均为变异度指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为标准误,标准差与标准误成正比。 2.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2.选择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计算相应的检验统计量。 3.确定P值,下结论 3.正态分布的特点和应用:? 特点:?1、集中性:正态曲线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均数所在的位置;? 2、对称性:正态分布曲线位于直角坐标系上方,以x=u为中心,左右对称,曲线两端永远不与横轴相交; 3、均匀变动性:正态曲线由均数所在处开始,分别向左右两侧逐渐均匀下降;?

4、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μ和标准差σ,可记作N(μ,σ):均数μ决定正态曲线的中心位置;标准差σ决定正态曲线的陡峭或扁平程度。σ越小,曲线越陡峭;σ越大,曲线越扁平; ?5、u变换:为了便于描述和应用,常将正态变量作数据转换;?? 应用:?1.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2.质量控制?3.正态分布是许多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4.简述参考值范围与均数的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的意义、计算公式和用途均不同。 ?1.从意义来看?95%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内包括95%个体值的估计范围,而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是指?95%可信度估计的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 2.从计算公式看?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的公式是:±1.96s。?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前者用标准差,后者用标准误。前者用1.96,后者用α为0.05,自由度为v的t界值。 5.频数表的用途和基本步骤。 用途:(1)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2)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分析处理;(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可疑值。 基本步骤:(1)求出极差;(2)确定组段,一般设8~15个组段;(3)确定组距;组距=R/组段数,但一般取一方便计算的数字;(4)列出各个组段并确定每一组段频数。 6.非参数统计检验的适用条件。 (1)资料不符合参数统计法的应用条件(总体为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或总体分布类型未知;(2)等级资料;(3)分布呈明显偏态又无适当的变量转换方法使之满足参数统计条件;(4)在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要求时,应首选参数法,以免降低检验效能 7.线性回归的主要用途。

四川农大环境学导论离线作业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 环境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 答: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2、固体废物 答: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3、土壤环境背景值 答: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4、水体富营养化 答: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5、环境要素 答: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6、骨痛病 答:是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地区的一种公害病,以周身剧痛为主要症状而得名。 7、环境管理 答: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8、二次污染物 答:是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又称

继发性污染物。 二、简答 1、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答: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1.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降尘的总悬浮微粒,其次是SO2说明以粉尘和SO2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2.我国北方城市大气污染水平高于南方(尤以冬季为甚),冬季高于夏季,早晚高于中午,是大气污染的突出问题;3.产煤区污染严重,尤以高硫煤区为甚,是大气污染的区域性问题。形成的原因:1.直接燃煤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2.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加重了大气污染;3.交通污染源集中于城市;城市布局、工业布局的不够合理等。 2、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度量指标。 答:土壤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土壤污染的度量指标:1.土壤背景值;2.植物中污染物质的含量;3.生物指标。 3、简述磷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答:磷元素是作为营养三要素之一,它不仅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又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主要有:1.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2.水土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3.磷肥与重金属污染。 4、何为农田退水,简述其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答:农业退水是指从农田中流出的水。农业上喷洒的农药,一般只有10%~20%附着在作物上。农业上施用的化肥,直接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有30%左右。因此,那些未被作物利用的化肥、农药、相当大一部分随灌溉后的农业退水或雨后径流流入水体,对水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5、简述实际工程中有哪些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答:固体废物处理工程:1.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2.固体废物的预处理;3.固体废物的物化处理;4.固体废物的生化处理;5.固体废物的热处理;6.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7.固体废物的填埋处置。 6、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种类?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种类有:1.慢速渗滤处理系统;2.快速渗滤处理系统;3.地表漫流处理系统;4.湿地处理系统;5.地下渗滤处理系统; 三、论述题 1、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结合所学知识,试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习题 第一章头部 (一)名词解释 1.局部解剖学 2.眉弓 3.翼点 4.乳突 5.头皮 6.颅顶部的"危险区" 7.海绵窦 8.小脑幕

第二章颈部 一、颈部层次结构、舌骨上区和颈动脉三角 (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结节 2.锁骨上大窝 3.神经点 4.颈静脉弓 5.胸骨上间隙 6.气管前间隙 7.咽后间隙 8.椎前间隙 二、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鞘 2.颈袢 3.锁骨上三角 4.Virchow淋巴结 5.静脉角 6.甲状腺鞘 7.Sibson筋膜

一、胸壁、膈、胸膜和肺(一)名词解释 l.胸骨角 2.胸膜腔 3.肺根 4.肋膈隐窝 5.乳房悬韧带 二、纵隔(一)名词解释 1.纵隔 2心包横窦 3.心包斜窦 4.心包前下窦 5.心包腔 6.动脉韧带 7.动脉导管三角

一、腹前外侧壁(一)名词解释 1.腹直肌鞘 2.弓状线 3.半月线 4.腹白线 5.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6.腹股沟韧带 7.腹股沟镰(联合腱) 8.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9.腹股沟管 10.腹股沟管深环 二、腹膜腔与结肠上区脏器(一)名词解释 1.胃床 2.十二指肠球 3.十二指肠空肠曲 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5.膈下间隙 6.肝门(第一肝门) 7.肝蒂 8.胆囊三角(Calot三角) 9.肝胰壶腹(Vater壶腹) 10.胃脾韧带 三、结肠下区脏器和腹膜后隙(一)名词解释 1.左肠系膜窦 2.右肠系膜窦 3.回盲部 4.回盲瓣 5.McBurney点 6.Lanz点 7.腹膜后隙 8.肾角(脊肋角)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环境学导论》试题参考答案

《环境学导论》试题9参考答案 专业: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 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吸附、分解、迁移、转化)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 3. 固体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4.环境背景值: 环境中的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人体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5.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指标一般包括氮、磷浓度、叶绿素α含量、 湖水透明度和溶解氧等项。 2. 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4. 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目前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 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挥发速度取决于农药本身的溶解度、 蒸汽压 和近地表的空气层扩散速度。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大气还原型污染经常发生在( D )情况下。 A、高温、高湿 B、低温、低湿 C、高温、低湿 D、低温、高湿 2. 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 B. 全球温室效应 C. 火山喷发 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 E. 水旱灾害 3.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 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 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的大气标准为( A )。 A. B.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75 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 大气警报标准 4. 震惊世界的日本骨痛病是由于人食用了富集( C )的食物而引起的病 变。 A.铅 B.甲基汞 C.镉 D.铬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椎间孔: 由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叫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2.胸骨角: 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形成的突向前方的横形突起,称为胸骨角。平第2肋,是临床记数肋序数的标志 3.翼点: 颞窝的前部,有顶骨、蝶骨、额骨、颞骨四骨交汇而形成的‘H’形的骨缝区,称为翼点。(太阳穴)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伤易造成颅内出血。 4. 基底动脉环:又称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的动脉环。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动脉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缓解。 5. 硬膜窦:硬膜窦是由硬脑膜的骨膜层和脑膜层在特定部位相互分离而形成的腔隙,在腔隙内面衬有内皮细胞。硬膜窦中充以静脉1.血并与静脉相续,故又称静脉窦。其壁厚不易塌陷,损伤时则出血凶猛。 6.椎间盘: 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破裂可以导致髓核脱出压迫脊神经出现一系列症状。 7.筋膜: 贯穿身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筋膜分好几层,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 8.腱鞘: 为包围在长肌腱外面的双层结缔组织鞘管,存在于手足等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 9.咽峡: 是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0.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呈网状互相连接,期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腔内流动着脑脊液。 11.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称为硬膜外隙。内含静脉丛、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脊神经根通过此腔。 12.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向内卷曲增厚,架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圣才出品】

第14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 1.逆温层 答:逆温层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大气层。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由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引起,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 2.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一般大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0.5~1℃,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包括:①城市蓄热量较大,水的径流快,蒸发量少,失热也少;②因燃烧放出的热量多;③人口集中,由人体发出的热量较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逆温?简述辐射逆温的产生和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答:(1)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当高度增大时,气温反而上升,即dT>0,或垂直降温率与不稳定的分界线,则该空气层便成为逆温层。此时上层空气密度低,下层空气密度高,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任何运动,气层异常稳定。 (2)辐射逆温是指晴空少云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层。 (3)辐射逆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据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如果原来悬浮在上面稳定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突然落入此混合层中,便会有更多的污染物向地面降落。造成该地区短时期的严重污染。 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及其解决办法? 答:(1)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①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 ②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 ③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 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④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⑤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O2、NO x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致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3)城市热岛效应危害 ①使城市气候舒适度变差;②加重能源消耗;③加重空气污染;④增加水资源消耗;⑤增加病菌繁殖的条件。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间孔:椎骨连接时,上位椎骨的椎上切迹与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 一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在体表可触 之,它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 ●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处,称为翼点。此处骨 质较为薄弱,易发生骨折,容易损伤内面的脑膜中动脉而发生颅内血肿。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 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 鞘共同组成。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 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 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 韧而富有弹性。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 线。 ●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舌根和左、右腭舌弓共同围成。 ●肝门:肝脏脏面H形沟的横沟,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 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通过。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 基底部所围成,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 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肋膈隐窝:在肋胸膜与隔胸膜的转折处有一个肺下缘不能伸入其内的间 隙,称为肋膈隐窝。 ●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 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某些肾病患者,叩 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 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 ●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

环境学导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赤潮: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 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1) 2.水华:上述现象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 3.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资源 4.生态用水:从广义上说,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热 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狭义的生态用水主要是指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而需要的水 5.生化需氧量:简称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氧的量(以mg/L为 单位),生化需氧量越高,表明水中好氧有机物越多(水中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氧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 6.总需氧量: 7.污水人工处理:即是利用各种人工技术措施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分解 或转化为无害、稳定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 8.污水的二级处理:是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经过具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及沉淀 池的处理,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工艺过程 9.物理处理法:是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去除污水中不溶性的呈悬浮态的污染物的处理方 法 10.化学处理法: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污水处理方法 11.生物处理法:即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并采 用一定的人工强化措施,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的方法 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利用土壤生 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3.厌氧生物处理:利用兼性厌氧微生物和专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 物,最终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 14.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降解 成二氧化碳和水

环境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是指是太阳短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反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环境系统: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黄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交角为23度26分。 水环境: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连的诸多环境要素如河床、海岸、植被、土壤等。 富营养化:水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由于营养盐类不断积聚,引起水体内部物理、化学性状不断改变,水体生态系统发生相应的演替,并由生物生产力低的状态逐步向生物生产力高的状态过渡的现象。TOC:总有机碳,用以表示水体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量 酸雨: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雨、雪或雾、露、)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过滤式除尘器:利用多孔过滤介质分离捕集气体中固体或液体粒子的净化装置。 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莫霍面:地壳下部与地幔分界的面

分贝:是声源功率与基准声功率比值的对数乘以10的数值,用来度量噪声的无量纲单位 BOD:生化需氧量,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分解者:各种微生物,也包括某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与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 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间孔:椎骨连接时,上位椎骨的椎上切迹与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一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在体表可触 之,它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 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较为薄弱,易发生骨折,容易损伤内面的脑膜中动脉而发生颅内血肿。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共同组成。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 线。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舌根和左、右腭舌弓共同围成。 肝门:肝脏脏面H形沟的横沟,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

以及神经淋巴管通过。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肋膈隐窝:在肋胸膜与隔胸膜的转折处有一个肺下缘不能伸入其内的间隙,称为肋膈隐窝。 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 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某些肾病患者,叩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 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门:是泌尿系统脏器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的出入部位,中部凹陷,是肾窦的开口。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即肾动脉、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合称肾蒂。 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此处由于无粘膜下组织,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古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均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9.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10. 误差(error):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二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11.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2.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3. 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间的差别。由于观察单位通常即为观察个体,故变异亦称为个体变异(individual variation)。 16. 平均数(average):也叫平均值,是一组(群)数据典型或有代表性的值。这个值趋向于落在根据数据大小排列的数据的中心,包括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等。 17.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不规则分布资料和开口资料。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当n 为奇数时,M=X (n+1)/2;当n 为偶数时,M=[X n/2+ X n/2+1]/2。 18.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小于Px 小,有(1-x%)的观察值大于Px 。 19.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X s/CV ?=, 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20. 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在n 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 22. 概率(probability):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 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 ,这个常数p 就称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 来表示。 23. 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2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总体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ρ表示,而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取值范围均为[-1, 1]。 25.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回归方程Y ?= a+b X 的系数b 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26.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也称为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医学上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等,最常用的是95%。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又称参考值范围,是指特定健康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习惯上是确定包括95%的人的界值。 28. 统计推断(statistic inferenc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29.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在统计理论上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据此,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标准误。 30.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由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它包括两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对应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又称置信区间。这种估计方法称为区间估计。 33. 95%可信区间含义:如果重复若干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可信区间,则在这些可信区间中,理论上有95个包含了总体参数,还有5个未估计到总体均数。 34.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统计学上规定,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 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或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 35.Ⅱ类错误(type Ⅱerror):统计学上规定,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 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Ⅱ型错误或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6. 检验效能(power of a test):又称把握度,即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37. 参数检验:总体分布已知,对其中一些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这类统计推断的方法叫参数统计或参数检验。 38. 参数检验:假定比较数据服从某分布,通过参数的估计量(x , s)对比较总体的参数(μ)作检验,统计上称为参数法检验(parametric test)。如t 、u 检验、方差分析。 39.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0.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41.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A/B 。 统计学(Statistics ):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 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 ):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 ):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