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考试试题20190918013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考试试题20190918013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考试试题20190918013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考试试题20190918013

贵阳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年级8月摸底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8页,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其中第Ⅱ卷第25-27题为必考题,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米黑色水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题目要求作答,并月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1-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符号填在答题卡相对应的题号内。)

1.图①西周大盂鼎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孟之事。文中记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孟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孟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A.西周手工业的发展

B.西周的饮食文化

C.先秦文字发展概况

D.西周的分封制度

2.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铁制生产工具发展

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

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

D.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3.表①是汉朝统治者围绕着盐铁生产经营采取的决策,这反映了汉朝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工商业者地位出现根本转变

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D.政治权力干预社会经济发展

4.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下列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作品是

A.展子虔《游春图》

B.王冕《墨梅图》

C.顾恺之《洛神斌图》

D.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5.秦至西汉,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丞相对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有很大影响;隋朝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监察官员职级提升

B.监察权力的扩大

C.有效地削弱了相权

D.皇权得到了加强

6.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之父,伍子胥被迫逃离楚国进入吴国,后引吴军攻破楚国。汉代以前,对伍子胥复仇破楚的行为基本持肯定态度;宋代后,批判伍子胥复仇是不忠的观点愈演愈烈。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的削弱

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程朱理学的影响

D.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7.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杭州的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稳定

B.商品贸易突破地区限制

C.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D.政府彻底放弃抑商政策

8.1876年,中国首位外交官刘锡鸿在英国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的先进性并感慨万千;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却以铁路会破坏风水“不可行者八,无力者八,有害者九”等

理由,反对修建铁路,据此推知

A.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低

B.官僚的认识水平影响近代化进程

C.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

D.铁路的建设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

9.表②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示意图(部分),其中“?”处应添写的是

A.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新式印刷技术发展

D.五四运动的推动

10.抗战时期,毛泽东指出“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毫无例外的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人军。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这反映了抗日根据地

A.军民合力发展经济

B.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

C.形成专业生产部队

D.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11.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G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

12.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对综合性大学的文、理、工科院系进行剥离、合并,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文学院划拨给北大,清华大学成为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拆分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这些调整主要是为了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思想文化改革的需要

C.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3.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B.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C.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D.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14.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加39.3%,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产量达到18224. 89万吨,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这反映出

A.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钢铁业发展

B.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到外企的冲击

D.国家垄断钢铁业的趋势增强

15.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出现的众多法学派别中,注释法学派后期对罗马法的研究从注释转变为提出法律的原则和根据,建立法律的分结构,以便为实际生活服务:人文主义法学派旨在恢复罗马法的本来面目,来改革中世纪后期司法实践的弊端。对罗马法的传播和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罗马法

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化

B.适用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C.为资产阶级制定法律所借鉴

D.成为欧洲法律体系的准则

16.1700-1721年间,英国议会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令,“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的保护措施促进了或者说培养了一个‘进口替代’过程,高关税和直接禁令促进了英国对印度棉织品的仿制和替换”。这说明

A.英国传统毛织业受到了威胁

B.政府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市场竞争推进生产方式变革

D.手工工场织布效率得到了提高

17.表③是有关“法田大革命”的三组对比思考题。对表中内容概括准确的主题是

A.旧制度与大草命

B.以平等为革命目标

C.渐进的社会变革

D.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18.某学者认为:“美国国父们在权力的设计与分配上表现出了对民主的芥蒂,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在国父们看来,独裁者不但不是恶魔,相反地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与此观点最相符的制度设计是

A.两党制

B.联邦政体

C.君主立宪制

D.三权分立

19.表④统计了启蒙运动中普鲁士最重要的杂志《柏林月刊》300名撰稿人的社会身份。由此推断普鲁士

A.国内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B.社会上层是启蒙运动的主体

C.民众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D.专制主义己经呈现衰落趋势

20.苏联史专家闻一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以下政策能体现“退却年代”特征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C.农业集体化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1.1933年,64国代表云集伦教参加世界经济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稳定货币;罗斯福总统要求美国代表团坚决抵制任何旨在稳定货币的国际协议,以“保留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美国政府的立场

A.加快了世界经济形势恶化

B.体现了美国的外交霸权政策

C.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D.推动新的货币体系逐渐形成

2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利用各种媒介,以“黑暗”、“独裁”、“残酷”、“封闭”、“落后”与“扩张”标识苏联“邪恶帝国”的形象。这些宜传

A.真实地揭露了苏联存在的问题

B.正式揭开了美苏冷战对抗的序幕

C.有力地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

D.服务于美国遏制苏联的舆论攻势

23.图②是一幅名为“应接不暇”的时事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注:图中分娜是欧元、美元、英镑、人民币的货币符号,台旗写的是G20)

A.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化体系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完全崩溃

C.多极化趋势冲击旧的货币体系

D.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货币的流通

24.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西欧文学以塑造同上流社会作对的个人英雄为主;俄国文学侧重描写生活中初露头角的理想英雄;东欧文学歌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实英雄。这说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A.存在虚构成分

B.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C.突出人的理性

D.表现社会精神危机

第Ⅱ卷综合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考生必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

二、必考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共37分。)

25.(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高级官员去香港、东欧、日本和西欧等地考察。3-4月,时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上海市副市长)林乎加率领代表团访问日本,考察日本从经济管制、中央计划经济、配给制和价格管制的战时经济。转向更加自由和更加有活力的民间经济的发展过程:4月,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的干部访问香港时,评估了香港在金融,工业和管理方式领域帮助大陆的潜力;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访问了欧洲五国,从瑞士的发电厂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戴高乐机场用电子设备引导飞机起降到集装箱被调运到货船上,他们看到了这些国家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工人的整体生产效率。1978年12月,邓小平在总结出国考察作用时说:“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

材料二 1978年9月,在国务院“四化建设务虚会”上,李先念指出:“中国不能再维持封闭的经济,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引进外国技术、设备、资本和管理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在20世纪取得重大进展。”陈云认为:“从外国借钱是对的,但一下子借这么多,我们管不好。有些同志只看到外国的情况,没有看到我国的现实。我们的工业基础没法跟人家比,我们的技术能力也赶不上人家,如果不注意平衡,只依靠外国贷款,这样做是不行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傅高义(美)《邓小平时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多批代表团出国考察的目的和背景。(6分)

(2)比较材料二的观点,指出李先念和陈云在对外开放认识上的异同。(7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代追求地区间粮食差价的长途贸易,使粮食从有剩余的地区向需要输入的地

区流动。18世纪清政府承认这些流通方式的重要性,肯定了通过长途贩运谋利的行商活动;国家甚至通过减免通行税和特许使用禁航的海路,来鼓励行商进行特定的粮食贩运,以应付粮食歉收的境况。在推食的长途流动方面,国家征收的漕粮,有一部分在途中会转向运往缺粮严重的省份救急:位于县治的政府粮仓(即常平仓),任务是买卖粮食以减少粮价的季节波动,也能够获得改道运来的漕粮。国家可在省内外常平仓之间进行粮食调拨,以应付粮食分配方面的急需,增加粮食不足地区的储备。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英国在中央集权化过程中,创建了自由的粮食市场。官员们不再经常反对外来需求,以保障地方的食物供给;人们不再指望官员能够把市场价格降到“公平”的水准。伴随粮食商业化过程,食物骚乱频繁出现,19世纪50年代以后,食物骚乱在欧洲消失。运输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食物输往城市市场,欧洲的农村社会制度在不同的方面肯定也发生了变革,但是每一种交革都变得服从于城市、中央集权化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经济。

——摘编自王国斌(美)《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与英国政府对粮食管理方式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食物骚乱消失的原因。(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史书到小说记载,关羽从普通的历史人物演变为一个神威赫赫的神灵形象,对历代社会生活都产生重要影响。

表⑤关羽形象的演变

——据《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三、选考题(第28、29、30题,每题15分。请考生在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多涂或不涂,则按该大题的第一小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口(按,即5月2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在条约上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

——1899年的《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材料二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柞. . . . . . (否则)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包揽太多,统治太孤,当此排者、挤者、忌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致易一(何树龄)书》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和茅海建对“公车上书”叙述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车上书”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的多元视角,分析戊戌变法难以成功的因素。(7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朝野孤立主义盛行,对欧洲事务采取中立不干涉的态度,而在亚太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军事上以日本为假想敌。随着希特勒上台,经过慕尼黑会议,美国认识到德国已经打破了欧洲的力量平衡;法国沦陷让美国不得不再次发挥“离岸平衡手”的角色,调整“太平洋弟一”为“大西洋第一”的战略,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英国和苏联支持赞赏这一战略方针,而中国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反对“德国优先”,希望美国“先打日本”;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高度考虑,则认可美国的这一战略“先欧后亚”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引领美国加入和实施战争的战时战略,也是带领美国走出西半球,问鼎世界霸权的大战略。它不仅抓住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枢纽,而且凝聚了主要盟国的战争意志,更为重要的是,它使美国顺利接手了英国世界霸主的接力棒。

——摘编自任珊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先欧后亚”战略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影响。(7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期,法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前夕,政治没落、社会混乱、风俗腐败,教会势力一家独大,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作家们极力寻求新思维,为革命制造舆论。随着中国的文化艺术思潮开殆不断向外传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兴趣,他将中国的政治体系和道德伦理当成了一个理想的标杆,从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中汲取了灵感,创作了《中国孤儿》并在巴黎枫丹白露宫上演,引起空前轰动。在启蒙运动中,他颂扬中国人性,透析中国风俗,批判当时法国文明中的虚浮现象,以中国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哲学意念,凸显孔子及其伦理的超卓,企望法国人保有爱之美德,弃绝罪恶。梁启超说:“伏尔泰以其诚恳之气,清高之思,美妙之文,能运用他国文明新思想,移植于本国,以造福于同胞。”

——摘编自沈大力《伏尔泰与中国》、焦睗《浅析伏尔泰的中国情结》等文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宣传中国文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伏尔泰宣传中国文化的举措。(7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