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国风景园

英国风景园

威廉·肯特与英国自然风景园
摘要

威廉·肯特,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以其重视曲线、重视自然的造园手法为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的造园思想与18世纪英国的政治、艺术、哲学等领域是分不开的,并且对于后来的英国造园艺术乃至整个欧洲造园艺术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自然风景式 曲线 古典主义 过渡 手法 实例





生平简述

威廉·肯特(William·Kent),1685年出生于英国的布莱德灵顿,约克夏。他最初是从师学习造马车的,于1710年时在朋友的资助下赴意大利罗马学习了绘画,但是他作为一个画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1719年回国以后,偶然地与当时已经成名的英国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相识,并产生了从事风景式庭园的想法,成为布莱基曼(Bridgman)的后继者。他天才地从不完善的造园理论中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体系,被认为是十八世纪领导了一场伟大的英国园林风格改革运动,对后世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肯特的作品比较多。他的成名作是为他的援助者伯灵顿(Burlington)勋爵设计的“奇斯维克园(Chiswick)”。接着他补充设计了由布立基曼建造的“斯道维庄园(Stowe)”,这使得他的名望更高。除此之外,他还有诸多作品,如“艾舍园(Esher)”、“克莱尔蒙特园(Claremont)”、“维尔顿园(Wilton)”、“卡尔顿园(Carlton)”、“罗夏姆园(Rousham)”和“冈纳斯伯里园(Gunnersbury)”等。其中以罗夏姆园最为著名。





时代背景:



(一)社会溯源

陈志华先生在《外国造园艺术》一书中说:“造园艺术的变化,并非仅仅决定于对自然美的不同认识,而且主要不决定于对自然美的认识。”的确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情感和憧憬。英国在18世纪能够产生许多自然式园林以及造园大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一些国家在经历了分裂、内战和混乱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为了发展经济,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并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和等级,争取国家的统一,树立国家民族自信心,都先后建立了较为集中的秩序和严谨的君主专制政体。为了适应专制王权的政治体制、体现理性至上的哲学思想、反映豪华典雅的宫廷文化、彰显国家富强实力,古典主义逐渐兴起,并体现在造园艺术上,尤其以法国为代表。至17世纪,伴随着法国的绝对君权,古典主义文化兴盛,以勒·诺特为代表的大师,将

古典主义造园推向顶峰。

而与
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政治上,17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作为宫廷文化的古典主义逐渐失去了权威,农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并开始在文化上发挥影响。在17世纪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将要大爆发之间的这段时间,正是欧洲启蒙主义时期,宗教、政治、文化乃至一切领域都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并最终结晶为三个词:自由、博爱、平等。

英国在自然科学影响之下产生了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而取代了唯理论,他们否认先天理性的至高无上的作用,相信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古典主义文化在英国没有像在欧洲大陆上那样深厚的哲学基础(这也许是因为英国岛国的特殊地理条件),经验主义的美学在基本点上跟古典主义对立。例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对美的看法,把想象、情感和美感提到首位,美的本质不再被认为是由简单的数或者几何关系就能确定的先验的东西。培根说:“凡是高度的美都在比例上显得有点儿古怪。” 他强调动态的美,强调想象,其特征是放纵自由。经验主义为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美学基础。

于此同时,产业革命在城市里引起的拥挤脏乱的消极后果也最早在英国表现了出来。至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大都是自然神论者,绝大多数都认为自然状态优于文明。:“在自然状态下,人的个性能自由地发展,人与人互相平等真诚,道德完美。”这更为自然式造园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在肯特参与修改的斯道维庄园的一个小教堂门上写着:感谢上苍没有生我为罗马人。这在思想上为自然园林出现奠定了基础。

同时,绘画与文学这两种艺术中,热衷自然的倾向为18世纪英国自然式造园的生产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造园史和美术史、文学史是基本同步的。肯特能够成为英国自然式园林的先锋与鼻祖,与他早年学习绘画以及受到大诗人蒲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最后一点,中国造园艺术通过文献传入欧洲,给予了对抗古典主义的一个锐利的武器。



(二)自然式园林

英国自然式园林发展按照今天的观点分为三个时期:庄园园林化、画意式园林和园艺派。这里只介绍庄园园林化时期。

18世纪初,艾迪生(Joseph Addison)为自然风致园理论奠定基础。同时期的造园家凡布鲁(John Vanbrugh)与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开始摆脱完全的规则几何式布局。之后,兰利将造园方针进行归纳:1、建筑物前腰留有余地来造

美丽的草坪、装饰雕像,四周种成排的树木;2、不能取得透视图景的苑路
的端点要设在森林、奇岩、断崖、废墟、或大型建筑物处;3、开阔的平地、花坛中绝不可用规则整齐的种植常青树;4、在草坪或花坛中不要采用花边式或涡形图案;5、所有庭院都要表现恢弘而自然之美;6、对过去未经人工改造的天然小山、山谷施以造园技术;7、在苑路橡胶的地方装饰雕像。

将庄园园林化从理论过渡到实践的是布里奇曼。他是一位力行的实践家。他摒弃细小分区,除主要大苑路外,其余部分风格粗犷,将田园元素也纳入园林,首创的哈哈将美丽的森林原野风光引进庭园;通过以上实际的造园手法将理论实质化。

使庄园园林化时期完全成熟的是布朗(Lancelot Brown)。他是英国自然风景园最伟大的造园家。布朗设计的园林在原则上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排除直线条、几何形、中轴对称及行列式的植物种植形式,以自由流畅的湖岸线、平静的睡眠、缓坡草地、起伏地形上三点的树木取胜。综合“诗、画、曲”多种艺术手法。他不过分追求变化,不过分追求荒野,从大处着手,在平淡处落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不用许多的小建筑物。

而在布里奇曼与布朗之间,有一位同样伟大的造园家,他继承并深入发展了布里奇曼的思想,并且作为布朗的老师和合作者,是18世纪后半期风景庭园进入全盛期的先导者。他就是威廉·肯特了。





肯特的造园



(一)造园手法

肯特设计的园林是美化了的庄园。他不再采用古典主义园林的基本观念——用花园作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而是把林园与花园连成一片。他抛弃了蒲柏嘲讽过的园林围墙,让林园与花园间没有生硬明确的界限,同时花园又是追求自然的。同时他抛弃了规则形式,反对几何式构图,走向非规则形式。正如沃尔波尔(Horace Walpole)所说的那样,他天才地从不完善的造园理论中,建立起较完整的体系,发现越过绿篱的所有自然界都是庭园。肯特早年的绘画学习使得他能将英国的风景描绘出来。霍姆(Henry Home)在《评论的基础(Elements of Criticism)》(1762)中评论说:“肯特的造园,像画家在画布上作画一样,配置着美丽的自然物和人工物。”肯特将“自然嫌弃直线(Nature abhors a straight line) ”这句话作为口号,有力地发展推进了自然风景式园林。

归纳肯特具体的手法是:

1、 真实地复制自然。在细部中打破了古老的式样,对直线的园路和行道树路、喷泉和绿篱等基本排斥不用,只保留带有不规则形状的池岸和弯曲的河流。肯

特甚至在“肯辛顿园( Kensington Garden)”种上枯树以达到自然的效果。绿地往往采用非对称规则布置,而是以动的曲
线布置路径,其间按照对景需要安排水池、树丛、凳子等。无论是河流,还是小路、湖岸,都采用曲折自然的形式。

2、 与布里奇曼合作创作了“哈哈沟”,通过六七米宽的沉沟防止人的出入,表面上看内外就可以浑然一体,实现了“花园林园化”。

3、 有时在园林里放牧,鹿群、羊群随意走动增加了趣味,实现了“庄园牧场化”。

4、 对湖岸的处理,四周的草坡缓缓地斜插入水中,而不是古典式的生硬处理。

5、 善于利用自然地形,他设计的地形高低错落有致,但是让人难以觉出人工刀斧的痕迹,无论是山丘还是峡谷都处理得很有特色。肯特认为造园应该以大地为纸,以山石、植物、水体为绘。

6、 更加注重人的流线与观察角度。尽量排除古典主义的单一构图,而是把好的景物通过曲折的游览路线像画一样一幅一幅地逐个展开,使优美的景色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去欣赏。重视透视的画面和光影效果,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7、 肯特学习过绘画,以画家的眼光去“控制或加工”自然,以名人绘画为造园蓝本,效法的画家主要有荷兰风景画家霍廷(Jan van Coyen)、法国风景画家普桑(Gaspard Poussin)、洛兰(Claude Lorrain)。

8、 有时肯特也会采用一种综合的设计手法。例如在奇斯维克园中,整体上看是规则加自然风景式,肯特在自然曲折的河边做出了几条直线放射路,并将绿地分成几片,在这几片绿地中则完全采用自然的形式。

9、 同时作为帕拉迪奥主义的建筑师,肯特喜欢用多种风格样式的小建筑造景,这些小建筑几何性都比较强,使得园林的风格不够统一。这一点被很多人批评。

肯特作为自然风景园的先锋,并不像后来的布朗那么鲜明地追求纯粹。也正是他有时综合性的设计特点,其手法后来演化成了几种流派。这些流派本质上互不相同,甚至互相对抗,包括观赏性农场——将生活场景上升到艺术领域,原始森林园——连环画式风景园,与庄园相连的花园——注重空间设计、由布朗加以合理布局、莱普顿(Humphry Repton)赋以理性内容和形式。



(二)实例分析



1、 奇斯维克园(Chiswick)

奇斯维克园是肯特的成名之作,是肯特为伯灵顿勋爵设计的庄园,地点位于英国伦敦郊外的泰晤士河边得奇斯维克。这个园子中部有一条河流穿过,河岸是不规则形的,自然弯曲;河的两边由几条直线放射路分出几片绿地,在这几片绿地中却没

有作对称规则的布置,而是采用动的曲线布置路径,其间安排水池、喷泉、丛林等,组成风景如诗如画的景观;其种植遵循蒲柏崇尚自然的思想原则。在
处理这个园子时,肯特并本有完全排除掉原有的笔直的林荫路和其他一些几何处理,其建筑也是较大体量的帕拉第奥主义几何式的。因此奇斯维克园从总体布局的骨架来看,是规则加自然风景式的,所以据笔者推测应该是规则向自然式过渡的实例。



2、 斯道维庄园(Stowe)

斯道维庄园原是布里奇曼设计的,肯特参与了斯道维庄园的设计工作。他将布里奇曼在园中创造出来的隐垣(哈哈墙)进一步由直线型改成了曲线,并且将暗沟旁边的行列式种植改造成了群落状的树丛。这样一来,肯特使得斯道维庄园与周围的自然地形更加融为一体。此外,他逐渐改造了规则式的园路和甬道,并在主轴线的东面,以洛兰和桑普的绘画为蓝本建乐一处充满田园情趣的“香榭丽舍”花园。在山谷中流淌的小河“斯迪克斯(Styx)”旁,肯特建造了几座庙宇,在河对岸建造了“英国贵族光荣之庙”作为对景。肯特对于园东部的改造最让人赞叹。荒野自然的风景,微微起伏的地形,避免一览无余,使得风景中的建筑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3、 罗夏姆园(Rousham)

这是肯特的晚期的作品,也是其代表作品。肯特在罗夏姆庄园中运用了他自己全部的设计思想,两个世纪以来园子主人一直没有感觉到需要再进行任何改造。这个园子代表了英国庄园时期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园林设计。罗夏姆庄园位于牛津郡的斯蒂帕尔·阿斯顿(Steeple Aston of Oxfordshire),园内公馆建于1635年,园林位于公馆的东北面。1720年到1725年布里奇曼等造园家重新设计了公馆和改造了花园,但是他们很难真正摆脱几何图案的桎梏。而肯特的成就是在1738年对罗夏姆公园的地形进行了改造,其结果非常接近自然地形的特点。园林的大部分是在公馆建筑的视野以外,园内创造了一系列田园景色。他设计了一个缓坡延伸至切尔维尔河(River Cherwell)的北面,又用了意大利风格的喷泉、雕像装饰的台地来美化地面。树木是独棵存在或者团聚成为树丛。由石块砌成的小瀑布跌水上面,有一个维纳斯裸体雕像,两侧为丘比特和天鹅雕像。这组景的设计,以及其余对面切尔维尔谷的美景间的关系,恰当地说明了肯特不愧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之父。



(三)造园思想

从肯特开始,造园艺术既不是用花园来美化自然,也不是用自然来美化花园,而是直接地以自然为对象,直接去美化自然本身。恰如沃尔波尔(

Horace Walpole)所说的,“造园从此不过是展示自然的色彩而已,人们在眼前看到了新的创造。活生生的自然受到控制或加工,而不是改变。”肯特曾经是一个画家,他对于自然的魅力足够敏感
,跳出了传统的围墙,发现整个自然是一个大花园。肯特的座右铭正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自然憎厌直线。而他所追求的曲线,并不是巴洛克时期的那种对称的、诡谲的、富有戏剧性的曲线,而是完全效法自然的曲线。自然,正是肯特的追求。自然,正是肯特的设计材料和设计对象。园林就是自然设计,而不是自然与建筑的过渡。这是将园林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包括肯特喜欢用建筑来造景,与古典主义园林的建筑也有所不同,肯特的建筑是小建筑物,已经是为园林服务的了,园林成为了主题,建筑物则可能成为对景和装扮。

更本质地看,哲学上古典主义者(以勒诺特为代表)是从建筑角度来考虑园林构图的,他们把园林当作建筑物的延续;而经验主义指导下的自然式园林是从风景画的角度来考虑景观的,是观念上的本质革新。肯特受时代的影响在哲学上做出反抗,从他那许多改造的实例都可以发现,他大量改造了布里奇曼所做的园林中的直线和行道树。他造景时的意识是源于人赏景的方式,自然式独有的方式,这产生于深层人类对于自然的关系,具体形式是大自然不再是人类的臣仆,而是成了人类有好平等的合作伙伴。他表明自然法则与物理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艺术上,18世纪的自然造园和文学与美术是同步的,其基本内容是自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浪漫主义的精神是情感、想象、好奇、心灵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未经人工扰动的大自然是这种精神最好的寄托处和抒发者所以园林成了浪漫主义最好的载体。文学上是蒲伯,这位诗人,温和的启蒙主义者,他与肯特是非常好的朋友关系。他对肯特造园思想有重大的影响。绘画上是洛兰等人,一定程度上,肯特正是以其风景画为模板来营造园景的,风景画成为这一时期造园家脑海中直接的造园目标与模板,也是他们创作上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当时传教士、商人从中国带回的中国园林案例主要是描述和简图,并没有非常精准的图纸案例,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园林体系已经非常复杂,而将一些园林中的建筑通过精细图纸带回了欧洲。欧洲造园家在对中国园林进行模仿时,便是提取了中国园林的自然风景式特点进行转译,而以欧洲本土的风景画为蓝本进行设计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后来的英国风景园中有精准的中国建筑,但是其园林特

征都与中国式园林有所区别的原因。





发散联系

(一)肯特与布朗式风格园林

布朗式风格产生于18世纪中期,比肯特晚。布朗本人也是肯特的学生和同事。布朗的造园手法受到了肯特的影响,但是又不是完全照搬,可以
说是批判地继承。

布朗继承发展肯特的造园手法有以下方面:

1、 崇尚自然。布朗也改造了许多园林,其中不乏肯特本人的园林。相比之下布朗更加纯粹,更厌恶明晰的轴线,这一点可以说是继承发扬了肯特的手法。

2、 更加注重对于地形的处理。布朗善于在任何地形条件下发掘建造或改造成自然风景园的潜质,甚至被人们称为“万能的布朗(Capability Brown)”。他完全取消

3、 完全取消了花园跟园林的区别,甚至连哈哈墙都不要了。大片随坡起伏的草地是园林的主题,一直伸到建筑的墙根。建筑物前不留一点儿几何痕迹,连平台都没有。这与肯特的“融合园林内外”的思想是一致的。

4、 更善于使用肯特的成片树丛,这些树丛已经完全脱离了几何式。

布朗与肯特的不同之处:

1、 布朗极度追求纯净,杜绝一切直线的应用;肯特在一些设计中也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法。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不同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肯特正处于古典园林向风景园过渡时期,很多手法上还会存在一点儿古典的痕迹,而布朗处于风景园全盛时期,已经完全与古典园林对立而具有自己彻底的品质。在布朗的园林里,目力所及之处不允许有村庄、农舍,建筑物旁边不许有杂物院、车库、马厩等;而肯特则很喜欢在园林里建造小建筑,在斯道维庄园里至少有38座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并且它们的式样、风格并不统一,肯特的一些园林中也存在有笔直的林荫路。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并不能直接评价二人孰是孰非,即使是今天的现代园林中,规则与风景并存的肯特式园林和极度纯净的布朗式园林也同时存在着。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布朗相比肯特显然有了进步。

2、 布朗善于理水。他是英国造园家里第一个重视水的作用的,湖泊常常被他设计成园子的中心,这一点是肯特没有的。



(二)肯特与画意式风格园林

布朗把自然风景园洁净化,简练化,最终形成布朗式风格园林,这与肯特有关。而肯特也主张追求更多的野趣,更有变化,这一点也在不断加强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时期——画意式风格园林。其代表人物是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

其与肯特造园手法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都是追求画意,以绘画作品作为蓝本。但是不同的是,钱伯斯追求的画意不是一般的

风景画,而是充满了野趣、荒凉,情趣忧郁的罗莎(Salvator Rosa)式的画。他更注重人在园林中的情感,无论是悦目、可畏还是迷人。

2、 钱伯斯反对园林像天然牧场,提倡艺术加工,但是他提倡的艺术加工又不是恢复古典主义的直线和规则,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渲染园
林的气氛。他不反对使用建筑,但是他赋予了建筑以情感,这种情感一定是要与园林的情感相一致的——通过这种情感的一致性,解决了肯特的帕拉第奥主义建筑几何形与自然风景园活泼如画样式之间的矛盾。



(三)英国自然风景园与中国传统园林

在欧洲到了17世纪路易十四把西方的轴线规则发展到极致之后,发展到无以复加之后必然带来转型,这个时候英国自然风景园在18世纪,出现了由古典向自然过渡的过程。但是相比之下,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尺度远远比现在的中国园林大。同时,中国传统园林也与绘画密切相关,但是其更多强调的是画意,是诗情,西方园林更多的是画面感,是透视和光影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是来源于自然,受到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但是因为它无论是从何而来都离不开西方园林史的过去——古典主义,无论是转变也好改革也好,其最后的最本质的哲学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从西方园林中可以看到很多控制(几何上的控制)。中国传统园林基本上都是自然风景式。这里以苏州园林拙政园为例。

拙政园的特点有:

1、 参差自然,尽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例如拙政园的中部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园门。为了避免轴线感,在门内设立了一个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轴线可走,要么爬山要么曲折拐弯经廊、桥而至。

2、 运用藏和露。藏起来的未必是不好的,尽量做到藏而不露或者藏而少露。把需要给人看的东西用山石阻挡起来。

3、 景物之间相互映衬,各种形式的屋顶,亭台楼阁之间互相映衬,互为对景。

4、 虚实的应用。门窗框景、内外借景的应用。

与英国自然风景园相比较,可得以下几点异同:

1、 英国的园林式外向的,中国的园林是内向的。这应该与自古以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差异有关。中国的自然风景园林是为文人服务的,这些文人或则入仕无门,或则厌恶了案牍之劳形,因此渴望内心的宁静与自我的回归。而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则是渴望自由平等,追求自然,因此是外向的。

2、 对自然的态度上,中西方的自然风景园都是崇尚自然,并且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但是不同的是,中国园林更加注重自然的精神层

面,中国人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苏州园林中人于园林中的山石草木好像融合在一起,人就是自然,塑造自然园林就好像是塑造自我,园林表现的是人内心的美。而英国风景园则是把自然当成对象进行营造、改造、模仿,是园林的目的与对象,是为人服务的,园林的美是人眼睛的经验感觉。

3、 中国园
林更强到文化和象征意义。中国园林的名字往往是园林的点睛之笔——拙政园、留园、个园——并且每一个园林都有诗句题词来凸显园林的主题,并通过园林布局、景物的抽象象征含义表现主人的意趣。英国自然风景园则不注重这些,园林名称大多以地名命名——斯道维、奇斯维克、罗夏姆——并且注重的更多是纯粹的景物。即使到了钱伯斯时已经更加注重园林表现的人的气氛,但是这也是因为钱伯斯更多地从中国学习园林的缘故。





批判
伟大的人注定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并且会深深地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肯特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园林从几千年的古典主义几何式园林走向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时代,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其伟大之处一定在于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引领了一场变革,然而他注定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拓者,因此从今天来看他一定与他开拓的时代的成熟时期有所差距,而在建筑、艺术上这种差距则往往表现为不彻底性和不够成熟。

就肯特本身的造园特点来看,他的局限性在上文已经提到一些。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他变革之不彻底。以园林为对象,以自然风景园林为目的,却并没有对园林中的建筑风格进行统一的改善。例如奇斯维克园中的奇斯维克宅邸,它仍然是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建筑,并且其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并没有减少很多,导致建筑与园林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冲突。在斯道维庄园中,至少38个大大小小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各不相同,在追求自然的园林中,仿佛要塞进去整个时代的所有建筑。

我们都知道西方古典主义园林认为,花园是自然与人工建筑之间的过渡。因为花园中有各种自然的元素——植物,也有许多构筑物作为建筑的延伸。通过将自然元素的几何化、人工化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越靠近建筑的地方几何性越强,越靠近花园边缘的地方自然性越强。肯特对此是反对的,他打破了旧有的几何形式,高举着自然反对直线的大旗,但是他对于古典主义处理的问题——建筑与园林如何融合,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满意的答案,以至于后来许多包括卢梭和钱伯斯在内的人抓住了这一缺点加以批判。

但是处在变革时代,肯特依然被认为是英国自然风

景园之父。他早期尚未摆脱的一些旧的手法很快就完全抛弃了,并成为真正的自然风景园创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肯特是伟大的。


影响意义
自从英国出现了自然式风景造园后,园林才有了规则和不规则之分,造园艺术既不是用花园美化自然,也不是用自然美化花园,而是直接去美化自然本身。肯特作为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通过他那句“
自然憎厌直线”的口号,以及他对古典几何式园林的打破和对新的自然园林的倡导,为以后的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肯特的学生布朗以及之后的布朗式园林、画意式园林等等都与肯特的创作思想有重要的关系。当然,肯特也有局限性,但是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开端,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将之发扬光大,在他之后至今涌现出的无数欧洲自然风景园林便是最好的证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