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水平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快速升温,因此,建立实际有效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标准是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根据页岩油气发育条件及富集机理,结合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建立把测井资料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体系。

关键字:页岩油气资源ΔLgR模型页岩有效厚度氯仿沥青“A”法

0 引言

中国沉积盆地中富有有机质的泥页岩广泛分布,从震旦系到古近系均有分布;页岩厚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气资源成藏的基本条件,勘探前景非常广阔。如何估算这些油气资源,对于我国的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在页岩候选区评价中所采用的关键参数大致有2类,即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条件参数,地质类参数控制着页岩油气资源的生成与富集,包括页岩面积、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及油气显示等方面;工程技术条件参数包括埋深、地貌条件等,控制着开发成本。本文主要研究页岩油气资源的地质条件,把测井资料等地物手段与地化实验分析相结合,通过对页岩有效厚度、TOC含量的分析,来预测页岩油气资源的含量[1]。

1 页岩油的特征

页岩油是指储存于富有机质,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石油,一般只经过一次运移或进行了极短暂得到二次运移过程,在泥页岩层析中自生自储,以吸附态或游离态的形式赋存于泥页岩的纳米级孔隙或裂缝系统中。页岩油气资源的生成受到页岩中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影响,只有在有机质进入生油窗后,才可能生成油气资源,有机质演化程度过高,则会转化形成页岩气。页岩油主要包括游离油和吸附油,但在目前的开采水平阶段,吸附油很难开采出来,所以现今页岩油一般都指页岩油中的游离油;页岩气则同样包括游离气和吸附气。

2利用测井资料计算页岩有机碳含量

2.1 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理论假设烃源岩有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的流体组成;而非烃源岩仅由岩石骨架和充填孔隙流体组成;成熟烃源岩则由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流体(水和生成的烃类)组成。测井曲线对着3种情况表现出不同响应。

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和测井曲线相对大小可以快速而直观的识别页岩气储层。所需的常规测井曲线主要包括:自然伽马,井径,中子密度,岩性密度,体积密度,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等测井曲线。有机质一般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在测井曲线上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响应特征,即高自然伽马和能谱测井,低密度,高声波时差,相对高电阻

率异常等。井径曲线表现为扩径。与普通页岩相比,含气页岩具有自然伽马强度高,电阻率大,地层体积密度和光电效应低等特征[2]。

2.2页岩有机碳测井评价模型

TOC是页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目前,学者对于页岩储层TOC 测井计算研究方法较多,但大致可以分为2类:(1)通过实测TOC与测井参数应用数理统计的线性回归法计算TOC,如使用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曲线建立△LgR模型计算TOC;(2)使用核磁共振、脉冲中子等特殊测井方法计算TOC。通过实测TOC与测井参数线性回归法计算TOC 操作简单,容易满足勘探地区的计算精度要求。建立△LgR模型计算TOC的方法在进行不断的研究改进后,大大提高了模型的便捷性、客观性以及适用性。而使用特殊测井方法,成本高,不易于推广[3]。

2.2.1 ΔLgR模型

ΔLgR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非渗透性岩层中的高声波时差往往是由于高含量的低速有机质产生的,而如果相对应的电阻率高则可能只是页岩开始成熟并生成烃类流体,故通常将声波时差反相叠加在电阻率曲线上,并且每一个电阻率单位对应164μs/m(或50μs/ft)。在贫有机质层段,声波与电阻率曲线相互重合或平行;在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段,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则会分离,声波时差曲线产生的差异是低密度和低速度(高声波时差)的干酪根的响应造成的。在未成熟的富含有机质的岩石中还没有烃类的生成,观察到的2个曲线之间的差

异仅仅是由声波时差曲线响应造成的;在成熟的烃源岩中,除了声波时差曲线响应之外,由于有烃类的生成,地层中的电阻率会增加,使得2条曲线分离的间距更大。

图1 ΔLgR叠合图上各种特征的解释示意图

ΔLgR模型由EXXON/ESSO石油公司推导和实验得出并成功应用到世界各地。该技术以预先给定的叠合系数将算术坐标下的声波时差和算术对坐标小电阻率曲线叠合,通过确定基线位置,求取ΔLgR分布,

进而建立有机碳含量定量解释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ΔLgR=Lg(R/R基线)+K(Δt-Δt基线)(1)式(1中)ΔLgR为声波时差和电阻率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R为实测电阻率(Ω·m);R基线为基线对应的电阻率(Ω?m);Δt为实测的声波时差(μs/ft);K=0.02,为声波时差和电阻率间的叠合系数。△LgR与有机碳呈线性相关,并且与成熟度有关,由ΔLgR计算有机碳的模型公式为:

TOC=ΔLgR×10(2.297-0.1688LOM)+ΔTOC (2)式(2)中TOC为有机碳的含量(%);LOM表示有机质的成熟度;ΔTOC为有机碳含量的背景值,需要人为确定。

式(1)、(2)中需要人为确定岩性基线,并且每口井存在多个岩性基线,而且还要得到有机质成熟度的数据。可能存在较大误差,也不方便操作,比较繁琐。因此,将式(2)进一步推导,得到式(3)TOC=A×ΔLgR+B×Δt+C (3)式中A、B、C为拟合公式系数,这样得出的公式只与声波时差和电阻率参数与关系,不需要确定岩性基线等,提高了模型的便捷性、客观性[4, 5]。

3页岩有效厚度的确定

在页岩有效厚度研究的过程中,陈新军、包书景等提出了“含气泥页岩系统”,即纵向上划分出一个或多个含气泥页岩系统进行评价。含气泥页岩系统划分的依据是:①以传统的地层单元为界,含气层段

连续厚度大于30 m,以富含有机质泥页岩为主,内部可以有砂岩、碳酸盐岩夹层;泥页岩 TOC 值大于 0.5%、Ro值大于 0.5%,Ⅲ型干酪根,累计厚度一般大于 20 m且占含气泥页岩系统厚度的 60%以上;

②顶、底板为致密岩层,内部无明显水层;③有明显的气测异常;④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密度等测井曲线具有含气泥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⑤处于同一个压力系统内[6]。

在勘探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结合测井曲线,气测数据,有机碳数据等确定含气泥页岩系统厚度,分别按TOC小于0.5% 、0.5%到1.0% 、1.0%到2.0%、大于2.0%来统计每口井中含气泥页岩层段的厚度;在勘探程度较低的地方,可以根据野外地质剖面、地震剖面特征或沉积特征并结合地球化学资料来确定厚度。

4 页岩油的评价方法

4.1体积法

体积法的研究思路就是通过研究单位体积的页岩中油气资源的含量,在进行估算总的区域的页岩油气资源储量。在进行单位体积的页岩油气资源计算时一般的方法有氯仿沥青“A”法、热解S1法和含油饱和度法。以氯仿沥青“A”法为例[7]:

氯仿沥青“A”法就是指应用氯仿沥青“A”作为页岩中页岩油含量指标来进行单位体积含量研究,其计算公式为:

Qa油 =V×ρ×(A×Ka-TOC×K吸)(4)

式中Qa油指得是页岩油含量;V表示不同级别页岩的体积;ρ为泥页

岩的密度;A为不同级别页岩单位岩石中氯仿沥青“A”的含量,%;Ka为氯仿沥青“A”的轻烃补偿系数,与有机质的热演化成都有关;TOC为总有机碳含量,%;K吸为吸附系数。

由于氯仿沥青“A”的组成与原油相近,能较好地衡量页岩中油的含量。氯仿沥青“A”分析样品用量较大,能较好地消除页岩非均质性问题。氯仿沥青“A”也存在较严重的轻烃损失,同时,由于是采用溶剂抽提的方法,氯仿沥青“A”中包含了部分吸附烃量。在应用氯仿沥青“A”进行资源量计算过程中,轻烃补偿系数和吸附系数是其关键的两个参数。一般认为,氯仿沥青“A”主要是C15+的成分,是氯仿抽提物轻烃组分散失后的残余部分,应用其评价页岩中的含油量时,必须进行轻烃恢复。

页岩油作为残留于泥页岩中的游离烃,在组成和性质上与排出的液态烃相似,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作为仅经过极短距离聚集成藏的烃类,其轻烃所占比例与页岩中残留烃类相似,因此,应用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中原油的烃类组成特征对其周边页岩的氯仿沥青“A”分析过程中的散失轻烃进行恢复具有可行性和易操作的特点。应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获取氯仿抽提过程中轻烃的恢复系数。

对于页岩油中伴生气,主要采用气油比的方法进行计算,根据油气中页岩油量和气油比来确定页岩油中气态烃的含量,计算公式为: V气=Q油×r (5)其中V气为伴生气体积;Q油为页岩油量;r为气油比。

4.2类比法

在缺乏钻井数据的情况下,从区域地质、储集层、地球化学特征等多方面,将低勘探程度探区的页岩与北美典型页岩或高勘探程度探区的页岩进行比较,粗略估算其资源量(董大忠, 程克明, 王世谦, 等.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虽然这种方法估算的结果精度不高,但也能为初期勘探提供一些指导。

类比法的适用条件是:①预测区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基本清楚;

②类比标准区已进行了系统的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且已发现油气田或油气藏。③预测区和标准区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类似。根据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同,类比法又可分为面积类比法和含气量类比法,前者以资源丰度作为主要的类比参数,后者以含气量作为主要的类比资源参数[8]。

5结论

(1)页岩油气藏作为非常规油气藏,其油气资源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存在于基质孔隙和裂缝这2种存储空间。页岩油气资源的资源量的计算机评价方法有别于常规油气,在常规油气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页岩油气发育条件及富集机理,可以采用体积法、类比法等综合分析方法来进行系统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

(2)建立ΔLgR模型,通过对测井资料的运用得出TOC含量,与页岩有效厚度相结合,准确描述在不同层段页岩油气资源含量。

参考文献

1. 邹才能, et al., 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石

油勘探与开发, 2013(04): p. 385-399+454.

2. 张晋言, 页岩油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 03期(3): p.

1154-1162.

3. 李延钧, et al., 页岩有机碳含量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

4. 01

期(1): p. 169-175.

4. 胡慧婷, et al., 测井资料计算源岩有机碳含量模型对比及分析. 沉积学报, 2011. 第

6期: p. 1199-1205.

5. 唐颖, 李乐忠, and 蒋时馨, 页岩储层含气量测井解释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天然气工业,

2014. 12期(12): p. 46-54.

6. 陈新军, et al.,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关键参数探讨.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05): p.

566-571.

7. 宋国奇, et al., 页岩油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应用. 地学前缘, 2013. 04期.

8. 李艳丽, 页岩气储量计算方法探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 03期(3): p. 466-470.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立项指导意见-资源评价部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立项指导意见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中央高度重视页岩气资源调查工作,国土资源部积极落实中央部署,组织编制了《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示范专项实施方案》,为专项的组织实施,规范页岩气资源调查项目立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项目设置 全国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示范专项,按照页岩气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研究、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包括潜力评价、重点远景区调查评价、重点有利目标区调查评价)和勘查示范三个方面统筹部署。 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以沉积盆地或盆地群为单位设置计划项目,包括:盆地内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重点远景区调查评价、重点有利目标区调查评价和勘查示范等4个方面的工作项目,以利于整体从盆地演化上,研究页岩气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富集规律,也便于不同类型的项目资料共享,相互促进。 二、重点工作内容 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以盆地或盆地群为单元,按类型、分层系,以富含有机质页岩为评价对象,进行潜力评价。主要以野外地质调查和非地震物探为主,必要时部署二维地

震,实施少量调查井。建立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地层剖面;分析和总结构造格局、富含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分布规律,获取地质评价基本参数(包括:TOC、Ro、有机质类型、热解分析、含气性、岩石矿物组合和结构),编制沉积盆地构造格架图、岩相古地理图、富有机质泥页岩等厚图及埋深图、TOC图、Ro图。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提出页岩气远景区。 原则上盆地内重点二级构造单元有1口调查井控制。 重点远景区评价:以含气页岩为评价对象,以详细地质调查为主,辅以二维地震、调查井或参数井,确定含气页岩层段分布,建立含气页岩层系精细剖面;基本查明含气页岩层段的分布,岩石矿物学及物性特征,研究气体赋存与富集方式,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微裂缝发育等特征;获取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等有机地化参数。开展盆地模拟分析,研究页岩气富集规律,确定含油气性及有效含气页岩层分布,估算页岩气资源量,优选和评价有利目标区,分析勘查开发前景。 编制远景区含气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图、含气页岩层段等厚图及埋深图、含气页岩层系精细剖面图、TOC图、Ro 图、四性关系图(岩性、物性、电性、含气性)、资源评价图。 原则上每个重点远景区有3-5口调查井控制,有地球物理资料控制构造和地层展布。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 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 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在这些部位,当渗流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油气运移的浮力方向相反、大小大致相等时,可阻挡和聚集油气,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2.5 复合油气藏:油气圈闭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当多种作用起大体相同的作用时,就成为复合圈闭,即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可称为复合圈闭。在其中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从勘探实践来看,大量出现的主要是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油气藏。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地层或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3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量: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包括已采出)和待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 油气储量:已发现的储层中原始存在、可能采出的油气总量,通常表示资源量中的已发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方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水平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快速升温,因此,建立实际有效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标准是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根据页岩油气发育条件及富集机理,结合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本原则,建立把测井资料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页岩油气资源的评价体系。 关键字:页岩油气资源ΔLgR模型页岩有效厚度氯仿沥青“A”法 0 引言 中国沉积盆地中富有有机质的泥页岩广泛分布,从震旦系到古近系均有分布;页岩厚度大,有机质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具有较好的页岩油气资源成藏的基本条件,勘探前景非常广阔。如何估算这些油气资源,对于我国的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在页岩候选区评价中所采用的关键参数大致有2类,即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条件参数,地质类参数控制着页岩油气资源的生成与富集,包括页岩面积、厚度、有机质丰度、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及油气显示等方面;工程技术条件参数包括埋深、地貌条件等,控制着开发成本。本文主要研究页岩油气资源的地质条件,把测井资料等地物手段与地化实验分析相结合,通过对页岩有效厚度、TOC含量的分析,来预测页岩油气资源的含量[1]。

1 页岩油的特征 页岩油是指储存于富有机质,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石油,一般只经过一次运移或进行了极短暂得到二次运移过程,在泥页岩层析中自生自储,以吸附态或游离态的形式赋存于泥页岩的纳米级孔隙或裂缝系统中。页岩油气资源的生成受到页岩中有机质的演化阶段影响,只有在有机质进入生油窗后,才可能生成油气资源,有机质演化程度过高,则会转化形成页岩气。页岩油主要包括游离油和吸附油,但在目前的开采水平阶段,吸附油很难开采出来,所以现今页岩油一般都指页岩油中的游离油;页岩气则同样包括游离气和吸附气。 2利用测井资料计算页岩有机碳含量 2.1 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理论假设烃源岩有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的流体组成;而非烃源岩仅由岩石骨架和充填孔隙流体组成;成熟烃源岩则由岩石骨架,固体有机质和充填孔隙流体(水和生成的烃类)组成。测井曲线对着3种情况表现出不同响应。 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和测井曲线相对大小可以快速而直观的识别页岩气储层。所需的常规测井曲线主要包括:自然伽马,井径,中子密度,岩性密度,体积密度,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等测井曲线。有机质一般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在测井曲线上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响应特征,即高自然伽马和能谱测井,低密度,高声波时差,相对高电阻

年高考地理每日一题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评价

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评价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参考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详解详析】(1)考查常见能源的特征,需要注意题目中的“分别”二字,即风能要分别与煤炭和水能进 解题必备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评价角度内容 资源条件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 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开采条件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 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市场条件 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 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交通运输 条件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 等方面分析 2.案例分析(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可从基础好(资源和开采条件)、拉动强(区位和市场条件)、有保证(交通条件)三大方面、五小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限制条件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 导读: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油气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究,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油气资源可采系数研,油气资源投资环境评价及优选,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录 一、理论篇 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1 我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喜获成果 6 西藏地区油气资源潜力与战略选区 8 新疆煤炭油气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 13 油气回收是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的必要之举 16 油气资源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19 油气资源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应用 24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 31 二、发展篇 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简析 36 油气资源税改革下的新疆财税形势浅析 37 油气资源所在地政府构建和谐油地关系的问题与对策 39 油气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41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 45 中国南海油气资源前景 51 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油气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56 中国石化西部油气资源前景解读 58 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挑战 59 中国油气资源生产发展最优组合预测模型研建 66 中国与中亚油气资源合作现状与展望古丽娜尔 70 中哈油气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趋势及启示 72 中日东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及法律适用 77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资源经济研究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彭飞鸽1袁飞2李志学1 (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2.江苏省江阴市人事局,江苏江阴214400) 摘要: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我国现行的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其制订初的目的相悖甚远,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基于石油行业面临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为了促进改革,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研究、油气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国家石油安全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系研究这四个方面来进行的,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其中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油气资源;有偿使用;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42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09)02-0005-05 0引言 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油气资源税费远不能反映资源的真正价值、税费体系设计不规范、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已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因此对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于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研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1996年,蒲志仲、刘永爱等人提出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为改善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油气价值理论,实现矿权配置的市场化,规范油气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和作业者之间关系等建议。[1](P24-27)之后,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的研究 对于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最初,国内学者们大多都是介绍了国外石油税费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比较来讨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他们的研究增加了我们对国外油气资源税费制度的了解,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2001年,雷涯邻、赖月莲对我国石油税制进行了分析,并从征收办法这一新角度对国外油气税收制度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存在资源差异考虑不充分、征税方式和计税依据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国内的研究更进了一步。[2](P37-41)2005年,王甲山、李绍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简介:彭飞鸽(1983-),女,陕西武功人,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与审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油气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环境补偿机制研究0(项目编号08E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 总结

I.基本概念 1.油气资源评价(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是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 藏规律综合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使用可能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内尚未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油气的量、分布和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制定出勘探决策的一门科学。 2.油气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 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3.地质资源量(resources in place):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 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4.可采资源量(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 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也称技术可采资源量。 5.经济可采资源量( economic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经济可 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6.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指油气资源评价中建立的资源概念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7.证实储量(Proved Reserves)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 规下,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证实储量可细分为已开发的和末开发的。 8.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 可能性比采不出的可能性更大的未证实储量。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50%。9.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是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 可能性比概算储量还低的储量。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加可能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10%。 10.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完成后,或在开发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探 明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的投资决策、油气田开发分析与管理的依据。探明储量按开发状态划分为已开发探明储量(I)和未开发探明储量(II)和基本探明(III)三类。 11.控制储量是在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 勘探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勘探、编制中期和长期开发规划的依据。 12.预测储量是在地震普查和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 流,或综合分析有油气层存在,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的储量。预测储量是制定评价勘探方案的依据。

2014年《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生期末考试试题A (闭卷考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生期末考试试题A (闭卷考试) 课程名称: 油气资源评价 课程编号:011066 1.什么是油气资源?简述油气资源的性质。(10分) 2.什么是油气资源量?简述油气资源量的性质。(10分) 3.简述SPE三级储量(3P储量)与我国三级储量(探明、控制、预测)在内涵上的异同。 (20分) 4. 简述区带地质评价(地质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评价方法。(20分) 5. 简述类比法计算资源量的实施过程。(20分) 6. 如何根据评价区的勘探程度、资料程度、成藏特点选择适当的油气资源评价(资源量计 算)方法?(20分)

研究生期末考试试题A (闭卷考试) 1.什么是油气资源?简述油气资源的性质。(10分) (1)油气资源 7分 油气资源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 或油气资源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提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2)油气资源的性质 3分 可探明性 可采性 经济性 2.什么是油气资源量?简述油气资源量的性质。(10分) (1)油气资源量 6分 答以下三者之一即可: ①地质资源量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 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 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②可采资源量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 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也称为技术可采资源量。 ③经济可采资源量是通过经济可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 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 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2)油气资源量的性质 4分 资源量的可变性 资源量的概率性(不确定性) 3.简述SPE三级储量(3P储量)与我国三级储量(探明、控制、预测)在内涵上的异同。 (20分) 第一,我国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储量级别的确定是与勘探阶段密切相关的,而西方国家,特别是SPE/WPC分类体系中,在发现工业油气流以后的任何勘探阶段都可以提交“3P储量”; 第二,在我国储量资源分类体系中的控制储量包含了SPE/WPC分类体系的一部分已证实(proved)的储量,而在我国的预测储量中也包含了SPE/WPC分类体系的一部分概算储量,甚至一部分已证实(proved)的储量。。 第三,西方国家的储量一般采用“概率性”管理模式并具有时间性,而我国的储量一般采用“确定性”管理模式,探明储量上交后一般不再变化。 4.简述区带地质评价(地质风险分析)的内容与评价方法。(20分) 区带地质评价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即烃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和配套史条件,这五的方面称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而每一个地质条件又可以用多个

《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解读

今天给大家推送此文,是该规范的编制部门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的两位老师写的,原文发在“中国矿业报”6月12日上。烟花未对内容有任何改动。谢谢原文作者。么么~ 2014年4月17日,国土资源部以公告形式,批准发布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 (DZ/T0254-2014)》(以下简称《规范》),并于2014年6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页岩气行业标准,是规范和指导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规范,是加快推进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规范》的发布实施是我国非常规油气领域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我国页岩气资源储量管理和页岩气勘探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规范》的重要意义 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准页岩气为新发现矿种,确立了页岩气作为我国第172个矿种的法律地位。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按独立矿种进行管理,对页岩气探矿权实行招标出让,有序引入多种投资主体,通过竞争取得探矿权,实行勘查投入承诺制和区块退出机制,以全新的管理模式,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促使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加大勘查投入,尽快落实储量,形成规模产量,从而推动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继201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页岩气开发利用减免税、页岩气产业政策以及与页岩气相关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督管理、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创造了宽松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其他有关页岩气环保、用水、科技和对外合作等政策措施也在加紧制定中。 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重庆涪陵、四川长宁等地区已开始转入页岩气商业性开发。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设置页岩气探矿权52个,面积16.4万平方千米。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等石油企业已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安徽、河南、山东、湖南、湖北、辽宁、黑龙江等10多个省(区、市)的各自常规油气区块中开展了页岩油气勘探工作。 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和2012年举行了两轮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中标的19家企业在21个区块上按勘探程序稳步推进页岩气勘探,总体进展情况良好。目前,已经实现规模勘探和正在部署或实施勘探的企业开始为提交页岩气储量做准备,中石化在涪陵焦石坝、中石油在长宁地区已率先形成产能,并将形成大规模开发,具备了提交储量的条件。页岩气储量作为产量的基础,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入到现在这个阶段,如何评价计算已是当务之急。为了促进页岩气科学合理勘探开发,做好页岩气储量估算和评审工作,规范不同勘探开发阶段页岩气资源/储量评价、勘探程度和认识程度等要求,为页岩气产能建设提供扎实的储量基础,出台和发布《规范》显得十分必要。 《规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页岩气特点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尊重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参考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实现了不同矿种间规范标准的衔接。同时,鼓励采用科学适用的勘查技术手段,注重勘查程度和经济性评价,适应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体制改革,比较切合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实际,体现了页岩气作为独立矿种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必将对按照油气勘探规律和程序作业、提高勘探投资效益、避免和减少页岩气勘探资金的浪费、促进页岩气勘探开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规范》是页岩气储量计算、资源预测和国家登记统计、管理的统一标准和依据,有利于国家对页岩气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定量评价,更准确地掌握页岩气资源家底,制定合理的页岩气资源管理政策,促进页岩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规范》也是企业投资、产能建设和开发以及矿业权流转中资源/储量评价的依据,有利于企业自主行使决策权,确定勘探手段、网度安排以及进一步勘探的部署,以减少勘探开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企业按照统一的标准

油气资源评价课程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油气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什么?与其它学科有什么关系? 答:(1)油气资源评价是石油勘探综合研究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介于石油地质学和勘探经济学之间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为油气勘探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油气勘探决策的依据,为政府制定国家能源政策提供依据的一门科学。 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油气资源评价必须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 必须与油气勘探工程(甚至开发工程)相结合; 必须考虑经济学问题(经济评价),决策分析 2、油气资源评价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评价内容? 答:(1) 有无油气资源?地质评价要解决的问题 有多少资源?资源量估算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在哪里?地质评价与资源量估算共同解决的问题 资源的质量与效益?经济评价解决的问题 如何获得资源?勘探决策分析 (2)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①地质评价:研究油气资源的形成条件:②资源量估算;估算各级资源量的大小;③经济评价:估算资源的经济效益 3、油气资源评价对象(评价层次)有哪些?不同评价者的评价对象有何不同? 答:(1)油气区(Petroleum Province):油气区可以是一个大的地质构造单元,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地理甚至与行政区划有关的单元,它还可以指一个巨型盆地或盆地群,这些盆地在地质成因结构和含油气层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油气区评价的目的:油气区评价是一种战略性的评价,它作为石油大国或大的跨国公司为制定远期勘探规划而提出的。同时,油气区评价也是国家制定能源政策和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的重要依据。 (2)盆地评价:是以盆地(Basin)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的油气资源评价,是国家或石油公司为制定中期勘探规划进行的评价。 盆地是资源评价的基本单元之一。盆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盆地的地质评价、盆地资源量的估算、盆地资源分布等。 (3)区带评价:是以区带(Play)为评价对象进行的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项具体的、直接用于生产的资源评价工作。 区带评价不仅要估算出区带的资源量,而且还要指出区带中圈闭的个数、层位以及圈闭的规模和资源的分布等。 (4)圈闭评价:圈闭(Prospect)评价是勘探目标的评价,是与勘探生产关系最密切的经常性的评价活动。 其目的在于为勘探目标优选和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依据,为直接发现油气田服务。 政府部门的资源评价:重点是盆地评价和油气区评价 大油公司的资源评价:重点是盆地评价和区带评价 小油公司的资源评价:重点是区带评价和圈闭评价 4、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原则是什么? 答:(1)石油地质基本原理是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①油气成因理论:成因评价方法的基础;②油气成藏理论:盆地与区带地质评价的基础,类比方法的重要基础; (2)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和方法论:统计理论和方法不涉及成因过程,主要根据对油气资源量与地质变量的统计分析建立资源量预测模型。是统计法计算资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

3本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对外合作非常规天然气技术攻关项目(编号:No.06203201)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董大忠,1962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油气勘探与发展战略、非常规油气资源地质勘探与开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910信箱油气资源规划所。电话:(010)62098610。E 2mail :ddz @https://www.sodocs.net/doc/207425372.html,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3 董大忠1 程克明1 王世谦2 吕宗刚3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 董大忠等.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其在四川盆地的应用.天然气工业,2009,29(5):33239. 摘 要 近10年来,在高天然气价格、水平井钻井技术和压裂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页岩气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天然气开发目标,形成了适合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对页岩气资源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在详细研究美国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基础上,探索了我国现阶段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并针对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及威远气田区下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页岩气资源做了初步预测。结果认为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丰富,不少于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量,是未来值得重视的重要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关键词 页岩气 资源 评价方法 四川盆地 应用 DOI :10.3787/j.issn.100020976.2009.05.007 0 引言 与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一样,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目标选择虽然细节极其复杂,但关键还是确定其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美国在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实践中,将具有合适页岩类型、有机质含量、成熟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以及天然裂缝发育等综合条件的页岩作为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1],不断深化页岩气资源潜力认识,形成了适合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笔者在美国主要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深入、系统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四川盆地西南部及威远气田区古生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的初步估算,探索适合中国现阶段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1 页岩气资源特点 1.1 全球页岩气资源 自1821年发现页岩气以来已有近200a 的历史,但近10a 来的产量增长速度惊人,预测未来的潜在产量会更高。页岩气资源被认为是含油气盆地中最后一类走上开发舞台的油气资源[1],在含油气盆地中蕴藏量最丰富。据Roger (1997)早期的不完全 估算,全球页岩气资源量高达456×1012m 3,超过全球常规天然气资源量(436.1×1012m 3)。近年来,在钻、完井(尤其是水平井钻井、连续油管射孔和水力压裂等)技术进步、天然气价格高涨及开发速度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发现页岩气的领域越来越广,对页岩气资源的认识迅速提高,估计全球最终页岩气资源量将超过1000×1012m 3。1.2 页岩气资源特点 有关页岩气资源的独有特征,可归纳概括如下。1.2.1 资源潜力巨大 现仅以沃斯堡盆地加以说明。沃斯堡盆地是北美地台重要含油气盆地,20世纪初发现盆地第一个油田,1917年开始油气生产,至1995年共生产原油大于3.87×108t 、天然气约2200×108m 3;1982年在盆地Barnett 页岩发现Newark East 页岩气藏,目前该气藏已成为美国第二大气田[2]。目前,在盆地证实的页岩气资源量约2.6×1012m 3[3],2007年页岩气产量315×1012m 3,累计页岩气产量1200×108m 3。1.2.2 含气面积广 页岩气藏为连续型气藏,缺少明显的圈闭,也没有明显的气水界线,分布范围与处于生气窗以内的烃源岩范围基本一致,为大面积区域含气。 ? 33?第29卷第5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质与勘探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_刘广野

ISSN100922722 CN3721118/P 海洋地质动态 Marine Geology Letters 第25卷第3期 Vol25No3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9)0320032205 油气资源分类及评价方法 刘广野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 摘 要:对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包括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俄罗斯和我国新实行的油气资源分类标准和基本概念;将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为:成因法、类比法、统计法、德尔菲(Delp hi)法4大类;较详细的介绍了盆地模拟法、氯仿沥青“A”法、有机碳法、面积丰度法、体积丰度法、统计趋势预测法、油气田(藏)规模概率分布法、地质因素分析法、圈闭法等具体评价方法,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特征。 关键词:油气资源;分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E155 文献标识码:A 1 油气资源评价分类 油气资源泛指在地壳中天然生成并聚集起来的液态和气态的赋存于地下的以碳氢化合物(烃)为主的混合物,包括原油、凝析油、天然气、天然气液及其伴生物质的油气自然富集物。 国外对油气资源量有详细而全面的分类方法。首先说明,资源量(Resources)相当于我国的探明地质储量,储量(Reserve)相当于我国的剩余可采储量。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将油气总资源量分为以发现的(Identified)和待发现的(Undiscovered)两类,以发现的再分为可采资源量和非可采资源量,可采资源量由储量和累计产量组成,而储量分为探明的(Proved)和待探明的,后者再分为概算储量 收稿日期:2008211228 作者简介:刘广野(1986—),男,硕士,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石油地质专业.(Probable)和可能储量(Possible)两类。此分类即所谓的3P划分法。 俄罗斯根据探明认识程度和经济价值将油气资源分为A、B、C、D4级标准。其中A、B级标准为钻井生产后计算的储量(A+B);C级标准包括C1、C2两级储量,分别为根据勘探成果概算储量(C1)和根据地质、物探资料证实的初算储量(C2);D级标准包括三级地质资源量: D0级标准表示远景资源量,D1、D2标准表示推测资源量。 我国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新的资源量/储量分类体系(图1),该分类体系的特点是既有地质资源分类,又有可采量分类,也有储量状态的分类。 按此分类体系,总原地资源量是指根据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所提供的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经过综合地质,选择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所估算求得的储集体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其中已发现的为地质储量,末发现的为原地资源量。

页岩气评价标准

页岩气评价标准 据张金川教授 页岩气有经济价值的开发必备条件: (1)岩石组成一般为30-50%的粘土矿物、15-25%的粉砂质(石英颗粒); (2)泥地比不小于50%; (3)有机碳含量一般小于30%; (4)TOC:底限0.3%,一般不小于2%; (5)Ro:0.4%-2.2%,高可至4.0%; (6)净厚度:不小于6m;一般在30m以上。 (7)岩石物性:Ф≤10%,Ф含气=1-5%,K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 (8)吸附气含量:吸附态20%-90%之间,一般50%±; (9)含气量:1-10m3/t; (10)经济开发深度:不大于3800(4000)m 页岩气成藏并具有工业价值的基本条件是:气藏埋藏较浅且泥页岩厚度较大,母质丰富且生气强度较大以及裂缝发育等。 据侯读杰教授 TOC:一般>4%,有机碳含量大于3%;(据Burnaman(2009)TOC一般不小于2%) Ro:一般在1.1%以上,Ro为1.1%~3.0% 厚度:高有机质丰度泥岩(Corg>3.0%)连续厚度15m以上,如有机质丰度低,则须提高其 厚度值; 矿物含量:石英、方解石、长石等矿物含量大于25% 岩石物性:Ф≤10%,Ф含气=1-5%,K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 地层含气:广泛的饱含气性,吸附态一般>40%; 深度:<4000M TOC含量、富有机质页岩厚度与有机质成熟度被认为是决定页岩气区带经济可行性的关键 因素(Rokosh et al,2009)。 聂海宽 内部控制因素: TOC:具有工业价值的页岩气藏TOC>1%,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有机碳下限值可能会降低至0.3%;(Schmoker认为产气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限值大约为2%;Bowker则认为获得一个有经济价值的勘探目标有机碳下限值为2.5%~3%。) 成熟度:变化范围较大,一般>0.4% 厚度:具有良好页岩气开发商业价值的页岩厚度下限为9m;

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姓名:龚文 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班级:矿物S101 学号:201071012 2011 年 6 月

油气资源评价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班级:矿物S101 学生:龚文学号:201071012 资源评价是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在大量勘探数据、成果与地质认识综合分析归纳基础上,通过恰当方法,对地下油气资源总量与分布做出估算与评价。油气资源评价是为油气勘探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油气勘探决策的依据,为政府制定国家能源政策提供依据的一门科学,它是石油勘探综合研究与系统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介于石油地质学和勘探经济学之间的一门应用学科。 油气勘探评价包括区域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具体勘探目标评价两大方面。油气勘探评价结果是制定勘探部署决策、开展具体勘探生产实践的主要依据与基础,可以说,勘探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业务中首要且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因此,探讨与分析油气勘探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技术发展水平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对于进一步提高勘探评价水平,不断满足勘探生产的实际需要,以及促进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油气勘探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 1 .1区域资源评价只关注总资源量,不能提洪资源的空间分布,无法称总资源量落实到具体目标,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成因法、类比法、统计法及专家特尔斐法等四大类川。 以盆地模拟为主的成因法,虽然能够较好地揭示评价区内各烃源灶的生烃潜力,但由于目前在油气运聚模拟方面还存在诸多的技术难题,尚无法在工业评价中真实重建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从而难以直接得到各勘探目标的工业聚集量(资源量)。因此,在实际工业化评价中,成因法资源量计算一般采用生烃量乘以运聚系数或排烃量乘以聚集系数的方式得到。 类比法是在对低勘探程度地区进行评价时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理论依据为地质成因与结构相似的地质对象之间,其油气资源潜力具有相应的可比性。因此,类比法的主要做法是:首先进行评价对象的地质特征分析并选定已知类比对象;然后根据类比对象之间的具体参数指标值确定两者的相似性与相似系数,从而确定评价区的关键参数—资源丰度值;最后利用资源丰度值,采用对应的面积丰度法、体积丰度法、沉积岩体积法得到评价对象的总资源量。可见,作为一类应用于低勘探程度地区的简便评价方法,类比法无法提供具体目标及目标资源量。 统计法,是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整理、分析已完成的勘探工作和(储量)成果,建立预测模型,进而预测未发现油气资源量并估算总资源量。根据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及着眼点的不同,又可分为统计趋势预测法、油气田(藏)规模概率分布法、地质因素分析法等3类。

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孙家海]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欢迎各位参加《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成果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石油天然气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害资源,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加快石油天然气的调查评价,提高国内供给能力,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结束之后,全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为及时跟踪变化情况,准确掌握油气资源潜力,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为了使社会更加全面了解《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今天就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个通报。应邀出席的领导有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矿产资源储量司副巡视员黄干洲,油气中心车长波副主任,此外,还邀请课题组有关人员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2011-11-24 10:05)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 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发布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是国土资源部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的一份全面反映我国油气资源潜力、未来发展趋势等综合信息的报告。目的是进一步体现政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是进一步配合《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贯彻实施。下面我就《动态评价》工作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成果向大家作个通报。 一、《动态评价》的基本情况 第一,《动态评价》的背景与意义。2003~2007年,国土资源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获得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和油页岩五种资源潜力的数据,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制定能源和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随着油气资源勘探投入不断增加、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和方法技术的不断进步,全国石油储量进入高位稳定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种情况下,为及时掌握全国油气资源潜力变化情况,反映重点盆地油气勘探进展,国土资源部组织石油公司选择了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琼东南及北部湾等六个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或进展的地区和盆地作为动态评价区,系统完成了动态评价工作。因此可以说,《动态评价》是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的拓展、延伸,是政府层面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评价工作,是积极应对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满足低碳经济对清洁能源的强劲需求、缓解我国逐年攀升的油气对外依存度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为我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能源及油气资源发展战略,以及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油气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动态评价》的组织实施。首先,在评价对象选择上,重点考虑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以来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较快的海域、滩海和中部油气盆地,石油侧重渤海海域和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侧重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通过动态评价,还有效解决了部分盆地油气高探明程度引发的勘探规划部署难的困惑。其次,在任务分工上,本次评价从2008 年到2010 年,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庆油田分公司、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海油研究总院等单位分别评价6个盆地矿权区内油气资源,由油气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负责成果汇总研究。在评价思路上,我们确定评价资源序列为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并根据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以盆地、坳陷或重点层系作为不同层级的评价单元;在总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hale gas reservoir(页岩气资源经济评价)

SPE 119899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hale Gas Reservoirs John D. Wright, SPE, Norwest Corporation Copyright 2008,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This paper was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008 SPE Shale Gas Production Conference held in Fort Worth, Texas, U.S.A., 16–18 November 2008. This paper was selected for presentation by an SPE program committee following review of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an abstract submitted by the author(s). Contents of the paper have not been reviewed by th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and are subject to correction by the author(s). The material does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any position of th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its officers, or members.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storage of any part of this paper without the written consent of the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is prohibited. Permission to reproduce in print is restricted to an abstract of not more than 300 words; illustrations may not be copied. The abstract must contain conspicuous acknowledgment of SPE copyright. Abstract Three 9-square mile areas in the Newark East Field were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the Barnett shale gas play. The areas chosen corresponded to the 25th, 50th, and 75th percentiles based on average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 per well in the areas. The actual drilling and refrac schedule was used for each area along with actual and forecasted production and today’s costs and prices to calculate economics on the 329 wells in the areas. Most of the individual wells are not economic under the assumptions of this study. Of the three areas, only the 75th percentile area was economic when considered as a whole. The results are most sensitive to capital costs and gas prices. Introduction Gas shale plays are the current rage in the U.S. oil and gas industry. At the present time major gas shale plays are unfolding in the Barnett, Woodford, New Albany, and Fayetteville shales and other basins are being targeted as well. The most mature of these plays is the Barnett shale near Fort Worth Texas with more than 6000 wells on production. The most mature field in this play is the Newark East Field located primarily in Wise and Denton counties, Texas. This field was “discovered” in 1981 and rapid drilling began in the late 1990s. There is now enough production history to begin to develop an idea of how commercial these plays can be. As with any emerging resource play,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changes in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ractices over the years. Major advances in technology include drilling horizontal wells, re-fracing existing wells, and using slick water for frac jobs.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ose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conomics of the Barnett play as it was actually developed. Study Methodology The Barnett gas shale in the Newark East Field was studied by subdividing the field into 3-mile x 3-mile blocks. The average estimated ultimate recovery (EUR) for each 3 x 3 block was determined from a proprietary database containing EUR’s for approximately 4500 Barnett shale wells. This database was created by using decline curve analysis to estimate remaining reserves for each “event” on each well. “Events” subsequent to initial production are usually assumed to be refracs, but may includ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roduction from other effects. Figure 1 shows the production rate from an example well along with the decline curve extrapolations. A bubble map of the average EUR for each block which contains more than 20 wells is shown in Figure 2. Figure 3 contains a cumulative frequency plot of EUR for those block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mulative frequency curve is almost linear, indicating that the average EUR’s for the blocks appear to be approximately uniformly distributed. Three blocks were chosen for more detailed study. These blocks correspond roughly to the 25th, 50th, and 75th percentile as shown by the large dots on Figure 3 and the black, red, and blue dots on Figure 2. Each of these study areas contains more than 100 wells. The study areas will be referred to as the “Low”, “Medium” and “High” areas in the remainder of this paper.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the timing of the wells, the choice of horizontal or vertical wells, and the refracing was modeled exactly as it occurred. Actual production was used as long as it was available and the extrapolation of the final “event” was used to project future production. Obviously, these assumptions limi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study results to new plays where different technology might be employed from the start. It also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potential refracs or recompletions or increased density drilling in the future in the three areas. However, in spite of these limitations, it is instructive to look at the economics of these areas based on historical timing and technolog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