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法史名词解释

中法史名词解释

中法史名词解释
中法史名词解释

中法史名词解释

1.封建五刑:夏商时期的刑事法律规范之一,是禹刑和汤刑的主要内容,分为大辟,宫刑,

髌刑,劓刑,墨刑。

2.神判,天罚: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天罚”即奉天罚罪,“神判”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3.明德慎罚: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

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4.五礼:周礼的名目。分为吉利,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5.九刑:周初旧有的九篇刑书,分为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6.吕刑:西周后期的一部重要刑书。《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法的种类及适用刑罚

的原则,核心内容是赎刑《吕刑》规定的刑法的总原则是“明德慎罚”。

7.赎刑:西周时《吕刑》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可以用钱财在代替或者抵消刑罚的制度。

8.傅别:西周时期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傅”是把契约写在竹简上,“别”

是把契约一分为二。

9.质剂:西周买卖契约制度。货物买卖,要以券书作为凭证,(奴隶,牛马之类的)大宗

买卖用长券,称为“质”;(兵器,珍异之类的)小宗买卖用短券,称为“剂”。

10.六礼:西周的婚姻仪式,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1.七出:西周时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借口,分为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窃盗,妒

忌,恶疾。

12.三不去:已婚妇女在三中情况下可以不被丈夫休弃,被休后无家可归的,为舅姑服过丧

的,娶妻时贫贱婚后富贵的。

13.钧金,束矢:西周诉讼费的名称。递了诉状后,诉讼双方还必须交纳一定数量诉讼费,

刑事诉讼中称“入钧金”,即交纳三十斤铜的诉讼费,民事诉讼中称“束矢”,即交纳一百支箭的诉讼费。

14.五听:西周的审问方式,分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15.司寇:四周时中央专职司法机构。司寇之称,既是中央司法机关,又是指司法长官。

16.犯令,废令:秦朝官吏的玩忽职守罪之一。所谓废令是指法律要求做的不做。所谓犯令

是指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

17.连坐:指无罪之人因受有罪之人的牵连而入罪。

18.具五刑:秦朝死刑之一。所谓具五刑,就是先对受刑者施以黥,劓,斩趾等肉刑,然后

笞杀,最后将首级砍下悬于竿,并将其尸身砍碎置于街市的一种酷刑,它适用于被处族刑之犯罪者本人。

19.御史大夫:秦朝中央重要官职,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位比副丞相,其主要职责是掌

管“图籍秘书”,转呈“公卿秦事”,按章“举劾”官员。

20.廷尉:秦朝中央重要官职,为“九卿”之一,负责审理皇帝指定的案件,以及地方上送来

的疑难案件。

21.读鞠和乞鞠:秦汉时期的审判制度之一。读鞠,就是宣读判决书。乞鞠,就是判决宣读

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要求重审。

22.失刑:秦朝司法官员在审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之一,指司法官员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

23.不直:秦朝司法官员在审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之一,指司法官故意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

24.纵囚: 秦朝司法官员在审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之一,指司法官故意有罪不判使罪犯逃脱

法律制裁.

25.投书罪:秦朝罪名,指投递有害于封建统治秩序,或者陷无罪之人于有罪以泄私愤的匿

名信

26.公室告:对于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人身、生命、及财产的侵犯行为。

27.非公室告:与公室告相对应的“家罪”——仅限于有血统关系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犯罪行

为和主人对奴婢的侵犯行为。

28.告劾:“告”为自诉,指吏民告发违法犯罪,包括当事人自己直接到官府告诉。“劾”为

公诉,指由官吏请示司法机关处理的诉讼行为。

29.左官:汉代罪名,指擅自仕于诸侯的官吏

30.首匿罪:汉代罪名,为首谋而藏匿罪人,主要打击窝藏谋反和大逆不道的罪犯。

31.通行饮食罪:汉代罪名,就是为起义、暴动的农民通风报信、充当向导、提供饮食。

32.《九章律》: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 《九章律》共九篇,分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

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33.上请制度:汉朝定罪量刑原则之一,贵族官僚犯罪之后,普通司法机关无权审理,需上

请皇帝裁决。是保护特权者犯罪免于刑责的一种原则。

34.亲亲得相首匿:汉朝定罪量刑原则之一,是指亲属之间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

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

35.录囚:西汉开始的司法制度,录囚是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的犯人进行询

问和核实,监督和检察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予以平反或纠正案件的一项制度。

36.春秋决狱:汉朝的审判制度之一,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案时的指导思想,引用经义分析案

情,认定犯罪,以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开始于汉武帝。春秋决狱的原则是“原心定罪”。

37.秋冬行刑: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38.八议:法律上公开保护贵族,官僚,地主的等级特权,使他们在触犯法律时得以减轻或

免除其刑罚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功,议贵,议宾。

39.官当:封建官吏可以用官职、爵位抵罪的特权制度。

40.重罪十条:由《北齐律》确定。

41.唐律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42.准五服以治罪:由《晋律》确定,即在亲属之间相犯要按照五等服制来定罪量刑。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43.死刑奏报制度:开始于北魏的诉讼制度。是指对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必须奏请皇帝再次核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

44.《唐律疏议》: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原称《永徽律疏》。《唐律疏议》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刑罚典。

45.六赃:《唐律》规定的六种以非法获得钱财的犯罪。他们是: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

46.同居相为隐:唐朝定罪原则之一,指同居人间的互相隐瞒,范围除了亲属外,还包括部曲、奴婢为主人隐瞒犯罪。

47.和离:唐朝离婚形式,即夫妻双方不相安谐而自愿离婚。

48.义绝:唐朝离婚形式,即夫妻有一方对对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犯有殴、杀、奸等行为而被强制离婚的形式。

49.三司推事:唐朝的会审制度之一。遇到大案,疑案,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一起会同审理,这种形式被称为三司推事。

50.门:宋代法律汇编,按大体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法律条文汇编为一门。

51.编敕:宋代将皇帝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的人或事临时发布的诏旨编修为法律。

52.凌迟:宋代刑罚,即通过利刃残害肢体,使犯人在惨痛中慢慢死去。

53.《元典章》,元朝中期以前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

54.充军:在《大明律》中原指军人犯徒、流罪发往环境恶劣之卫所充当军户、参加屯种的刑罚,并附加杖。有终身和永远之分。

55.朝审:明代开始,每年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复审死刑囚犯的固定制度。

56.理藩院:清朝中央机关,是管理蒙、藏、回等少数民族事物的中央机构。

57.刑名幕友:俗称师爷,是地方长官私人聘请的顾问。

58.发遣为奴:清代的非正之刑,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做奴隶。

59.秋审:清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秋审是每年一度的全国范围内对死刑监候案犯进行复核,

并分类处理以决定其生死的特别程序。秋审的对象是:除京师外各省级上报各死刑监候案件。

60.领事裁判权,是指在中国享有此特权的国家的在华侨民,在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

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其本国驻华领事按期本国的法律制裁。

61.会审公廨制度:清地方政府设在租界内审理华洋混合案件的审判机关

国关史期末名词解释

1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339 (1)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2)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3)战争过程: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 1俄国在军事上失败,外交上孤立,处于战略守势。标志着俄在欧洲大陆上主宰地位的终结。2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神圣同盟与五国同盟瓦解,大国协调体制不复存在。 4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许多新战法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开罗宣言28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的岛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予以归同时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意义: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1肯定了中国收复失地的权利,并使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国的主权受到新的侵害。2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具有人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在法律上明确了日本占领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180 (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影响:(1)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定了基础。 4《洛加诺公约》361 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高潮。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 内容:1主要文件《莱茵公约》规定了德法,德比边界维持现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德与波兰,捷克签协议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 3同意德加入国联。 评价:被称为“绥靖主义的先驱 1德是最大受益者,是得在一战后首次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参加欧洲大国会议是德和平外交的胜利此条约还削弱了凡尔赛条约。 2英国外交的胜利,压制法国,对德宽容。 3英法默许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德日后扩张埋下隐患。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名解

名解部分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家境贫寒。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拜上帝教,以图“唤醒世人”。撰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公元1851年元旦,洪秀全率众于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拜上帝会 拜上帝会,亦称“拜上帝教”,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组织,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起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封王建制”。主要内容有: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诸王均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建立圣库制度;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金田起义以来的斗争成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为太平军的出省作战和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湖口大捷 湖口大捷是太平军粉碎清军水陆进攻、扭转西征战局的关键一战。公元1855年初,湘军反扑九江。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西征援军到达江西湖口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清军相持一月有余。同年2月,太平军突袭湘军水师,湘军大败。同时驻守九江的太平军很好的配合了湖口的战斗。湖口大捷的胜利,扭转了西征军湘潭战后连续败退的局面,太平军从此乘胜西进,全面反攻。到1856年,湖北东部,江西和安徽的大部分均为太平军所控制。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1858年,李续宾率部进攻三河,陈玉成得知三河危急的消息,星夜驰援三河,在当地军民的配合下,以正确的战略战术,全歼清军。三河大捷是继浦口之役之后又一次胜利之役,复苏了后期太平军的士气,扭转了内讧后的危局,保卫了太平天国在安徽的根据地,迫使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安庆之围不战而解。

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 直系军阀——冯国璋 奉系军阀——张作霖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公车上书:公元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虎门销烟:道光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 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意为多数派。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 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 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是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魏玛共和国 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P.von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选举F.艾伯特为总统、P.谢德曼为总理。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A.希特勒掌权后,于19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 6/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8~1919 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1918 年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反对同英国舰队作战,举行起义,建立全德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柏林、汉堡、不来梅、莱比锡和慕尼黑等地工人和士兵奋起斗争,成立工兵代表苏维埃,对厂矿企业和一些政府机关行使革命权力。9 日,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末代皇帝威廉二世逃往荷兰。7/.李卜克内西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翼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W.李卜克内西。1890~1893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时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90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1916年3月参加社会民主党左派秘密举行的全国代表会议,发表反战讲话。5月由于在柏林领导反战示威游行,被军事法庭判处4年徒刑。1918年10月获释,即投身德国十一月革命。11月组织斯巴达克同盟,并参加德国共产党创建工作。次年1月15日,与卢森堡同遭右派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杀害。 8、第三国际 1919 ~1943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又称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400多万党员。10、洛桑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讨论并签订对土耳其和约的国际会议。1920年协约国将奴役性的《色佛尔条约》强加于战败的土耳其。1922年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击败英国支持的希腊干涉军,迫使协约国重新讨论对土和约。11月20日,以英、法、意、日、希、罗、南斯拉夫等协约国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和会。会上讨论的重要问题是:①土耳其的疆界和领土。会议最后确认土耳其在其本土范围(安纳托利亚)内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收回在欧洲的东色雷斯,保留对土属亚美尼亚和部分库尔德地区的统治权。会议还决定取消外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对土耳其的财政监督权。②前奥斯曼帝国所欠外债由其分裂出来的各国分担,土耳其仍须按其份额偿还外债。③黑海海峡的航行与管理。会议决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只要土是中立国)各国军舰均可自由通行;如土耳其为参战国,中立国军舰可自由通行,其他国家的军舰能否通行由土耳其决定;海峡地区非武装化,但土可在伊斯坦布尔地区驻军1.2万人。海峡水域由与会国组成的海峡委员会管理。 11、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 12、“三"一起义 1919年3月1日,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群众,在汉城塔洞公园举行集会。与会民众群情激昂,高呼“朝鲜独立万岁”、“日本人和日本军队滚出朝鲜”、“朝鲜是朝鲜人民的朝鲜”等口号,会后30万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军岗哨如林,荷枪实弹、对示威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打死打伤和被捕的人数无数。这更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朝鲜“三"一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大事。13、杨格计划(内容) 主要内容:德国赔款总额确定为1139.5亿马克,在58年零7个月内偿清。取消赔偿委员会及有关国家对德国国民经济与财政的一切形式的监督。成立国际清算银行,管理有关德国赔偿的金融业务。

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最主要对象。3,主要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4国社各构成要素之间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既抽象又具体的范畴,必须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全面分析国政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揭示国政的发展规律。其主要流派有理、现、新现等。 国际政治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是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另外,还有许多虽不具行为主体资格,但是能于国际舞台发挥作用和影响的行为者,其中国际政治力量以及由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决定的国际政治格局对国际政治发展演化其重要的作用。 国际关系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即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是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仅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关系部分,三要考虑国家间关系,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国际政治环境即国际政治的基本环境状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际政治环境的理论分析出现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来,日益得到重视。环境分析对指导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有重要作用。 国际行为者指那些没有国际行为资格,却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主要有个人、部分国际组织和大部分跨国公司。战后,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条件下,国际行为者作用日益加强。 国际行为能力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事务,发挥影响的作用力。它是国际行为主体的必备要素之一。是国际行为主体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依据。与其相近的概念有“作用力”、“影响力”等。 世界经济格局世界范围内各种经济力量的对比状态,它和国际政治格局一起构成国际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并且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和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也反作用于经济格局,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中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并对国际政治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实体。主要指一些强大的主权国家,国家联盟,国际组织等。根据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划分国家格局,国际体系。 国际系统即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国际社会看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可以从中探索国际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政治系统和国际政治系统两个层次。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详解

2016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闭关政策:清政府从1757年开始施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下令只限开放广州一口通商,严格控制对外贸易。之后连续颁布了许多条文,对外国人的各方面活动及华夷交往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结果: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 2、虎门销烟: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持查禁和销毁鸦片的著名事件。鸦片输入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道光皇帝采取了禁烟派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但也成为鸦片战争导火线。 3、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项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犯罪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国的法律进行裁判。这项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权益。始于《虎门条约》规定,此项条款为英国和其他国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互相援引,攫取各种侵略权益开创了恶例。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5、拜上帝会:是一个以宗教为形式的农民革命组织,是洪秀全用以组织进行革命的工具。它继承历代农民革命的传统,吸收西方基督教教义中的“一神教”思想和“平等”观念,以及古代“大同”思想,宣扬“神天上帝”的无上权威,树立起一神教思想。拜上帝会使洪秀全个人的宗教理想现实化,进一步激扬了他的宗教狂想。在整个太平天国时期,都以拜上帝教为思想武器,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后随太平天国失败而消亡。 6、湘军:晚清由曾国藩招募湘勇编练的一支军队。1853年,曾国藩受咸丰皇帝命去长沙帮办团练。他以湘勇为基础,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的制度,同时对士兵灌输以封建伦理纲常,并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全军统辖于曾国藩。湘军以营为单位,其主要将领有左宗棠、刘坤一等。曾国藩和湘军成为清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支柱。 7、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国库。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违者治罪。肇始于起义之初,广泛推行于定都天京时期。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后随着财货来源丰富逐渐名存实亡。 8、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政权基础。 9、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中国商船“亚罗”号,因窝藏海盗,受到广州水师搜查,船上海盗被捕。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称该船为英船,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后英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马神甫事件:亦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知县逮捕马赖及其爪牙,将其处死。法国遂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1、《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12、《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1]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国关史名词解释

1.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2. 让?博丹: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发表了《国家六论》,这是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主义的系统著作,他的《国家六论》也被誉为西方关于国家主权学说的最重要论著。 3. 《比利牛斯条约》:(1659)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丧失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年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5. 《乌得勒支和约》:(1713)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首次写入“欧洲均势”概念,具体内容有: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的欧洲属地被瓜分,割让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专营权 6 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 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普、法等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英、俄等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8. 1756年外交革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奥法俄三国同盟成为了奥地利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取西里西亚地区的后盾,发动七年战争,试图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回西里西亚地区 9. 七年战争:(1756~1763),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10 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晚期,英国首相迪斯雷利的一项外交政策。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反掠卖华工】十九世纪中国人民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掠卖人口的斗争。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公开在中国东南沿海掳掠劳动人民,贩往美洲、非洲、澳洲及东南亚一带从事奴隶劳动,因而激起厦门、上海等地人民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1852年(咸丰二年)11月福建厦门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掠卖华工,集众千五百余人示威,被英国海军枪杀八人、伤十六人。1859年.. 7、8月间,上海人民发现英、法、美各国掠卖华工,又发现法国领事住宅中拘禁大批华工,即散发揭帖,并集众数百人殴毙英人一名,击伤英国领事,捣毁法国天主教堂匾额。被掠卖的华工也曾多次在船上暴动,在国外各地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魏源】(1794—1857)清末思想家、史学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后又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自设船厂、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0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1814—1856)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活动,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二十六人,并依法判处马赖死刑。次年法皇拿破仑三世(即路易·波拿巴)以这一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发动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教案】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吸收恶棍入教,拐骗人口。强占民地,激起民愤。1870年(同治九年)6月.. 21日天津人民因育婴堂虐死婴儿数十名,聚众到教堂说理。法国领事丰大业(1830—1870)持枪往见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并开枪恫吓,又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态开枪击伤随从一名。群众怒不可遏,打死丰大业,焚毁法、英、美教堂及法领事署。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示威。清政府派真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国藩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他们主张避战求和,对侵略者屈服。后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国道歉,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将爱国人民当作凶手惩办,杀死二十人,充军二十五人,并赔款建立教堂 【左宗棠】(1812—1885)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初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1860年(咸丰十年)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初任浙江巡抚,勾结法国侵略者组织“常捷军”,先后攻陷严州(今建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同治三年)又陷杭州。旋赴漳州和嘉应州(今广东梅县)镇压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1866年依靠法国人日意格开办福州船政局,成为洋务派首领之一。同年调陕甘总督,派胡光墉在上海借外债和购买军火,进攻捻军。后又率军镇压西北回民军,先后夺取董志原、金积堡、太子寺、肃州(州治今甘肃酒泉)等处,纵兵残杀。1875年(光绪元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81年任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中法战争时督办福建军务。有《左文襄公全集》。 【刘坤一】(1830—1902)清末湘军将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6年(咸丰六年)随刘长佑在江西、湖南、广西与太平军作战,累升广西布政使。1865年(同治四年)任江西巡抚。1875年(光绪元年)擢两广总督。1879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日甲午战争时被任为钦差大臣驻山海关,节制内外陆军百余营,辽河一战,全军溃败。1896年回任两江总督。1900年在帝国主义策划下,参与*东南互保。有《刘坤一遗集》。 【曾纪泽】(1839—1890)清末外交官。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1878年(光绪

世界史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有余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2.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从1492年至1504年,哥伦布先后四次出海远航到达了西欧人认为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拉、特立尼达等岛。他误认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3.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2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4.《九十五条论纲》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文献,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梦口贴出《九十五条纲论》。《纲论》认为教皇出卖赎罪券犯了错误和违背了基督教的原理,之处基督教徒只要忏悔,不买赎罪券也能得救。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5.耶稣会 天主教会为反对宗教改革运动而成立的宗教组织。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创设于巴黎。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珠教会最该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 6.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慈温利与路德一样,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基础,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谴责斋戒、炼狱、赎罪券和教士独身,力主简化宗教仪式以建立廉检的教会。不同的是,他比路德更激进,主张组织民主,信徒有权选举牧师,还主张废除圣经没有规定的仪式。慈温利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廷和瑞士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没有建立独立的教会组织,许多成员后来加入加尔文教会。 7.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教。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条》,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 8.闵采尔 闵采尔(1490~1525),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原本攻读神学,是路德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八章 22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 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 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

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 1949.4.4签署 <<北大西洋公约>>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北约是一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行“自卫”。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立的。美国极力主张成立北约的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