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讲 大纲

第一讲 大纲

第一讲  大纲
第一讲  大纲

第一讲中西文化源流及其现代化

一、中西文化源流与演变

中国:从秦汉开始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一种伦理文化。

西方: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以基督教文化构成西方文化的主脉。

1、中国文化源流与传统

“米亚得现象”:“以夏变夷”的路线,以华夏的文化,来改变、同化满夷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

2、西方文化源流与传统

区别于中国文化的以夏变夷的模式,包含三种差别很大的文化传统。西方近代文化是在三种差别很大的文化传统的融合更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

西方文化的三种主要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

希腊文化:灵与肉的和谐文化,表现了一种人类童年时代的文化;

罗马文化:物质主义的文化,是对精神文明传统的践踏,但同时繁荣了世俗社会,导致了帝国的繁荣,以及法律的健全;

基督教文化:唯灵主义的文化,鄙视此岸世界的世俗生活,极力

推崇彼岸世界,向往天国。导致基督教内部崇高的精神和卑污的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

西方近代文化的发展则是对希腊、罗马以及基督教的三种传统融合起来,所以它既有希腊文化对人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文化对世俗社会和功利的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主义的向往。因此它和中国文化“以夏变夷”的同化模式是不一样的。

二、中西文化基本精神

1、“轴心时代”的变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解释了什么是“轴心时代”。

他认为人类有三大文明,“一个是西方文明;一个是印度文明;一个是中国文明”。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之交的几百年中间,在这三大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而这个变革的结果,导致了三大世界宗教的产生。

轴心时代之前中西文化的差别不大,都是一种浓郁的迷信色彩文化,但是经过“轴心时代”以后,中西文化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2、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的变革

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的变革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从殷商时代的巫觋精神向周代的尊礼敬德的宗法意识的转换,即从人格化

的神转变为外在的规范。第二步转换是从周代的尊礼敬德的宗法意识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意识的转换。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一种伦理精神,由内向外驰求,通过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从内在挖掘出世界。所以中国文化经过“轴心时代”的变革转向关注道德修为的协调的现实精神。

3、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的变革

从自然崇拜,明朗欢快的活泼的希腊多神教,以及外在刻板的,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后来完全鄙视现实,崇尚天国的,一种超越的基督教的转换,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

在“轴心时代”,中西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个是内敛的,一个是超越的。

4、“以夏变夷”同化模式和融合更新模式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夏变夷”的模式,导致文化自身的稳定性,所以最后走向了一种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融合更新的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

的自我否定,其结果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不断地飞跃,不断地相互否定。那么就导致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和哲学的怀疑精神。

三、中西文化的现代化

(一)西方文化的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首先由西方发起。

1、西方文化现代化的背景——基督教文化的二元分离

由于中世纪欧洲世俗王权的分崩离析,为罗马天主教会凌驾于王权之上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早期基督教(天主教)统治整个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高高在上地凌驾于王权之上导致罗马教会的腐败。同时也导致中世纪的虚伪道德体系,教会倡导对天国的理想追求的禁欲主义和教会本身实际作为的腐化堕落之间形成了一种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二元分离。

马克思恩格斯:中世纪欧洲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教会导致的,欧洲的变革不经过一场宗教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2、文化方面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

南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知识分子运动

文艺复兴主要的意义,用人性来取代神性,由人道主义来取代神道主义,用人世间的幸福来取代天国的理想。

3、宗教改革

北部:宗教改革,平民运动,宗教改革对后来西方现代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内容:三大主流教派,

第一个:路德教,发起者马丁·路德,用内在的精神取代了外在的权威,给精神赋予了自由。

第二个:国教会,英国的宗教改革,改革成果:一个是教产还俗,一个是王权至上的发展。

第三个:加尔文教。瑞士,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加尔文教的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最大,提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合理性根据,使世俗劳动获得了神圣性意义。

“世俗世界的巨大成就,往往是圣城工作的意外收获”

康德:“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宗教改革三个重大的作用:1、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铁板一块的专制统治,导致南北欧洲的分化。2、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发展。3、宗教改革推进了民主政治和宽容精神。4、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教培养了一种天职精神。

(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最初是被迫的,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漫长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心路历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人的枪炮技术;到“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制度;到“五四”启蒙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民族虚无主义者,1980年代以《河殇》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思想,实质和五四运动一样。

初一上第一讲文档论语

初一上第一讲 《论语及孔子 论 语》的重新解读 论 语》中的人物: 子 路 曾子 子贡 第一讲文档 1《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2《论语》的另两个“最” :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又是出成语 成语就出自《论语》: 天尤人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血气方刚 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3、《论语》作者是谁呢?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4、简介孔子 : 前 551 -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作为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在长达 2000 多年的时间内,是中国的正 统思想。作为教育家,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 原则,现在仍在使用。他是中国读书人的祖师。 他还是一位典籍整理编订家 相传《诗经》《尚书》《春秋》等经典是他整理编定的 课文解读 论语及孔子 最密集的书。 有人统计过,《论语》全书只有 11750 字,却出成语 174 条。下列 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乐在其中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见贤思齐 听其言, 观其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行 文质彬彬 敬而远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后生可畏 名正言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怨 杀鸡焉用牛刀 道听

第1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P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u n,不亦君子乎?” “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 “学而时习之”是求学之根本、教学之根本、研究学问之根本。 这三句话中: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进一步提高;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第2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是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是巧合。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身方面 传不习乎?——学习方面 第3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强调知新。而知新,必须独立思考。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温故”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 第4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更反对 “思而不学”。因为“学而不思”只是无所得,而“思而不学”还有危险。 第5则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冶金新技术专题讲座教学大纲

《冶金新技术专题讲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冶金新技术专题讲座 英文名称:Lecture Series on Recent Metallurgical Technologies 课程代码:METE1004 课程类别:①选修课;②考试; 授课对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 开课学期:第7学期; 学分:1.0学分;学时:18学时 主讲教师:王德永,国宏伟,王晓南 指定教材:无 考核形式:综述报告(70%)和平时成绩(30%)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对当前国内外冶金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继续强化专业基础,拓展专业视野,并能从新工艺新方法的开发中获取科学创新的启发思维,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炼铁新技术专题 第1章中国炼铁原料技术创新与展望 1 教学内容 了解中国铁矿和煤炭资源的现状;了解中国炼铁原料的历史沿革;掌握中国炼铁原料的技术创新;熟悉新形势下低成本炼铁研究内容;了解中国炼铁原料技术的展望。 2 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中国炼铁原料的技术创新;新形势下低成本炼铁研究内容。(2) 教学难点及要点:掌握中国炼铁原料的技术创新。 第2章高炉专家系统开发及应用现状 1 教学内容 了解国外高炉专家系统开发的现状,国内高炉专家系统不成功的原因;掌握高炉专家系统包括的功能模块;明白高炉专家系统各个模块的开发目的、思路和用途。 2 教学重点 (1) 教学重点:高炉专家系统包括的功能模块;高炉专家系统各个模块的开发目的、思路和用途。(2) 教学难点及要点:掌握高炉专家系统各个模块的开发目的、思路和用途。

智慧树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A. 日本 B. 俄国 C. 美国 D. 英国 正确答案:俄国 2.【单和鼠 B. 牛和猪 C. 马和选题】 2009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了()兽首 A. 兔羊 D. 鸡和鼠 正确答案:兔和鼠 3.【多选题】中国人民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A. 帝国主义太弱 B. 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C.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D. 帝国主义寻找到新的目标 正确答案: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 4.【判断题】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5.【判断题】甲午战争后,魏源翻译了《天演论》。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洪秀全看到了一本介绍基督教的书叫() A. 《盛世危言》 B. 《劝世良言》 C. 《资政新篇》 D. 《天朝田亩制度》 正确答案:《劝世良言》 2.【单选题】洋务运动中最早兴办的军工企业是() A. 汉阳铁厂 B. 轮船招商局 C. 安庆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正确答案:安庆军械所 3.【多选题】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 A. 军事实力不如日本 B. 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 C. 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D. 轻敌所致

正确答案:军事实力不如日本###经济动员力不如日本###社会动员力不如日本 4.【判断题】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5.【判断题】百日维新共进行了100天。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孙中山先生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 A. 同盟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兴中会 正确答案:兴中会 2.【单选题】“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 A. 创立民国 B. 驱除鞑虏 C. 恢复中华 D. 平均地权 正确答案:创立民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主讲——冯聚才 第一讲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中国跨入近代的状态:——“三条线的交叉” 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清王朝的衰落期、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资本主义的英国发动了第一场侵华战争,结果: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个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典型人物:林则徐)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在1858年签订了中——英法俄美《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中-英法俄美《北京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中法战争:1884年-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近代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政府表现的软弱进一步助长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气焰。

(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对华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地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西方八个国家联手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由于清王朝的不堪一击,北京沦陷,被迫在1900年9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基本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与主要矛盾 (1)特点:(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通知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A、中国的封建势力是近代中国最黑暗、最反动的势力,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源依然存在; C、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E、近代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在世界史上是少有的。 帝国主义侵华的手段: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其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

培训学校教学大纲模板

培训学校教学大纲模板 弘博国际软件学院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与开发》教学大纲 标题:楷体_GB2312 小二 课程学时:140(理论70~上机70 ) 课程学分:9 介绍:楷体_GB2312 小四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 四号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与开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完成《计算机导论》、《Windows2000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概论》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面向过程和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及掌握基本的序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和程序设计奠定重要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Visual Basic6.0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和VB语言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内容包括:数据类型、变量与常量、程序执行流程、数组、过程与函数、基于对象的编程、控件的使用、数据库编程、文件和网络编程等。 正文:宋体五号 1.5倍行距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 程序设计基础 1.1概述; 1.2程序的入口Sub Main()函数;

1.3数据类型; 1.4变量与常量; 1.5算术运算符和字符串运算符; 1.6顺序程序设计; 1.7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 弘博国际软件学院 1.8选择程序设计; 1.9 。。。。。。 要求: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理解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信息的表示与存储和程序的开发过程。掌握VB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理解数据类型与变量、常量的关系;理解类型转换;掌握各种常量的性质和定义;熟练掌握基本运算符、表达式和语句的概念;了解常用的过程化程序实例;熟练掌握顺序、选择、循环;理解数组和数组下标的使用,了解二维数组;熟悉函数的定义和调用;理解函数调用的内部机制;掌握模块变量和过程变量之间的区别、作用域。 2. 。。。。。。 2.1 。。。。。。 2.2 。。。。。。 要求: 。。。。。。 三、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使用可视化工具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具备运用编程语言进行面向过程和基于对象的程序设计的能力,为《.NET架构与C#程序设计技术》和《JAVA语言核心课程》等后续课程奠定必备的基础。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一讲夏朝.商朝的法律制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一讲夏朝.商朝的法律制 第一讲:(一)导论(二)夏朝的法律制度(三)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导论对象论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 历史时期的司法。2、目的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通过对比学习,提 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3、方法论(1)具体的 方法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要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 型法律制度的特点;要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要在掌握一定部 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通史;要学会使用工具书。(2)抽象的方法辩 证唯物主义方法历史的方法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4、阶段论(1)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2)阶段划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A.奴隶制发展时期B.封建社会发展时期C.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D.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思考题:试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2、试述为什幺要学习中国法制史。(二)夏朝的法律制度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大禹的儿子启是这个国家的开创者。从启开始,我国便正式进入阶级社会,其 标志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2、夏朝的法律制度(1)这个法律起源于夏朝(2)夏朝的法律制度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为追念其先祖而命名为“禹刑”。罪名: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罪名:赎刑。适用于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精心总结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起止期: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二)、乾隆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化腐败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军腐化无战斗力 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暗 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确立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1776年,美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法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冶 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优越,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制度下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 (二)、分析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与产品市场,原始积累时期主要靠掠夺土地、不平等贸易、奴隶贩卖等手段,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则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44年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了《中法新约》 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11月日军占领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在江东六十国屯将数千中国居民赶入黑龙江中淹死,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连续12天的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精讲《论语》选段阅读(1)

[《论语》选段阅读]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意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问题。(5分) 甲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1)①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待人的什么原则?(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君子”的精神追求,对“君子”的道德水准,对“君子”的修养,都有具体的阐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的标准。如此多的标准,如此高的要求,显然不现实,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属于一个理想主义者。 (2)上面的语段对孔子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

中国近代史纲要(超精华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1 2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 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 业兼修。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 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 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

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杨伯峻也不赞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时”解 为“时常”,认为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杨伯峻《论语 译注》)。   至于“习”字,仍需作简单的辨析。“习”的本义是鸟儿练习飞翔。《说文解字》:“习,数飞也。”段玉裁注引《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他认为,习字的引申之义为习熟。实际上,“习”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两者同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以,古人也认为,“习,学也”(《吕氏春秋·审己》注)。只不过,“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一讲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和形成。 (一)概念:一种社会发展形态——特殊的,过渡性的 半殖民地:从政治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形成的政权的性质,形式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实质上丧失独立,由西方列强实行间接统治。 半封建:从经济上概括——是封建国家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形成的社会经济形太。表面上,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提出:《帝国主义论》——1905.列宁——半殖民地——》首次用其指称近代中国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1851.恩格斯——》半封建 毛泽东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做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证,标志其概念的正式形成。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四条绞索,五次斗争——概括 四条绞索:(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65——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3)1894_1895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问题:1、为什么说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1)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①领土②司法③关税④贸易自主权⑤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允许传教士进人内地⑦允许外国公使驻扎北京。 2)清政府开始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开始与外国列强勾结②“总理各国事物衙门”成立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1、经营商业与轮船航运业。 2、开办工矿企业 3、开设银行。 3)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中国农村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2 东南沿海一带开始畸形繁荣 3 租界开始出现 4)大批华工被虐卖出国。

新教学大纲模板讲课教案

附件3: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版 《×××》课程教学大纲(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英文名称: abc 课程编码:×××××××(跨学期结束的课程各学期课程的编码依次罗列,以逗号相隔)课内教学时数:××学时(跨学期结束的课程总学时用××+××+……表示),其中课堂讲授××学时,××学时,……。 学分:×学分(跨学期结束的课程用×+×+……表示) 适用专业:××××(宋体常规五号) 开课单位:××××(宋体常规五号) 撰写人:×××(宋体常规五号) 审核人:×××(宋体常规五号)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7年×月(宋体常规五号) (空一行,编辑时请删除本行提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宋体小四号加粗) 编写内容参考提示(阅后请删除):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属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宋体常规五号,首行缩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宋体小四号加粗) 编写内容参考提示(阅后请删除): 1、课程教学内容:按相当于教材中的章节目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内容及要求,突出各章的重点、深度、广度。本段文字包括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是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排列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编制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主要部分是规定本课程教学内容、范围和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简明反映课程的教学深度和难点。 2、按照“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个层次明确提出各章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基本要求,同时明确指出本章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趋势,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和归纳;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熟练掌握:是指学生能够依据所学的知识能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绪言(宋体小四号加粗,居中设置)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测题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 ) A.《中英北京条约》 B.《中英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B ) A.经济侵略 B.军事侵略 C.文化侵略 D.政治侵略 3.中国近代史上割去台湾全岛的不平等条约是( A )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外国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银行是( A ) A.英国丽如银行 B.英国汇丰银行 C. 德国德华银行 D.美国花旗银行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 A.林则徐 B.孙中山 C.魏源 D.马建忠 7.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著作是( A )

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筹海篇》 D. 《夷情备采》 8.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 A ) A.“救亡”的口号 B.实行君主共和 C. 振兴中华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标志着中国近代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D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 A ) A.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 B.军事侵略与资本输出

C.政治控制与资本输出 D.商品倾销与政治控制 二、多项选择 11.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达到了( ABCD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强占中国租界 C.强租中国港湾 D.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E. “西方文明传播者” 12. 为了统治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BCD ) A.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B.操纵中国的内政 C.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D. 操纵中国的外交 E.操纵中国的军事 13. 外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类洋行已达50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ABCDE )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

《论语三百讲》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 深刻的人道情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学习的目的:培养德行 颜回最好学:不迁恕,不二过。都是与德行有关 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自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节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第二章 第一节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二节 1.洋务派部分成员: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2.洋务派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3.洋务事业: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心读论语第一讲一一学而时习之

今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论语》,这部经典,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都讲过,我这个人学识浅薄,也没看过那么多的版本,只能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聊一聊,我对《论语》的一些理解。咱们这里听课的有很多高人,学传统文化很多年的,我这也算是班门弄斧了,让大家见笑了。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讲第一段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段,三句话,其实说的是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话,说的是个人生活的改变;第二句话说的其实是面对孤独的态度;第三句话说的是不再追求认同时的自由状态; 我们从第一句话开始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听就让人吐血而死。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刚学古文,老师解读说这话的意思是说”“努力学习,然后经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所以吧,有的时候“尽信师,则不如无师” 然后我的同桌跟我说“我也没觉得学习哪就快乐呀,怎么说学习就快乐呢,还问我,‘你呢’”,我当时无话可说,因为我也

真没觉得怎么快乐,但心里对孔子开始反感,这么没脑子的人,怎么能成圣人呢。 我觉得现代中国人对《论语》的厌倦,就是从初中老师政治正确的暴力解读中来的。 你说学习是快乐的,纯粹是胡说八道呀,根本不符合人性。 有人来南山书苑,偶尔就会遇到不懂事的,抓住南山书苑的小孩子问“你喜欢学国学吗?”“你喜欢学中医吗?”,喜欢这两个字还总是着重强调。 这是成年人对儿童的关心吗?其实不是,这是成年人无知的窥探,事实上只要你是一个长脑子的人,就应该知道,天底下没有人愿意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是枯燥乏味的,“热爱学习”这件事本身就是不符合人性的,人类天生就是趋利避害,而且是只趋眼前的利益,有一次,南山书苑有一个孩子跟我说“我将来就想去要饭”,还有一个孩子跟妈妈说“我觉得当小偷挺好的”,无论要饭还是当小偷,都是不劳而获的典型,这才是人性。 这种人性本身的趋利避害,就会导致几乎是人就不会热爱学习,不只是不热爱书本文字的学习,而是所有的学习都不会热爱,因为学习、教育本身就是要有约束,有制约的。 前两天我说,就算是朗朗,足够有音乐天份的了,但也是父亲打着学弹琴的,没有残酷刻苦的训练,绝不会有今天的朗朗。

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近代史应是相对历史与绝对历史的辩证统一,我们这个时代的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管理资源吧小编为你带来了学习近代史纲要心得体会及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1 我国的千年历史,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和感悟,但是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已经离我很远了,对我们现在这个国家,经历的是近代史,对如今的我们有更多的历史意义,而古代史有的是研究价值,有的是一个让中华儿女自豪的过去…… 而今大学生的必修课---近代史,一段知国耻国难的历史,这更让我知道如果不断为古代自豪的话,必然就是近代史的的那个悲剧。近代史就是一场中国的抗战史,从清末到建国之间,怎么说呢也许是是段血泪史啊,也是革命史。我想我会对我们的国家又爱又恨,爱他们的顽强,爱他们的团结,也恨他们的迂腐,很他们的分裂,恨他们的落后,国家就这样的可悲,真可是可悲,作为一个大学生,一定要知耻而后勇就对了。 让我知道的,一个国家无论曾经再多么光辉,历史再怎么璀璨,毕竟这是过去,如果不思进取,那么很快会成为井底之蛙,而且会很落后,再加上,自以为是,自认为是泱泱大国,在世界之上唯它独尊。历史的教训显而易见,其实为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历史为鉴,真正成为一个强国和做一个强人的道理相似。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

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虽然国人们觉醒,通过革命,改革做到了站起来的地步,但是太平天国的失败,公车上书的悲剧结果,哪怕爱国志士一个个出现,还是一次次的失败,但是当然总会成功,就是辛亥革命,可是这个弥足珍贵的成功,依然被袁世凯窃国,经历这么多失败,国人们是顽强的…… 抗战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这段历史是艰难的,一位位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真是让我们现在的青年应该感到感动和自豪,无数的英雄事迹让我们缅怀纪念,我们一定要努力,为了已死去的革命烈士,我们一定要为新中国的发展努力。一个学期的近代史学习,让我们知道,中国的国情是复杂的,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国情的问题,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共产党让中华儿女走向和平,走向解放,我们不应该忘了这么多。

《工程实践讲座》教学大纲

《工程实践讲座》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工程实践讲座》 (LECTURE ABOUT ENGINEERING PRACTICE) 课程号(代码):30005301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 16 学分:1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工科高等院校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综合实验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本课程设置目的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 (1)毕业要求3,分指标点3.4; (2)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1。 三、教学内容 聘请有实际经验的校外专家和相关领域业内人士来校定期举行讲座性的报告会,讲座内容要体现:1、结合真正的工程项目;2、结合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加工与应用的领先技术。具体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合成工业,塑料、橡胶、纤维和粘合剂等领域加工与应用技术发展前沿;高分子材料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和面对的挑战;以及在生产实践中新技术的开发实践等。通过这种请进来的方法,让学生与有实践经验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和工程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同时鼓励同学与讲座的专家积极互动并建立联系。通过此课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实际高分子材料制备、加工与应用企业的工厂操作、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成本的估算以及新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四、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1.学生在听讲座期间应认真作好笔记。课程结束后,交指导教师作评定实习成绩依据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