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学术研讨会成果摘要

第五届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研讨会成果摘要第五届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研讨会于2OO2年4月13-17日在厦门大学召开。第五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是由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与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与会的海内外学者、专家共100余人,大会收到论文140多篇。会议围绕着东南亚华文文学及其研究以及菲华文学的历程和特点等问题展开讨论,意在对东南亚华文文学进行回顾与展望,充分认识东南亚文文学的当代使命。会议对学术界近年来出现的包括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不同评价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来自海外的几位华文文学研究者在国内报刊上著文指出,多年来由于研究活动的基础观念是“语种的华文文学”,而它又绕过了对其本质属性的考问,强调了“语言学的表象”,因而他们认为历时二十多年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繁荣景象是一种量的积累,而在具有普遍性学术理念的营造上并无重要意义”,华文文学研究陷入困境,因之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观念——“文化的华文文学”,认为这是强调对研究客体的尊重,“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

针对以上的看法,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把“语种的华文文学”同“文化的华文文学”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因为后者离不开前者,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再说把“语种华文文学”说成是“被灌入民族主义的文化因素”显然不合实际,应充分看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将逐步成为世界性的一种通行语言,这是中国本土综合国力和海外华人成就的体现,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无关。再次,与会代表不同意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绩采取轻易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批评显然是片面的,大量研究成果的存在是任何人都不能抹煞的。同时,研究方法既要一元论又要多样化,怎么可以独尊一已之法,否定他人已有成果?!

关于包括东南亚华文文学在内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是会议的热点之一。有些人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根在中国大陆,是属于中华文化的,由于双方隔绝甚久,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处于“断奶”状态,正在逐步走向自立,与中华文化脱钩。与会不少代表对于这种看法不敢苟同。新加坡华人作家李龙在他的论文《新华文学与母体文学的脐带关系》一文中说,虽然在国家认同上,我们与祖籍国是两个国度,我们当然对居住国有归属感,必须对我们出生的国家,成长的国家认同、效忠。但是,我们在文化上与中华文化的脐带关系、牵连关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根性。在用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性进行文学创作时,尤其新华文学在走向世界华文领域时,继承母体文化

遗产是没有所谓断奶的,文化脐带也断不了,否则,只能是裹着糖衣的怪胎罢了。福建师大袁勇麟教授在《东南亚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中从汉语散文方面论述东南亚华文散文是“中华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她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又有异国他乡的文化特征。

如何评价东南亚华文文学是研讨会关注的一大问题。许多论文或与中国文学、或与欧美华文文学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张俏静副教授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浅见》就是其中一篇,该文认为(一)东南亚华文文学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从“侨民文学”向“移民文学”的转变。(二)以华夏为底色,以南洋的自然人文景观为调色的独特风韵是东南亚的文化特征。(三)思想内容上具有华族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儒家精神。(四)不同于欧美华文作家的学者化、学院化,东南亚作家大都是亦文亦商的业余作者,即所谓儒商。(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主导。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评价,还可以有其他角度。有的论文提出把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放在该国的文学格局中加以比较,才能衡量其地位,考察其特色。这是深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已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与重视。

如何理解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内涵,与会者也积极探讨。有的论文提出必须从分清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入手。亚华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邵建寅教授在《社会变革与菲律宾华人文学》一文中指出华文文学是应用中国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不一定限于中国人,以文为主;华人文学则是华人或华裔应用中国语文或其他国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人为主。他认为菲律宾华人文学,则在萌芽状态,将来开花结果有赖有心人的共同努力。菲华诗人云鹤在《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也有类似的看法,然而又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菲华文学的定义,应从狭义的“菲律宾华人以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扩伸到广义的“菲律宾的华人作家,以任何一种文字表达,反映菲律宾华人的文学作品”。这些主张,意在把东南亚华文文学内涵扩大,以让更多的人加入创作反映华人心态作品的队伍。

关于撰写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创新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松年副教授指出必须打破现有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模式,探索新的写法。厦门大学庄钟庆教授同他的同道正在撰写《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他在《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中提出写好东南亚华文文学史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征、历史分期、主潮及代表作家作品等。他主持撰写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史》意在打破作品+作家的框架,探索以文学史为线索编写文学史。该书已写出初稿,正在修改中。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上世纪一百年间曾贡献出无数华章,未来的前景如何,这也是与会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社科院黄侯兴教授的论文指出:即使在全球化的大趋势面前,世界文化也决不会全是“可口可乐的殖民文化”。注重反映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地方色彩,仍是东南亚华文文学应坚持的方向,以更鲜活的民族精神与民族风格去永葆艺术青春。他反对建立以美国为轴心的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模式,认为把文学艺术的世界性也纳入其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李岫教授指出:今天,面临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

元化的新局面,如何抛开西方学者的后殖民语境和文化本土中心主义观点,将东南亚华文文学纳入人类文化的总体走向,准确挖掘她的实质,继承并发扬她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学者和世界华文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展望东南亚华文文学前景时,与会一些代表提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同华文教育分不开的。虽然目前东南亚华文教育形势从总体上说是好的,然而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华文教育衰落,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影响,文艺人才的培养是个突出问题。面对东南亚华文学发展的困境,不少与会代表提出:既要看到严竣的一面,又看到有利的一面。新加坡儒商周颖南在《新世纪·新希望》中展望了21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景,他认为随着世界跨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开创新局面,对东南亚华语教育、华文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华文文学必能在现有基础上再攀新高峰。他联系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与波折的实情,指出华文文学事业仍然任重道远,并坚信21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前景,必定无限光明。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繁荣与发展,需要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良好环境,也需要各方面的协力支持。与会代表赞赏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等长期以来支持出版或发表有关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及研究论著,对推动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台湾中山大学余光中教授对包括菲华文学在内的东南亚华文文学非常关注,他在讲话中重申东南亚华文文学的重要性,并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香港作家王一桃也表示要为介绍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出新的贡献。东南亚许多华文文学团体的负责人如马华作协会长云里风、泰华新诗学会副会长岭南人等都表示希望共同合作,推动东南亚华文文学及其研究的发展。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在题为《我们能共同为世界华文文学做些什么?》一文中呼吁:希望世界华文作家,为世界华文文学的著作添砖加瓦,使世界华文文坛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这次会议除了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外,还有许多新的进展。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来说,李国正教授等著的《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研究》一书,系统地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总体特征并分别对东南亚诸国的文学语言特点进行探讨,这类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实属少见。还有厦门大学林丹娅教授的《东南亚华文生态中女性写作》、厦门大学杨怡副教授的《闽南与东南亚的文学渊源》、厦门大学苏琼博士的《东南亚华文戏剧:另样的意义》、香港作家吴应厦的《香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中介站》等都有新意。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聂震宁的《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在我国的出版及其意义》一文反响很好,他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1979—1989年为第一个时期,称为繁荣时期,出版活动反映文学界借鉴和研究的需要。第二时期(1990—2000)即市场化时期。他提出今后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家与我国大陆出版人应更好地合作,我们需要走出20世纪80年代,需要在90年代的基础上有一个更为理性和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建设、为人类文学事业的繁荣,做出我们共同的贡献。

东南亚国别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开拓。杨怡的《杜埃与菲华抗战文学》、厦门大学郑楚副教授的《五十年代与<商报>小说》,都是针对有关菲华文学论述中所忽视的现象而发的,前者描述以杜埃为代表的华

侨作家反映抗战生活的特点,后者揭示五十年代《商报》小说的价值,这两部作品有联贯性,是菲华文学四、五十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应引起重视。厦门教育学院沈世豪教授的《菲华散文审美情趣》、泉州师院戴冠青教授的《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等都不乏新意。

应该指出,以厦门大学为主力的厦门是国内外“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该基地已取得不少成绩。除了举办五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外,还出版《东南亚华文文学丛书》,庄钟庆等主编,收入了研究论著十部,文学作品集十一部。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心与新加坡合办文学理论与创作研讨班,培养新华作家;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还与中文系合作开办东南亚华文文学课程及招收有关硕士研究生,今年有数名新加坡华人赴厦门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