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入紧缩期。在国际倡导“绿色经济”发展以及国内“区域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面对经济基础、发展阶段、动力和危机各异的城市个案,转型的动力、思路和举措应当各不相同。文章借鉴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理论中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成果,以沿海城市深圳和东北老工业城市阜新为例,提出在“降增速、去杠杆、调结构、促公平”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未来“仍然持续增长”和“持续慢增长或收缩”两种类型的城市实现“绿色转型”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建议。[关键词]新常态;可持续发展;紧凑城市;收缩城市;新型城镇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1-001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周恺,顾朝林,钱芳芳.重视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紧+缩”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7(1):12-17.

Compact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Normal/Zhou Kai, Gu Chaolin, Qian Fangfang

[Abstract] New normal requires “lower speed, de-leverag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promoting equity”. Some regions have come to

a shrinking stage in the new normal. Under the initiation of “green economy”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green transition” has different practices with respect to varying economic foundation, development phase, and driving force. Learning from compact city and shrink city theories, the paper takes Shenzhen and Fuxin as study cases,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cities of “sustained growth” and cities of “slow growth or shrinkage” in the new normal.

[Key words] New norm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act city, Shrinking city, New urbanization

0引言

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即将告别粗放扩张,在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公平包容的新型城镇化思维的指导下,也将逐渐进入紧缩期。然而,我们当前熟悉的规划及管理手段大都以持续高速增长为前提和目标,如何在人口和经济的慢增长或逆增长中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研究者急需探索的新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绿色转型”的国际背景,分析了新常态下“区域异化特征”的国内情景,指出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我国城镇化路径的转变方向,进而基于紧凑城市(Compact City)和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y)理论,探索“紧+缩”发展的可持续城镇化路径,并以沿海发达城市—深

圳和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为例,对它们在“紧凑发展”和“震荡收缩”情境下的城市变化特征、规划政策应对进行分析与评价。

1国际语境和国内情景

1.1国际语境

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以“绿色经济”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途径,并重建国际经济贸易平衡,希望摆脱对“褐色经济”石化能源的依赖,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损益权衡,创造“在能够显著地降低环境风险和避免生态恶化的前提下,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公平的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条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26)、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0161120047)、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20141685)、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资助

周 恺,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助理教授。

顾朝林,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芳芳,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色低碳、资源节约和社会包容的发展路径”[1]。具体行动包括以下内容:

(1)将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责任分摊到各国,这使得绿色发展理论迅速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筹码,国际政治版图被重新定义(如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并很快延伸到经济领域(如欧盟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税)。我国也提出了“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2],在基于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应对国际社会。

(2)“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内涵在于以“互联网+新能源”为聚合推动力,以科技化、全球化、互联化、绿色化、定制化和利基产业为新工业革命特征的路径创新[3-4]。同时,在全球“绿色经济”体系中输出“绿色创新”技术或产品,是发达国家重新构建的全球经济图景中西方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也将我国制造业放置在全球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产品周期缩短的多重经济困境中,倒逼我国制造模式向智能化及柔性化的方向发展,“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变革将引发我国经济格局的再一次变化[5]。

(3)“绿色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确保社会公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和欧洲环境局[6]都强调“绿色经济”并不仅仅是经济和环境政策,还包括“区域平衡”“社会公平”“消除贫困”等社会目标[7-8],关注于利用转移支付和政策引导等工具,对承担资源和生态功能的欠发达地区及人群进行补贴,平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的关系。

1.2国内情景

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区域差距的拉开,城市发展的区域异化特征逐渐明显。在“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我国面对的是经济基础、发展阶

段、动力和危机各异的城市个案,其转

型的动力、思路和举措也就各不相同:

(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

江及山东等地在经历经济发展起步和高

速增长期之后,均形成了较雄厚的经济

基础,城镇化水平高,且基础设施建设

完备,在经济降速时期,开始主动进行

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北京针对

环境问题发展高收益、低能耗的绿色战

略性“高精尖”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东北老工业区当前的经济发展

过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消费和出口的

拉动作用偏弱,经济转型压力最明显。

例如,受能源工业负增长等因素影响,

黑龙江省自2014年以来经济增速回落,

其能源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过高,一

些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工业企业在全球

层面上的竞争力不强。

(3)中西部地区经过新一轮的投资

拉动和资源型经济发展后,由于经济下

行导致资源需求不足,持续投资拉动出

现乏力,“难保增长、难找热点”成为

关键问题。例如,湖南省是人口输入大

省,2000~2010年得益于人口红利释

放,在人口大量外流后,主要城市人口

仍然获得增长。但未来十年,其总人口

增速将放缓,劳动人口开始衰减,面临

“人口收缩”的严峻挑战。

2“紧+缩”发展的城镇化路径

在上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

我国不同区域、基础及背景的城市需要

拟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绿色转型”发展

战略,其中城镇化路径的选择是决定城

市是否可持续的关键[9-10]。UNEP曾指

出,可持续的城镇化应当符合以下要

求:①寻找合适的城市规模大小和结构

形态,以节约土地、降低能耗和鼓励公

共交通;②培育创新环境,以集中的城

市生活方式激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合

作,从而实现“绿色创新”;③综合

协调城市要素,创造物质循环的城市经

济和环境敏感的城市开发,体现智慧的

城市管理[1]。基于此,新常态下我国的

城市发展也必须在遵循绿色发展路径和

体现国家生态文明的大方向上,寻求差

异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体现“绿色经济”发展思想,并能

符合我国新常态特征的城市发展理论有

两个,即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前者侧

重在城市增长动力强劲的阶段,主动地

选择集约、紧凑、高密度和混合的土地

利用模式,以最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实

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后者则针对丧失

增长动力的人口衰减型城市,主张放弃

“必需增长”的发展观念并制定“适度

收缩”的城市规划政策,实现城市在慢

增长或逆增长情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由

于具体阐述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理论的

文献丰富,本文不再赘述,两种理论核

心内容的对比如表1所示。

3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深圳和阜新这两个城市发

展样本来分析在“紧凑”与“收缩”发

展情景下的城镇化特征及规划政策应

对条件。从它们的转型历程可以看出,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下,“紧/缩”

发展的城市在力图突破传统模式并维

系经济增长时所面对的坎坷与希望。

3.1案例一:深圳的“紧凑发展”

深圳是一个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年

轻城市,其不但拥有旺盛的经济增长动

力(图1),而且城市功能还亟待健全和

完善。深圳的城市转型,并非是因城市

进入经济衰退期后发展动力不足而造成

的,而是由持续增长的旺盛需求与资源

供给严重有限的尖锐矛盾所导致的。在

“行政扩区”的诉求被国务院否定之后,

深圳只能放弃过去“追速度、拼规模、耗资源、求扩张”的老路,重新认识和评估城市有限的资源,以新的资源观探寻可持续发展。然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及功能提升等城市发展目标并没有改变,“目标不降低,任务没减少,指标还提高,但资源条件改变”是编制《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所面临的艰巨挑战。

经过主动转变发展思路(表2),深圳最终形成了以“紧凑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版城市总体规划:

(1)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产业升级、经济持续增长。利用规划手段对被低层次产业占据的区位良好、配套齐全的优质用地进行“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对存量用地功能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和提升设施配套,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规划补充原特区外地区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加强住房保障。按照“分区配建、就近平衡、公交支持”的原则,在城市更新项目中配建适当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低收入群体、“夹心层”的居住需求。通过城市更新,捆绑配建医疗卫生、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民生福利。

(3)以“以需定供”取代“以人定地”的建设用地规模计算方法。规划基于城市土地资源潜力和环境承载力,而不是人口规模预测来确定城市规模。在有限的建设用地上,通过提高新增用地的开发强度,综合运用密度分区、地下空间开发等策略,并加强存量用地的二次开发和功能调整,以此来合理安排各类功能和设施,创造宜居环境。

(4)在用地上将“新增”与“改造”

并重。规划提出“增改用地”概念,所谓“增”,指新增用地,既包括新批用地指标,又包括闲置和已批未建用地;所谓“改”,指已建成区的改造用地。将增量空间和存量空间统筹进行规划调控。对于改造用地,不仅应确定规模,研究其区位、布局、改造方向和可行性等,还应根据存量用地的现状功能、环境条件和产权归属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更新改造策略和方法。

(5)空间布局由“形态构建”转向“结构调整”。在空间策略上,规划提出“外协内连、预控重组、改点增心、加密提升”的十六字方针,作为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的核心思想。在用地安排上,规划不仅对用地功能进行调整,还提出结构比例优化的要求,明确提出在规划期内,工业用地的规模和比例应大幅下降,但必须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居住用地规模和比例应基本持平,但结构和布局需要调整,特别是要提高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用地比例,减少原农村居民私宅用地。此外,交通、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用地的规模和比例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6)将城市更新作为破解资源紧约束困局、推动存量空间优化的核心对策。规划对城中村采取以综合整治为主、以拆除重建为辅的更新方式;对旧工业区采取拆除重建和功能改变并重的更新方式;对旧居住区/旧工商住混合区采取以综合整治为主、以拆除重建为辅的更新方式。规划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重构规划实施体系,重点强化了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引。

3.2案例二:阜新的“震荡收缩”

辽宁阜新是我国“一五”时期建设的国家重要煤电能源基地。20世纪90年代,这个依托煤炭发展的东北老工业

城市,在资源枯竭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

概念定义紧凑城市是形态和尺度适宜于步行、

骑行和有效组织公共交通,其紧凑程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互动的城市[11];是拥有高密度、混合用地功能,将发展限制在现有的城市边界内,而不向周边蔓延的城市

收缩城市是拥有至少1万居民,在超过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地区出现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的人口密集型城市地区[12-13]

度量指标指标包括紧凑度、密度、空隙度、空间句法指标、分形维数指标和可达性指标[14]指标包括人口收缩比率、人口结构变动率、

失业率和房屋空置率等[15]可持续性表现①集约利用土地,控制城市蔓延,保护乡村生态不受影响②高密度混合土地利用可以减少通勤时间,便于组织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降低交通碳排放③多/高层建筑比低层建筑运行能耗更低(仍有争议),更有利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中应用④集中居住有利于低成本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利于人群社会交往和合作,促进社会包容性建设和创新发展[16-17]①针对导致城市收缩的“结构性危机”,寻找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进行综合产业、

空间、社会发展的城市更新

②稳定房地产市场,建立适应需求递减的住房拆除和改造政策;削减不必要的支出,缩小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规模,以适应财税收入的减少③利用空置土地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④利用文化更新项目、公众参与和社区规划重塑市民自信心和归属感[18]城市案例欧洲城市,美国波特兰、弗洛里达海边小镇美国匹兹堡、杨斯顿和克里夫兰,德国莱

比锡、德累斯顿和施韦特,英国利物浦,

日本夕张[19]相关规划政策①城市增长边界(UGB)②公交导向型发展(TOD)

③精明增长政策(Smart Growth)④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①城市更新政策(Urban Regeneration)②精明收缩政策(Smart Shrinking)③规模调整政策(Right Sizing)④城市自建活动(City DIY)

表1 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理论对比

经济停滞和严重的社会问题[20]。2001年,阜新被国务院批复为首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开始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经济转型。在诸多资金和项目的带动下,2002年以后,阜新的经济开始维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回顾过去十五年的发展历程(表3),阜新的经济转型路径如下:

(1)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可概括为依托引进项目进行传统产业升级和替代产业培育。不管是传统煤电产业,还是新兴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阜新在短期内的各类产业增长都依托于“瞄准国内外最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寻求经济转型与外商投资的结合点”[21]。2001~2010年,华能风电、大唐煤制天然气、双汇肉类加工和伊利乳业等项目均在阜新落户,市电缆厂、市氟化学总厂、市矿山机械厂和市化工厂启动破产工作,阜新逐步进行产业换血。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村屯绿化、矿区绿化、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建设;进行“城市环境建设”,补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城市面貌,提高绿化覆盖率;进行“矿区环境整治”,实施矿区复垦、矿区绿化,建设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21]。

(3)坚持“促进就业”,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在引进外来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和培养本地民营企业的过程中,考虑增加就业。通过沉陷区治理工程和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解决居民实际生活困难。2013年,阜新被批复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

虽然阜新的经济转型政策中涉及到了“绿色能源”“生态恢复”“社会民生”“工业文化遗产”等多个“绿色经济”发展元素,但是其转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①即便认识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衰退来源

于支柱产业的剧变,但阜新过去十五年

2001年1996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检讨报告粗放式土地利用模式难以持续,十年内深圳将面临

无地可用的局面

2002年《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提出深圳“高速增长—高效增长—精明增长”的渐

进式转型路径

2003年

《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 —2005)》提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空间管制要求,严格土地利用和建设项目管理,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危

及城市生态系统安全

2005年

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深圳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公开承认深圳面临土地空间有限、水资源和能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负、环境承

载力严重透支“四个难以为继”

2006年

深圳全市建设用地清查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近730 km 2,扣除基本生态控

制线范围内既有的已建设用地,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资源潜力用地仅315 km 2左右。决定将其中一半左右预留给规划期后使用,在规划期内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仅160 km 2。若扣除已批未建用地,规划期内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50多平方公里2007~2010年《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编制编制思路和研究重点应由起初的“增量为主、兼顾存量”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重点优化存量”2010年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获批

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表2 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关键事件

仍然坚定地走在“工业兴市”的发展道路上[22],并且是依托引进外来大企业、大项目,依靠主导产业拉动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未来政策导向的变化和资本流动,很可能导致这些产业的衰落或转移,届时阜新将再一次进入衰退期。②阜新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国家几次对东北老工业区的经济刺激政策,都相应推动了其经济增速的攀高。经济增速紧随着国家和省的经济投资政策变化产生“震荡”。以各种试点、示范区名号来获得国家和省在建设项目上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成为过去十五年中

阜新发展的优势途径。然而,在“去杠杆”的新常态经济环境中,这一优势能否延续还未可知。③阜新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人口持续“收缩”。根据相关的人口普查数据,阜新2000年常住人口为189万,2010年常住人口为182万,十年内收缩了3.73%;到2014年,常住人口为179万,五年内收缩了1.83%。阜新的户籍人口在过去二十年中几乎没有发生增长(图2)。在全市域范围内,除了阜新市区和彰武县城,大部分乡镇的人口都在持续减少(图3),市区2009年提出建设的玉龙新城开发

图1 2000年以来深圳人口和经济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年鉴2000—2015》。

(年)

经济转型过程中,借用国家扶助政策和项目投入,创造了十余年经济高速增长但人口持续收缩的“转型震荡”。

深圳案例的启示在于抛弃依赖用地增长的粗放发展路径并保持相当经济增速的发展是可以实现的图景。在用地增量受限之后,城市会被迫将注意力转移到“提质”上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更新产业、升级功能、配套服务设施、开发棕地和改造旧城,这些在粗放增长时期政府不屑或不愿考虑的问题开始获得关注。“紧凑”使得更“高效”、“集约”和“精致”的城市空间发展成为可能。

阜新案例的启示在于复苏收缩城市是一个紧迫的议题。国家基于对区域平衡和社会稳定的考虑,给予了衰落地区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政策支持。这些自上而下的扶持在国际政治和宏观调控导向下,带有强烈的“绿色经济”烙印。收缩的地区更有可能获得相当规模的新能源投资、生态修复项目和民生工程投入。大量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项目成为了扭转地方经济颓势的一剂强心针,短期见效明显。但是,超越地方实际的高端产业布局缺乏对地方经济持续的拉动效力,长期经济推动效力有限。在“去杠杆”的新环境下,这些地区的地方经济容易伴随着国家和省的经济投资政策变化产生“震荡”,这是当前复苏收缩政策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降增速、去杠杆、调结构、促公平”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深圳和阜新代表了未来“仍然持续增长”

和“持续慢增长或收缩”的两种典型案例。结合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紧缩”城市理论和相关案例研究

给规划应对提出的要求是:①未来仍然具有较强增长动力的城市应当主动紧缩规模,以绿色低碳和环境生态友好的方式,以“绿色创新”为依托,加快由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的结构调整,建设具有社会包容性的人居环境;②未来

图2 1995年以来阜新人口和经济增速变化

资料来源:《辽宁省统计年鉴1996—2014》。

进展缓慢。投资拉高的经济增速和人口持续衰减的矛盾必将影响未来阜新的持续发展。事实上,2013、2014年阜新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回落,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阜新的经济转型道路是否可持续,仍然有待接受检验。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深圳在土地空间限制下主动选择了紧凑的发展模式,以此来维系未来长远的、高品质的、持

续的城市发展,而阜新在资源枯竭后的

1953~1957年“一五”时期煤电能源基地建设“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煤电能源基地,4个煤炭和电力工业项目落户阜新,此时为阜新发展的辉煌时期

1993年经济脆弱性问题开始爆发

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成本和难度的明显提高,阜新原煤产量和发电量持续下降

1996~2001年

城市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各种社会问题突出

到2001年底,阜新下岗职工达12.9万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36.7%,城镇登记失业率达7%,为全省最高;17.8万人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占城区人口的1/4;农村贫困和返贫人口达60万,占农村人口的50%以上[19]2001年被列入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试点国务院批复阜新为首批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2002年采煤沉陷区一期和二期治理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从2002年起实施了总投资14.4亿元的采煤沉陷区一期和二期治理工程

2005年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

阜新陆续启动实施了5万平方米和1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共新建住宅楼376.8万平方米2006年

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曾经亚洲第一的海州露天煤矿在2005年关闭,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200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

2008~

2010年

华能阜新风力发电建设项目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华能阜新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计划建设总规模5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风电总装机规模将超过150万千瓦,总投资将超过150亿元,为辽宁提出的打造阜新“风电之城”提供了支持和保障2009年

阜新玉龙新城启动建设

玉龙新城位于阜新老城区北部,规划用地规模为55 km 2,人口规模为30万,起步区面积为20 km 2,核心区面积为5.3 km 2;承担阜新城市发展中“功能补位、结构拓展、环境提升”三大使命

2010年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

总投资245.7亿元的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于2010年3月在阜新开工建设

2013年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阜新成功获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给阜新争取国家和省政策、项目及资金支持提供了重要平台

2013年

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

跨区域省级重点工程,以工业化、生态化、产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表 3 阜新经济转型发展历程

(年)

增长动力不足甚至收缩的城市,应当逐渐适应低速发展的新常态,谨慎借用投资主导的经济刺激工具,在“绿色经济”创新驱动的方向上前瞻性地选择替代产业,同时借助低速增长阶段的机遇期,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综上,本文建议将紧凑城市和收缩城市研究成果相结合,作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紧缩”城市发展理论,以兼顾我国未来增长型和收缩型城市并存的新型城镇化情景。两种理论的结合方式需要构建更具体的理论研究框架进行指导,“紧缩”城市的鉴别和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针对“紧缩”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法和政策工具也还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UNEP.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R]. 2011.[2]孙新章,王兰英,姜艺,等.以全球视

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9-12.[3]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

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40-47.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

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

[S].2015.

[6]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in Europe: EU Environmental Policy Targets and Objectives 2010-2050[R]. 2013.[7]UNESCO. From Green Economies to Green

Societies: UNESCO’s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 2012.[8]Bank T W. Inclusive Green Growth:

The Path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2012.

[9]United Nations. World Urbanisation

Prospects: The 2009 Revision[R]. 2010.

[10]K a m a l -C h a o u i L , R o b e r t A.

Competitive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Z]. 2009.

[11]Elkin T, Mclaren D, Hillman

M. Reviving the City: 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M]. London: Friends of the Earth with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 1991.[12]Hollander J B, Pallagst K, Schwarz

T, et al. Planning Shrinking Cities[J]. Woking Paper, 2009(4): 1-37.

[13]Wiechmann T. Errors Expected:

Aligning Urban Strategy with D e m o g r a p h i c U n c e r t a i n t y i n Shrinking Cities[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2008(4): 431-446.[14]王慧芳,周恺.2003—2013年中国城

市形态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4(5):689-701.

[15]刘合林.收缩城市量化计算方法进展

[J].现代城市研究,2016(2):17-22.[16]Jenks M, Burton E, Williams K.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D]. Oxford: 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 1996.

[17]Williams K, Burton E, Jenks

M.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M]. London: Routledge, 2000.[18]周恺,钱芳芳.收缩城市:逆增长情

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5(9):2-13.[19]李鹤,张平宇.矿业城市经济脆弱性

演变过程及应对时机选择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1):82-88.

[20]He L, Pingyu Z, Yeqing C. Economic

Vulnerability of Mining City: A Case Study of Fuxin City, Liaoning P r o v i n c e , C h i n a [J ]. C h i n e s 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3): 211-218.

[21]走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道路:

阜新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09(7):48-49.

[22]王琼.探索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经

济转型之路——以辽宁省阜新市的转型实践为例[J].科技导报,2004(10):7-9.

[收稿日期]2016-08-25;[修回日期]

2016-10-10

图3 2000~2010年阜新各区、乡、镇常住人口收缩情况

资料来源:《2000年、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防控 我国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发展,承担着有效化解长期粗放发展中积累的矛盾与风险以及保证经济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但从目前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因受众多因素制约,老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如发展速度下滑较快、人民币汇率走势不稳、城镇化盲目扩张形成多种矛盾等。这对新常态时期“发展与调整”双重任务的实施,既形成制约,又带来新的风险。对此,需要采取诸如夯实推动发展的动力基础、打造稳健的金融市场、继续加大对“短板”的扶持力度、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平台等措施,着力防控和化解各种风险,促进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标签:经济新常态;发展风险;防控对策 为了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诸多矛盾,保持经济中高速高质量发展,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发展逻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但目前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域仍继续着传统发展模式,致使老的问题与风险没能解决,新的风险问题又相继出现。如何有效地遏制与规避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危机,已经成为能否促进新常态下经济调整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当前经济发展显现“硬着陆”风险端倪 自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尽管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实施的调整转型等措施,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但是,从今年上半年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增速持续滑落,已大大低于预期的7%增速水平。虽然一季度GDP实际增速为7.0%,二季度增速6.8%,但名义GDP增速仅为5.8%和5.6%。分区域看,原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更是塌方式下滑。如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区域,其名义GDP增速和财政增速都出现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总供给持续疲软,工业发展也显出萧条迹象。2015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6.2%。比去年同期下滑2.5个百分点,如考虑价格因素,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6%,较去年同期下滑5.2个百分点;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39个月负增长。宏观一致合成指数创近10年来新低,为93.32。①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已显出“硬着陆”的征兆,其发酵效应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发展信心与积极性。目前面中央提出的“三种叠加”的调整手段,因受工资、债务兑付、财政支出等三重刚性的约束,在缺少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新发展手段支撑下,更加剧了其实施的复杂性与难度。当前的经济下滑、新的增长点缺乏,难以较好地为顺利调整提供坚实的支撑基础,加大了转型的难度与风险危机的有效化解。 2.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下降对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较大负面影响 当前,因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美元升值、大量外资回流以及国际上希腊债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对策

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对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的重要使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准确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必须认清的新形势。 工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7%至45%之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处于合理区间依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症结在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也在工业。消费方面,只有加快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等先进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转型,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支撑消费结构升级。投资方面,近年来工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正在成为投资新热点。出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已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就业方面,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整个就业结构改善。 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阵地,是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整体创新水平。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创新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即“两个IT”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真正把工业发展动力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我国工业才能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根本性转变。 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际经济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既要面对旧问题的缠绕,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对此要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现逐级放缓的态势,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2013年增长7.7%,2014年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即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整体疲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复杂。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四个“没有变”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这四个“没有变”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那么,四个“没有变”具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1、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夏粮产量达到2821亿斤,比上年增产89亿斤,增长3.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仍然处在适度较快的发展区间,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主动调控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经济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

对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XX市而言,与过去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下XX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引领态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主要动力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正发生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 一、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显现。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处于平稳合理区间,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新的发展动力不断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势头向好,转型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最大亮点。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常态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X-XX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提升2.1个百分点。传统农业平稳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去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7.6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73.6万吨,增长7.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今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

(二)工业发展活力增强。新常态下,虽然传统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兴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X-XX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28.77亿元,同比增长12.0%。多数行业增长较快。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0%,汽车制造业增长27.7%,医药制造业增长26.4%。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X-XX月,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1百分点,改变了去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常态下,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实体经济投资加快,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X-XX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30亿元,同比增长18.3%。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工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降幅收窄,X-XX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5.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8%;X-XX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61亿元,同比增长17.4%,5月以来增速稳步回升,显示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中有所回暖。民间投资增长加快。X-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 .面对不确定性的全民困惑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我想,各位企业家和高管们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应该都是感同身受。我本月从内蒙的锡林格勒到河南的郑州、漯河,到四川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看到了很多现象,总体感觉是,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这种不景气的状态已经渗透到了最边远的地区。 在锡林格勒的时候,我曾经在街头一个很小的饭馆吃饭,听老板说,他们现在的客流差不多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我们还以为餐饮业的不景气主要是因为“八项规定”,限制公款吃喝等造成的,现在看来,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公款消费不会光顾的小饭馆,生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旁边的工地少了。原来都是工地的工人在这吃饭,而现在工人变少了,它的生意就直线下降。 后来我到了雅安,那里有一种小鱼特别鲜美,是当地特产。我们两个人在这个小店吃了四斤半这种小鱼,我想可能会要到五六百块钱,但事实上,加上其它菜和锅底,一共才收了元。并且,正当中午饭点,整个店就我们两位客人。我感觉到,即便在边远地区,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济的下行。所以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非常不乐观,应该说情况很复杂、形势很严峻。 对于经济的下行,社会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比如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这种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我看来,现在都在讲经济呈形走势,但这个形的底部究竟在哪里?我听到的最悲观的说法是要在谷底年。 现在社会上对经济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是“三期叠加”。但是这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经济只是整个社会趋势的一部分,必须将其放到整个社会趋势中去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来自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稳定的预期是指国家的方向感、上层的安全感、民众的希望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方向感。国家方向感,要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来看。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三十年,还要接着走向下一个三十年。 但是,未来究竟会怎么样,人们也正处于一种困惑的状态。并且当经济衰退与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这种困惑会越发强烈。这两年我一直在讲,最近一段时间可能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们走不动了。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路 经济放缓 2014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众所周知,201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4%,同时中国经济经济进一步下行,摩根大通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将会由2014年的7.4%进一步放缓至2015年的7.2%,而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整为7.0%,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 房地产下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如今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显露,发展态势越来越严峻。如下图所示红线为房地产销量增长率,2014年房地产销量基本处于下滑威胁动摇经济增长根基。 人口红利消失 另外,一直以来对中国经济取到重要作用的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中国从16岁到59岁的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在2012年已经见顶,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即便再将具有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人口总数放宽五年,中国从16岁到64岁的劳动力人口总数,也将2015年见顶。

走产业调整之路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增长点和增长优势,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经济才能再次腾飞,虽然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无论是人居国民生产总值还是经济增长质量都远远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巨大。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 在未来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在内发展都会变缓,产业转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中国经济要长远发展必须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将粗放型经济转移到以科技推动为主;将单一型经济产业转变成混合型生产服务一体化;将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的作用,完善金融体系和市场规则,促进产业之间正常竞争和发展。 1)完善市场机制,促进正常竞争。 以电商为例,淘宝天猫在2014年双11里创下了惊人的571亿营业额,马云扬言在2020年电商要占领50%的零售市场,福兮?祸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电商从未像中国这么火,中国的网购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网上购物比实体店要便宜许多,而事实上这是由于电商与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格要低于亚马逊,而在中国实体店价格远高于网店,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房租太贵,另一个就是实体店收税太重,而网商不需要缴税。我觉得电商应该是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店,政府应该大幅降低实体店的税收,不然的话如果到了2020年电商占领50%的零售市场,中国将会有大量的人失业,因为电商所创造的就业不足以抵消实体店衰败带来的失业数目。 2)大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 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为例,现今政府又计划在天津,福建,广东建立新的自贸区,促进市场的作用,加大开放,深化改革,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2014年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3)促进小城市化,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 个人认为,城市化不是让农民进入大城市和知识分子竞争就业,而是要鼓励就地建镇,鼓励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合作社,将农业生产企业管理,做到从种子化肥,生产销售到服务的混合一体化农业模式,提高效率,解放生产力。

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常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六大新机遇 编者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会带来深刻的变化,既带来新挑战,也孕育着新机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机遇。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就是要先认识到机遇。那么,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我们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对此进行了详细回答。 “新常态”关键在“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第二,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从低端转向中高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开启“双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民智民力。二是要改造传统引擎。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4个方面的阵痛:首先,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其次,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再次,房地产调整阵痛;最后是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迎来更多新机遇,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将面临六大新机遇。 第一是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创造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加速消费升级。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镇化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市群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急剧升温。据统计,我国现有城市群总数已超过30个,预计未来5到10年内,我国城市群将涵盖全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人口和经济规模分别占到城市总量的82%和92%。如今我国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些都与城市群的建设发展紧密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 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 政策: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5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党的十九大也将于明年召开。辛鸣说,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的确立,对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也属于政策。 事例:京津冀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西安浐灞创新发展生态区 (参照:开放战略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未来构想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实践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制度创新打造中国改革开放升级版 深化改革篇 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民间投资创业 安徽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重庆实施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成都创新基层治理能力培训新载体 黑龙江泰来县养老事业探索与实践 创新驱动篇 天津滨海高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公司如何适应新常态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公司如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中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在宏观经济环境下,作为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深刻理解和主动适应新常态,有利于我们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从而推进企业科学健康良性发展。 一、新常态下企业生存境遇分析 首先,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高速增长时代的结束,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技术这些新要素,依靠创新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那种期待一夜暴富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而积小利为竞争力的企业将成为常青树、不倒翁。 其次,以现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物联网企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已经初步形成覆盖物联网感知制造业、通信业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改变着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全过程,产生新的业态,发展出新的盈利模式,引领着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且带来新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再次,中小企业成为新常态的主力军。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

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工资性收入。随着国家反垄断的规范化,国家将加大对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垄断的监管力度,依靠行政和技术进行垄断的机会逐渐弱化,相反,国家在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在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将发挥主导作用。很显然,中小企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二、新常态下企业发展应对策略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把握发展主动权。在价值观上,企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责任账,既注重当前,更注重长远;在经营观上,以多元共赢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竞争对手的合理关切,在谋求企业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责任承担上,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治理机制完善和规则制定,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 积极参与者。 智谋为先,审时度势。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特别是面对未来的差异化调控,企业应更讲究经营战略与战术。哪些地方该支持,哪些地方

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

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 得体会 准确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自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应科学认识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努力做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这篇大文章。下面小编整理的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如何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心得体会1 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 中国6.9%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领跑世界主要经济体。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在发达国家中,英美复苏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长基础并不牢固;欧元区和日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和俄罗斯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经济严重下滑,呈现滞胀特征;印度开始享受人口红利,增长率逐渐高企。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长周期影响下,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出一种"新平庸",但不同国家面临的制约因素各异,呈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同于世界经济"新平庸",不仅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化的特征,而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在世界上仍是较高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xx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3.1%,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5%,欧元区为1.5%,日本为0.6%。显而易见,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助推经济较快增长的"低垂的果子"会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只能取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从世界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增速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规律。按照20xx年美元价格,20xx年世界银行所界定的低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美元)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4086美元之间)为5.7%,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12616美元之间)为4.6%,而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0xx美元)仅为1.7%。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变化,说明中国已进入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通道;二是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3%,明显高出与我国同等发展阶段国家4.6%的平均增速,即使与低收入国家平均6.3%的增速相比依然较高。所以,我们自己不必在速度问题上过分焦虑,国际社会也没有指责中国增速不够高的理由。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有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实现各项既定目标。中高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也为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奠定了基础。粗放型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环境制约已难以为继,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经济增速太高,就难以遏制各方面大干快上的冲动,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如果增速太低,则会影响就业,妨碍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应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采取积极行动

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五大路径

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升级五大路径 新常态下,去泡沫、去产能、去污染、去杠杆,都是为了全局和长远而主动做减法,而进一步开放,发展自由贸易,则是为全局和万世发展做能力储备。企业为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必须自我革新,主动实现发展战略转型。可以通过以下五大路径进行战略性调整。 ⊙由成本推动型发展,向市场倒逼式发展转变 新常态下,企业都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在调整发展方向,市场格局将出现一轮结构性调整。同时,新常态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使得市场弹性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加大。这要求企业要由单向的成本推动型发展向双向市场倒逼式发展转变。 所谓单向成本推动型发展,就是说企业根据终端市场需求,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忽视上游生产资料的变化。这种方式很容易因为上游情况的变化影响下游市场的开拓,造成效率低下、风险增大。所谓市场倒逼式发展,就是企业要看上下游双向市场的变化,寻求两个市场之间的动态盈利空间,根据整体市场格局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灵活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不难看出,两种发展模式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单向决策,可能在短缺经济周期、下游市场有利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在过剩经济周期下,将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后者是一种区间决策,在一个时期内区间发展,可能会丧失上行突破区间的超预期发展机会,同时回避了突破下行区间的发展失速风险和隐患,以持续性、稳定性发展为核心,积少成多,避免大起大落,总体受控,是区间发展的本质追求,也就是抱着平常心实现常态化发展,这更符合新常态的环境。 以纺织服装企业为例。纺织服装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时,不仅要了解产品市场需求情况,研究什么款式类型的服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承受能力水平,还要了解上游棉纱市场情况,掌握组织生产所消耗的主要原材料成本波动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化纤市场情况,考量原料替代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做好必选方案。这就是说,企业只有掌握了几个市场动态信息,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有效益发展的基础和目标就有了依据,才能在市场中做出稳、准的决策。 ⊙由横向联盟发展,向纵向产业链协同发展转变 企业横向联盟发展有助于形成价格联盟,获得竞争优势。新常态下,自由贸易程度提高,市场参与者增加,市场将更加公开、透明。企业间横向联盟发展格局在新常态下将会打破,联盟间企业反过来会成为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必要尽早向纵向产业链协同发展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2014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并且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二、新常态经济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当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对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召开的**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会议邀请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专题讲座,李教授的讲课深入浅出、思想独到,使我对于当下整个中国及地区经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特点。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 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 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 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 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总体上看,新常态有利于中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篇二)

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发展

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发展 一、现阶段经济状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态被定义为“三期叠加”期,即经济增长抵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三个发展”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一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二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三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对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遵循这三个发展规律呢?这需要把握“三个点”:一是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二是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平衡点;三是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三、 (一)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提出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同时改革所伴随的风险压力加大。我国大企业应客观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正确判断新常态带来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适时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思路决定出路。企业应主动调低对宏观经济增速的预期,放低自身增长目标,确立与宏观经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规划,避免因追求过高增长速度而进一步加大库存与产能过剩压力。加快发展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应尽快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技术优势取代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与低环境成本优势,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价值,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大企业应重新审视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优化公司治理,规范内部管理,确立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放弃长期以来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营收增长的以量取胜策略,未来新增投资增速将持续放缓,兼并重组将成为企业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充分抓住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带来的机会,以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推进跨国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建立起大中小产业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我国大企业应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拓展盈利空间。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企业应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今天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因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虽然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重点行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但总体信息化的水平仍然不高。第一,我国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顺势而为,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工业转型。第二,要以智能技术开发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第三,要主动适应生产方式变革,围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我国大企业尤其应高度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现代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之后,后工业化的到来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应按照制造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会沿着“衣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