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教育(征求意见稿)

小学教育(征求意见稿)

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亦称初等教育。它对学龄儿童施行初级阶段的基础教育。在德化近代兴起的新式教育中,小学教育是最早出现的教育类型。清末时期,德化始办小学堂。民国期间,德化的小学教育发展历经艰难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德化小学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1世纪初开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学,农村学校数量大大减少。

第一节小学设置

一、清末时期的学校

清末时期,外国教会出于传教需要,先后在德化县办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颁发“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诏书。三十二年(1906年),废止科举,兴办学堂,立课程制度,并令各新学统称学堂。地方人士以独办或合办的形式兴办小学堂。这一期间,主要的小学堂有:

育英小学堂,1880年美国基督教会何信先、美以学会李玛利创办道德女校,1890年迁永春湖洋,1917年正式创办崇德小学,1920年更名为育英小学。1950年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易名新民小学,1952年与浔中中心小学合并,定名德化县实验小学。

道德女子学校,在城关后埔林,1902年美国美以学会基督创办初高两等六年制小学。

育才小学堂,在赤水,1918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学会创办,1949年改办幼儿园。

官立两等小学堂,在城关考棚旧址,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宣统二年(1910年),更名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公立狮峰高等小学堂,在赤水格。宣统元年,举人赖其俊、生员苏清华、岁贡叶炘等创办。宣统二年,奉令编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官立师范讲习所,宣统元年由赤水锦溪书院改办。

私立振文初等小学堂,在桂林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举人赖其俊、增生赖维周等创办。宣统二年,改为桂林私立振文两等小学校。

双峰初等小学堂,在双翰乡。宣统二年,岁贡苏得程、监生苏兴景、苏进玉等创办。

明新初等小学堂,在三班乡奎斗村。宣统三年,高小毕业生徐庆元、徐廷才等创办,是德化第一所侨办小学堂。

敦儒初等小学堂,在儒山乡(今盖德凤山)。宣统元年,师范简易科徐学珠、徐步云等倡建。

萃英初等小学堂,在今龙浔镇英山村。师范简易科毕业生李精光创办。

培英初等小学堂,在今浔中镇良太村。师范简易科毕业生孙鸿飞创办。

蓝田初等小学堂,在洋田乡。宣统二年,李义国、李肇广等创办。

魁斗初等小学堂,在溪口乡(今国宝乡溪口村)。宣统三年,福建高等学堂毕业生陈其超创办。

附图一:清乾隆时期德化县城内教育设施图。

二、民国时期的学校

民国期间,德化国民政府取缔私塾,继续兴办各类公、私立小学,推行义务教育,由于政局动荡,地方不靖,经济疲蔽,民众贫困,小学时办时废,义务教育纯属空言。这一时期,主要的小学有:

民国元年(1912年),改清末学堂为学校。在县城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赤水设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

民国三年(1914年),县署召开推进教育会议,决定分区设立初等小学校,有:盖德、培英、群英、敦儒、儒林、科荣、明新、高阳、雷峰、瑞坂、养翮、魁斗、国宝、养正、大墘、双翰、后坪等17所。

1914年,天主教会在县城(今瓷都酒店)创办崇正女子学校。1921年改名为崇正小学,不久因经费枯竭,停办。

民国六年(1917年),基督教会创办崇德小学(址在今县实验小学)。民国九年(1920年)更名为私立育英小学。

民国七年(1918年)至民国八年(1919年),德化境内的土匪混战,地方不安宁,各乡村小学校相继停办。

民国九年(1920年),社会秩序较为安定,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开始取缔私塾,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设县立单级师范讲习班,培训师资。复办乡村小学20所。

民国十年(1921年),商民创办市立小学,招收商家子弟入学。民国十七年更名为私立雁塔小学。民国十一年(1922年),全国推行国语教育,德化成立国语讲习所,取消男女分班制。

民国十年(1921年),基督教会在汤头岭脚创办怀寰学校,1931年又称浔北小学分校。该校设有初小和高小两级教学的完全小学。有学生170多人,教职员13人。

民国十三年(1924年),增设浔北(上涌)、泗滨(三班)、龙奚谷3所县立小学;又创办儒山(原为敦儒,在今盖德)、瑞坂(雷峰)、浔西(美湖)、甲头(国宝)、双峰(春美)等5所私立小学。全县国民小学达30多所。各校广筹资金修建校舍,充实设备。

民国十四年,育英小学增设简师班。

民国十六年后,县内村落较大,人口较多的角落办学风气甚盛。有史可查的有:

颖江小学:由葛岭乡民集资创办。后更名集贤小学、葛岭小学。

尚德学校:盖德创办。后更名为曙光小学、大德国民学校。

汝贤小学:下涌创办。后更名为下涌国民学校。

阳光小学:仙荣创办。后更名为墨石小学。

祥山小学:水口祥光创办。

湖山小学:水口湖坂村创办。

民国十九年(1930年),绮阳(今之阳山)创办绮阳宝山小学,后更名为绮阳国民学校。

是年,县立明伦小学(址在今少年宫处)兴建校舍,城区各小学高小班并入该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德化根据国民政府规定:乡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国民学校设儿童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个部分,均分初、高两级。儿童教育修业年限为“四、二制”;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初级四至六个月;高级半年至一年。是年,筹办浔中镇中心小学。确定浔东、浔南、浔北三所小学为县立小学。全县有短期小学65所,学生4500人。义务教育短期小学55所,81班,学生3931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4.9%(其中男童已入学59%,女童已入学25.7%)。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华侨及商人倡办德化凤林慈儿院,收容沦陷区金门、厦门等地难童和抗日阵亡将士遗孤以及闽南侨区的难童和孤儿,授以初等教育。

抗日战争期间,地处山区的德化,同样受到日本侵略者的蹂躏,1938年9月18日,两架日本飞机连续3次轰炸德化县城,育英小学中弹2枚,部分校舍被炸毁,女传教士周淡重伤身亡。次日,日机又轰炸育英小学“美姑娘楼”,倒塌两间,学生伤亡3人。9月20日,两架日本飞机轰炸慈儿院,程田寺正殿被炸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7月间,推行新学制,学校全部改名为“战时民众学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各乡设中心学校一所,保国民学校陆续出现,并附办成人班、妇女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学会李玛利在城关教堂南侧创办育英小学附设幼稚园,半年后停办。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浔中土坂村设立锦屏乡中心小学。后该校更名为锦福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德化县推行《国民学校法》,各乡(镇)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各保设国民学校。县、乡两级分别成立“国民教育基金委员会”和“强迫入学委员会”。

民国时期,德化各校规模较小。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创办初期教师不上十人,学生100多人;1941年以后,教师增至十二人,最多时十六人,学生200多人。女生最多时108人,最少时40人。毕业生最多时(1946年)32人,最少时(1942年)11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春,根据档案资料记载: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16所(其中2所后划归大田县);各保国民学校97所(其中11所后划归大田县);私立小学2所。计332个班,学生12865人。

附:部分学校的创办和沿革

1、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

1912年,在县城设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31年,与设在县城里的公立学校合并,在体育场西侧(今少年宫址)建新校舍,定名明伦小学。1937年,更名为浔中镇中心小学。1944年,改为浔中镇中心国民学校。

2、西南乡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雷峰中心。1920年基督教士叶敬周、地方人士方清芳募建,校名为私立雷峰小学。1937年秋,奉令改为西南乡中心国民学校。

3、双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小尤溪北岸,大龙湖之东南(今美湖村)。1924年,地方人士林石圃捐建,定名浔西小学。1937年,奉令改为双阳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5年,乡民集资献料,扩建新校舍。是年,该校设12班,学生200人。

4、三高乡中心国民学校

位于三班石杰。清末废科举后,创办三高(浔南)学校。1924年,易名为石杰小学。1938年,定名三高乡中心国民学校。同年,华侨郑荆召、郑荆伦兄弟捐国币1000元,建立郑氏光裕堂奖学金委员会。

5、锦福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设于盖德凤山村。宣统年间,地方人士徐学珠、徐步云倡办,定名敦儒初小。1926年,易名儒山小学;抗日战争期间,更名英福中心学校;1945年,改为凤山保示范国民学校。翌年,又易名为锦福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

6、私立雁塔小学

1915年,商会会长董以蒲倡办,以招收商家子弟为主,定名市立小学,址在西馆尾(今德新街)典当内。1928年,新任商会会长苏加明、理事吴天锡负责在后埔林建新校舍,次年落成,更名为私立雁塔小学。

该校经费充足,设备较齐全,教师待遇比公立小学高。贯彻“知行合一”的办学方针,除规定的课程外,重视珠算教学。1947年改称城厢四保联立小学。后因商家纷纷倒闭,经费缺乏,学校停办。1949年并入浔中中心国民学校。

7、私立育英小学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中国,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基督教在德化传播。1880年,在基督教堂南侧(今县实验小学校址)建土木砖结构校舍一座,正式创办崇德小学。1920年,更名为育英小学。该校曾办初中两届,学生30多人;师范部一届,毕业生5人。1938年9月19日,该校“美姑娘”楼遭日机轰炸,右侧倒塌两间。1942年,育英小学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作、生活训练等。曾一度开设圣经课。

育英小学经费以教会自筹为主。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记载:每月县库拨给16元,公款32元,产息6元,捐款20元,学费14元,合计88元。支出薪给64元,办公费8元,购置费3元,特别费2元,准备费1元,工食6元。

育英小学教师数在5~8人之间,学生100多人。最多时达253人(1942年),

其中女生32人,毕业生20人。从1936年至1949年累计有毕业生177人。

育英小学历任校长有李马利(女)、苏健、陈元骈、黄侯华、颜兴邦、周玉清。

8、德化县凤林慈儿院

抗日战争期间,阵亡将士和老百姓的子女流离失所,为收容这些难童,1939年4月,热心人士倡办凤林慈儿院(后改为育幼院),由惠安人李述贤任院长,校址设在城东薜萝峰下的程田寺。

该院招收十至十二岁难童,首批入学六十多人。采用设计教学精神,自学辅导原则,以做、学、教为出发点,除专任教师外,还聘请有专长的兼职教师。成绩考查有学业知识、操行和做事三门。

经费来源主要靠华侨和各界人士募捐,还注重发展增加学校收入,贯彻“向农林业上求安根,从工商业上谋发展”的办学思想。自办农场、饲养场,试验改良品种,研究病虫害的防治向社会推广。兴办瓷器、制鞋、缝纫、印刷等四个工场;培育“十八学士”等几十种名贵茶花。创办五年后,经费自给三分之二,还给前方将士捐款一千多元。经费使用精打细算,月支一千四百元,其中学生伙食、衣被费用一千元,教师薪金四百元。

附图二:民国时期德化学校分布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

德化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小学教育有很大发展。1949年底,德化县人民政府接管33所小学,在校生2688人。

解放初,德化设五个区,各区配一名文教助理员。当时匪乱未平,许多农村小学尚未复办。1951年秋,地方日趋平静,县贯彻“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发展方针,群众掀起办学热潮,初级小学仍以民办为主。年底,全县小学发展到121所,330个班级,学生10512人。为加强小学的教育管理,全县设18个学区,学区校长负责管理所属小学的行政事务和业务辅导。这一时期学区的名称是:丁墘、三福、三班、碧坑、大溪、雷峰、西山、瑞坂、蟠龙、湖坂、上涌、溪洋、葛坑、洪田、赤水、南斗、尊美、双翰。

1952年,全县小学改为公立。浔中镇中心小学和新民小学合并定名为德化县实验小学,为县属单位。

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建革命老区校舍—毛厝小学;派出教师并拨款在畲族聚居地龙塔卓立崎修校舍,创办民主小学(后更名为龙塔小学),设三个班,学生40多人,为德化县最早创立的少数民族学校。从此后,德化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1955—1958年春,德化区、乡两级建制曾三次变动。学区设置没有多大变化。1958年11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把原来18个区改为8个公社,设124个大队。是年,全县设立丁溪、良太、仙荣、三班、三福、雷峰、西山、荐解、霞碧、大溪、湖坂、八逞、蟠龙、赤水、佛岭、美湖、双翰、上涌、溪洋、汤头、葛坑、洪田等22个学区。

1961年,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185个大队。小学以公社设学区,其名称是:

浔中、三福、三班、霞碧、雷峰、西山、荐解、湖坂、杨梅、葛坑、汤头、上涌、溪洋、赤水、美湖、双翰、大铭、佛岭。

1961年,实验小学在凤池街设分校(今二实小处),在西墩设实验初级小学。

1964年,各公社普遍创办简易小学。办学形式有半日制、早班、晚班、巡回班,儿童就近入学。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仅限于语文、算术两科,质量受影响,而且巩固率和毕业率都较低。同年秋季,简易小学更名为耕读小学。

1965年,撤销高漈公社和许厝公社。高漈、半岭、西山、南埕、枣坑、许厝、梓垵、连山、蟠龙等大队划归新成立的南埕公社,这些大队小学同时划归新设的南埕学区。其他大队小学划归雷峰学区。撤销西山、荐解2个学区。

至1966年春季,全县共有全日制小学152校,设634班,在校学生17089人。

1966年夏季,“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冲击。1968年后,学校陆续复课,但原来的一整套教育管理制度多数被破坏,学校工作无章可循,教学无秩序。1968年,公社成立教育革命委员会,替代学区建制,废除校长负责制;以工人宣传队或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教育革命委员会进驻学校监督并指导学校一切工作。同时,取消重点小学称号。

1970年,在“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的口号下,村小学分班几乎办到生产队去;此后的几年内,在一些小学毕业生较多的村小学陆续附设初中班,以解决本村及邻近大队的小学毕业生的升学问题,至1975年,小学附设初中班遍及全县18个公社,39所小学。部分学校出现初中班与小学部争校舍、争师资、争设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学教育。至此,全县小学增加到722所(包括分班),设1706班,在校学生数达39788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小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977年将公社“教革会”改为“教革组”。

1979年7月,全县撤销公社教革组,恢复学区制度,仍以公社设学区,学区设于公社所在地小学,该小学称为学区小学,1982年更名为中心小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学区校长兼任中心小学校长。设浔中、盖德、三班、霞碧、雷峰、南埕、水口、佛岭、赤水、美湖、大铭、双翰、上涌、汤头、溪洋、葛坑、杨梅等17个学区。各学区建立中共党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中心任务来抓。

1980年11月,省教育厅恢复德化实验小学名称,确定实验小学为重点学校。

1981年,德化县境内部分地名使用新地名,学区名称随之更换,双翰学区改为春美学区,溪洋学区改为桂阳学区,佛岭学区改为国宝学区。

1982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省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议》,大抓普及小学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压缩规模,对部分尚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附中进行撤并,将附设初中班的39所压缩为4所。

1984—1985年,德化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成立县、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委员会,落实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县、乡(镇)、村各自职责,调整教育机构和布局,注重普及和提高质量,力抓入学率、巩固率和普及率的达标工作。1985年,经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组织人员验收,德化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2%,巩固率达98%,普及率达95.8%,达到省定标准,确认德化县基本实现初等义务教育。

1987年,全县城镇有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完小2所;在农村有浔中、三班、盖德、霞碧、雷峰、南埕、水口、国宝、赤水、美湖、大铭、春美、上涌、桂阳、汤头、葛坑和杨梅共17所中心小学(学区),165所完全小学,8所初级小学,244个分班,总校数达436校,是1949年(33所)的13.21倍。计1451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39197人,是1949年(2688人)的14.6倍。

附图三:德化县学校分布图

附表一:1987年德化县小学一览表

中心小学校址完小初小分班实验小学后埔林

城关小学凤池街

浔中宝美村良太、工农、凤阳、高

阳、长林、铺仔、丁墘、

大坂、世安、英山、仙

荣、龙岸、祖厝、石山

朝阳

东头、美墘、洋田、后山

洋、横山格、下坂、垵坑、

相垵、岑山、大山、屈仔、

龙岸、西漈、旺内、岐宗、

西里、贵德、下路兜

三班三班村泗滨、奎斗、陈厝、岭

头、儒坑、锦山、龙阙、

蔡径、桥内、东山

上寮、外洋、含待、枫坑、

弯桥、洞上

盖德盖德村山坪、下寮、上坑、下

坑、有济、福阳、凤山、

三福、上地、林地、大

墘、仙岭

吾华南徐、岭头、格内、吾华

霞碧霞碧村苏洋、石室、磻坑、碧

坑、内洋、硕儒、村兜、

朱地、湖景、大溪、下

碧潭、双坑、湖坂、古洋、

东漈、上亭、后寮、碗坑、

下山、白石、大地、黄洋、

上坪、上围、水头、冷水

坑、石梯岭

雷峰雷峰村朱紫、蕉溪、溪美、肖坑、

长基、双芹、格后、瑞坂、

李溪、荐解、潘祠

上寨

龙园、溪洲、盖云、下洋、

官洋、山尾、西坂、漈头、

溪南埕、东古寨、石城、大

土分、池溪、土坑尾

南埕南埕村西山、高漈、半岭、蟠

龙、望洋、枣坑、连山、

前锋、许厝、梓垵

塔兜

湖内、垄边、古格、大南

埕、张岭脚、龟洋、白荇、

大湖、水库、举口、湖尾、

山后、枫坑、旺内、双交

林、下连山、中林、田置、

新雷峰

水口湖坂村亭坑、丘坂、祥光、八

逞、承泽、上湖、久住、

淳湖、毛厝、凤坪、樟

镜、梨坑、昆坂、村场、

榜上

涌口、谢地、前洋、南山、

坂里、墘头、梅岭头、岐

坪、半岭、白潭、竹柄、

留墘、湖村、王厝、西峰

格、新永村、湖头湾、秘

程、北山、倒来山、石柱、

长厅、年冬洋、平地洋、

下路洋

国宝佛岭村南斗、厚德、上洋、内

坂、大垵、祥云、格头

山头、彭村、佛岭头、冷

水坑、上山湖、农坪、刘

山、进德、溪口、董坑洋

赤水赤水街锦洋、戴云、西洋、猛

虎、湖岭、福全、永吉、

岭边、苏岭、铭爱、东

里、苏坂

小铭

花岩、后塘、草地、东溪、

新村、东埔、黄山寨、后

溪坑

大铭大铭村联春、上徐、琼溪、琼

山、琼英

金黄

产洋、丁地、黄山、睦连

堂、桶盘崙、小村仔、山

春美春美村双翰、古春、新阁、尤

床、上春、梁春

正乾、蛇坑尾、前格、古

春洋、盖德尾、柳坂、米

苔墘、梁墘、新垄、下格、

曾村、半山、西坑、八湖、

吾村、大水坑

上涌刘坑村西溪、黄井、辉阳、后

坂、曾坂、下涌、东山、

后宅、桂格、桂林、红

村、传豪、门头、云路

下村

石门头、天湖格、丹田、

上林、东溪、仁金畲、半

祠、山茶、党洋、北洋、

下刘坑、吴洋、凤坑、茶

林、桂坑林、鸡冠垵

桂阳桂阳村溪洋、王春、彭坑、安

章、陈溪、涌溪、梓溪、

洪田

陈塍、牛畲、南山湖、黄

村里、前村洋、下不老、

下知洋、蒋山、罗城、园

头、长潭、永吾村

汤头汤头村汤垵、格中、岭脚、草

村、吉山、福山

赤山寨、垄头、彭园、湖

坪、饭桶垵、七町湖、溪

坂尾、半岭、鸭墘、坵埕、

罗清坑、树林口、草坑垄、

芹菜垄、琼富、寨尾、畲

狗垵、漈头洋

葛坑葛坑村富地、下玲、邱村、漈

头、龙塔、蓝田、大正、

龙漈、水门、大岭、湖

和随、长徐、玲琅、李田、

田地、美洋、十字格、田

洋仔、卓立崎、赤土洋、

前坪、龟洋、浮洋、洋格、

岭边、凤卦、章功

杨梅杨梅村白叶、上云、安村、西

墘、下云、和顺

大垄、占久、丁荣、大传、

半岭、西洋坂、白杨山、

扶枫林、红菇林、陈地、

长坑、大格尾

美湖美湖村小湖、上岸、洋坑、斜

山、上漈、洋田、阳山

小铭

苏园、上进、山头、后山、

传格、大寨垄、金竹坑、

前洋、岩头、盖德洋、松

柏坪、一、三队、二队、

上田、恒奕、东埔、东坑

1986—1988年,确定每年9月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县、乡(镇)、村干部、教师和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演讲、散发宣传单,还利用广播、墙报、文艺宣传队上街等多种形式宣传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小学普及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1988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4%,巩固率98.42%,毕业率99.79%,普及率96.84%,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同时,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乡)队(村)群众集资建校办学的若干规定》精神,发动乡(镇)村集资,群众献工献料,兴建校舍,修缮危房和添置课桌椅。同年5月,经泉州市人民政府验收,德化县农村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

1989年以后,全县小学“四率”始终保持省颁一类标准。

1991—1993年,成立“德化县检查和清退童工领导小组”,健全乡(镇)教育领导机构,修订“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县政府下发“学额巩固工作责任制”文件,各校建立“流生事故上报制度”,依法保证学龄儿童、少年入学,制止流生,严格控制留级率。

1992年,接受泉州市人民政府对德化县“义务教育六项督导”(教育管理、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评估工作。

1995年,德化县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同时,在龙浔镇新设龙浔学区,所属小学有城关小学、金锁小学。

1994—1997年,德化县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举全县之力攻“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之难,确定1995年为大办教育年;1996年为“两基”达标年;1997年为迎接验收年。至1997年,实现了乡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入学需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年辍学率为0.0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9.17%,小学毕业率99.84%,小学教育主要指标达到省定“两基”指标要求,“两基”比省定计划提早半年于1997年5月30日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验收。

1996年秋季开始,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6号发布的<小学管理规程>》,“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农村小学实行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制,负责全乡(镇)所属小学行政工作。小学教育以规程要求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1997年8月,浔中、龙浔镇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城关小学更名为“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原浔中中心小学(校址:宝美村)更名为龙浔镇中心小学;原浔中小学(校址:浔中村)升格为浔中镇中心小学。同年秋,贯彻实施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精神和《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推动德化县小学教育逐步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轨道。

1998年,督导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修订稿)》的通知精神制定《德化县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此后每年坚持对县直小学、中心小学和农村示范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农村

完全小学由中心小学组织人员对其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指导和评估,其评估人员由县组织培训。从此后,全面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城关中学初一年招生一律采用电脑配位。是年,全县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就学达7139名。同时,对农村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学生数20人以下的不设分班;在学生数150人以下的,一般不设完小,只设初级小学;各村三至五年级学生原则上集中到150人以上的完小就读,以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减少了村级小学复式班的数量,对农村小学,仍坚持就近入学,适当集中的原则,鼓励办寄宿小学。

同年5月和12月,分别在汤头岭脚和龙门滩中心小学召开寄宿制小学管理现场会,总结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办学经验。办起了48所寄宿制小学。

1999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由于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子女进城就学;又因为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全县完小由198所减少到194所;教学点由198点减少到52点。办起了78所农村寄宿制小学。

2000年,全县拨出20多万元资金,资助孤儿、烈属、残疾及父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学生。11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德化县教育“两基”工作复查,小学教育主要指标均保持或超过省定“两基”主要标准,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两基”水平得到提高。

2001—2002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理清和自觉履行县、乡(镇)、村在实施义务教育工作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实加强了领导和管理,建立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德化县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人士创办了隆德、绿剑等私立学校。

2002年,落实闽教基〔2002〕8号《关于全省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若干意见》,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信息化工程统一规划,中心小学各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全县小学共配备电脑840台。实小、二实小建设校园网。中心小学和部分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县小学减少到141所,教学点减少到49点。小学生住校率达21%。

2004年,对规模偏小的龙门滩、大铭、汤头、杨梅4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改革。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全县农村小学由前年的141所合并为82所。同时,实行收费标准“一费制”。小学一年级借读生1081人按志愿次序由电脑派位分别被派往城区10所小学就读,一律免收借读费。

2005年,落实计生“二女户”女孩的“成才工程”和“造福工程”。当年在城区学校“借读”的“二女户”女孩达509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寄宿生每人每年50元生活补贴。

2006年,龙浔、浔中两镇顺利通过泉州市创建小学“十配套”达标乡镇验收。城区的每一所小学与农村的两所中心小学结对,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007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年辍学率为0;6—15周岁殘儿入学率97.9%(其中视残入学率100%,听残入学率100%,智残入学率97.78%。)。小学升初中比率97.02%;小学按时毕业率90.38%等主要指标达到“双高普九”的标准,4月23—27日,经省人民政府验收,德化县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同年,龙浔镇丁溪小学升格为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在浔中镇文化技术学校校舍创办浔中镇中心小学浔北分校。全县有省示范小学2所、省农村示范小学5所、市示范小学4所;省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1所,市级9所。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寄宿生每人每天补助1元生活费(低保家庭小学生每天2元)。

2008年底,全县有实验小学3所,中心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小学15所,教学点16点,计52校,仅是1987年436校的11.9%;全县小学在校生18397人。城区就有15709人,占全县小学生总数的85.39%;在校生数也仅是1987年39197人的46.9%。

附表二:2008年德化县小学一览表

校址完小教学点

学区

中心小学

实验小学后埔林

第二实验小学凤池街

第三实验小学丁溪村

龙浔宝美村丁墘、英山、金锁、

高阳

仙荣、诗墩

浔中浔中村蒲坂、乐陶、后所、世科、

浔北分校

三班三班村泗滨、奎斗、东山蔡径

盖德盖德村三福、下寮、大

墘、有济

龙门滩硕儒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大溪

雷峰雷峰村朱紫、蕉溪

南埕南埕村

水口湖坂村淳湖

国宝佛岭村格头

赤水赤水街

大铭大铭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春美春美村

上涌刘坑村下涌、桂格、桂

林、

桂阳桂阳村洪田

汤头汤头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葛坑葛坑村大岭蓝田

杨梅杨梅村九年一贯制学校

美湖美湖村阳山

德化县小学教育发展情况如下:

年度校

学生数年度校数班数学生数

1949 33 2688 1979 446 1772 40871 1950 31 100 2688 1980 446 1650 41342 1951 121 333 10512 1981 430 1535 40573 1952 138 406 11694 1982 442 1560 41273 1953 133 373 9557 1983 201 1588 43225 1954 133 376 9552 1984 199 1591 44302 1955 134 362 10149 1985 199 1599 44038 1956 134 390 12087 1986 196 1582 43125 1957 132 404 11483 1987 192 1451 39197 1958 205 535 16165 1988 194 1453 41993 1959 173 571 16884 1989 199 1446 39197 1960 137 639 19369 1990 199 1446 35058 1961 140 489 12577 1991 197 1456 38187 1962 140 469 12119 1992 199 1513 39749 1963 146 531 13793 1993 199 1513 39749 1964 146 742 17370 1994 198 1482 38654 1965 152 622 16967 1995 198 1456 38654 1966 152 634 17089 1996 198 1438 39056 1967 152 634 18772 1997 198 1403 39943 1968 152 634 18772 1998 198 1372 41500 1969 154 634 18722 1999 194 1251 41934 1970 374 852 21345 2000 153 1143 40321 1971 357 939 25669 2001 153 1189 37984 1972 376 985 26884 2002 141 1182 36435 1973 444 1136 30139 2003 146 1132 333825 1974 450 1205 29759 2004 82 986 30853 1975 722 1706 39788 2005 79 903 27267 1976 566 1628 38051 2006 55 782 23973 1977 523 1548 36725 2007 48 671 21238 1978 517 1561 37584 2008 38 569 19564

2008年底35 18397 注:1970年起止1982年表中校数包括完小、初小和教学点。

附县直小学、各中心小学、农村小学简介(附学校照片)(暂缺)

第二节学制课程教学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德化县实施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小学堂分为初、高两等,修业年限为9年(初等5年,高等4年);宣统二年(1910年)改初等、高等小学堂各4年。

民国元年(1912年),执行“壬子癸丑”新学制,修业年限减少为7年(初等小学学制4年,高等小学学制3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实施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壬戍学制”,实行“四、二”分段制,即初小4年,高小二年,此学制推行至1949年。

民国期间,学校建立学期制,每学年分春、秋两学期,两季都有始业班;同时采用星期日制和课时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学仍沿用六年制(即“四、二”制)和春秋两季始业。1952年,全县小学改为公立,学校分为初级小学和完全小学两类,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1952年秋季,按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行五年一贯制,翌年秋恢复“四、二”制,实行秋季始业,取消春季班次。1960年秋,根据中央“教育必须改革”的指示,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66年秋季,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精神,全县小学统一实行五年制。“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恢复春季始业制,1974年又改为秋季始业制,原春季班学生延长一学期编入秋季班。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1982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强教育的决定》指出“城市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改为六年制”,“有条件的农村中心小学也可以试行六年制”。1983年秋季,县直小学和部分中心小学推行六年制,其它学校仍保持五年制。经过三年试验,鉴于师资、校舍等条件限制,决定全部恢复五年制。1988年秋季,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又实行六年制;1995年,农村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改为六年制。至2001年,全县小学全部恢复六年制。

二、课程

清末,德化县各类公私立小学堂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异。官立小学堂以“忠君、爱国、尊孔、读经”为宗旨,按初、高两等设置课程。初等设置修身、经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手工、乐歌等课程;高等增设国文科,而以经学为主。修身科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尊敬师长、忠君爱国等内容,读经则授《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均为封建传统道德知识)。私立小学因地区差异和办学者意愿而各有侧重增删,一些小学堂则采用私塾和新学的科目混合设置。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全县各小学校废止读经,初小学科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生加学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音乐、劳作、

图画、体操等科;男生加学农业、商业,女生加学缝纫。

民国九年(1920年),教育部明令公布,把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国语,并规定,截止11年,原旧时所编的文言文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11年,高小开设公民,初小增设唱游。12年,实施《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小设国语(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常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科,高小则于常识一科中分为公民、卫生、地理、历史。

民国17年(1928年),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条例》,高初小都设三民主义、公民、童子军等科目。强化国民党党化教育,全县各中心校建立训育制度,增设童子军训练和三民主义课程。规定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为纪念周,全校师生集中读《孙总理遗嘱》。18年,颁布《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把原有课程简化,初小合社会、自然两科为常识,高小合公民、卫生、历史、地理4科为社会,三民主义改称党义,另增国音字母(19年改称注音符号)。

民国21年(1932年)增设公民训练,把党义科内容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等科之中,还设卫生科。

民国25年(1936年),《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将卫生习惯、卫生知识部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

民国时期,小学课程中国语、算术、公民、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科为必修课,唱游、劳作、体音、美术、音乐可视学校师资情况酌情开设;同时,下午上课前设写字课。就一天活动,上午升旗礼、健康操,接着上两节课。下午集体歌咏、写字后上两节课,再安排三十分钟至四十分钟的体魄训练和社会活动,最后降旗仪式和夕会。教会学校增设圣经课,有时也开英语课,星期日做礼拜。

民国25年(1936年)小学各年级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表单位:分公民

训练国语

常识

算术

工作唱歌

总计社会自然劳作美术体育音乐

低年一年级

60 420 150

60

150 180

1020 二年级150 1110

中年三年级

60 420 180

180

90 90

120

90

1230 四年级210 150 1290

高年

五年级

60 420 130 150 180 90 60 180 1270

六年级

德化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明令废止公民课、军事训练课、童子军课程和宗

教科目。开设政治课,对其它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作了修改。低年段设语文、算术、

体育、唱游四门课程,高、中年段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8门课程,1952年按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要求,低年段增设常识、图画及手工,高年段增设自然。1955年,高年段从算术

科中抽出一课时设珠算,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写字三科,分别安排课时授课。

同年秋季,县贯彻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科

间年级

展的方针,加强工农业常识教学,增加手工劳动科,增加自然和体育的上课时间。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每学年由三十八周减为三十四周。每周上课时间减少两节,高年段二十六课时,中、低年段二十四课时。1957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年,小学高年段每周增设一节农业常识和生产劳动课,各年段设一节周会课。1959年6月,县规定小学教学时间为三十九周到四十周。三年级以上每周劳动时间为四小时,最多六小时。每年假期二个月。小学生睡眠时间九至十小时。1963年秋季,全县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计划,小学仍设周会课,进行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劳动等课程,六年级增设生产常识课。教学时间高、中年级九个月,劳动半个月。低年级九个半月。寒暑假两个半月。1964年创办耕读小学,课程设置未作统一规定,以语、算两科为基本要求。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1968年后,学校陆续“复课闹

革命”,初小学生主要学习《毛主席语录》、时事政治;高小学生主要学习《毛泽东著作(乙种本)》;1972年,执行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颁发的《福建省小学教学计划》,课程改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常识、军体、音乐、美术等课程,周会课改为政治课。此外,各年级均开设一节班会。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1973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刮起所谓批判“修正主义回潮”,1974年搞“批林批孔”,1975年又抛出“教育学大寨学朝阳”,课程设置和教学秩序混乱。 1955年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表

科 目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数

备 注

二 三 四 五 六 语 文

12 12 12 12 9 9 全学年实际上课时间34周,每节课为45分钟,每周课时不包括自习课、班会、队活动和课外活动等。 算 术

6 6 6

7 6 6 历 史

2 2 地 理

2 2 自 然

2 2 体 育

2 2 2 2 2 2 唱 歌

2 2 2 1 1 1 图 画

1 1 1 1 1 1 手工劳动

1 1 1 1 1 1 合 计 24 24 24 24 26 26

1965年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表

科 目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数 备 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周 会

1 1 1 1 1 1 全学年实际上课时间34周,每节课45分钟,四年级以上全年劳动时间为2周。 语 文

12 12 12 12 10 10 算 术

6 6 6

7 6 6 历 史

2 地 理

2 自 然

2 2 生产常识

2 体 育

2 2 2 2 2 2 音 乐

2 2 2 2 1 1 图 画

1 1 1 1 1 1 合 计 24 24 24 25 25 27 1977年,小学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写字、生

产劳动,高年级尚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季,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每周一课时,在各年级开设;改自然常识为自然,每周两课时,从三年级起开设;恢复史、地课程,地理在四年级开设,历史在五年级开设;在高年级数学课中讲授珠算。还安排周会、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活动课。

1982年,德化县执行《1981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教学计

划表》。一至五年均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课外活动;三至五年级增设自然;四年级开设地理;五年级开设历史;四、五年级开设劳动课。外语课暂不开设。

1981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全日制小学五年制教学计划表

科 目

各年级每周授课时数 备 注 一 二 三 四 五 思想品德

1 1 1 1 1 ①语文含讲读、作文、写字。 ②课外活动含自习、周会、活动和科技文体活动。 ③外语不作为必上学科,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授课。 语 文

11 12 11 9 9 数 学

6 6 6

7 7 外 语

(3) (3) 自 然

2 2 2 地 理

2 历 史

2 体 育

2 2 2 2 2 音 乐

2 2 2 2 2 美 术

2 2 2 1 1 劳 动 1 1

1994年秋季开始,根据闽教初〔1994〕18号文件精神,德化县执行《福建

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包括学科类、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科类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活动类课程设:早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每周还设1节课为“地方安排课程”。每学年还分别安排一周时间为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活动时间。1997年,活动类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改为“社会教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改为“科技活动”和“文艺活动”。 1999年,实小、龙浔中心小学等校开设英语课,2001年,二实小及部分中心小学也开设英语课。 附:1994年福建省义务教育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课程安排表

一 二 三 四 五 总课时

思想品德 1 1 1 1 1 170 语 文 10 10 9 9 9 1598 数 学 5 6 6 5 6 952 社 会 2 2 1 170 自 然 1 1 1 2 2 238 体 育 2 2 2 2 2 340 音 乐 2 2 2 2 2 340 美 术 2 2 2 2 2 340 劳 动 1 1 1 102 周学科课时 23 24 26 26 26 4250 活

程 早 会 每天10分钟 班队活动 1 1 1 1 1 170 体育活动 3 3 2 2 2 408 科技文体活动 周活动课时 4

4 3 3 3 578 地方安排课程 1

1 1 1 1 170 周课时总量

28 29 30 30 30 4998

2004年,德化县开始在一年级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用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和学生不同的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科间渗透,设置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1—6年相同的课程门类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和地方与学校课程,1-2年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开始开外语课;3—6年级设有科学课。

年 级 周

时 课

附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

年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品德与生活 3

3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语 文 8

8 6 6 6 6 数 学 4

4 4 4

5 5 外 语

2 2 2 2 科 学

3 3 3 3 体育(体育与健康) 3

3 3 3 3 3 音 乐 2

2 2 2 1 1 美 术 2

2 2 2 1 1 综合实践活动 4

4 6 6 6 6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课时总量(节) 26

26 30 30 30 30 学年总课时(节)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三、教学

清未民国初期的小学堂,受私塾的影响,一般采用跟读,而后由学生背诵,

最后串解;或逐字分解,让学生硬记熟背。其次让学童描红、摹写,再次是临写字帖。能背临且字迹端正,就算达到要求。教师用惊堂拍、夹尺对学生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民国九年以后,推行语体文,采用国语(普通话)进行教学。除初小准用方

言说明外,高小以上,师生必须全用国语对话,不得运用方言。小学教学是采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5段教学法,以设计教学法为主,间或采用自学辅导法。教研活动有教学观摩会,作业展览会,教师业务会和组织教师暑假进修等。

30年代,德化凤林慈儿院推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要

求学生手脑并用,提高自治、自主、自给、自卫意识,达到有科学的头脑,工匠、农夫的身手,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学生有能力的继续升学深造,没有升学的学生也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服务社会。

乡下学校一些年级学生较少,几个年级的学生同在一间教室上课、作业,即

复式教学或多复式教学。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就明确提出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通过学习、教学

观摩、参观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考试制度。

1953年寒假,县召开教学研究会。学习研究教材、教法。批判杜威《教育

年 级 周

间 课 程

学》,学习凯洛夫《教育学》为主的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推行五个环节式课堂教学法(一、组织教学:点名,提出要求,使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2—3分钟。二、检查复习:通过短测、提问、板演,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5—8分钟。三、讲授新课。四、巩固新传授的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当堂组织学生复习巩固。5—8分钟。五、布置作业:5分钟。),同时强调学习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县成立教学研究室,各校相应成立教学研究小组,组织观摩教学、示范教学、听课和参观活动。

1954年,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强调直观教学和复习巩固,发动师生自制教具、标本、模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一度采用苏联的五级记分法。

1955年,在实验小学举行全县语文、数学教学观摩。十月,召开全县各校教研组长会,部署教研工作。而后,各校坚持每星期六下午为教学研究活动时间,教学研究成风,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根据德化村落分散、复式班较多的特点,实验小学设复式实验班,至“文化大革命”前,年年举行复式教学专题研究。

1956年,县组织15名小学教师到厦门参观学习。同年十月,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分别在城关、上涌举行体育教师培训班,参加者206人。举行语文科教学观摩。

1957年,学校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通过勤工俭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劳动,逐步改变教学上的“三脱离”为“三结合”。组织全县小学教师学习、贯彻各科教学大纲。在实小举行语文科诗歌教学观摩。十月下旬,组织12名教师赴泉州实小、晋江实小参观,学习贯彻教学大纲,上好农业常识课、周会课的经验。

1958年秋季,德化小学教育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进行教学。

1958—1959年,因片面理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各校随意停课,组织小学生投入大炼钢铁和“三秋”运动,教学时间大大减少。

1959年秋季,贯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省委扩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各校逐步扭转劳动过多和忽视提高教学质量的不良倾向。利用开学初和农忙假时间,两次组织全县教师集体备课。各学区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时间集中辖区内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1961年,县召开会议,贯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政治挂帅,教学为主,健康第一”的精神,强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1963—1965年,县和学区多次举行教学研讨会,学习、采用毛泽东总结的《十大教授法》:“启发式(废除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讲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用讨论式”。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教学研究强调依据大纲、钻研教材、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年段过关。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人员下校蹲点,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上的问题。课外活动比较活跃,实小和各中心小学都定期开展文体活动。赤水小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一个观点就是亚里士多德得思想?() A、美德就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得与谐发展与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得教育目得观。 A、教育无目得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得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得()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5、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得形式,使该事物得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得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6、当一个人得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得瞧法都就是不一样得”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A、二元论阶段 B、多元论阶段 C、相对论阶段 D、约定论阶段 7、“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得课程理念就是()。 A、关注学生对知识得收获 B、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得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8、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9、我们常说得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就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得哪一层得标准?()A、非病状态 B、良好适应状态 C、理想状态 D、正常状态 1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得三种途径就是()。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11、抵抗外界诱惑得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2、根据学生得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得德育工作有相应得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得德育重点主要就是()。 A、基本道德知识得理解与掌握 B、日常行为习惯得养成与实践 C、道德理想信念得培养与指导 D、人生观、价值观得选择与确立 1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此资料转贴于贵-州、学,习_网利完成得个性心理特征就是()。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4、小学生在识字得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得字读错,如把“入口”读成“八口”,这说明小学生()。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15、一名教师在走到安静得课堂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得就是引起学生得()。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16、进城务工得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她们临时住所附近得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孩子入学。学校与教育局得行为违反了()。

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小学生在幼儿阶段的学习状况,以便与小学教育进行比较。 广大家长都有切身感受,小孩从生下来到三岁左右,尤其在从开始说话到三岁期间,基本能掌握日常口语的交流能力,也就是从一岁左右到三岁的一年多时间,小孩能掌握一门被称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汉语口语。学过、教过外语的人都知道,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还不能掌握一门外语口语。大家对这两个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会发觉,为什么小孩在一岁到三岁期间会有如此强的学习能力?可能大家会说小孩在这段时间学习说话的能力强是由于小孩生长在讲汉语的环境中,这是一个因素,其实在这个阶段,小孩不仅学习语言的能力特别强,而且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也特别强。这个时候的小孩能观察到一些大人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能听到一些大人不容易听到的声音,并且小孩总能以自己的语言,提出一些让大人感到惊奇的问题,并且表现得很自然、很自信。带过小孩的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小孩在两到三岁的时候,是小孩最可爱的时候。这都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里面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小孩在三岁以前,尤其是在不会说话以前,他的观察力是非常敏锐的,他会特别留心任何外部的变化,任何外部的动静都会引起小孩的注意,他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尽管他还不会说,但已经能听明白很多大人说话的含义。大人能感受到,小孩一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大人要教一些基本的语句,教一些比较难发音的字,等到一定程度,很多话大人根本不用教,他自然而然就会了。 这个时期小孩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原因是大人没有给小孩提过多的要求,小孩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况下观察外部世界,比较自在地感知外部世界,比较自觉地接受大人传递的信息。从小孩学习的角度,这个阶段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从大人对小孩进行教育的角度,这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教学方法。这里的“自然”是指顺其自然的意思。 在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下,只要给学习者足够多的观察时间和自我感知时间,他就能感知很多外部对象,只要教育者给以适当的引导,他就能自然而然地领会很多的知识。 在小孩读小学以前,当家长和小孩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小孩提出各种各样的有趣问题,小孩充满了好奇心。当小孩进入了小学以后,这样问题就越来越少,等到小孩小学毕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变化、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摘要: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获得阶段性的突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未来,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指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机构教育投资 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自199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已有十余年,但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尚未得到阶段性的突破。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部分共同组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农村人才的培养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让农村家庭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随着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条件有所改善,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随之提高,凸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质量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天生有着特殊的信赖,他们往往把父母看成自己感情上的挚友、行为上的榜样、学习上的蒙师、生活上的参谋,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式等都对孩子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的主要理论及其代表人物、著作 教育基础 一、孟子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起源 二、关于教育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叶澜等人。 教育学发展萌芽 中国 三、《学记》——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相传作者为乐正克。 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 6.“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孔子——《论语》 1.注重后天培养——有教无类。 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教学纲领和科目) 3.“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习、行 5.庶、富、教——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要素。“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五、墨翟 1.教育思想以“兼爱”“非攻”为主。 2.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技术的传习。 六、道家——老庄学派 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西方 七、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术或产婆术 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定义。 第三步:助产术 八、柏拉图——《理想国》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九、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注:以上三人为师承关系,世称“古希腊三哲” 十、昆体良(古罗马) 1.《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创立阶段(略。书P24) 教育学发展阶段 十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十二、凯洛夫——《教育学》 1.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之前提过劳动起源说 十三、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 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十四、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十五、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1.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十六、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学过程》 1.强调学科结构 2.倡导发现教学法

当前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新、选)

当前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老师觉得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不好教了。到底是何原因呢?现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个概括。 1、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小学生正处在童年时期,有较强的野心,心里总是想着出去玩或看动画片等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做作业时,心里多多少少的都会有其它的杂念,比如说,去和伙伴玩耍、去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匆匆忙忙的做完作业,不顾三七二十一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往往是粗心大意的关键原因所在。 2、对电脑、电视着迷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往往对某一件事而着迷,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电视比较着迷,他们常常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连续剧等一些事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适当的上网是有好处的,但上网不查资料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和电视上不良信息太多,如果小学生看了以后会感到有趣,毕竟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 3、学习方法不对 许多小学生感到自己已经努力了但就是成绩不理想,这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小学生在小学期间必须要掌握到

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轻,到了中学、大学以后要想再改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很难了,中学、大学的学习任务比小学的学习任务要多的多,只有在小学打好基础,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到中学才不会感到学习吃力。 4、学习是被动的 许多小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总是让家长或老师管着学,而不是自己主动去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学习是给老师或家长学的。这样往往会是学习成绩下降。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总是认真的学习,有时间观念,自己给自己规定好时间,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这是很好的。 5、缺少观察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欠缺的,他虽然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但他们是不注意用心去观察的,总是来嬉戏,来取闹,这样对小学生的写作是很不利的。并不是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会写作,有些小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写的文章确实是很好的。每个人的观察力是要靠从小培养的。这样习惯了就自然有了观察的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美,俗话说的好,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家长朋友要借助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的优势去激发小学生的观察力。 6、上课走神 小学生上课走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他在一天玩耍中总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例如看了某个动画片在脑中念念不忘,

重点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教育 本文由scqingfeng贡献 本篇节选自华图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系列编委会编写的《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中的小学教育部分,包括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的目的两大部分的内容。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欧阳学文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是其中的软肋,制约着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资源欠缺、家庭教育缺陷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师资、留守儿童 我市属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我市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全国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宿影。现就我的理解,浅谈一下我市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

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村级小学(村教学点)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相比硬件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 3、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目前我市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幼儿园)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幼儿园)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应聘人员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幼儿保护 熟悉幼儿权利保护的相关教育法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精神。 分析评价保教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熟悉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幼儿、幼儿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保教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发表时间:2010-08-18T08:32:51.06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上旬刊供稿作者:郭泽峰 [导读] 教学反思的有效开展和切实落实有赖于教师自己认真努力,积极思维,长期坚持,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郭泽峰 (内蒙古大杨树第五小学)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但是当前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略作粗浅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1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1.1 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而这种格式的套用对于其教学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1.1.2 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2 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2.1 全面而不深刻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1.2.2 零散而不系统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内容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1.2.3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 1.2.4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2 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教师自身因素 2.1.1 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 2.2.2 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深度、广度。 ①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②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露事物的根本原因(包括事物的内因和外因),并且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的这样一种品质。 教师在总结以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体会着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重新对教学予以了设计和改进,由原来的讲解传授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体会和感受,活跃了课堂,同时也拉近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都与执教者本人的深入思考,仔细琢磨,积极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2.2 外部的客观因素: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在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新课程改革部分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

(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冯小兵 2012115148 城环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学习和工作经历,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审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结果能不能实现我国的所确定的教育目的?能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寻找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形成的过程,提出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目标;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传统中,虽然没有科学教育(专指自然科学教育)的提法,但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始终存在着。我们都是从中小学中走出来的,我们的中小学与以前以私塾为形式、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的传统教育大有不同,传统教育我们知道没有自然科学,只有人文科学。中小学现行教学计划和大纲所规定的自然、物理、化学、生物、环境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课程,都是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渠道。科学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科技素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外的做法相比,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明显存在着质量差、效益低、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不受重视、教育的不公平(城乡、区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缺乏融合、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学校管理者的极端功利等问题,原因在于完全将教育的目的曲解,或者完全相悖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现将存在的问题陈列如下: 一、对科学教育的内涵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科学教育目标 1.中小学的教育者对科学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层面上,缺乏对其深层次的认识。所谓科学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并不是单指自然科学,它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更强调的是一种统筹、协调的方法。然而,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者完全将其理解为单一的自然科学教育,所以他们强调的标准答案,强调的是题海战术,他们强调的是权威。在权威这方面向上看齐,在九十年代末,刮起了一股黄冈热,都向黄冈中学的教育看齐,买资料、买书只要是黄冈中学出版的或者是黄冈中学的老师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但是只是形式而已,在根本上仍是老的一套。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问题。然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却没有任何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02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2021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主要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等。 A.教育爱心 B.教育良心 C.教育威信 D.教育公正 3.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验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这种效应是()。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5.从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种()的职业。 A.普遍 B.专门 C.特殊 D.专业 6.开设一门关于学习方法的课,由专门的教师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学习,这种咨询与辅导的方式属于()。 A.学科渗透式 B.协作辅导式 C.专题讲座式 D.系统讲授式 7.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培养,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A.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 B.交际能力 C.学习能力

D.组织能力 8.班级的规章制度、班级守则等,属于班集体构成要素中的()。 A.共同的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共同生活的准则 D.一定的心理氛围与情感纽带 9.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0.()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的行动。 A.道德行为 B.品德行为 C.见义勇为行为 D.模范行为 二、填空题 1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处于一种表面健康而内里虚弱 的状态,而且这种虚弱对教育的未来,对孩子们的未来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首先只重知识不及其余.教育的目的并非知识的堆积,而是有益于人的生成,有益于人类真善美的理想的追求。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主,不可避免地出现方法上是以传授、灌输为主,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是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被要求牢记科学概念、术语、公式与定律,却不知道这些理论都是可置疑的,它们并非终极真理,有待进一步完善。沉重的记忆负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很容易陷入满腹数理化知识却缺乏情感及价值判断、缺乏创造性的状况。事实上,离开了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的陶冶,学生只能说是受到了训练,而非教育. 其次一些教师受标准答案的桎梏认为作文可以千差万别,造句可以互不雷同,科学题目的答案却无论如何该是统一的。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自然、生物,凡是习题和作业,老师都少不了把“标准答案”在黑板上统一公布,如果有的同学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老师是绝对不鼓励的,开明的老师会说“解法虽然是对的,但在考试的时候最好严格地按黑板上的解法走,以免丢步骤分甚至被错判丢分……”。于是

本来没有优劣之分的解决方法在学生心目中就产生了所谓“好”和“不好”的区别,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价值判断的驱使下就顺应了老师有意无意“追求统一标准答案”的要求。教师对他们的新异方法不加鼓励,使他们的方法得不到肯定和认同、他们的创新行为得不到积极的强化,那么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热情自然就会逐渐削减,最终放弃自己的种种探索和尝试。在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最后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 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模式相对落伍。虽然我国已经实施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实际上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当前虽然大多数的小学教师及领导都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青少年各方面康健成长的严重因素,也知道竞争激动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用办法。所以他们都想从学生的素质教育抓起。但到现在,很多的学校只有口号却没有详尽的实施。 没有详尽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法,所以导致各学校的教师及领导无法进行实施操作。大部分的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摸索进行;而没有考核的标准,便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这些现状导致了,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本来就不被重视的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时间之长早已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仍没有得到大多数的人所认可。 1.2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从沿海往内地发展,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导致了我国各地方的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相对密集,经济发达,民族相对单一,各种教育基础设备完善,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地形多样繁复,而且民族繁复,所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落伍,在我国的贫困人口2500万人中,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也变得势在必得。 1.3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从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成员的结构跟七十年代相比,独生子女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孩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从而导致生活中不能自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而不在于孩子自身。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否认的,但爱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就不得不考虑。同时还有许多的问题也不可忽略,例如父母双亲高节奏的工作习惯,与孩子缺少交流引起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小学部分

800078718 一、单项选择题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 本结构。依此而建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无法判断 3.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 )。 A.盂禄B.达尔文C.利托尔诺D.汤姆逊 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特性是( )。 A.身心和谐发展B.强调培养武士和公民c.强调劳动教育D.强调农业和法律教育5.把两个及其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6.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7.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谈话法B.观察法C.作品分析法D.调查法 8.( )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A.教育测量B.教育测验C.考试D.教育评价 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 )。 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1.“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12.在测验的指标中,测验的( )更为重要。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3.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A.理论加实践B.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C.读书加劳动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14.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5.中国古代所指的“六艺”教育是指( )。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复习提纲(重点版)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