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重难点剖析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易错提醒

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一是用语要准确。要注意“烟”和“雾”、“光”和“火焰”的区别。二是不能用结论代替现象。如描述蜡烛燃烧生成物的现象,不能用结论“生成了二氧化碳”代替“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方法技巧

1.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2.对比是化学实验常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变量,除要比较的变量因素外,其余变量都应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3.探究某种气体的成分时要掌握气体的有关性质:

(1)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

(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

预习导学

知识点一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

2.观察变化时要对物质在变化前、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能用小刀轻轻地在蜡烛表面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_____。把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

4.蜡烛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的温度最高。

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5.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______,但__________和________比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低。

课内精练

1.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操作中的( )

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

2.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蜡烛,蜡烛不能重新燃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放热、有黑烟

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过程

3.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火焰的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④D.①②③④

4.下列实验(如下图)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

A.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B.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口D.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5.收集呼出气体的正确操作是( )

A.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C.将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放在水中,等用时再从水中取出

6.(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______________;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__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

课时达标

7.(2014,北京)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8.小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图所示),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9.关于“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10.小明在探究我们的呼吸作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有关该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收集气体的方法叫排水集气法

B.使用该方法收集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C.使用该方法收集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D.该收集方法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

1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①蜡烛由棉线、烛芯和石蜡组成,呈圆柱状。

②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蜡烛的硬度________;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于水。

(2)燃烧时:

①火焰:如图A所示分三层,其中_______最亮,_______最暗,由此推测,________温度最高,________温度最低。

②探究生成物:

图B中,若烧杯干燥,会发现烧杯内壁有________生成;若烧杯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会发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

(3)熄灭后:将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图C中用火柴点燃时,发现白烟______________,且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________________。

1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先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然后进行下列探究。

探究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中无变化,②中________呼出气体中含有的

_________比空气中的____

①中木条________,②中木条________空气中的_____比呼出气体中的____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

_________,吹气后玻璃片上_______空气中的________比呼出气体中的____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授课人:梁文海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是在上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认识均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2)难点:将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课题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在之前已经学过镁、铁与氧气的反应,以镁、铁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和剧烈程度引出本课题,顺理成章,学生也比较容易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含义。会读、会写并熟记常见金属的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锌、铁、铜的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 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物质奥秘的乐趣。 四、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复习回忆一些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并展示相应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 学肥料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教案《化学肥料》教案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肥“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到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同时了解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多媒体: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语: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个“肥”指的是什么物质?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教师启发: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生物课已有的知识回答。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C、H、O、N、P、K、Ca、

Mg。 2.主要化肥:氮肥、磷肥、钾肥。 1 一、化肥简介 1、氮肥常见的氮肥样品,边展示边让学生观察其形态,试着书写其化学式,并比较其化学式。 学生观察缺氮肥和不缺氮肥的植物叶启发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讲解:前者是由于缺氮导致的。 氮元素有什么作用呢? 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回答。 可做氮肥的化合物有哪些? (1)作用(2)种类给植物提供氮肥除了使用这些含NH4+的化合物外,你还能想到利用哪些物质中的氮元素? 大豆等植物对氮元素吸收的特殊性和氮的固定。 常见的磷肥样品,边展示边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缺磷肥和不缺磷肥的植物。 你想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明确磷肥的作用以及施用方法。 可做磷肥的化合物有哪些? 2、磷肥(1)作用(2)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某些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知识准备 对你熟悉的金属铁、铜、铝,你知道它们的哪些化学性质?你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三、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写出镁、铝、铁、铜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从化学的角度解释“真金不怕火炼” [交流学习] 1.小组内检查化学方程式正误。 2.比较上述各反应的条件及反应的现象,按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将其排列。 [精讲点拨] 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铝在常温下就可以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使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使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其化学性质较活泼而非不活泼。 2.思考与讨论 (1)上述实验过程中,为什么金属颗粒大小要基本相同?酸的量及酸的质量分数要相等?

(2)上述四种金属中能跟酸反应的有几种?反应剧烈程度如何?不跟酸反应的有几种?由此排列出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精讲点拨] 我们还可以根据金属与酸是否能发生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但在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条件,要保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3、(1)比较能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找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共同特点,总结什么叫置换反应。 (2)试写出一个前面曾经学习过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上述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2)通过上述反应你认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何排列? (3)通过以上学习探究,你获得了哪些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四、达标测试 1、公元二世纪我国炼丹专家魏殃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在的最早的一部炼丹专著,书中描写道“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这句话是指黄金的性质在强热条件下() A.很稳定B.很活泼C.易氧化D.易还原 2、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液体的质量减轻,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试题及答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基础达标 1.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 ④液体的质量减轻。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11·广东中考)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S+O 2点燃 SO 2 B.2H 2O 通电 2H 2 ↑+O 2 ↑ C.C+2CuO 高温 CO 2 ↑+2Cu D.Al(OH) 3+3HCl ==== AlCl 3 +3H 2 O 3.下列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4Fe+3O 2点燃 2Fe 2 O 3 B.Fe+H 2SO 4 ==== FeSO 4 +H 2 ↑ C.2Fe+6HCl ==== 2FeCl 3+3H 2 ↑ D.2Fe+3CuSO 4 ==== 3Cu+Fe 2 (SO 4 ) 3 4.(2011·北京中考)能与无色硝酸银溶液反应,使溶液变为蓝色的金属是( ) A.铝 B.铁 C.铜 D.银 5.(2011·鸡西中考)把金属X放入Cu(NO 3) 2 溶液中,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若 放入Mg(NO 3) 2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则X、Cu、Mg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 序正确的是( ) A.Mg、X、Cu B.X、Mg、Cu C.Mg、Cu、X D.Cu、X、Mg 6.下列事实不能说明Zn比Ag活泼的是( ) A.Zn能与AgNO 3 溶液反应,置换出Ag B.Zn能与稀硫酸反应,Ag则不能 C.自然界没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Zn,而有以单质形式存在的Ag D.Zn的熔点为420 ℃,Ag的熔点为962 ℃ 7.(2011·长沙中考)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B.铜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C.钢是纯净物 D.银能把铁从氯化亚铁溶液中置换出来 8.把铁粉放入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到的固体中一定没有的是( ) A.锌 B.铁 C.铜 D.银 9.农业上配制波尔多液(CuSO 4 溶液)时,不用铁桶盛装,原因是_____________

部编九年级化学下教案第11单元课题2 化学肥料

课题2 化学肥料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 [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 [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 [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投影]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课题分析】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一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建议】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 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由于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因此教材中只能说“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5.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复习和小结进行。 探究一: 铁合金的抗锈蚀性能 问题:建筑物的防盗门及防盗网为什么常用不锈钢制造呢?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化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设计思想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从教学目标来看,将原来的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俱为一体。从课程内容来看,将化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以及体现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影响的内容作为主要课程内容。从教学方法来看,倡导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化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要将化学知识融合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利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时让学生真正理解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通过实验过程探究和设计探究,培养他们科学实

习题资源—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5.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B.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 C.从宏观看,物质有时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但从微观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D.在固体物质中,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6.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氯化钡溶液的最佳方法是()

A.讨论 B.实验 C.调查 D.上网 7.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正确量取8.5 mL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 A.② B.①④ C.③④ 9.化学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一发生事故也不必惊慌,要冷静地处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 C.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布扑灭 D.不慎将白磷洒落在桌面上,立即扫入垃圾桶中 10.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 二、填空题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用石灰水涂刷墙壁,就是利用了石灰水的这一性质。使得墙壁越来越硬。实验室配制 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气体。 4.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氧气可以支持燃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 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 换)。 教学难点: 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引入导读:提出思考问题。读引言思考:铝为何具抗腐蚀性,其它金属如 何?化学性质有什么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怎 样? 明确课程目的, 引导关注重点。

规律建构1 导思:1.同学们在猜金 属的游戏中,发现了它 们化学性质的共性和差 异性吗?2.通过发现, 我们能粗略确定这些金 属的活动性吗? 为了寻找差异性和规 律性,我们是否还可以 根据以前的学习、生活 经验来寻找规律呢? 讨论金属的共性与差异性Mg、Al、Zn、Fe都 能与氧气反应,但剧烈程度不同,初步归纳 活动性:Mg>Al、Zn、Fe 讨论与发现:学生从教材及生活中经验:“真金 不怕火炼”,铜制品(如铜锁)裸露保持光泽, 铁制品裸露易生锈等事例归纳规律并互动评价。 活动性:Mg、Al>Fe、Cu>Au 或:Mg>Al、Zn、Fe>Cu>Au 发现:仅凭上述探究,还很难更广泛找出金属的 活动性规律。 这一过程,学生 仅能从最基本的认 知层次初步归纳少 量金属的活动性顺 序,存在的问题, 继续为后续的探究 留下悬念 问题链接引导联想:上述探究初 步找出了一些金属的化 学性质和活动性规律, 但要更广泛探究金属活 动性顺序规律,须另辟 蹊径进行探究。 多媒体引导:(在第七 单元探究酸雨的模拟实 验时已经留下伏笔) 讨论:1、这一现象能否反映出镁、锌的活动性 顺序? 2、能否类似用这一方法探究镁、锌、铁、铜等 金属的活动性? 将不同的探究方法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 验搭建联结的桥 梁,同时发展运用 已有知识探究新知 识的能力,发展学 生在事物间建立联 系,进行组合、移 植等创新思维策 略。 规律建构2 引导学生对新的探究进 行猜想、设计、结果预 测 讨论:探究目的;哪些金属可与酸反应?剧烈程 度;原因如何? 猜想并预测:镁、锌、铁、铜在酸(盐酸、稀硫 酸)中的可能化学行为? 进一步学习科学探 究的基本方法,发 展学生严谨的科学 态度和作风,为规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案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通过观察和探究常见的化肥,了解化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简单鉴别;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思路: 引入新课(民以食为天)→化肥的定义→常见化肥介绍(氮、磷、钾、复合肥)→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善待自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生互动)→布置作业(社会调查)六、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1、提前一周要求学生搜集常用化肥的种类和有关肥料的民间谚语。 2、教师搜集某些农作物的亩产量和相关图片。

备注:①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部分选自《化学课程标准》 ②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农家肥[投影]1、什么是农家肥? 一、肥料2、什么是化肥? 化肥3、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二、化学肥料 1、氮肥[投影]1、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2、植物缺乏氮元素的症状; 3、常见的氮肥有哪些; 4、少数植物有固氮的能力。 2、磷肥[投影]1、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2、植物缺乏磷元素的症状; 3、常见的磷肥有哪些。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遵循两条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2)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原则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一定要配平,使反应前后的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五个步骤(以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例) (1)“写”:根据实验事实,短线左边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生成物的化学式,不止一种物质的用加号连接。 KMnO 4─K 2MnO 4+MnO 2+O 2 (2)“配”:调整化学式前边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同种原子的数目相等。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3)“注”:注明反应条件、气体放出符号“↑”和沉淀符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都有固体,气体生成物或固体生成物就不要注“↑”或“↓”。 (4)“改”:配平后必须把短线改为等号。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5)“查”:一查化学式;二查配平(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总数是否相等);三查条件;四查生成物的状态。 【要点诠释】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歌诀: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准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沉淀,箭头(↑↓)来标明。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同种原子的数目相等。常用的配平方法有如下几种: 1.最小公倍数法:配平时找出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相应较大的元素, 并找知识点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 知识点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出其最小公倍数。将这个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该原子个数,所得的值确定为该化学式的计量数,再配出其他化学式的计量数。 例如:P + O2 ─P2O5 P + 5O2 ─2P2O5 4P+5O22P2O5 2.奇数配偶数法:找出方程式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且在两端一奇一偶的元素,作为配平起点,再由此推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例如:H2O2 ─ H2O + O2 反应前过氧化氢中氧原子数为2(偶数),反应后水中氧原子数为1(奇数),将水配为偶数2,再配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即可。 2H2O2MnO22H2O+O2↑ 3.观察法: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物质入手推求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例如:Fe + O2─Fe3O4 Fe3O4中有4个氧原子,3个铁原子,因而Fe应配为3,O2应配为2。 3Fe+2O2Fe3O4 4.归一法:找到化学方程式中较复杂的化学式,定其化学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该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例如:C H3OH+O2─H2O+CO2 (1)首先定C H3OH的化学计量数为1,可得其燃烧后生成H2O与CO2的化学计量数: C H3OH+O2─2H2O+CO2 (2)然后配平氧原子(并将横线写成等号): C H3OH+(3/2)O2=2H2O+CO2 (3)再将各化学计量数同乘以2化为整数: 2C H3OH+3O2=4H2O+2CO2 【要点诠释】 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切记不可改变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所配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应是最简整数比。 类型一、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 通州市金沙中学季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 顺序。(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学习重点 1.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学习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学习策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作与自主相结合进行科学探究实施知识的建构。 基本流程: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具体实施: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结论与规律。 活动性:活动性:活动性:金属活动性 Mg、Al>Zn、Cu>Au Mg>Zn>Fe>Cu Al>Cu>Ag 规律的形成结论1 结论2 结论3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讨论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养成严谨思维品质并推动探究进程。 教学准备 1.仪器:仪器: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药品: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稀盐酸或稀硫酸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知识点+练习)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 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二、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步骤: 1.“写”。根据实验事实在短线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不只一种物质的用“+”连接。 2.“配”。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短线左右两边达到原子的种类相同,数目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注”。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 [补充说明] ①“加热”是最常用的化学反应条件,“加热”用符号“△”表示。 ②若反应进行只需1个条件,就把此条件写在短线上方,若需2个或多个条件,则分开写在短线上、下两方。 如:2KClO32KCl+3O2↑ ③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出现了气体,需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注“↑”符号。如2H2O2H2↑+O2↑,再如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④在溶液中的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固体,而生成物中出现了固体,则需在固体物质化学式右边注“↓”符号。 如:CuSO4+2NaOH==Na2SO4+Cu(OH)2↓ Ca(OH)2+CO2==CaCO3↓+H2O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又出现了气体,则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符号。同样,若溶液的反应物中有固体,生成物中又出现了固体,则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明“↓”符号。如: S+O2SO2 C+O2CO2 Fe+CuSO4==Cu+FeSO4

4.“等”。将短线变为等号,意味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1.“+”不能读“加”,应读“和”与”“跟”; 2.“==”不能读“等于”,应读“生成”; 3.化学式应读成物质的名称; 4.反应条件也应读出。 例如: 2H2O2H2↑+O2↑应读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S+O 2SO2应读成“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练习题 1.法医常用马氏试砷法来证明是否砒霜中毒,其化学原理为: R+8HCl+4Zn==4ZnCl 2+3H 2 O+2AS+H 2 ↑(R表示砒霜的化学式),则砒霜的化学式为 ( ) A.AS 2O 3 B.AS 2 O C.ASO D.AS 2 O 5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在反应2X+3O 2→2CO 2 +4H 2 O中,X的化学式是() A、CH 4 B. C 2 H 5 OH C. CH 3 COOH D. CH 3 OH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其变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6CO 2+6H 2 O 葡萄糖+6O 2 ,则葡萄糖的化学式是() A.C 12 H 22 O 11 B.C 5 H 10 O 5 C.C 6 H 12 O 6 D.CH 2 O 4. 运送飞船的火箭常用液态肼(N 2H 4 )和液态双氧水(H 2 O 2 )作推进剂,若它们 充分混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 2H 4 + 2H 2 O 2 = X + 4H 2 O,则X是 A.O 2 B.N 2 C.H 2 D.NH 3 5.2003年10月15日,我国用“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将“神舟五号”载人 飞船成功送上太空。火箭用联氢(N 2H 4 )作燃料,一氧化氮作氧化剂。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N 2 H 4 +2NO 2X+2H 2 O。则x的化学式是 ( ) A.N 2 B.NO 2 C.NH 3 D.N 2 6. 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铜加到硝酸银溶液中:Cu + AgNO 3= CuNO 3 + Ag B. 电解水:2H 2O = 2H 2 ↑+ O 2 ↑ C. 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MgSO 4 + 2NaOH = Mg(OH) 2 ↓+ 2Na 2 SO 4 D. 甲醇燃烧:CH 3OH + O 2 CO 2 + H 2 O 7.下列有关铁的化学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 ) A.3Fe+2O 2 Fe 3 O 4

九年级化学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目标]: (1)知道镁、铝、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学会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重点]: 掌握常见金属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难点]: 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过程]: [引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绝大多数金属都有金属光泽(银白色)。在实验室使用镁条时都需要将镁条打磨后再使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 (教师):其实呢,这是由于镁条在常温下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镁条表面生成氧化膜,因此,使用前需要打磨。还有那些金属是如此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我们学习过金属中,常温下,镁、锌、铝都会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以铝为代表,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学生):氧化铝 (教师):化学反应方程式:4Al + 3O 2=2Al 2 O 3 (边讲边写) (教师):铁和铜在纯氧中反应的条件又是?生成物是什么? (学生):点燃、加热。分别是四氧化三铁和氧化铜。 (教师):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又说明了金就算在高温下,它会反应吗? (学生):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反应。 [板书]:常温:铝 4Al + 3O 2=2Al 2 O 3 ;较高温度:Fe、Cu ;高温:Au也不反应 [讲解](教师):从条件上观察,可以观察出镁、锌、铁、铜、金五种金属的活泼程度,最活泼的为?其次是?最不活泼的是? (学生):最活泼的为镁、锌;其次是铁、铜;最不活泼的是金。 (教师):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之外,我们之前还学习过什么有关于金属化学性质? (学生):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知道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现在请大家小组合作,将桌面上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分别取少量与4支试管中,再将桌面上的酸加入其中。观察反应现象,特别是观察他们的反应速率的对比,加录下来。开始实验。 [板书]:二、金属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教师):好了,停止实验。请大家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观察到镁锌铁都有气泡产生,却都有热量发出。铜与酸反应没有明显

03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2.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 3.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4.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

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 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 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 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 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 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2)? (3)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 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 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 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 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 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 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5)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 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 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 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 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 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