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应该比其它课程教师更高、更全面的素质构成。当代社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社会,由于知识激增、新思想与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千变万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打破封闭性的知识体系,紧跟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时吸纳新信息、新知识、新成果更新改造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调整思维、价值观念。邓小平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和教育别人。”0面对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重构。其中)的原则,便是根据时代特点把科学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备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就能全方位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方法和价值观来证明、引导和鼓励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教育的效果,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一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素质上必须努务实现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融合。

“人文”,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

教师作为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的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人文素养也是其群体素质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一、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1、历史知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现实的教育应该考量如何使学生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2、哲学知识。教育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宗教知识。可以这样说,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应该就是人性“向善”的教育。“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学生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

4、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现代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一代新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全靠我们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重任在肩,光荣而又艰巨。作为教师,应该怀着一份激动、怀着一份荣幸、怀着一份庄重,把历史的重担挑起来。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没有理想的人,便不能创生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不断追求:教育的路途应该怎样走?教育的桎梏应该怎样打破?教育的远景应该怎样绘就?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的“应然状态”?是的,我们不能脱离

现实、不能遮蔽现实,不能抛开“实然”空谈“应然”。但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阳光,是必要的“乌托邦”,拥有教育的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在现实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途径。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能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缩小社会性的不平等。我们要积极维护和支持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三、人文方法。

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直觉。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是我自己内心的“原始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洞察,是一种穿透,具有整体性、突发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直觉,是指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的观察、判断是直接觉察的,不需要进行仔细地分析和思考,凭借经验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对学生状况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达到了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程度,而且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2、体验。一般是指个体在亲身经历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感受、实践、探究,对认知、情感、行为和认识的深度体察、感悟,最终认识某些可以言说或者未必能够言说的事物,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某些观念、情感、态度乃至心理品格的过程。体验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体验可以以不同的标准分为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体验,一方面从教的角度体会、品味、觉察自己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抛开教师的心理角色,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内省。内省是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作为教育教学人文方法的内省,首先是指向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

言:什么是教师素质的根?

自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之后,人文精神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从文学界经哲学界终于影响到教育界。时至今日,不仅人文学科在谈人文,非人文学科也在谈人文。然而遗憾的是,人文教育始终停留在理论思考的层面上,思考的指向也大多集中在学生身上,从理论到实践对教师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并不多。给人的感觉难免是“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茫然无措”。至今,我们还很难说哪所学校是人文主义大旗下的学校。一所人文主义的学校必然是一个热烈的坚定的人文主义教育者的群体,然而,我们有这样一个教育群体吗?

从1988年《上海教育》提出“素质教育”这一口号以来,从教育理论家到学生、家长,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鲜有不谈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理论在不断的丰富与完善着。上海师大的燕国材教授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这就不能否定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①“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②可以说,素质教育的根在教师素质。然而,教师素质的根又在哪里?

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即从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来考虑:首先,素质教育的背景是教师工作的外部环境。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意蕴”③。它的逻辑起点是基础教育中的升学模式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和高等教育的过分专业化、职业化。在基础教育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应试教育的纠偏,实质是以中国特色的教育人本论思想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大转变;在高等教育段,素质教育作为单一的科技教育的补足,其实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教育活动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非人文学科也在探讨着学科教学和人文的结合,挖掘着自身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着来自于作为他在教育活动中的共历者教师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显性的行为特征方面的,更重要的却是隐性的精神品质方面的,这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与长久。我们不能指望个人综合素质有欠缺的教师能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也难以想象没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教师能给学生以人文主义的熏陶。

从概念内部,即从教师素质的结构的角度来考虑:燕国材教授认为,教师应具备七种基本素质,即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和身体素质。这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划分的,而从这些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来看,在精神底蕴的层次上,这些方面无一不和人文素质密切相关。“七素质说”是基础性的,而人文素质是指向性的,对教师而言,涉及的是教师自身如何处理与社会、学校、同事、家长、学生等的关系以及教师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从教育人和受教育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人文教育的主体。由于深受笛卡尔对主体“自我”单数限定的影响,传统教育理论无法同时确立两个或两个以上教育主体。有鉴于此,有论者倡导:“要彻底转变教育主体观,变单一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主-客)为辩证的交往中的主体与作为中介的客体的互动模式(主-客-主),或简称‘交往的教育主体观’”④。这样看来,教育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育活动就是两类主体共同占有、利用客体(教育资源)的共同操作过程。此其一。其二,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眼光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尤其需要补一补人文素质

教育的课。其中包括人文教育的三个层次,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这三点中最重要的当属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培养教师的人文态度,陶冶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⑤,只有培养人文精神才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才能赋予知识、方法以活的灵魂。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师素质的根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

一、传统与现实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教师有着悠久的人文精神的传统。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文化就完成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过渡。孔子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明确表达了对天道的不信任和怀疑。《易传》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不息、相信人为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极好写照。在儒家学说的深刻影响下,道德至上主义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实质。有着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入世精神的“君子”,不仅是一种道德理想意义上的人格称谓,更是作为一种现实的追求在列代儒生中绵延传承。“乐得其道”、“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搏施民而济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君子必备的人格境界。于是,从大教育家孔子到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老先生,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的儒生们成了中国古代至近代教师群体的主体,收徒教书是别一种的“济天下”。可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在其优秀代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强不息、道德至上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师道尊严”一说正是建筑在这种人文精神的基础之上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传统转向现实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说教育的人文意义正在丧失的话,那么,曾经是光荣传统的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无疑应当对此负责,尽管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理论学术界风风火火的扬起人文精神大旗的时候,在教育界有识之士也以其独特的知行合一的风格,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加入到这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之中的时候,我们眼中现实的教师群体是怎样的呢?说来既不免令人丧气又不敢令人相信,想来却又不免有一种黑色幽默的味道。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之所以为人”。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教师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教之所以为教”。现实中,我们的教师有没有真正成为的实施教育的“人”了呢?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不仅指挥得学生“上题山下考海”,教师也成了考试制度的奴隶,不能有自主意识,只能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来教,有时候明知书上有错,也不得不违心的去教,教了还得叮嘱一句这是错的,但考试得这样写。分在增值,人在贬值。我们所谓的教科研有如何呢?近几年的教研论文的数量在成几何级数在增长,想必其中也早应当蹦出几个教育家了吧?可是文章多了,教育家缺少了。笔者曾亲耳所闻教改有成者的心里话:教改要搞,但平时上课还只能那样上!实在是一种“苦恼人的笑”。我们的优秀教师呢?“教而优则仕”恐怕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康庄大道。有那么多的优秀教师终于离开了教育工作第一线,真不知是忧是喜!学校里职能部门林立,职位层出不穷,学校几成“官场”。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学校的围墙,校园里似乎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办产业,商店进教室,莘莘学子们是既忙学业又忙交费,学校仿佛又成了“商场”。另据有关方面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教师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教师群体有定期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在严峻的现实的冲击之下,人文精神的价值与现实可能性岌岌可危。行文至此,再回头想想教授们那漫天飞舞的大块文章,笔者不免要扼腕长叹了:诚

然,历史有时候是伟人的历史,但教育却是人民的教育。星星之火的价值,在于它最终的燎原,但这人文精神的星星之火何时才能在直接接触学生影响学生的教师群体之中燎原呢?

在这个东西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世界里,我们面临的是传统人文精神失落,而失落的原因却既有本土的,又有泊来的。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是顽固的,尽管现今的教师早已不是“老九”,但当教师不如当官,这仍然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只要检查一下学校里的工资、奖金和住房的分配,检查一下职称的评定,这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近几年市场经济对传统理念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从人的潜在价值的实现的层面来考察,市场经济的发育仍有深刻的人文意义,但是,“逐利”还是“取义”,这是个一直困扰在知识分子心上的问题,教师群体亦不能免俗。从世界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现代教育抛弃了古希腊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和谐发展的理想,也抛弃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所提倡和鼓吹的“巨人”理想,而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这样的定位——为职业做准备,确实很现实,也似乎很容易见效,可是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这不仅仅由于功利主义,深层原因也有唯科学主义的影响。教育学从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的经验-描述教育学,发展到本世纪60年代彻底走上了一条科学-实证教育学的道路,形成了一股唯科学的思潮,走的是一条“物性化”的认识路线。这对我们的教师培训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尽管已经制度化,但是,其中却难的一瞥人文教育的影子。电脑培训,网络培训,外语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好像只要培训了这些就能够搞好教育。试问,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的教师培训中能诞生出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吗?

二、包容与超越

从抽象的层面来把握,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即对人高于物的本质的肯定。其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然而,在揭示人文精神的具体历史内涵的层面上,人文精神总是有其对立面的,既体现为人文对反人文的超越,也体现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对另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的扬弃和超越。

我们思考当前教师人文精神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当前缺失的是什么,必须考虑到缺失的原因。中国人文精神始终未能超越宗法人伦的羁绊,德性是其永恒的主题;而西方的人文精神却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发生了质变与升华,人文精神的发育要丰满得多。因此,对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人文精神的包容和超越是我们探寻的起点,在有针对性的大浪淘沙之后,我们才能发现当前教师人文精神的真谛。

笔者以为,当前教师人文精神的含义可概括如下:

一、科学精神——学科教学的灵魂

1.爱智精神。美国的科技史专家乔治·萨顿认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和最大报酬

就是真理的发现” ⑥。纯粹的追求真理,强调为知识而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爱智精神”或谓之“学者传统”。这种探索的动因源自于对自然、社会、学科知识本身的惊异和好奇,其性质是非实用、非功利的。爱智精神起源于自发的求知欲,但却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因而也更具备一种潜在的力量。对于教师而言,这种“爱智”有两个当然的组成部分:任教的学科和学科的教育学。教师的爱智精神也是学生求知欲的当然源泉,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求知欲升华为爱智精神。

2.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破与立的斗争中达成对真理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工作中本着批判的精神开展教学研究,这是通向创见的大门。这样才能破教书匠的匠气为学者的灵气,才能不成为教材的附庸,教师才有了不可取代的独立的价值,教育才有了人文的意义。

二、民主精神——授益学生的魔术棒

1.人本精神。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其中,尊重学生又是最基本的。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手段才能真正叩开启迪学生心智的大门,甚而至于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2.平等精神。在西方的传统教育观念中,父母教师对学生是相当平等的。我们常常在西方电影电视中看到父母教师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情节。而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中,则常常下意识的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乃是家长意识在作怪;君不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可是,从人本主义的教育眼光来看,即使是父亲,也没有权利在人格上凌驾于子女之上。“好为人师”之所以不是一个褒义词,就在于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的屈尊于人。教师绝不可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之外的东西赢得学生的尊重。因此,尽管平等精神源自于人本精神,在当今,却仍是我们应当强调的。

三、德性精神——自重进取的鞭策

1.超越精神。一个时代的教育应当是超前和优先发展的。作为教育的从业者,教师也应当具有超越的精神,尤其是在道德的维度上。人文素质体现在道德上,最为重要的成分就是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这个“感”,既非日常生活中的感性经验,也非心理学上的感觉、知觉,而是一种觉悟、一种“通感”,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历史感“是对我们的祖先和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作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受托人的一种感受”⑦。这种超越,也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理想对现实的超越,道义对功利的超越。

2.务实精神。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劳动指是解决衣食住行的手段。好逸恶劳,追求享受,选择干活轻松却收入颇丰的工作,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的真实。正如马克思在说明劳动的异化时所指出的:“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当他劳动时则如坐针毡。”然而,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决不能成为教育劳动的异化者,而应当是实干的教育劳动的享受者。

四、自由精神——终极的目标与理想

1.完人理想。中华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子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圣人是高不可攀,甚至是神圣莫测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张,必须“培养人的一切属性”。列宁也强调要逐步造就“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胜任一切工作的人。”古今中外都存在着完人的理想。可以这么说,教师越接近于完人,它的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完人。这是前进的指南针,也许永远达不到,但却仍是高悬天上的一颗光明的星。

2.和谐发展。这是当代人文精神不同于近代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也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就教师而言,则包括注重学生群体的长远利益而非短视的急功近利,强调教师个人的社会责任,重视师生合作和知、情、意平衡发展等方面。

结语:寻根何处?

前文论述了“是怎样”和“该怎样”的问题,这里略略涉及“怎么办”。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有的是人文精神的典范。远的不谈,“五四”以来的老一辈学者中学贯中西,业精文理,垂范后学者亦不乏其人。在老一辈学者的身上寻找人文精神的意义是一条捷径。我想,学者型的教师实际上首先是学者,然后才是教师。或者说,从教只是为学的副业。学者为体,教师为用。不能做学者的人,将再不能做教师。在学者目标进发的道路中,你将领略到人文精神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 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华东师大学报,1996,(2).

5. 何成刚.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J].中国教育报,2001-9-27.

6. [美]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7. [英]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M],王少如、沈晓红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人

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摘要: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为渊博的人文知识底蕴,高尚师德的人文品格,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人文行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渊博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2.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舍得奉献,甘于奉献,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学生要怀有爱心、耐心、信心、诚意和善意。

3.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于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发展与幸福的探索,是人文素养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因此,教师要把教书育人这一职业作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平台。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二、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代社会,由于受到教育商业化环境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日趋严重,令人担忧。在变革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信念和治学态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的状况。

1.教学目标的功利化

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势必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可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就连填报大学志愿也要与将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简单到只看其升学率;评价学生的优劣,只看其几门课的分数。学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弱化。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教师的目光紧盯能给自己带来晋升机会和荣誉的升学率。经济收益最大化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作为一种理想被放在一边,教师的人文素养逐渐地褪色和消失。因此,迫切地需要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以回归教育本原。

2.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当今,从中小学到大学,不是应试教育,就是非常狭窄的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教师也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相对忽视了人文知识涵养。其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文学欣赏,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数理逻辑。怀特海指出:“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要想成为合格的教师,就需要补人文知识的课,文科教师需要补,理科教师更需要补。否则,在教师知识结构过度单一化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3.创新能力的薄弱化

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拥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创新的关键。由于缺少竞争、管理体制落后、学术环境封闭等渚多原因,致使教师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从而导致众多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

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世纪教师基本人文素养之新修炼

黄树生(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该成为教师的座右铭。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其人文素养高于公民人格素养,具有鲜明的具有专业特质。21世纪教师的基本人文素养包括:①德与法的楷模;②爱与专的自觉;③根与敬的情怀;④博和远的视阈;⑤时与学的追求;

⑥教与研的学养;⑦美与赏的知趣等七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教师要与时俱进,从文化觉醒和理解到文化自觉,从文化使命和担当到文化创新,积极主动地修炼渊博和全面的人文素养,更好地提供优质有效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生命尊重;课程改革;人文素养;学习修炼

民族兴旺,止于至善,教师为本。宋代名儒李觏训诫:“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1]陶行知从教育成效的角度强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2]。古今中外,教师都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道德人格和专业素养要求很严。一名21世纪人民教师应该兼具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前者是从事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基础,后者是教育专业伦理的灵魂。放弃人文信念的结果是失去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

“什么是人文?”众说纷纭。简单地说,攸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一人类哲思。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人文通常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既“蕴涵着历代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也蕴涵着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执著追求的精神”[3]。龙应台非常粗略地界定“人文”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她说: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和广义的美学)是白杨树的倒影,帮我们认识虚的世界;哲学是迷宫中望见星空,帮我们走出迷宫;历史是沙漠玫瑰的开放,帮助我们知道美好不是现成,而是由过去一点点发展而来的。[4]至于“什么是人文素养?”这个回答更是莫衷一是,其难度不亚于“什么是文化”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思辨和诠释大致有如下三种范式。

一种从学科视野考虑,“人文”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素养”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因此。“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另一种观点胡晓明为代表,从作为社会主体——“人”的发展需要,强调能力方面入手,“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对看不见的事物的想象与感受能力、对精神财富的贮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考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对文明与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对现实文化反思和历史的批判能力等”。[5]其中,前五方面属于个人横向的能力,唯有最后一个属于纵向能力。

第三种从素质教育角度,理解“人文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课程的人文性目标。如语文、外语等课程明确申明“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

质”[6],是“吸纳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7]。就工具性而言,其基本任务是

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和激励思维能力,促进心智发展,为未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有德性的合格国民的更艰巨的任务,即通过课程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国际理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格、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的有机整合。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基础,一般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宗教、文物考古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以人为本和对生命的尊严感,包括信仰、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实践和外显,指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运用人文知识对某一特定的人、事物、观念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因此,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是衡量一个人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潜力的最为重要的砝码。

公民,真正的公民,正在和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基本身份,成为中国民主社会的主体维度,成为中国人的现代形态。作为人文精神的公民人格,既是中国培育现代性的基本目标,又是中国培育现代性的基本手段。没有公民人格的发育和发展,中国的现代性事业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一个真正的公民,他的精神世界是公与私的统一,是利他与利己的统一,是义与利的统一,是追求自由与追求平等的统一,是大写的人与小写的人的统一。

公民的人文素养大致可以概括为:个人的世界图像、精神空间的开拓、生命旺健的能量和自由人生的花样等四个方面。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真正公民,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其鲜明标志,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教师的人文素高于公民人格。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其人文素养理所当然高于社会普通公民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后者的示范者、引领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基于在高等(师范)院校或通过别的学习途径所接受的超越学科的文化知识,形成的教育信仰、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在日常专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和专业理想、职业道德、情感、心理情绪、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教师的人文素养具有专业特质。教师人文素养不同于职业思想道德修养,其价值在于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走上有生命自尊的幸福之路。包括下列七个方面的基本内容:①德与法的楷模;②爱与专的自觉;③根与敬的情怀;④博和远的视阈;⑤时与学的追求;⑥教与研的学养;⑦美与赏的知趣。

1.德与法的楷模

一要引领社会道德。南非前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 2012)说:“领导能力和道德不可分割。好的领袖也是道德的守护者。”[8]公民必须具有公德,并不苛求私德高尚与否。在中国,至少在冠冕堂皇的场合,“人”和“事”这两个问题经常是分开说的。沟通是“对人不对事”,讲合作则“对事不对人”。学校教育和教师是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必须远远超过一般行业的普通公民,能自觉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如公平与正义。要专注于教育本职工作,崇尚家庭美德,保持羞耻心,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绝对不可以做“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教师的德行都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社会尊重的楷模。

二要有教育信仰。信仰是人们追求永恒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人的精神支

柱和行动指南。教育是一种信仰,主体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 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以此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991)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9]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而言,其教育信仰就是:相信通过有效的教育,自己的学生可以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国民素质将更加进步、提高,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自己的祖国日益强盛,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将更加牢固、挺拔;相信整个全人类因教育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事实上,只有拥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人之为师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幸福、生命的满足;才能保持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可以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师,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家!

三要知法和守法。认真学习贯彻各项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严格履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本身的正当权利。是遵守民主和法制的楷模。要带头遵守公共规则和法律(如交通法等),还应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2.爱与专的自觉

一要忠诚教育事业。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将教育视为自己的生涯规划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积极创建和谐的专业发展环境,主动融入教研共同体,乐群好学,克己奉献,善于非原则性的妥协,在同伴学习中共生。

二要关爱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差异,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珍视人的生命完整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温馨地关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质量,促进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

三要性格活泼开朗。具有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心理素质,善于自我控制情绪,和谐教育情境,养成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积极的生活,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勤奋工作的风貌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要钻研学科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该成为教师的座右铭。教育界有一个普遍共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备有一桶活水。精通本学科课程标准,学会知识管理,建构个性化的学科教育文化体系。

3.根与敬的情怀

一要有文化敬畏之心。对人类精神遗产的敬意,为漂流者提供停泊的锚;无敬意则人生飘荡无根。敬惜纸墨如金玉,喜欢并享受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起码应该以多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研究各国古典历史文化典籍,阅读近现代文学和社会事件,拓展文化视野。在探索和发现中享受自我发现的乐趣,感悟自我生命的美好。

二要有根的乡土意识。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理解中华文化圆融深厚的意境,自主地学习和守护中华文明及其文化基本价值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热爱家乡,熟悉当地历史文献和山川风物,科学地理解民间风俗的文化内涵;关注本地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学校教育发展史,探索民国教育的当代价值,尊重和创新校本化的教育文化,努力成为具有“文化软实力”的“有根的人”。

三要尊重各民族信仰。宗教的教义堪称博大精深,大多追求“人性”的“向善”,认识宗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的文化价值。耶稣教、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关注人的生命智能,是西方社会普世价值的根柢,摩西十诫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功不可没。儒释道合一是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无论是儒家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还是道家老子的“上善若水”,还是佛家的善恶报应,无论他们各自侧重于现实关怀,还是侧重于终极关怀,都在力图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

4.博和远的视阈

一要有多元文化意识。人文信念使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人,有共同纽带,因为文学的情、历史的智、哲学的慧,因为音乐、艺术,将人们联系成一个人文共同体。认识世界多样性,了解世界上不同的宗教和价值观,乐于开发和吸纳多元的优秀文化资源,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

二要有国际理解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中,要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和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要有国际教育合作。迎合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参加国际教育与教学技术研讨,开展课程为本的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培植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时与学的追求

一要关注时政和国家大事。孟子盛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10]要保持政治敏感和清醒,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遭遇错综复杂而不稳定的国际环境,理性地爱国。建议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学习《人民日报》2012年8月29日刊登的署名文章——《用发展的力量守护国际关系道义准则》,作为教育参考,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形势,在坚守“和为贵”、“发展是硬道理”国策的同时,处理与美日韩以及其他外部世界的关系,自信地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用发展的力量守护国际关系道义准则,为人类文明史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11]

二要关注学生兴趣和语言。德裔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12]要永葆一颗青春不老的童心,欣赏学生的好奇心、爱好和学习兴趣,做他们的伙伴。积极了解时下社会的流行文化,熟悉学生的偶像和网络语言,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三要关注教育与技术发展。人类的创造离不开创新,而创造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仰视的伟人们的专利,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创造的智慧。要有终身学习的自觉,刻苦钻研的习惯,及时更新知识内存。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的创新,加强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关注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研平台,提升有效教学质量,专业生命之树长青。

四要关注人文性学习思辨。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让人无法辨别真伪。在当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创新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13]在课程实施中不要迷信专家和现成的结论,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力戒人云亦云,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对现实文化反思和历史的批判能力。意识形态和新历史主义影响历史的客观公正性的叙述,要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人文现象,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地理,积累文明演进的结果,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6.教与研的学养

一要富润学科素养。要深刻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精通本学科教材和有效教学策略,不断丰赡自己的学科素养,努力提升精湛的有效教育能力。与学生共同学习,体验课程实践创新,如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社会历史人文考察等。

二要浓郁科研意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工作的应有之义,教师要成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参与学校课题活动。[14]不仅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实践反思,掌握必要的教育科研方法,以行为科学为基础,还要以认知科学和质量研究为基础,以基于教育现场的教研专项课题为载体,在研究中形成强大的逻辑思考与哲学思辨能力。

三要坚守学术诚信。文责自负,尊重知识产权,讲究学术诚信,既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独立或与同事合作开展的研究工作,不得抄袭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的成果,对自己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表明。

7.美与赏的知趣

一要有尚美的教育理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也是一门艺术,应当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雨果说:“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15]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应该在教育理想的引领下,追求唯美主义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意哲理与艺术修养的结合,蕴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样,中国的哲理也有很浓重的艺术性。要善于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美学思想,指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接受美的熏陶。

二要有基本的审美能力。艺术及其欣赏是人对社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一种理解。要自觉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提高艺术修养和感悟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个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人文素养高尚还是低下。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艺术,很能反映这个人的情感志趣。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精细的艺术鉴赏,不断地来陶冶性情,不断丰富对人生价值新的体验。

三要有优雅的仪表言行。注意涵养功夫和风度言行,对学生具有直观、真实的教育作用。涵养功夫是内在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谦虚的问题,虚心地待人接物。体态语言是外在的,如端庄优雅的举止、儒雅的风度、礼貌博学的谈吐、大方得体的着装和整洁的仪容仪表等,都是教师良好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孔子观于周庙,非常欣赏欹器,认为“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16],恰如其分,谦虚才能够端正厚重。稚化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

重建人文信念,重塑生命尊严,富润人文素养,就是再续有生命活力的历史文脉。教师的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关怀。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

21世纪对合格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杨叔子说,人类社会的健康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绿色教育”[17],这是一种促进学习者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素质教育。要与时俱进,从文化唤醒和理解到文化自觉,从文化使命和担当到文化创新,积极主动地修炼渊博和全面的人文素养,成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人,更好地提供优质有效的教育服务。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及其质量,既是个人健康和教育专业发展发展的修炼结果,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导致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巨大退步,甚至毁灭性的灾难。

教师人文素养的涵育,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和修炼工程,绝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补缺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靠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历练和具体事物的亲历体验而慢慢积淀提升的,更多的需要依赖于自身的文化自觉修炼而成。学校可以创设一种导向,营造一种同伴学习的环境氛围,提供一些平台,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李觏.广潜书[A].王国轩点校.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卷二十,

第226页.

[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关文丽.点一粒人文的种子,让它发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07):17.

[4]龙应台.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X].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1999-05-15.

[5]胡晓明.当代教师和新人文素养[X].在郑州的讲演(PPT).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2:1.

[8] Toby Helm. Tony Blair should face trial over Iraq war, says Desmond Tutu. The Observer,

2012-09-02.

[9]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4.

[10](春秋)孟子.万章(下篇)[A].孟子[M].四部丛刊本.

[11]国纪平.用发展的力量守护国际关系道义准则[N].人民日报,2012-08-29.

[12] [美]塞缪尔·厄尔曼.青春[EB/OL].黄树生译.湖畔阳光的博

客.https://www.sodocs.net/doc/271373578.html,/s/blog_762b0e820101153f.html.

[13] [美]布朗(Browne, M. N.),基利(Keeley, S. M.).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M].赵

玉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4]黄树生.教师要成为自觉的研究者[J].上海教育科研,2012(07):1.

[15] [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李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6](战国·赵)荀子.宥坐第二十八[A].(唐)杨倞注.荀子.四部丛刊本.

[17]曹素华,孙发友.阳春桃李共和谐——杨叔子的“绿色教育观”和教育人生[N].中国

教育报,2007-03-27:9.

新课程改革后政治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

周庄高级中学严云霞

在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材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如历史、语文等。现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面临全新的挑战。没有学科知识支撑,教师没有知识储备,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就难免捉襟见肘,教学把握上难度大。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刻苦钻研文化理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要注意借鉴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经验,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能力迁移和价值迁移。一名教师缺乏文化素养,那是很尴尬的事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句可喻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也可说明政治教师“腹有诗书”对于上好课正确引导学生的重要性。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文史知识迁移、时事政治的反馈,亟待政治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体现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它表现为在日常教学

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当包括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精神世界等。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儒雅的谈吐,甚至得体的衣着都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全面展示。

有着丰厚人文素养的教师,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他们会淡泊名利而安分地坚守着自己平平凡凡的工作,陶然于自己清清淡淡的生活,因而,教书育人的繁杂工作他们做得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忙碌而有条理,沉着而有节奏,清贫而又充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前,作为政治教师,要培养、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必须调动和激活以往所学知识及生活积累,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第一,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主要涉及社会正义、人生目的与意义、道德理想、审美趣味等方面。多年来,有一项调查一直表明,许多教师缺藏书不看书或者藏的看的不过是关于高考的书,这是值得反省的。缺乏人文知识会使教师丧失了理想的意义,而缺乏理想的教育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其人文知识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治学态度、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全方位亮相。迷恋于风水拜神算命看手相,津津乐道还珠格格超女快男之类的教师,大抵也难以给学生多少文化引导。因此,教师要努力加强人文知识学习,要有些唐吉诃德战风车般的气概,要有些上忧社稷下念苍生的理想主义情怀。

第二,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化生活》教学的开展,对此要求更为强烈,要求教师较为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并能自如引用和应用。教师要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地旁征博引,那将会给学生怎么样的美的享受和影响力!再平实点说,上《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时,如果教师能自如地例引本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并作简评,学生便不会感到文化离自身不远,课本内容也就不会很陌生。如果教师连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都说不清,再夸张点说,如果教师像这几年青歌赛中的某些选手一样,把“清明节”挪到九月份或不能补充完整“一日不见”的后半句,那讲起《文化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吃力和难堪!再如讲中国的传统思想,如果不能简要讲点诸子百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并适当引例,那是很苍白的。

第三,加强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可不必要求教师语言艺术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起码的某些基本功或鉴赏能力是必要的。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通顺、粗俗不堪,板书如同天书,学生就很难有崇敬。艺术是人文的外在表现。博学多才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一般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而不人云亦云。这样的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会自然而然外溢为才情激情,外溢为灵气和创造性。即使有时癫狂不近常情,也别有一番风味和意趣,展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

第四,丰富人文精神。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便会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缺乏教育的智慧和灵感,缺乏对社会和

人生的责任感。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冷漠、粗暴、野蛮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可以说,失却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将是教育的悲哀,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是真正的合格教师。因此,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悲悯人生疾苦,提高人文素养,体现出“文化的力量”。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经历、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培育精神以终身受益。于漪老师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弘扬文化,改革弊端》)诚然,语文教育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弘扬着文化精神。这就要求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不但自身要有身后的人文素养,而且要义不容辞地扛起文化的大旗,做文化的传播者,做人文的代言人。

何谓人文素养?素养不是知识,知识与素养是两回事。蒙田说过:“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必须让知识进入认知主体。渗透到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才能称为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在广泛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深一层认识到人文之“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那就是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大写的“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只具备工具书的价值,不能叫做有人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双哲学的眼睛,一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眼睛,一双审美的眼睛,这样他才有解读生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的基本能力并形成个性,才能担负起人文代言人的神圣使命。

一、探寻智慧之源——哲学的眼睛

科学能给予我们知识,生活也能给予我们知识,而能给予我们智慧的只有哲学。哲学是世上“最高深奥妙的乐曲”,是灿烂的星斗,它能阐明与解释世界、宇宙、人生、社会的本质,它能为我们提供某种智慧的视角与思路,或者说是与某种世俗视角,现实功利视角以及科学知识视角等不同的视角与思路,让我们在人生的迷宫中辨识方向,用最敏锐的眼光来洞穿一切,它是最高的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哲学眼光,古今中外,青史留名的伟大著作无不是具有哲学智慧与表现崇高理想的。《雷雨》就具有哲学智慧,首先是作者曹禺,他曾在河北师范大学讲过哲学,教过《圣经》;其次《雷雨》这个故事的开头与结尾都是发生在教堂,仿佛也是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再有剧本中周萍、繁漪、四凤之间的乱伦关系就是伊甸园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的再现。《雷雨》的主题与西方基督教《圣经》中的原罪意识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后,人的本性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

最终都会走向善。《红楼梦》同样也具有哲学智慧,它有禅宗哲学的支持,它借此去感悟人生、感悟生与死、色与空、好与坏,感悟人从何而来,到哪里去,何处是真正的归宿等等。试想一位语文教师在对待这样的文学作品时,不能给学生一个深层次的、全新的阐释,不能上升到这样的认识高度,他给学生的将会是什么呢?那么语文课的文化浸润、课堂的魅力就会因此而失色。就像闻一多先生在谈论《庄子》一书时说过:“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不分彼此的。”“文学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严、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所以具有人文素养--哲学的眼睛是教师身份中必不可少的试金石。

二、积淀心灵之美——文学的眼睛

文学作品所描摹的不是生活中散乱而不连缀的片断,而是深邃的具有统一性与连续性的事物;文学作品所彰显的也不是一个单纯或单一的情感或思想的特质,而是生命整体的力动过程。文学或艺术的创造虽然只是作者抒写个人情思的创造活动,却必须走入文化创造的整体,成为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文化创造活动的目的不只是在追求、探索所谓客观的真理或真实,同时也更在于了解、开拓人类自身的心灵世界。李泽厚先生说过:“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心灵进行美好的历史性积淀。就是说,成功的文学作品,它总是在人类心灵中注入新的美好的东西。这可能看不见,不是像科学那样可以测量、计算,但它确实存在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文学的眼睛,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文学之眼,带领大家去赏析文学中的珠玑文字,积淀心灵之美。

艺术世界可以超越利害攸关的现实世界而提供一个想像的领域,启示我们以更宽广的眼界,更具赤子之心的眼界去认识、了解古往今来的人间世界的诸般世相。苏轼的一首《定风波》千古年来一直被大家吟唱,在吟唱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苏轼的沉着镇静、潇洒淡定、随意而安、宁静旷达的形象,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信念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定风波》这首词作为自己的处世准则。这首词给学生的情感与灵魂造成的震荡是终身的,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短短的几行文字,几个画面积淀了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艺术作品中照鉴自己的灵魂,发现自身的美德,这就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任何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共同点乃是对现实社会、现实人生的批判性与超越性,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足是所有文学的起点与存在的依据。在今天这个物质利益极具诱惑以致于使人疯狂的时代,给学生良好的文学教育,就是给学生一盏理想的明灯,给学生以抵御黑暗吞噬的有力武器,是帮助他们寻找到真正的幸福之路。因此,语文教师的文学眼光直接关系到他的教育目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精神素质与灵魂的走向。

三、顿悟高妙之境——审美的眼睛

语文教学不是讲哲学,也不是谈政治,更不是纯粹的教知识,它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美与存在方式。因此,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双审美的眼睛,美是人类最健全的直觉,而与直觉相连的就是顿悟,中国文化的特质之一便是追求美、追求顿悟的高妙境界。因此,审美的眼光要求我们要重视景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语文课就是一个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涵泳渗透而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意蕴美、情感美的过程。如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两节四行,独步百年,以其简约的诗话符码,精妙的修辞艺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品咂不尽的生命艺术空间。《断章》中反复出现的修辞词是“看”,“风景”,“你”和“装饰”,其中“你”是中心词,诗人将明月和风景作为“你”心灵的装饰品,“你”又成为他人梦里的装饰物,使诗歌具有清幽高洁的美感。诗中还运用了对举互文的修辞格,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互换倒置。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诗歌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也增强了诗画意境的审美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应。教师审美的眼睛能使学生在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的细节美,在有限的言语里收获丰厚的诗意,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学生喜欢的语文课,

总之,哲学的眼睛、文学的眼睛、审美的眼睛是构成教师人文素养最核心的内容,是教师身份的试金石。他们的存在,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清新的文化气息,使语文课变得鲜活生动,学生真正的在习文悟道,读书美身,自然也就高兴。

参考文献:

[1]戴锡琦,戴金波:《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首都师大出版社,1994

(稿源: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李爽)

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素质的构成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七个方面。 (1)思想政治素质。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指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和。它影响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节操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思想观念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和态度,对其他素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素质结构中带有定向意义、动力意义的核心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它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出鲜明的政治责任感;就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而论,是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自觉地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把握未来。 (2)xx。 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教师的道德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确立积极的人生观最为关键。教师有了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把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教师就会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教师人文素养

学生时代的教师 鲁玉婷1330004003 免费师范生院13级M班化学专业 每个人都曾经拥有十几年的学生时代,而在学生时代也总会有一些老师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是因为他们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是因为他们幽默风趣的性格,或是因为他们总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甚至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讲的一个小故事。总之那些老师能让我们一直都记得他们。我的学生时代也有几位这样的老师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有一位小学老师我一直印象深刻,直到现在我仍然尊敬她,感激她。那位女老师有着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个子不高,一笑眼睛就弯成了月牙儿,我很喜欢她。有一次我也记不清为什么我居然在她上课的时候吃零食,我当时很忐忑,生怕被她发现。但是她还是发现了,可是她没有揭穿我,也没有斥责我,只是耸了下鼻子说道:“好香啊,是哪位同学在吃东西啊?老师都饿了呢。”随后她接着讲课并没有看我,可我还是羞的满脸通红,觉得无地自容。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在上课的时候吃东西。后来长大一点每每回想起这件事,都无比感激那位老师顾及着年幼的我敏感的自尊心,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拆穿我。我也即将要成为一名老师,我会努力向那位老师看齐,成为一名能照顾到学生心情的好老师。 初中老师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我初三的班主任,他是一位中年语文老师。有一天上课时他突然问我们想不想知道飞翔的感觉,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老师这M才慢悠悠地说道:“那你们骑自行车下坡的时候不要捏刹车就可以体验了。”我们很疑惑:不捏刹车难道不会摔跤吗?“我以前就干过这种事,那真是飞一般的感觉啊!”老师接着说,并露出自己的半颗门牙:“但是后果就不太好了,我当时摔的要死,你们看连门牙都摔掉了半颗。你们要是不怕就去试试吧!”我们哄堂大笑,这才明白老师的意思,他是想提醒我们平时骑自行车时要注意安全,尤其下坡时不能为图快感而不捏刹车。老师通过一种幽默的方式将自己的经历展现出来以达到教育我们的目的,既让我们感到快乐有十分有效。 高中三年是我遇到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第一位是我高一的数学老师,他的名字很好听,叫左素白,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他上课从来不带书,不管讲到哪个知识点,他都能随意举出例子,写出公式,然后洋洋洒洒地开始讲,但从不讲基础知识点,直接从式子讲起。虽然他这样很帅,但导致的结果是只有少部分基础好、提前预习了、聪明的同学才能听懂,像我们大部分资质一般的学生就感觉在听天书一样,,完全无法理解他讲的内容,所以导致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产生两级分化,有的学生数学成绩很好并且越来越好,其他同学则很差并越来越差,我那时数学成绩也属于不好的那波。也就是说这样的老师只适合教聪明的学生,并且能教得很好。但是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照顾到至少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左素白老师那样是不对的。 第二位老师是我高二的生物老师李运文老师。他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是风趣幽默,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我们都很喜欢他。他上课极有特色,身体语言非常丰富,常常讲到激动处就拍桌子跺脚,跺得地板咚咚地响。我们也总是会被他的激情感染。他为了让我们记住生物里的专有名词而费尽心思,尤其是RNA和DNA的核苷酸的命名和符号,我们总是记不住,后来老师用了谐音加肢体动作的方法,比如胸腺嘧啶的符号是T,老师就一边比划动作一边说:“T就是踢人,而踢人总会踢到胸,被踢到就得抱着胸哭啦……”我们被老师逗得哈哈大笑,而且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者:————————————————————————————————日期:

如何提高教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教师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所谓“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于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便不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自然地便迁移到教育的功能了,因为它成了一种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走向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者。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作为教师,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学生尊敬、信赖与欢迎的老师,成为一位学生认可的、保持着一颗童心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这就是教育的逻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师生之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二、要平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必须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必须学会挖掘、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就越有人格魅力,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和锻炼“共情”能力,要学会与学生交往,沟通感情;要学会角色转化,换位思考;要学会善解人意,真诚相待。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这样的教师才会令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和可敬。 三、要有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总是好的。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便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

思品教师的政治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政治课教师又是塑造学生品性的关键人物,因此政治课教师品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教师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师的人格、思想品质、理想追求、言谈举止、气质风度,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勇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用勇于攀登和开拓的精神振兴教育。在教育科学改革教育过程中,有很多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新途径、新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的,这要求我们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去认识、去解决、去开拓前进。要开拓前进,就要克服各种阻力和困难,就要锐意进取振兴教育。振兴教育需要马列主义哲学的勇于实践和探索精神。当前,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冲击下,中国教育环境复杂,教育里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教育者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武器,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向未被认识的领域进军,敢于攀登科学高峰。 2、具有科学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政治课教师思想素质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了教师的人生方向,而且制约着教师的人生价值。具体到每个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身上,则要求他们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生目的,以“得天下

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价值,以“园丁”、“蜡炬”、“人梯”的献身精神为人生态度。 3、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政治课教师的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教师的人生价值有其特殊性,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延续、对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就是教师的人生价值所在。为实现这一价值,教师应当坚持正确方向,站在时代前列,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应当具有开拓意识,勇往直前,做振兴教育的开拓者;应当投身改革,锐意进取,做建功立业的奉献者;应当不断吸取和运用新知识,做当代人的表率;应当更新旧观念,大胆迎接挑战,做良好道德风范的体现者。只有如此,教师们才能肩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培养出具备健全坚韧的人格,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创新的思路的学生来。 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治教师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政治教师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任务,这个任务需要政治教师帮助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政治教师的人生观如何,对于学生树立积极地人生观影响极其重要。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反映自己的人生观,每时每刻影响着学生。所以,作为政治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培养思想高尚的学生,就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政治教师只有树立积极的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人生观,才能献身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因素的思想影响,才能

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教师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在当今技术理性统治的时代,追求的是客观化、功利化,实效化,具体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知识至上”,功利化的教学态度与行为,轻教学过程重效率。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养成,致使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 所谓“人文情怀”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文的敬重、对人及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它透射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深情眷顾。[1]而在教育领域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和谐的一幕,那就是教师漠视学生的生命,教师为了眼前利益,视学生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典型的如“惩罚”或者“规训”等,压抑着学生的自由,以下一个简单的例子反映出教师对生命的压制,最可怕的是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以致达到麻木的状态: 一次荷兰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方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当时天空飘着蒙蒙细雨,礼宾车队到大幼儿园门口时,只见门口齐刷刷的占了两对小朋友,列队欢迎首相夫人的到来,并且有规则的舞动着鲜花,喊着:“欢迎,欢迎,热泪欢迎”。来宾走进教室,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笔直端坐着,纹丝不动,表情严肃的听老师讲课。看到这些,首相夫人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首相夫人对中国大使说,这是她出访中感觉最不好的一次。为什么天下着雨还要同学们在大门口列队等候,大家整齐的挥着手,喊着口号,如同木偶一样?为什么进了教师那么肃静,静的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五六岁的孩子,是撒野的时候,天真活泼,可这些孩子都像受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一点都不像孩子。[2]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生命的淡漠,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完全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充分体现出教师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的一种麻木状态。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 养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如何提高教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教师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所谓“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于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便不再仅仅属于道德的范畴,自然地便迁移到教育的功能了,因为它成了一种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走向学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者。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师者首先是为人者,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会把自己的精神融入教育事业中,与事业一起成长、成功,与学生一起提高、升华,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人格榜样。作为教师,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值得学生尊敬、信赖与欢迎的老师,成为一位学生认可的、保持着一颗童心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这就是教育的逻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有这样的老师,就会产生一种无比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师生之间因此能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二、要平等关爱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爱也是情感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必须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必须学会挖掘、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就越有人格魅力,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和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体罚、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和锻炼“共情”能力,要学会与学生交往,沟通感情;要学会角色转化,换位思考;要学会善解人意,真诚相待。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浑身透露着一种亲和力,会博得领导的赏识、同事的好感、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这样的教师才会令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和可敬。 三、要有博览群书,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总是好的。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以便具有广博的知识。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让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在教育的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崭新的知识观,即终身学习的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要在某一领域达到精深程度,还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

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意义

浅谈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意义

————————————————————————————————作者:————————————————————————————————日期: 2

浅谈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意义 南街小学赵永霞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这些话是很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思的。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根基的事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小学教师政治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未来我国小学教育事业发展。一个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良好职业道德的小学教师,将来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新时期下,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师德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小学教育的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重要素质,在教师素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的精神支柱,决定着教师的政治信念和宗旨,制约教师的道德规范,影响着教师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及自身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思想政治素质对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及专业技术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会受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教师为什么要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以什么作为持久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所有这些,都是由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的。 1、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对教师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将为科学文化素质及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指明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途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教师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完善,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献身精神,是技工学校教师的灵魂,是支配他们前进的方向,鼓舞他们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开拓进取,建功立业。在技工教师队伍中,成千上万的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献给了技工教育事业,十几年如一日,辛勤耕耘,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虽然他们的工作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虽然他们劳动的成果不直接表现为物质财富,但社会财富中却凝结着他们的劳动、心血和美好的追求。 2、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 教师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职业责任感如何?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准怎样?都是由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差的教师,就可能置育人重任而不顾,虽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却“待价而沽”,不能尽心竭力地搞好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教师,则把教书育人看作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负责地从事着平凡而艰苦的教育工作。 如今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需要,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也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就需要每个教师自觉地把“热点”调整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素质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工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3、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从政治课的对象来看,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现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的宠惯,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的表现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生毕业设计 题目名称:关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学生姓名:唐婷考籍号912710200064 助学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专业: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刘瑞蕾 2012年03 月02 日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4) (一)渊博的人文知识 (4)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4) (三)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5) 二、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5) 1.教学目标的功利化 (5) 2.知识结构的单一化 (5) 3.创新能力的薄弱化 (6)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 (6) 1. 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6) 2. 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6) 3.完善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7) 四、对提高教师个人素养的建议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本文就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人文素养表现为渊博的人文知识底蕴,高尚师德的人文品格,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人文行动。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精神;途径

论教师的人文素养的思考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逐渐高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然而,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的目的正在于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社会上的人喜欢把教师与其他职业区别看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比社会上一般人更高的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是一种生活,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生活,是一种教师个体专业和教师群体专业都要不断发展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生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渊博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具体包括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文学、法律、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具有陶冶身心、怡情养性和关爱社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精神世界的建构,同时还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 (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舍得奉献,甘于奉献,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师德修养 德为师之本,高尚的师德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师德高尚,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神圣形象。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去真诚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倾注全部精力,真正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1、热爱教育事业。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它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他关系到国家的振兴、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教育事业是造就人、培养人的事业,它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这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每一个投身于这一事业的人,都应该感到无尚光荣,都应该为之倾注毕生精力,都应象孔子那样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象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教育事业要有较高的责任感,提倡终身从教的乐业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对祖国人类未来的巨大作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爱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爱能使学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幸福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师爱也是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师爱会影响到学生对世间情态、人情冷暖的感受与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相反,厌恶学生,使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遭到教师的漫骂、讽刺和打击,就会使他们过早地体验人生的残酷,人情的淡薄,就会滋长学生冷漠甚至畸形的心态,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且师爱还可以换来学生的爱,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教师而对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努力学好它。所以师爱可以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以高尚的教育伦理,宽阔的胸怀,去热爱学生,去塑造学生的人生。热爱学生应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还要将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培养出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为人师表。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高尚的品格情操会给人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善于模仿,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举止文明,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气质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还应具有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正人、正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高度自觉,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保持情绪积极、稳定,以自己积极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给学生。 二、知识修养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激增”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不断涌现,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课程、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这些都促使教师要勤于学习,孜孜以求,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一个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专长有哪些呢

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专长有哪些呢? 中学思想品德课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而中学思想品德课能否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教师素质是关键。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以下素养和专长: 一、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前提 加里宁曾指出:“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要提高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也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 第一,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高低,是一个人能否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这一任务决定了我们在教学和教研中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即要求政治教师在大是大非、事关方向、原则和大局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教育人,塑造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提高。他们不仅注意对书本知识的吸收掌握,而且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如现在搞市场经济还要不要雷锋精神?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还存在腐败现象?国有企业不景气的原因何在?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私有制?等等。如何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支持还是阻止,这涉及到政治立场问题。如果我们回避甚至拒绝回答这些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没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而是对学生的种种提问一味敷衍塞责,含糊其辞,那便是玷污了政治教师的称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个优秀的政治教师要敢于迎着热点问题上,善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自觉教书育人。 第二,思想政治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兴国在教,兴教在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谈一谈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以下是我的简单认识: 一、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我个人认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科学素养应包括: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吃透教材,结合自己班的情况,把复杂教学简单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2、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3、新时代要求教师也要具备新技能,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安装电子白板,我个人认为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是就是我们教师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道德、情操、性格等等各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1、我们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不断提高修养。2、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领导、同事、家人和谐相处,给自己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3、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加强与时俱进。 4、在教书之余,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旅游,开拓眼见等等。 总之,我相信教师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改变,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在处理教学,师生问题时候也就更加和谐,我们也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很多时候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大堆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一身说教,我觉得这样的效果更明显。

关于教师政治学习活动总结

关于教师政治学习活动总结教师政治学习活动总结怎么写,以下是聘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师政治学习活动总结一我校本年度政治业务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大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校园建设,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开创了我校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的新局面,现就本年度政治业务学习活动作小结: 一、政治业务学习形成了校本化、制度化 根据局、镇关于政治业务学习工作要求,学校制定了年度学习计划、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强化了教师职业道德,加强了教职工队伍建设,起到了政治保障作用。 一年来,我校教职工不论是在参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之余,都不忘理论学习。以“师德、人文、科学”“教学有效性”“师德、心理”“作业有效性”校本课程为载体,通过集中学习与自学、报告导读与讨论、读原文与谈体会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学习。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来,提高了教职员工的师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

斐课件园水平。 二、开展教育活动,提升队伍形象 全体教职工在学校支部的安排下重点学习了以下内容 1、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大精神。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我们集中时间、集中精神,认真把握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了通读报告原文,收听、收看音像辅导讲座,分章节学习、讨论等,同时开展了其它相关文件的学习。 2、开展和谐校园等知识的学习,听了付国栋主任“教师应内外兼修”等报告,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提升对“生命教育”办学思想认识的深化,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 3、根据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实际,结合业务学习,开展了孔子、老子教育思想等科学人文学习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组织教师听了刘林校长的报告,开展了教学有效性和作业有效性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和驾驭、管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能力。 4、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局各项文件等和教育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解读各项政策,请了特级校长吴小仲、上师大教授沈永强等作报告,强化师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五篇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五篇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篇一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

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篇二

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71373578.html, 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作者:宋寿山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愈加凸显,需要采 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新形势对中学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完成德育教育和课程讲授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育,以便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发展意识、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理性精神的时代新人。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素养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政治教师;专业素养 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增强职业道德。中学政治课程的时政性较强,但有些教材内容明显滞后,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前沿知识,多观察生活,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或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教学,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错误认识。同时教师要将政治课的育人作用加以发挥,深入且全面了解学生,用真诚和关爱感化学生,在学生学习和进步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重視资源开发。中学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多元性、开放性的意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化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在政治教材的不同模块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各模块并不是简单的拼接组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力,使各模块知识互为补充,相互穿插,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1]。②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教师要对时 事热点予以关注,将校内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准确把握教学和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以此填补教材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 更新教育观念。中学政治教师在新形势下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基础,积极更新教育观念,由“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重视过程评价”,由“重教”转变为“重学”,以此实现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的三维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入生活案例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进而促使学生将实际能力与书本知识合二为一,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新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面 中学政治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专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通常专业知识包含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其中通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周林花 一、科学素养 什么叫科学素养?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描述和说明:“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是指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关于科学概念、过程的知识及其理解,它也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即:(1)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的冲动,(2)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3)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4)以科学态度来参与社会事务,(5)科学价值判断,(6)科学思维习惯。”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加简明的定义,即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也是不断发展的。 根据科学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出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几个要素: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品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增强科学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能够进行科学教育,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对此,我总结了教师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几种方式: 首先,教师应深钻教材、根据自己所学学科的特点,直接学习和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

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科学知识。 其次,教师应多参加各种相关的科学专题研究,参加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专题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会,在不断了解中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再者,教师应走出校园,如到科技馆参观学习,了解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科学意识。 最后,教师应多参加教学创新、说课、评课等研究活动,教学演示、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手段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有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等几个方面。 在初步认识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涵义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我总结了几点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1、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知识,这不在是停留于专业知识上。 2、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包括:(1)具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