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212233234.html,)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的影响力〕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欢迎大家阅读!

▲外界评价

在法国看来,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评)。

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郑钧评)

鲍勃·迪伦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美国唱片工业学院的首席执行官尼尔·波特评) 。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

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崔健评)

▲获奖记录

▲格莱美奖

▪ 2006 18 最佳摇滚歌手 (获奖)

▪ 2006 48 最佳当代民谣专辑 (获奖) ▪ 2001 43 最佳当代民谣专辑 (获奖) ▪ 1997 39 最佳摇滚男歌手 (获奖) ▪ 1997 39 年度最佳专辑 (获奖)

▪ 1997 39 最佳当代民谣专辑 (获奖) ▪ 1994 36 最佳传统民谣 (获奖)

▪ 1991 33 终身成就奖 (获奖)

▪ 1989 31 最佳摇滚演唱组 (获奖)

▪ 1973 15 年度专辑奖《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 (获奖)

▪ 1963 5 最佳民谣录音《Bob Dylan》 (提名)

▲格莱美名人堂

▪ 2006 34 格莱美名人堂《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Rock》 (获奖)

▪ 2002 30 格莱美名人堂《Mr. Tambourine Man》(获奖)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和伯纳德-L-费林加获奖,领域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分子作为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他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其大小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 一个分子水平的器件可以被定义为有许多不连续的分子元件(比如一个超分子结构)组装起来,用以体现一特定功能的组装体。要构造分子机器首要的是合成相关的分子元件,首先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的是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他于1983年将两个环状分子连成链状,并命名为索烷。随后的1991斯托达特成功合成了轮烷,一环一链,环分子可绕链转动。(摘自百度百科) 众多分子器件的合成与当时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超分子化学分不开,超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积少成多,即从原子或分子开始建造纳米结构。这个观点最早由查理费曼(R.P.Feynman)于“基础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超分子化学迅速发展。众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对于构建纳米级别的机器,分子相对于原子时更为方便的构建单元。主要观点基于以下几点:1.分子比较稳定,而原子难以操控,2.自然界中用以构建大量各种各样又来维持生命的纳米器件或机器都是来源于分子而非原子3.绝

大多数实验室中化学实验的处理对象是分子而非原子4.分子式已经有明显形状的实物,有着与器件相关的性能(如被背光化学和电化学输入操纵的性能)5.分子可以自组装或者可以连接成更大的结构。(摘自分子器件与分子结构-通向纳米世界的捷径).基于以上几点,大量科学家们于分子水平造出大量的分子器件,例如分子起重机分子肌肉,分子芯片等等。为分子机器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分子机器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能量。,可想而知,由热能产生的布朗运动可能不足来提供及其所需的能量,那么可能的能量可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化学能,光能,电能。但由于化学能的产生来源于化学键的断裂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其过程中添加原料的繁琐与废料的麻烦,使得分子机器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电与光。代表性的诺奖得主费加林于1999年找出了第一个分子发动机,并用它转动了比他大一万倍的玻璃杯。 如果由分子马达提供能量,那么由斯托达特设计的分子穿梭机则控制了分子的运动,它使得精确控制分子机器的运动成为可能,斯托达特设计的轮烷就是一个略为粗糙的分子开关他利用分子两端的化学基团的相互反应来实现分子在化学位点的来回运动,不仅如此,利用分子穿梭机对条件的反应,斯托达特更设计出利用轮烷的记录储存装置,与最先进的储存装置相比毫不逊色。此后五花八门的分子开关层出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书单 2016年度亚马逊中国图书排行总榜TOP30

1、《秘密花园》作者:(英)乔汉娜贝斯福著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是一本既可以涂色又可以探宝的书,这是一本既可以娱乐又可以作为设计参考的书。同时这又是一个由奇幻花朵和珍奇植物构成的黑白魔幻世界。这里有可以涂色的画,可以探索的迷宫,等待去完成的图像,以及可以让你尽情涂画的空白空间。请用彩笔来添加五彩斑斓的色彩,或者用细头黑色笔创作更多的涂鸦和细节。在每一页中你都会发现一些若隐若现的爬虫和珍奇小生物,并且你还可以在花朵中寻觅到黄蜂、蝴蝶和鸟的踪迹。你可以将书末的提示清单作为辅助,来找出所有出现在花园中的事物。 2、《解忧杂货店》作者:东野圭吾著,李盈春译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出版当年即获中央公论文艺奖。作品超越推理小说的范围,却比推理小说更加扣人心弦。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随即不断发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会,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3、《岛上书店》作者:(美)加布瑞埃拉泽文著孙仲旭李玉瑶译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荒岛。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4、《自控力》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著,王岑卉译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锂(离子)电池历年高考试题汇编

- 高考化学锂(离子)电池试题汇编 1.(2018全国卷Ⅲ,11)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当电池放电时,O 2 与 Li +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 成 Li 2O 2-x (x =0 或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 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 Li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Li 2O 2-x =2Li+(1-0.5 x )O 2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Li -e -===Li +,正极反应为(2-x )O 2+4Li ++4e -===2Li 2O 2 -x (x =0 或 1),电池总反应为2+2Li===Li 2O 2-x 。该电池放电时,金属锂为负极,多孔碳材料为正极,A 项错误; 该电池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材料电极,B 项错误;该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Li +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 Li +向锂材料区迁移,C 项错误;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Li 2O 2 x ===2Li +(1-x )O 2,D 项正确。 2 2.(2018 浙江卷,17)锂(Li)—空气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锂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Li +通过有机电解质向水溶液处移动 C.正极的电极反应:O 2+4e — == 2O 2— D.电池总反应:4Li+O 2+2H 2O==4LiOH 【答案】C 有机电解质 Li 固体电解质膜 空气 电解质水溶液 【解析】金属锂失电子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 正确;在原电池内电路中,阳离子向正极运动,B 正 确。正极浸在电解质水溶液中,故正极反应为:O 2+4e —+2H 2O=4OH — C 错误;电池总反应 4Li+O 2+2H 2O=4LiOH , D 正确。 3.(2017 全国 III.11)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 a 常用掺有石 墨烯的 S 8 材料,电池反应为 16Li +x S 8===8Li 2S x (2≤x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 2S 6+2Li ++2e -===3Li 2S 4 B .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 0.02 mol 电子,负极材料减重 0.14 g

2016诺贝尔文学奖

2016诺贝尔文学奖 2016诺贝尔文学奖 导读:外行人也能叫上名字的村上春树、阿多尼斯,以及文学爱好者们更加熟悉的罗斯、欧茨……怎么又是这些老面孔?可能他们不得奖,我们吃瓜群众比他们自己都着急。等等,今年好像有些不同?鲍勃·迪伦获2016诺贝尔文学奖 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 尔文学奖得主为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正序显示93407 人在线20:23 凤凰文化众所周知,中国著名摇滚音乐人汪峰一直 喜欢和尊敬这位摇滚前辈,甚至连专辑名《信仰在风中飘扬》也是在想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致敬。得知鲍勃·迪 伦获奖的消息,汪峰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祝贺信息: “我的神,诺贝尔只是时间问题。再过几百年,你那些不朽的诗句依然会在空中飘扬……” 分享0条评论 20:21 凤凰文化瑞典文学院:读鲍勃·迪伦的诗,像读2500年前的荷马和萨福问:“鲍勃·迪伦并没有写过小说、诗歌等传统上认为是文学的作品,这是否意味着诺贝尔文学奖扩大了颁奖范围?”

回:看上去似乎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回首历史,就会发现2500年前的时候,荷马和萨福也写下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详细] 分享0条评论20:04 礼和乐汪峰:我的神,诺奖只是时间问题。分享0条评论19:35 凤凰文化我终将获得解放他们说人人都需要保护 他们说人人都会沮丧 然而我发誓我看到我的影子 在高墙之上的某个地方 我看到我的光芒出现 从西面一直闪耀到东面。 随便哪天,不定何时 我将会被释放。 此处在这孤独的人群里 我旁边有人发誓说他并无罪责。 整天我听到他高声叫嚷, 呼喊着说他受到冤枉。 我看见我的光芒出现, 从西方一直照耀到东方。 不定哪天,无论何时, 我终将获得解放。分享0条评论19:35 凤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https://www.sodocs.net/doc/212233234.html,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

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 Jules A. Hoffmann)(美国),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加拿大)。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2012年,约翰·格登(John Gurdon)和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发现了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而具备多能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和兰迪- W. 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他们因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9诺贝尔化学奖一共颁发了105次语文

诺贝尔化学奖一共颁发了105次 获奖人数——自1901年设立以来至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共颁发了105次。在112年的历史上,共有166人次获颁诺贝尔化学奖。不过,由于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曾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问鼎,实际获奖人数应该是165。从1901年到2019年,独享诺贝尔化学奖荣耀的科学家共有63位;由两位获奖者平分秋色的情况出现过23次;另有19次为三个人分享大奖,今年便是如此。 最年轻的获奖者——1935年,35岁的法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捧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与他携手走上领奖台的还有他的妻子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长女)。 8年空缺——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出现过8次空缺: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原因不外乎两点:没有能够达到评奖标准的候选者,以及众所周知的不可抗力——一战和二战。 化学奖与女性——从1901年到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共有4位,人数虽不占优,但成就独一无二。她们是: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因研究放射性元素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分离出纯的金属钋、镭,于1911年获奖;法国科学家伊伦·约里奥·居里,因发现人工放射性,于1935年获奖;英国科学家多罗西·克劳福特·霍奇金,因用X射线衍

射方法研究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等分子结构取得成功,于1964年获奖;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于2009年获奖。 梅开二度——化学界的大拿非弗雷德里克·桑格莫属,他曾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折桂。另外还有两位跨界高手:居里夫人,继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之后,又于1911年摘取化学奖;美国化学奖莱纳斯·鲍林,分别将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两枚奖牌纳入囊中。 得奖一家亲——居里一家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之家”:4人、3次获奖。1903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共同获得物理学领域的最高荣誉;8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摘得化学奖桂冠;1935年,他们的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其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又戴上了属于自己的化学奖奖牌。有意思的是,小女儿艾芙·居里的夫婿亨利·拉布伊斯,在1965年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总干事的身份代表儿基会领取了诺贝尔和平奖。 父子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建树并分别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例子还有: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典生物化学家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其子乌尔夫·冯·奥伊勒是197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195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其子罗杰·D·科恩伯格于2019年捧得诺贝尔化学奖

[课外阅读]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尔德和狄尔斯(德)

[课外阅读]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尔德和 狄尔斯(德) 阿尔德(Alder,Kurt,1902-1958) 德国有机化学家。1902年7月10日生于西里西亚的科尼希斯卢特(如今是波兰的霍茹夫);1958年6月20日卒于科隆。阿尔德在柏林大学毕业后,为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到基尔大学继续读书,并在迪尔斯指导下工作。1926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他们设计出一种化学反应,如今称之为迪尔斯-阿尔德反应,因此他们二人共享了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阿尔德在基尔大学获得了教授职位,1940年以后他是科隆大学的化学教授。 奥托·保罗·赫尔曼·狄尔斯(OttoP.H.Diels,1876--1954) 狄尔斯,生于汉堡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任基尔大学教授和校长。他对胆固醇的结构有很深的研究,获得了依他名字命名的"狄尔斯酸"和"狄尔斯烃"。由他发明的"双烯合成法"已成为有机合成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他成为双烯合成法的创始人,获1950年诺贝尔奖,当时他已74岁高龄。 由于纳粹侵略带来的祸害,两个儿子作为德军战死在东战场上,学校和家大部分被炸毁,晚年很不幸。1953年3月7日病逝在基尔富所,终年77岁。

狄尔斯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合物,特别是甾族化合物的研究。1906年开始研究胆甾醇的结构,从胆结石中分离出纯的胆固醇,并通过氧化作用将它转变成"狄尔斯酸"。1927年他用硒在300℃使胆甾醇脱氢,得到一种被称为"狄尔斯烃"(C18H16)的芳香族化合物。这对胆甾醇、胆酸皂苷、强心苷等结构的确定起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他和助手K.阿尔德发明双烯合成,其原理为:如果具有两个共轭双键的分子(双烯)和具有一个双键的分子(亲双烯试剂)在结构上满足一定的要求时,两者即很容易发生反应而结合成一个含有6元环的产物。这个反应的应用范围和格利雅反应一样广泛,被称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狄尔斯和阿尔德在1928年首先明确地解释这个合成反应的过程,并同时强调指出了他们的发现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狄尔斯因与阿尔德共同发展了双烯合成法而共获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著有《有机化学导论》(1907)一书。 阿尔德对有机化学的贡献是二烯合成。因和狄尔斯共同取得这一成果,通常称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包括二烯加成为二烯亲和物。如丁二烯向顺式丁烯顺式丁烯二酸酐。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提供了制备萜烯类化合物合成方法,推动了萜烯化学的发展。二烯合成在实验室合成,并在工业操作中获得广泛应用,利用这一反应可制备许多工业产品,其中包括染料、药剂、杀虫剂、润滑油、干燥油、合成橡胶和塑料等。 由于二烯合成,阿尔德与狄尔斯于1950年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及翻译

2016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鲍勃迪伦获奖 鲍勃·迪伦(Bob Dylan)生于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是一位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代表歌曲是《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扬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丘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被永远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能被冲刷入海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一些人要存在多少年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获得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伊莱亚斯?詹姆斯?科里(Elias James Corey)(美国),由于提出有机合成理论及方法而获奖。他创立了“逆合成分析原理”,并率先用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方法,使有机合成化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分子模拟”,得以模拟生产许多复杂的天然产品。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瑞士),1933年生于瑞士联邦的温吐尔,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因对开发制造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仪技术的贡献而获奖。 1992年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Arthur?Marcus)(美国)1923 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因为确立化学系统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而获奖。该理论对于生命或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美国)1944年生于美国加州的拉霍亚。与创立寡聚核苷酸导向定位突变法的迈克尔?史密斯(Michaei Smith,1932年出生的加拿大籍英国人)分享当年的化学奖。 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1927年生于匈牙利,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生于1933年,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生于1943年,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生于1927年,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rt F.Curl,Jr,美国,生于1933年)、哈罗德?克罗托(Sir Harlod W.Kroto,生于1939年,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生于1943年,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1997年一半奖金由保罗?博伊尔(Paul D.Boyer,生于1918年,美国)和约翰?约克(John E.Walker,生于1914年,英国)分享,是因其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在体内形成的生物催化原理;另一半由丹麦的延斯?斯科(Jens C.Skou,生于1918年)获得,他发现了钠、钾离子三三磷酸腺苷酶。 1998年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给予量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瓦尔特?柯恩(Walter Kohn)和约翰?波普尔(John A Pople Kohn,美国),1923年生于匈牙利维也纳,在美国加州大学工作;PoPle(英国),1925年生于英国,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这俩位科学家各自率先创新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咳对分子的性质及其参与的化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1999年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给予埃及裔美国人艾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为飞秒光谱学(femtosecond spectroscopy,1飞秒=10-15秒)研究所作的贡献。泽维尔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便于研究和预测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由于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212233234.html,)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的影响力〕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影响力,欢迎大家阅读! ▲外界评价 在法国看来,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评)。 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郑钧评)

鲍勃·迪伦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美国唱片工业学院的首席执行官尼尔·波特评) 。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 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崔健评) ▲获奖记录 ▲格莱美奖

▪ 2006 18 最佳摇滚歌手 (获奖) ▪ 2006 48 最佳当代民谣专辑 (获奖) ▪ 2001 43 最佳当代民谣专辑 (获奖) ▪ 1997 39 最佳摇滚男歌手 (获奖) ▪ 1997 39 年度最佳专辑 (获奖) ▪ 1997 39 最佳当代民谣专辑 (获奖) ▪ 1994 36 最佳传统民谣 (获奖)

▪ 1991 33 终身成就奖 (获奖) ▪ 1989 31 最佳摇滚演唱组 (获奖) ▪ 1973 15 年度专辑奖《The Concert For Bangladesh》 (获奖) ▪ 1963 5 最佳民谣录音《Bob Dylan》 (提名) ▲格莱美名人堂 ▪ 2006 34 格莱美名人堂《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Rock》 (获奖) ▪ 2002 30 格莱美名人堂《Mr. Tambourine Man》(获奖)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 获奖理由盘点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1910年 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What brings about the great shifts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Often it is when someone seizes upon a simple, overlooked form, discounted as art in the higher sense, and makes it mutate. 什么会带来文学世界的巨变?通常,是一种简单、被人忽视,从更高意义来说被贬低为技艺的一种形式被某个人所掌握,并令其蜕变的时候。 discounted:已打折的 mutate:变化,改变,突变 Thus, at one point, emerged the modern novel from anecdote and letter, thus arose drama in a new age from high jinx on planks placed on barrels in a marketplace, thus songs in the vernacular dethroned learned Latin poetry, thus too did La Fontaine take animal fables and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fairy tales from the nursery to Parnassian heights. Each time this occurs, our idea of literature changes. 于是,当代小说从奇闻轶事与日常通信脱颖而出,戏剧从站在市集木桶板上表演的杂耍发轫,拉丁诗文渐被方言歌谣取代,同样地,拉·方丹将动物寓言、安徒生把童话,从育婴室升华到高蹈派诗歌的高度。每一次变化的出现,我们对于文学的看法就随之发生改变。anecdote:奇闻轶事 plank:木板,支架 vernacular:本地话,方言,用本地语言写成的 fable:寓言

有机化学发展史和诺贝尔化学奖

影响世界的有机化学发展史 1828 Wohler F(徳)意外地由无机物氰酸氨加热得到有机化合物脲素。1850- Pasteur L (法)成功拆分酒石酸钠铵外消旋体。 von Liebig J(徳)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提出基团理 论,建立近代化学实验室的范本,发展出以他为核心的“吉森学 派”。 1856 在英国传教士Williams A所著《格物探原》书中首次出现中文“化学”一词。 1858 Kekule A (徳)提出碳是四价和碳碳原子间可以成键的概念。1864 Butlerov A M (俄)提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理论。 1865 Kekule A (徳)提出苯的结构,以1,3,5-环己三烯表示。 1874 van’t Hoff J H(荷)提出碳的正四面体的结构理论。 1891 Fischer E (徳)给出葡萄糖的完整立体结构。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立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1900 Gomberg M 发现苯甲基自由基,碳正(负)离子概念出现。 Tsvett M (波)发现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Baekeland L H (比)发明酚醛树酯。 1910 Grignard V (法)发现格氏反应。 Lewis G N (美)提出共价键理论。 Pregl F (奥)建立微量分析方法。 1920- Staudinger H (徳)提出以共价键联结的链式巨大分子概念。

脲素酶结晶成功,化学学科开始渗入生物学科。 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建造 石化工厂。 糖精投放市场。 1930- Pauling L (美)提出杂化轨道理论和共振的概念。 Carothers (美)成功合成聚酯,发明尼龙66;高压聚乙烯和合成橡胶问世;石油工业开始取得实效。 Robinson R (英)和Ingold C K(英)提出电子转移理论和动力学方法研究有机反应。 使用超离心机成功地纯化各种不同类型的蛋白质。 发现DDT杀虫效能。 氟利昂制备成功并得到应用。 1940- 石油催化裂化技术得到发展;涤纶纤维上市。 青霉素、链霉素用于治疗;37步反应得到“可的松”;“药物设计”的概念出现。 发现DNA碱基对。 我国有机化学家黄鸣龙发现羰基还原改良法。 有机玻璃开始生产和使用。 1950- 磺胺药物出现;各种类型抗菌素走向世界。 Pauling L (美)提出蛋白质的α-螺旋。 Sanger F (英)确立胰岛素的肽链结构。 Diels O – Alder K反应得到发展。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5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拜尔因在靛蓝和芳香烃化合物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835年10月31日,拜尔生于柏林。拜尔的父亲是普鲁士总参谋部人员,母亲是一位宗教法官兼文学史家的女儿。1858年,拜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86o年在柏林格威柏学院担任教职。1872年他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化学教授,875年他继承李比希作慕尼黑大学的化学教授,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1864年拜尔继续维勒、李比希和施利珀在尿酸方面的工作。说明了有关的一系列衍生物的特性,包括阿脲、仲班酸、海因和巴比土酸等。 1871年他将酚和邻苯二酸酐混合加热,发现了酞染料酚酞和荧光黄。在作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苯酚甲醛树脂,后来贝克兰在工业上大大发展了这种树脂。然而,拜尔最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是靛蓝,这项工作从1865年开始一直延续了20年。 第一步是把靛蓝还原成它的母体吲哚,拜尔是用它与锌粉混合加热的新方法来完成购。最早的合成方法是从苯乙酸开始的,步骤很多。以后用邻硝基肉桂酸和邻硝基丙炔酸,步骤就缩短了。 1883年拜尔发表了靛蓝的结构,这个结构除了双键的立体化

学排列之外其余都是正确的,这个双键后来由调射线结晶学证实是反式排列(1928)。工业合成靛蓝最后是在1890年完成的。拜尔的工作还导致了许多新型染料的生产。 拜尔从靛蓝转向了聚乙炔。这个化合物的爆炸性质使他考虑到不饱和环状化合物中碳碳键的稳定性。他提出了拜尔张力学说:即化合物的键角离理想的四面体排列越远化合物越不稳定。拜尔的其它研究还包括四价氧化合物;以及芳香族化合物的还原,他观察到在还原时芳香性即失去;他还研究了萜烯化合物,包括在1888年首次合成萜烯。

【2019年整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生化诺贝尔奖

生物化学研究的诺贝尔奖 (1952——2013)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勒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是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赖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和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染色体如何受到端粒和端粒酶的保护”。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获得。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丁·沙尔菲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下村修和钱永健共同分享了。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逊等发表论文,详细描述了提取发光蛋白质的过程,同时也提到他们分离出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日光下呈淡绿色、灯光下呈黄色、在紫外光下呈绿色。将这种蛋白质称为绿色蛋白,也就是今天的GFP 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他们利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引入特定基因修饰。 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A.Ciechanover, A. Hershko and I.Rose, 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过程获奖。1999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Gunter Blobel获得199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的贡献是发现蛋白质具有控制其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 1998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Rolert F.Furchgott(美国),Louis J.Ignarro(美国)和 Ferid Murad(美 国),发现NO(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 1997年 生理学或医学奖 Stanley B.Prusiner(美国),发现一种新型的致病因子——感染性蛋白质颗粒Pr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