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动。具体表现有:(1)个人、企业向新闻从业者或媒体行贿,利用新闻工具为自己做宣传;(2)新闻从业者公开索要报酬,利用新闻报道中饱私囊;(3)中介、公关公司以赢利为目的,非法运作新闻。有偿新闻的典型案例有:2002 年山西省繁峙县义兴金矿发生特大爆炸的事故,导致38 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000 多万元。事故发生后,矿主将矿井的所有资料销毁;威胁、遣散所有矿工;填埋毁坏所有副井;采取烧毁或者藏匿尸体等恶劣手段销毁证据。串通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外统一公布“两人死亡,四人受伤”,隐瞒事故的真相,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山西分社的四名记者并没有去案发地点,分别收受了1 至 2 万不等的现金和一个金元宝的贿赂,最终新闻真相没有报道出来。这次的有偿新闻丑闻最终昭白于天下,这是新闻界伦理道德失去规范的一次深刻教训。同样在2008 年9 月20 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矿工死亡事故,事故发生后该矿负责人为隐瞒事实真相、封锁消息而向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行贿,引发“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有偿新闻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新闻从业者把自身掌握的本该服务于公众的新闻报道权违规出售,这是一种新闻腐败行为,严重败坏了新闻队伍和新闻事业的名声。

3、“新闻媚俗”愈演愈烈

新闻媚俗”,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一味降低新闻作品的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大肆报道不适宜大众传播的内容。进入21 世纪,我国传媒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一些媒体为了实践麦克鲁汉的“注意力理论”,竭力挖掘新闻故事的“趣味性”与情节的曲折性,以吸引受众的注意。例如把2011 年,富士康的16 连跳,被媒体冠以“跳楼秀”,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却深深的伤害了这个社会。2004 年5 月11 日,演员牛振华在北京酒后驾车身亡,一家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一代笑星‘终身禁驾’无视法规也不必匆匆‘奔死’(副)”,尖酸刻薄的语言透视着新闻媒介对生命的漠视。江苏省溧水县一位行人被农用车撞倒,继而头部又被轧过而致当场毙命,2004 年9 月 6 日,南京某报以“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为题向死者“道喜”;而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则题为“公交车轮从头越”。汽车相撞事故被广西的碧海银沙网喻为“激情拥吻”。吉林省的一市民跳楼自杀,被某报标题深深的戏谑了一番“昨晚上演高空飞人”。这些把新闻当竞技,把死亡当娱乐,把民生当低俗,把歧视当正常,这是一些新闻从业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是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操守的表现,更是对新闻本质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一种愚弄。如果新闻从业者连做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底线都不能坚守,更无法用新闻作品去说服、引导、教育大众。

4、“新闻炒作”层出不穷

所谓“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甚至忽略主要要素,以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新闻媒体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社会竞争体制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往往使用夸大、恶炒、渲染等不适当手法报道新闻,从而忽略其社会责任和导向作用。如备受关注的“缝肛门事件”。2010 年7 月,一条条触目惊心的媒体标题,引发了一场众人关注的深圳“缝肛门事件”。事件的一方、产妇的丈夫陈默质问:“有什么资格去缝她的肛门?”事件的另一方、助产士张吉荣坚称:“缝肛门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媒体的密切关注,使事件迅速升温,最后调查机构介入并给出了“没有发现肛门被缝住的情况”的结论。不料事件平息三个月后,张吉荣将媒体和陈默告上法庭:“根本没有的事情,媒体把我炒作了。”经审理,法院一审裁定案件系名誉侵权纠纷,无证据证明助产护士存在实施了缝合产妇肛门的事实。判决产妇家属在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3 万元。经历各种调查、两场官司,这场发生在医院、患者、媒体之间的“缝肛门事件”到底是如何步步衍生的?谁是最终的受害者?究其根本原因是医患之间产生的误会被媒体恶炒了!本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媒体抓住大众猎奇的心理,

过度渲染事实,不当使用用词,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违背了新闻的责任性、正当性等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从业者利用一些新闻事件中的某个次要因素,恶意炒作,以满足一些受众茶余饭后的好奇和刺激,而对被炒作者没有半点同情之心,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良知,也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情况的权利。新闻从业者应当代表社会的良知、理性与正义,而“新闻炒作”是一种明显的违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做法。

5、“新闻侵权”日益严重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新闻侵权”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点,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一般表现为侵害公民的人格权,尤其以侵害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最为多见。例如,2003 年,曾经被称为“中国报业第一人”的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因为经济犯罪锒铛入狱,《南方都市报》以《广州日报原社长黎元江严重经济违纪遭查处》为题,在其头版头条对该事予以大篇幅报道,并在文中一再强调黎元江原担任广州日报社社长的职务,用意不言自明。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1、加强政府行为的管治和大众监督

针对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首先应该加强政府行为的管制和大众的监督。在所有的新闻活动中,为了打击或者遏制一些极个别媒体有意误导受众,传播一些错误信息的行为,政府应该充当裁判的角色,在整个活动中扮演“吹哨”人,对新闻舆论起到引导和管治的作用。而大众作为新闻的受体,有义务有权利也有责任在新闻活动中各抒己见,真正起到新闻职业道德的监督作用。

2、加强立法,完善媒体管理制度

我国也应该借鉴西方社会的经验,加强立法,完善媒体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迫切需要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程中,加快《新闻法》的出台步伐,通过法律去维护受众的权益,同时也维护新闻工作者的权益。

3、媒体实施多元化经营,减少单一渠道的经济依赖

新闻媒体对广告创收方式的依赖,极大的束缚了新闻采编的中立性,因此媒体应当放开思路,积极开拓多种创收渠道,减少对广告创收的依赖度,以期减少由于经济因素的干扰而造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探索跨领域经营;其次,相关部门围绕主业搞服务;最后,新闻媒体还可以积极开拓其他产业。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

学号:1341252119 姓名:唐满萍 班级:13新闻1班 浅析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及其对策 摘要: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它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并规范他们的职业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的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新闻……这无疑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尽早规避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搞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状;对策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可简单地总结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涉及人文道德的问题,它通过新闻实践、新闻反思,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道德观念,新闻实践是新闻职业道德观念产生的最终根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利益成为冲击人性的最主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上迷失了方向,无视宣传纪律,做出一些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他们或以新闻谋私、以广告内容做新闻,搞“有偿宣传”;或贪图钱财,歪曲新闻价值,编造“虚假新闻”;或为了单纯追求卖点,猎奇求异,侵犯他人隐私。这些有违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现象,时常被媒体和大众揭露,并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目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有“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等五类。 1、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所谓虚假新闻,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者背离了客观的新闻事实,任凭个人主观意愿或者他人意志来报道新闻,这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的新闻报道却屡禁不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一个痼疾,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业的信誉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如2002年《汪国真卖字求生》、2003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5年《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2007年北京电视台的《纸箱馅儿包子》都被证实为假新闻,且因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产生较严重恶劣影响的假新闻被追究刑事及民事责任。2010年《法制日报》刊出《七成举报者遭打击报复》两日之后,立马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头一棒“不客观”、“不准确”。再如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金庸去世”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了“金庸去世”的假新信闻之后,不明真相的微博大V的转发,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其后证实是虚假新闻,公开道歉认错,其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引咎辞职。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靠造假和欺骗来制造新闻,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吸引公众视线,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虚假新闻”终究要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这样一来,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生路也就终止了。这无疑给所有的新闻工作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新闻发布要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从业者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对传媒公信力的最大伤害。 2、“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有偿新闻,具体是指新闻从业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office opertions 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 196 办公室业务2012?5 文/孟鹏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学生也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之一。然而在享受自由的网络学习、便捷的网络生活和轻松的网络交往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中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摆在我们目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大学生是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日渐凸显。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热衷网上聊天,言行过度放纵。当代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激烈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但他们们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再生气也要保持仪态和素质,于是,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就成了他们发泄的最佳场所。他们经常通过上网聊天交友、逛论坛发帖子来排解内心的压力。由于网上聊天交友是隐姓匿名的,他们便可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说粗话、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极度放纵,他们心有所想随即在论坛上发帖,或将状态更新在微博、人人网上,且相互转发,以此为乐。 (二)上网时间过长,过度痴迷网络游戏。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没有了中学时的升学和考试压力,课余时间多了起来,一时没有了方向和目标,大把的时间都在网上度过。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他们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可以在这虚拟的世界里,尽情地冲浪。特 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或是 带有暴力和色情内容的游戏,更使他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沉湎于网络中。研究表明,长时间迷恋网络,会使大脑高度兴奋,使人颓废、消沉。如果他们不及时改弦易辙,不但会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淡化,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制造与传播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种隐藏在可执行程序或数据文件中的一种干扰程序,具有多样性和传染性,其繁殖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令人触目惊心。大学生是一个掌握高深专门知识的群体,其中的极少数人凭借娴熟的技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危害网络的正常运行。例如在2006年被列为十大病毒排行榜首的“熊猫烧香”,就是由武汉某高校大学生雷磊和李俊编制和散播,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是由数字构成的,具有虚拟性。而虚拟生存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不需要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也不需要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样大学生可以随意地虚拟构建各种身份,借助符号代码在网上实行各种虚拟行为。大学生在网上的言行是否正当,既不易察觉和监督,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极大“自由”,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道德的约束,削弱了责任感,从而导致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原本已经构建的自律意识弱化,做出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大学生群体一般在18—25岁年龄段。这个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 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完善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挑战创新。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的独特心理。但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中,缺乏社会阅历和较强的道德意志自制力,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也很难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大学生极易为网络的消极面所影响,他们辨别西方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相对不足,政治热情相对缺乏,这些消极的东西,难免会反映到网络活动中。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行为文明,一方面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对网络行为的监督,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是必需的。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对网络监督体系。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原来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由于网络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有部分明显滞后,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除此之外,网络监控技术发展也不是很成熟,很多监管技术还没能得到普及和应用,层出不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急需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应用。 参考文献: ①郑显亮.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8(09). ②李士群,网络道德[M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③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道德失范研究 自媒体的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源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的自媒体研究报告,由此自媒体研究进入公众视野,并逐渐被重视。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自媒体也逐渐走进中国公众视野,并被广泛接受与应用,甚至我国已经成为自媒体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自媒体的高速发展创新了新闻传播的载体与方式,普通公众也成为了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呈现出与传统媒体环境下不同的状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自媒体发展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为切入点,总结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的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重难点;第一章中从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概念;第二章中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提出设计方案,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案;第三章则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成因,第四章是针对原因提出改变自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的应对之策;最后的结语部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推敲和展望,以求在未来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自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兼具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平民化、交互性和多样化等特点,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从业者素质的良莠不齐,法律监管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使自媒体新闻传播道德失范现象泛滥,只有规范媒体新闻传播的道德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建立自媒体新闻传播中优质的创利途径,并不断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才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网络舆论环境。

透过默顿_失范理论_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1)

3.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 美军认为,在进行反叛乱作战时,必然要面临同大量平民密 切交往的问题,与这些平民交往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反叛乱作 战的实施和效果。反叛乱作战胜负的标准就是民众对政府的认 同感。只有有效保护平民安全,恢复基本生活、建立有效地安全 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人民支持,孤立反叛分子。当然这 其中可能更多涉及非军事行动。 4.网络战 该条令对于如何应对信息时代叛乱分子提出了建议,认为现 代的叛乱分子懂得使用因特网来发布招募和转移信息。为此,不 能将反叛乱作战理论仅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上,新型的网络战同样 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行的国际机制下,叛乱分子取得传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可能性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仍在可控范围。但是对于一些破 坏信息资源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恶性计算机病毒、卫星信 号干扰器材等,叛乱分子得到,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时计算机病 毒和恶意程序。 因此,美军对于与反叛乱有关的网络战的重视程度也是比较 高的。 四、对我军的启示 如何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发生地类似事件,美军的反叛乱作 战给予我们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反叛乱作战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对于原始社会 族群权利的争夺,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式和手 段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政权稳定,打击叛乱 势力,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注释: 宫旭平,董鸿宾.简析美军新版《反叛乱》条令.外国军事学术.2007(7) .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的反叛乱作战主要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即在美国领土之外 的别国进行作战。对我军而言,主要是维护我国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打击境内叛 乱势力, 维护国家统一。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思考 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涂尔干失范理论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失范直接与集体意识相互关涉”;默顿将失范看成是一种结构性崩溃;梅斯纳和罗森菲尔德的制度失范理论在继承默顿衣钵的同时,反思了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考查了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社会失范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思考,主张在一个主客观连续体中考察个体意识、集体意识、模式化期待、制度化手段与失范现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失范;集体意识;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 人们一般将“失范”理解为原有规范失去作用、没有规范的状况或越轨行为,这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的影响。“帕森斯把涂尔干看成是论述规范的理论家,而按照帕森斯的理解,规范就是…一组规则?(a body of rules)。”[1]默顿在《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中也说:“正如涂尔干首先提出的,失范概念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相对缺乏规范的状态。”[2]他“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派生性的,把“失范”(normlessness)看作涂尔干所谓的失范(anomie)的同义语。”[3]而雷蒙·阿隆认为,涂尔干的anomie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危机,这种危机以社会解体和个人与团体间联系脆弱为特征。[4](P361)anomie来源于法语,如果把失范单纯译为normlessness,在涵义上会产生很大的纰漏,因为从词源上说,anomie可以上溯到希腊文的anomois,有着“非等同”、“非相近”、“非相似”的意思,或者有差异和混乱的意思。因此,就这个概念的原意来说,它包含了超出单纯规范意义的涵义。[5](P78)可见,以默顿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失范的理解和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有差距的。 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框架下的失范 涂尔干的失范理论是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理论之下展开的,失范就是发生在由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向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机械团结的社会的集体意识(即其整合的基础)逐渐弱化,失去了维持社会整合的基础性作用;而通过社会分工形成的各有机组成部分在相互需要与依赖中逐渐形成了习惯,并在习惯基础上形成了规范,从而形成新的彼此协调的社会整合状况。问题在于,社会分工发展过快,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这时社会陷入失范(anomie)状态。他在论“失范的分工”时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足以使有机团结发生断裂。另一个例子是劳资冲突。工业越是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劳资的冲突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发展水平。第三个例子是科学被分割成为许多狭窄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了。[6](P314-316)可见,在运用失范(anomie)这一概念时,涂尔干强调的是功能失调、社会失序的状况。 集体意识这个概念在涂尔干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所谓集体意识,他认为就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7](P216),“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散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但这不妨碍它具有自身的特性,也不妨碍它形成一种界限分明的实在。……它在南方和北方、都市和小镇都是一样的。它并不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而更替,而是代代相继,代代相传。它完全不同于个人意识,尽管它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8](P42-43)宗教的衰落导致了集体意识的淡化,从而导致了失范的出现。另外,在关于犯罪与失范的相关论述中,涂尔干认为,犯罪与失范是两种不同的危机,“犯罪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9](P84),也就是说,犯罪是正常现象。他还认为,犯罪“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就成为有益的,因为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10](P87-88)。“犯罪不仅是常态的,而且是健康的。因为它是自成一类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我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研究 王美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深感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受到人们的质疑,大学生们出现了种种失范行为。针对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本文从多角度论述了我们当代大学出现失范行为的原因以及防范对策。中国当代大学生出现的诸多失范行为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冷峻思考,我们在思考失范行为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社会应如何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中国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中国当代大学生行为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在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处在特定社会时期的高等教育真的能够适应大众化时代吗?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来看,目前的高等教育确实出现了一些消化不良的状况: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各种反校园行为频频出现。而就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现状来看,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行为表现。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深深地体验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和我们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状态。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良性的,但是,在我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从高考的“魔掌”中走出进入我们期盼的“天堂”——大学时,我们发现这里是自我的天地:没人再唠叨你去学习,没人再叫喊你起早,不再有成堆的卷子,不再有月考、模考、高考的压力,这里真好!但是我们又有些迷茫:不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我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再被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日子,我们感到有些失落;习惯了“一切被规划式”学习模式,突然自己管理自己一部分人真的有些迷茫了。高考后学生们完全自由放任三个月之后便步入课程、生活节奏松散的大一,中学时代和大一阶段的衔接严重脱节,让我们误以为大学就是这种放羊状态。我们在误解和迷茫的状态下,选择了上网、视频、游戏、购物、恋爱让我们获得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信。我们带着侥幸的心理旷课甚至逃课,因为在大学里我们是上百人授课的规模,老师只是抽查点名。我们发现了管理的漏洞,于是我们就不停地钻空子,逃寝,考试变着花样的作弊更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攀比消费,铺张浪费成为一种怪圈现象。在大学里学子们深受着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穿着打扮怪异,浓妆艳抹,发式一律成卷,发色多元趋势,单眼皮做出双眼皮,校园里堪称这些行为为美。更有甚者让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网络中各类失范现象的观察,笔者认为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充斥、不良信息泛滥、侵权问题严重、新闻评论随意化、报道题材失衡。以下就各个方面分别进行叙述。 (一)虚假新闻充斥虚假新闻是新闻史上一个顽疾。在外国,曾经因为黄色报刊的盛行而出现了一段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时期。在中国,我们也一直与虚假新闻在斗争。老前辈陆定一曾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那些明确因为利益收买或外部压力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数量并不多。大多数失实新闻的例子,只是源于一些微小的原因,如惰性、赶截稿时间、采访不到相关人员,或仅仅为了把报道“糊弄”得好看点。[2]从陈力丹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假新闻的产生往往是新闻工作者主观上的原因。而网络因其传播主体的隐蔽性,更是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和无国界等特性,让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可以在瞬间便传遍全球,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超过传统媒体数倍有余。如2009年9月24日《时代周报》网络版发布的关于谢才萍包养16个年轻男子的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称,她长期包养16个年轻男子供自己玩乐”。[3]但是真相确与新闻所述有很大的出入,“重庆警方新闻发言人称,打黑成果展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内容,该报道是假的。一位曾观看过同样展览的人士则告知,参观时并未看见所谓‘包养16个男子’的信息,他看到的是,‘谢才萍包养了一个比自己小20多岁的26岁男青年罗某’,但不知民间为何出现16个的传闻。”[4]这条新闻当时被众多网络媒体疯狂转载,并且被传统媒体大量引用。至今,百度百科对谢才萍的介绍里还有“包养16个男子供自己玩乐”等文字。由此可见,网络虚假新闻对新闻真实性造成的危害与影响有多大。 (二)不良信息泛滥不良信息主要是指以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为主的黄色信息和以颠覆政权、破坏和谐为主的反党、反政府信息。这类信息的泛滥对社会风气的营造、青少年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网络因其开放、隐蔽、自由等特点,使得不良信息有了滋生和泛滥的条件,从而对网络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在这个方面,我们网络新闻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各类传统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等都以半裸露的女性图片作为赚取眼球的筹码。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时常出现“女大学生私密自拍”、“漂亮女生挑逗写真”等标题;而Tom娱乐频道上形形色色的爆乳女孩图片更是超过了娱乐明星图片的数量;腾讯网图片频道,满眼都是“性感内衣写真”、“风情写真”等字眼;新浪图库的女性频道更是充斥着“真空”、“湿身”、“酥胸诱人”等不良图片。这类图片中的女性均是用有限的物件遮住身体的重点部位,其他身体皮肤全部裸露,这些与完全赤裸相差无几的图片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仅次于黄色网站。但是各类网站利用法律的盲区,打法律的擦边球,大肆的利用写真、人体摄影的名目上传半裸或者全裸图片来吸引网络用户的眼球、赚取点击率。这种大型门户网站主导的迎合部分受众猎奇心理赢得“点击率”的做法,不但影响网络新闻道德,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侵权问题严重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和宽松、法律的缺位与无力,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一直是个难题,网络侵权现象非常普遍。我们随便打开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一个新闻标题,会发现整版都是同一篇新闻。其中部分页面的新闻内容完全一样,甚至连错别字出现的地方都是同一个位置,而个别的新闻网站在转载他人的新闻时,则恶意的剪切和篡改他人的新闻作品。这类网络侵犯著作权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商业性媒体网站上,这类网站由于政策法规限制,只能以传统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作为自己的新闻来源。“目前,非新闻单位建立的网站都未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予以采编、发布新闻的资格。因此,非新闻单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与对策

贺永平周鸿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包括行为上的失范和认识上的错误,它是由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内在原因和网络自身特点的外在原因共同导致的。大学生网络失范的治理应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贺永平(1974-),男,四川高县人,宜宾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四川宜宾644000)周鸿(1949-),男,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新建师范院校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09-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1-0050-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每周上网时间平均为16.6小时.81.4%的大学生有自己的博客。①网络生活正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各种研究和事实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却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道德是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调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有一般道德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网络道德从心理结构上看可分为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行为。中国传统道德理论把道德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强调知行合一,通过知和行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更便捷,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因素。 (一)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涉黄。涉黄行为是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中最为显著和严重的行为。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男生中有浏览色情网站和发布黄色情信息行为的比例高达62.8%,是女生比例的两倍多,有近40%的被调查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发布色情信息。。②有的甚至有过网络虚拟性行为,这种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人格发展。第二,不诚信。网络参与是缺少监督的,参与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提供虚假的信息,随意下载他人论文来提交课程论文。有研究者对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有142人在网上抄袭过论文,占29.6%;有18人在网络上传播过不实的信息,占3.8%。③这种不诚信会产生学生的信任危机,增加学生不诚信行为。第三,语言暴力。语言暴力行为也是经常发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因为网络是匿名性,个人在网络上的轻度不道德行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语言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第四,网络黑客。在网民中存在着黑客崇拜的现象,一些人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去攻击网站,如在官方网站发布虚假消息造成居民恐慌,给国家和社会的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网络道德认知失范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人们犯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智,,网络道德认知是网络道德行为的基础,很多网络不道德行为是因为网民不知道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网民对于网络使用规范的文明守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比较了解或很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6.1%。④学生不知道在网络生活中哪些是不应该的,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在很多大学生看来是值得崇拜的,甚至认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伤害严重,因而可能放纵自己的行为。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_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第59卷 第2期2006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H um anity Sciences) V ol.59.No.2Mar.2006.235~239 收稿日期:2005210218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罗以澄,侯迎忠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罗以澄(19442),男,福建福州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新闻业务和媒介发展研究;侯迎忠(19662),男,湖南常德人,武 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 从事媒介经营管理和媒介发展研究。 [摘 要]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社会力量及记者自身对记者职业 活动的不同把握与理解,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会造成记者的角色偏差与道德缺失。从微观上看,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办法可能在于:以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观为理论依据,以新闻采集过程中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从宏观上来看,新闻业与记者角色的正本清源,新闻媒介的行业自律,社会控制体系对媒介的综,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矛盾,使各方力量达至均衡,从而形成媒介权力与社会效应的和谐统一,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冲突;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81X (2006)022******* 近年来,新闻改革与媒介发展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活动提供了相当灵活的发展空间,也成就了许多既有专业素养,又兼具人文精神的职业记者。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媒介权力的扩张和记者活动范围的扩大,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较为突出的就是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与矛盾。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记者的社会角色又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有可能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使记者处于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从而引申出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问题。 一、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当一个人同时扮演两种或多种角色,或在执行专业任务时,往往面临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社会利益与专业责任间的冲突,便会产生利益冲突问题,陷入角色忠诚度的困境,也就是“角色冲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向公众传播有用的信息。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虽然仍然隶属于政府,仍然是政治权力的工具,但不再仅仅是政治控制的工具,而开始具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

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市期专题新闻哥I彌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蒋龙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胡杨网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如在新闻媒体行业,网络的应用也逐渐频繁。媒体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形式,给新闻的传播开拓了新的天地。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也符合新闻传播的要求,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信息,了解当前的新闻动态,对于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能够及时进行报道,但众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出现大量的虚假信息以及违背道德底线的新闻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本文就当今社会存在的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展开了探究,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和特征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有效地掌握这种状况的发生原因以及呈现的形式,进一步结合相关政策约束网络新闻报道。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传播;师范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2-0010-01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以及失范的具体表现 (-)网络新闻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媒体传播越来越依靠网络新闻的形式。这种新兴的新闻方式与传统的媒介有所不同。其采用的传播手段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信息。新闻获取花费的时间比较少并且能够涵盖更大的范围。总体来说,相较于传统的新闻媒介,网络新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因为采用的是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将新闻传播给受众。⑴其次,网络新闻及传播方式比较多,而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新闻媒体借助互联网技术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文字、图片信息,更能够进行直播以及实时传播视频信息等。这种形式能够涵盖更多的信息,易于受众接纳。最后,网络新闻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网络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探讨交流的机会,人们可以相互交流意见和观点,加强与媒体的交流。⑵(二)网络新闻传播失范的具体表现 网络环境中也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首先,网络新闻报道常常会掺杂较多的主观因素。为了让新闻报道抓人眼球,网络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报道往往呈现片面主观的特征,不能客观地报道事件,容易误导受众,最终削弱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比如网络平台的虚假新闻以及恶意炒作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杜撰的信息引起大众关注,不能反映事件真相。其次,在网络环境中充满了各种有针对性的伤人的言论。这主要是由目前约束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另外,在网络环境当中还有大量的不良信息。因为网络环境缺乏监管,信息表现形式和来源众多,不乏低俗、暴力信息,而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除此之外.网络新闻经常会错误引导舆论。有的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热衷于刊发揭露性的新闻,最终使社会舆论产生偏差,影响了社会稳定。⑶2008年和2009年的“3.15”晚会就揭露了许多垃圾短信制造内幕,人们的信息被肆意贩卖。 二、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的对策 (—)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要想彻底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失范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相应的新闻体系建设,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监管,从根本上解决新闻传播失范问题,实现网络新闻的依法管理。事实上,早在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就颁布了与网络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当时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了较强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为网络传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就目前国家网络新闻传播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事实上,目前的法律法规仍然不足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仍需结合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⑷除此之外,对于某些已经存在的法律法规还应该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提高可操作性,坚持正确引导舆论,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此外,要对用户信息全部实行后台实名制,身份信息未通过审核的用户不能发表言论。实名制是网络平台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实名制能打造文明的上网环境。它既能保护我们的信息安全,还能对图谋不轨的网民起到震慑作用。我们需要文明的网络环境,不允许随性而为。不过,实名制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它会影响网民的上网热情和参与网络话题的积极性,因为很多网民会担心自己的私人信息被泄露和曝光。 (二)增强网络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对于某些虚假的网络新闻有专家进行了研究,认为其本质上都是相关从业者职业道德缺失造成的。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媒体行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大多都面临生存问题。所以,许多新闻媒体更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但是也有许多网站为了一己私欲开始随意传播具有误导性的信息,这些内容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出现追根究底源自新闻编辑工作者素质低下。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三)网民应该珍惜话语权 在网络新闻环境当中,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当中,并且言论具有公开性特征,会对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网民要文明地进行讨论,以身作则,不让网络环境中出现低俗的词汇以及不当言论。网民要对自身发表的言论负责,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下转第38页) 10

中国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中国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摘要】文章针对中国社会出现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出现的原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的现象来论述,最后提出对此的看法。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失范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很多问题随之发生,很多矛盾日益尖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在这种变革的特殊时期,较为健康的精神文明状态仍然占据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等道德缺失现象。所以,关注社会经济体制对道德意识产生的冲击,增强危机意识,剖析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各种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道德概述 社会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广泛关注。当下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整体都得到了发展,但方方面面也面临着转型,随着转型压力的递增,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 道德,是长久社会生活的积淀,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人类生活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调节作用。“失范”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使用。他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彼此冲突的分散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

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失范状态是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而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作为社会失范状态的一个方面,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 二、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出现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的、农业化的、封闭半封闭式的社会向现代的、工业化的、开放式的社会转型,是从简单操作的粗放式经济向复杂运作的集约型经济转变,这种转变是以经济为主导的,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道德行为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变革会影响道德体系内部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整体性调整则会影响整个道德体系的动态。因为随着人们利益的关注点发生变化,人们自身原有的道德体系会加入新的元素,进而使价值观念也发生相应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思想。中国自古被奉为礼仪之邦,讲礼、守礼、以礼为尊。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恢复周礼,而道德学说是他所有观点的中心,居于主导地位。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的道德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工作。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由农业社会、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现代社会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