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我国的三线建设,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不少的贡献。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

众所周知,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一直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下。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代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1964年8月,美国一手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侵越战争规模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轰炸和破坏。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

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

随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会议情况,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我国“三五”规划的中心任务是,一、按不高的标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即在1970年使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00亿斤左右,人民群众的衣着消费量(包括各种纺织品)达到人均24尺左右;二、兼顾国防需要,解决国防所需的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三、加强基础工业对农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援。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建设第三。因此,“三五”计划曾一度被周恩来总理比喻为“吃穿用计划”。

1964年5、6月间,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5月10日至13日,毛泽东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对于“把基础工业和国防建设放在后面”流露出了不安情绪,他幽默地说:“两个拳头,一个屁股。

农业是一个拳头,国防是一个拳头。要使拳头有劲,屁股就要做稳。屁股就是基础工业。”但他基本上还是同意了这个“设想”。半个月后,毛泽东在同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的谈话中,进一步谈了自己的忧虑和不安。他说:“三五”计划还是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的不平衡问题,要搞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加强战备,着重进行“三线”建设。

国家计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指出:根据目前形势的发展,我国“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强“三线”建设,集中力量尽快把“三线”地区的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起来,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同时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相应发展轻工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汇报提纲》认为,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的核心。至此,原来的农轻重的顺序发生改变,“三五”计划的制定将把国家的“生存与安全”,放到突出的地位上。

1964年6月6日,毛泽东发表讲话,集中讲了两点: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三线建设的历史成就有哪些 我国的三线建设,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不少的贡献。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 众所周知,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一直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下。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代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1964年8月,美国一手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侵越战争规模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轰炸和破坏。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

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 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 随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会议情况,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我国“三五”规划的中心任务是,一、按不高的标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即在1970年使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00亿斤左右,人民群众的衣着消费量(包括各种纺织品)达到人均24尺左右;二、兼顾国防需要,解决国防所需的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三、加强基础工业对农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援。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建设第三。因此,“三五”计划曾一度被周恩来总理比喻为“吃穿用计划”。

“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工程项目

“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工程项目 “三线建设”的几个代表性工程项目1、“三线建设”军工“基地”(30多个军工“基地”代表)011基地:贵州安顺,歼击机和教练机生产基地。歼7.。012基地:陕西汉中。预计建设成歼击机生产基地,1975年,中央决定西安飞机设计所研制的运八飞机由012基地继续研制,基地变为运输机制造基地。1979年彤辉机械厂、劲松机械厂和012飞机设计所分出单独设立陕西飞机制造公司,012基地成了航空配件生产基地。1980年,运八飞机投入批量生产。013基地(湖南航空):张家界—长沙。管辖几个航空配件厂(主要是3028厂湘陵机械厂)和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第三设计院。014基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洛阳。158厂南峰公司从汉中迁来,专门制造空空导弹。061基地(江南航天)贵州遵义。防空导弹生产基地,航二院分建。062基地(航天七院)四川万源—成都。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航一院分建。063基地(航天四院):陕西西安。064基地(并入062基地):四川达州。066基地(三江航天):湖北远安—孝感。飞航导弹生产基地(红鸟)。航三院分建。067基地(航天六院):陕西凤县—西安。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航一院分建。068基地(湖南航天):湖南邵阳4县1市—长沙。航二院分建。1970年始建,1978年停建,1994年搬

迁到长沙。081基地(川北电子):四川广元。原0821指挥部,1965年开始兴建,为火控雷达生产基地。082基地:四川成都东郊电子工业基地。083基地(振华电子):贵州都匀。541总厂:坦克制造基地,机关在山西闻喜东镇,厂区分布在山西绛县、翼城和垣曲。2、“三线建设”军民两用项目(2000多个项目代表)中国二汽:湖北省十堰市,中国第二大汽车集团。四川(重庆)汽车制造厂:红岩车等。嘉陵摩托车:重庆市,摩托车生产。江汉油田:湖北省潜江市。长庆油田:陕西省,中国第三大油田。攀枝花钢铁集团:四川攀枝花,中国第五大钢铁集团。酒泉钢铁厂:甘肃酒泉。西北铝加工厂(113厂):甘肃兰州陇西。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甘肃金昌。西南铝加工厂:重庆。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甘肃酒泉,中国最大航天发射场。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四川西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25基地):山西忻州。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贺兰山煤炭基地:宁夏石嘴山市。平顶山统配煤业:河南平顶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制造厂(132厂):四川成都黄田坝。黎阳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安顺平坝。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四川绵阳,风洞群。昌河直升机厂:江西景德镇。624所:燃气涡轮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四川江油。902工程:第二核武研制基地。四川绵阳。816核工程:最大核原料提炼基地。重庆涪陵。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的岁月缩写 引子 重庆川仪九厂是由南京内迁来渝的。到今年六月三十日,已经度过了整整四十个春秋。作为一个参与三线建设和扎根三线企业的内迁职工,四十年的风风雨雨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太多的回忆与感慨。时值建厂四十周年,谨撰此文聊以纪念。 前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军事冲突,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重大战略决策,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沿海许多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乃至科研单位纷纷向被称为祖国大三线的川、黔、甘肃等省迁移。这次的“内迁大移民”并不亚于当时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更比现今的三峡移民工程更加壮观,而且时间紧、任务重,速度还要快。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较强的工业基础,自然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当时中央决策:“以重庆为中心,逐步建立西南的机床、汽车、仪表和直接为国防服务的动力机械工业”, 提出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200多个项目。计划从上海地区迁入122个,从广州、南京等城市迁入20余个……。在这种“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感召下,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的深山峡谷,落户到重庆这座陌生的城市,用血肉之躯为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央提出的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鼓励这些内迁的三线建设者们扎根山区,一代一代地传承这一重大使命。今天,回顾内迁的四十年岁月,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做到了。 当时,仅重庆北碚地区就从江苏和上海迁来一二十家工厂,比较大的工厂有浦陵机器厂(上海)、宁川机器厂(南京)、红岩机器厂(无锡)、曙光仪表厂(川仪四厂<上海>)、花石仪表材料厂(川仪一厂<上海>)、四川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南京>)、水文仪器厂<南京>等等,估计当时迁入重庆北碚地区的内迁职工和家属就有上万人。经历了四十年的变迁,工厂企业在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

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

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 本经验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各项社会改革,进而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全面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于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1957年后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但是,综观新中国成立后29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彻底结束旧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祖国大陆的高度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四分五裂状态,实现和巩固

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国家的法律和政令普遍实施于全国各地区直到各基层单位。这种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上的统一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是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才成为现实。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一切进步事业。 ——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祖国成为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不断加强和扩大同各爱国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的通力合作,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力地促进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推动了祖国统一的进程。在国家遭受外国侵略威胁、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出现社会政治动荡等严峻关头,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经受住考验,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如果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沿海和内地极不平衡的经济布局。据1952年统计,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3%。重工业中钢铁工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钢铁工业。轻工业中纺织工业80%的纱锭和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内地广大产棉区的纺织工业却很少。其他工业的分布情况也大多如此。到1963年,西部七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例甚至低于1949年。这种情况,通过三线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变。 首先,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比1964年增长了4倍。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贵州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的曲靖,陕西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平顶山、南阳,湖北的襄樊、宜昌,山西的侯马,青海的格尔木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以四川为例:三线建设以前,四川工业较发达地区主要限于重庆、成都两个城市周边。而川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金沙江、鸦砻江的水力发电资源也是我国最丰富的。川西平原、西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很好,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但是,由于交通

三线建设与内地城乡发展的调查

三线建设与内地城乡发展的调查(以重庆市北碚区为重点) 以四川仪表总厂为详例进行分析 姓名:陈东波 班级:2018地理科学类3班

目录 ???????一.三线建设 二.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四条铁路) 三.重庆市三线建设 四.北碚区原四川仪表总厂及其分厂对北碚及周边场镇的发展的影响 五.川仪在整体布局上对北碚的城乡发展的影响 六.后三线建设的北碚城乡新发展脉络 七.三线建设的北碚四川仪表对北碚城乡发展的总体评价

一.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线建设范围图中黄色区域

西南地区三线建设及其主要产业

二.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四条铁路)

三线建设背景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批示,我国众多国营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要建立战略后方,反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央确定在国防第三线的西南地区规划三道防线,进行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三线建设。为此,同年4月,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首先内迁绵阳专区的梓潼县。 1965年,当时的绵阳专区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是时绵阳、江油、安县、梓潼、遂宁、射洪、剑阁、青川、广元等县布局了一大批国防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此,绵阳地委、行署特成立了“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搬迁移民。凡有“三线建设”的县均新建制了工矿贸易公司,专门为三线建设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同年底,时任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就专程来攀枝花视察,听取三线建设的汇报。1966年,中央“三线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原国防部长彭德怀也到绵阳专区调研三线建设工作,并专程考察了龙凤水电站。 1965年5月,中央决定国防科工委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绵阳专区建设科研基地。“两弹一星”把我们引进了我国向核武器进军的历史场景,让人又回到那难忘的日子: 1958年,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等蜚声中外的科学家隐姓埋名,先后带领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和1.5万余名共产党人,从天南海北来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金银滩”,建设中国第一个研制核武器的211基地,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历时6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震惊世界的一声巨响!这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自1965年后,除许多国防工业、科研院所陆续内迁绵阳外,清华大学分校、长城钢厂、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解放军十四航校、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应用磁学研究院、西南计算中心等也先后在绵阳、江油、安县落户,长虹电子厂、九州电器厂、华丰机器厂等三线企业也快速发展,使绵阳专区开始由农业型经济向现代军工电子基地、钢铁工业城市发展,首次改变了当地工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的落后局面。 1983年9月,中央批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布局调整,将原分散在绵阳专区各县的科研院所集中建设,院总部从梓潼迁往绵阳。国防部长张爱萍专程到绵阳考察选址,确定在城区东北郊新建科学城。相继建设起特殊工艺区、特种试验区、科研设计区、工艺生产区、信息中心、计算中心、商业中心、科技馆等,象征科学城的雕塑——“原子之光”巍然耸立在广场中心,为现今中国唯一的绵阳科技城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绵阳科技城引以自豪的正是拥有国家级的科研院所18家,拥有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6名。这是绵阳科技城、智慧城的人才标志啊!

近30年来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杨学平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对三线建设背景、区域、评价、调整改造、经验教训、与西部大开发关系、与领袖人物关系研究等七个方面,简要梳理近30年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学术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综述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战略决策,在我国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的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不断增多。据对1980到2010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论文的统计(截止2010年12月31日检索),国内学术界发表的有关三线建设的论文大致有241篇。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线建设的背景研究 三线建设的动因是复杂多样的。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肖敏,孔繁敏认为三线建设动因一是立足于战争,立足于早打、大打、打原子弹战争,抢时间、争速度。二是为了逐步改善工业布局。①持此观点的还有马英民。② 陈东林认为,除了备战和改变中国工业布局这两个动因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即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工业比投资农业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人类历史到了社会主义时期,总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使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特别是邻国日本战后经济起飞,也大多要经过一个高积累的初期阶段。所以中国“三五”时期继续用高积累解决工业化问题也是必然的。③ 王培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三线建设的原由。一是适应战略转变的需要,确保备战任务的落实。二是三线建设的决策,借鉴了中外现代史上反侵略反压迫战争的经验教训,是中共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三是要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西部内地的经济建设,创建新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四是毛泽东出于在国内反修防修的考虑,把三线建设也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措施。④ 黄荣华认为,三线建设从决策形成到得以付诸实施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国防原则的绝对化;二是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思想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延续和发展;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理论的不足以及经济建设中“左”倾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四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五是出于均衡生产力布局的需要。⑤ 董宝训认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从国家安全、工业布局、反修防修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运行规律等 ①肖敏,孔繁敏.三线建设的决策、布局和建设:历史考察[J].经济科学,1989(2). ②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J].北京党史研究,1997(1). ③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2). ④王培.60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J].北京党史研究,1997(1). ⑤黄荣华.三线建设原因再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回望大三线建设

回望大三线建设——宏伟深远的超级战略工程 2008-09-12 19:31 回望大三线建设——中华民族宏伟深远的超级战略工程 工程总投资:2053亿元工程期限:1958年——1978年 “三线建设”,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为保密,是不见于报端的。即使当时的人们说起,也十分神秘。今天的年轻人,更是少有所闻。 何谓“大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1964---1978间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建设运动。 简单地说,就是在以四川为中心的广大西南地区建立相对于全国独立的、“小而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资源能源体系、军工制造体系、交通通讯体系、科技研发体系和战略储备体系。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句话,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备份”。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然后伺机反击。用心可谓极其良苦! 1938年到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时,国民政府才仓促把华东和华中250余家工厂迁入四川。和蒋介石不同,毛泽东是有计划地实施战略布局。由于“大三线”建设,是在一个比英、法、德面积总和还要大的区域,整个经济与文化得到再造,即使没有战争,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战略经济学意义。 为了抗御外敌,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沿海地区是第一线,包括沿海和边疆省区,如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三线则是指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基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四川、云南、贵州及湘西、鄂西为西南三线,陕、甘、宁、青及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在内的中国中西部。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地带,就是二线地区。 中国大三线示意图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三线建设心得体会 篇一:再谈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再谈三线建设的评价问题 马泉山 ?20XX-08-2414:24:05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京)20XX年6期【英文标题】Re-discussiononEvaluatingtheThird-line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马泉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00836 【内容提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对它的评价依然存在颇多争议。对三线建设作出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由于战争没有绝对确实性,只有相对确实性,因此政府的经济行为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学原则,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的要求。与此同时,评价三线建设得失时,还要面对其经济分析的特殊因素和难以避免的模糊性。总之,三线建设得失相比,得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战略利益所系;失是得的必要代价,从根本上说是外部敌对势力强加给中国人的,也是暂时的,终归会得到补偿。 【关键词】三线建设/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评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投入1000多亿元资金,在大陆腹心地区展

开的被称为三线建设①的大会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应该都称得上是浩大工程。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看,对它的评价依然多有争议。此前,我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有关章节曾有论列,②积近年思考补充如下。 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 对三线建设分析评价,确非易事,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的特殊性。就其本真意义,是毛泽东决策的备战举措,显系国防战略范畴。不仅如他所说是原子弹时期的作战需要,而且与他本人的军事思想有着直接关系。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说是防御性的。但毛泽东反对消极防御,更不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他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诱敌深入,“关起门来打狗”。这就需要有战略性的后方工业基地。从这一要求出发,三线建设就不完全局限于国防需求,它明显具有了开发落后地区的意义。可不可以说,从备战视角观察,三线建设不失为一项创造,它体现着国防战备与经济建设的一定结合。这是在战略层面上的平战结合与军民结合。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这一命题,即它既是旨在应对严重战争危险的特殊政治行为(军事不过是政治的继续),又是谋求改善生产力布局的一般经济行为。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后者则是它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后者便没有前者;反之,前者又使后者一般经济行为的属性被淡化而不易受到重视。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提出三线建设二重性的命题,有着事实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

三线建设参观感悟—李照龙

遗存的时代记忆不朽的时代精神 ——贵州大学李照龙在接到三线建设实践考察这个任务的之前的我,虽然曾听人提起过我们贵州的三线建设,却是知之未深。便上网搜索了一下做个大致的背景了解,在百度中的文辞之间重温那一段历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东南沿海的攻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我不禁佩服那一时期谋划运筹我国国防科技这一盘大棋的国家领导人、决策者,惊叹他们是怎样的胆略和气魄。且我最初的感受也基本局限于此。 第一天从贵阳出发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下了高速后途经蜿蜒的环山公路,在两旁葱郁树林的映衬下,我们来到考察参观第一站“三线建设”011基地——安顺云马飞机厂。行程的一开始我们便认识了云马厂当初从北京来的第一批投身支援三线建设的已过八旬的刘金雄老爷爷,参观行程中刘老结合他自己人生历程,讲述了云马厂的发展,在刘老的回忆和讲解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的老一批三线建设者的心历路程。了解到刘老他们从青年时期投身国防科技建设事业的信念,以及为了国家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一生的不悔的自豪的情怀。“我有十分力,不出九分力,出完十分力,再加一把油”、“为了让毛主席睡好觉”、以及“献青春、献终生、献子孙”的“三献”精神······一行听完刘爷爷慷慨激昂的言辞,这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最切身的感受到了何谓艰苦、何谓奉献,也感受到了什么才是更高一层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云马厂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三线建设的故事,这更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老这样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建设者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守。当然的,就像无论是任何小说、电影、或是电视剧一样,艺术总归是源于生活,在时间空间的进程中爱情无论何时何地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风景,此行最触动我的便少不了三线中的爱情故事。刘老在和我们的交谈中,也有他在那艰苦时期下朴实的爱情。那时他们的爱情没有像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的各种诱惑,也没有的不切实际的虚无与奢求,刘老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爱情,从他的述说中我们听到的事携手搀扶的纯真。在他讲诉自己爱情的过程中脸上始终洋溢的是最淳朴温馨的笑容,说实话也让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重新用一个新的标准审视自己的爱情观。 第二天我们来到参观第二站——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博物馆一进门浮现的是一座凝聚了各类电气及机械原件的制作而成“大三线建设”立体雕塑深深震撼到了我,那时那刻的我感觉就好像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理解的抽象当中的三线精神实质化了就那么静静的站立在你身前,不发一言,就那么静静凝视着你。看雕塑上的那些各类三线建设时期的原件工具,便感觉好像那一段时期的种种便是在你面前发生的一样,就好像雕塑再对你诉说他的过往、他的种种。仿佛那一瞬间心便沉淀了下来。随着博物馆的讲解员一路参观完整个博物馆,那一样样静静陈列的物件、一张张图、一段段文字在眼前浏览而过,便觉有太多的道不尽,有太多的说不完。 第一天的在刘老的的带领下参观的云马飞机厂虽然是以云马厂的厂区介绍,发展历史两个大方面展开,在刘老的讲诉中,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从微观的角度在历史荣光下的不朽三线精神,三线建设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人文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参观对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一一个区域为代表,在宏观上去了解整个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这一项决策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的举足轻重,对我们国家国防科技事业推动的作用。 在考察参观前对三线建设以及三线精神的理解和在参观之后的理解与感触真是难以比及。两天的行程,两天的切身体会,真的是让我正真的了解了三线建设,更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三线精神”,这种亲身感受得来的理解与认知和我们在教科书上所学的,在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它来的更直观,它让我们懂得更透彻更深刻。 这一次的考察出行,毋庸置疑的关于三线建设、关于三线精神已经是深深烙印在我们每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doc资料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 值

三线建设究竟有何价值 如果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看,三线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 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的是旧中国留下的沿海和内地极不平衡的经济布局。据1952年统计,沿海七省三市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73%。重工业中钢铁工业80%以上的生产能力在沿海地区,而资源丰富的西北、西南、中南地区几乎没有什么钢铁工业。轻工业中纺织工业80%的纱锭和90%的布机分布在沿海,内地广大产棉区的纺织工业却很少。其他工业的分布情况也大多如此。到1963年,西部七省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例甚至低于1949年。这种情况,通过三线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变。 首先,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还可以支援外省,初步改变了江南无煤炭调出省的状况。三线地区共建成钢铁企业984个,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三线地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980年比1964年增长了4倍。

其次,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几十个古老的历史县乡城镇被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现代化工业科技都市和交通枢纽,如四川的绵阳、德阳、自贡、乐山、泸州、广元,贵州的遵义、都匀、凯里、安顺,云南的曲靖,陕西的宝鸡、汉中、铜川,甘肃的天水,河南的平顶山、南阳,湖北的襄樊、宜昌,山西的侯马,青海的格尔木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以四川为例:三线建设以前,四川工业较发达地区主要限于重庆、成都两个城市周边。而川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金沙江、鸦砻江的水力发电资源也是我国最丰富的。川西平原、西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很好,盛产粮食和经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八年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目录 [隐藏] 1 范围及部署 2 缘起 3 过程 4 评价与后续 5 语言变化 6 部分建设成就 7 参考文献 [编辑] 范围及部署 与经济最发达且处于边防海防前线的一线(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位于一线省份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东半部为二线; 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含今重庆)、西北三省(陕西、青海、甘肃乌鞘岭以东)、以及京广线以西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以及广西的河池地区和山西雁门关以南等省自治区。与一线、二线省份的省属地方军事工业的“小三线”建设相对应,上述国家划定的三线地区被称为大三线。在其中又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需要注意的是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有大量基础工业如长庆油田、攀枝花冶金工业、六盘水煤炭工业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等新建项目。 由周恩来总理牵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主持三线建设的日常工作,薄一波副总理和罗瑞卿副总理兼总参谋长兼国防工办主任协助。196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后来彭德怀、钱敏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成立以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为主任的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和中南局书记王任重为主任的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 同时,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

铁路三线建设年度总结

XX通信车间2015年三线建设总结 XX通信车间现有现有X个一线生产班组,在岗职工XX人。负责管辖XXX线、XXX线、XXX线、XXX线、XXX线及XXX线的通信设备、线路的维护工作,运营里程500余公里,点多线长。继2014年大力开展三线建设后,XX通信车间继续加大力度,在段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段办公室大力支持下,在车间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继续贯彻落实上海通信段“三线”建设规划,积极创建“和谐之家、安全之家、文化之家、健康之家”。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奠定“三线建设”思想基础 2015年车间成立了三线建设领导小组,车间书记、主任亲自挂帅,根据管内XXX线、XXX线、XXX线三条铁路线路的特点,下设四个管区,由书记、主任和两位副主任负责。同时,每个工区的工长和安全员也纳入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围绕加快“三线建设”,形成合力,创新思维、创造条件,把推进“三线建设”作为推动车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工程来抓,务求取得实效。 2.调研摸底,制定规划,提供“三线建设”科学依据 2015年始,车间就管内实行一次全面的三线建设普查工作,对办公室、值班室、宿舍等场所进行实地查看,切实掌握车间班组生产生活设施情况,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职工的实际需求,紧紧围绕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全面调研,较为详细地掌握了车间职工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确立了“三个优先、三个同

步”的“三线建设”工作思路,即将“三线建设”工作优先实施在干线并兼顾条件比较艰苦的班组,优先放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班组,优先安排于生产人员比较集中、安全生产压力大的班组。大到房屋的整修,小到物品的添置,采集汇总,针对职工的需求,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车间通过房屋置换等方式,对车间的食堂、会议室、练功房等进行整体部署、统一协调,使每个三线建设的项目使用效率最大化,谋定而后动,避免今后重复建设。 3.完善组织,规范流程,促进“三线建设”健康发展 定施工队伍。为保证施工质量,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基本原则,车间组织了由班子成员、“三线”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及部分职工代表参加的会议,通过集体研究、反复甄选,并在段已入围的施工单位中确定施工队伍,根据资质、实力(垫资)、报价、队伍管理等综合因素来确定。还与之签订了《施工安全协议》和《工程建设廉政保证书》,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考试、存档备案,要求施工方严禁将工程转包或任何形式的变相转包,确保工程质量。 定标准。要求施工方在施工工艺、主辅材和电器设备的选定上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基本规定,并出具相应的合格(安全认定)证书;对所整修房屋的内外墙基色、环境布局、标识(贴)等统一标准;在工区房屋整体功能规划中,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实用需求,现场制定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力争在车间范围内做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和经济实用。

陕西三线建设

我所经历的陕西“三线建设”(转帖) 标签:陕西三线建设 2010-04-07 19:37阅读(344)评论(0) 编者的话:1964年,我国处于国内经济状况全面好转,但国际环境日益险恶的局面。鉴于此种形势,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正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为了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省革委会又于12月5日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进行陕西省的基本建设指挥(1971年11月撤销了“省基建指挥部”,成立了“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在从1966年——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国家在陕西投入建设资金208.3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0个。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建设,陕西不仅形成了工业新格局,更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钧同志在1965年——1980年间,担任着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11月——1974年底)、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74年底——1980年2月),并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0年12月1975年1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6年1月——1978年6月)等职务,直接领导并参与顾许多大型基建任务的建设。据此,采访组在2007年4月间多次采访任老,请他记述了这段工作经历。以下是采访组根据本人回忆整理的采访内容, 严格来讲,“三线”建设的范围应该有两个,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一个是国家统一规划的建设,这叫做“大三线”建设;一个是各个地方自己规划的,叫“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是包括四川、青海、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北等地,陕西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三线”建设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小三线”建设则是由各个地方自己进行的建设项目,比如陕西省建立的自己的地方小军工,这就属于“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主要建立了一些小的军工厂,准备用来战时武装群众,陕西当时还建立了一个战时指挥中心。 在进行建设时,主要遵循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时也称“山、散、洞”。依据这个原则进行的建设,从备战来讲,是比较好的。从这些单位来讲,则有些不便的地方,比如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物资供应等等就比较困难。但现在看来,“三线”建设的布局有它的道理,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 “三线”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国防工业,其它项目是为了配合国防工业而服务的。中央研究以后,由各部把项目带到陕西来。来到陕西,陕西只能支持,投资全部是由国家财政投资的。其他相应配套的建设,虽然也都是属于建设内容,但都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布局,以国防工

六盘水三线建设大事年表

六盘水三线建设大事年表(1964.5-1979.3) 1964年 5月15日-6月17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从存在着新的世界战争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要下决心搞三线建设。会议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 6月18日-26日,煤炭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同志在五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指示,会议认为,对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要在国家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以满足三线生产建设的需要。党组确定由钟子云负责,组织力量,总结经验,提出一个切合我国情况,体现总路线精神的建设方案;煤炭部派两名司长随国家计委程子华去西南地区进行研究,提出三线建设规划;三线建设要一气呵成,一、二线要积极支援三线建设。 是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加快三线建设的指示,国家计委组织了西南工作组,会同西南局和川、云、贵三省,对成昆线和攀枝花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写出了关于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报告。同时,国家计委、煤炭部派人对西南三省十几个矿区作了调查研究,认为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蕴藏着丰富的炼焦煤和动力煤,确定六盘水为三建设的重点配套项目。 7月28日水城县成立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12月25日,改为水城县铁路修建支援委员会,从此,展开大规模支铁、支重工作。 是月,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在四川西昌召开。会议所作规划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建设(包括云南的宝鼎山、四川的芙蓉山、松藻等煤炭基地); 二、建设攀枝花(渡口)钢铁基地和相应的供电设施; 三、建设以重庆为中心,包括重庆周围二十几个县的项目; 四、修建三条铁路,形成西南的环线,即成昆线(成都至昆明),川黔线(重庆至贵阳)和滇黔线(昆明至贵阳)。 8月,煤炭部成立以钟子云等七人组成的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三线地区的煤炭工业建设。 9月10日,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定,西南各省和沿新建设铁路的专区、县成立支援铁路委员会。 9月15日,煤炭部发出《关于抽调施工、地质、设计等力量支援西南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