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喜欢的一位建筑设计大师

我喜欢的一位建筑设计大师

我喜欢的一位建筑设计大师
我喜欢的一位建筑设计大师

我最喜欢的设计大师---安东尼·高迪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能像巴塞罗那这样,因一个人而变得熠熠生辉。”这个人便是安东尼奥·高迪,一个托生于尘世,让人间出现如神迹一般建筑的鬼才。他的作品有七个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都坐落在巴塞罗那。在巴塞罗那端起相机,无论你的镜头如何跳跃,最终必然会聚焦到高迪设计的建筑上。奎尔公园、巴特洛之家、米拉之家、圣家堂……每一个都如此炫目,每一个都不像是人类的产物。

安东尼·高迪(1852-1926)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的一个铁匠家庭。1878年,高迪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他的建筑作品有17件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们会为它们多变的形状、丰富

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玄幻而叹为观止 .

代表作1——圣家堂

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一生中最呕心沥血的作品。也许是早就知道无法在有生之年看它建成,高迪从不赶工,他亲自监督,力求每个细节都完美到无可挑剔。直到今天,这座大教堂仍尚未完全竣工,现在的建设者已经是第五代了,而高迪被安葬在了这里的地下墓室,永远的守护着它。

圣家族大教堂突破了基督教千篇一律的传统格局,它用螺旋形的墩子、双曲面的侧墙和

拱顶双曲抛物面的屋顶,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复杂结构组合。教堂的上部四个高达105米的圆锥形塔高耸入云,纪念碑般地昭示着不朽的神灵。塔顶是怪诞的尖叶柿,整个塔身通体遍布百叶窗,看上去像镂空的大花瓶。教堂外部的雕刻精美而独特,真实到像是直接从墙壁上生出的。不论是十字架上的耶稣,还是根据《圣经》故事创作的主题雕塑,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有人说,圣家族大教堂中的高迪更像一位雕塑家。

在设计教堂内部装饰时,高迪想方设法把《圣经》故事人物描绘得真实可信。为此,他煞费苦心地去寻找合适的真人做模特。据说,他找到一个教堂守门人来描绘犹大,又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有6个指头的彪形大汉来描绘屠杀儿童的百夫长。此外,为了在一座门的正面表现被残暴无道的犹太国王希律下令屠杀的数以百计婴儿的形象,他还特地去找死婴,制成石膏模型,挂在工作间的天花板下面,工人见了都感到毛骨悚然。所以,即便对基督教一窍不通的人伫立在圣家教堂前,也会被其峥嵘、奇异的雕刻纹理所折服,无法平息内心的震撼。我想,高迪虽不是一位教育家,但他却深谙此道,这个具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的教育环境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彰示了他的虔诚,传播着他的思想。

代表作2----埃德尔公园

古埃尔把高迪引入巴塞罗那上流社会后,爱赶时髦的富人们纷纷请他设计、建造公馆、别墅等,从此他就忙开了。他先是为一位工业家的遗孀建造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宅邸,后又设计、建造了造型奇特的巴特略公寓,再后又建造了像哥特式城堡的贝列斯瓜德别墅。

当然,他更没有忘记为他的至友古埃尔效力。可以说,古埃尔跟高迪一样也是一位幻想家。1900年他突发奇想,决定建造一座花园式城市。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计划。为此,他在巴塞罗那郊区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头,打算就在这里建设“古埃尔公园”——巴塞罗那上流社会的富人居住区。

高迪满腔热情地支持古埃尔的这一计划。自然,当时他们俩谁也没考虑到,这个选址毕竟离市区太远,地势也太高了。就是今天,人们除了使用两部大型升降梯代步外,还得走很长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达那里。难怪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选择这样的地方建住宅区简直是发疯了。

高迪把这一大片山地划分成十几块单独的地块并用大圆石作了标记,接着浩大的建筑工程就开工了。正是在古埃尔公园这里,高迪成功地将大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里的一切——小桥、道路和镶嵌着彩色瓷片的长椅,都蜿蜒曲折,好像漂荡流动着似的,构成诗一般的意境。按建筑师的意图将成为未来居民休憩场所的中央广场,建有柱廊,

但其中的柱子没有一根是笔直的,全像天然森林中的树干。

这里处处能带给人惊喜。整座公园像一个童话世界,又像一件悬挂在空中的巨型艺术作品。即使高迪不曾建造任何其他建筑,单单这座公园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了。

遗憾的是,作为城市公园的首创者,高迪的设计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由于公园离城区较远,富人们觉得不方便,穷人们则住不起,因此园内只建起两栋别墅。高迪视戈埃尔公园是自己失败的作品。而100多年后的今天,当家庭汽车相当普及、对郊外别墅十分钟情的时候,人们更佩服高迪的远见了。

代表作3——巴特罗之家

巴特罗公寓是有机风格的的典型,建筑通体很难找到一丝直线,完全是弯曲、动荡的,房顶看起来非常像龙的脊背,而整个外形则向生物的骨架,由此得名“骨头房子”。巴特略公寓看上去就像一幅抽象派画家笔下的风景画,从中可以读出高迪对自然界各种形状结构的独特诠释。如壳体、骨架、软骨、熔岩、翅膀及花瓣。公寓的露台像骷髅头,柱子像一根根骨头,屋顶像布满鳞片的鱼背,烟囱被表现为山脊上耸立的险峰。

巴特罗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都故意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的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屋顶上的尖塔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有其怪异形状,表面贴以五颜六色的碎瓷片。

它的外墙缀满了蓝色色调的西班牙瓷砖,露台设计则像骷髅头,柱子像一根根骨头,屋顶则像满布鳞片的鱼背。

但比米拉之家更加宽张的是,前者的门和窗还是传统的直线条,房间也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巴特罗公寓的门、窗、屋顶、天台全是波浪形的曲线,地面和天花的线条都是无比圆润。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妙的房子,全是曲线和圆圈。今天的建筑装饰,假如要有曲线,都是两维平面的流动,而整个巴特罗公寓,里里外外却是三维的扭动。一种心劲、一种灵魂要破壁而出的张力,在每一个角落存在。巴特罗公寓令人惊异,高迪有能力保留艺术灵魂的雄性气质和坚质,却同时把手艺的柔美质感,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也就是说,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你在巴特罗公寓几乎找不到直线结构,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建筑。

连走廊都不会出现直线根据高迪的话“直线不属于上帝”意思是自然界不存在绝对直线、正规、对称这一类切合高迪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是机械投入生产进入工业时代高迪认同手工作业讨厌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室内的天花板都不是平直的像水中的漩涡。

代表作4——米拉公寓

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坐落着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的楼房——米拉公寓。老百姓多把它称为“石头房子”。它与高迪的另外两件作品一起,在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米拉公寓(Casa Mila),又名LA PEDRERA,以波浪起伏的屋顶和众多烟囱而闻名于世。外形如水平的波浪,铁铸阳台像枝叶,天台上则有很多趣怪的烟囱。公寓里的天井是光线的来源。

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军士,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教堂的大钟。其实,这是特殊形式的烟囱和通风管道。后来它们与古埃尔公园和圣家族大教堂一样,也成了巴塞罗那的象征。

总之,米拉公寓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但高迪却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因为他认为,那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有评论家说,这个建筑是天才的表现。这不仅在于它造型上的独创性,也在于其实用意义。它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使所有形式的空调机都成为多余,公寓内的墙壁可以移动也适应户内重组,所有的走廊里都有自然光。时至今日,米拉公寓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所有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建筑,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米拉之家外景测仰角度)

(米拉之家屋顶造型)(米拉之家的标志)

(米拉之家的门)(米拉之家屋顶景观)

代表作5——圭尔公园

1878年,高迪获得了建筑师的称号,并认识了桂尔,一位高迪事业重要的支持者。在桂尔的资助下,高迪完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桂尔公园。

奎尔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不管是石阶、石柱和弯曲的石椅上都充满了各式的马赛克,全由磁砖拼贴而成,色彩灿斓,让人有身处梦境之感。

充满梦幻般的公园,与其他建筑不同,它是个开放式的空间。公园内区分成好几部分,最精华区为主要入口处的石阶,石阶上有一著名的马赛克彩龙喷泉,沿著石阶而上的市场广场、弯曲的座椅、石柱和两栋造型特殊如童话世界的房子,都是奎尔公园的最「In」的景点。公园并有一个高第的博物馆,是高第曾居住过的地方。

奎尔公园,本来并不是公园,是富商奎尔在巴城西北荒野处筹划的高级住宅区,只可惜这项造镇计画让当时的人兴趣缺缺,只造好「公共设施」的部分,成为今日以眩目的碎马赛克拼贴及入口的糖果屋闻名的公园,只有高第自己搬了进去。

高第的粉红色宅第——一座漂亮的小楼房仍在公园里,他在这童话森林般的地方,一住就是二十五年。

瓷砖碎片、玻璃碎片和粗糙的石块,最便宜的建材,创造出最华丽的姿态。

动中别具一格。

高迪的设计理念

高迪的设计理念

“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这是高迪的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他终身实践的座右铭。在高迪的眼中,一切灵感都来源于自然: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蜂巢的格致、神话人物的形状,乃至各种千奇百怪的生物形体,都是他酷爱采用的表达思路。高迪似乎痛恨硬邦邦的直线,他最偏爱的几何形体是圆形、双曲面和螺旋面,也更乐于用柔和的曲线和五彩的颜色表达一切。他为这些建筑设计家具、地板、灯和彩色玻璃窗,甚至每一个烟囱的造型、每一块砖的摆法,他都有兴趣玩味半天。

高迪迷恋自然主义,追求纯朴和自然美。他有时天真、孩子气,有时又近乎无赖和疯狂:古埃尔公园台阶上的五彩蜥蜴是对后花园里、假山上、池塘底那些随处可见的小东西的还原,科洛尼亚小教堂的彩绘玻璃干脆就是小孩涂鸦的图案;他还曾为了表现耶稣基督进入耶路撒冷而做了一头小驴的模子,更是会在教堂顶部吊一个死婴的模型。似乎有些不可理喻,可他就是这样诠释着自己疯狂的想象力,他的建筑是诗、是画、是交响乐,那些不同于一般欧陆风格的建筑创造了梦幻之城巴塞罗那。

作为用建筑表达思想的哲学家,高迪对西班牙传统建筑进行了解构,建筑就是雕塑,就是交响乐,就是绘画做诗。高迪的风格既不是纯粹的哥特式,也不是罗马式或混合式,而是融合了东方的风格、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是一种高度“高迪化”了的艺术建筑,他拒绝在建筑物上使用直线,他认为直线是人为的,曲线才是自然的。高迪最偏爱的几何形体是圆形、双曲面和螺旋面。摈弃了彻头彻尾的直线设计,高迪用不同一般欧陆风格的建筑使巴塞罗那成为一座梦幻之城。领略着出自高迪之手的米拉之家、巴特略公寓、戈埃尔公园,以及他的未完成作品——圣家教堂,不能不联想到西班牙人敢想敢为、豪放大胆的民族特性。我似乎明白了,高迪为人们展示的是典型的地中海盆地艺术。他的原创精神正是他的名言“创作就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

得到的启发

通过对高迪作品的了解,我明白了一切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就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虽然我们所学的专业是室内的,但是我相信艺术是没有界限的,是相通的。高迪建筑的特点是充满动感与活力通过对曲线的控制,将繁复的植物、动物、云朵等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却未引人注意的图案与造型组织到纯净的室内外空间之中,给人以生趣盎然的印象。当我仰望高迪建筑时,不禁怦然心动,似乎被叩开了心灵之门;当我们走近时似乎走进了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迷恋于其中的色彩纷呈而流连忘返;当我们从空中鸟瞰时,更是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因为建筑总是遵循一定的基本原理来进行设计,不会脱离时代、地域、功能、经济、技术及艺术等条件而存在。室内设计也是如此。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一)

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一) 摘要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路途中一直伴随着各色建筑的同步发展,可以说建筑本身也凝结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当今的建筑学经过了近三十五年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积累,已经摆脱了曾经的理论贫乏的窘迫局面,转而进入了各种观点与形式百花争鸣的时代,不再缺乏各失的理论和复杂的形式,而是要回归建筑的本真,将建筑的美观这一重要命题再度体现出来,创造出更丰富、更新颖、更美观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建筑;美观;设计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美学的鼻祖——柏拉图就在苦苦地追寻“什么是美?”,继而西方美学界便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关于“意义”与“本质”的艰辛探索,在这探索道路上不断迸发出美学的火花,而美学真正所蕴含的“美”不仅包括广义上的美观,也涵盖了文化美和真正的艺术美。现代主义明确的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而建筑作为现代生活的发生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思想甚至宗教信仰都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需求就决定了建筑本身所拥有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决定了建筑的自身形式,反过来,建筑的形式又能客观地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是一个统一辨证的关系。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广义的“美观”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深刻内涵。 1,美学的整体认识 我们日常所说建筑的美观主要是在探讨建筑的内外部结构的“艺术性”体现这一问题。但是通常人们都把建筑的美观放在建筑的功能后面,成为一种“尽可能实现的美观”或者说“条件允许下的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审美要求的提升,建筑的美观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而且美观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建筑美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正如60年代的人们喜欢古朴的木质装饰,而80年代的更喜欢现代感更强的建筑风格。因此建筑的风格必然要丰富多样。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建筑师本身艺术修养的提高,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美学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提升自己建筑设计的质量,自然以上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更多的要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认知度的提高。否则,再美观的建筑也成为无人欣赏的废墟。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大众的观赏性,这一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筑只要完成,那么其外观、内景的布局就自然而然的以固定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建筑设计者的水平有限,一味的按照自己独断的理解去设计建筑,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个人设计,无人欣赏的摆设。这就是违背了建筑要满足大众口味的要求而造成的。日常的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着多种风格和各式美学主义t如: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建筑美观的考虑,有着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等的学术理论基础。而建筑师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应该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带来的限制,更多的从自身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更多贴近现实,能体现艺术魅力,彰显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 2,建筑美观的具体操作 有人曾经对建筑的美感做了一个解释,“建筑美就是要达成心灵的宁静与享受。”这是从人自身的欣赏角度去说的,而对建筑本体而言,要强调其美感,就是要有构建良好的空间、造型和居住环境。建筑美感是与实用性、经济性相关联的,与人的心理慰籍、精神愉悦以及安全感等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仅仅把美观作为建筑艺术创作的唯一要求,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而要实现建筑美观包涵的众多内容,我们不得不凭借高速发展的科技力量,科技是建筑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建筑各项功能主要驱动。 2,1科技与美观兼顾 科技的发展让新时期的各个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建筑业的变化则体现得更加深刻,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思想的结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明清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到达了最后一个巅峰,故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

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 米,分3 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有透雕栏板1414 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 米,宽63.96 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

两位现代建筑大师作品比较分析

现代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勒·柯布西耶 摘要:赖特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柯布西耶侧重于象征和几何学手段;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两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创作思想,望可以小见大,体会大师的独运匠心。 关键词:创作思想;流水别墅;空间构成;萨伏伊别墅;建筑美学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设计风格及理论: 以设计“草原住宅”闻名,草原学派代表。倡导有机建筑的概念。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赖特的精神气质和建筑思想充满了古典气质,而且深受古典哲学和建筑传统的影响。如果和柯布希埃、密斯等现代注意建筑师相比较,他那有机的构图手法以及对充满人情味、历史感和地方特色的材料的使用、对机器美学的反感和抵制等待,又令其创作和标准的现代建筑有很大区别。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乘张。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流水别墅的建筑造型和内部空间达到了伟大艺术品的沉稳、坚定的效果。这种从容镇静的气氛、力与反力相互集结之气势,弥漫在整个建筑内外及其布局与陈设之间。 在材料的使用上,流水别墅也是具有象征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产生一种明显的对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建,贯穿空间,飞腾跃起,赋予

浅析当代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风格

浅析当代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风格 建筑大师:贝律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作品代表作之一:“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前的水晶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法国是艺术的摇篮,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杂志上看到了卢浮宫的真面目,惊叹之余,我把目光投向了那座玻璃结构的金字塔。我喜欢这个作品。为什么这里会有金字塔?又是谁想到把“金字塔”搬到了卢浮宫前?放在这里寓意何在? 带着好奇我翻阅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难以想象的是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更另我欣喜的是这么伟大的建筑物设计师是贝律铭,他出生在中国,祖籍是苏州,苏州的园林世界文明,可以说贝律铭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由于家庭条件好,父亲是当时香港银行分行的行长,很自然他得到了出国的机会,但是他在出国后,放弃了金融行业的学习,而是选择了他喜欢的建筑。也许是兴趣,也许是努力,他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遍布了很多国家。可以说他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也是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在了解了有关方面的资料后,我明白了那么庞大的玻璃结构金字塔除采光、挡风遮雨等功能上的意义外。有一重艺术意义,那就是既要与卢浮宫相衬,又要保存卢浮宫的面貌,从历史悠久上看,金字塔可以和卢浮宫相衬;从建筑规模上看,二十一米的高度所展现的气势也可以和卢浮宫相衬;至于材料选择玻璃,我想那正是要保存卢浮宫的面貌,透过巨型玻璃结构的金子塔,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气势壮观的卢浮宫。 我们知道,建筑是要考虑环境的,好的建筑必定要和所处的环境相融合。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要求

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要求 英国的建筑设计专业深受艺术留学生的青睐,但是在申请建筑设计留学时,作品集必不可少。英国院校的建筑设计专业作品集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的要求,供大家参考。 英国院校建筑设计作品集要求 UCL 关于作品集尺寸和页数无特别要求。多数申请者的作品为A4或A4纸张打印,12-30页左右,但是美誉哦正式的大小限制。请注意,作品集应为你的重要设计工作之中的代表作,而非你设计工作的综合性记录。邮寄给学校打印出的副本,因为此材料不会退还。不接受邮件附件和CD的形式 将作品发往下列地址,并清楚的在首页cover上写明全名,申请课程及申请号码 AA SCHOOL AA School可能很多国人没有听说过,因为一般的排名上找不到这个学校,但是在英

国的建筑界则是大名鼎鼎,是很多建筑学专业学生向往的圣地。 作品集应结合学术性和职业性。CD和DVD也可接受,但是需要同时有一份打印出来的纸质作品集。请确保作品集上附带Cover Sheet以便学校能够识别。 SHEFFILED PDF格式、20M(外联建议15M以内)、每个作品在10篇以内,提供3-5个作品 此专业对完成建筑设计学术训练的学生开放(ARB/RIBA Part2or international equivalent)。作为申请流程的一部分,你需要提供电子版作品,PDF格式8M以下的文件。 NEWCASTLE 作品需要在线上传或者发email,最多15页PDF,至多分成两个文件上传或者发email;学校不接受任何纸质、CD和作品链接 EDINBURGH 没有作品不会被审理,没有作品的申请即使提交后学校也不会提醒让学生上传作品,只是一直不审理。请大家申请的时候将作品链接制作成txt文档或word文档直接上传,如果提交之后补作品是email发给学校,学校回复速度非常慢,并且基本都不给我们发确认邮件,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学校到底收到没有,艺术系的审理周期在三个月以上,申请时没提交作品的基本在半年以上,所以为了缩短周期,请学生制作完成作品后再提交申请并上传作品是最快最稳妥的办法。作品集大于2m的,爱大一律不收,所以请把作品上传到英文网站或英文网盘上,然后把链接放进一个word文档里,文件名请写英文!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 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的思考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的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的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 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 现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的现象。然而,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给我们的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相反的,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的渴望,盲目的认为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快速的城市交通、宏大的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历史脉络己经基本被磨平殆尽,使城市的地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建筑师极力坚持保留各自的地方文化,尊重地方传统赋予建筑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建筑的“地方化”思想孕育而生。由此可见,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对相应而生的概念,形成既相容又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彼此牵制,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地方化也不是对外来主张的完全抵触,没有地方的实践,全球化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全球化的策略,地方化难以有所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空间、理念和逻辑上存在冲突和矛盾,前者重视整体、同质,后者重视自主、异质。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化逐渐形成的二元对立状态下,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容性,将地方作为全球化过程中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突显地方化自主性的意义。 2.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建筑是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技术奠定了建筑的物质与经济基础,文化则是建筑的精神需求。综观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科技是一直相互伴随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了大屋檐的出挑而层层叠置斗拱。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化成纯装饰构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在西方,从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群成功的结构技术到陵墓、神庙、柱式,再到古罗马拱圈技术的辉煌产物——穹顶,这些都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建筑成就,这些形式的创造都是应用当时技术的结果,都是在技术支持和发展下产生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并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其固有的建筑文化内涵。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设计公司)排名 大师与普通建筑师的区别往往在于他们超前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建筑是时代的镜子,我们在《十位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专题中选择了十位当代全球最活跃、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师,他们设计了21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物质是易变的,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通过欣赏这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逼迫我们去回过头,去重新思考这个世界,去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每一个建筑师都没有办法回避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建筑? 戴帆(Dai Fan) 戴帆: 最前卫、当代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 “颠覆坚固之价值的冲动点燃了建筑。” ——戴帆 戴帆与DESTROY建筑事务所以设计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结构与震撼的建筑享誉世界,用极具独创性的建筑形态来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于纽约和北京,致力于探求与其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建筑表达的新形式,工作领域涉及建筑设计、结构及土木工程、工程设计、城市设计和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美术、项目管理和城市战略研究等方面。他设计的建筑充满深奥、宏伟、怪诞、神圣、科幻的感觉,其建筑语言、构思的独创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潮流中始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戴帆(Dai Fan) 戴帆是当代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建筑师之一,曾入选美国福布斯设计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等几十个国际大奖,近年担任全球设计奖评委、亚太建筑空间大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评委。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与深入向前发展,“人类纪”迫切需要创建宇宙时代的建筑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未来以某种隐匿的方式写在现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之中。把非人的因素和推理的因素混合起来。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时代的建造神话,展现了一种溢满新奇和神秘的建筑空间魅力。戴帆的代表作品有法国巴黎FA PARIS,美国佛罗里达州Florida Art Museum ,马来西亚吉隆坡200米高的东方运营中心(East Operation Center),中国山西大同造园中国造园(Chinese Garden)。

当代建筑设计理论

请添加标题 请在此基本信息 原价:36.00元 作者:沈克宁著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61809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4-1 印刷时间:2009-4-1 字数:237000 商品标识:[ProductID]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索的方式,带着对建筑意义的疑问,自20世纪建筑运动的初期开始,以建筑流派为线索和脉络,并依据史实,从建筑自身和建筑师所要表达的意义两方面入手,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讨。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8章,分别从机器建筑、城市和建筑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类型学、新城市主义、洛杉矶的建筑实践、批判的地域主义和建筑现象学这些方面来论述文章的主题。加之前面的导言、后面的后记、文献目录和图片资料索引,本书总共由l2个部分组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建筑、设计专业师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为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的资料用书,对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建筑设计相关从业人员或师生都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沈克宁,北京人,祖籍浙江。198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后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攻读中国古代建筑史专业1988年毕业留所,同年赴美,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建筑学硕士。笔耕不止,有数十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国内主要建筑杂志上,尤其是《建筑师》,《世界建筑》和“建筑学报》。专著有《建筑现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人合著《人居相依》(上海科技出版社)等。 目录 导言 一、机器建筑 1.现代技术主义 2.技术羽化主义

3.机械乌托邦 二、城市和建筑乌托邦:理想城市和建筑 1.乌托邦与城市建筑 2.乌托邦与乌托邦城市特征 3.20世纪前半叶的城市建筑乌托邦 4.当代城市建筑与乌托邦 三、后现代主义:表情达意的建筑 1.文丘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建筑的形式与意义 2.格雷夫斯的图像建筑 3.建筑设计的拼贴法 4.后现代古典主义 四、类型学:类推的建筑 1.建筑类型学的定义与历史 2.类型学的复兴与作为本体论的城市 3.作为“元”理论的类型学 4.类型学的历史观 5.类型学与克里尔的古典主义城市复兴 6.罗西的类型学理论 五,新城市主义 1.郊区的城镇模型 2.区域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社区 3.旧城改造的实践 4.DPZ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和设计实践 六、洛杉矶的建筑实践 1.设计特征和其文化现象 2.建筑设计之取向 3.奠基人:盖里 七.批判的地域主义 1.芒福德的原创性地域主义思想 2.地域主义的批判性思想 3.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表现 4.批判的地域主义实践在美国 八、现象学:知觉和体验的建筑 1.建筑的场所与真实的生活世界 2.知觉的建筑与生活经验 3.现象学的设计思想和若干实例 插图来源索弓 后记 添加正文内容

世界几大著名建筑设计师

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 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 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 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 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 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计师 为推进中国建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 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等作品 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 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 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 耗时七年,大楼的一砖一木,一水一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 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 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三疯子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 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 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 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 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托项目是完成巴塞罗那的神圣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设中)这是一座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建筑物 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又称巴特罗之家),吉埃尔礼拜堂和古埃尔公园 在高迪的眼中,一切灵感来源于自然和幻想:

当代建筑设计几种倾向

当代建筑设计几种倾向 我们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大量建设,给建筑师提供了无穷尽的设计机会。改革开放以来,虽不能说中国建筑界形成了设计流派,但近20年的建筑实践,建筑设计思想的倾向性是明显的,现简述如下: 1、”民族形式”的设计不是新生事物,它是历史上传统复兴思想的延续,由于建造的不经济性和施工的不合理性,以及新建筑规模的扩大,建筑体量的庞大等等因素,”民族形式”的设计显现出不适应性。 2、当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现代主义”设计像开闸的洪水,迅猛发展,遍地生要,大量性建造的建筑几乎都按”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设计,这一实用经济的设计思想仍将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大量建筑设计的基础。 3、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建筑心理行为科学等交叉科学理论的影响,建筑设计表现出一种”前卫设计”倾向,这一倾向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构成模仿西方设计,追求奇特与动感,具有广告性及标志性,建筑类型集中于娱乐、商业及服务业建筑,具有商业化表现。 4、新西洋建筑指运用西洋古典形式就像商品包装,或是一种商业标签,若去掉这些附着物,完全是一付现代建筑的面目,这一设计倾向的出现其社会根源或许在于人们的崇洋心理。 5、”乡土设计”指在中国特定的地域文化圈中,运用自然生长的乡土建筑的形式、空间,甚至建造手段设计建造满足现代生活功能的新建筑,这一倾向试图留住地域建筑文化的根,但在追寻地方性的同时失去地方性。 6、智能化设计已有萌芽,随着高科技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将完全进入信息社会,高科技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流。 人到暮年容易回首往事,社会发展到了世纪末,必然产生怀旧思潮。世纪末的建筑界表现出浓重的怀旧情绪,被普遍认为影响美国设计领域的四大设计思潮包括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过程设计及智能化设计,其中前三者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怀旧倾向,中国建筑尽管处在方兴未艾向成熟阶段发展时期,但20世纪末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建筑设计同样较大程度表现出对历史传统情有独衷。历史何其相似,19世纪末西方折衷主义思潮是对过去的怀恋,随着工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新建筑运动,现代建筑彻底否定了折衷主义的设计。同样,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高科技成果不断出现,社会必然进入全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将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宰,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彻底改变,公务员及企业职员只需在家办公,研究人员及学生也只要在家查阅图书资料和上课,家庭式独立地居住将多功能化……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设计,因而建筑的革命势在必行,势不可挡。 21世纪的建筑革命将以与高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智能化管理以及建筑设计等技术手段为基础,彻底否定20世纪末开始并发展的怀旧倾向;建筑设计思想向宏观及微观延伸,建筑师不仅更多地重视建筑的社会影响,建筑对生态的保护以及建筑对人类生存的制约,而且更多地注重与人尺度相关的园林及室内环境的设计;建筑形式走向怪诞及平庸两个极端,形式的平庸是因为人们更多地重视建筑的软体和空间,形式可能像微机壳一样简单,形式的怪诞是因为建筑艺术为寻求存在的理由而故意创造神秘性,试图通过怪异的造型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注目。 因而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智能化设计将成为21世纪的必然,但经过一段实践,像20世纪现代建筑一样,产生种种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实质性的接触减少,建筑师又将致力于给人们提供会面场所的建筑努力,由此又将形成智能化设计之后的建筑设计思潮。 历史似乎在重复,但内容和本质发生了变化。20世纪是人们享受工业革命成果的时代,现代建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优秀作品集锦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优秀作品集锦(上) 本文展示了在当今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让我们静下心,感受世界最著名建筑大师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感受他们或生动明快,或朴素清新,或标新立异的经典设计之作。从中学习,有所感悟! 1、创新建筑师代表: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创新建筑师代表: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

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巴伦西亚科学城 巴伦西亚科学城

巴伦西亚科学城 2、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浅析当代绿色建筑设计

浅析当代绿色建筑设计 摘要:绿色建筑又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生态建筑,其是人民在意识到当前地球资源在不断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产生的,近年来各国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比重之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致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危机。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浅析 1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建筑领域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这个领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最难推动,最难取得成效。 对我们国家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任务迫切,年建筑量世界第一,资源消耗总量增长迅速,而许多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也就是说,我国国土内的资源不仅不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甚至许多资源都满足不了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尤其当前受油、水、土地、林业等资源上不足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6亩,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土地沙漠化严重,沙尘暴频发。 2绿色建筑的特征 绿色建筑具有以下特征:从建筑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绿色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参与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中去,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不良影响;从建筑利用能源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具有节能和低能耗等优点;从建筑所使用材料的角度看,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是可再生材料,或者是可降解材料,能进行循利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绿色建筑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建筑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的连通方式,能对气候的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从建筑物排放废物的角度看,绿色建筑能够使各种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污染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建筑全面节约资源,使用中以最小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为代价,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3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3.1追求绿色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是设计的完美境界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

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

浅谈当代建筑的美观设计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美学的鼻祖——柏拉图就在苦苦地追寻“什么是美?”,继而西方美学界便锲而不舍地进行着关于“意义”与“本质”的艰辛探索,在这探索道路上不断迸发出美学的火花,而美学真正所蕴含的“美”不仅包括广义上的美观,也涵盖了文化美和真正的艺术美。现代主义明确的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而建筑作为现代生活的发生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思想甚至宗教信仰都密切相关,基于此,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的功能需求就决定了建筑本身所拥有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人们的生活需求方式决定了建筑的自身形式,反过来,建筑的形式又能客观地反映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是一个统一辨证的关系。由此看来,建筑之美不单单是广义的“美观”而已,功能“美”、意义“美”、文化“美”更赋予其深刻内涵。1,美学的整体认识 我们日常所说建筑的美观主要是在探讨建筑的内外部结构的“艺术性”体现这一问题。但是通常人们都把建筑的美观放在建筑的功能后面,成为一种“尽可能实现的美观”或者说“条件允许下的美观”。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审美要求的提升,建筑的美观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而且美观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抽象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建筑美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不同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正如60年代的人们喜欢古朴的木质装饰,而80年代的更喜欢现代感更强的建筑风格。因此建筑的风格必然要

丰富多样。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不光是建筑师本身艺术修养的提高,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美学观,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提升自己建筑设计的质量,自然以上都是必要的前提,但是更多的要依赖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艺术的认知度的提高。否则,再美观的建筑也成为无人欣赏的废墟。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具有大众的观赏性,这一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建筑只要完成,那么其外观、内景的布局就自然而然的以固定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建筑设计者的水平有限,一味的按照自己独断的理解去设计建筑,使得该建筑成为了个人设计,无人欣赏的摆设。这就是违背了建筑要满足大众口味的要求而造成的。日常的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着多种风格和各式美学主义t如: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等等,大部分都存在着对建筑美观的考虑,有着广泛的哲学、伦理学等的学术理论基础。而建筑师作为建筑的缔造者,应该摆脱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带来的限制,更多的从自身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去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更多贴近现实,能体现艺术魅力,彰显建筑风格的优秀作品。 2,建筑美观的具体操作 有人曾经对建筑的美感做了一个解释,“建筑美就是要达成心灵的宁静与享受。”这是从人自身的欣赏角度去说的,而对建筑本体而言,要强调其美感,就是要有构建良好的空间、造型和居住环境。建筑美感是与实用性、经济性相关联的,与人的心理慰籍、精神愉悦以及安全感等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仅仅把美观作为建筑艺术创作的唯一要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

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