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宏观金融学》导论 第一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

《宏观金融学》导论 第一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

《宏观金融学》导论 第一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
《宏观金融学》导论 第一章 货币与金融体系

从《货币银行学》到《宏观金融学》

——《宏观金融学》导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日趋明显;货币、信用、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金融安全同国家安全一样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金融学研究已经融入经济学主流,并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原来以银行为中心定位的《货币银行学》已经难以涵盖日新月异的金融结构变化,出现了向以金融市场为中心定位的《金融学》发展的趋势。顺应这种变化,《货币银行经济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货币金融学》、《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金融学著作纷纷问世。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名目繁多的金融学教材有的从宏观角度研究金融问题,有的从微观角度研究金融问题;有的重视金融技术问题,有的关注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的强调实践,有的偏重理论。总之,见仁见智极不统一。那麽,《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从金融业的发展看金融学的发展

金融学的发展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形成和完善的。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之前,世界经济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和发展时期。此时的货币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为主体,货币的主要职能表现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因此,当时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货币兑换业或货币经营业。尽管到了17世纪中叶已经出现了现代银行的雏形,但并未占据金融业的主导地位。与此相适应,金融学实际上是货币学,主要研究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价值,货币流通需要量等问题。因而出现了诸如货币金属论,货币名目论以及早期的货币数量学说和货币面纱观。

第二阶段:从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伴随着世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向信用经济演进。银行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的信用货币逐渐地取代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以银行为主体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皮尔条例。这一时期,金融学研究的问题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由货币学向信用学、银行学转变。例如,在关于银行信用的本质和作用问题上就有信用媒介论与信用创造论之争,在金融学说方面出现了通货主义的货币金融学说和银行主义的货币金融学说的分歧,以及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兴起。

第三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现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货币变量论战胜了货币中性论(货币面纱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彻底取代了金本位制。尤其是随着20世纪70——80年代全球性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地兴起,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传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逐步占据了金融的主导地位。据此,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社会已进入证券经济阶段。

这一系列金融现象地出现,反映到金融学领域的变化如下:

1.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货币的性质从交易媒介转向金融资产,从而,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开始形成。

2.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宏观金融问题引起金融学家的广泛兴趣,从而把货币金融研究同产出、就业、收入等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出现了金融经济论、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压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等理论。

3.直接融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长足发展,金融市场学应运而生。

4.由于资产越来越证券化,资源配置方式也主要通过证券为媒介进行。因此,一门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分析方法,把经济学、投资学、数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学科——金融工程开始兴起。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随着金融的国际化、电子化、网络化以及银行的虚拟化,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货币政策等日益成为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分析可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从货币理论向信用理论、银行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从国内转向国际,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并日益同经济理论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二。现行《货币银行学》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货币银行学》的形成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是金融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传统《货币银行学》的形成是20世纪初的事情。其代表作是美国经济学家豪德沃斯(J.H.Holdsworth)的《货币与银行》(Money and Banking)。该书以银行为中心,以货币、信用、银行和国际收支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当时看来内容较为完备的货币银行学体系。此后,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对货币非中性作用的再认识,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原来以银行为中心定位的《货币银行学》已显贫乏与不足。于是西方学者率先对其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其名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迈耶(Thomas Mayer)出版有《货币、银行与经济》(Money, Banking and the Economy),米什金则出版有《货币金融学》。

我国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体系起始于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和1981年6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这两本书影响深远,在金融教育界号称“蓝皮书”和“黄皮书”,为培养我国金融人才作出了历史贡献。其不足之处是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分为两条线(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和三大块(货币、信用、银行),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教条主义倾向,且研究内容和金融实践脱节。

(二)现行《货币银行学》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两条线”、“三大块”的货币银行学体系改头换面,成为《货币银行学原理》和《社会主义货币银行学》,可以说换汤没换药。这种情况持续到90年代中期,才被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主编的权威的《货币银行学》所取代。但是,仔细研究目前流行的大多数货币银行学教科书,可以发现,其体系结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

1.逻辑结构上缺乏一致性。如货币理论部分,货币的产生、职能、作用等是马列主义的,而货币供求及其均衡又是西方经济学的。

2.内容上仍然是板块结构。除传统货币银行学的三大块(货币、信用、银行)外,现行货币银行学又加上了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和金融发展等三个板块。以金融市场为中心的金融学体系并未建立。

3.研究内容过于狭窄。当今的金融活动不仅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货币资金的融通也不仅指借贷方式,还应包括以产权为中心的权益交易和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企业并购以及项目融资等内容。

4.地位上的不确定性和内容上与专业课交叉重复。当今,经济学界对金融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学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内容,许多金融学研究成果已融入了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之中。这样势必出现两个问题:一方面形成了经济学挤压金融学的状况,另一方面,现行

金融学中的金融机构,外汇收支、货币政策等内容又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中央银行等课程重复。可见,现行《〈货币银行学〉》遭遇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课前挤后压,处境尴尬。

三.用《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取代《货币银行学》

如前所述,20世纪末以来世界金融业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其融资份额不断下降,以金融市场为中心的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所以,美国著名学者兹维·博迪认为“传统的银行系统在逐步消失”2,并与诺奖得主莫顿合作出版了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名著《金融学》。

世界金融结构的巨大变化及其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趋势,自然引起了国内金融学界的关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1986年就提出应建立“金融经济学”。他认为金融经济学就是要研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如何利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解决不发达地区的开发资金问题,并指出“把金融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并列成的第三门基础科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

1986年10月中国金融学会召开了关于金融经济学的座谈会,钱学森教授作了主体发言,乔培新、骆耕漠、刘光第、周升业、俞天一、藏志凤、赵海宽、甘培根等著名学者就金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学科地位与性质展开了讨论,多数专家对其予以肯定。随后,“货币银行学的困惑与革命”,“货币银行学向何处去”等研究成果纷纷出现。

在这个大趋势下,不少大学的金融专业方向也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以适应变化了的金融市场结构。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将培养方向调整为:货币经济学方向、金融经济学方向、金融组织学方向。与此相适应,将金融学专业调整为三个子专业: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金融组织学。

(一)《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综上所述,现行的“货币银行学”转变为“金融学”已成趋势,并且事实上已经进入反复实践和逐步完善之中。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究竟是研究宏观金融问题还是研究微观金融问题,抑或是兼而有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学》(FINANCE)课程在美国(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在全球)形成了两大范式:一是经济学院模式,它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银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其代表著作是美国经济学家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货币金融学》(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另一个是商学院模式,它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其代表作是博迪(Zvi Bodie)和莫顿(Robert C.Merton)的《金融学》(Finance)。还有于尔根艾希贝格尔(JURGEN EICHBERGER)和伊恩哈珀(IAN R.HARPER)的《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它把微观经济学前沿基础理论与金融学相结合,集中研究资场一般均衡模型的金融理论意义,是微观经济学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国内,戴国强教授主编的《货币金融学》,盛松成等著的《现代货币经济学》,胡关金著的《金融经济学》等著作,均是在原“货币银行学”体系基础上再加货币供求和金融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偏重于金融学原理和宏观金融问题。

显然,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上存在分歧。好在国内学者已经发现和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把研究宏观金融问题的学问叫《货币经济学》,把研究微观金融问题的学问叫《金融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重点研究金融理论与货币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金融一体化与内外均衡等宏观金融问题。《金融经济学》重点研究公司金融、资本市场

运作与投资银行业务,资本资产定价与交易等微观金融问题。

基于“货币银行学”已经演变为金融学,而金融学又有“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之分,按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我们认为金融学基础理论课程应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门课程。这样划分的好处是:一可较好地解决金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二可妥善解决“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模糊,经济学挤压金融学等问题。

(二)《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我们认为,《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应以开放经济为前提,以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为中心,从宏观角度研究货币和资金的运动规律、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辨证关系、金融安全和金融制度选择等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与金融体系;信用与货币创造;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汇率与国际收支;金融创新与发展;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等。使学生具备从事金融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素质与技能。而《微观金融学》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研究企业投融资和公司理财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从事资本市场运作与投资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素质与技能。

四,《宏观金融学》的体系结构

根据《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其应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们将《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一个导论和10章。

导论。主要介绍从《货币银行学》到《金融学》的选择过程,发展逻辑,以及《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以及本书的特点等。

第一章:货币与金融体系。本章主要介绍货币的类型与形态、货币制度、金融体系结构,包括金融市场结构、体系结构、融资结构等内容。其目的在于为《宏观金融学》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章:信用与货币创造。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当今的货币是信用货币,金融机构是从事货币与信用业务的企业。所以,信用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本章在深入介绍信用形式及其工具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信用与货币创造的原理、条件与影响因素等内容,为宏观金融调控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思路。

第三章: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有了信用就产生了利率。利率是借贷资本的价格,也是一切其他金融资产定价的基础。因此,本章主要介绍利率形成和利率结构,以及利率与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关系,为今后学习金融资产定价打好基础。

第四章: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如果说利率是货币的对内价格,那么,汇率就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在开放经济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引导国际资本流运的杠杆。因此,本章重点介绍国际汇率体系,汇率与国际储备,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等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同学们掌握调节内外经济均衡的有关原理。

第五章: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由于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银行间接融资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而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上升,从而使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深入分析国内外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的变化,对于丰富学生的金融业务知识,提高学生的金融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章在全面介绍两大融资模式和五种融资方式及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融资方式的经济绩效,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本章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与通

货紧缩五节。着重介绍货币需求形成与测算,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关系,货币失衡后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反通胀或通缩的对策。其目的在于使同学们对货币需求的测算,货币供给的形成,以及如何保证均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理解。

第七章: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稳定币值,增加就业,发展经济,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既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理想的宏观经济目标,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可见,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本章重点介绍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评价等内容。从而为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均衡打好基础,提高同学们对宏观金融的分析能力和调控能力。

第八章:金融创新与发展。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源动力,所以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本章在全面介绍金融创新的动因,金融创新的类型的基础上,深入介绍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对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监管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分析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战略选择。

第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994年年底出现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初发生的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暴发的亚洲金融风暴,让世人再次加深了对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危害性的认识。所以,各国政府将金融安全与国家安全同样重视。那么,如何识别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风险,怎样加强金融风险的监管,如何提高金融风险监管技术与监管效率就构成本章的核心内容。

第十章: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进行了一场以放松金融管制为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金融深化),结果推动了金融创新,加快了资本流动,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金融深化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发展中国家却很不成功,并且还给这些国家带来了金融灾难。这就提出一个问题,金融深化能否推动经济增长,金融深化的条件是什么,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什么?所有这些构成了本章的基本内容。

五,本书的特点

(一)起点高。所谓起点高,有两层含义。第一,不重复大家已掌握的金融知识。如前所说,《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简单重复同学们已经掌握的“金融学”相关知识。例如,讲货币省略了货币的起源、本质与职能等内容,而是直接联系货币形态多元化的实际,研究什么是货币,货币的类型与形态到底有哪些。第二,不简单地研究信用、利率、汇率等金融概念,而是把信用、利率、汇率等当作重要的金融变量,研究与之相关的重大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问题。例如,研究信用和信用工具是为了研究货币创造原理,揭示银行创造货币能力的根源;研究利率这个资金的基本价格,是为了揭示利率同收益率的关系,解决其他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研究汇率是为了说明国际资本流动的原理,从而为国际收支调节以及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服务。

(二)体系新。《宏观金融学》是我校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改革的产物。为了解决金融学专业课程交叉重复问题,完善课程结构,并有针对性地为金融部门培养人才(如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同时为同学根据个人志向选择知识结构的灵活,我们根据院系教学改

革的精神,把“金融学”划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部分,前者从宏观角度主要讲原理、讲政策、讲调控、讲监管,后者则从微观角度讲技能、讲运作、讲经营、讲管理,分工明确,避免重复。在此基础上,有关技术性强、难度大、操作复杂的金融问题,如金融信托、金融租赁、金融投资、资本运作、基金管理等内容则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解决。这样的好处是在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的同时,又克服了专业性强的金融知识,讲得不深不透的问题。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提出了由一个导论,10个章节的课程内容体系,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三)研究范围广。同传统的《货币银行学》研究内容比较,《宏观金融学》的研究范围较广。本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新内容:(1)货币形式多元化问题;(2)信用创造原理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思路问题;(3)利率与金融资产定价问题;(4)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问题;(5)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6)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问题;(7)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问题;(8)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等。除以上内容之外,本书将金融范围扩大到以产权为中心的产权交易,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企业并购以及项目融资等范畴。从而有效地扩大了读者的金融视野和融资思路。

(四)便于学习。第一,每章有小结,是对本章内容的全面概括,突出本章的难点与重点。是本章重要内容的提示与归纳。第二,每章后备有复习思考题,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本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第三,每章后均有参考文献,便于同学们寻根求源,弄清金融问题的来龙去脉,培养同学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林与权等,1980:《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与信用》(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饶余庆,1983:《现代货币银行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黄达,2000:《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亦春,1995:《货币银行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5.易纲、海闻,1999:《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6.戴国强,2001:《货币金融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米什金,1998:《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博迪、莫顿,2000:《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艾希贝格尔、哈珀,2000:《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余力,2000:《货币理论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

11.刘锡良,2000:《金融发展阶段与金融学科建设》《金融时报》4月29日

12.崔建军,2001:《货币银行学向何处去》《经济学家》第6期

第一章货币与金融体系

第一节货币的类型与形态

一、货币的概念

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二是具有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这就是说,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货币应由某种商品充当,金银天然是货币。但是,由于价值尺度的观念性和流通手段的象征性,使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于是,人们发现,不光金银是货币,而且,商业票据、银行券、纸币、支票等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货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货币呢?

货币品种和货币类型的不断增多,使人们给货币下定义时感到非常为难。这个问题自然也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和争论。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货币定义的见解也有区别。

(一),货币的法律定义

有些人从法律的角度给货币下定义,他们认为:“法律判定货币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例如,国家法定银是货币,那么银就是货币,国家法定金是货币,那么,黄金就是货币,国家规定某种纸币是货币,那么,这种纸币就是货币,任何不得拒绝接受。

但是,流通中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1. 人们可能拒绝接受法律上规定为货币的物品,不愿意把商品出售给那些用法币付款的人。如在法币严重贬值时期。2. 法律上没有规定为货币的物品在流通中被普遍接受,甚至成为流通中介的主要部分。商业银行的银行券和存款就是一个明显例证。可见,哪些物品是货币,哪些物品不是货币,国家的法律条文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职能定义

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货币的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才对经济分析有用。货币的职能较多,究竟从哪一个或几个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也存在不少分歧。

重视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学者认为,货币应当包括在商品和劳务支付中,以及债务支付中被普遍接受的一切物品。凡是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被普遍接受的一切中介物,不管它的法律地位如何,它就是货币。

有的学者(如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栖所”。也就是说,货币是一种资产,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媒介,而是价值储藏。按照这种说法,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除此之外,葛雷、萧和托宾等人认为,各种专业银行(如储蓄银行、工业银行、农业银行、发展银行、土地银行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储蓄贷款公司、信用互助社、邮政储蓄系统、建房贷款公司等),它们虽然不能接受和创造活期存款,但他们同样可以接受储蓄存款和各种不同的定期存款。因此,这些金融机构接受的存款也同样是货币。

(三),货币的宏观管理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赖德克里夫在1959年发表有关金融政策的主张时认为,除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款外,现代社会中还有不少金融工具或信用工具(如国库券、期票、公债券、公司债券、股票、人寿保险单等),它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货币性”或“流动性”,在金融市场上贴现或变现的机会很多,与金属货币和银行券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因此,货币当局应注重并控制整个货币总量,并研究不同的金融变量同经济变量(国民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的相关性,以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

根据这一思想,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大都主张,用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或货币性来定义货币,并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大小或变现能力的强弱划分货币层次(在第七章第二节将讲到)。这样,凡属金融资产,不论形式如何,只要具有一定的变现能力,或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都属于货币的范畴。

(四),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

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是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研究货币的产生时指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研究了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后,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他说:“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4这里的货币,“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5即金币或银币以及可兑现的银行券。但是,当马克思在研究了信用之后,引用了富拉顿的话说:“几乎每种信用形式都不时的执行货币的职能;不管这种形式是银行券,是汇票,还是支票,过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结果本质上也是一样的。”6这里,马克思把货币定义从金属货币(货币商品)扩展到信用货币——汇票和支票。值得指出的是,支票只是出票人向银行发出的支款通知,本身并不是货币,而支票提取的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但是,如果支票可以背书流通,其本身就货币化了。

如果说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一般等价物是由金币或银币,以及金属货币的替代物——银行券、汇票、活期存款来充当,那么,当金本位制崩溃之后,发挥货币职能的所有形式——银行券、纸币、活期存款、汇票等,没有一个是一般等价物。这样,货币的定义又该如何结论呢?

总之,货币定义仍处在争论过程之中。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承认,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价值贮藏只是次要职能。况且,在物价上升时期,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会被其他实物代替,而它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职能却不受影响。因此,我们是否给货币这样定义:凡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就是货币。

二、货币的类型和形态

货币的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分若干不同的类型。如果按币材划分,有实物货币、金融货币、纸质货币等。如果按发行性质划分,可分为政府货币、银行货币、商业货币等。如果按货币本身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足值货币和货币符号两大类。下边的分析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一)足值货币

4《资本论》1975年版,第一卷第149页。

5同上,第三卷第565页。

足值货币是指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符的货币商品。如早期的实物货币和后来的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来看,因时间、空间的民族习俗的不同,暂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很多。开始多半是外来商品和内部容易转让的主要财产,如牲畜、毛皮、贝壳、粮食、棉花、布匹等等,甚至还有以奴隶、俘虏作货币的场合。安徒生说,如花似玉的美女,眉目清秀的少年便是最宝贵的通货。

这些实物货币存在不少缺点,如体积大,价值小,携带不便;质量不统一,不便分合;易腐烂变质,不利于价值贮藏等,因而,大大妨碍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属货币代替了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最初充当货币的金融都是贱金融,如铁钱、铜钱,后来逐渐过渡到银钱和金钱。金钱之所以会独占货币宝座,是因为它是最合适、最理想的货币商品。具体表现在:1)金银质地均匀,易于分合,分合后性质不变,是最合适的价值表现材料;2)抗腐蚀,耐高温,便于长期保存,是价值贮藏的最好形式;3)体积小,价值大,携带方便,能满足交换范围不断扩大的需要;4)音色易于鉴别,通行方便,人们乐于接受。

金属货币的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货币符号

货币符号是代替足值货币在市场上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价值符号。货币符号主要有辅币、信用货币、国家纸币等。

1.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专供找零之用。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在法律上享有同足值货币(本位币,见下节)固定的兑换比例。因此,辅币是足值货币的价值符号。

2.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信用证券。信用货币可以不断地流通转让,而由发行者负责兑现或清偿。也就是说,信用货币的发行条件包含着回笼条件。信用货币有以下几种。

(1),商业票据。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两种。无论是本票还是汇票,经过“背书”均可流通转让,人称商业货币。

(2),银行票据。银行票据包括本票、汇票、支票、银行券等。典型的银行券受黄金和信用双重保证,它是一种不定期的债务凭证,发行者必须保证随时兑现。

(3),支票存款。即存款人能用支票随时提取的一种存款,也叫活期存款。在信用制度发达国家,交易量的绝大部分采用支票形式收付,因而,支票存款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

(4),现代纸币。银行券停止兑现(兑换黄金)之后,即蜕变为现代纸币。现代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不在于发行方法(贴现或贷款),而在于偿还规律(贴现和放款到期收回,兑换黄金)发生了部分质变——不能兑换黄金。这就意味着现代纸币的发行失去了黄金保证,可能导致财政发行。如果现代纸币不能保证经济发行,则这部分货币将蜕变为国家纸币。

3.国家纸币(政府纸币)

国家纸币是政府发行的一种强制流通的钞票。其典型特征是不兑现,因而可给政府提

供一个有吸引力、可观的收入来源。所以,国家纸币的过度发行往往出现在战时,或财政开支相当拮据的时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超经济的财政性发行,其后果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从上述货币类型和形态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形态的变化是同经济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完善相适应的。在流通的初级阶段,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当生产发展,流通扩大之后,金属货币取代了实物货币,币材也逐渐由贱金属过渡到贵金属。尤其是经济高速增长,金属货币不能满足需要,而信用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信用货币则应运而生。那么,在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电子时代的条件下,货币的形成又将如何呢?

第二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通常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从历史角度看,贵金属是货币制度形成的基础。

贵金属充当货币之后,开始是以条块形式流通的,每次交易都要验成色,称重量,并且,还要根据交易量的大小进行分割,十分不便。为了方便交换,开始是一些富商巨贾,后来是国家凭借自己的信誉和权威,在金属条块上镌上印戳,并标明重量与成色,流通起来比较便利。于是,出现了铸币和铸币流通。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世界各国的铸币品质不同,重量和成色极不统一,形状也多种多样。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铸币权的分散性,铸币的币材,重量和成色也很难定型,再加上滥造和伪造,使铸币不断地贬损,这就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出现。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统治阶级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繁荣经济,开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币制的种种规定。在执行、修改和补充这些规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正规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四个要素。

(一).货币金属

“货币金属”是指国家法定以何种金属作为货币。确定的货币金属不同,形成的货币制度不同。因而,确定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如用金作货币,就构成金本位制,或用银作货币,就形成银本位制等等。一个国家究竟选用何种金属作货币,必须同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也叫价格标准。即规定货币的单位名称及其包含的重量与成色。如英国的货币单位称为“英磅”。1816年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一英磅合成色11/12的黄金为123.7447格令,即含纯金113.6格令;我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规定,货币单位为“圆”,一圆含成色89的白银7钱2分,即含纯银0.6408两。

(三).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本位币的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

本位币又称主币,是按国家法定的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铸成的货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法定通货。本位币有法定的重量与成色,一般用贵金属铸造(相对而言),其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符。所以,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并具有无限法偿的资格。

所谓自由铸造,指国家允许持有货币金属的居民自由到铸币厂铸造本位币。这样,货币就自动进入流通。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持币人随时可把铸币熔化成金属条块,使货币退出流通。本位币的自由铸造,不但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且可以使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始终保持一致。

所谓无限法偿,是指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用本位币支付货款或清偿债务,不论金额如何巨大,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

2、辅币的国家垄断铸造和有限法偿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其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所以,辅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并且是有限法偿币。例如:英国政府曾规定,用铜辅币支付以6便士为限,用银辅币支付以40先令为限。美国政府曾规定,用10分以上的银辅币支付以10元为限,用铜、镍辅币支付以25分为限。

为什么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呢?这是因为:辅币只是本位币的价值符号,它的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如国家允许其自由铸造,支付数量又不加限制,辅币就会驱逐本位币。再说,用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铸造名义价值较高的辅币,会得到一部分发行收入,这部分收入只能归政府所有。

3、银行券的发行和流通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它是本位币的代表物,因而典型的银行券可以兑现。银行券是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进入流通的。票据到期,银行券流回发行银行。

(四),准备制度

准备制度也叫黄金储备制度,它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足值货币,不存在发行准备的问题。国家纸币的典型特征是不兑现,金准备毫无意义。在银行券兑现条件下,发行银行券必须要有发行准备金。例如,美国1913年的银行法规定,发行银行券必须持有发行额40%的黄金。银行券停止兑现后,金准备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货币制度的类型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世界各国先后出现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四大类型。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就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一种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为无限法偿币;银币名义价值与所含的银价值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货币代表物(银行券)可以自由兑现银币;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等。

银本位制是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但是存在时间并不长。我国是1910年宣布实行银本位制的,而1935年底就废除了银本位制。银本位制在世界各国推行时间较短的原因是:白银价值小、体积大,不适应日益扩大的大宗商品交易的需要;白银价格不稳定。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全制是指金和银同时作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是:(1)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2)金币和银币均为无限法偿币;(3)黄金和白银都可以自由输出输入;(4)两种货币可以自由兑换。

复本位制曾采取过两种具体形式: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所谓“平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的制度。在“平行本位制”下,一种商品同时会有两种价格——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并且,这两种价格的对比关系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商品交易就常常处于十分紊乱和困难的境地。为了克服这种状况,于是便产生了“双本位制”。

所谓“双本位制”是指政府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要求两种货币接法定比价流通。但是,这一规定又同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便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其含义是:当金银的市场比价和法定比价发生矛盾时,势必引起金币和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相分离,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收藏或输出,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

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极不稳定的货币制度。其原因在于复本位制使货币的价值尺度二重化,这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特点是相矛盾的。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约有120多年的历史,它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世界贸易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金本位制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三种不同的形态: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特点与银本位相同,这里不再赘述。英国是1819年率先实行金币本位制的国家,随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效法。金币本位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断,盛行百年之久。

2、金块本位制又叫生金本位制。即以银行券代替金币流通,银行券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即国内市场上没有金币流通,流通的银行券在国内也不能兑换金块,而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汇兑基金保管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本位制,均属于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实行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是西方国家在1924年——1928年期间,企图恢复金币本位制而又力不从心的表现。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维持的时间不长,相继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中或以后几年破产。

金本位制破产后,世界各国先后实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现代纸币制度。

(四)、现代纸币制度

金本位制崩溃之后,银行券的“货币本位”或本位币不存在了。因而,银行券也就停止了兑现、出现了纸币化趋势。但是,不兑现的银行券又不同于国家纸币,因而我们叫它现代纸币。

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现代纸币仍然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其发行权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所垄断。政府不再直接发行国家纸币。

(2)现代纸币地发行同黄金准备毫无联系,其发行量决定于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的货币政策。

(3)货币政策日益成为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4)现代纸币虽然是通过信贷程序发行的,但如果不能保证其经济发行,就会蜕变为国家纸币,诱发通货膨胀。

第三节 金融体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形成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可以是个人、家庭、企业、政府等),盈余单位是资金的供给者,短缺单位是资金需求者。这种资金供求关系,需要通过金融来调节。

资金从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融通,可通过两条渠道(见图 1.1),一是直接融资,即资金盈余单位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资金短缺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二是间接融资,即资金盈余单位把资金存 放在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基金组织等),再由金融中介机构贷放或投资到资金短缺单位。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可见,金融体系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的一个系统。它由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对该系统进行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组成。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转,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金融中介机构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作用功不可没,没有它们资金融通将很难顺利实现。金融中介机构主要由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

(一).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中的骨干力量,它是主要通过吸收支票存款(可鉴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筹措资金,通过发放各种贷款(工商企业贷款、消费者贷款、抵押贷款等)和投资业务(购买债券和股票)运用资金。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只有它才能吸收支票存款,故称“存款资金 证券市场 资金 资金盈余单位 (个人、家庭、企业、政府) 资金 资金 金融中介机构 资金短缺单位 (个人、家庭、企业、政府)

货币银行”,其基本职能是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进行信用创造(详见第二章第节)和提供金融服务(货币保管、汇兑、保理、代理、咨询)。

(二).专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的金融百货公司性质不同,专业银行是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提供专门化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专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在金融领域的体现。专业银行可分为两类:政策性专业银行和商业性专业银行。

1、政策性专业银行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提供保证,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目标,在政府指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专门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多以“银行”称谓。如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当然也有别的叫法,如日本的各类金融公库,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英国的出口信贷担保局,印度的轮船开发基金委员会等。

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一般由政府出资创立;2)不以盈利为目的;3)有特定的业务领域和对象;4)有特殊的融资原则;5)有独立的法律依据。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

(1).开发银行。开发银行是专门为经济开发提供投资性贷款的银行。目前世界各国各类开发银行约有400多家。主要有三种类型:1)全球性开发银行。如1944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亦称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等世界银行集团。2)区域性开发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1966)、非洲开发银行(1963)、泛美开发银行(1959)、伊斯兰开发银行(1975)、加勒比开发银行(1970)等;3)本国性开发银行。如我国的国家开发银行(1994)等。

(2).农业银行。农业银行是专门向农业提供信贷及相关金融服务的银行。它以支持农业发展为已任,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农业协调发展。农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由政府拨款,如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1953);另一种是由国家提供初创资金,以后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及国外借款等形式筹措长期资金,如德国的国家农业银行(兰顿银行),美国的联邦中期信贷银行(1923)。我国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其注册资本200亿元是政府拨款,其他营运资金来源有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向境外筹资等。

(3).进出口银行。进出口银行是专门为本国商品进出口提供信贷及其相关服务的银行。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商品输出,增强本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此类金融机构有美国的进出口银行(1934)、日本的输出入银行(1950)、法国的对外贸易银行(1947)、中国的中国进出口银行(1994)等。

2、商业性专业银行。商业性专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专门性金融业务的银行。这类银行主要包括储蓄银行、投资银行、抵押银行等。

(1).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专门办理居民储蓄业务并以储蓄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此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名称在各国不尽相同。如在美国叫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在英国叫信托储蓄银行(The Trustec Saving Bank);在日本叫邮政局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诞生了两家独立的区域性储蓄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1987.10)和蚌虫阜储房储蓄银行(1987.12)。

储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其资金运用主要是投资政府债券、公司股

票和债券、发放抵押贷款,对个人提供消费信贷,对市政机构贷款等,剩余资金转存商业银行生息。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地兴起,以及政府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法律开始允许储蓄银行吸收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发放消费者贷款。这样以来使储蓄银行同商业银行的界限日益模糊,同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亦日趋激烈。

(2).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专门从事工商企业股票与债券投资活动,代办发行或包销证券,并为企业提供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此类银行的名称并不统一。美国、欧洲大陆等工业化国家称其为投资银行;英国、东盟国家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称商人银行;德国称私人承兑公司;法国称实业银行;日本则称证券公司。

投资银行的基本业务包括以下方面。

1)为公司融资。其方法有:一是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二是向公司提供中长期贷款,尤其是辛迪加(银团)贷款。

2)为公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提供咨询、担保服务,并代理发行或包销企业股票和债券。

3)参与公司的创建、改组及投资活动。为公司的设立、合并、收购、调整及投资财务等提供服务。

4)充当政府机构筹资顾问,包销本国及外国政府债券。

5)参与货币市场活动,从事银行大额存单,承兑汇票、国库券、公债券的买卖活动。

6)参与发起和建立基金,并接受基金发起人委托代为管理基金。

C.抵押银行。抵押银行(Mortgage Bank)即不动产抵押银行,泛指专门经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抵押放款的长期信用机构。

抵押银行通过发行不动产抵押证券筹集资金,通过发放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抵押的贷款运用资金。近几年来,金融业竞争激烈,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大量涉足不动产抵押贷款业务,而抵押银行也开始经营一般商业信贷业务,两类金融机构呈现融合发展之势。

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抵押银行,抵押贷款业务散见于各类银行之中。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银行业的发展,近代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人们称其为不是银行的银行。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保险公司。保险公司(Insurance Company)是经营保险业务的经济组织。它主要经营包括财产、人身、责任、信用等方面的保险与再保险业务及其他金融业务。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于以保险费形式聚集起来的保险基金和投资收益;其资金运用于保险赔付、政府债券、公司股票与债券、不动产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等长期投资。所以,保险公司是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基金组织。基金组织是筹集、管理、运用某种专门基金的金融机构。基金组织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盛行于20世纪的美国。目前,基金组织是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产规模在有些国家(如美国)20世纪末(1996)已经超过商业银行。比较重要的基金组织有养老基金组织和互助基金组织(亦称投资基金组织或投资公司)。

3.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Gredit Union)是由社员自愿集资结合而成立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一般是在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范围内发展,比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手工业信用合作社、建筑业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合作社规模不大,其资金主要

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和吸收的存款,资金主要运用于向其成员发放生产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

4.财务公司。财务公司(Finance Houses)也称金融公司。它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筹措资金,通过发放抵押贷款、消费者贷款,甚至经营证券包销和投资咨询等运用资金。在西方国家,财务公司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正在缩小。我国目前的财务公司基本上是由企业集团投资兴办的,专门从事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融通业务。我国的财务公司在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业务上接受“银监会”的管理。

5.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Trust Investment Company)也称信托公司。它是以资金或其他财产为信托标的,根据委托者意愿,以受托人的身份管理和运用信托资财的金融机构。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以所有金融资产(包括货币、票据、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黄金等)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如贷款的发放与收回,票据的承兑与贴现,债券和股票的发行与交易,外汇的汇兑与交易,产权的并购与重组等等。

金融市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一切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货币存贷款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票据业务、黄金外汇买卖业务等。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商品的交易市场,如各种存单(CD)、票据、债券、股票等原生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关系。这些金融商品都有法定的内容和形式,同一般商品一样容易进行品质评定,并且其交易一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在一定场所(如证券交易所)内进行。人们通常说的金融市场即是狭义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不同于普通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的一切交易活动都是通过书面契约形式的金融工具进行的,交易双方并不在乎对方是谁,而关心的是这种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强弱,风险性大小,收益率高低等问题。这些金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唯一的——生产平均利率,其价格决定的基础——利率也因为充分地竞争趋于一致。所以,商品的单一性和“价格”的一致性,是金融市场区别于其他普通商品市场的重要特征。

(一).金融市场的分类与构成

1、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的分类,可以有如下多种划分方法:

(1).按融资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一年之内)与资本市场(一年以上)。货币市场也叫短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亦称长期资金市场。

(2).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划分,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3).按金融交易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4).按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地方性金融市场、全国性金融市场、区域性金融市场和全球性金融市场。

(5).按交易对象划分,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

(6).按交易空间划分,可划分为有形市场(证券交易所)和无形市场(电讯交易)等等。

总之,金融市场划分方法很多,分类当然也各具特色。不过由于每种划分方法都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金融市场的某一特征,因而,各种市场之间都存在着一些交叉和包含。例如,资本市场里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交易市场)里包含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等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还产生了一个新型金融市场——超级金融市场,该市场能为客户提供储蓄、信贷、信托、投资、保险、电脑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2、金融市场的构成

金融市场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结构异常庞杂的综合体。不过,如果从市场要素角度考察,金融市场是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各种金融中介机构三个部分组成的。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体系。

(1).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在于把资金从盈余单位转到短缺单位手中。因此,对金融市场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要素是参与金融交易的双方——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具体来说,金融交易的双方有:企业和公司、居民个人、政府部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这些单位,根据资金的余缺状况,不断变换着资金供给者或需求者的角色。需要说明的是,在众多的市场主体中,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始终是金融交易的骨干。

(2).金融市场的交易客体

所谓金融市场的交易客体,就是交易对象或金融工具。如前所说,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绝大部门是通过金融商品的买卖实现的。这些金融商品,如借贷契约、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公司证券、大额存单(CD),保险单等有价证券,都明确规定了融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可争辨性和法律保证性。

这些金融工具,尽管形式不同,性质各异,但均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偿还性。除了所有权凭证(股票)无偿还期限外,其他各种债务凭证都有明确的偿还期限,债务人到期必须无条件偿还债务。

2)流动性。所有金融工具或金融资产,都能上市交易,换回现金。当然,不同的金融资产变现能力不同,因而其流动性强弱也有别。一般而言,期限短、信誉高的金融资产(如国库券)流动性强;而期限长、信誉低的金融资产(如企业长期债券),流动性较弱。

3)风险性。从理论上讲,所有金融资产都有使其所有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风险性是与流动性成反比变化,流动性强的资产风险小,流动性弱的资产风险大。

4)收益性。各种有价证券,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给持有者带来收益。如债券持有者可获得利息,股票持有者(股东)可获得股息和红利等。一般来说,收益性和风险性是成正比的,风险大的资产收益高;风险小的资产收益低。

(3).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

为提高金融市的运作效率,无论是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交易双方均需要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或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或从中牵线搭桥,撮合买卖,或提供交易场所,办理清算过户等服务。这些中介机构主要有:

1)证券公司。它是资本市场上最主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既从事新证券的承销、包销业务,也从事旧证券的代理买卖和自营买卖业务,从而在证券发行者或出售者与购买者之间发挥媒介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证券的发售和流通。

2)投资信托公司,该公司是专为中小投资者服务的信托公司。中小投资者通常缺乏证券投资知识,又因资金不足无法分散投资风险,因而难以选择和从事盈利高的证券投资项目。于是,投资信托公司则把这些中小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由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专家去支配,代为中小投资者实现最有效益的投资。

3)短期融资公司。该公司是在货币市场上从事短期金融商品交易的中介机构。其主要业务是:a.充当短期资金交易的经纪人;b.买卖各种商业票据;c.买卖政府短期债券等。

4)证券交易所。简称证交所,是二级市场上专门从事证券交易的场所。在二级市场中,证交所只是一种服务性的中间机构,自身并不参与证券买卖,而是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交易的场地和设施,以保证证券交易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

5)证券评级机构。该机构主要从事对发行人及其证券的信用等级评定业务。一般来说,在证券上市之前,都要经过一家或几家评信机构对发行人及其发行证券进行信誉评级,证券级别愈高,销路愈畅,价格愈高,筹资成本愈低。反之,则相反。另外,评级结果可以帮助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把握投资机会。所以,证券评级机构带有服务性和管理性双重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国家,证券评级机构一般都是独立的、非官方的股份有限公司。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有人认为,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金融市场,是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关系是商品市场是基础,劳务市场是条件,金融市场是主导。金融市场之所以能在市场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因为金融市场能够引导资金的投量和投向,从而使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商品生产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特殊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于筹资和投资,扩大了融资规模

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灵活多样,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随心所欲地选购金融商品,使货币资金及时足额地流向需求者。这样,就能充分动员社会闲散资金,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大量资金。

2、有利于长、短期资金的相互转化

股票、债券的发行,可以把分散的、短期的资金转化为巨额的长期投资;而股票、债券的持有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出售这些证券,长期投资又会转化为货币资金。可见,金融市场不但可以使短期资金实现长期投资,而且可以把长期投资短期化,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充分的投资机遇。

3、提高了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但功能齐全,而且法制完善。比如票据法、证券法、银行法、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可以使票据和证券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并为票据和证券的合理流动开拓广阔的场所,从而使证券持有人不但可以满足流动偏好的需要,而且可以在票据流通、证券交易中获得收益。

4、促进了资金在地区间、部门间的合理流动

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市场,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融资网络,强化了地区间、部门间的资金融通和经济联系,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条件。

5、为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央银行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两条渠道。一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二是中央银行——金融市场——企业。而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则只有第一条渠道。这样,不但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贯彻货币政策的目的很难实现,而且也大大限制了贴现政策和存款准备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有了第二个渠道就不同了,无论中央银行放松或紧缩银根,商业银行都会顺利地变卖资产,调整资产结构以适应货币政策的要求。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

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与不发达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是货币经济,而与发达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是信用经济。在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票据化了,市场融资证券化了,这就意味着资金高度商品化了。因此,金融商品的交易在融资活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典型的金融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市场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促使信用形式多样化,金融资产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的客观经济基础。

具体地讲,金融市场要发展和完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金融机构多元化

金融机构多元化有两个含义。首先是指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既有国营金融机构,又有集体的(含股份制)、私营的金融机构;既有内资金融机构、又有外资的和中外合资的金融机构;其次是指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如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会、互助基金、融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体和中介,只有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才能打破封闭和垄断,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使金融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

2、金融资产多样化、流动化

金融资产是相对于实物资产而言的,是指以价值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银行券、存款凭证、股票、债券、保险单证等。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试设想,如果可上市的金融商品品种单一,或缺乏流动性,这样的市场势必是一个萧条的市场,呆滞的市场。

3、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

资金是能够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物资的货币表现,其本身就是商品,理应遵循商品原则和价值规律上市交易。那么,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也应随行就市,由市场调节。如果利率非市场化,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弹性,金融市场就活不起来。

4、金融法规健全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金融市场如果没有完备的金融法规的约束,金融交易则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甚至合法的规范化的金融商品都不会存在。

三、金融管理机构

如所周知,金融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主体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国家风险等(参见第九章第一节)。再加上非对称信息导致金融体系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会使金融体系很难有效运作,甚至可能导致银行倒闭,发生金融恐慌。这种恐慌会因为金融业的核心地位和金融国际化趋势而迅速蔓延至全国或全球。因此,世界各国把金融安全问题同国家安全相提并论,并给予

异常关注。

为保证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发展,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各国政府都成立专门金融管理机构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管。

从世界范围内看,无论是采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还是采用混业经营、集中监管模式,其监管机构及其职能大体是一致的。这些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等。

(一).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它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它代表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当然在一些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把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分离出去,由专门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实施。我国2003年4月新组建的“银监会”就是一例。

(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是专门对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金融管理机构。它负责对上述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和市场退出进行监管,从而实现以下三大目标:

1、维护社会公众和银行机构的利益;

2、维护货币信用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保障银行机构的正常运转,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是证券期货业的主管机构[美国专门有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主要职能有:(1)建立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2)对证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期货中介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3)对证券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进行集中监管;(4)注重证券期货市场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从而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证券市场安全稳健运行,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等目的。

(四).保险业监管理委员会。“保监会”是一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构。它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其主要任务是:(1)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定;(2)依法对保险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3)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4)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市场公平竞争;(5)建立保险业风险评价与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促进保险业稳健发展。我国的“保监会”于1998年11月18日成立,是国务院直属单位,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

本章小结:

1.从货币产生至今,货币的形态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升华。与此相适应,货币的概念也处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之中。

2.货币形态不断升华的内在根据来自价值尺度的观念性和流通手段的象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的职能存在吞掉了它的物质存在。

3.商业货币(票业票据)、商业银行货币(本票、汇票、支票)中央银行货币(法币)是当今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为商品流通服务。

金融经济学导论上机操作

上机练习 1.已知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标准差分别为25%和15%,无风险资产收益率为20%,如果投 资者允许借入和贷出无风险资产,并且借贷利率相同,请绘出由这两种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 曲线。 2.A,B两种股票的收益率及标准差如下所示,请画出由A,B两个资产构成的组合的有效 边界图形。 已知数据 资产期望收益率标准差 资产A 20% 10% 资产B 25% 20% 投资组合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的计算 相关系数 1 0.5 0 -0.5 -1 3.投资组合中有3个资产,其中一个为无风险资产,画出包含这三种资产的投资组合图形。 并给出夏普率最大情况下的投资组合。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的权重计算方法. 4.已知效用函数的表达形式为 2 005 .0 ) (σ A r E U- =。假设A=2, A=4,分别画出U=4 和 U=9两种情况下的效用曲线。 5.已知风险资产A的期望收益率为20%,标准差为30%,风险资产B的期望收益率为12%,标准差为15%,两项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为8%,计算 1)不考虑无风险资产时,两种风险资产之间最小方差组合的投资比例为多少? 2)考虑无风险资产时,三种资产构成的最优组合的投资比例为多少? 3)若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为14%时,投资组合中资产A,B和无风险资产的最优投资比例是多少? 4)绘制投资组合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曲线,包括由风险资产构成的双曲线和加入无风险资产后的直线。 6。用规划求解的方法计算最小方差组合的权重。已知A,B两资产的期望收益率,标准差和他们的相关系数,要求利用规划求解工具计算最低风险下的资产A和B的投资比例,并计算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若投资者要求的最低收益率为7%,要求利用规划工具计算满足7%的最低收益率的资产A和B的投资比例。 7.假设已知7个国家的股票指数的平均收益率、标准差以及收益率的相关系数矩阵。如何得到有效组合的计算方法? 8.在数据中有1992年4月10日至2001年8月14日上海证交所8只股票的每日收盘价。请根据这些数据找出它们有效边界(不允许卖空)。提示:先根据每日收盘价计算出各股票每日连续复利收益率。然后用EXCEL所附的均值和标准差函数求出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再转换成年收益率和年标准差。再用EXCEL“工具”中的“数据分析”中的求相关系数工具求出各股票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就可以找有效边界。 自行下载数据

最新金融学第一章货币基础知识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第一章货币基础知识习题 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是(A)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代用货币 D.金币 2.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代用货币是( C ) A.国债 B.商业票据 C.银票 D.国库券 3.世界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C ) A.安全性 B.收益性 C.流动性 D.全都是 4.(×)货币史上曾出现布币其实就是用布制作的原始货币 5.( √ ) 代用货币的典型形式就是早期的银行券 6.( ×) 一切货币都是国家的产物 7.(×)人民币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货币 8.下列( BDE )属于人类早期实物货币的范畴 A.土地 B.耕牛 C.银票 D.谷物 E.银币 F.都不是 9.下列关于朴素的商品货币被金属货币所取代的原因正确正确的有(CDE ) A.粮食供应紧张 B.金属资源紧张 C.不易分割 D.不易保存 E.经济的发展 F.耕牛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10.信用货币的产生源于货币( D)的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11.用现金货币在专卖店购物的行为体现了货币的(B)职能 A. 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12.用现金货币缴学费的行为体现了货币的( C )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13.目前世界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C ) A.安全性 B.收益性 C.流动性 D.全都是 14.通常情况下,辅币的名义价值( B )其实际价值 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不确定 15.在金属货币制度背景下,货币的铸造权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当时欧美国家大多数实行( A ) A.本位币自由铸造,辅币国家限制铸造 B.本位币国家垄断铸造,辅币自由铸造 C.本位币和辅币均自由铸造 D.本位币和辅币均由国家垄断铸造 16.在传统的金属货币制度下,( C )是不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货币 A.主币 B.本位币 C.辅币 D.都不是 17.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制度是( B )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块本位制 18.格雷欣法则起作用于( B )。 A.平行本位制 B.双本位制 C.跛行本位制 D.单本位制 19.若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3,而市场比价为1:15,这时充斥市场的是( A ) A.银币 B.金币 C.金币和银币 D.都不是 20.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是以( D )作为发行准备的 A.黄金 B.美元 C.国际硬通货 D.都不是 21.下列( ABC )属于信用货币的范畴。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201009[1]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一、填空 1.资本使用权机会成本风险 2.资本化 3.基准利率 4.厘 5.利润利润 6.利润 7.复利 8.低于 9.联邦基金利率 10.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11.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12.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13.竞价拍卖 14.平均利润率借贷双方的竞争传统习惯、法律规定 15.总出产总需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均衡产出水平 16.单利复利 17.经济贫困资本严重不足 18.利率期限结构 19.利率期限结构 20.资本边际收益 二、判断 1.错2.对3.对4.错5.错6.对 7.错8.对9.对10.错 三、单选 1.D 2.D 3.A 4.C 5.C 6.B 7.A 8.B 9.B 10.C 四、多选 1.ABCD 2.ABCD 五、问答 1.简述马克思的利息实质观。 答: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息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这样的分析论证了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在贷放货币的资本家与从事经营的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以剩余价值论的观点概括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的。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限,达到这个最高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那部分就会等于零。利息不可以为零,否则有资本而未运营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至于在这中间,定位于何处,马克思认为这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也取决于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等因素。 3.简述实际利率理论。 答;实际利率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的决定中的作用,注重的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若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 4.简述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答: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将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曲线M,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L=L1+L2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在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存储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的“流动性陷阱”。 5.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答:罗伯特和俄林提出“可贷资金理论”。一方面反对古典学派对货币因素的忽视,认为仅以储蓄、投资分析利率过于片面,同时也抨击凯恩斯完全否定非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的作用观点。 按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均衡条件为:I+△M D=S+△M S 如果投资与储蓄这一对实际因素的力量对比不变,按照这一理论,则货币供需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 6.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如何分析利率的决定的? 答: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的分析运用了著名的IS-LM模型。 IS曲线刻画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产出均衡水平的位置,或者说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率r对市场总需求的负相关作用,以及总需求对产出,也即对收入Y的决定作用。 LM曲线刻画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货币供需均衡的位置,或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凯恩斯发展的货币需求函数。 IS曲线给出了相对于任一利率水平所对应的确定均衡产出的位置,但是它并不能确定

金融学 第一章 货币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形态变化 (一)货币形态变化的趋势 1、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 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货币形态的变化是对商品生产、交换不断扩大的适应。交换发生的前提是相互交换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数量比率遵循等量价值交换的原则。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并且以物物交换的方式出现,因而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只能是与之交换的其他商品,即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分离出一种比较稳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2、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 货币形态变化的一般趋势是由具有实际使用价值(指可以用于生产或者消费)的一般等价物向没有使用价值的货币形态,由具有价值的实物形态向不包含价值的货币符号转化。结合一般趋势与大致的历史线索,可以将货币分为四种类型做初步分析即: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各种货币形态 1、实物货币 (1)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被称作实物货币。 (2)理想的交换媒介需要具备下述特征: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价值均质可分、轻便和易于携带。 (3)各国在一定历史时期究竟用何种金属作为法定货币,既要依据该国的矿产资源情况,又受到商品交换的规模、习俗等因素影响。 2、代用货币 (1)代用货币是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它一般是纸制的据以换取实际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的凭证。早期可以兑付金银货币的银行券是代用货币的一种。 (2)代用货币的价值实际上取决于所替代货币的价值。 (3)以黄金作为保证或准备的代用货币为什么最终退出了流通领域,这样就诞生了现代纸币,代用货币从而是金银货币向现代纸币过度的中间环节。 3、信用货币 (1)信用货币是不以任何价值实体为兑换承诺和基础的纸制货币符号。 (2)信用货币又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形态: ①辅币;②现金或纸币;③银行存款。 4、电子货币 (1)电子货币指计算机或贮值卡所记录、转移的代表一定价值量的电子符号形式的货币。 (2)有人提出电子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消失,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二、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 对货币的本质可以有两种分析思路。第一种从商品货币关系本身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挥一系列功能——交易媒介或者流通手段是其中之一,能够很好地疏导交换,从而使商品物尽其流,这既是对商品生产、交换扩大的一种适应,又从一定意义上为商品生产、交换的扩大开辟道路。从货币的起源和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过程观察,货币最初具有实物商品的形态,例如金和银,但以后的发展证明货币进入流通可以既不依赖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不依赖于其具有价值,而是由于其具有“普遍可接受性”。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第二种思路是从经济的社会基础出发,无论对“商品”与“货币”的分析都不能局限于具体的物质意义的商品或者货币,以物质意义的商品与货币为介质产生各种生产、交换关系,它们自身不过是“玩偶”或者“道具”,一旦被赋予社会意义,主使者是幕后或前台的参与者“人”,所以就需要探讨,在将生产、交换真正的主体人引进来之后,货币体现什么关系?

最新货币金融学习题集(附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货币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 2.在货币产生的过程中,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等四个阶段。 3.当人们选择用作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产生了。 4.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二是。 5.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从、、、到等五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6.金属货币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演变:一是经历了由到贵金属的演变;二是经历了由到铸币的演变。 7.货币要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二是。 8.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货币执行职能;在商品的赊销赊购过程,货币执行职能;在退出流通时执行职能;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职能。 9.本位币的面值与金属本身的实际价值是一致的,是货币,是法偿货币。 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能被,使得与保持相互适应。 11.货币制度相继经历了、、、等四个阶段。 12.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即银行保证持有人可以随时向签发银行兑换相应 的一种凭证,通常以作为发行准备。 13.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的过程。 14.国家垄断辅币铸造,归国家所有,构成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15.在金本位制下,一国汇率围绕上下波动,汇率波动界限是。 16.平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是按照比价流通,双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则按照 比价流通。 17.在跛行本位制下,可以自由铸造而不能自由铸造。 18.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币只能先兑换,再兑换。 19.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称为。 20.货币金本位制有、、等三种形式。 21.金币本位制的三大特征是指、、。 22.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组成,其中现金是对公众的负债,存款则是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_百度文库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PS:第四章老师真的什么都没划么? 2012年07月02日 20:17:27 来源:李舒云的日志 货币金融学重点 第一章 1.货币的产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进行产品交换。 2.货币的定义:一般等价物,具备体现一切商品价值并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基本特征。 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纸币) 3.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判断、定义) 4.货币职能(注意职能之间的关系和具体表现): (1)价值尺度功能 (2)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价格标准:人们所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对货币单位的等分,这是作为统一计价的方式而作为的技术性规定 6.货币数量的界定 (1)狭义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 (2)广义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我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备货币或亚货币 7.货币层次划分: (1)第一第二层 (2)基本依据是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的及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 (3)我国货币的基本层次 8.货币制度: (1)定义: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2)构成要素(判断):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制度 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9.金属复合本位制下:多以贵金属为币材;为无限法偿货币

辅币流通速度快,磨损大,多为贱金属不足值货币,有限法偿,但是兑换主币不受限制 (1)平行本位制:最典型的复合本位制 (2)双本位制:金银比价波动较大,尤其是金贵银贱引起流通混乱时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 (3)跛行本位制:国家无力维持金银固定兑换比率时,使银成为金货币的辅币10.信用货币本位制的危机性(具体): (1)现代信用货币为不兑现货币,没有特定的发行保证,容易出现财政发行,导致通货膨胀 (2)不具备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能力,供给量超过需要量之后就会表 现为币值下跌,物价上涨 (3)商业银行受经济效益驱使,又往往突破存贷控制比例,导致信用膨胀。 我国信用货币遵循:统一发性原则,经济发行原则,计划发行原则 第二章 1.信用: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1)产生根源:信用产生的社会制 度根源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2.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记载信用标的,保护债权人权利,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 3.信用的基本功能: (1)资金配置功能(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规模效应形成,促进社会合理分配) (2)信用创造功能 (3)信息传播功能 (4)宏观调控功能 4.信用的形式 (1)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信用,区别在于中介人及中介人在信用过程中有没有进行资金的重新分配 (2)直接信用优点是交易成本低,但在规模、范围、和期限上都受到很大限制,成交概率低,引导资金流动效率也很低。 (3)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最有效地信用形式,克服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各种局限性,大规模促进社会资金全方位、多层次的流动。 5.信用工具 (1)分类: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2)基本要求: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4章

重点知识 1.四种类型的信用市场工具 ①普通贷款 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一笔资金,借款人在到期日必须偿付本金和利息。 PV=CF (1+i)n PV:借款金额; CF:1年后的现金流; n:年数; i:到期收益率。 ②固定支付贷款 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一笔资金,并约定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借款人每个期间(如每月)偿还固定金额。 LV= FP (1+i) + FP (1+i)2 +?+ FP (1+i)n LV:贷款金额; FP:每年固定偿付金额; n:距离贷款到期年限。 ③息票债券 到期日之前定期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到期时偿还面值。 P= C (1+i) + C (1+i)2 +?+ C (1+i)n + F (1+i)n P:息票债券现值; C:每期息票利息; F:债券面值; n:距离到期日年数。 ④贴现发行债券 又称为零息债券,这种债券的购买价格低于其面值(贴现发行),到期时按照面值偿付。贴现发行债券没有任何利息,发行人只需偿还债券面值。 P= CF (1+i)n P:永续债券现在的价格;

i:到期收益率; CF:到期偿还的面值; n:距离到期日的年数。 重点名词 1.到期收益率 使债务工具所带来未来所有现金流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贴现率。 P=? CF t ?1+i?n + FP (1+i)n n t=1 P:债务工具当前市场价格; CF t:t时刻的现金流; FP:债务工具的面值。 2.永续债券 或称为统一公债,这是一种没有到期日,不必偿还本金,永远只需要支付固定的息票利息的永久性债券。 i c = C P c i c:到期收益率; C:年息票利息; P C:永续债券的价格 3.利率风险 由于利率变动引起的资产回报率的不确定性。(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11版)章节题库-第4章 理解利率【圣才出品】

第4章 理解利率 一、概念题 1.利息与利率 答:利息指借入方因取得资金使用权而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是利润的一部分,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一方面,利息是借入者取得资金使用权所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利息是贷出者让渡资金使用权而应当获得的报酬。 利率即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贷出资本额的比率,是衡量生息资本增值程度的尺度。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利率可以分为基准利率、差别利率、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市场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等。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各国政府都通过调节利率来调控宏观经济。 2.基准利率 答:基准利率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无风险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发行的债券利率,即国债利率可看作为无风险利率。基准利率必须是市场化的利率:一方面,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另一方面,也只有市场机制中的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其变化才可以使全社会其他利率按照同样的方向和幅度发生变化。 基准利率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另一种用法。如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叫基准利率;美国主要是联邦储备系统确定“联邦基金利率”,该系统也同时发布贴现率;欧洲中央银行则发布三个指导利率;有价证券回购利率、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隔夜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在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

3.单利和复利 答:单利指本金所生利息后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息的计算方式。即在计算下一时间单位的利息时,本金中不包括上一时间单位所生的利息,而仅按原始的本金和借贷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用单利法计算利息,优点是简便易行,有利于减轻借款人的利息负担。其计算公式为:I=P×R×n,S=P(1+R×n)。式中,S为终值,I为利息,P为本金,R为利率,n为期限。 复利指本金所生利息加入本金重复计息的计算方式。即在计算利息时,分期计息,在一定时期内按本金计息,随即将所得到的利息加入本金,作为计算下一期利息的基础,俗称“利滚利”。复利法计算的利息比按单利法计算的多,它体现了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符合信用和利息的本质要求。其计算公式为(字母含义同上):S=P(1+R) n,I=S-P=[(1+R)n-1]。 4.指数化债券(indexed bond) 答:指数化债券是指债券偿还价格随物价、利率、汇率等相关指数的联动而相应增减的债券。当股价指数上升时,债券偿还价格随之上升的债券,称为牛市债券;如果股价指数下降,债券价格仍上升,则称为熊市债券。在这种债券中,发行人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的债券,以回避还本的风险;投资者可选择有利的指数关联债,进行投资或综合操作,取得较好的收益和防范风险。 5.贴现收益率(discount yield) 答:贴现收益率是以贴现方式出售的证券的收益率。

金融学第1章货币

第一章货币 1.什么是货币,它与我们日常所说的钱或收入有何区别? 货币是可以充当交易媒价、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某种(有形或无形)的物品,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钱”有多种意思,有时指财富(如说张三家有很多钱)、有时指收入(如李四一月挣8000块钱)。无论是指作为财富的“钱”还是作为收入的“钱”,它们都要以货币作为衡量单位。但有时候,“钱”也是指“货币”之一部分,如“王五带了1000块钱”(这里的钱实际上指随身带的现钞),即货币的一部分。 2.货币有哪些职能? 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等。 3.货币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由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易媒价、价值储蓄和支付手段等职能,货币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与生产效率的提高;(2)便利了生产者的成本效益核算以及簿记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改善管理;(3)促进了储蓄形式的转变以及储蓄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使得资源有可能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当然也使得资产选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4)货币便利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也便利了政府对财政收支的管理,但国家对货币管理不当则可能导致危险的通货膨胀。 4.如何划分货币的层次?不同层次的货币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国一般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层次的。不同国家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的划分,与该国的金融结构紧密相关。就中国而言,货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流通中的现金加上企业事业单位与机关团体的活期存款 M2:M1加上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包括居民活期与定期储蓄存款)、与其它存款等。其中,M2中除M1之外的项,在统计上被称为准货币。 5.分析货币的流动性结构有何宏观经济意义? 货币的流动性结构一般指流动性较高的货币统计指标与流动性较低的货币指标之间的比率,如M1/M2。 由于在经济活动中,通常作为交易媒价和支付手段的是现金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它存款不同作为交易的媒介,因此,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与流动性较低的货币之比上升,极有可能反映了经济的活力上升,社会经济交易活动增加,表明经济增长率可能处于上升。同时,它也可能表明未来一段时期的物价指数(或通胀率)会上升。因此,该指标的变化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你在学校食堂吃饭用的饭卡是货币吗? 饭卡本身并不是货币,就像银行卡本身并不是货币一样。 7.卢梭在《忏悔录》中说:“拥有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逐的金钱是奴役的工具。”他这里所说的“金钱”与金融学中的“货币”是同一回事吗?请予以解释。 卢梭在这里所讲的“金钱”应当主要指“财富”,财富的范围比货币的范围更宽泛。 9.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货币是商业上的大轮毂,流通中的大工具。”应如何理解亚当·斯密的这句话? 斯密实际上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交易媒介、价值尺度等方面的职能,货币的出现克服了原来物物交易的不便,货币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分工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它也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流通量的增加,总之,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0.2013年4月初,中国上市公司南方食品(000716)发布公告称,拟对持有该公司

金融经济学导论第1章讲义

为什么我们需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呢? 一个金融体系是由一系列的机构和市场所组成,它们允许交换合约和提供服务,其目的是使得经济代理人(economic agents)的收入流和消费流不同步,即让它们缺少相似性。 这一功能有两个维度: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和风险维度(risk dimension)。 金融:时间维度(time dimension) 为什么将消费和收入夸时分离是有用的呢? 理由1:收入在离散的时间情况下获得(比如一个月),而与此同时按照人们的习惯,消费是连续的(即每天)。 理由2:消费支出决定了生活水平,绝大多数人都发现要逐月逐年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困难的。这样就有了对平稳消费流的要求。 平稳消费流的要求具有普遍性,深深的影响着每个人的,因此这一要求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于为退休而储蓄的需要,即消费小于收入,这样才能使退休后消费流超过收入,即动用储蓄。 对于较短时期的情况,平稳消费流的要求同样需要。例如,消费和收入的季节性模式:特定的个体(汽车销售员、百货公司销售员)可能会经历由于季节性事件(如绝大多数的新车都是在春季和夏季销售的)所导致的收入波动,而他们不希望这一波动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同样由于营业周期性波动而导致的暂时性失业也会产生这一问题,工人不想因为暂时的失业而失去了可持续的收入时,工人们不希望他们家庭的消费大大下降。 因此,金融中第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时间 (勤俭创业的企业家) 在一个不受时间影响的世界中,将没有资产,没有金融交易(虽然人们使用货币,但货币仅具有交易的功能),也没有金融机构。 持有资产则使得消费流和收入流不同步。例如农民留着种子、守财奴将金子埋起来或老奶奶将钞票放在床底下,都会使他们的消费和收入不同步,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有一个更高水平的福利。 一个完全发达的金融体系应当具备有效完成这一同样功能的性质。因此金融体系应当提供多功能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在贷款规模、贷款时间的选择和贷款到期日以及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等方面,满足存款人和借款人普遍不同的需求。

货币金融学 第一章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摘要 1.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消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它与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类似概念(如通货、财富、收入及流动性等)有区别。 2.对货币本质的理解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债务货币论”和“现代货币契约论”等观点。 3.货币具有四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4.货币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货币和电子货币等演进过程。 5.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将货币划分为M1、M2、M3和M4,其中MI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各国货币当局大多选择M1、M2作为货币政策控制的重点。 6.货币制度是一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所做的一系列规定。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其演进过程可以表述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 2.流动性: 3信用: 4货币: 5消费信用: 单项选择 1.货币和收入的区别在于() A.货币是指存量而收入是指流量 B.货币是指流量而收入是指存量 C.两者无区别,都是存量概念 D.两者无区别,都是流量概念 2.货币在发挥( )职能时可以使用观念上的货币。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3.现代货币契约论认为,货币本质上是()。 A.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持有者对发行者的一种债权 C.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 D.购买力的暂栖所 4.信用货币是建立在货币的()上的。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典型意义上的储藏手段是针对( )而言的。 A.信用货币 B.电子货币

《金融经济学导论》A 卷考题答案

《金融经济学导论》A卷考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e 2、 c 3、 b 4、 c 5、 d 6、 b 7、 d 8、 c 9、 b 10、 c 11、 b 12、 c 13、 d 14、 c 15、 c 16、 b 17、 a 18、 d 19、 d 20、 a 二、简答题 1、 答案:(共10分) 具体讲,每一个投资者将他的资金投资于风险资产和无风险借入和贷出上,而每一个投资者选择的风险资产都是同一个资产组合,加上无风险借入和贷出只是为了达到满足投资者个人对总风险和回报率的选择偏好。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这一特征常被称为分离定理:一个投资者的最优风险资产组合是与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状况无关的。……………………..2分 分离定理的核心在于揭示一下事实: 1) 在均衡条件下,每一位投资者只要向风险资产投资则必定持有切点组合。 2)如果切点组合的构造已知,或者有一个切点组合基金,则均衡条件下的投资组合工作大为简化,投资者只需将资金适当分配于无风险资产和切点组合即可实现最佳投资……………………..4分 分离定理的意义:

对于从事投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来说,不管投资者的收益/风险偏好如何,只需找到切点所代表的风险资产组合,再加上无风险证券,就可以为所有投资者提供最佳的投资方案.投资者的收益/风险偏好,就只需反映在组合中无风险证券所占的比重. ……………………..4分 2、 答案(共10分) CAPM 模型:……………………..2分 iM M F M F r r E r σσ2i )( j ir E ?+= 多因素APT 模型:……………………..2分 ik f k i f f i b r b r r r E )(....)(][11?++?=?δδAPT 和CAPM 的根本区别在于,APT 强调无套利均衡原则。CAPM 是典型的收益/风险权衡所主导的市场均衡。无风险套利机会建立市场均衡价格和收益/风险权衡关系建立市场价格均衡关系有着本质区别:收益/风险权衡关系所主导的市场价格均衡,一旦价格失衡,就会有许多投资者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来重建市场均衡,但每个投资者只对自己的头寸作有限范围的调整。套利则不然,一旦出现套利机会,每一个套利者都会尽可能大的构筑头寸,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只需少数几位(甚至只需一位 )套利者就可以重建市场均衡。………………..2分 CAPM 是典型的收益/风险权衡所主导的市场均衡,每一位投资者都按照自己的收益/风险偏好选择有效组合边界上的投资组合。如果市场组合中的某一项证券价格失衡,资本市场线就会发生移动,所有投资者都会吸纳价植被低估的证券而抛出价值被高估的证券。所以重建市场均衡的力量来自于许多投资者共同行为。………………..2分 CAPM 对证券回报率的分布以及个体的效用函数作出假设,APT 假设证券的回报率是由因子模型产生,而在CAPM 中,证券的价格依赖于市场组合的回报率,需要对其进行估计,而APT 需要对因子回报率进行估计。…………..2分 3、答案:(共10分)

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 1.1.1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二、货币产生与交换价值形态的四个演变过程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的价值形态,货币价值形态) 三、代表人物:马克思 1.1.2 货币的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的演变形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 (二)实物货币: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1.特征:其作为货币的价值=作为非货币的价值 货币基本特征:(是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成为货币?) (1)物质特征:易于标准化、易于分割、易于保存、易于携带 (2)社会特征:广泛地被接受、预期价值稳定 【提示】并非货币出现的最初阶段才有实物货币。 (三)金属货币: 铸币税:指由于国家对货币的供给的垄断地位而流入国家的所有收入(铸币时期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开始分离) (四)代用货币(纸币):代用货币是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且承诺可随时兑现成金属货币的纸质符号,包括政府发行的纸质符号和银行券。 代用货币产生的原因: 1.金属货币铸造和运输成本过高 2.人们日益重视货币代表的价值而非其自身价值 两种形式: 1.政府发行的纸质符号 2.银行券(由银行发行以信用和黄金做双重保证的银行票据) (五)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且不能兑换金属货币。 1.信用货币包括:纸币、辅币(通货)、银行存款和其他可作为支付手段的信用工具 (存款货币)。 2.不能兑现的银行券(也称支票货币、债务货币):各种存款货币指那些能够发挥货 币作用的银行存款。

3.特点: (1)基本特征: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 (2)完全割断与贵金属的联系,摆脱了资源对货币量的约束,政府可以弹性的提供货币。 (3)发行和流通以国家信誉和银行信誉为保证 (六)电子货币 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或者通过银行及第三方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务。 通过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的货币形式。 类型:银行卡、储值卡、电子钱包、电子支票 (七)数字货币(虚拟货币):一种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基于数字加密的货币。 特点:在网络个节点传输,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去中心化特点(目前主要数字货币都不是主权货币或法币) (八)货币形态演变的缘由 1.降低交易费用 2.引用意识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货币是信用的载体 1.1.3 货币本质 (一)货币的本质 1.价值货币说(马克思)(价值)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他体现着一定的社会 生产关系 2.名目货币说(凯恩斯)(比例)货币数量的变化与社会财富的变化无关 3.信用货币说:(信用)货币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货 币是人类合作秩序不断自发扩展的进程。 1.1.4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价值):度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节约交易成 货币购买力: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够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1)购买力的变动趋势与综合物价指数的变动成反比 (2)货币购买力综合指数是综合物价指数的倒数 2.流通手段:商品→货币→商品;买卖相分离 意义: (1)减少交易费用,促进社会分工 (2)纸币的诞生(孕育了流通危机) 3.贮藏手段: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流动性:资产在其本身价值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迅速转变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如赊销赊购、赋税地租、工资利息等)。促进了信用的发展和金融的产生。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 5.货币流通速度: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交换次数

《金融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

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文件之四 《金融经济学导论》教学大纲 《金融经济学导论》 教学大纲 项目负责人: 林桂军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经济学导论》课题组 二零零五年六月

课程名称 《金融经济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Financial Economics 林桂军 教 授 郭 敏 副教授 余 湄 讲 师 吴卫星 讲 师 办公地点 博学楼908 接待时间 周四下午3:00-4:50 任课教师 联系电话 64495048 E-MAIL minguo992002@https://www.sodocs.net/doc/251852931.html, yumei@https://www.sodocs.net/doc/251852931.html, wxwu@https://www.sodocs.net/doc/251852931.html, 课程性质 金融学院专业基础课 学分学时 3学分, 3学时(18周),共54学时 授课对象 金融学院本科生及全校各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金融市场:机构与工具 微积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平时作业计成绩。 考试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均为闭卷考试。 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占20%,期中占20%,期末占60%, 考勤要求 教师可根据作业、考勤情况确定是否允许参加考试和扣减成绩。 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现代金融理论打下基础; 2.介绍资本市场的基本理论模型,包括马科维茨投资组合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MM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 3. 从经济学和金融学角度了解金融商品相对于一般实际商品的特殊性,以及金融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掌握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相对于一般商品市场的均衡机制的共性与差异。 4.掌握金融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金融商品的未来回报的不确定性的刻划方法、处理风险和收益之间关系的定量方法、证券投资组合方法、资本资产定价的原理和无套利均衡方法等。 教学方法 本课程属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为在实证角度上增强学生对理论模型的深入了解,在部分章节安排了上机试验课。 课程简介 参见本课《课程介绍》。 教材 指定参考教材和授课教案结合 《金融经济学》毛二万 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投资学》威廉.F.夏普等著,赵锡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宋逢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货币金融学考试重点

第五篇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 二十章外汇市场 1、一价定律 2、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一国物价水平相对于另一国上升,该国货币就会贬值。 3、影响长期汇率的因素:相对价格水平、贸易壁垒、对本国商品与外国商品的偏好、生产率。(如果某个因素提高了本国商品相对国外商品的需求,本国货币将升值,如果本国商品相对需求下降,本国货币会贬值。) 4、短期汇率供求分析:本国利率、外国利率、预期物价水品、预期贸易壁垒、预期进口需求、预期出口需求、预期国内生产率。 5、如果本国实际利率上升,本国货币升值,如果本国利率上升是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本国货币将贬值。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制定 十六章中央银行与联邦储备体系 1、联邦储备体系的结构 联邦储备理事会、12家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 2、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拥有整个联邦储备体系近1/4的资产,是最重要的联邦储备银行。 3、会员银行推选本地区6名联邦储备银行董事长,其他三名由联邦储备理事会任命。 4、储备区的联邦储备银行董事分为三类:A类,三名,会员银行推荐的职业银行家,B类,三名,会员银行推荐的知名人士,C类,三名,由联邦储备理事会直接任命。 5、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参与货币政策实施的途径: 联邦储备银行董事“制定”贴现率。 决定哪些银行,包括会员与非会员银行,可以从联邦储备银行得到贴现贷款。 联邦储备银行董事推荐本地区的一名银行家到联邦咨询委员会任职。 12位联邦储备银行中的5位,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中拥有1票表决权。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是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永久成员,他始终拥有1票表决权。 6、1980年颁布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规定,在1987年,所有存款机构都必须在联邦储备银行保有存款准备金。这些规定阻止了联邦储备体系成员数量的下降,缩小了会员银行和非会员银行间的差别。 7、联邦储备理事会有7名成员,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每位理事会成员由美国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理事的任期可长达14年。 8、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有12名成员:7名联邦储备理事会董事,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和其他4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 第17章货币供给过程 1、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参与者:中央银行(监督银行体系,执行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存款者。 2、联邦储备体系的资产负债表 3、美联储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和美国财政部的货币性负债(流通中

金融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文档

金融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文档 《金融学》一、《金融学》课程性质 1、教育部确定的11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和“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之一 2、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统帅性的基础理论课二、《金融学》基本内容金融范畴的界定西方FINANCE的口径 1.最宽泛的诠释: 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具体包括财政public finance;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和个人理财personal budget。 2. 最狭窄的诠释: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3.介于两者之间的诠释: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中国“金融”的口径 1、宽口径“金融” 包括:货币流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国际金融等方面。 2、窄口径“金融” 仅指资本市场,或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微观领域。金融范畴的界定凡涉及货币、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

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金融学科的研究内容 1. 有关金融诸范畴的理论论证: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本身; 2. 金融微观分析:包括对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以及它们相互渗透发展的分析; 3. 金融宏观分析: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金融监管与国际金融协调等方面的研究。《金融学》基本框架课堂教学安排第一单元:导言第二单元:货币与信用——货币与货币制度、外汇与汇率、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三单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 第四单元:金融机构与业务——金融机构体系、存款货币银行、中央银行第五单元:金融总量与均衡——货币供求及均衡、国际收支、第六单元:金融调控与监管——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学》教材结构 第1章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 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汇率与汇率制度、第4章信用与信用体系,第5章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第6章金融资产与价格 第7章金融市场与功能结构,第8章货币市场,第9章资本市场、第10章衍生工具市场第11章金融机构体系,第12章存款类金融机构,第13章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