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业现状

中国电影曾经历过第五代的辉煌时期,可如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电影沦落到一年出不了几部好作品的凄凉境地呢?凤凰FM邀您倾听,凤凰周刊有声故事,用耳朵延伸思想的版图,为您深度讲述——中国电影业现状

不久前,在录制浙江卫视真人秀节目《我看你有戏》时,冯小刚趁点评选手表现的机会,把炮口对准最近热卖的综艺大电影《奔跑吧!兄弟》,称这类影片“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继续愿意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浙江卫视和华谊兄弟都名列《奔跑吧!兄弟》电影版出品方,冯小刚在节目里炮轰东家的电影,可见已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之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小刚进一步表示:“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几天拍完挣好几亿,这种钱,很畸形,是电影的自杀。”

综艺电影,起源于2013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户外真人秀节目。这种将电视内容直接平移到电影银幕上播出的内容模式,其开篇相当不错,宣称获得7亿元票房,可谓一鸣惊人。

2014年末,《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2》以及《爸爸的假期》依次跟进,截至今年3月3日,《爸爸去哪儿2》票房累计2.17亿元,《奔跑吧!兄弟》过4亿元。观其效果,单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讲,表现都还算可以,至少没有赔本。不过自《爸爸去哪儿》之后的几部综艺电影,其表现已渐次平庸。细究起来,耐人寻味。

为何电视综艺节目可以”跨界”成为电影,并且比一般的电影更有票房号召力?

首先,中国电影不存在具有“独立尊严”的市场。即使要说有,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根本不具备真正的市场战斗力,所以也就不具备捍卫自我市场的实力。那么,一个只有“形式感”的市场存在,就是纸糊的窗户,任何外界的力量,正如大侠客深夜行刺,潜伏于目标人物的窗子旁,食指上沾点口水,就可以在纸糊的窗户上戳开一洞。而电视节目就成了行刺的大侠客,目标自然就是中国电影。

那么,为何中国的电视节目成了大侠客?

由于中国存在几十家卫视频道,彼此之间因为竞争得以拓宽各自的生存空间,并多次呈现出“跨界”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互联网电视台的联动、商电互补、影视一体等,其主角都是“电视”。

尤其是近两三年,大型综艺节目,就是“大片化”的运营节奏,动辄就是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其制作的标准要求,以及实际的水准,直逼电影的理论水准要求,甚至某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综艺节目本身就是对电影的一种威胁。由此,“综艺电影”的诞生,并迅速杀入中国电影市场,根本没有悬念。

其实摆在每个消费者面前的文化产品相当丰富,品种繁多。加上中国电影这些年来,多有冥顽不化、萎靡不振,中国消费者早就对中国电影“微词颇多”。所以,当朝气蓬勃的中国电视开始所谓的“跨界”到中国电影市场领域的时候,这就给中国文化消费者带来

了一种惊喜,也是一种期待,因为终于有“中国电影”之外的电影可以看了,哪怕就是图个新鲜,也有不同一般的感受。

但是,这只是一种情绪宣泄,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认可这种突如其来的“综艺电影”形式了。

由《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综艺节目衍生出来的电影,其实只能说是“电视内容成功平移到电影银幕”上而已,要说它有多高的艺术造诣,那实在是无聊的吹捧。但是相对于中国电影现状而言它确实是一股清新之风。那么,为何这股清新之风并未持续多久,反而在几部综艺电影陆续上马之后,反响反而不如之前了呢?

这就要说到电视产业一直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陋习:模仿、借鉴、抄袭,有其开创者,就有其跟风者,开创者辛辛苦苦,跟风者轻轻松松,还美其名曰长尾理论。因此,当《爸爸去哪儿》电影一炮走红之后,各种“长尾理论”的持有者就前赴后继地跟进。

如果能意识到“综艺电影”的内核还是综艺这一点,承认综艺电影不是纯粹的电影,而只是一种电视内容“跨界吸金”的商业举措,那么就可以明白为何曾经刮起清新之风的“综艺电影”如今又变得平庸无奇。是因为电视领域的跟风者,导致其艺术基因已经迅速衰落。

据了解,这些“综艺电影”在投资体量、拍摄制作上,远远不是以往电影固有的那一套模式。相反,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凑合”之作,或者“取巧”之作。所以,“综艺电影”的“电影基因”是相当薄弱的,加上电视本身“换季”和“更新”频率也很快,因此综艺电影不会对真正的电影市场产生致命性的冲击。

不过,作为中国电影的搅局者,综艺电影确实足以羞辱一把中国电影,所以,冯小刚等名大导演们有点焦躁了。但就在他们的这种焦躁中,“综艺电影”本身已经反映了中国电影的现状,二者之间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都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平庸内涵。

中国电影已发展到了破除迷信、解构神话、还原传奇、拒绝忽悠的新阶段。2014年年底大导演归来遭遇市场冷遇,年轻导演成功撬动市场。两大导演吴宇森、姜文的精心力作《太平轮》和《一步之遥》遭到普遍吐槽。贺岁档的“蛋糕”够大,大导演的实力很强、影响力很大,大导演的贺岁大片重磅出击,票房怎会有闪失?但实际情况却每每让大导演颜面丢尽,甚至陪上老本。

大导演遭遇滑铁卢的,并非只有吴宇森和姜文。2013年的《私人定制》就将冯小刚电影的口碑拉到了最低。2012年贺岁档,还是冯小刚,一部“文艺片”《1942》,让票房成为灾难。2011年,《金陵十三钗》上映前,出品方喊出了创纪录的10亿票房,可最终只收6亿多,这一失利,也加速了张艺谋、张伟平从裂痕走向决裂。

耗资4亿元、集结了亚洲六大男神女神的《太平轮》最终会输给同一档期的校园爱情电影《匆匆那年》。明星齐聚、颜值爆表、一个镜头动辄就要调用上千人的史诗级巨制,怎么听都是信心满满。然而,精良的制作水准最终却不敌叙事的支离破碎、故事老套,最终内地票房不到2亿元。看完《太平轮》(上)后,很多观众“感觉被骗了”,因为片中那艘极致豪华、充满传奇色彩的太平轮就在宋慧乔去台湾时出现了一下,和整体剧情几乎都没什么关系。整部电影讲的都是“战争与爱情”,并且由于明星主角太多的关系,三段

感情都没有充分展开,人物刻画较为程式化。影片虽然被切割成了上下两段,但故事结构依旧未做合理调整,整个上半部都像一个超长的铺垫,最后十分钟的战争戏未能构成令人满意的高潮和结尾。

同样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有姜文。谁都没想到,随着影片上映,关于《一步之遥》的口碑却出现巨大争议,负评让姜文从“神坛”走下。《一步之遥》究竟是不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则需要时间来检验。对于好作品来说,时间是红利,最终将为之加冕。好作品就像是一口井,能够不断从井中打出水来。对于《一步之遥》来说,里面可能充满了普通观众难以掘到的“地下水”,但从观影角度来说,普通观众又觉得这部电影故事乏味,装腔作势,难以理解,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许鞍华的文艺电影《黄金时代》,繁多的人物,大量舞台剧和纪录片混合的叙事手法,对于华语电影来说确实新鲜。然而,影片票房惨败。

一位拍出烂片的导演恐怕都不是出于本意。比如庄文强和麦兆辉执导警匪片有《无间道》那样的经典,但拍《关云长》就是烂片一部。乐于尝试是好事,但有时忙于去尝试不擅长的题材就容易把握不住。还比如大导演陈凯歌,2006年《无极》恶评如潮,任性地把斗剑、翻筋斗、神话浪漫故事和电脑动画之类的东西混在了一起,至于后来的“馒头事件”、“北美退货事件”、“环保事件”等,更是把陈凯歌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张艺谋跟乐视影业合作后,首部作品推出了《归来》,接近3亿的票房对于一部艺术片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对于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命运描摹,张艺谋采用了一种寓言的方式来呈现。张艺谋说,《归来》其实也是自己创作心态的归来。总的来说,《归来》的推出并不太适合现在的社会语境,在一个以追逐金钱和成名的真人秀年代,反思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归来》的放映伴随着张艺谋本人的“超生事件”,让一切都变得有点不搭。

相比之下,从暑期档《分手大师》的出现就开始重新刷新观众对导演出身的看法。邓和搭档俞白眉包办了编剧和导演,以小成本制作对抗来势汹汹的好莱坞猛虎《变形金刚4》,以1个月无数场城市快闪路演博取了6.6亿元的票房,正式宣告:“演而优则导是OK的。”随后,郭敬明和韩寒这对隔空对战的“写而优则导”的作家导演,也以“编剧+导演”的身份晋身娱乐圈新贵行列,于是世人皆知二人“口碑虽未能与票房齐飞,但名气和身价必定齐飞了”。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电影市场如今已经牢牢被80后、90后掌握了话语权,无论是观众最大组成还是网络口碑导向,都由这群年轻人把持,这点从近两年层出不穷的青春怀旧片便能看出端倪。忽视主流观影群体。时代变了,电影的主流观众已成了“85后”领军的青年人,电影院是他们的地盘、他们做主。

分析其中原因,首先不得不承认,这些大导演有些跟不上最新的时代潮流了。没有扎实的创作团队和沉下去的心态,是这些大导演这次作品失误的最主要原因。现在的观众渴望观赏一些题材轻松、情节有趣的电影来放松身心,以此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曾在冯小刚《一九四二》、陆川《王的盛宴》票房不理想后,成为电影圈内公开的秘密。似乎,“贺

岁档”和“战争”、“史诗”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对头。可以说,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电影正在进入“小时代”。

“小”片子电影热映,这个时代就是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的青春剧,目标观众自然是互联网培育起来的粉丝。信息更加扁平化,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逐渐混合,从而出现了自媒体。电影不再是个别机构、个别资本和个别大导演编剧的自留地。

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逐渐深化,让整个编剧、拍摄、演员的产业链逐渐完备,拍摄技巧和相关技术日臻成熟,逐步走向“大电影”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现在我们也看到,所谓的这些大V导演们拍出来的电影几乎就是一个一个微电影的合成,在讲述一个大背景的完整故事方面还无法和大导演们相比。

随着4G网络的发展,智能终端能力的提高,随时随地的视频分享是必然的潮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录下真实,于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影视的摄像、编辑或者剧中人,大大的素材库正在形成,电影的创造已经不再单纯依靠个别写作高人,电影的创意成本在大大降低,普通外行也可以直接操刀制作。

在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粉丝经济日渐蓬勃,只要有足够的粉丝,也可以销路不愁。于是,在电影产业上,让很多外行的操刀,也不用担心没有票房,大V的号召力就足以吸引到足够的观众,所以,网络名人们触电开始出现各种形式,“为粉丝们造电影”会在一个时期内流行,如今这几部仅仅是开篇而已。

尽管市面上也有十几本电影营销方面的书籍,一些电影公司也设有营销人员,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电影没有进入营销时代,仍然停留在销售时代。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多数电影在拍摄之前缺乏电影市场的科学研究,也没有明确的营销目标,更没有清晰的目标观众选择,根据自己感觉和经验进行电影拍摄,拍摄完成之后和上映之前花费巨资举办奢华的首映式,加上一些绯闻花絮,辅以演职人员马不停蹄地各影院宣传。这种靠后期宣传、演员赶场方式增加票房,至多算是宣传,不是整体营销的思路。诸多电影的宣传费用占到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似乎也不太正常。尽管如此,最终票房和盈利如何,也只能听天由命。如果票房不好,观众吐槽,常常是过度宣传的结果,但是有出品方还指责观众没品位,不懂艺术。这是典型的销售主导的模式。就如同20世纪初期,福特说过的一句名言:”不论你需要什么颜色的车,我只生产黑色的。”但是,销售主导是与商品短缺相匹配的,今天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因此需要开启以观众为主导的营销时代。

营销管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营销,二是管理。这两个范畴清楚以后,才能拍出盈利的电影,而不能完全是自己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营销管理的核心,是敬畏和尊重观众的偏好和选择。好莱坞电影拍摄前有详细规划,比如电影拍给谁看,然后根据观众选择电影故事,即使先有故事也要接着考虑该故事是否有足够的观众喜欢,根据观众偏好选导演和演员,选择合作的院线,以及确定相应的上映档期等。

什么是营销?第一步是确定营销目标。营销目标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电影具备三种属性:艺术性、政治性和商业性。如果拍一个主旋律的电影,政治性肯定是第一位的,艺术性要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政府可能有一定的补贴,组织一些部门机关团体去看,来满足商业目标。如果拍摄一部冲击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艺术性追求是第一位的,但

是政治性必须达到电影局批准的最低标准,商业性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如果定位商业片,要赚钱,那么政治性可通过审查、艺术目标可接受就行。当然也可以三个目标都较高。

营销的第二步是选择目标观众和进行营销定位。这是明确电影营销目标之后的重要环节,选择目标观众是解决拍电影给谁看的问题,进行营销定位是解决观众选择观影的理由。

营销的第三步是进行电影营销要素的组合。这是指根据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进行电影营销要素的组合,让顾客在观影前感受到有他们观影的理由,观影后又能使他们满意。电影营销组合要素包括:影片、价格、观影影院和上映档期、线上和线下的宣传等。这意味着,电影目标顾客不同,营销定位不同,观众最关注的要素也会不同,要根据这些选演员,设计情节,确定语言,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宣传方式,在什么档期上映,比如新年和春节的贺岁档期适合喜剧片。

简单地说,就是分析、计划和实施。电影营销管理,指对前述营销目标、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营销组合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分析,然后编制这部电影的营销规划书,最后有效地实施这个营销规划书。分析、计划和实施三者缺一不可。同时,电影营销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设立一个宣传经理了事,而需要建立一个组织,借用外脑专业人士参与顾问指导。

中国电影每年拍摄近千部,70%不能公映,公映的影片很多又不赚钱,或者是赚钱了也没有好的口碑,其实其中有大量具有优秀潜质的影片,效果不佳是缺乏科学营销管理导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销管理不仅会给中国电影雪中送炭,更会锦上添花。不妨举两个例子。先说《一步之遥》,出品方为其制定的营销目标是票房10亿元人民币,投资花了3亿元人民币,显然属于商业片类型。一般票房超过投资3倍左右的影片可以赚钱,因此10亿元票房目标是必须的。

同时,艺术目标和政治目标也必须达到可以接受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结果不够理想,一是口碑一般,豆瓣电影网的大众117776人的评价平均仅为6.4分,政府评价是经过重新修改300多处后才过审,专家评价两边倒,可见政治性和艺术性都属于可接受或较高水平;二是盈利不理想,内地市场票房仅为5亿元左右,离预期有着不小的距离。如果按着营销管理的思路,《一步之遥》如果确定的是商业片和赚钱的商业目标为主,政治性目标和艺术性目标为辅,就要确定目标观众是谁,根据他们看得懂或是经过努力看得懂的标准,打造一个让人快乐的片子。如果确定10亿元以上的票房目标,一定是以年轻人为主,必须吸引大量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并形成良好口碑,引起第2波、第3波的观影潮,这需要按照他们的口味拍摄,不完全任性地按着自己的喜好拍。

当然,如果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拍,还想赚钱,就需要事先想好,不改变电影的框架和逻辑,就只有降低成本来确保盈利,包括电影拍摄成本和昂贵的后期宣传成本。

再说《黄金时代》。出品方为其制定的营销目标是不赔钱,投资花了7000万元人民币,预测票房为赚钱的2亿元,但是实际票房仅为5000万元左右,但这部电影是艺术片,进行了很多叙事的尝试和探索,最终获得了第51届中国台北金马奖诸多奖项,豆瓣电影网大众评价分数达到了7.0分的不错成绩。出品方认为赔点钱没关系,拍个好电影就行,但是这

是不得已的说法。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错的电影,为什么没赚钱?其实还是与事先营销规划有关,它不仅仅是后期的事情。《黄金时代》为艺术片,又进行了诸多带有专业性的叙事和艺术探索,主人公萧红也是小众人群知晓的人物,结局带有悲剧色彩,因此票房不可能太高。保证赚钱和少赔钱的思路,还是降低拍摄成本,特别是需要降低后期的宣传成本,没必要成为大众话题,成为目标观众关注的影片就可以了。

《小时代》电影口碑两极化。一些年轻人觉得挺好,一些人不喜欢,豆瓣的评价分数仅为4.8分,但是从票房和盈利来说,其商业性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它的口碑差,政治性仅仅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总之,在中国,电影具有艺术、商业和政治三个属性。营销管理必须确定这三个方面的营销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根据目标观众和营销定位进行电影营销要素的组合,并对这个过程实施分析、计划和实施。这里特别要关注中国电影的特殊属性,即政治性。很多电影,比如反映同性恋、色情、暴力或其他民族问题等,票房可能会不错,艺术性也可以,但在中国会碰触到禁区,加之中国大陆还没有实施电影分级制,因此每部影片的政治性一定高于可接受水平。否则被禁演,就难以实现商业和传播双重目的,也不会允许参加国际电影节,艺术性也难以得到认可。所以在中国国情下,电影人面临的问题,比国外要复杂得多。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有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高增长、衍生品以及营销等方面,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电影的市场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影市场现状问题 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尝试、探索时期,中国电影是从市场开始的,这也符合世界电影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礼乐”的、“文以载道”的传统,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时常被扩大和突出,而它首先应该有的娱乐功能却时常被降低,甚至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被全面否定。直到改革开放后期,电影体制改革深化,电影的产业性质得到确认,也逐渐移步于市场和主流意识领域,有序的中国电影市场态势才开始形成,中国电影也总体性的向常态社会回归。 电影市场是指从事影片版权交易活动以及提供电影放映活动的领域和场所。按照营销环节划分,分为电影发行市场和电影放映市场。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我国文化服务市场中一度占据着“龙头”地位。1981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达到275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发行收入达到11亿元,均创咋了中国电影市场史上的最高纪录。到了90年代,随着娱乐、电视、网络和旅游市场的崛起和繁荣,电影市场曾受到巨大冲击并且逐渐陷入萎缩的境地。近年来,在我国的电影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凭借着“大、光、声”的技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获得了新的生机,改善城市影院设施环境也开始激活我国的电影市场。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我国电影制作机构不断增扩,电影制作权逐渐放开,近年来,电影产业实现了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 (2)电影产量不断增加,票房收入总数不断增长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5届毕业论文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院、部: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圈圈 指导教师:WWW 职称讲师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摘要 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愈发提高。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本论文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电影产业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简要的阐述。其次是在研究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电影强国如美,韩,日,法,印等国的电影产业的经验借鉴。通过收集这些国家的电影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具体因素,并对我国电影产业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研究了解自身存在的影响发展的问题之后,要着重分析其他电影强国的优势对我国电影产业的经验借鉴,并对此总结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对策。中国应该针对自身优势所在,及时调整关于电影产业的政策措施,提高产业影响力,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属于自己的电影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material lif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people’s consumption demand in the spiritual aspect has also increased. As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film industry has not only affected the cultural field, but also provided a huge impetu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ilm industry also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This paper has first of all briefly illustrat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lm industry.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global film industry above the film focuses on Experiences power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Korea, Japan, France,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film industry. By collecting data in these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it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industry,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China's film industry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In the study understand the issu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existence after the analysis should focus on the advantages of other movies powers Experience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and this summ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ilm industry. China should make use of its advantages, timely adjust the trade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film industry, increas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create a film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inese film industry;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摘要:随着国内娱乐产业的发展,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断改进与提高。电影正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家户户把看电影当成一种放松的最佳途径。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数量的激增以及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中国电影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现时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预计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简史 从1905年中国出现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如今的2015年,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颇为艰辛,但却是极有价值的。第一代电影人的出现,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黑白默片虽然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由萌芽阶段逐渐过渡到了起步阶段,迎来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第二代电影人”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使中国电影进入了“春华秋实两辉煌”的时代。而紧接着,在夹缝中生存的第四代电影人,虽然总是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但他们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之后,第五代电影人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现在,第六代电影人横空出世,他们带着年轻新潮的思想,力图在电影界闯出一片天。 中国电影这是在这六代电影人的步步努力推动下,才逐渐走向了今日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电影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典型的“大片救市”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影片,特别是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比较萧条,直到2002年张艺谋所拍大片《英雄》上市,当年《英雄》票房收入达到了2.5亿元,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让很多人看到中国人拍大片也能赚钱,于是很多人开始投资拍大片。到了2004年,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的发展态势。我认为中国电影大片主要呈现5大特征:题材封闭化(故事情节多与现实生活脱节,经常是自说自话)、故事幼稚化(有些故事情节已经幼稚到侮辱观众智商的地步,特别是一些历史剧,漏洞百出,台词“穿越”)、视觉平面化(很多大片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法提供给观众任何精神营养)、审美低俗化(主题低俗化,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很多负面的内容;场景也低俗化,很多影片为了追求震撼效果,一再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画面)、营销过度化(很多大片炒作过度)。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炒作过度的话题。有人曾经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我们现在应该对过度炒作引起足够重视,毕竟电影不是物质产品,它是精神文化产品,如果电影的票房收入与其本身质量没有多大联系的话,这个市场就真的乱套了。我们现在电影市场不健康的表现之一就是很多电影都是“一锤子买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先“骗”进电影院再说,而鲜有电影能拍得了续集,所以说,我国目前电影产业还没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次,文艺片不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影片获得了某某国际上的大奖,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却不容乐观。观众看完后都反映看不懂,不明白在说什么,转而又投向那些所谓的高成本大制作的电影。对我而言,看电影的目的不仅在于放松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摘要:这几年来,中国的电影文化业正在改进和提高,电影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舆论的中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电影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正文: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中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虽然走得颇为艰辛,但毕竟还是很有价值的。从1905年中国电影的诞生,到第一代电影人的长成;从第二代的东方美学电影,到第三代电影人对民族电影的艰苦探索;从“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笼罩下的第四代电影人,到横空出世雄心勃勃地扛起家国重担的第五代,再到如今关注个体自我的第六代电影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都经过了时间与人们挑剔的评价,得到了公众的认同。 这几年,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电影正越来越多,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热”。近十年来中国电影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让国际电影人和各国观众逐渐从知道中国电影到了解中国电影,再到关注中国电影,到现在喜欢中国电影。这些明显而迅速的变化,说明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从近期几部电影的高票房也可看出电影市场的火热,从创下最高票房纪录12.6亿的《泰囧》到同样突破12亿票房的《西游降魔》,再到这两天票房持续增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人不禁惊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迅速。来自中国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81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无疑给业界打了一剂强心针,现在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大量资本正往里涌。 (二)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首先是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和跟风。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题材虽好但是看多了不免感到乏味。除此之外,中国电影还喜欢跟风拍摄,有一个题材的电影大热之后便一窝蜂的出现好多质量上良莠不齐的相同题材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引发观影热潮后,今年电影市场上便出现许多类似的爱情题材的小清新的电影,就像最近上映的《分手合约》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 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2002年创下205亿票房的《英雄》拉开了当下国产大片营销产业的序幕。为了争取高票房,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用明星来造势,用宏大的场景来吸引观众,而忽略了电影的本身。除了各种叫座不叫好的商业大片之外,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也让人诟病。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最后便是中国的电影渐渐的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中国电影的一个趋势,就是西化严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电影是一门离不开科技更新的艺术,对于西方发达的科技,我们应该借鉴。可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引用的是他们的科技,借鉴的是他们的技术和方法,我们的电影故事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中国大地上的故事,需要中国电影人们用影像抒写的还很多,又何必非得要中国人穿上西方人的外套像个小丑似的扮演他们的悲欢离合呢?中国电影更多面向的是中国观众,所以应该选择中国人的审美、娱乐取向,而不是一味讨好西

中国电影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电影史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攀升。人们的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发展,每年一度的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金鹿奖等评选出的多部优秀影片,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这不仅仅延续了原来的经验和传统,同时也有当代人的开拓,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现状的阐述,分析现今中国电影的优势和危机,然后据此引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中国电影的现状简介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去很商业化,其实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还差得很远。 3. 对现实题材存在胆怯心理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电影也正面临着改革的问题,但是与其他行业来比较,电影业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市场一路低迷、下滑。这一局面的形成,由多种因素造成。分析归结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电影体制和电影市场存在矛盾 低成本与“两极分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国家电影体制,主要是考虑电影的政治宣传和教育效果而不是商业利润。1993年,电影界选择了面向市场的行业机制改革,打破了中影公司的垄断发行;但由于电影界的方方面面都准备不足,一时间造成了电影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制片厂更是把压低成本作为控制风险的唯一选择。在这种低成本的情况下,从人物到故事,尤其是场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可能拍出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景观的电影”。囿于成本,一些被世界各国电影证明,对抓住、激发观众的观赏热情和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各种商业性手段、元素和技巧在导演拍片之前就要主动舍弃掉。 可以说,很多年轻导演只能走向“艺术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资金短缺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当下所谓艺术电影特别发达也不仅仅是创作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电影体制,尤其是投资、融资体制。由于低成本影片几乎不大可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所以2004年完成的200多部影片中,最多不超过40部能进入主流电影院线,绝大多数则是所谓“见光死”,造成了极大的产业浪费。与低成本运作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等投资上亿元人民币的大片。一些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的大牌导演借助于外国资本和外国公司极其老道的商业化运作,用铺天盖地的炒作来保证和获取高票房收入。但是,大制作已经成为某些大牌导演的“特权”,不应当是当下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主流运作模式。而问题还在于,电影体制和机制以及电影市场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造成了制作上的两极分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发行和放映方面的两极分化:发达省份、大城市、大影院、大影片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长此以往,这绝对会导致国产影片没有观众而失去投资,给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造成致命的打击。 (二)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存在矛盾的原因 长期以来,国产影片数量少,质量差,这是导致中国电影市场连年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年来,每年引进的大片已经很难刺激国内观众的胃口,倒是国内观众从引进的国外大片和国产影片比较的同时,对国产片的不满也就越来越明显和强烈。作为文化产业一块的电影,没有一定数量优秀的商品进入流通,而进入市场的商品又并非货真价实,或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观众多年不进影院,不看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1.历史的原因 中国的影片生产早期学习的是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模式,订计划,定指标,并实行极为严格的审片制,全国故事片产量一直控制在每年100部左右。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影院众多。据测算,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每年需求量约为250部至300部中外故事片。在以前,中国电影总公司与各省市电影公司签订过承包合同,保证年供应长片节目200部,但实际上并未达到。影片数量的严重不足,造成发行放映单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拿一些老片、复片凑数。而观众对电影的选择又因城市与乡村、民族与区域不同而受到限制,选择的余地很小。 2.创作思想和人才培养机制滞后 在创作思想上,价值观、道德观有误的影片还偶有出现,格调、审美情趣低俗以及艺术质量差的影片虽已受到抑制,但仍然存在。个别影片,有的刻意表现某些人的畸形生存状态,有的基调灰暗、消沉,有的荒诞不经、粗制滥造。在赢得市场的运作上,许多影片功力不够,措施不力,投产盲目,缺乏策略和预测性,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影片仍占有较大比例。还有就是创作思想不能够深入生活,没有能够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一部好的电影肯定是要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好的创作思想来源于好的指导思想,来指导电影的制作工作。正确的创作思想贯彻到电影创作的始终就一定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品。遗憾的是,很多电影花钱非常多,但是这么多钱只是在电影市场打个“水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现状 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电影创作、产业规模、公共文化服务、海外传播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到由产业化初级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1、票房 近年票房收入概览 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09年电影票房增长42 96%的强势基础上,再次增长63 9%。。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突破6200块。 截止3月底,2011年季度全国城市影院电影票房收入为26.75亿元,今年国产影片无论入市数量还是票房收入,均完胜进口影片, 增幅超五成。 影片类型 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生产动画影片16部,纪录影片16部,科教影片54部,特种影片9部,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此外,2010年进入城市主流院线的国产影片260多部。 2、中国电影企业

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后,于2010年开始进军电影院线领域。同年12月,博纳影业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影企业。但从2010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国产影片可以发现,尽管每部影片的制作都有民营电影企业的加入,但真正能推出在市场上具有票房号召力影片的企业仍然很少,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亟须加强。 3、电影产业链 传统意义上的电影产业链是指包括电影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简称“制-发-放”)的一体化流程。在原有产业链前后端进行延伸,前端加入电影投融资,后端加入电影衍生产品(如音像制品、广告、游戏)和拓展其他放映渠道(如在有线电视、MP4、网络等媒介播放)。中国尚处于由传统电影产业链向大电影产业链的过渡时期。4、政策扶持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陆续对电影行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从政策环境上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电影业,形成竞争机制。同时,国有电影制片厂也在进行转企改制。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集中化程度比较高,我国核心电影企业初具规模。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电影业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电影已成为我国传媒产业中最具成长潜力的行业。 5、存在的问题

完整word版,中国电影的现状与未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了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却受到了市场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你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在市场上即时找到买主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 (一) 现今中国电影的危机 1.电影题材缺乏创意,喜欢翻拍 近年来,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掀起了一场翻拍狂潮。这其中就形成出了“翻拍成败两重天”的局面。比如成功翻拍的《画皮》,其取材于《聊斋志异》、,多次被搬上大屏幕,有分悦版的、温情恐怖版的,但是赵薇,陈坤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画皮》仍大获成功。当然还有由《刺马》翻拍的《投名状》等。失败片中的《唐伯虎点秋香2》,被称为“搞笑不足,雷人有余”,还有翻拍《偷听女人心》的《我知女人心》,不仅照单全收原版的缺陷,而且在本土化过程中又添硬伤。新片不断,翻拍不止,翻拍片到底能否超越老片,这仍然有待考证,但是这种做法无疑展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创意。 2.中国电影畸形的商业化 人们说中国电影的现状是商业片庸俗化,艺术片低调话。现今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都开始拍摄商业大片,植入的广告日益泛滥,这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比如冯小刚的影片植入广告就很多,《非诚勿扰2》更是如此,有观众开玩笑说:“不是看电影顺带看广告,而是看广告顺带看电影。”还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专门是数广告的。甚至《唐山大地震》的植入广告都达到1个亿,很多观众指责此举严重降低了该片的诚意度。实际上和好莱坞的广告产业相比,中国电影的植入广告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场份额,都是小巫见大巫。但即使这种“小巫”,观众认为中国电影过度商业化,拼命追求经济效益,置观众于不顾的感受,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但实际上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恰好说明,中国电影看上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分析

【摘要】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它已经逐步成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龙头。它的快速发展,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进步,不断地刷新票房记录,增长我国经济。本文将通过收集近年来的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电影产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扶持,即便自身仍会存在问题,但依旧会高速增长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数据产业收益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的体制改革步伐,度过了无数的改革阶段,在不断地探索和开发过程中,我国的电影制作、发行、推广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并且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赢得了多方的高度关注,还大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运转,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然而就在2018年里,中国电影的总票房再次打破了记录,达到了609.76亿,同比增长了9.06%,其中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占据票房份额的62.15%,到达了378.97亿元,同比增长了25.89%,相比去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并且2018年里票房过亿的电影就多达82部,其中国产电影就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有44部。一次次的新纪录表明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第一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市场规模发展快 我国的电影产业从2003年改革至今,中国电影的市场规模便一直保持着每年30%左右的增长。在2005年,中国电影在度过百年华诞之后,国内的电影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膨胀期”。电影产业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电影票房持续增长 从21世纪初年起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就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我国的电影市场的票房也开始逐年增长,在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停止,每年的票房都在持续增长,到了2014年开始,中国票房凭借每年百亿的增长速度,在2018年的时候达到了609.8亿的惊人数目,相比于2017年的票房同比增长9.06%(见表1.1)。从一步一步的突破亿,十亿,百亿,达到现在的609.76亿,中国的电影票房不断地在刷新,使之电影产业走上经济市场的主导地位。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第三,炒作过度,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题目: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从SCP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困境,研究以融资拓展、集团化经营等产业行为作为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绩效对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自1993年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影业也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索,中国电影直到2003年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2005年,借助于2002年以来电影发展的趋势,加上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抗战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些年度契机,中国电影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几年(2005-2013),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屡创新高,并且连续第8年超越进口大片;电影投资和融资市场空前活跃;国产影片放映份额和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国产电影参加国际影展的数量和获奖数都超过历史水平;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 我国人口众多,电影潜在观众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中国人口已经达到2.5亿~3.5亿,其中大部分是城市居民,在未来的十年,这一数字有可能会翻一番。在美国每人每年平均观看5部电影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每人只要多看一部,电影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

——电影基础设施支持增长前景乐观: 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劲增长为未来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全球经济都出现衰退时,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了稳步的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2005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由18.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增加至3 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3%。2009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随之加快。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总人口由2005年的5.621亿增加至2009年的6.219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2005年的43. 0%增加至2009年的46.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城市家庭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据艺恩咨询,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0,493元人民币(约合1568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7,900元人民币(约合2675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3%.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这些因素都将激发中国电影业的潜在市场。同时,中国居民财富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使人们加大在旅游文化,电影和游戏方面的支出。根据艺恩咨询,中国居民在文化和娱乐服务的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5.0%增加至2009年的8.9%。 ——电影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和柏林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奖项及提名。而像章子怡等电影巨星也都频频出现在国际电影大片上。中国电影凭借其广泛的题材如喜剧和动作,恐怖和科幻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中国电影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262部增加至2009年的456部,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电影数量由2005年的一部增加至2009年的12部。 ——现代化电影院数量的增加:

2019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电影市场突飞猛进,国产特效公司将崛起「图」

2019年中国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电影市场突飞猛进,国产特效公司将崛起「图」 一、电影特效行业发展历程 电影特效是在电影作品中,用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通常用来表现拍摄技术难以达到的环境或者表现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科幻场景。这种新技术的发明不仅仅可以扩展电影的想象世界,也可以减少演员的危险程度,节省实景拍摄的成本。 按照时间划分,电影特效可分为四大阶段:特效技术研发、前期视觉设计、现场视效拍摄、特效制作等阶段。 电影特效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电影特效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影视特效服务于持续成长的影视市场,包括电影、电视剧、动画影视、网络剧。2012年起电影的制作数量基本稳定在600-700部之间,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为311.7亿元,同比下滑2.7%,2018年国内电影票房达609.8亿元。 2012-2019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特效的主要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占比超过60%),软件成本(占比10%-20%)和硬件成本(占比20%-30%)。 特效的成本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还需要电影后期工作者或开发人员对特效电影中的非自然现象、奇幻场景、特殊角色造型等进行长时间的编程、研发、模拟与不断验证调整,从而最终实现以假乱真的电影画面。在重视技术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对专业技术的无止境追求与严谨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每一部90分钟的电影背后,都有一大群相关领域专家的技术理论支撑,甚至还聘请科学家为电影中谈论到的知识进行论证与推导。这也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繁荣发达的原因。 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推动,影视特效市场开始从接单阶段转向技术驱动阶段,虽然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在后期制作上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早期的胶片叠印到化妆弥补术,再到三维建模、CG技术等,国内电影制作工业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越来越小。 一方面大型特效公司开始承担电影大片的特效制作,《战狼》、《万万没想到》、《捉妖记》等电影的特效主要都是由国内团队操刀;另一方面,特效公司通过外包、引入多家特效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完成电影大片的特效,如《大圣归来》、《九层妖塔》、《寻龙诀》等影片的特效制作。 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电影后期制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三、电影特效制作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随着近年来技术门槛降低和特效大片不断升温,我国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人力向特效行业聚集,特效制作公司纷纷成立,以争夺市场份额。 国内主要特效公司

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及策略研究

二、中国电影产业的五种困惑与五种对策 (一)五种困惑 (1)虚高票价:电影消费的结构矛盾 从1993年到2003年,整整10年间,内地的电影票房多年徘徊在不到10亿元人民币的数字上,2004年电影票房超过了15亿元。对电影业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高票房的实现是以高票价为前提的。1989年,内地的电影票均价是每张0.25元,2004年的每张均价是50元。15年间电影票价上涨了200倍,而内地人均收入的涨幅充其量也不到30倍。这样一个消费结构导致的矛盾是:想看电影的人没钱,有钱的人不看电影。电影是大众娱乐,上个世纪90年代,电影观众的主体是进城的民工,电影院的脏乱环境是令内地刚刚出现的城市白领望而却步的地方。而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虚高票价带来的恶果是,人们的电影消费只集中在凤毛麟角的炒作生猛的大片上,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电影血本无归。拍电影不赚钱,投资者于是捂紧了自己的钱袋。电影票价的‘贵族化’现象,人为地将电影拖向了‘高消费文化’。在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只占普通人月收入的几百分之一,在他们那里,看电影是一件不假思索的事情。 (2)影院单调:电影‘失踪’的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的影院多厅的少,单厅的多。36条院线的1000多家影院,才2000多块银幕,平均一个影院才2块银幕,剩下5000余家影院全是单厅的,一天上一部新片,影院是超负荷的,还有很多影片进不了市场,因为没有影片发行放映的空间。国家电影局副局长谷国庆分析说,“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6000多家电影院、36家电影制片厂和100多家大大小小的民营制片公司,可是规模与收入并不匹配,我们还需要适应市场,扩大中国电影的内需。”这位国家电影局官员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充满了信心,从理论上说,这也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全国13亿人,假如每人每年看一场票价为10元的电影,国内的电影票房就会有130个亿! (3)市场无序:电影发展的生态危机

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计划

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2014年3月21日蓝乐 概述 (1) 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2) 二、影院的快速建设积极推进电影产业发展 (5) 三、中国电影院线的发展 (7) 四、优质影片是电影票房的保障 (10) 五、中国影院数量与电影票价同发达国家的对比 (15) 概述 提起电影文化产业,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美国、好莱坞之类的概念,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电影制片公司和发行院线,好莱坞汇集了全球实力最强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人。电影早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向全球推广。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不断推进,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公司,中国导演也不断的推出令人满意的影视作品。中国作为世界历史文明大国,拥有十分浓厚的文化底蕴。现代中国也在努力开拓进取,逐步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员。一方面,电影作为现代最流行的视听娱乐方式,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愈来愈大。另一方面,电影也已成为展示地域人文形象和传播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发展壮大除了依靠物质文明的建设和输出外,离不开精 神文明建设既文化的支撑,中国文化必将和世界文化交融在一起, 互相认识、交流和学习。电影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是整合、包装和推广中国文化的优良平台,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中国形象“走出去”的便捷窗口。 国家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做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做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电影文化产业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发展规模和速度不断提升。随着影院建设的日新月异,电影票房的突飞猛进,国产影片的被世界认可,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正在不知不觉中强势崛起。 一、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位居全球第二 2014年马年伊始,电影市场就捷报频传,2月2日大年初一,便有两部影片以首日票房一亿的佳绩震撼全国影市,其中由星皓传媒制作的《大闹天宫》以首日1.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打破国内华语影片首映票房最高纪录,由天娱传媒、蓝色火焰、光线传媒等仅用5天拍摄,1个月便制作推出的超小成本电影《爸爸去哪儿》,也以9167万元的“意外”首映票房让国内影坛“大惊失色”。紧接着2月14日情人节档,由新兴影视公司万达影视参与制作的《北京爱情故事》发威,单日票房达到1.02亿元。 十年前一部国产影片全部票房能够过亿元已算是成绩斐然,如 今一个春节档就有两部影片单日票房过亿,真是令电影人欣慰无 比。

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电影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那天,一定没有人想得到电影会达到今天的成就,这门起先被当作“杂耍”的艺术形式,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时至今日,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翻看中国电影史,它无疑与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段崎岖坎坷的岁月,但令人庆幸和高兴的是,它一路生机勃勃的走到了今天。 一.中国电影发展的概况 从无声的《定军山》到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从以《黄土地》为代表的打开“国门之作”到后来《卧虎藏龙》夺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从武侠类型的中国特有类型到贺岁电影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电影的出现。中国电影在不断发展中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勃勃的生机,向世人展现着华夏大地上极具发掘潜力的文化内涵。 (一)主流电影市场热映 随着电影《建党伟业》的热映,电影人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道理。不仅如此,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国产电影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上继续探索进取。商业大片渐趋成熟,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显著提高。以《金陵十三钗》为代表的一批国产大制作艺术电影,积极探索“三性统一”的创作道路,强有力地巩固

着国产大片在电影市场中的领军地位。 (二)中小成本业绩喜人 中小成本影片在现阶段呈现出井喷态势,爆发力极强。《将爱》、《钢的琴》《失恋33天》等影片充分体现了中小成本影片形式新颖、创意丰富、贴近观众、定位准确、意蕴独特的优势,冲破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中小成本影片在投资规模、市场认可、商业附加值等方面的制约,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和好评,逐渐成长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但也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要分析中国电影现阶段发展所遇到的瓶颈。 (一)作品创造力差,电影类型单一 《鸿门宴》和《王的盛宴》为什么会“撞车”?古装武打片为什么是目前投资人眼里最保险的影片类型?而现代都市题材的电影,除了以热门网络小说为基础的《杜拉拉升职记》、以经典电视剧为基础的《将爱》以及靠章子怡做制片人的《非常完美》,其他都亏得很严重。 面对票房的压力,创作者宁愿选择较为保险的题材和主题,这就直接导致了电影类型单一。只要一种类型的片子取得了高票房,这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