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音乐教学的审美趣味

内容摘要:音乐是很有趣味的艺术。音乐教学要追求创造审美品味,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乐趣、志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理趣,意趣;领略音乐鉴赏的美趣、谐趣、雅趣。关键词:兴趣乐趣志趣情趣理趣意趣美趣谐趣雅趣

音乐是很有品味的艺术。音乐的品味是由音乐的特性决定的。音乐具有节奏美和旋律美,悦耳动听,给人以生理快感,所以音乐能使人产生兴趣、乐趣和志趣;音乐具有形象美和情感美,动人心弦,给人以艺术美感,所以音乐能给人以意趣、情趣和理趣;音乐具有审美的情境与意境,让人陶醉,所以音乐能给人以美趣、谐趣和雅趣。总之,音乐具有一种丰富的美学品味。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追求和创造教学审美的趣味。兴趣·乐趣·志趣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揭示和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这种需要要以激活心理动力、培养音乐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为切入点,以培养主体的音乐审美乐趣为关键点,以主体形成对音乐的热爱(志趣)为归结点。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乐趣和志趣。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就是说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音乐审美的情感中,音乐快感是乐音运动对人的生理上的刺激反映,是一种机体性情感,是人类种族遗传,它具有“先天”’性特征。但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都是心理层面和社会性层面的审美情感。它是在种族经验、实践积淀而成的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化育而成的。这种化育主要是教育和个体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卡巴列夫斯基说:“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音乐教学,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创造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教师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核心就是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爱。“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乐趣人们的兴趣心理中,“兴趣”只是从“有趣”中产生的一种“无意兴趣”;而乐趣呈一种“有意兴趣”,是从最初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心理因素过渡而来,但在心理的天平上就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如果说前者在心理活动需求上仅仅是属于感性阶段,只是音乐艺术的愉悦者,那么后者则是进入心理活动需求的理性阶段,而成为音乐艺术的审美者。如果说前者这种“无意兴趣”能在学生的心理中轻而易举地转移或流失的话,那么后者这种“有意兴趣”的心理状态则多属于专一而又稳定的。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只是单纯的喜欢爱好,而“乐”则是对所“好”之物的沉浸、痴迷、陶醉和忘我。“好”与“乐”是两个层次,两种境界。音乐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也正好存在于这两种不同程度上。实践证明,丰富而又让学生倍感好奇的“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学之成功关键所在。“重要的是过程”,教学过程要以新、奇、特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强化显示内在的驱动力。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乐趣”。这种“乐趣”经过一定的量化,可以形成心理活动(情感的)定式,即对学生终极目标的强烈追求。这正是教育所期待的。志趣“志趣”是兴趣心理的最高层次。志趣是在音乐兴趣、乐趣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意志、志向、志气等。也就是说,“兴趣”是对音乐的喜欢、爱好;“乐趣”是对音乐的迷恋、陶醉;而“志趣”则是对音乐的热爱、追求与献身,音乐与自己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具备音乐“志趣”就具有一种自由的积极探索和创造精神。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在儿童和少年时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动机出发点,大多是从音乐的兴趣、乐趣到志趣这种音乐心理过程中得以巩固发展、脱颖而出的。比如,冼星海的音乐兴趣是从听洞箫而姗姗起步的;聂耳的音乐兴趣是从吹竹笛而开始的;丁善德是从敲小锣开始而最终敲响音乐圣殿之钟;巴赫是从父亲的管风琴演奏中萌发出对音乐的神往;莫扎特是从宫廷乐师的家庭而闯进音乐艺术的辉煌宫殿;贝多芬是从教会合唱团的歌声中而登上世界音乐艺术的壮丽巅峰……当然,他们的成功还有许多复杂的其他因素,但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兴趣”“乐趣”“志趣”因素却是一个重要起因,一种原动力。兴趣、乐趣、志趣

三种心理,仅仅是一种层次划分,其实它们三者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起点,从审美角度考虑教学步骤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情趣·理趣·意趣音乐教育的第二千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是主体内心听觉的鉴别力,是主体对音乐运动逻辑的把握能力,以及对乐音运动而建构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情境的联想力、想象力及情感体验能力。这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理趣和意趣。情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艺术需要审美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而审美情感并不同于客观现实中的情感,它是一种审美反映,是一种精神愉悦,一种高级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艺术依据特定形式反映情感、描绘生活,但艺术所描绘的生活是”虚幻”的,它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感”。苏珊·朗格将它喻为“玻璃+透明性”。这犹如一张画纸对画家来说就是一个想象的空间,从他笔下创造的则是一千“虚幻的空间”。这个空间只能感受不能走入。他表现的情感是“透明”的,可感知的,但与现实生活隔着一层“玻璃”。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既要做到准确感受,但又不能和现实等同。我们要通过富有情趣的教学,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形成一种有艺术审美的心理指向,真切地体验歌曲(乐曲)的情感。理趣教学是一种认知活动,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宗旨。教学时教师要以强大的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使之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知识。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理趣”的魅力所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多维特征,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理性分析,才能真正地认识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在这些科学的分析理解中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理趣”。首先,理趣体现于对音乐现实状态和虚幻状态的区分与理解中。音乐审美活动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鉴赏,当然要“进入角色”,但是不能使审美感情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感情等同起来。区别“虚”与“实”,对音乐审美理解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其次,理趣存在于对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分析理解中。音乐是一种内容隐伏在形式中的艺术,它通过某种表现方式表现出来,它的清晰或模糊主要取决于音乐思维的不同类型,即不同音乐体裁在音乐构思上的特征。歌曲的内容表现往往较为清晰,标题音乐内容就显得较为模糊,而纯器乐曲的内容往往表现比较隐蔽,因此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是较为复杂的。音乐形式是一个严密的有机体,它是通过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以及作曲法等一系列组织手段把各类基本要素综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一个独特的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形式整体。

趣味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音乐课一般不受学生们重视,每次课前十分种,学生都早早的来到音乐教室,许多学生还吵吵闹闹,借助这一机会,我准备了一些音乐作品,有钢琴曲、古筝曲、小提琴曲、交响乐等,每次学生来到音乐室后,我就播放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既有古典音乐又有现代音乐,分期让学生欣赏。刚开始时,学生还并没有完全注意到我的这一安排,他们还是做着自己的事,播放的次数多了以后,有些学生开始倾听起了音乐,而且,我还发现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还提醒一些吵闹的学生保持安静。慢慢地,许多学生被我播放的音乐吸引了,甚至在乐曲没结束而上课铃声响了之后,他们纷纷要求我听完了再上课;还有一些学生在上完音乐课后,还会问我下次会播放什么乐曲……。同时,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我还会给学生讲解有关的音乐知识、典故等,将音乐与人物故事、绘画、文学、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不经意间让学生获得一些音乐知识。上课时,我把起立问好、安静倾听、准备开始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转换成特定的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如,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忘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气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时,我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编成简单的故事情节,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大树桩”和“小树桩”进行表演。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观众”都被吸引住了,在“大树桩”和“小树桩”维妙维俏的表演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情绪更高涨,我的教学内容也在一片欢呼声中圆满结束并被接受。课后总结时,深有体会:只有在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引起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去领略学习的成功,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勤学、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发热情

音乐教学中审美趣味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审美趣味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个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准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准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很多适合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实行音乐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实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趣味、积极实行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水平和创造水平的目的。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因为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不过,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但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很多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

音乐审美教育研究教学反思

音乐审美教育研究教学反思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被人类听觉器官感知并引发停着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因此,音乐常被称为音响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的特性和审美教育目标相结合赋予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1、情感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质在对于情感的体验与反馈。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物不与情感体验与反应过程交织在一起。因此,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应该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唱歌、奏乐、欣赏还是在律动、创作时,教学的双方都应该激发、保留、发展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在音乐课堂内外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情感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愉悦身心,完善人格。 2、表现性。 音乐作品从创作产生开始,经由传播制止听众接受需要经过相当多的环节。其中表现是体现音乐审美价值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音乐表现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基础,音乐的表现性必须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从音乐表现出发,在学生产生音乐表现得冲动与意愿的前提下,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得过程中提出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引导、推动学生的音乐表现,使他们在创造性的音乐表现中升华音乐审美感受体验。 3、实践性。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纵观当今的音乐课堂过于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脱离音乐本位的综合活动,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音乐性;缺乏生活体验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环境。在这样的一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如何淡化音乐教育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生命共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作者作了以下的实践与探索: 一、深研教材一一培养审美感知 教材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知和体验的载体,而音乐审美感知又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基石。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它的情境美、立意美、范唱美、配器美、曲调美、欢乐美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碰撞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和探索真知的热情,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精心选材,准确把握教材,使音乐审美教育中的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完整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使新授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审美的感知是实?F 以审美为核心的重要途径。 相比过去过于强调音乐德育价值和强调单纯的知识技能的

训练价值,而培养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的审美感知是审美的回归。在《音的强弱》一课中,教师把音的强弱这知识点融入到游戏教学中,让在学生在听声音辨强弱一一用嗓音模仿强弱一一用图谱画强弱一一用身体、打击乐器、日用品 创造声音的强弱一一在玩中去感知强弱一一用歌声去运用强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享受感知节奏美的过程。 音乐记忆力是培养音乐感知的另一种手段,教学中的歌词、 曲调、动作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手段,抽象的音乐要素从学生自己直接的感知中获得。 二、优化教法提高审美体验 新课标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开展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音乐情感表现力、音乐情感理解力都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情感作为桥梁,引导学生全身心 地投入到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也就是引导学生对音乐自身的感知和把握,把握旋律的走向、 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张弛、曲式的结构等外部形态特征并内化为审美的体验。 如在《四小天鹅》舞曲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为动力,让学生的想象为审美插上翅膀,在想象童话 --------------- 创造 --- 音乐的主线中,运用奥尔夫教学理念,尝试即兴用嗓音创作音响画,并通听、念等

小学音乐兴趣班教学计划教学提纲

小学音乐兴趣班教学 计划

小学音乐兴趣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各项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 本届四年级学生,共有七个班级含两个民族班,七个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每班大约有XX%——XX%左右的学生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也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对于五音不全的学生,可多鼓励他们参与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此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八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林中的鸟声”;第二单元“绿水江南”;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第四单元“学戏曲”;第五单元“环球采风”;第六单元“中国功夫”;第七单元“小小音乐剧”;第八单元“花的旋律”。每个单元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和了解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歌表演、集体舞、活动等。 四、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延音线,学习四三拍的指挥手势,并能在歌曲中运用。 2、认识乐器唢呐、竹笛,以及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并了解其音色。 3、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民族生活风俗。 4、能创编简单的动作为歌曲伴舞。 5、通过学习歌曲与欣赏,理解歌曲或乐曲所包含的小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姿势和呼吸方法,以及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来有感情地进行歌唱。 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培养学生能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的能力。

音乐美学试题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

趣味音乐课堂教学文案

趣味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教学法的重要性 一、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关注音乐 音乐课一般不受学生们重视,每次课前十分种,学生都早早的来到音乐教室,许多学生还吵吵闹闹,借助这一机会,我准备了一些音乐作品,有钢琴曲、古筝曲、小提琴曲、交响乐等,每次学生来到音乐室后,我就播放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比较有名的音乐作品,既有古典音乐又有现代音乐,分期让学生欣赏。刚开始时,学生还并没有完全注意到我的这一安排,他们还是做着自己的事,播放的次数多了以后,有些学生开始倾听起了音乐,而且,我还发现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还提醒一些吵闹的学生保持安静。慢慢地,许多学生被我播放的音乐吸引了,甚至在乐曲没结束而上课铃声响了之后,他们纷纷要求我听完了再上课;还有一些学生在上完音乐课后,还会问我下次会播放什么乐曲……。同时,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我还会给学生讲解有关的音乐知识、典故等,将音乐与人物故事、绘画、文学、历史、地理等跨学科知识串联起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不经意间让学生获得一些音乐知识。上课时,我把起立问好、安静倾听、准备开始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转换成特定的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学习的习惯。除此之外,在学生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积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音乐,如,美术绘画过程中尝试去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学生诗歌朗诵中配上音乐,会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等等,让音乐无时无刻在学生身边回响。音乐知识生动趣味化。音乐教学用生动的形式将知识内容装扮起来,创造了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美的世界里。他们的表现欲望会被激发出来。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忘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气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时,我巧妙地把教学内容编成简单的故事情节,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大树桩”和“小树桩”进行表演。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观众”都被吸引住了,在“大树桩”和“小树桩”维妙维俏的表演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情绪更高涨,我的教学内容也在一片欢呼声中圆满结束并被接受。课后总结时,深有体会:只有在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引起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去领略学习的成功,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勤学、乐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发热情

基于审美素养在音乐教学的培养

基于审美素养在音乐教学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5-09T09:41:03.4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谭静[导读] 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诠释。 谭静 深圳市宝安区径贝小学广东深圳 51810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诠释 ,明确提出了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反观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 ,小学音乐的许多实际教学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没有从审美的角度方面让学生感知、理解音乐 ,学生也不能在音乐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 ,流失了美感 , 并没有真正体现出 “以审美为核心 ”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的核心审美体验价值理解得不够 ,另一方面是对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审美体验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教育 ,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审美是一种感性认识 ,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需要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发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 ;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中的目的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联。因此 ,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应包括两个要点 : ①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美。②对于学生来说 ,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音乐知识、技能的承袭 ,而是表现在对音乐美感的体验和享受 ,以及得到启迪、感染、陶冶、净化、顿悟等教育效应方面。 二、小学音乐教育审美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条件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并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 ,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展示美的结晶。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视听环境。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 ,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 ,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 ,其他教学手段 (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2.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方法,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 ,采用体验的方式 ,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重视教育教学的潜效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 ,进入角色意境中 :可通过表演 ,或对主题及发展旋律哼唱 ,或为作品创编伴奏 ,或通过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 ,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 (1)借助形象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常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 :①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教师要学会利用语言来描绘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绪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来完成审美体验。②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 :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 “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 ,一时间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 ,有效地创设了一种 “叫卖场景 ”,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浓厚。在这种氛围中学习音乐 ,学生心里直接产生了美的心理体验 ,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③其乐融融的场景烘托。如在教学一年级《长鼻子》一课时 ,在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上大象的各种图片,丰富了学生视觉的感受 ,并以它作为音乐学习的补充材料 ,拓宽了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在这一课上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 ,就被这浓浓的氛围所吸引。④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 ,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 ,将音乐与真实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 ,在多种感官的综合运动中获取音乐的信息和审美体验。 (2)审美创造 ,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 ,才能达到音乐教育 “以美感人 ,以美育人 ”的目的 ,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情感出自于兴趣 ,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必然乐此不疲 ,在无数次的循环反复中 ,必然产生了情感 ;兴趣源自于乐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 ,无数次乐趣的积累 ,必定形成浓厚的兴趣 ;而乐趣产生于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愉悦。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 ,使学生喜爱音乐 ;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来体验音乐的美感 ;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百鸟朝凤》等乐曲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 :老鹰、鸡妈妈、小鸡 ,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 ,乌龟、小白兔、小猴子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3)以形悦目 ,引导想象。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听赏中的想象,它也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再表现、再创造。音乐不同于美术 ,它是无形的艺术 ,看不到也摸不着 ,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 ,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将无形的音乐与实实在在的符号联系起来 ,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 3.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的主体广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尽量避免在课堂上作长篇说教 ,而要充分给予时间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活动体验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学生真正作为音乐审美的主体 ,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而感到满足 ,这样学生的音乐鉴赏素养和水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总之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挖掘、融入审美因素 ,培养、拓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音乐 ,在多听、多唱、多做的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 ,进而净化心灵 ,培养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 ,提高审美品位 ,使学生的身心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小学低学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探索

小学低段音乐审美趣味培养的探索 独山县第二小学罗在敏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本文想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我们有的教师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学生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

浅谈在音乐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浅谈在音乐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李好问 一、巧妙利用乐器,激发学生兴趣 当一件乐器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在课堂上出现时,学生都会非常好奇,这是儿童的天性。老师用乐器当堂演奏出精心准备的美妙动听的乐曲时,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乐器”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把乐器演奏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也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先让学生反复地聆听,初步地了解音乐作品,然后老师抓住欣赏曲的主题或片段,用乐器演奏,这样既缓解了学生听得单调、乏味,又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时,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马蹄的声音?通过感受觉得双响筒比较适合表现马蹄的声音,然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演奏,伴随音乐用双响筒敲出小骑兵骑着马在奔跑和骑马远去了的节奏变化,学生既理解了音乐,又能通过敲击双响筒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巧妙地在课堂上利用乐器,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从形象的画面到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和蒙古的风土人情,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进而产生对草原及蒙古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课堂律动,在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音乐内在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小学生活泼好动、

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课教学已逐渐从唱歌型、知识能力型向审美型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如何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美和形式美;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等环节实施审美教育;如何创设审美情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如何整合音乐教学内容,实现审美教育序列化等方面阐述了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审美教育的观点,倡导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美;形式美;审美情趣;序列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音乐课已逐渐从唱歌型、知识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脱,面向审美型发展。这种审美型的音乐课,是教学思想彻底转变的产物,其特点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打基础。音乐教师应把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贯穿在每堂音乐课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在音乐审美中陶冶心灵,塑造人格。 一、审美教育首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思想美和音乐美

音乐审美,就是认识和领会音乐作品的美。中小学音乐课本中入选的绝大多数是音乐宝库中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思想美”和“音乐美”。 审美育人,首先要正确地把握住音乐教材中作品的“思想美”,准确挖掘和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情,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讴歌……其次要根据作品原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找准教育点加以启发与引导。一首歌(乐)曲,可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补充深化;可围绕主题思想设计思考性问题自然引导;可创设情景,引发情感,通过强烈的形象感染,在共鸣中潜移默化地陶冶等。 音乐作品的另一种美就是“音乐美”。音乐的美表现为节奏美、旋律美、音调美、和声美等,这些美以强烈的力量,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经过长期音乐美的熏陶,就会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范唱、伴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演奏、表演等,都不失为呈现音乐美的好方法。 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 (一)组织教学――激起学生音乐审美的渴望 组织教学是师生间达成和谐审美情感交流的关键阶段。当学生进入一种美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美的旋律和美的形象,学生的审美渴望顿时激起。 例如:在教《种瓜》一课时,我把音乐教室布置成瓜

浅谈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 紫阳二小刘美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也是小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从小爱好音乐的情趣,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因而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自然嗓音和灵巧的形体,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采用游戏,故事、绘画、识谱,表演等趣味性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并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状态和愉悦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下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一、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特点 趣味性音乐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采取小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小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小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音乐性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必须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充满情趣的音乐想象和丰富多彩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在情感上打动小学生,动以情,感以形,晓以理,使学生全身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2、游戏性孩子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在趣味性教学中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提高他们“动”的欲望,并通过反复游戏使小学生熟练技巧,提高音乐素质。 3、形象性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如能以“形”诱人,则可能达到一种语言难以描述的意境。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针对儿童身心特点,采用歌舞、表演、故事、游戏、图画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把抽象模糊的东西转为直观形象的东西,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 4、创造性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强调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让学生有创造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主动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世界。让学生在玩中动口表达、动手操作,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既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小学生的主动发展,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重要性有: 1、小学音乐趣味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教师怎样教,学生怎么学,它强调让学生接受和掌握,而趣味性教学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参与各种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动耳,自主地、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如在欣赏小学课本中《跳绳》时,可以找根细绳,让学生跟着音乐甩一甩、跳一跳;欣赏《鸭子拌嘴》时,让学生把鸭子走路、在水中嬉戏、拌嘴等情景用简笔画画下来;如教《金孔雀轻轻跳》,当学生学会歌曲后,老师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自己编排动作,尽情地表现对音乐的感受,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自己的感受、体验表演出来。趣味性音乐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让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趣味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小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兴趣乃创造之源,小学生音乐趣味性教学注重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欣赏《杜鹃圆舞曲》时,当小学生对乐曲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我让他们尝试分小组进行情景创设:甲组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有花、草、树、太阳……,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音乐美学试题及答案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

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具有较弱的表义功能,不具语义性。语言是一种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符号,能够表达确切的含义,语言声音中的表情音调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语言中的表情音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发展成为音乐的音调,从而为歌曲等音乐的创作提供借鉴。 音乐美学中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本差别是什么? 音乐美学中的他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可以表现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实现世界中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其形式可以表现各种非音乐性的内容,而自律论认为音乐的形式不表现各种现实中的事物,甚至也不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之外没有其他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念上的对立,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它的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我们不太容易发现这种联系。 如何理解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一方面我们认为音乐形式产生的根源是现实生活,趋势等音乐形式的产生无疑是伴随着现实生活内容的复杂而不断发展,音乐形式美的法则也是建立在现实中人们审美心理基础上;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音乐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现实的概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重要性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重要性 南韩村镇第一中学曹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它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给长期习惯于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中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审美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使音乐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美育同时又寓教与美?关于这些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探索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审美兴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但是,这仅是停留于乐谱上的成果,仅仅是一度创作。演唱(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听者对音乐欣赏感受及领悟是三度创作。鉴于音乐艺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使它在“二度创作”和“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音乐艺术既不能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能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二度创作能力——有感情地歌唱能力和有表现力的演奏能力及较生动的作品剖析能力。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感受力、审美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力求按乐曲所要求表达的感情和风格特点准确地范唱、范奏,使学生学习时对乐曲有一个完整的艺术印象,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才喜欢。这是培养学生审美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在音乐教学中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以下是我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的几点认识。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音乐不仅对人类,对动物也是这样(国外有给奶牛听音乐以提高牛奶产量便是一例)。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教学不能采取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 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不能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生理的快乐。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二、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前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在相当范围内主旋律不响亮,优秀民族文化不占主导地位,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渗透到各个角落,学校也不例外。低年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而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却特别强。他们居然也跟着哼起了“哥呀,妹呀”、“情呀,爱呀”。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心态扭曲,迷失了人生奋斗目标,严重地危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影响他们健康成长。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三、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