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

中国网-中国视窗https://www.sodocs.net/doc/2c2379371.html, | 发布时间2014-05-22 10:04:46

分享到:

5月21日记者获悉,《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日前由省政府印发全省实施。《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甘肃省城镇常住人口将达到135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允许进城落户农民按政策规定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草)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继续享受各项惠农政策。

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8%以上

《规划》提出,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城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5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按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达到1100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努力实现35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以主体功能为导向,以兰白和兰州新区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河西走廊城市带、陇东陇南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加速形成,聚集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省城市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小城镇建设特色更加鲜明。城镇用地增速低于城镇人口增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供给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规划》明确,甘肃省将加快建设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支持陇西、永靖、华亭、夏河、庆城等区域地位重要、支撑作用明显的县城按照城市架构规划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县级小城市。支持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区的63个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镇实行点状开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规划》确定,甘肃省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主选择,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以城镇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为支撑,着力做好全省目前处于半城镇化状态的130万农村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的落户工作。允许进城落户农民按政策规定保留其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草)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继续享受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基础和稳定就业的外省区务工人员在当地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鼓励企业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基本福利,为农民工办理基本社会保险、分担保障房部分成本支出。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铁路运输覆盖14个市州

《规划》确定,甘肃省要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铁路运输覆盖全省14个市州,快速铁路贯通全省东西;市州政府所在地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县县通二级以上公路,全省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形成以兰州中川机场为枢纽,覆盖全省各区域支线机场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鼓励绿色出行,发展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满足公共交通的多层次需求。2020年实现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限期关闭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到2020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兰州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其他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到2020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5%,县城80%。到2020年大部分城市建成以枢纽变电站为核心,以环网、链式、辐射结构为主的110千伏电网网架。

《规划》确定,在保障性住房上,甘肃省要实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将已建成并分配入住的廉租房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围,已建成未入住的廉租房以及在建的廉租房项目建成后,优先解决原廉租房保障对象住房困难。在棚户区改造上,逐步将其他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统一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重点实施好白银等8个地级市、玉门等4个县市区资源型城市21.05万户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7年完成棚户区改造38.88万户约130万人,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而在农村危旧房改造方面,将重点实施好58个贫困县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完成82.7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全省范围农村各类危房。

《规划》确定,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按照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合理确定兰州市落户条件,在城区有合法稳定职业且工作达到一定年限、有合法稳定住所,并按照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获得省、市州表彰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的进城务工人员,凭相关证书和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可申请落户。(记者吕霞)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5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 - 5 -

一、现状水平..................................... - 5 -

二、趋势特征..................................... - 8 -

三、发展环境.................................... - 10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 12 -

一、指导思想.................................... - 12 -

二、空间布局.................................... - 14 -

三、发展目标.................................... - 16 -第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 - 18 -

一、加快建设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 ...... - 18 -

二、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城市带发展水平 ............ - 20 -

三、积极推动陇东陇南城市带加快发展.............. - 23 -

四、大力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 - 26 -第四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 28 -

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 - 28 -

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 - 29 -

三、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 29 -

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 30 -第五章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 ................................. - 31 -

一、强化城镇产业支撑...................................... - 31 -

二、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 33 -

三、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 - 36 -

四、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 - 37 -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 - 40 -第六章提升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 - 41 -

一、提高城镇规划水平...................................... - 41 -

二、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 43 -

三、加强城镇管理和综合治理.............................. - 45 -第七章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 47 -

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 - 47 -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49 -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51 -第八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 ................................. - 52 -

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 52 -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 53 -

三、加大社会保障体制配套改革........................... - 55 -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 56 -

五、探索行政区划管理改革 ................................ - 58 -第九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 59 -

一、加强组织协调........................................... - 59 -

二、强化规划实施........................................... - 59 -

三、开展试点示范........................................... - 60 -

四、健全监测评估........................................... - 60 -

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 61 -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全省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牢牢抓住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明确未来我省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本规划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现状水平

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迅速发展、缓慢发展和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城镇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00-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3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城镇人口385.7万人。2012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99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8.75%;按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742.8万人,城镇化率为27.38%。

(二)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全省共有16个设市城市(其中特大城市、大城市各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0个),建制镇478个。16个设市城市所在地人口占全省的33.6%,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7%。初步形成了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和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依托的“一横两纵六区”①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

(三)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12年,全省除陇南、甘南两市州外实现高速公路全连接,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2.56平方米,供水普及率92.77%,燃气普及率77.81%,生活污水处理率75.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1.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2平方米。城镇基础设施

①“一横两纵六区”:《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横贯全省的横轴,以呼包银—兰西拉经济带、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和武都经济带为两条纵轴,加速推进形成兰白(兰州-白银)、酒嘉(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武(金昌-武威)、天成(天水-陇南成县、徽县)、平庆(平凉-庆阳)等六大组团式城市化发展格局。

日趋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覆盖率明显提高。

(四)多元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12年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600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能达到345万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基本建成,全省风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770万千瓦。以兰州、天水、酒嘉、金昌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兰州生物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

(五)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推进,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明显加快,兰州、金昌、嘉峪关等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正在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土地产权保护等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2500万,参保(合)率达到97%以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全省城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

盾,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体系和布局不尽合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带动能力弱,中小城市数量少、集聚产业人口水平低;省内区域差异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多数县(市、区)城镇化率不到30%;城乡分离和行政区划分割的体制机制制约着资源要素流动与有效配置,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统筹谋划,着力解决。

二、趋势特征

今后几年,是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对我省工业化所处阶段和基本省情认识,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一是加快城镇化发展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8.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500美元。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改善生态环境和完善城市功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推进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二是完善城镇布局并更加注重城市形态优化。依据我省各地发展条件多样性特点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针对大城市带动能力不强、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集聚和承载能

力弱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空间开发结构,在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同时,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三是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并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我省自然类型复杂多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土地广阔、适宜开发面积少。全省88.7%的国土面积属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城镇发展空间有限。目前全省城镇人口人均用地131.7平方米,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把城镇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转变到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来,走空间集约发展的道路。

四是突出区域特色并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工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以突出区域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了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正在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把产业调整升级与城镇化提质增速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完善城镇功能结合起来,强化支撑,相互促进。

五是推进改革攻坚并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我省近年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户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

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保障体系,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制度保障。

三、发展环境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10多年西部大开发,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积累,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全面推进“3341”项目工程②和“联村联户”、“多极突破”等十大行动,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兰白都市圈和兰州新区加快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酒嘉、金武区域经济加快发展,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和天水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口、资源等要素集聚,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省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样,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推

②“3341”项目工程: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体现各地特点并根据各自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不同要求,突出河西走廊内陆河地区、中部黄河流域地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不同特点,把握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强调要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均衡,更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引导适宜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向西开放,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设想,为加速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批复建设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支持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积极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发展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统筹城乡和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以完善和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激发城镇化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③、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要努力做到: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创造公平机会、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优化布局,协调发展。突出规划引领,依据资

③“四化同步”:党的十八大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化”目标,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源环境承载能力、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强化城镇间产业分工协作为纽带,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和功能互补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开发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发展,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调整、资源合理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城镇规模,合理控制开发边界,充分挖掘现有潜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文化特色,传承发展。突出地域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人文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鼓励文化创新,倡导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价值理念,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彰显城镇文化内涵。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管理和投融资

体制等领域的改革,统筹城镇化发展制度安排,提升城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

二、空间布局

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进一步优化我省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沿线重要支点和节点城市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甘肃段,涉及我省沿线8个市的24个县(市、区),总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9.7%和56.2%,是全省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加快推进形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为轴线、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发展为支撑的“一群两带多组团”城镇化布局。(附图1)

一群:指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的中部城市群,现有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48.7%,城镇化率47.56%,是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和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地区。依托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为核心的兰白都市圈,以定西、临夏等所辖重点县城为节点,建设中部城市群,着力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两带:指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东西两端的河西走廊城市带和陇东陇南城市带,是我省重要的交通能源通道、推进全省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其中,河西走廊城市带指以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城市组团为支撑,以所辖重点城镇为节点的城市带,现有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0.34%,城镇化率43.59%。陇东陇南城市带指以平凉—庆阳、天水—成县徽县等城市组团为支撑,以所辖重点城镇为节点的城市带,现有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9.05%,城镇化率28.58%。

多组团:指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为重要支点,加快推进兰白都市圈建设,积极推动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天水、平(凉)庆(阳)等城市组团发展,形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提升敦煌、合作、武都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增强集聚经济

和人口的能力,实现与相关城市组团联动和互补发展。

表1:“一群两带”基本情况

三、发展目标

——城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5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按户籍统计,非农业人口达到110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努力实现35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以主体功能为导向,以兰白和兰州新区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河西走廊城市带、陇东陇南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加速形成,聚集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省城市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小城市发展更加协调,小城镇建设特色更加鲜明。

——城市发展更加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集约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严格控制城镇

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增速低于城镇人口增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绿色生产和消费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主流,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供给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表2: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第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按照我省自然条件和城市发育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

一、加快建设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

围绕打造西部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及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地位,推进以兰州、白银主城区和兰州新区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依托兰白都市圈,以陇海兰新铁路、包兰青藏铁路和沿黄经济带为轴线,以定西、临夏等重要城市和城镇为节点,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促进中部城市群的形成。

加快建设兰白都市圈。优化兰州老城区和白银主城区空间开发结构,加快兰州新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合理调整城市人居、产业和生态空间布局。依据城市发展的布局要

求,引导企业出城入园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城际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城市大气污染和黄河兰白段水环境治理,实施沿黄生态修复工程,扩大城市绿地覆盖面,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将兰白都市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科技研发创新基地、西北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引领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增强和提升中心城市的聚集、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竞争。(附图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