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复旦版《新闻学概论》教案

复旦版《新闻学概论》教案

《新闻学概论》

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传媒学院课程类型:学科基础

适应专业:新闻传播教学班级:2010新闻/传播总学时:64 学分:

开课学期:一年级上学期任课老师:

《新闻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新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新闻学概论,也叫理论新闻学。本课程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是研究新闻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对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新闻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研究新闻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因此,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

2、教材

使用教材: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教材: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但是,在新闻学里并没有一个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这种价值体系必须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等以及社会实践中去吸取。

新闻工作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等。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本系学生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去刻苦磨炼,从而构造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由于《新闻学概论》是所有新闻专业课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理论性很强,讲授时必须从其它学科吸引最新的观点、资料、信息加以论证;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有大量活生生的具体新闻事例才能讲得生动活泼而充满趣味。讲课同时,可适当请省内外新闻专家及著名记者给学生开设一些有较高水平的讲座,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第一章绪论

本次课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程的性质及课程的目的。新闻活动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学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新闻活动的主要渠道。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学主要内容和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体系。新闻活动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

2

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纵观国内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范畴。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马克思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我们不仅要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及新闻工作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应当遵循的原理、原则、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资产阶级新闻学作为指导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也有相应的变化。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新闻理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集权主义理论

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利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二、自由主义理论

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论”

3

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

4、对事实的信念

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上和政治上垄断的加剧,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逐渐被社会责任理论所代替。

三、社会责任理论

1946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提出一份题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报刊》的总报告及六份分报告,并于1947年陆续出版问世。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被正式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的。自由必须以责任为前提。认为,报刊自由涉及三者的利益,即报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并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不同的概念。主张政府应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这一理论仍然不能摆脱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1、“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2、报道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

4、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一、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学理论最初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834年的《新闻纸略论》简要地叙述了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等问题,介绍了西方报刊的状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时期,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在物质条件极其艰难和敌我斗争及其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建国初期,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和其他学科一样,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1956年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央新闻单位展开新闻改革,新闻研究开始日趋活跃。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这方面的改革和探讨很快就中断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

二、无产阶级新闻理论

1、“人民报刊”思想

马克思在创办《新莱茵报》时提出。包括四个内容:在内容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情,集中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性质上应该成为人民的喉舌;在社会使命上是统治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在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上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赖。

2、“党报思想”

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发展和完善。包括内容:党报应成为党的思想中心;党报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党报应具有鲜明的党性。

4

3、“全党办报”思想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内容:党报是整个集体的党组织的喉舌;党报工作者不仅要忠于党的总路线,且要与党领导机关的意志呼吸相通;党的领导机关要利用党报,给党报以宣传方针,每个党员都要向党报提供消息,推广发行;党委要动手写作修改重要的社论。

4、“群众办报”思想

群众办报和专家办报相结合才是无产阶级正确的办报路线。应该注意群众来信、通讯员来稿、稳定作者队伍。

第四节新闻学研究对象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新闻学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这是广义的新闻学。狭义的新闻学是指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又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新闻法规、政策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新闻传播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事业,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产业)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规律的探讨(新闻本源、特点、性质、功能),与社会其他相关事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信息、宣传、舆论、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内部经营管理与运作模式的探讨,对传播者的探讨,对受众的探讨。

第五节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新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新闻的性质、特征、发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对新闻学基本原理的理论阐述,也是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新闻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因此,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能够以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新闻实践,并尝试解决新闻实践中不断提出的新问题。

学习意义:

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作业布置:

5

1、新闻活动有哪些主要渠道?

2、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区别?

4、简述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有哪些?

5、为什么说新闻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

6、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发展。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哪些,各自采用的方式、特点、优缺点是什么?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了解西方新闻学理论和中国新闻学理论的产生背景。

第二章新闻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的特征内容。

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本源的争论。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特点、新闻要素。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

新闻本源探讨的是:新闻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或者说,记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

一、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

事实与新闻的关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

6

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

二、关于新闻本源的两种观点

唯心论:好奇说和群居说。人们好奇的本能是形成报刊最根本的心理条件;交往是基于群本能的反映而产生的一种派生过程。即在群居本能和心灵交流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好奇是人的本能,提供经验是基于群居本能的产物。所以形成报刊的根本条件是好奇和群居。

唯物论: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唯心论的错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产生群居,群居又必须互相沟通和交流,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交流,即新闻传播行为的本质动因,而非群居产生传播。错误在只从现象上做了分析,脱离了最初的、本质的考察。正是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才产生了好奇心,也推动着新闻欲的发生,所以好奇是传播活动的间接原因,生存发展需要是根本动因。

三、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

(二)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

英语“新闻”含义:news (North East West South四面八方的情况汇集)

“新闻纸”、“新闻业”;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新闻报道体裁等。

二、新闻的定义、

(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4、新闻钟情于反常,偏爱坏消息。

(二)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

范长江,李大钊,陆定一

(三)新闻的定义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不一致,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也不相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

新闻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三、新闻的特点

7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新闻的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新闻要有五要素才能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五要素是: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用英语来表示就是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五个W。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1、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2、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二、新闻类别

一、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文教卫生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

二、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都市新闻、乡村新闻

三、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四、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

硬新闻、软新闻

五、按写作体裁分类

一般性新闻、解释性新闻、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

第五节真实——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纪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报道的事实,是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能否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反映是否正确。

记者是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的中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记者对待事实的态度。

三、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四、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

根据事实进行报道: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包括新闻5要素以及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准确无误。

从总体和内在联系上把握事实,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地反映。

作业布置:

8

1、怎样看待在新闻起源问题上的“群居说”和“好奇说”?

2、为什么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如何理解新闻的本源?)

3、怎样认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4、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哪些?

5、什么叫“硬新闻”和“软新闻”?

6、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7、构成新闻的要素有哪些?

8、如何划分新闻的类别?

9、什么叫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使用范文学习,让学生对文章特点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他们对新闻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本次课教学重点:

信息的特点。

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与舆论的作用。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1、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2、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3、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5、相对性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新闻与宣传

一、宣传和新闻

相同点——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和影响阶级舆论。新闻有政治的功能和性质,新闻可以用来宣传,甚至宣传也是新闻。

9

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新闻是出于受众的需要,通过报道信息,给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依据和娱乐,宣传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通过传播带倾向性的事实或意见,影响人们的意志和选择。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目的是让人们接受、支持,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收买人心”。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报道以事实说话,包含有新的东西,就事论事,宣传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不断重复。

4、传播的要求不同:新闻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即使、准确,宣传要求观点与材料统一,凡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典型的都可以采用。

5、传播的内容不同:宣传的是观念,新闻传播的是事实。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作为一个过程,共有7个环节组成: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2、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作宣传(where)

5、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2、公共性:意见指向涉及公共利益。

3、急迫性:公共事务带有现实性,只有迫切的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4、广泛性: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也就具备了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2、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管理整个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即群众通过舆论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实行监察督促,在群众中也实行自我监督。把行政、立法、司法和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置于群众的理性监督下,实现社会操作的“白箱化”监控。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公开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使媒介晋升为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既是舆论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

10

按照“议程设置理论”,人们接受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判定也要按照媒介的判定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常衍生出舆论源头,是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3、引导舆论

(1)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地营造出的媒介现实,是媒介拟态环境。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的过程中,实际早已不知不觉地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公众意见。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

作业布置:

1、信息的特点。

2、信息概念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

3、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5、宣传的基本特点和定义。

6、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7、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8、如何理解新闻舆论的导向性?

9、舆论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0、舆论的个性特点和主要社会功能。

11、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12、舆论形成过程。

13、新闻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14、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孙燕君《报业中国》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

2、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人的理论告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吴飞《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当今传媒事业的发展实践案例阐述新闻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能跳出书本内容了解现实世界中的新闻事业。

通过分析当今传媒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阐述新闻的特点和意义,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新闻的特性。

第四章新闻选择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选择的标准。

本次课教学难点:

新闻价值的判断。

本次课教学内容:

11

如何进行新闻选择。

第一节新闻传播

一、新闻传播的层次

1、亲身传播

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针对性强,反馈快,但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言语传播、文字传播、体态语言传播、信号传播。

2、大众传播

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属于无定向传播。传播速度快,面广,保真度好,但反馈慢,互动性差。中国有五种媒体、国外有七种(书、杂志、电影)3、群体传播

一个人面对一群人进行传播。属于定向和无定向传播,其长处与不足处于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之间。

二、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1、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

(1)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2)新闻传媒

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的作用。有传媒,事实才成为新闻并为新闻受众所接受。传媒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3)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选择,反馈。

2、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传者与事实

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在现代,主要指大众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及其记者和编辑。在现代社会,这个中间媒介——新闻传者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定的组织机构。他们在使事实成为新闻这一点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传播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传者与受众

受众又称受传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数量比传者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社会的人,都是受众。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传者,也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它们之间任何一方失掉另一方,都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不过,这种相互依存性,只能静态地确立它们的存在位置,还不能完全解释它们在新闻传播的动态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指向的、自觉的社会性活动。传者在传播时,无法改变事实。但是,传什么,怎么传,传者却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接受主体,同样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受众拥有自己选择新闻媒介与内容的权力,从而反作用于传者,构成对传者的

12

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是一种对立统一,其结果是必然相互协调互相适应。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从新闻传播的运作实际看,传者和受众双方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并帮助对方进行自我调整,来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3、反馈——制约的具体表现形式

反馈,简单地说,就是受众把对所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态度和意见表达出来。

新闻传播中的反馈,是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将制作好的新闻,传播给受众。受众接收到新闻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加以选择、理解,产生一种反应;又将这种反应通过各种方式,返回给传者,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继续顺利地进行。

受众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

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

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准确程度。

4、根本的制约因素

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它非传播不可。

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

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受众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新闻:客观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权。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

4、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1)选择事实阶段

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

(2)事实转换阶段

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

(3)信息接受阶段

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最后完成。

第二节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的总和。。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共同兴趣直接关系到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这些素质包括:

1、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事件离公开报道时间越短,新闻价值越高。

2、重要性: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密切关系,如政策变动、重大经济信

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变化、重要灾害和疾病等。

3、接近性: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接近程度。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传播的地点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13

地理上接近是指本地发生的事情,对读者生活有直接关系;心理上接近是指经济、文化、人事上与读者关系密切,远方发生的事情也会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4、显著性:名人、名胜、名企等动态为世人所瞩目。名人+普通的事=新闻(名人效应)

5、趣味性:它作为新闻价值要素,指新闻事实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写作和表达的因素不包括在内。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易引起共鸣。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第三节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新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采写编评都与新闻的选择密不可分。

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过程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

新闻选择的四项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一、新闻定义

1、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选择的事实要真实和新鲜。

二、新闻价值

三、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素质内容包括:

1、一致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2、针对性——对社会上各种猜测、流言、怀疑、歪曲,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

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

3、普遍性——事实中包含的观点对广大受众有普遍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4、典型性——事实要和作者想说的观点一致,并能有力地说明观点,选择的事实要以一当

十,使人心服口服。

5、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收到最大的宣传效益,避免不必要

的思想混乱。

四、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一)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的价值。新闻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

(二)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

(三)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标准。

一条新闻的价值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每个环节每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新闻价值的一定损耗。

四、新闻法规(新闻政策)

由国家立法机关制订的准则,有强制性,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害国家利益及统治阶级利益。

第四节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一、新闻选择的过程(流程图)

14

宣传价值

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写作和版面组织→受众→社会效果

新闻法规回馈↓↓回馈

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新闻法规

二、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三、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1、不能把新闻价值等同于新闻的价值。

2、新闻定义无法概括新闻选择的标准。

3、不能用新闻价值一个概念囊括全部新闻工作。

四、新闻敏感

1、新闻敏感的含义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2、新闻敏感的特点

快捷:迅速捕捉事物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潜在)的最新变化。

准确:判断并选择出事物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3、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新闻敏感

从众多新闻事实中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新闻敏感。

预测事件的发生与变化需要有新闻敏感。

作业布置:

1、什么叫新闻选择?为什么要进行新闻选择?

2、什么叫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由哪些因素构成?

3、什么是宣传价值。

4、什么是新闻法规?

5、新闻法规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

3、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蔡泽铭,《新闻学概论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新闻选择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在实践中挑选出有价值的新闻题材。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产生的历史进程。

本次课教学难点:

15

为什么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事业的产生过程。

关于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章只是通过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简略回顾,重点论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新闻传播事业)——是人们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新闻传播媒介及其生产管理过程的总称。

新闻事业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变动产生新闻)

1、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即传播工具。只有印刷媒介才能使新闻在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大量传播,所以,正规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业是在印刷媒介出现后产生的。

2、有一定传播技能的人,并以此为职业,即专门从事采集、整理和播发新闻的队伍。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后,社会分工细致,这个条件才具备。

3、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定期地、持续地、公开地面向全社会发布新闻。

第一节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本节内容将向学生讲述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报纸。

古代报刊产生于2000多年前,当它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公元前100年,在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属官方公报性质。从广义上说,可算是欧洲报纸的雏形。

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据新闻史学家考证,邸报出现在唐朝却是有据可查的。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朝报”、“边报”、“杂报”、“条报”等,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邸报”,可能是迄今世界上保存年代最早的“报纸”了。

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内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内部刺探得来的消息。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信息时代,为沟通信息所进行的新闻活动比任何年代都更加频繁,也更加复杂多样。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1、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2、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和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3、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有部分专职人员,多用于军事、政治、经济上。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新闻活动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十人的传播到整个国家内进行。有脱产的专职人员。

2、新闻内容越来越丰富复杂,从了解自然界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从信号到语言到印刷品。

四、新闻事业的产生方式

1、口头新闻

16

2、信号媒介

3、书信新闻

4、印刷媒介

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内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内部刺探得来的消息。

5、其它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帖、唐代官报

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手抄新闻

“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应运而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二、报和日报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众发行。

三、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

18世纪以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马拉创办了《人民之友》,这张报纸吹响了民主革命的号角,具有很强的战斗性。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量涌现,它取代了党派报纸,成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流。

四、资本主义垄断报业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资产阶级报纸也相应地的发生变化。垄断报团(或称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

近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报纸越来越集中到垄断报团手中,但它们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此起彼落。

五、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国的近代报刊出现比较晚。从唐代到清朝,邸报存在了将近1300年。我国的近代报纸出现于19世纪初。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纸,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动相联系的,如王韬在1874年创办的《循环日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改良派的《新民从报》。

因此,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一、16世纪报刊产生的社会必要

1、社会规模扩大,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依赖增多。

2、社会变动加大。

3、社会分工越加精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和依赖程度加强。

4、资产阶级、封建阶级、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激化。

二、报刊产生的物质准备

1、学校大量兴办,培养了读者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客观为报刊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建了大量城市,城镇人口骤增,便利了报刊的采集和发行。

17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资需要。

5、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增加,使资本家有可能独资或合资办报刊。

报刊的问世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一、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16—18世纪,报纸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

手抄新闻:最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出现,是古代书信新闻的延续。由于威尼斯的地理优势,集中了世界各国的政客、商人,他们需要了解各种情况,产生出一批专门代客打听、供应新闻来谋生的人,这些人自己收集新闻、自己抄写、自己发行。俗称“手抄新闻”,也叫《威尼斯公告》。

发行方法:一是贴于公共场所或围起来收费阅读;二是张贴在房子的墙上,收费阅读(新闻房);三是抄写多份沿街叫卖;四是接受加工订货;五是定期寄出给阅读者。

2、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

新闻书:有刊名但不定期出版,发行周期比手抄新闻长,用铅字印刷,可大量发行,公开出售,刊登内容主要是近东各国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兼有商业行情。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行。

3、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的勃兴

二、广播(广播电台):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1、1906年,匹兹堡大学教授范斯顿的实验电台首次做实验性广播,把谈话、音乐、歌唱等声音传播出来,广播从此诞生。

2、1920年10月,美国商务部向匹兹堡KDKA电台颁发营业执照,是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第一条新闻是总统选举。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掀开了世界新闻事业新的一页。

3、1922年英国设立英国广播公司(BBC)。

4、1923年,美国记者奥斯汀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成立“空中之音”播音,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三、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1、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电视发射台。

2、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

3、1958年中国成立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

第四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伴随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产生了。《北极星报》(1837年)和《人民报》(1852年)等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主编的《莱茵时报》出版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列宁在1900年12月创办了《星火报》。《星火报》是俄国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政治报纸。1912年5月5日创刊的《真理报》是俄国第一张群众性的工人日报。

18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1920年9月,是以《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作为标志的。1920年下半年以后,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大量创办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报刊和人们广播电台的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新闻机构,对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96年又出现了报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1、邸报的称呼和内容

(1)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唐代邸吏是由各藩镇自己委派的,所以邸报不由朝庭统一发布,由邸吏自己选择。宋以后开始有印刷邸报,阅读范围扩大。

(2)内容:皇帝圣谕;朝廷公布的法令;大臣奏折。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这是它与近代报纸最大的区别,因而有专家认为邸报不是报纸,仅是转抄政府所发布的材料2、邸报作用和读者对象

(1)读者对象:官吏和读书人

(2)发行的作用:统治阶层宣传忠君、封建纲常,互通信息。

3、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辛亥革命时期;民国初期;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放战争时期;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五节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社会对新闻需求量的多或少、大或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阶级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掌握着对新闻事业生死予夺的大权。

二、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作业布置:

1、什么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说新闻传播事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

3、资本主义报纸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发展时期?怎样评价各个时期的报纸?

4、外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5、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6、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19

7、分别评述邹韬奋和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9、为什么说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10、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家报纸、电视台、通讯社是那些?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丁淦林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按历史发展的脉络讲授,让学生了解新闻发展的延续性。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体制。

本次课教学难点:

政治经济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一、从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来看

1、私营媒介

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以赢利为目的;广告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以美国为代表。

2、公营媒介

通过国家立法建立,受政府保护。目前只有公营台没有公营报纸。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公共媒体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半官方机构,本能偏向政府;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以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德国广播联盟为代表。

3、国营媒介

完全依赖政府,媒介领导由政府任命;政府的宣传机构;节目严肃但呆板。以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和法国、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为代表。

二、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媒介特点:

(1)媒介为国家所有,不容私人垄断。

(2)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3)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党委确定编辑方针。

(4)党和国家从多方面支持、扶植新闻媒介。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介特点:

(1)政府和政党没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

(2)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有私营和公营并存的格局。

(3)报纸杂志无须登记可以自由创办,但电台电视台则要严格审查。

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

(1)多种所有制并存。

(2)媒介大多有一定的政府或政党背景。

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