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教学反思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教学反思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教学反思

美国史专题复习课教学反思

江西会昌实验学校王万春

这是一堂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课,它以美国史为专题,汇集整个初中阶段的有关美国的历史教学内容,重点探讨美国的强国之路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年轻的国家之一,但却又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历史是历年中考最重要的考点之一,近几年都有涉及。今年又恰逢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所以对美国历史作一次专题研究非常有必要而有意义。

美国史在整个初中阶段所点的分量较大,内容纷繁复杂。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美国历史发展过程和相关习题做成课件,很好地处理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较大容量的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课堂导入上,我用一幅漫画引入一个谜语——猜一文献名(《独立宣言》)。以此文献导入是因为该文献颁布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我叫学生计算出美国诞生至现在的历史时间,从而得出美国是一个既年轻而又不平凡的国家。美国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的呢?让学生简要回顾在第一轮复习中了解到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并叫两位学生到黑板上设计出一条美国历史发展的时间轴,进而总结出美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学生了解到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后,我用一个表格梳理出本课有关美国历史内容的课标要求,统领本课的复习思路。把美国历史分成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战争中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三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冷战中的美国、多极化趋势中的美国共七个部分,在复习学案的引导下对各个部分的内容逐一进行再现和梳理。理清考点后,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反思,反思美国从崛起到强大留给我们的启示。

接着,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切入点引出中美两国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从而形成并理解两国关系形成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最后,通过中考经典试题和最新考题演练,把握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达到考点知识的巩固、延伸和提高。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不但让学生对美国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认识到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坚持和平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试题练习,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复习方法得到提炼。本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复习目标,但在个别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值得今后反思和改进之处。比如说:课件容量过大,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识读跟不上;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部分教学环节花时过长,时效性大打折扣;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有些探究性学习无法进行;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没能完全调动起来。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范文.

《解简易方程》的教学反思范文 2019-05-09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

数学f1初中数学4.1从问题到方程(教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课题4.1从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现有一袋散装食盐、一架天平和一盒标准砝码(内有5克、10克、50克、100克砝码各一个,20克砝码 2个), 你如何称出这袋食盐的质量? (2)在上述问题中,如果缺少了一个10克的砝码,那么你又如何称出这袋食盐的质量? 2.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1)年龄问题 老师的童年是现在年龄的3 1,之后继续读书的时间是老 师现在年龄的 11 4,紧接着老师又在讲台上工作了10年,现在 你们知道我多大吗? 你能利用你的年龄和我的年龄编一道数学问题,并用方程描述这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篮球联赛 某篮球队参加篮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多少场? 如果设该队共胜了x 场,你得到的方程是 .如果设该队胜场共得了y 分,你得到的方程是 . 3. 自主学习,分组活动 自主阅读某超市水果价格的图片,请你根据该超市水果的价格自己编一道数学题,并请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用方程来描述所编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4. 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观察刚才列出的方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小结归纳,反思提高 (1)如何从问题到方程? ①审:审题,找相等关系 ②设:设未知数 ③列: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简易方程》单元教学反思 《简易方程》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也是这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很多时候,遇到稍复杂的题,列算式解决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很难理解,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相等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块,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所以,在这里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体会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用符号来代替数字了。 第二块,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

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 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方面,刚开始学生根本不会写相等关系,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大部分学生都能写相等关系了。对于相等关系我要求不高,只要写得有理就可以,如果实在觉得表述太长的可以出现一个数字表述。普通方程学生解起来问题不大,比多比少的方程,学生错误率还是满多的,我要求学生圈出多、少关键字,谁和谁比划出来,写上谁大谁小,我一般讲两种方法。第一种,大的减小的等于相差数,第二种顺着来写方程。一般我要学生用第2种方法做,因为第一种方程容易碰到,未知数在减数的位置上这样的情况,学生很容易解错方程。而且在教解方程时,我没有教用算术方法做,因为去年教五年级时候,我算术方法和方程解法都教了,测验时候,好多同学嫌方程写起来麻烦,都用算术方法解,可对于算术方法是一知半解,失分很多。我这样,只教方程,学生碰到这类解决问题都用方程做了,正确率提高了不少。 虽然在平时的练习和这次单元测试中,还有部分孩子们掌握情况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我们都在努力了,同时这个单元的学习也给了我不少启示:一,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解方程,简单的不会解,稍复杂的方程更加不会了,所以每一步都要扎实的进行;二,课堂上并不是你讲的内容多就成功,而是看这一堂课孩子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是不是每个孩子都理解了。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1.1 方程的意义 1. 理解等式的意义,是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奠定好这个基础,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天平、砝码等等。每在天平上量得一次,都让学生把“天平此时的状态”用式子表示出来。在反复操作中,学生理解了式子中的“=”就是天平平衡,它不再是“答案”或“结果”,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理解而不是被告诉。 2. 引导学生理解,创造出含有非等式的情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方程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归纳、类比中,自己总结出了方程的意义,课堂效果很好。 1.2 等式的性质 1. 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掌握了知识。 2. 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在探究等式的性质时,尽可能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3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1.4 列方程解决复杂的问题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 2010-2011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新北区实验中学曹敏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我组坚持“加强师德形象,创造出色成绩”的工作方针,努力提高我组的教学质量。基于我组青年教师较多的状 况,我们为本组成员提供了学习和展示风采的平台,抓好青年 教师的队伍建设,促进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工作总结: 从2010年9月开学至今,我们数学教研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期初,下达了市、区、校各种文件与精神,完成了名师大学堂、 教辅用书等费用的报销工作。 2.完成了校资源库的部分建设:各年级上传了各种课型的教学资料, 上传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上交上传了三个备课组及教研组本学期的计划与总结。 3.2个校际课题顺利结题。 4.组织组内成员用2小时的时间统一考了区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卷。 5.组织全体数学老师于9月6号晚上帮助汤久妹、曹宣两位老师参 加区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备课工作。 6.组织组内骨干教师帮助朱晓玲参加区教研室在西夏墅中学举办的 “打造高效课堂”的磨课工作。

7.12月16日帮助参评市骨干教师:陈静、曹敏磨课(一次函数)。 8.12月29日帮助参评区骨干教师朱晓玲、高茹磨课。 9.完成了1次作业本检查、2次备课本检查、三个备课组及教研组台 帐资料检查工作。 10.组织组内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共有18篇论文获奖 获发表。 11.策划安排了常州市初中数学中心组9月16号对我校的指导工作。 有6位教师开课。我写好了宣传报道,督促开课教师上交上传了相关资料。 12.会同三个备课组长安排布置了两个长假的数学家作。 13.完成了组内对学校5条路名的征集工作。 14.写了对教研组建设的设想和打造高效教研组活动方案。 15.组织了10月26号的区教学开放日活动。 16.组织区常规督导检查一系列的工作。 17.面向全区开设了主题为:板块式三串教学设计实践体会的教研组 观摩活动,我开了课,三位老师作了大会发言。 18.完成了数学组33位教师的专业杂志统计汇总工作。 19.组织了5位新进教师亮相课,8位教师示范课。 20.组织了春雷杯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全程参与听了14节课,并 组织评课议课。 21.组织了我组与水北中学的校际交流课。 22.完成了以上所有课务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交、上传工作。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以下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一)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设想,实际操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 在复习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后,为学生设疑:我们新学习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时有学生说是10,还有学生说是20,也有学生说是100。谁想的是对的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动机。 二、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学生对自己猜想的理由都进行了阐述后,学生又进入了下一轮思考。这时我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了拼摆(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是 1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快,学生就摆出了结果:横着能摆10个,竖着也能摆10个,所以,可以摆10*10=100个,也说1 / 4

是说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三、引导学生思考,不停留在简单的直观表象上 学生虽然通过拼摆得出了结论,我继续引导学生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上对操作结果进行论证。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从理论上论证了操作结果,也旨在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单位的计算。 四、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练习环节中,我不仅设计单名数与单名数的改写题目,更在知识的难度上进行了延伸,设计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二)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设计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时间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的。 1、复习与思考。 复习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点,为学生猜想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标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2 / 4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飘萍小学陆紫霞三年级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过度到二维,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是关系到后续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比如课堂直接从用方格纸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是否一样引入。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24个方格,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在引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时,及时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面积单位。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始终思考探索中不枯燥,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在引出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时,课堂设计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站一站的活动,感受1平方米面积的大小。 3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 @ 1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 、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也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和此前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同册教材相比,做了很大的修订。其中关于“简易方程”单元,修订的最为明显。不仅编排的章节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解方程时,为了和中学的知识相一致,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而过去我们教学解方程时,一直是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的,据了解,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越牢固,对中学代数的起步教学负迁移就越明显。同时,用这个依据进行教学,在教学解“稍复杂的方程”时,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后,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在解形如x+a=b和x-a=b这样的简易方程时,就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或加上a ”的方法来解,解形如ax=b和x÷a=b这样的简易方程时,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或乘上a ”的方法来解,这显然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为依据解方程思路更加统一。实际教学时,学生果然理解起来变得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不过,用这种思路解方程,我们不得不回避形如a-x=b这样的方程,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负数,还要回避形如a÷x=b这样的方程,因为它要先去掉分母,对小

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这可以被看作在小学学习解方程时,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之不足。 关于“稍复杂的方程”一节,教材在编排上做了大胆的革新。过去,一般是先学习如何解稍复杂的方程,再学习如何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认为,解方程属于计算,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属于应用,计算与应用具有天然联系的属性,所以,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直接由实际问题引出较复杂的方程,然后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教材认为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安排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学效果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都没有较好地掌握本节知识。原因有三:第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设未知数找等式列出方程是教学的难点;第二,解较复杂的方程(形如:ax±b=c,ax±bx=c等)本身也是教学难点。第三,列方程解题时的全新书写规范,学生不习惯。本着“难点分散”的原则,我认为,应像传统教材那样,分散进行教学,宜先学会解稍复杂的方程,再学习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分开教学的安排并不会割裂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不会削弱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能过本次活动我课下反思如下: 1、在本课开始出示天平,提出怎样才能使得天平左边只剩下*,而保持天平平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推出议程两过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没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2、如果我在课前准备一些小蛋珠来代替演示砝码,学生会更直观的明白方程保持不变与等式一样的规律了。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 *=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

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篇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

方程教学反思

方程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 1 ,让学生列出方程x+3=9 ,用课件演示x+3 个方块=9 个方块,提问:“ 如果要称出x 有多块,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 3 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 相当于 6 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

想要的答案:x+3-3=9-3 ,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 3 ,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有学生说,“ 为了得到一个x 得多少” ,我又强调了一遍,我求一个x 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 3 减去。接下来教学例 2 ,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 3 分,得到每份是 6 的基础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 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传统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而红领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关于它的面积是多少,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本着生活中产生数学,又作用于数学的理念。所以我以求一条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来导入新课,这样会比较自然。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红领巾面

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四走进动物园__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青岛版六三制.doc

《简易方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五年级上 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精选 3 篇)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 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 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2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一)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教者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老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师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并要求学生把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进行比较,寻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组交流中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列。像学生在解答中出现144÷*=

1.5这样的方程,教者应给予肯定,但也要向学生讲清这类方程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等式性质解决有一定困难,只有以后进一步学习新的本领才能很容易解决这类,在这里既有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无声的激励,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天地。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反思 (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求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来设计,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来有效地呈现教学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鲜明的指向性 问题情境要结合课堂,有目的的选择和设计,既要关注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引出与揭示,更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认识和认同,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建构提供时间和空间。选择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这也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本节课创设用“天平称量食盐的质量”这一情境引入课题比较合适,因为从天平的平衡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相等关系,直观、形象、易懂。在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揭示了方程是表达数量之间相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重视问题的提出。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有关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欲望,诱发学生去猜想、去探索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欲望。因此,在学生探究之前,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长乘宽呢? 2、重视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归纳,提升数学思想。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或直观体验来解决问题,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探究以下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长是3厘米,宽是1厘米; 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在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得到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后,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要摆一行就够了?为什么只要摆三个就够了? 在测量第二个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交流一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达成一致的认识:用不着摆满整个长方形,只要沿着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摆一摆,就可以通过计算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了。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为什么可以这样简便的摆?为什么每行还是摆三个?为什么可以摆2行?学到这里学生已经隐约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和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但是,对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还是没有能够发现。我想,有必要再来一次测量,加深体验。

于是,便有了第三次的测量,更准确地说,是一次虚拟的测量,因为我要求学生再次摆一摆测量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发表想法了:老师,我觉得不用再用面积单位去测量,我已经知道长6厘米,就是每行摆6个,宽4厘米,可以摆4行。其余学生也附和着。我引导:这么说,你们已经找到简洁的方法了?说说是什么方法?于是学生就说:只要6乘4,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也有学生说:只要长乘宽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由此使学生理解: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终于感悟、体验、归纳出来了,我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这样简洁,那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用面积单位测量的两个长方形,如果计算一下,该怎样算?学生通过计算,再次感悟到用计算来求长方形面积的简便。 拓展: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找一找长和宽,算一算面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本节课的知识也得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作为老师应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拓宽问题的思考空间,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动向,不断的给予启示,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结论,学生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才会建构。

2016-2017年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时,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而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教学时,应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效果,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把握。 1 用字母表示数..........................................................6课时 2 解简易方程............................................................7课时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教师:杨娜 日期:2014年11月12日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正确认识面积的含义。 2、体会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体验探究之乐,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建立三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为了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和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情境导入引入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让学生拿起数学书,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再用手摸一下课桌的桌面,感觉哪个大;再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谈感觉;接着总结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物体的表面有大;最后小结:物体表面的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2.感受封闭图形的大小:通过学过了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认识封闭图形,并认识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从而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了面积的含义。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善于依赖直观的矛盾,还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运用具体实例,通过比较各种物体的表面和学过的封闭图形的大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这一具体的面积含义。 为了实现第二教学目标和突破难点,通过创设观察比较、重叠比较、画方格比较等方法比较物体和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让学生参与“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而且使学生领悟到产生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紧跟着学习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学习1平方厘米是我让学生先找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并量一量边长是否是1厘米,确认后,我让学生找出生活中表面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的物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1平方厘米有多大,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学生脑海中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特征,最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量一量可桌面的面积。让学生自己画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认识: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量课桌面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学校安排我们三年级数学教师以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什么是面积》为内容上一节赛教课。为了准备这节课,我翻阅了不少资料,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 《什么是面积》这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大小比较的策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体入手,首先让学生说自己对“面积”的理解,教师进行评价,出示一片荷花地,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通过身边的物体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认识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再借助一些图形理解封闭图形,感受到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然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面积大小比较的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今天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1、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从生活中找一找比数学书封面小的面和比数学书封面大的面,感受到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对封闭图形进行了重点讲解,在理解了什么是封闭图形后感知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剪拼的方法,有的摆硬币,有的画方格……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乐趣,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练习设计了在方格纸上画面积相等的不同图形,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教学时充分地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在设计图形的过程中,加深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按要求画出图形,还可以富有自我设计的特色,体现个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新,提供时空,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富有个性的学习。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这节课一直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并通过操作总结出了结论,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小组合作之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组的办法这个环节比较仓促。画一画环节,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画好的作品用投影展示出来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