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p32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p39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p40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p41

(1)欧文与“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2)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并且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恩物”

(3)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1907)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P42 (1)皮亚杰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创立“发生认识论”

(2)维果茨基反对生物学化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学派。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

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幼儿学习心理

2.幼儿教学心理

3.幼儿教师心理

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 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

2. 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测量与描述

2.预测与控制

3.理解与说明

第三节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一)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 p47

区别:1.科学观察有目的性,主动对特定事物加以观察。

日常观察大多没有目的性,表现为消极的接受种种现象。

2.科学观察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全面获得研究对象的各种表现,用专业的知

识判断、理解观察获得的结果。

日常观察只限于短暂的“注视”,并以尝试或经验对所获接过进行分析和

总结。

3.科学观察依据研究任务需要对所获取的结果要做出准确而系统的记录,以

便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日常观察则无需如此。(以上为归纳)

(二)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 p48

(三)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

1.时间抽样观察法

基本操作(1)时间单位分解

(2)行为分类系统

(3)记录表格的设计

2.事件抽样观察法

基本操作(1)给事件下操作定义

(2)确定观察范围

(3)记录表格的设计

二、实验法 p49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类型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二)幼儿教育心理实验

1.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过程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与评价阶段

2.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

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一)调查的类型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追踪调查

(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情景法等。

四、测量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测验的类型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

(二)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的自编测验问题

自编测验在使用时其应用范围和结果可信度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

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

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

一、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教师能力的含义

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二)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

宏观层面: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

价能力;自学能力。

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

数学领域:教育科研能力

(三)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

1.观察与领悟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一)教师人格的涵义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二)教师的人格特点

1.同理心强,富于爱心

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

3.外向乐群,和蔼可亲

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

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

6.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p63

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2.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

3.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

(二)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格兰布斯:“教育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转播者”角色

吴康宁:社会代表者和同事

芬斯特马赫和索尔:第一种执行者;第二种治疗者、辅助者;第三种解放者

(三)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

1.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

2.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

3.教师是幼儿的榜样

4.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

一、情绪劳动的界定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1)情绪以商品的形式

(2)从内部来看

(3)从外部来看

(4)是否付出了心智努力

二、教师的情绪劳动

1.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

2.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

3.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

三、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

(一)幼儿园组织氛围

(二)幼儿教师职业承诺

(三)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

(四)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

四、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

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

情绪的影响

五、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症

(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压力

1.保教工作负担过重

2.幼儿园安全责任巨大

3.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

(二)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及成因 p69

(三)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 p69--p70

第三节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

一、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狭义:师幼互动特指发

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一)师幼互动的类型

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与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

言语型师幼互动与非言语型师幼互动

(二)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1.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

(2)早期人际关系经历

2.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教育观念:卡根

(2)教育水平:豪斯

(3)反省能力:郝忆

3.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4.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三)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激

1.应激及其过程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1)警觉阶段:引起机体的警觉反应和低水平的抵御,随后调动机体的

防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抵抗

(2)抵抗阶段,通过改变适应的程度进行抵抗

(3)衰竭阶段,由于持续的适应性反映无效而造成衰竭,并产生生理与

心理上的奔溃。

2.幼儿教师应激的成因

(1)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

(2)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

(3)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

3.幼儿教师应激对策

(1)悦纳自己,善待自己

(2)友善待人,乐观对事

(3)自我放松,自我疏导

(4)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

二、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

(二)教师的情绪安全感

(三)教师的职业态度

(四)教师的教学风格

(五)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

教师专业成长,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所有的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

业知识、技能以及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状态,有事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概念隐含着对教师的三种基本看法:教师即专业人员;

教师即发展中个体;教师即学习者和研究者。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弗勒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四个阶段模式: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

教学情境关注、对学生的关注。

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儿童阶段

本尼尔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专家阶段。

三、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

(一)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

1.活动计划的差异

2.活动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二)如何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1.训练新手

2.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

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3. 外部支持

(1)合作教师:将新手教师安置到那些经验丰富而又肯于指导合作教师的班上,使新手教师得到支持、指导、和反馈。

(2)指导教师:从理解角度,帮助新手教师把教学实践与各种扎实基础联系起来,形成关于教学的有效图式

(三)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1.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监控能力

教育的监控能力,指教师未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察、反馈、评价、反思和调节能力。

2.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名词解释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它是对应激源强弱的

间接反应,并且是对心理/生理阻抗的直接反应。

第三节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习的概念

一、学习的含义

(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

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

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1.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2.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

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4.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纳之为学习

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二)人类的学习 p83

1.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地、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

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

(四)儿童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范畴。儿童的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

和社会经验的活动。

1.儿童学习的特殊性 p84

(1)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

(2)是后天习得的,不是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

(3)具有稳定性。

2.儿童学习的特点

(1)儿童的学习是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

(2)儿童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3)儿童学习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帮助。

(4)儿童的学习是高效的。

(5)儿童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

(6)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二、学习的分类

(一)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

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4大类

1.反映性学习

2.联结性学习

3.综合性学习

4.象征性学习

(二)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雷伯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将学习分成内隐学习和

外显学习。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

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

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习理论的产生 p89

学习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主要研究动物的学习过程,以动物实验

为基础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二是学习实验均是为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

三是都是解释了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尚不能恰当地说明学生间接经验的学

习。

(二)学习理论的发展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

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

的学习观。

二、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都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的行为看做反应。

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领会)p91

1898年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说,第一个学习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三)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

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

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

三、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学习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

(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识同化学习理论

1.知识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根据学习内容及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学习意义分成三大类: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2.认识同化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

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

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

“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根据学习活动的复杂性程度把学习由低到高分为8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问题解决学习

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分类

(1)言语信息

(2)智慧技能

(3)认识策略

(4)动作技能

(5)态度

四、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理解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学习的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

构成这个学习过程结构模式的主线:

1、是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

2、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

构成人才主体要素的根本,体现着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即物质因素和

非物质因素。

二、信息加工的学习过程观

(一)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式

1.加工系统

2.执行控制系统

3.预期系统

(二)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p102

学习过程模型 p102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

(一)基本观点

首先,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其次,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是,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二)学习生成过程

生成模式包括四个主要成分:生成、动机、注意、先前经验

第四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p104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

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习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学业求助策略

三、儿童学习的常用策略

(一)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 p106-p107

第一阶段:儿童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而且,即使别人交给他们某种策略,他们不能有效地使用。

第二阶段:虽然儿童仍不能自发地产生某种策略,但却可以在他人的指导下学会某种策略,从而提高认知活动的反应水平。

第三阶段:儿童可以自发地产生并有效地使用策略。

(二)儿童常用的学习策略

1.复述策略

2.组织策略

3.表象加工策略

名词解释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

儿童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第四节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一)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条件反射的形成。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

习现象。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

(二)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学习图式

(1)简单图式

(2)混合图式

(3)社会性图式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

(2)将养育者作为工具

(3)将物体作为工具

4,理解空间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想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1.换位

邱纳:两个刺激条件的换位实验

2.辨别换位学习

肯特勒:逆迁移与顺迁移

3.概念学习

奥斯勒和菲维尔

4.解决问题的学习

维尔:问题解决测验

5.偶发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

2.语言理解学习

3.操作尝试学习

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研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

(1)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2)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3)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4)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分为

(1)手把手的操作

(2)常识错误的操作

(3)模仿示范的操作

(4)反复练习的操作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

一、幼儿学习的途径

幼儿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另一个是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

(一)活动中的学习

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

(二)关系中的学习

1.同伴游戏中的学习

2.交往学习

3.合作学习

4.冲突中的学习

二、幼儿学习的类型

(一)按学习内容分类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3.社会性学习

4.创造性学习

(二)按学习方法分类

1.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

第三节幼儿学习的特点

一、活动性与游戏性

二、直观性与操作性

三、指导性与模仿性

(一)学习主动性需要成人保护

1.好奇

2.好问

3.好探究

4.好模仿

(二)学习积极性依赖兴趣激发

四.情绪性与依存性

第四节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二)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

(一)脑的发育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脑的神经系统发育

2.关键期

关键期是习性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二)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1)自我中心

(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能做出延迟模仿

(7)能进行象征游戏

2.认知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 p132

(三)动机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及其种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

2.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强弱会影响学习的成效。

动机并非绝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与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

为因果关系。

三、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外部因素

(一)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学习情境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p135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两条原则: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

合起来,让学习者想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

和协作来进行学习。

2.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

1955 鲍德温两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

2.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

学习品质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

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

首先倡导启发诱导型的教养方式

其次,父母要转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类型,尽量减少溺爱娇纵型教养方

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当对孩子放手。

最后,我们要遏止放任自流型和专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极端,教养

方式不足取。

名词解释:

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

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学习前所具备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因素。

关键期:是习性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

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

第五节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知识及其学习概述

一、知识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P145

(二)知识的类型 p145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

(三)知识的表征

1.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2.知识的表征方式

(1)概念:幼儿重点学习的就是概念。

(2)命题: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

(3)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

(4)图式(5)产生式

二、知识学习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学习

知识的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p149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p150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

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

1.知识的同化

2.知识的顺应

第二节知识理解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理解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理解p152

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

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二)知识理解的过程

二、幼儿的知识理解及教育指导 p152

知识理解也处在感性层面,即具有情境性与直观性。

(一)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性教学 p152

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材料的直观性与直观教学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语言直观

第三节知识整合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整合概述

(一)什么是知识整合 p155

知识的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

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

个网状的结构。

(二)知识整合的过程

二、幼儿的知识整合及其教育指导

(一)幼儿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1.知识整合有利于幼儿知识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2.知识整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潜力。

3.知识整合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二)知识系统化教学:一日生活经验的合理整合

1.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2.生活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3.游戏活动中的知识整合

第四节知识迁移与幼儿教育指导

一、知识迁移概述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P157

知识迁移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来自学习者的因素

(1)学习者的学习心向

(2)学习者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概括水平

(3)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4)定式的作用

2.来自学习对象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二、知识迁移的实现:为迁移而教

(一)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

(二)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

第五节幼儿概念学习与指导

一、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

(一)概念形成 p160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

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二)概念同化 p161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

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二、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

(一)概念学习的操作化

(二)概念学习的个性化

(三)概念学习的情绪化

三、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一)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及纠正

1.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看书本几方面)

2.幼儿错误概念的纠正

(二)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

1.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测试方法

(1)分类法

(2)排除法

(3)解释法

(4)守恒法

2.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

(1)例证法(2)变式法

名词解释

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知识学习: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

知识的同化: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知识的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知识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

知识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011年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同化模式 B.顺应模式 C.生成模式 D.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华生 B.弗罗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7.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 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8.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为( ) A.课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 B.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C.教学活动、娱乐活动与游戏活动 D.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 9.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 ) A.通用性、有效性、适龄性与针对性 B.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C.普遍性、适用性、特殊性与教育性

2019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浙江省 201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 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 同化模式 B. 顺应模式 C. 生成模式 D. 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 华生 B. 弗罗伊德 C. 斯金纳 D. 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 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 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 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 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 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 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 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 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 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 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 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 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 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 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 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 1/ 4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较易作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A.问卷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2.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3.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 4.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 )。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5.四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6.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7.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8.下列哪种推理属于传导性推理?( )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认为金鱼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因为它总是摇头晃脑的。 D.有人喊孩子的爸爸,爸爸没回答,孩子就说:“爸爸没听见。” 9.在指导幼儿观察绘画时,下面哪句指导语易把幼儿的观察引向观察个别事物?( ) A.图上有些什么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 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 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 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 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 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 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 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 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 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 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 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包 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 为和倾向。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 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 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 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 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 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主体对自己的 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 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 活动的参与。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和自我调节。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 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 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 结构和机能特征。 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 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 的社会气氛等。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 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 影响。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 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 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 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各年龄阶段上儿童 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 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 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 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情绪情感: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 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 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 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体验。 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条件。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 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 A.社会性需要 B.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生理需要 2.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A.形象记忆占优势 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的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3.幼儿在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女孩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4.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思维 5.幼儿园老师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6.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 A.电报句 B.单词句 c.联合复合句 D.判断句 7.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之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平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8.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等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观察法 D.作品分析法 9.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 A.O~6、7岁 B.O~12岁 C.O~15岁 D.0~18岁 10?儿童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A.转折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佳发展期 11.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婴儿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 A.社会性微笑 B.愉快 C.交往 D.高兴 12?现在的幼儿与几十年前的幼儿的某些心理特点,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活泼、好动等特点基本相同,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A.可变性 B.整体性 C.阶段性 D.稳定性 13.到3岁时,儿童脑的重量大约是()9。 A.390 B.900 C.125 D.1000 14.出生()个月以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 A.1 B.3 C.6 D.9 15.问一个3岁的儿童“你有姐姐吗?”,他说“有”,再问“你姐姐有弟弟吗?”,他却说“没有”,这说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特点。 A.片面性 B.经验性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1范围)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 0625) 考试范围说明: 此次考试范围为颜色标识的知识点部分,颜色不同代表考试的题型不同,具体如下:红色:名词解释 蓝色:简答题 绿色:综合运用 紫色:论述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关系所做一些早期研究。并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知识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心理期待;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成长过程;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3)罗森塔尔效应(p8) (4)教学效能感(p9)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6)认知师徒制(p20) 2、理解与应用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18) (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10)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和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以及学生认知、人格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及其教育含义;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32) (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5)人格(36) (6)自我概念(39) 2、理解与应用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36) (2)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35) (3)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42)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着重了解学生在认知和性格两方面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结构的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的概念(不作考试要求);性格的个别差异;性格差异的鉴定(不作考试要求);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的流行率(不作考试要求);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2)学习困难(63)

儿童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 8."9岁 B.0—3岁 C.0—6岁 D.0— 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模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 ①模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 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合作,处事灵活 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力)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③教师的期待 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⑤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 (6)认知学徒制 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

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 第一章绪论※ 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1)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2)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4)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选择题 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A 卢梭 B 蒙台梭利 C 陈鹤琴 D 福禄贝尔 2、一下哪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流派() A直接教学方案 B 凯米-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 C 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D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第二章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班杜拉。※ 2、行为主义对学习的主张:一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控制性。※ 3、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应答性反应是只由主体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操作性反应指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2)强化原理:强调两个方

学前心理学题目及答案 (2)

《学前心理学》考试试题(1)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A. 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事物之间或者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2、情绪情感 3、同伴关系 4、能力 5、理智感 四、简答题(30分) 1、创造想象有何表现? 2、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3、简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趋势。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是: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一)遗传与环境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p32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学前教育心理学

选择题 1、下列哪种行为不是学习行为?(B ) A. 东施效颦 B.感冒发烧 C.杀一儆百 D.咿咿学语 2、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按学习的水平分类的学习类型?(D ) A.概念学习 B.规则学习 C.连锁学习 D.态度学习 3、学习记忆的策略以便更好的进行记忆,属于( C )学习。 A.智力技能 B.言语信息 C.认知策略 D.运动技能 4、提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的心理学家是( C ) 或首先使用动物实验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斯金纳 C桑代克 D班杜拉 5、在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律中,体现动机原则的是(C )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6、下列哪一项反映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观(A ) A.儿童看到医院穿白衣服的人就哭叫 B.新生儿的吮吸动作 C.儿童模仿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为 D.儿童做家务的行为受到表扬,以后经常做家务 7、下列哪一项不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律(C ) A.泛化律 B.分化律 C.频因律 D.消退律 8、刺激泛化的强度取决于( C ) A.原条件刺激强度 B.新条件刺激强度 C.原条件刺激和新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D.原条件刺激和新条件刺激出现的时间间隔 9、在一定反应后移除不愉快刺激,使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行为属于(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移除性惩罚 10、老师对小明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行为进行了表扬,老师的行为属于(A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移除性惩罚 11、以强化物之间所经历的时间为基础,不定间隔的时间给予强化的强化程式属于(B ) A.固定时距强化 B.变化时距强化 C.固定比率强化 D.变化比率强化 12、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在于(A ) A.强化物是否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B.是否形成新的S-R联结 C.反应是否得到直接强化 D.强化物与反应是否同时出现 13、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在受到激励后表现出来是观察学习的(D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动作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14.完形——顿悟说是由(D )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0分) 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句阶段的年龄段是( B )。 A. 6个月—1岁岁—岁岁—2岁岁—3岁 2、( A )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 )。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那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D )。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C )。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6、不属于研究学前儿童信息的基本原则的是( D )。 A.客观性 B.发展性 C.教育性 D.理论性 7、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是( B )。 A.思维具体形象 B.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C.爱玩、会玩 D.个性初具雏形 8、( C )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A.记忆 B.想象 C.感知觉 D.思维 9、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 B )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岁岁岁岁 1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C )。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二、填空题(10分) 1、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_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

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分类法 )、(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3、(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凭借语言的反映_事物之间或者事物与其特征之间的肯定或否定性联系的过程。 4、(四岁0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直觉行动思维)是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6、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三、名词解释(20分) 1、问题言语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 情绪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在同龄伙伴中建立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 4、能力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5、理智感 理智感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四、简答题(30分) 1、创造想象有何表现 (1)独立创造,一定新意性 (2)提出不寻常 (3)讲故事,编结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