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为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一辩doc

为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一辩doc

为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一辩

——对互文性理论的再思考

刘迎春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摘要:

产生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时期的互文性理论,经过各路理论家的阐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两大阵营:后结构主义流派和结构主义流派。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流派的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发展脉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然后评价该理论流派在互文性理论中的地位及其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旨在弥补当前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明确结构主义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有的理论地位。

关键词:互文性,结构主义,文本,意义

一、引言

提起互文性理论,大家很容易把它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联系起来,这不足为怪,因为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互文性理论也的确包含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思想,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就是这一方向的代表。然而,作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不仅仅带有解构的色彩,它还具有结构主义的建构性的特点。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的文本分析方法与克里斯蒂娃等后结构主义学者截然不同,可谓自成一派。目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多有论述,但对具有建构意义的结构主义文本观似乎重视不够。目前国内关于互文性理论的著作有法国文论家蒂费纳·萨莫瓦约编著《互文性研究》(该译介本于2003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王瑾编著的专著《互文性》(该书于2005年9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研究互文性理论及其应用的期刊论文不计其数,仅2007年前9个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就有百余篇。例如,近几年专门探讨互文性理论的论文有罗婷的“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1](PP.9-14),陈永国的“互文性”,[2](PP.75-81)李玉平的“互文性新论”,[3](PP.111-117) 秦海鹰的“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和基本含义及具体运用”,[4](PP.16-27)等等,不一而足。综观而论,国内学者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呈现的特点是:对互文性理论的解构功能阐述多,对建构功能论述少,而且论述得不系统、不深入,也没有对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进行完整的梳理。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形成过程,然

后论述该理论流派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二、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之总体审度

互文性理论诞生之时,正是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过渡”的转型期。因此,互文性理论自然就包含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两种思想。文学理论家艾伦指出,自从互文性理论20世纪60年代晚期出现在后结构主义著作中以来,它就一直被颇有结构主义思想倾向的理论家们所采纳和研究。后结构主义者否认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对文本解释的客观性;而结构主义者则坚信,“尽管意义来源于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5](PP.95-97)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突出代表吉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和麦克尔·里法泰尔(Michael Riffaterre),尽管观点不尽相同,但这两位法国文学批评家都用互文性理论来论述文本意义的确定性问题,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可以确定的。艾伦把热奈特的互文性文本理论方向称为“结构主义诗学”,把里法泰尔的理论称为“结构主义阐释学”。

结构主义诗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独立的作品,而是这些系统,而对系统的描述能勾画出整个文学系统的轮廓,并能够成为对单个的作品进行有意义的分析的基础[5](PP.97)。法国文艺理论家热奈特以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互文性理论的诗学建构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通过《广义文本之导论》、《隐迹稿本:第二度的的文学》和《副文本:阐释的门槛》三部作品将结构主义诗学批评实践推向互文性领域。在《广义文本之导论》中,热奈特指出,“广义文本无处不在,存在于文本之上、之下和周围,它在多处将其编织到广义文本之网络上。诗学的研究目标不是独立的文本,而是广义文本,即产生每个独立文本的广义文本。但如艾伦所言,“这不是巴特或克里斯蒂娃的那种激进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而是一种具有实用主义的结构主义”。[5](P.100)热奈特在《隐迹稿本:第二度的的文学》中进一步发展了广义文本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的概念,以便对文本进行系统的阐述。热奈特的“互文性”已不是后结构主义中使用的概念,其意义缩小到“两个文本或几个文本共存的关系,而且是一个文本在另一个文本中的切实的出现”。[6](PP.1-2)在他看来,还有与互文关系不同的另一种关系:一篇文本从另一篇已然存在的文本中被派生出来的关系,即“超文性”。热奈特用“跨文本性”包括“互文性”和“超文性”两大类关系。他把“跨文本性”分为五种类型:互文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承文本性和广义文本性,并认为这五种类型之间是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关系。

在论述副文本性时,热奈特指出,“副文本将那些处在文本的门槛的、指导并控制读者接受文本的因素标示出来”。[5](P.103)热奈特认为,副文本性的惟一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确保文本的命运与作者的目的相一致”。这种对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视不仅与后结构主义理论与实践针锋相对,而且也结构主义重系统轻作品、重意义和功能轻意图截然不同。[5](P.107) 批评家费斯特(Manfred Pfister)指出,热奈特对作者意图的重要性的重申是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方向的突出特点。[5](P.107)热奈特的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方法,是“开放的结构主义”。他将开放的方法与“只关注文本的封闭性,且只求对文本内部结构进行解读的”封闭的结构主义相对立。[6](P.399)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热奈特对跨文本性的研究是在探讨在与其他文本的关联中阅读文本的具体方法。

热奈特的结构主义诗学实际上就是从文本入手,但不囿于文本内部的结构分析,互文追寻文本的意义来源,达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他将其文本分析聚焦于大致封闭的或至少是半自足的文学领域,他的方法是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框架之内的开放的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方法。阅读就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解读文本;读者拥有自由,但不是绝对的自由。著名符号学家艾柯在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家时也曾指出,不能给予读者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阅读”文本的权利,阅读不能逾越“合法诠释”的边界。[7](PP.9-10)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热奈特理论观点的呼应和支持。

麦克尔·里法泰尔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建立的结构主义阐释学阅读理论兼顾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心理分析理论和其他各种阅读理论。他的信念“可以对文本意义和互文关系进行确定的、准确的描述”构成了其结构主义阐释学的理论基础[5](P.115)。里法泰尔认为,文学文本具有非指涉性(非模拟性)。文学文本因符号结构把独立的词、短语、句子、主要意象、主题和修辞手法联系起来而拥有意义。他的互文性理论的核心是反对指涉性的阅读方法。里法泰尔把指涉性的阅读称为“指涉的谬误”,并强调指出,“文本不指向文本之外的目标,而是指向互文本;文本中的词不是通过指向事物,而是以其他文本为条件才具有意义的”。[5](P.115)真正的文本分析追求对文学文本的独特性的描述,里法泰尔所崇尚的真正的文本分析是尝试解释这种独特性。他说,文学中我们体验出的最大的可分析语料应该是文本,而不是文本的集合;因为其独特性,文本本身就能够控制其自身的解码。[8](PP.2-6)里法泰尔所勾勒的阅读策略是:读者在首先于文本模拟阅读层面寻求文本意义而不能确定时,将被迫对文本的非指涉结构进行深度的考察。因此,阅读在两个接续的层面上进行:第一个是“模拟”(mimetic)层面的阅读,即读者竭力将文本与外部指涉物联系起来,这一阶段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的;第二个是:“追述性”(retroactive)层面的阅读(即

符号层面的阐释),这一阶段的阅读以非线性的方式展开,读者追寻产生文本非指涉意义的符号和结构。迫使读者从“模仿层面的阅读”向“符号层面的阐释”飞跃的原因就是,(读者)确认文本在结构上存在“不合文法性”(ungrammaticalities)(里法泰尔这里不仅仅指句子结构违背语法规则)。文本的这种种情况在进行模拟层面的阅读时是矛盾的,但是当我们为了挖掘其深层的符号结构(即进行符号层面的阐释)而重读文本时,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5](P.116)。

里法泰尔反对传统的文学批评使用的概念“ambiguity”以及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此概念的各种翻版,认为“ambiguity ”和“ambivalence”这样的概念强调的是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针对“ambiguity”一词,他提出了修辞术语“syllepsis”(指一个词在一个语境下的意义在另一个语境下可能相反或对立),指意义的转移,即文本意义从模拟层面阅读时最初的不确定性或不合文法性转向符号层面的阐释性阅读的确定性。因此,里法泰尔的阅读理论的实质就是“跨越模拟的障碍”,在语义更加连贯的符号层面的阅读来理解文本意义。里法泰尔阅读理论的另一个观点是,文本的意义来源于对社会标准话语的转换(transformations of socially normative discourse),即对社会方言(sociolect)的转换变形。我们可以说,一个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转化了社会方言的、可识别的个人方言(idiolect),其方法是倒置、转化、扩展、或并置。读者识别这种语言的转换,进而识别文本完整的符号意义的途径就是发现文本的共同母体(matrix)。共同母体是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他不一定存在于文本之中,但它是文本的符号系统得以建立起来的核心。里法泰尔指出,“共同母体是假想的,仅以(语言)结构的语法和词汇的形式体现出来。文本的结构完整性是通过对这一母体的转换而实现的。[9](P.19)只有当我们识别出共同母体,并将其与文本的符号意义联系起来,文本的各种各样的表面上的“不合文法性”才变得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是对共同母体的转换。另外,里法泰尔还将互文本和互文性区分开来。他认为,互文性是构成并规范文本与互文本之间关系的功能之网;互文本不应该被视为“渊源”,即一个文本被另一个或一组文本有目的地影响,或者说一个文本模仿另一个或一组文本。我们不是通过发现可能存在于文本之后的另一个文本或一组文本才找到文本的意义的。互文本是社会方言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具体的一个文本或一组文本。里法泰尔进一步指出,为了在符号层面上解读文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预设互文本的存在,不需要发现我们所阅读的文本后面的具体的互文本。为了充分解读文本,我们需要推断,一个互文本——具体的或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语言——正在被当前文本转换。[5](P.121)

巴特、克里斯大蒂娃和其他后结构主义文本或符号分析家将文本引向外部,

指向大文本或社会文本,从而破坏了传统的文本意义的完整性。里法泰尔以开放的视野解读文本,但他“放而有度”。他的互文性阅读理论是尽力避免将文本无限地回退到后结构主义的大文本或社会文本的范围,致使文本意义无法确定。里法泰尔的阅读理论是从文本指向文本的共同母体,从模拟层面阅读的“不合文法性”指向符号阅读层面的文本意义的完整统一。在他看来,文本皆预设互文本,读者在对文本进行符号层面的阅读时将其发掘出来。里法泰尔的阅读理论的立论基础是:文本给我们提供清晰的解读线索,而且读者具有成功解读文本的能力。随着里法泰尔的研究,“互文性才真正成为一个接受理论的概念,因而形成了这样一种阅读模式,它以深层把握修辞现象为基础,主要是把文学材料里的其他文本当作本体文本的参考对象。文本就变成了“对其他文本假定的集合”,所以,必须通过“互文”来理解文本。[10](PP.13-15)

三、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理论地位申辩

从克里斯蒂娃原初的互文性理论的创立,经过后结构主义批评方向和结构主义批评方向的阐述和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观诞生了。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观过于关注文本的“受者”,把文本意义的指向边缘、指向意义的不确定性,具有虚无性、宽泛性、模糊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优势在于,它以宽阔的视野审度文本,从具体的文本分析着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探讨文本意义时,入乎文本之内,又出乎文本之外;它以建构文本意义为目标,指向文本意义的确定性。

笔者认为,热奈特用他提出的“跨文本性”概念对文本所进行系统的阐述,为读者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文本意义的生成是通过作者嵌入互文性信息的方式来完成的,有互文性的、副文本性的、元文本性的、承文本性的和广义文本性的。读者可以从结构主义角度分析、解读文本,可以从文本中查找文本意义的构成要素。这说明文本的意义“有据可查”,读者可以从文本中的互文性线索来确定文本的意义。以里法泰尔为代表的互文性文本阅读理论的精髓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对作者嵌入当前文本的共时的和历时信息加以识别和阐释,来理解文本。从读者的角度看,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以调动互文性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接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对文本进行切实的互文性挖掘,即识别文本中的互文性信息,追寻互文性信息被吸收、转化到当前文本中的目的和意图,只有这样,读者才完成对文本的诠释和意义的重新建构。

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将文本作为阐释意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限定了读者互文性追寻文本意义的范围,强调文本的意义产生于读者与文本、文本与文

本的互动和关联中,建立了文本具有确定意义的观念。文本是阐释的基础,读者是受限的诠释者。无论是热奈特的结构主义诗学,还是里法泰尔的结构主义阐释学,都强调文本对读者阐释文本意义的控制和导向作用。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一直是互文性理论的核心内涵之一,只是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而已。因此,我们在对互文性理论进行理论阐述和具体应用时,不可忽视结构主义文本观,或者将其淹没在后结构主义的浪潮中。我们更应该“描写互文性理论文本观之全貌,确立结构主义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有的理论地位”,对互文性理论进行完整的研究与应用。

四、结语

互文性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概念,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关注。不同理论流派对相同的概念做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后结构主义者将互文性理论当作有力的批评武器,用来消解作者的权威、动摇文本的确定意义、瓦解文学本身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互文性理论的“解构力量”。结构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则以互文性理论依托,挖掘并发展了互文性理论的“建构功能”。热奈特的结构主义诗学和里法泰尔的结构主义阐释学,为我们解读文学、乃至于非文学作品提供了实用的、易操作的理论手段和分析工具。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是互文性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应该对结构主义文本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阐述互文性理论以及应用互文性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时,应该深刻领会其精髓,全面把握其内涵,完整地阐释和应用。本文对互文性理论的结构主义文本观的梳理和评论权作对互文性理论研究的“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同仁对该理论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罗婷. 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国外文学.[J].2001(4)

2. 陈永国.互文性.外国文学.[J].2003(1)

3. 李玉平.互文性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3)

4. 秦海鹰.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和基本含义及具体运用.法国研

究.[J].2006(4)

5. Allen.Graham, Intertextua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6. Genette.Gerard.Palimpsests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M].

Channa Newman and Claude Doubinsky.(trans.) Lincoln, N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97

7. (意)艾柯等著.(英)柯里尼编.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Riffaterre.Michael, Text Production,[M].Terese Lyon (tran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9. Riffaterre.Michael,Semiotics of Poetry,[M].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

10. 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迎春(1963- ),男,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江苏,

苏州,215006),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

教授(辽宁,大连,116026)

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

联系电话:0512-********,139********

Email: lnliuyingchun@https://www.sodocs.net/doc/263110656.html,

相关主题